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超话]#⚠️3.14起收发室换到荷园一号楼行政服务中心了!
上次去收发室被冷漠的老师冷漠对待了,这次去也很紧张,不过多了另外一位老师,不仅帮我忙前忙后拿东西,临走前他看着我特别开心,还说
“刚搬过来太忙了,要不然我可以直接帮你找,不过找到了就好,一下找到这么多可没有白来~[awsl]”
宝子们要做温暖的人哦~[爱你] https://t.cn/z8LIOwi

#陆源奶奶在其被找回前离世#【跨越33年的跪拜:病床上被养父放弃,寻亲4天找回亲情,奶奶仨月前抱憾离世】陆源仔细端详着家里泛黄的老照片,留心观察自己和家里亲属面容上的相似之处,仿佛在寻找自己始终存在于这个家的痕迹。

由于想到了母亲的临终遗言,以及多年受困于找寻无果和对女儿的极度思念,高麦成顾不及在意他人的眼光,跪在母亲的灵前嚎啕大哭。在高麦成母亲弥留之际,曾对晚辈强调,“这个老房子一定不能拆,必须等孙女回来看一眼。”彼时,陆源已经离家33年。

很多迹象表明,陆源的这场寻亲活动无疑是一场皆大欢喜的双向奔赴。在认亲现场,陆源与母亲始终手挽手,不时贴面耳语。囿于性别歧视、社交压力和流言蜚语迟迟不敢认亲的陆源没有想到,认亲后迎接她的,将是另一番人生剧本。

“浑身发抖,像做梦一样”

这天是2月20日,早上6点,董红英起了个大早就开始忙活,她脑海中不断回忆着33年前的陈旧往事,一种充斥着激动、后悔和自责的复杂情绪汹涌而至。早在3天前,高麦成和董红英夫妇就请好了年假,从北京出发前往老家渭南。此前,董红英在北京做家政服务,高麦成从事安保工作,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认亲。

33年前,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陆源尚在襁褓中就被寄养在一户人家,父母想再找回时已经不见踪影。时隔33年,陆源终能和骨肉血亲重逢,这让双方都激动不已。

董红英不时在门口张望,寻觅陆源的踪影,在早前的时候,她只在视频中见过女儿。同样希冀早日见面的,还有陆源本人。由于即将见到分别多年的亲属,陆源的神态和情绪逐渐变得不可控,她浑身发抖,在李景伟、杜小华等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前进,眼泪止不住地流。

在认亲仪式上,除了和陆源阔别33年的父母,到场的还有她的姐姐妹妹以及其他亲属,由于被拐走的时候还不到2个月,绝大多数亲属对陆源都没有印象。

陆源曾经无数次想过跟亲生父母相认会是怎样一番感人至深的光景,但当现实如潮水般汹涌袭来时,还是让她感到猝不及防,“像做梦一样”。

“妈!”陆源手捧着鲜花,跪倒在亲生母亲面前,然后哭着爬起来,在簇拥的人群中与父母逐一拥抱,并用手拭去他们眼角的泪珠。董红英也同样泣不成声,她为自己当年送走陆源的决定感到后悔不迭,“妈妈对不住你,这么多年你受苦了。”陆源不停地摇头,像是跟所有陈年旧事握手言和。

“带你去看看奶奶”,高麦成打开了老房子的门锁,一进门便跪倒在母亲的灵前,哭喊道:“妈,你孙女回来了。”压抑许久的情绪终于找到宣泄的阀门,高麦成随即嚎啕大哭起来,越哭越伤心。一旁的董红英也难忍悲恸,边哭边轻拍高麦成的后背,她告诉陆源“这里有你奶奶的气味”。

去年10月,高麦成的母亲去世,在弥留之际,她曾对晚辈强调,“老房子一定不能拆,必须等孙女回来看一眼。”没想到仅仅在三个月后,陆源就找到了。陆源接过纸巾为高麦成擦了擦眼泪,喃喃自语“如果早几个月寻亲,或许有机会见奶奶最后一面”。

陆源仔细端详着家里泛黄的老照片,留心观察自己和家里亲属面容上的相似之处,仿佛在寻找自己始终存在于这个家的痕迹。“我跟我妈眼睛长得一模一样,跟奶奶长得也有点像。”

“人家不跟我说”

老房子内仍陈设着高麦成、董红英夫妇结婚时用的家具。董红英看到33年前的炕,往事再度浮上心头。“我就是在这里生的你呀!”她对陆源说。

33年前的10月19日,晚上10点,董红英孕痛发作,高麦成赶忙去卫生所找医生,奶奶则去找村里的接生婆。接生婆还没到,陆源就出生了,“至少有5斤”。在母亲董红英的记忆里,刚生下来的小陆源“红光满面的,眼睛滴溜滴溜地转,长得特别好”,但新生命的降临对于这个小家庭来说,除了欣喜,还有无奈。陆源上面还有一个姐姐,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养了女儿还不到2个月,夫妻俩就把孩子送给外人寄养,当时甚至还没来得及给襁褓中的女儿起名字。等夫妻俩再想找回时,才得知寄养家庭又把女儿给了别人,自此就断了联系。

33年来,夫妻俩一直都没放弃过寻找陆源,但唯一的线索只存在于寄养人。多年来,“孩子大了不想认你们”是寄养人搪塞高麦成、董红英夫妇的一贯说辞。被问的不耐烦了,只说“孩子在河南”。

对陆源失联耿耿于怀的,还有高麦成的母亲。在她生前的最后几年,一直被未找回孙女的困扰包围着。一次次询问儿子孙女的下落,换来的不过是“人家不跟我说”,“河南那么大我上哪儿找”的回应,她谴责儿子“心坏了”。高麦成默不作声,涕泗横流。

对于女儿的境况,高麦成一直是好奇的。但由于听信了寄养人的说辞以及内心对于送走陆源的深深愧疚,父女相认的感人戏码,高麦成并不敢过多期待。认亲现场的大多数时候,高麦成只是抹着眼泪,少言寡语。

高麦成这些年在北京打工也并未存下什么钱,前些年在工地干活的一场意外还导致他差点生活不能自理,休养了一年多才好。他拿出大部分积蓄封了个红包,递到陆源手上,像是要弥补缺失了多年的父爱。

意外得知并非亲生

陆源后来回想,关于自己身世的秘密,似乎早已初现端倪。

陆源在河南开封杞县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那时候就有很多小伙伴对她提起“你是捡来的”,但她那时并未相信,只当是玩伴的恶作剧。在开封杞县生活十年后,她随父母迁往山西太原。2008年,长大成人的陆源在太原与她第一任丈夫相恋结婚,并育有一个女儿,不幸的是,她的丈夫于2010年因为车祸去世。陆源为养育孩子辛苦工作,女儿只能由其外婆照顾。

2012年,陆源一位舅妈深知,平日里一直是陆源的母亲在帮忙照看小孩,一次便对陆源说起,今后要多照顾母亲。陆源本以为只是一次平常的叮嘱,但舅妈却多说了一句“你的妈妈虽然没有生你,但养了你这么多年。”

陆源很难描述听到这句话时的心情。她脑海中有无数个关于自己身世的疑问,但由于担心影响与父母的感情,陆源并未向养父母询问关于亲生父母的事情。尽管如此,寻亲的想法已然在陆源脑海里悄悄埋下,她想知道自己在哪儿出生,故乡是什么样,亲生父母是谁。

同年,陆源的养母遭遇车祸离世。此后,养父再娶,陆源与养父的关系逐渐疏离,联系甚少。因为工作的关系, 2012年起陆源开始在开封兰考居住,并于2017年改嫁。

在一片“只有朋友没有亲人”的疆土,陆源的归属感在逐渐崩塌。当与养父母阖家团圆的叙事已被画上休止符,寻亲的想法就再度蠢蠢欲动。陆源询问了家里亲戚和上一辈的老人,得到的回复冰冷且伤人“父母不要你了,再找也没有意义”。顾忌熟人社会下的社交压力以及空穴来风的流言蜚语,寻亲的念头冒出来又很快被掐灭,陆源说服自己的理由很充分“万一父母不想认我怎么办?”

2021年12月24日,正值平安夜,已有7个月身孕的陆源突然昏倒,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诊断为早产,经过手术,胎儿未能保住。在手术台旁,朋友给陆源养父打电话,但对方一句话没说就挂断了。

在病床上被养父放弃后,心灰意冷的陆源摒弃了从养父那里汲取些许温存的幻想,被迫接受了茕茕孑立的落寞情节。与之相对的,是陆源的寻亲热情再度被点燃。她迫切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当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没怪过你们”

2022年1月1日,陆源朋友刷到了李景伟寻亲成功的视频,从找寻到成功仅用14天。这让同为开封兰考人的陆源看到了希望,她试着私信李景伟求助。李景伟当天就回复陆源并且鼓励她拍摄一段寻亲视频。该视频由李景伟的抖音账号发出,点击量高达70多万。

陆源的寻亲视频被她的一位表哥看到,表哥在旁敲侧击下从一位长辈处得知,陆源是从陕西渭南被拐到河南开封的。有了老家的地址后,陆源又通过养父母家的亲戚多方打听,终于在1月4日,联系上了在北京打工的亲生父母。同样,看到归属地为河南的电话也让高麦成感到欢喜,他笃定对方就是他期待了33年的女儿。

“你还记得我吗?”

“我当然记得。”高麦成斩钉截铁地回答。

“你知道我什么时候出生,生在哪里吗?”

“你生于1988年10月19日,地点在陕西省渭南市固市镇营里村二组26号。”高麦成连当时卫生所医生的名字都报了出来。

当晚,父女俩加了微信。高麦成小心翼翼地向陆源讲述33年前的往事,仔细斟酌着语序和措辞,生怕女儿怪罪。一句“我没怪过你们”让高麦成宽了心。1月8日一早,陆源和董红英通了视频电话,看到双方的那一刻,两边都失声痛哭。这次视频聊了很久,得知女儿这三十余年的经历,董红英直言“亏欠孩子的太多。”

2022年1月30日,DNA对比结果也确认了双方的血缘关系。在与亲生父母相认后,陆源才得知自己其实出生于1988年,而非户口簿上登记的1987年。

认亲仪式高麦成本想在老家大张旗鼓地办,“乐队、鞭炮……怎么热闹怎么弄。想让大家都知道我女儿找到了,越热闹越好”。后来跟亲戚朋友商量,因为去年10月陆源奶奶刚过世,大家建议认亲的事情不要大操大办,最后选择认亲从简。

“受宠的感觉真好”

受疫情影响,认亲仪式定在了2月20日。

认亲现场董红英和陆源始终手牵着手,不时贴面耳语。一同出现在陆源认亲现场的,还有杜小华、赫东峰等寻亲家长。他们希望借助陆源寻亲成功的热度进行宣传,期盼自己的孩子也能早日回家。

在认亲仪式现场,陆源呼吁更多对自己身份存疑的女孩积极寻亲。“勇敢迈出那一步,不要有任何顾虑,父母没有放弃你们,这样才能距离幸福更近一步。”她说,这既是为其他走失的孩子打气,也是感谢大家鼓励她走出了这一步。陆源称,接下来她将作为一名寻亲志愿者,在抖音、微博等平台发布寻人信息,期待走失的孩子都能早日回家。

相认后,陆源和丈夫被拉入了家庭微信群。这个群的群名叫“开开心心一家人”,爸爸妈妈、陆源夫妇、姐姐姐夫、妹妹妹夫8个人都在群里。大家开心地聊天,没有丝毫拘谨。

加入大家庭后,陆源的生活被彻底改变。现在她每天醒来就能收到父母的信息,内容无非关乎吃穿用度是否充足。“起来了没有?”“吃饭了没有?”“家里还缺什么东西?”琐碎的关心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照顾和关爱。陆源在抖音上发布有一条视频:高麦成、董红英夫妇为陆源擀皮、包包子,并在镜头前配合做出各种鬼脸,视频配文“受宠的感觉真好”。

为了迎接陆源,姐姐姐夫做了渭南特色大饼,边做边拍了视频;姨妈特意穿了喜庆的红色大衣,前前后后忙着招待客人;83岁的爷爷身着军大衣,戴着党员纪念章,几度落泪,双手合十并不停感谢在场的宾客“谢谢你们帮助我娃回家”。

接下来陆源准备接父母到河南去住一段时间,让父母看看自己生活的城市,高麦成夫妇欣然接受,称“听女儿的”。

当初囿于性别歧视、社交压力和流言蜚语迟迟不敢认亲的陆源怎么也不会想到,认亲后迎接她的,将是这样一番温馨的亲情脚本。(正观新闻记者 杨泽雅)#洞见计划#

【环时深度:#俄乌信息战# ,#战争背后的战争# 】驻守黑海小岛(蛇岛)上的乌克兰士兵是全军覆没还是集体投降?乌克兰领导人是离开了首都基辅还是在继续坚守?某视频中与女儿挥泪而别的是乌克兰士兵还是乌东地区的亲俄人士?自2月24日俄罗斯与乌克兰开战以来,这样混乱的信息就层出不穷。而在这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都不愿看到的战争爆发之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和俄罗斯的信息战、情报战、心理战就逐渐升级。在美国总统和情报部门大胆预测“2月16日俄入侵乌克兰”一度“失准”后,俄外交部要求西方就散布虚假信息道歉,并称“此类西方的宣传行动是‘信息恐怖主义’”。就连美国的盟友也心里打鼓:美国为什么这样热衷于信息战?然而,瞬息万变的局势表明,在这场抢夺“控制叙事”主动权的战争中,不管是美国还是俄罗斯,甚至乌克兰,都在尽其所能地表现。就像美国乔治城大学国际研究与传播学教授胡安·曼弗雷迪所说:“宣传也是一种战略资产,就像外交和威慑一样。”

“西方将饱受内部矛盾信息的折磨”

“真相是战争的第一个受害者。”这句话据称1917年出自美国参议员海勒姆·约翰逊之口。而乌克兰很显然是美国和俄罗斯信息大战的第一个受害者。乌克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媒体人26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美国情报部门所说‘俄16日入侵乌克兰’,最开始我认为不会发生。尽管美媒传俄在乌俄边境地区有20万军队,但是两国边界长达2000公里,且我们的军人数量远远多于20万,因此俄不太可能发动军事行动。但当军事行动真的开始后,说明俄方正在进行一场豪赌。开战以来,俄乌双方的情报战更是让全世界看得眼花缭乱,但不管怎么样,乌克兰没有让俄罗斯赢得豪赌,因为曾有消息说‘俄方说48小时内结束战斗’,现在早就超过48小时,战斗仍在继续。”他还表示:“作为媒体人,我知道舆论战和信息战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坦率地说,乌克兰从来不想要战争,美方的信息我们并没有完全相信,俄方的信息也一样。”

如果以2月16日的那次开战预判为时间点,美国情报预测的“准确性”只是晚了七八天而已。但从16日到24日这些天的俄媒报道看,俄罗斯认为自己是“赢家”。俄卫星通讯社16日援引俄政治学家阿列克谢·马丁诺夫的话说:“美扬言俄要对乌动武,甚至安排美国驻乌外交人员撤离,但俄方却宣布从俄乌边境撤军……不管今天西方的宣传说什么,所有对政治和国际关系感兴趣的、有思想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俄罗斯在这一轮信息战中取得胜利。”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7日刊文为拜登政府辩解说,美国不断扩大对俄信息战,使世界高度戒备俄或将对乌开战,而拜登政府此举是为了继续对俄方施压并保持同盟友的团结。文章分析说,这代表着美国采用最新的公关行动策略:利用提前泄露出来的情报使莫斯科无法再通过其擅长的“假信息手法”获得优势,只是效果可能并不可控。

乔治·比贝是美国国家利益中心的副总裁兼研究主任,曾任中央情报局俄罗斯分析主管,著有《俄罗斯陷阱:我们与俄罗斯的影子战争如何演变成灾难》。近日,比贝在美国《国家利益》网站撰文,回忆起自己曾应邀与几位俄方嘉宾——都是俄最有见地的外交政策专家一起参与的政治脱口秀节目。节目中,俄方专家嘲讽美英不断放风俄罗斯会对乌动武的做法,形容这样的报道“只是西方与俄仍在进行的一场信息战中的胡乱射击”。俄方专家还质问比贝:“西方相信这些报告吗?”比贝只好回答说:“情报分析绝非易事,当然会出错,所谓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即是最明显例证之一。但我确信美国政府这次有关对俄乌冲突的情报准确。”

在西方的分析人士看来,美国长达数周的密集告警带来的问题是:人们很难知道要发生什么,也不知道这样的警戒能保持多久,反而加剧了欧洲对现状的不安全感和对未来的焦虑感。这导致在俄不发动军事行动的时间段内,北约成员国以及美乌两国政府之间可能会产生分歧。还有媒体翻出纽约大学研究俄罗斯安全的专家马克·加莱奥蒂2015年发表的言论,他当时建议西方对俄罗斯的信息战不要过于偏执,那样的话容易“让自己暴露在阴谋论和耸人听闻的胡言乱语中”,特别是在当前的环境下,西方将饱受内部矛盾信息的折磨。

“到目前为止,它是否阻止俄方采取军事行动?答案是‘没有’。”英国国防智库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副所长乔纳森·伊亚尔在谈到西方对俄发动的信息战时无奈地说。美国乔治敦大学欧亚、俄罗斯和东欧研究中心主任安吉拉·斯坦特也表示:“我们正在与俄罗斯人进行一场信息战,而且我们已经持续一段时间。我认为俄罗斯人被吓了一跳。我认为这有可能产生影响,或许促使俄领导人重新考虑他可能要做的其他事情。”

俄罗斯信息战迎来转折点?

“白宫自去年年底以来一直在预告俄方随时入侵乌克兰,但详细程度和可靠性却让人想起美国当年如何说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化学武器清单。当然,这也和多年来实际操控信息战的克里姆林宫如出一辙。”西班牙《阿贝赛报》评论人士赫苏斯·里略的这番话,说出很多普通民众心中的疑惑:到底该不该信任口碑不佳的美国情报部门?在这场信息大战中,俄罗斯是弱势一方还是同样是高手?

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一些欧洲媒体将此次俄乌冲突看成是“俄罗斯信息战的转折点”。《阿贝赛报》24日的文章称,俄罗斯近10年来苦心打造的庞大数字媒体和网络大军现在正面临决定性时刻。如今,这个由发言人、国家宣传部门、俄境内外附属媒体、专栏作家、智库组成的复杂网络正在全力运转,为俄罗斯的利益发声。俄国家网络“今日俄罗斯”(RT)最近也在西班牙发布视频,讲述在俄乌冲突中乌克兰一方的错误。这些西班牙语的宣传重点是为克里姆林宫的论点辩护,即“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承诺北约不会向东扩张,然后食言,背叛了俄罗斯”。有西媒认为,俄方的这一战略至关重要,能吸引全球近6亿讲西班牙语的人关注。

哥伦比亚《旁观者报》文章认为,俄罗斯在应对与西方关系紧张和俄乌冲突升级时,把散布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当成首选武器。每次美国发出俄将动武的信息,克里姆林宫都会驳斥美方指控。欧洲一些媒体还以“克里姆林宫的信息战”为题,盘点亲官方的俄罗斯媒体今年初集中刊发数十篇报道,反驳“俄已动员士兵准备应对攻击乌克兰”的说法,同时发出“北约打算在乌克兰建立军事基地以入侵俄罗斯,甚至北约万名士兵已部署到位”“顿巴斯地区的亲俄民众处于危险之中”等警告。欧盟反虚假信息小组认为,在俄罗斯发布的信息中,“乌克兰正在准备战争的警告是一种常见叙述”,并将东欧紧张局势的升级归咎于西方。

外国网民18日嘲讽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和现国务卿布林肯都是如何发布虚假信息的。

还有专业人士说,制造混乱信息是俄罗斯军事信息战理论的实施方法之一,确保了以预防性方式创造叙事以填补“信息流空白”的必要性。也就是说,目标不是传播一个想法或信息,而是用过多的信息来混淆视听,从而让人们对俄敌对一方的信息产生不信任。举例来说,一些俄媒试图将乌克兰描绘成一个冷酷无情的国家,如去年12月曾在社交网络上播放乌边防警卫杀害从白俄罗斯入境的移民的视频,但乌政府已表示这些影像是伪造的。

2月23日,美国国防部情报局前代理局长大卫·赛德等人在美国《国会山报》撰文称,俄正通过使用心理战和信息战,借助美国国内存在的种族歧视、枪支泛滥以及移民等问题来破坏美国人对民主制度的信心,加剧美国人之间的社会政治分歧。文章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信息战的重视使之成为一个心理战超级大国,不仅如此,俄罗斯还将信息战延伸到外交辞令。

“美国为何加大对俄信息战?”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专家马克斯·布特看来,美国政府是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布特认为,国际舆论自然对美国情报的可信度持怀疑态度,因为美国政府在这方面声名狼藉,但他同时强调,苏联在二战和冷战期间也是情报战的玩家,俄罗斯曾分别在2008年和2014年与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冲突中散布大量虚假信息,包括使用“小绿人”(指穿戴绿色非现役服饰的武装人员)掩盖俄军行为。

马克斯·布特表示:“如今,美国信息战至少是将沙子扔进俄军事机器的齿轮中,迫使俄政府想知道西方情报机构从哪里获得开战信息,并有可能在本国的队伍中查找叛徒。这些报告还导致俄宣传丧失作用,并使美国能控制叙事权,而非将之拱手让给俄方。鉴于信息行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这不是一项小成就。”

俄乌战争已蔓延至媒体之间。在情报大战中,相关各方媒体也开始从“互殴”变成互相封杀。比如,因关系紧张,2015年乌克兰就关闭了俄罗斯的网站,乌克兰人基本看不到直接来自俄方的信息。德国在俄乌开战前就宣布,将禁止播放“今日俄罗斯”的德语节目,理由是“缺乏相应的许可证,其内容是克里姆林宫的宣传”。作为报复,俄决定关闭“德国之声”莫斯科分社并禁止其广播。26日,澳大利亚也对“今日俄罗斯”进行“封杀”。脸书、谷歌也宣称“禁止俄国家媒体在其服务中运营广告”。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国家电视台在一个名为《乌克兰冲突,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宣传战》的节目中称,俄罗斯的宣传几乎没有传到西方,但美国和欧盟的宣传却做到了。俄国际欧亚运动专家达里亚·普拉托诺娃说,西方正在通过信息战对俄施压,如英国外交部有一个打击“俄罗斯虚假信息”的部门,实际上这是一个负责攻击性信息和心理行动的部门。俄罗斯一家门户网站的主编也透露,英国每年在与俄罗斯的信息战上花费 8200万英镑。

据俄罗斯《观点报》16日报道,俄安全会议副秘书波波夫表示,自2014年以来,美国国防部每年主要用于“遏制俄在欧洲侵略”的反俄宣传计划——“欧洲震慑倡议”开支约为40亿到50亿美元。有俄罗斯网民称,相比,俄在欧洲用以对抗美国和西方信息战的投入太少。如果从越来越多西方国家民众对俄持负面看法这一事实评判,俄罗斯在与西方的信息战对抗中是失败的。

在俄军事专家维克多·利托夫金看来:“只要俄罗斯作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存在,信息战就会一直打下去,并将持续很长时间。但只要我们的国家不低头,就不会受到伤害。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反击。”不过,美国记者和政治学家斯蒂芬·埃伯特认为:“俄罗斯试图传达自己的观点,但声音并没有传达给美国人。‘今日俄罗斯’也许是美国能听到的唯一声音,不过只是想听的人才会听,而想听的人又很少。因此,我认为这场信息战的未来对俄罗斯来说仍相当悲观。”(环球时报驻西班牙、美国特派、特约记者 丁晓航 丁惠 柳玉鹏 萧雅文)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文章写的很纠结,男二如果从小不是那样的生活,或许不会有后来的一切,而他的追随者在他的角度来看都是很善良的,他们只希望男二能够幸福,他们也只想对男二忠诚。文章写的
  • 依旧是那个疯癫傻乐的少女(不,看图片就知我是一个高冷气质女神)。不带娃的时光太美好了,在此表扬一下倪老头,忒给力,车我到目的地后载着洲仔去朋友家玩儿。
  • 一个男的说,钓鱼就像是长时间的无聊中间穿插着一些短暂的兴奋时刻,说的好像是约会:放出诱饵,看看谁上钩了,抓到之后再放走,相信水里还有别的鱼。感觉这种人钓鱼已经没
  • 不必再求索,一种告别的方式忘去名词和语速,忘去时间忘去路上桃花开盛时独自凋败的风景再走一段路,就到了余晖将近之时枯枝不喜寒鸦,总是在最清闲的时候被折断一组词语的
  •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四大女神的变装,首先就是女神千仞雪,身为武魂殿最有气质的御姐,她也是最美的存在,穿上现代装之后,她身上也是散发出了超模的气质,散发的样子就非常
  • 你这念一起,就是业力生,还是先做好觉察在每一个当下吧,过程肯定会反反复复,不过当你能够意识到这个宇宙有最高的存有,对一切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该受的苦都是要受的,有
  • 未完待续~给大家强烈介绍英树产品,真的是有原因的,观察英树已经很久了,一个月前我回银川去我老同学万达店里转了一圈,被店内的奢华装修和气氛感染了,最后拿了几个试用
  • 考虑各种导力器限制、怪物特性搭配各种应对魔法,真的特别杀时间,但也能让人体会到战斗前深思熟虑、打有准备之战的那种感觉[开学季]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轨迹系列的bg
  • PCR技术的反应模板只针对DNA,而新冠病毒为RNA病毒,因此获得样本后,首先要提取核酸将其逆转录成cDNA,再进入PCR反应体系扩增。核酸检查是目前世界上确认
  • ➕1714​今天来的都是新客户呀​这位是老板,自己有养生馆,也有嫁接减肥项目,天天帮别人减脂,但是减不了自己,节食,拔罐,瘦瘦包,减肥茶都用过,依然是胖子界一员
  • 当我们面对茶的时候,就和山水融为一体,拥有一颗草木之心,创造出了一个只属于你和茶的空间,所有的事物都会在此时出现,包括相遇、别离、悲伤、喜悦、寂寞、丰盈、失败和
  • 找一个人一起看一辈子的书,喝一辈子的茶,相濡以沫,休戚与共,难上加难。找一个人一起看一辈子的书,喝一辈子的茶,相濡以沫,休戚与共,难上加难。
  • 相反,你把太多人请进你的生命里,反而会让自己的人生显得拥挤!相反,你把太多人请进你的生命里,反而会让自己的人生显得拥挤!
  • 所以说,乌克兰不得不在这个时候向俄军服软,也许是因为该国终于认清了差距。#俄乌局势# 俄军拿下北顿涅茨克,即将开赴敖德萨,乌克兰却急忙释放求和信号随着俄乌冲突进
  • 不少人觉得这是个贬义词,但有研究称,男性大脑和睾丸的组成成分竟然惊人地相似!大脑与睾丸有13442个共同的常见蛋白质基因表达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在人体所有器官中
  • 忽令召某至太一前,令神以水喷面,清凉彻心,无复痛楚。乃求乃求衣命机,隐坐而喜曰:一生错用心,不知有大道,今日方荷天兵之力也。
  • 如果有一天,你不在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成长,只是去修行;一切才刚开始…… 那是谁青春的模样,装点了流年扉页的苍茫,依然有年
  • ”在佳木斯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园区内,水稻种植大户刘春和记者唠了起来,“通过秸秆粉碎还田,土壤不再板结,地也更有‘劲’了。这里以前是采煤沉陷区,多复垦1亩黑土耕地
  • 4.结合前后文的“不记得”与“记得”他的意思是:我不记得关于《我是歌手2017》这个节目的很多人和事,但我记得与我的中国歌迷最初相遇的每一个细节。#迪玛希[超话
  • 其实没这么严重,它们仅仅是因为我的随手拍而运气般地进入了图片,并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了我心情的一部分;我倒是认为它们在无声地讲述着冬天的故事,讲述着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