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之诗[超话]#
【影之诗卡牌介绍 第五期】——永劫的吸血鬼·亚瑞札特
没错,这世界糟透了。没有任何地方存在着救赎。
比起寻找不存在的事物......沉浸酒中要好得多。
逆来顺受,率实自然,并想象着未来时光。
来,干了这杯吧。至少,还能停留在酩酊之中。
-------------------------------------------------------------------------------------
过去曾对世界叹息与嗔怒。现在......只觉得疲倦。
我是栖身原野的花草,无任何所为,仅存于此。
不论是在喧嚣中干了酒,或受夜风吹拂而合上眼。
这只是一场嬉戏,全取决于我有没有这个兴致而已。
-------------------------------------------------------------------------------------
各位主战者好呀,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卡牌是“永劫的吸血鬼·亚瑞札特”。
亚瑞札特在“暗黑的威尔萨”中初登场时是在与德莱克剧情中相遇的那家酒馆,酒馆中充斥着各族的喧闹,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下,亚瑞札特仍能醉酒到打盹的地步。“血红烈点”,是这家店出名的烈酒,连龙人族都鲜有人敢喝,而亚瑞札特却像水一样一杯一杯地灌下,毫不在意自己的状态。
事情如德莱克剧情中发展的那样,德莱克与亚瑞札特相识,但之后的对话却与之前的剧情有所出入。面对德莱克的挑衅,亚瑞札特不在意的态度让德莱克很不顺眼,为了让德莱克明白状况,亚瑞札特试探性地出手,让德莱克知道自己并无威胁。年轻的龙人族长德莱克打消了怀疑,与亚瑞札特意气相投,并与亚瑞札特共饮“血红烈点”至天明。
这与德莱克剧情中的经过有很大不同(具体情况请移步德莱克的专栏),德莱克在酒馆中碰见醉酒的亚瑞札特并向他挑衅,但亚瑞札特却如同看穿他内心似地投以怜悯的话语,被激怒的德莱克命令部下暗中袭击了他,与亚瑞札特意气相投共饮至天明根本没有发生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亚瑞札特与德莱克共饮着烈酒,并表示自己为过去已灭绝的最强种族“吸血鬼”的幸存者。
[啜饮血块之人。
受血风吹拂之人。
漫步于血中之人。]
而德莱克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一个传说,并邀请亚瑞札特加入龙人族。
[孤独,还真不是件愉快的事呢。]
亚瑞札特的自言自语引起了德莱克的共鸣,他讨厌被看透的感觉,但亚瑞札特的话却不令他烦躁。
酒醒了,该回到孤独中了。
-------------------------------------------------------------------------------------
离开酒馆行走在荒野四下无人处,亚瑞札特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地点该出现的人,神秘人“芙洛洁思”。芙洛洁思自称是这个世界的“观测者”,亚瑞札特不记得她的名字,但作为永生的种族“吸血鬼”能感觉到这个世界血的味道并非一两次斗争能够沾染上的,他的身体已经记住了。
这个世界在不断轮回
亚瑞札特质问芙洛洁思,该怎么做才能终止轮回,但芙洛洁思却没有正面回答。亚瑞札特明白了,在过去的轮回中,他曾无数次地问过她这个问题,而现在芙洛洁思没有回答的原因只有一个,无论回答什么,世界的轮回不会停止,而这场干涉对世界的轮回毫无作用。亚瑞札特恢复了冷静,这一切都与他毫无关系了,他离开了。对报以达观心境离去的他,芙洛洁思轻声说道,
若不与命运对抗就无法改变任何事
-------------------------------------------------------------------------------------
离开的亚瑞札特回忆起过去轮回中在此地的记忆,他提起了兴致,按照记忆中的场景,他确实见到了被狼人袭击的雪华,他感叹这被诅咒的命运,为了保护雪华,亚瑞札特向狼人们拔出腰间的利剑。
击败狼人后,雪华以为亚瑞札特也是来夺取她力量的人,亚瑞札特没有否认,在过去的轮回中,他也无数次地夺取了九尾的力量尝试击败暗黑之王,但贯穿雪华的感觉实在令他不舒畅。
雪华不明白亚瑞札特的话,就在此时,狼人首领契特出现了,由于契特的参战,亚瑞札特与雪华被逼入了绝路。舍命拯救雪华的亚瑞札特告诉雪华让她千万别畏惧残酷的事实,他过去曾无数次贯穿哭泣的她,斩裂愤怒的她,而后他意识到了,雪华拥有心,而没有人能践踏这份心意。雪华不明白亚瑞札特的话,亚瑞札特拦在契特面前让雪华先行逃离。
独自面对契特,亚瑞札特讽刺契特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罢了,击败暗黑之王登上王座是再普通不过的愿望,无论轮回多少次,他都只是一个小角色。话音未落,契特已经袭来,亚瑞札特突然消失出现在契特的背后一口咬下,得到鲜血滋养的亚瑞札特爆发出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气势,但他又收回了力量,他对这一切都感到无趣,任由契特撕裂了他的身体......
-------------------------------------------------------------------------------------
那是一切的开端,暗黑之王将世界布满黑暗后便陷入了沉睡。过去,包含亚瑞札特在内的吸血鬼一族也曾觊觎暗黑之王的宝座,并君临于怪物们的顶点。但因一族遭到多个族群的联合围攻而根绝,起誓复仇的亚瑞札特四处躲藏,直至成长后,以一己之力讨伐威尔萨的各族强敌,在最后关头被暗黑之王所打到。本早该死去的他却发现自己并不会走向死亡,而世界也深陷于永恒的轮回。
他无数次地绞杀龙人族长——
贯穿了九尾——
讨伐了自称为蜃景的男人——
他的身躯并非尘埃——
而是曾几何时的利剑。
轮回流转,被契特撕裂的亚瑞札特再次重回过去时间,于酒馆台前醒了过来。而这次轮回正是德莱克剧情中的那次轮回,他与德莱克起了冲突,德莱克派人暗中在亚瑞札特离开酒馆时袭击了他。在过去的数次轮回中,这已经是不知多少次同样的经历了,明知会被袭击的亚瑞札特任由龙人撕裂了他。
亚瑞札特再次重回过去的时间,彷徨于世界。而这次在他面前现身的是癫狂的[行斩人]“月荫”。同为杀生无数的月荫感受到了亚瑞札特身上浓重的血腥气息,但无意与命运抗争的亚瑞札特提不起劲与月荫厮杀,最后死于月荫的秘剑[末世死化粧]下,临死前,亚瑞札特回忆起过去轮回中与月荫的战斗,他也想起了这秘剑的原理,
他在这次轮回中的生命已然消散了,但他用生命的代价给前来阻止月荫的蜃景留下了制胜的秘诀。
在永恒的轮回中,亚瑞札特摸索了所有的手段,并且不停地挑战暗黑之王。
但无论怎么做都无法打倒他,仅使时间不断地回溯。不知从何开始,亚瑞札特便放弃了一切。
越是反覆就越是迷茫,有如被雾气包覆般地彷徨。
然后——他总会看到多余的事物。
契特是个粗暴的狼人,但深爱着自己的种族,是个为一族的续存赌上性命的人。
德莱克是个暴戾的龙人,但只是被命运束缚住了而已......其实是个善良的人。
雪华是个愚蠢的九尾,但那颗心却清澄无汙......她对于这个威尔萨来说是个无可取代的事物。
蜃景是个奇妙的灵体,但那目光中充满平静......只要进行交谈,内心便能获得和缓。
月荫是个可怕的杀人剑,但他潇洒的态度中......也有种像是在胆怯着什么的感觉。
为了打倒暗黑之王,他必须喝下他们的血。
但是,在不断反复之中,他的心已经一次次地磨损了。
龙人族长德莱克,
在撕裂他的翅膀时,他感觉自己好像成了矮小的野兽。
九尾,雪华......
在砍下那个哭喊求饶的少女时,身体的某处仿佛出现了缺口。
那个无法捉摸的人......蜃景。
他出色的本领,让亚瑞札特费了一番心力才夺取他的生命。
因此死斗结束后的空虚......就像心中开了个洞一样。
即便尝试去杀害、吞噬、施展力量,都无法消灭暗黑之王。
有时,他会与众人共同奋战。
他们彼此心意相同、合作无间地向暗黑之王挑战。
有时,他会独自逃走。
远离暗黑之王巢穴,拼命地逃至世界的尽头。
但是结果全部相同。
无论是谁死去,还是谁活着,
又或是走向何处,做了什么。
他们都无法打倒暗黑之王。
然后,亚瑞札特又会再度醒来。
所有的一切、一切、一切,全都是白费力气。
不知从第几次开始,他握剑的手拿起了透明的酒杯,
以饮尽鲜血的嘴,尝起了烈酒。
最后,连酒都不再拥抱他,
这使他对这个世界感到十分地厌倦。
所以他——
放弃了一切。
曾经的他是一把有着坚定意志的孤高之剑,而现在连一心求死都做不到,只能接受悲惨的轮回命运。
他再次见到了芙洛洁思,他与芙洛洁思同为置身世界轮回之外的人但芙洛洁思却什么都不和他说,芙洛洁思并不认同他的看法。
亚瑞札特轮回的范围,只是与拇指和食指相接而成的圆圈差不多大而已。
而她轮回的范围则是同于右手和左手相牵的圆环。
太弱小了,
不论是拥有翅膀的青年的将来,
还是晃着尾巴的少女的终局,
又或是啜饮鲜血的亚瑞札特的轮回,
全都没有意义。
短暂的沉思过后,亚瑞札特提起了他的剑,
质问芙洛洁思,在他竭尽全力后,这个世界是否存在未来?
芙洛洁思否定了,随后,世界再次轮回。
睁开眼,亚瑞札特再次回到了酒馆台前。
啊——糟透了。
-------------------------------------------------------------------------------------
亚瑞札特的单人故事就到此为止了,在经历无数轮回后,坚定不移的亚瑞札特放弃了这世界的一切,但他在无数轮回间的不同做法也将众人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德莱克,雪华,蜃景,还有亚瑞札特自己。
可能此时的亚瑞札特并没有意识到多次轮回的做法带来的影响,现在的他,只是一粒尘埃。

#乐府# #相和歌辞#
登高丘而望远

李白 〔唐代〕

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译文
登上高丘,向大海遥望。
那传说中的东海六鳌,已早成了如霜的白骨,那海上的三神山如今已漂流到哪里去了?
那东海中的神木扶桑可能早已摧折了吧,那里可是日所出的地方。
神话中的银台金甄,只有在梦中才会出现,秦始皇和汉武帝想成仙的愿望,只能是一场空梦啊。
精卫填海只能是空费木石,鼋鼍架海为梁的传说也没有什么证据。
君不见骊山陵中的秦始皇和茂陵中的汉武帝都已早成土灰了吗?他门的陵墓任凭牧羊的孩子攀来登去,无人来管。
眼看着墓中的金珠宝玉已被盗贼劫夺一空,他们的精灵究竟有何能耐?
像这样的穷乓颊武、不管百姓死活的帝王,今天早该有如此之下场,他们怎可能会像黄帝那样在鼎湖乘龙飞仙呢?

注释
⑴登高丘而望远:古辞无闻,可能是李白自创新辞。《乐府诗集》卷二十七列于《相和歌辞》。王琦注云:“此题旧无传闻。郭茂倩《乐府诗集》编是诗于相和曲中魏文帝‘登山而远望’一篇之后,疑太白拟此也,然文意却不顺。”
⑵“六鳌”二句:六鳌三山的故事在《列子·汤问》中,是夏革讲给汤听的。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千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及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播迁者巨亿计。”
⑶扶桑:传说中的神木,长在日出的地方。
⑷“银台”二句:《史记·封禅书》:(齐)威、(齐)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至者,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去云。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封禅书》又记:“今天子(汉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遣方士入海中求蓬莱安期生之属。”
⑸“精卫”句:谓“精卫填海”的故事不真实。《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以堙于东海。
⑹“鼋鼍”句:言三神山既不存在,鼋鼍一类的神物也就无处寄身。仍言神物为虚幻。
⑺“君不见”二句:谓求神仙、寻找不死药的秦皇、汉武仍不免一死,至今其人已化为尘土,陵寝荒废。秦始皇死葬骊山,汉武帝死葬茂陵。《汉书·楚元王传》: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臧,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宫人,生埋工匠,计以万数。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羽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其羊,失火烧其臧椁。
⑻“盗贼”句:盗贼是作者沿用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称呼。据《晋书·索靖传》记载,赤眉起义军曾取走汉武帝陵园中的一部分金银财宝。
⑼精灵:指秦始皇、汉武帝的神灵。
⑽穷兵黩武:好战不止。
⑾鼎湖飞龙: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齐人公孙卿欺骗汉武帝说:“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古之黄帝与神通,且战且学仙,铸鼎于荆山,有龙下迎。武帝对此深信不疑,且言:“嗟乎!吾诚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

 此诗有托古讽今之意,名托刺秦始皇、汉武帝迷信求仙、穷兵黩武,实讽唐玄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首二短句为第一段,点明登高山望远海。登高临海,极目远眺,诗人心潮澎湃,但他并没有写沧海扬波,洪涛排空的景象,而去写与大海、高山相关联的神话传说。

  中间八句为第二段,写望中想到传说中的神仙境界并不存在,神话传说也为虚妄。六鳌成枯骨,三山已经是过眼云烟。扶桑摧折,太阳的光彩已沉没殆尽。“银台金阙”犹如梦中烟云,秦皇汉武寻求的长生药亦如幻影。精卫填海,徒劳无功;鼋鼍为梁,不足为凭。

  末六句为第三段。写望中想到秦始皇、汉武帝穷兵黩武,妄想长生,终归一死。这一段为全诗之主旨所在。秦始皇骊山构陵,汉武帝茂陵筑墓,均已倾废荒芜。到而今,当年的英豪雄强早已灰飞烟灭,风光不再,只有听凭牧羊子赶着羊群来登临践踏。他们的魂灵守不住他们的墓冢,他们的余威阻止不了盗墓者贪婪的掘夺。昔日穷兵黩武,威加四方,何等霸气。如今仍落得个如此下场,要想乘飞龙而成仙,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历史就是无情的,自然也是残酷的。那些想超越自然法则的“野心家”们,终究如凡夫俗子一样,化作灰,堕为尘,成为深埋土堆里的一把枯骨,与庶民百姓没有两样。而他们那些愚妄的做法,最终成为后人的笑柄。诗意还不仅限于此。怀古仅仅是引领诗兴,由之写来,直奔主题。唐玄宗,溺于佛道,好神仙,求长生,比起秦皇汉武来,犹过之而无不及;其穷兵黩武之举,荒淫误国之行,与之相比,并无二致。借古鉴今,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才是这首诗真正的主旨。

  这首诗主要不是怀古之作,而是感时之作。登高山,望远海,面对着绝好的写诗环境,绝好的诗歌材料,诗人却遥遥想起了历史上两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求仙的荒诞,予以严厉抨击。这是对此类皇帝的讽刺和批判,也是对当朝皇帝的暗示。感时伤世,抨今讽今,说明诗人虽落泊漂零,仍然心系朝廷,心系国运。

  此诗典故密集,一个典故代表一种意象。这些意象的有序排列,组成了全诗的思维结构。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李白南游吴越之时。那时唐玄宗溺于佛道,好神仙,求长生,多穷兵黩武、荒淫误国之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构成。

每一元素都有原子,原子有正负电荷,

证明可以再分的,总之世上没有不可分的东西。

庄子说,一个东西天天拿去他的一半永远也拿不完,

反正要剩下一半,永远都可以再分的。

每个东西再小都有两面,不是孤立单面,部是由许多客观存在的条件构成,

客观条件够了此物就产生了,条件和合存在,条件不够就消灭。

这是佛法讲的

“ 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 ” 的缘生道理。
  

正因为事物是由客观条件聚合而存在,

所以叫缘生法,缘生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无常性,

因为他是依靠客观条件聚合而存在,不聚则会消失,

他的存在是毫无主宰,没有常性的即没有自性的存在,

正如一个会议的组成,大家都聚集在一起便组成了一个会,

人都散了这个会也不存在了。

所以三法印中有一印是 “ 诸行无常 ”,

“ 诸行 ” 的 “ 行 ”

不是 “ 行深般若 ” 的 “ 行 ”

( 指心理活动 ),

这个 “ 行 ” 是指一切有为法,

即由因缘所聚合成的一切事物。

因为一切法因缘所生,缘散则灭,

所以他是无常的,缘生即无常,聚合则无自性。

“ 无常 ” 的含义是说没有一成不变独立的东西,这就是无常、缘生。

所以佛法的缘生理论同辨证法的观点并不矛盾,

与马列主义并不冲突,佛法的中心论点就是讲缘生,

因为缘生所以无自性,所以是无常,不是孤立的存在,

这是符合宇宙万法的真实相的。
  
而且这个 “ 空 ” 是 “ 照见 ”,

即是用智慧如实观察时 “ 照见 ” 的,

观行是在智慧上起的,如 “ X ” 光那样透视人体,

诸法的真实相,非凡夫的眼光能见到的,

是观自在菩萨以深般若智慧观见的,

观见五蕴都是因缘所生,都没有自性,自性空才是空的讲法,缘生故空,空无自性。

空掉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及人我上起的我执见,起执就是障碍,

有的对三宝即对佛像、经书上起执著了,

就贪佛像、经书,看见好的就偷为已有,

凡是对任何法上起执都是流转生死的根本,

而空就是要空掉这种执著。
  

“ 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是十二因缘的还灭法,十二因缘又叫十二有支,

都是缘生性空的,没有常恒的存在,故没有不变生灭。

般若如大火能 “ 烧 ” 尽一切执著,

不仅对有为法不应起执著,

对无为法亦不应执著,

“ 金屑虽贵,著眼成翳 ”,

在讲般若中没有一点儿保留,

保留一点儿就是流转生死的根子。

四谛也是缘起性空,不应在上面起执著。
  
修般若求智慧,有智慧就修,修又求证得一个果位,求得道。

《心经》说 “ 无智亦无得 ”、

“ 得 ” 有具体的东西。

“ 得 ” 有灾在的东西,得道得果,修行成就,都不能在得上起执著,

不定法中亦有一个得,众生总以为是实在的东西叫得。

智慧、得道都是缘起性空,

“ 得 ” 也是缘起性空,假名安立。

总之应了知 “ 得 ” 是缘起性空,

这就是无执著的 “ 得 ”、“ 智 ”。
  
学修不应太着急,对於所学修的法不应起执著,修行的心不应太急切,

但不精进也不好,佛对弟子讲,修行应如弹琴一样,心太切,如弦绷得太紧了就容易断,

应不过紧不过松,还应有持久不懈的心,有勇猛心,恒常心,太着急会出毛病,

佛法无多旨,真正用於修行成就的法门用不了多少,万法归根到底都是说一切法无我,

如果太精进了会把身体搞垮的。

反而达不到自己的愿望,不应急於求成,

应有畏远心,学法应如其次第的学,

犹如禽走路的人一样,开始不紧不慢的走,

才走得远,才能到达目的地。
  
“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堙,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
  
无得,本来就没有可得的,般若经说对一切不得起执著。

对一切法不起执著就无里碍。

执无为法,如三宝、般若都不应,执任何一法都是墨碍,

众生的罣碍恐怖就是因为执著有一“ 我 ”,

“ 我 ” 就是障碍的根子,无我了就无障碍了,无罣碍就无恐怖,

菩萨发心度众生,他不怕流转生死,

因为菩萨早就没有我了,

所以才发得起菩提心,觉悟一切有情。

小乘发不起菩提心是因为他未真正见到无我。

“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

没有我了就不会有罣碍,无罣碍,就不会恐怖。

“ 远离颊倒梦想 ”:

般若的究竟是无我慧,般若离颠倒。

颠倒有四种:
无常常倒,
无我我倒,
苦为乐倒,
不净净倒。
  
( 一 ) 无常常倒:

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但众生都执以为常恒不变,就叫无常常倒。

如 “ 无常颂 ” 中所说,知道自己要死,但总是想我还不得死。
  
( 二 ) 无我我倒:

众生把五蕴假合的躯体以为是我。

这就是无我我倒。
  

( 三 ) 苦为乐倒:

世间皆是无常幻化,但众生是以苦为乐,如结婚,世人以为快乐,而根本就是苦。
  
( 四 ) 不净净倒,净是妙好的意思,身子是最不净的,但众生却以为是净,对身体起执著。

这是四种颠倒。
  

“ 梦想 ”:
众生想的一切境,都是缘生无自性,

如梦境一般,但却以为是真实的,

梦见可怕的心生恐怖,

梦见欢喜的就高兴,

世间上没有一样是实在的。

想:
幻想,各人的想法都是颠倒想,证了阿罗汉就灭受想定。

证到般若远离颠倒梦想,菩萨证了涅槃,永不休息地度众生,

说小乘的涅槃是堕涅槃,未发度众生的菩提心,

我们每天念的《罗汉仪轨》

和大藏经中的《法住记》,

都说佛法不来,在世间上时兴时衰,

都是由於十六尊者住持,

十六尊者不入涅槃,住世度众生,

各在佛前发誓住持佛法,各人住持一处,

迦叶尊者在鸡足山 ( 云南省 ) 入定,从定力延长生命,住持正法,

等到弥勒菩萨下生,我们应求十六尊者的加持,十六尊者都发了菩提心,

在法华会上得到佛授记以後都要成佛,

是大乘人,是大菩萨,都发了大乘心,

以定力住世,现的声闻相。

《罗汉仪轨)中有颂文

“ 调伏自在现住声闻身 ”。
  
“ 究竟涅槃 ”: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梵语的音译,

意思是 “ 无上正等正觉 ” 佛成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等正觉区别於菩萨和小乘的觉,十地菩萨等於十四晚上的月亮,

佛才是十五晚上的月亮,一切福德智慧资粮都圆满成就,

小乘的觉是偏觉,只是偏重自己觉悟。
  

禅宗阴悟的人,仅是一点没有明白,没有过关。

若根底深厚,到善知识处参学,善知识一点就穿,破除他的迷惑就开悟了。

遣便是祖师禅的微妙,祖师禅主要是以慧学断烦恼证无我,见诸法宵性,开悟就是见诸法实性,即见佛性。

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见性即见佛性,佛性是无明的反面,无明遮住佛性就是迷,

断尽无明就见到佛性,开悟要依善知识参,无明的根本是俱生我执,无明

( 心里的病 )

被善知识拉出来就见到佛性,

所以要参访善知识,求师访道,请善知识印证,教诫。
  

祖师禅,如来禅都是有传承的。

禅宗门下常参 “ 念佛是谁 ”,是把无明的根子挖出来,

这是禅宗下的疑情,参念佛究竟是谁,说是我在念,

那个在念佛的 “ 我 ” 究竟有没有?

佛在世里主要是禅诵,禅是如来禅,范围很宽,

後来达摩祖师传的祖师禅,没有说是坐在禅凳上开悟的。
  
《续比丘尼传》中载:

一位叫玄机的比丘尼去参访禅宗的雪峰义存禅师。

禅师问:你从哪来,

玄机答:从日照峰来。

师问:日出也未?

答:日出就把雪峰照化了。

问:你叫什么名字?

“ 玄机 ”。

“ 一天织多少布?”

“ 寸丝不挂 ”。

说完转身就走。

没几步,禅师突然说:“ 袈裟拖地也 ”!

玄机忙回头看,禅师笑着说:

“ 好一个寸丝不挂呀!”

玄机即拜禅师为师,禅宗的话头就是没有答案,人的我执最易在名字上起,

所以禅师们以名字开玩笑。

若师徒二人都是饱参饱学,一句话就解决问题了。
  
修定的人,入定时就能降伏烦恼,

所谓禅诵,禅是心里用功,修定之前的除盖、断障也都是从内心降伏烦恼,

没有智慧则被烦恼所障,

没有烦恼才能考虑问题,

禅应是止观双运。

止,心不沉,散、掉举。

观,心起十分微细的作用。

诵:
就是读诵,主要是背诵,

但现在多不重视禅诵了,禅宗丛林也很少有禅堂。

密宗的修法是如来禅,

是从佛到历代的祖师们师师相传的。

但能修的人很少。

每个宗派都有禅的修法,後期无人修就失传了,

所以内地有些大德就发心到藏地求法。
  

中国的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晋朝人,当时由於没有外国来的比丘尼,净检等尼直接从比丘僧中受比丘尼戒

( 按佛制尼众应从比丘、比丘尼二部僧中受戒的规定来说,

这是不如法的,但也能得戒,因为佛说比丘尼得戒是从比丘僧得 ),

她的学问,修行都好,由於他们受戒时有多人反对,就在船上受戒,

这表示与反对的人剧清界限,当受戒时异香芬馥,扑鼻而来,这说明她的功德大,得戒殊胜。

她七十多岁要圆寂那天,众人又闻到了受戒时的香气,并见到天上一道祥光,从光束中下来一位手拿花束的女人,

净检告诉众人她要走了,教众人好好行持,就与遣个女人牵着手从彩虹中上天了。

这是非常真实的事,是梁代高僧灾唱写的,

後来西藏盛传 “ 空行母成就法 ” 时,

才知道净检是修此法最高成就者,

修这种法最高的成就是肉身成就,

次一等是身子走衣服不带,

再次一等的身子会缩小,

成就了就往生到空行母的净土去了。

西藏修此法的人十分尊重妇女,

把女人都想为空行母,否则修此法不行。

但这法不轻易传的,修的人应十分保密不许讲。
  
佛法最重传承的,戒、密等一切法都是如此。
  

道谛归总就是三学,定学是佛法的基本功,

最开始修定不一定修祖师禅,

我们根基浅,修不起祖师禅,祗能修如来禅,现在这两种禅基本上已融合了,

如禅宗参的念佛是谁,这一句就是去除我执,

只有心定下来才能把子时想不通的问题想通,就会开悟,如来禅、祖师禅是相通的。

戒定慧三学开广是三十七道品,八万四千法门。
  

“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

咒是随心语,念咒能防护心,降伏其心,伏烦恼,念咒时发什么愿都能满愿,

咒是诸佛的愿力,念咒求什麽都能成就。

咒,一般不讲,讲了容易起执著,什麽意思都不说只是念,念时应恭敬,不打妄想,就能起作用。

神:不可测。

明:般若、智慧。

咒是大明,密法把佛法最密的都告诉你了,级若波罗蜜多是一个咒,咒是把最密的法都摄持了。

般若波罗蜜多是第一义最高法。

所谓 「 法门龙象众,当观第一义气第一义是一切法无我的慧。
  
“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

没有一咒一法与此法相等,

这是最高的密法,是般若波耀蜜多之心经,

开始念其它经之前念一遍心经,能除一切魔障。
  
“ 能除一切苦 ”:

有我就苦,首先应通达人无我,另外通达法无我,通达诸法缘生性。

观缘生是分析问题的最佳方法,问题困难来了,

应从正反多面观察,就能解决问题了,通达般若就能除一切苦。

第一苦就是输回之苦,成佛就是度众生苦。

佛是真语者,宵语者,他说此经後叮咛我们心经是个咒

“ 能除一切苦 ”

是 “ 真实不虚的 ”。

这个经前一段文是显教,

後一部分是密法,

後文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咒。
  
咒有时亦可以简讲。

“ 揭谛 ”:
去超出三界的轮回;

“ 波罗揭谛 ”:
走到彼岸去。

从生死大海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走向解脱的彼岸。

“ 波罗僧揭谛 ”:
僧,和合众。

使我们大家都到彼岸去,

“ 菩提莎婆诃 ”:

菩提是佛的果位。

“ 莎婆诃 ”:
成佛,我们大家都成佛。
  
这个心经是全部的佛法,佛法无多旨,不应贪多,

最後的建议是我们佛弟子的修行目标,

我们听了心经,不应起执著,我们大家都成佛。

( 全文终 )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印度宣布对美国加征报复性关税,光苹果关税就高达70%...
  • 6名高考考生被困电梯错过考试 各方最新回应来了!
  • 【关注】全国260城将实现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
  • 【提醒】日本网红眼药水被他国禁售,专家:对心血管造成压力
  • 超郎平?昨晚这一幕,央视解说赞她为中国女排历史第一人!
  • 两大一线城市,宣布增加汽车摇号指标!车市迎硬核利好,你离喜提新车又近了一步
  • 明天起,这些新规将影响你的生活
  • 震惊国外!联邦快递“劫持华为包裹”,中国学者:应暂停其业务
  • 深圳个税减免15%吸引人才,能否复制到全国|新京报快评
  • 初夏40度!多地“最热天”正常吗?
  • 华为禁令的另一面:特朗普与硅谷的相爱相杀|京酿馆
  • 一球千金!武磊一脚将保级队踢进欧联杯,激动的除了球迷还有这些股东
  •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 老师怒扔学生论文被约谈,网友却说:不怪他
  • 用手机的人注意了!好消息:每个月你又能省一笔钱!
  • 【关注】速看!你的户口、土地、收入将发生这些变化
  • 最新最全!一图读懂8省市新高考改革方案
  • 哈佛的学生都在看这种视频,每天 15 分钟,英语水平暴增
  • 重磅!中注协公布2018注会考试合格率!审计通过率已超31%!2019注会考试趋势同曝光!
  • 一大波老师被实名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