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小子说老子##道德经#
《小子说老子》第五章•尧舜禅让的真正原因

“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

从前舜帝作小人之时,亲自在历丘那个地方耕种、劳作。

(“小人”,一般人乃至于许多专家学者都当作是“无耻小人”之小人解,或是当作“品德低下者”解,这是莫大的错误。对我而言,古人说的“小人”,即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普通人、一般人”。

“小人”是相对“大人”而说,“君子”与“小人”相对,“大人”、“君子”、“小人”可以说思想格局与思想境界的深度与广度全责,也是为了方便探讨而立。真正意义上的“大人”、“君子”、“小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没有办法完全分开的统一体,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大人”、“君子”、“小人”之分。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大人”呢?中国古代文化的“大人”可不同我们今天的“大人”表示什么“成年人”或“官员张大人、李大人”,中国文化中的“大人”是一种圣人境界,可以说“大人即圣人”。

好比《易经》中就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是圣人才有的境界。

又好比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又说“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可以说,与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与《中庸》中所说的“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与《大学》中所说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一贯、一体的内涵。

故后世许多人很难读懂孔子与《论语》的道理,也在于此。再来看看,这里对舜帝所描述的“小人”二字,完全就没有“无耻小人”或传统意义上的“品德低下者”的意思。因我们都知道,历史记载,舜从小都一直很有品德,不可能他“从前”是个“品德低下”的“小人”。像《二十四孝》中第一则便是舜帝的《孝感动天》的故事。)

“恐求中,自稽厥志。”

舜帝他当时恐求中,自稽厥志,

(据所查资料,“恐”,廖名春先生认为当读为“工”,意思为擅长、善于;李锐先生疑读为“恭”。可见古文不甚明确。但大意可翻译成“认真地、恭敬地、一心地希望寻求中道”。“自稽厥志”,自己认真查考(反省)自己、尽量降低固有的志向标准来适应大众。

如《史记》有载:“舜在假典,顾省厥遗。”这里的“厥”有短,缺之意,有降低标准之意。而“顾省”与前者的“自稽”都有自我稽查、自我反省之意。这都是我的个人理解,不作硬性标准决断。不强求别人也接受我的个人观点。)

“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

不违背于普通百姓以及百姓的诸多欲望心。

(“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此话很不易令人理解。金代的进士王特起有词句说“但愿此心如旧,天也不违人愿”,圣人行天道不违人愿,不强求别人必须做什么。若那样就成了逼迫,不是行天道。

不违人愿,是好愿望不违背,坏愿望也不违背。这话说出来大家也许不理解,会反问“好愿望不违背容易理解,但为什么坏愿望也不违背呢?这就不能接受了。”这就如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所说——“自性自度”,“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大致相似。

又如可从宋代的汾阳无德禅师在《楚圆集》中所说“佛不违众生愿”、“佛不脱众生愿”之开示中可感受得到这里的一部分道理。同样,圣人寻求中道,也一样不违众生愿,不违百姓愿。都是尽量地去开化、引导世人。

从这里而说,《保训》的中道道理实在非常高明,实在让人敬佩不已。古圣先贤虽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但思想境界都趋于一致。真是“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不假。)

“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

因此施设于上下远近之诸人,就变更所处的位置(“易位”,近似于现代话“换位思考”),来接近心思考察思辨,测度(推测研究)于普天之下阴阳二道的种种事物,都是顺应而不逆道而为。

(这里用的是“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有的说法是“乃易位设仪,测阴阳之物”。若是那样,“易位设仪”可能就《易经》设立“阴阳二仪”有关,这样也可以与后面的“测阴阳之物”贯通起来。具体文字难辨,我这里不作死句判断,而硬下结论,还有待研究。)

“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

等到舜即得到中道之后(“舜既得中”言意即是,舜已经明白懂得“中道”,即得道),说“不易”之道实际上只是“变名”而已。

(“言不易实变名”,变名,可理解为:只是表面“变化一下名称而已,内涵并不改变。主要原因是利于大众接受,而行出的一个方便法。”也可理解为:以变化之名行不变之事。二者皆可,二者皆具。此道理如同禅宗临济义玄禅师的“四料简”之法:“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真正的“道”即是一切道与一切法,当然包括了以上的所有道理,何况只是“变名”而已呢。同样,这个道理,也符合、阐明、运用于老子的《道德经》中。)

“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

舜从此身体力行,合理、公正、诚心地信奉它,小心翼翼地为人做事,永不懈怠,以用它来作为“三降”之厚德,承载万事万物。

(“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身兹备惟允”,此句合于《尚书》所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惟一,允执厥中”之理。也可窥见孔子的见地相当精确、独到。

“三降之德”之“三降”不知何意。《礼记·孔子闲居》有说:“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这里可以作为对“三降”理解的一个参考。另外,此“三降”会不会类似于佛家的“降服其心”,又如降服贪、嗔、痴三毒呢?一笑!但无论如何,这“三降”不是什么坏事,应指向道之途,是崇高且难得的德行。)

“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由此,尧帝嘉赏、称赞于舜,任用授命于他来完成前人未完成的事业,传位于他,并传承于后代人。

(“帝尧嘉之,用受厥绪”。“绪”,绪业,如继未竟之绪,是指继承前人未完成的事业。同样地如“情绪”、“思绪”也有“连绵不断的情思”之意。故,此“绪”字当指代传承未竟事业,同时“绪”也有“传位”之意。由此,也可以说,正因为舜“得中”,即得了“中道”,尧才传位于舜。

我们一般史学上说尧舜禹的“禅让制”,尧把帝位禅让给了舜,一个普通农民出身的人。这一点,如果能引起历史学家与学者们的足够重视,恐怕都要重新改写我们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与中国思想史。当然,只怕专家、学者们可能不愿接受,也不敢接受。一笑!正如老子所说:“不笑,不足以为道!”)

“呜呼!发,祗之哉!”

啊!我儿姬发啊!你要恭敬传承这个“中道”啊!

(“呜呼!发,祗之哉!”“祗”,有恭敬、祗承、祗奉、传承信奉之意。。《说文》:“祗,敬也。”《周礼·春官·大司乐》有句“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也是敬之意。此“祗” 意合于前文“钦哉”,同合意于后文“敬哉”。这里也可见周文王对此“中道”传承于后世的重视。其重要性实在是不言而喻,何况“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文艺评论丨傅东育《冰雨火》创作谈:在镜头前交出你的情感你的灵魂』 来自导演的高度肯定说明好的演员、好的演技、好的态度、好的天赋,总能让行家慧眼识才的!对演员的
  • 停在我旁边,窗户降下来,就看到一博了他露出了#王一博谢允# 的微笑,说:“上车吧!她爹说又不是100块激动啥。
  • #河北省考[超话]# 记录第一次河北省考吧人生每个阶段都是一次次经历与体验 不管这个过程充斥着多少心酸 结果又有多少遗憾 最怕的不是跌倒 而是跌倒之后自己不想站
  • 【智“谋”布局 慧“察”先机,中国智慧物流创新伙伴大会在柳召开】昨天,2019中国智慧物流创新伙伴大会在柳钢宾馆会务中心举行,来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商务部电
  • 谁的心里没有一个诗和远方呢,但有时候并不需要去多远的地方,也许就是屋内和屋外的转换,放空自己,感受身边的一切,就可以站在那个诗意的远方里。今晚,在面对身处黑暗中
  • 如果,人生再有一次相遇,我不再许落单身影在阑珊处悲戚,纵然垂垂老去,也要让每道皱纹化作爱你的印记。抛开所有的不合理剧情,看到那个小哭包拔出剑要出战的样子,我仿佛
  • 我们阿战多八面玲珑的一个人啊,心里头有七彩水晶,谁来照点光都能面面俱到明媚斑斓,但就是这么个又聪明又会说的人,先是天津见面会上被粉丝一个“肖老师会怎么和喜欢的人
  • 不过真正的爱国不应该是用行动证明的吗,没转发一个就是犯了大罪?怎么说,邓紫棋的zzlc还是不可质疑的吧。
  • 本来打定主意在山上的平台等着,反正一步也不走了,因为试着走了几步栈道,感觉从小腿开始,凉气在一丝丝向上传递,有一个想法就是,我怕我是被别人抬下去的,就尴尬了。不
  • [偷笑]喜欢什么还可以跟我说说~努力当个“有求必应博主”哈哈哈 [嘿哈]#studyaccount[超话]##studywithme[超话]##高效自我管理手帐
  • 孙晓波以福建本地龙头企业仙芝楼的灵芝产品为案例,从种植环境、品种选育、规范化栽培、创新发展、标准引领、产学研合作等几个维度,阐述了只有构建从“地头”到“床头”的
  • #不用等餐饮平台深圳招商会圆满成功# 2017年7月15日,不用等餐饮平台深圳招商会在博林圣海伦酒店顺利举办。本次招商会在深圳餐饮行业刮起了一股小风潮,来自餐饮
  • 五年前一张票 爸妈在鸟巢外等我看演唱会五年后两张票 乐乐在身边陪我看演唱会无条件的支持与陪伴 这就是[心][心][心]与五年前没什么不同依旧是五月天 依旧是
  • 室内的水果黄瓜爆发了红蜘蛛,拉藤了,本来还有好几根黄瓜在长的。室外的两棵西瓜藤也爆红蜘蛛了,我好头疼[苦涩],客厅里的西瓜也是一起爆的,忽然之间的一天高温就全爆
  • 他们说爷爷小时候对我很好,可是我一点都想不起来了,只有那些零星的片段。为什么该记得的却记不起来,为什么不该记得的总要时不时涌出来折磨我。
  • 火日主的人性格分析1、火气中和者火日干调和旺相者主有辞让端谨之风,恭敬谦和之气,威仪凛烈,淳朴尊敬长上,广告稍有急躁现象,凡事出手大方,喜好修饰,善于写文章而有
  • 那些久久驻足在心里的诗词句子[抱一抱] 1、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2、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3、往事不知多少梦,夜来和酒一时醒。 4、情不敢至深恐
  •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你说它就在大海的旁边像金桔一样美丽所有喜欢它的孩子都将在早晨长大曾经说好的事都没有做还没有陪你在大学期间一起去支教说好的出国旅游我做你
  • #器官捐献##商品化# #星座爱情# 白羊座为什么让天蝎害怕 价值观不同任何人之间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有喜欢、有讨厌、也有害怕……其中一个人要是害怕另一个人的话
  • (是这么吆喝的么[doge])真的,没听过可以去听看看,尤其喜欢纯音乐的,一定会爱上,更会爱上杰伦的才华嗷又是只睡了四個小時就醒了[允悲]來補打卡一下3號一下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