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分开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遗憾,从开头我就猜到分手原因了。太像了,和我和身边的朋友都太像了。本来以为改变初衷的是女主,但是没想到是热爱画画、拍煤气罐电影的男主,不过我一点都不觉得他的变化是不好的变化,反而是一个人迈向社会但没有实力时,该做出的改变。也许他错就错在不应该许下愿望:希望和小娟一直维持现状
或许结婚也好,像李诞说过的,不应该是我们维持婚姻维持关系,而是让婚姻像一个壳子一样,保护我们。在花朵盛开最美丽的时候,也许有办法让它通过特殊手段,让它一直一直,不那么自然的,盛开着

近几年难得的在家过生日,真快乐
收到了各种各样的祝福和礼物
明天就要走了,没啥感情基础就要分开了,其实我也很方,不过没啥,我相信缘分嘻嘻嘻
生日愿望现在才许来得及吗?
以前过年和生日的愿望都是关于爸妈我姐和我,现在我的愿望里还多了一个人,神仙会不会觉得压力大呀?
如果可以的话,那就希望爸妈身体健康,哥姐工作顺利,我好好毕业顺利找到工作,以及祝小常今年克服阻力,自信坚定地得到他想要的。

明天就要飞回沈阳了,每次来福州都像做梦,梦结束了,努力要继续呀!

【“逐书事件”与独译莎剧——梁实秋在青岛的两件旧事】梁实秋是我国著名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学者,但许多人知晓他,也许还是因为他与鲁迅那场持续良久、轰轰烈烈的“笔仗”。论战之广,涉及人性、教育、阶级等诸多话题;论战之久,更近十个年头。
  少为人知的是,这场“笔仗”,其实给他带来了不小的人生困扰。其中之一,就是他出走上海旅居青岛以求平静生活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
  从1930年受聘国立青岛大学到1934年离开,梁实秋旅居青岛的四年间,双方论战的硝烟一直没有消散,特别是“逐书事件”的发生,更使得两人结下了新的“梁子”。
  1930年的青岛,是梁实秋走出“人性论争”尴尬处境的庇护所。来青岛之前,梁实秋在上海的生活极不平静。
  1926年,他的一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激起千层浪。在“国破山河在”的危急时刻,梁实秋却抱着艺术至上、文艺自由的观念,宣扬文艺的自由独立性,这无疑与时代的要求相悖。他无意间卷入了那场分不清是政治还是学术的激烈争斗,深以孤立无援为苦,厌倦了文坛争斗的梁实秋渐萌逃意。
  恰逢此时,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到上海来延揽教授,正巧碰到刚刚辞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职务的闻一多,并通过胡适、闻一多认识了梁实秋、沈从文等人。杨振声求贤若渴,一遇闻、梁,便坚邀他们到青岛任教。在专程去青岛“半日游览”和“一席饮宴”之后,梁实秋接受了国立青岛大学的聘书。
  虽然远离上海,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与鲁迅的论战,风波再起,并伴随了梁实秋在青岛的始终。
  鲁迅和梁实秋的论战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个重大事件。梁实秋比鲁迅小22岁,一少一老,从1926年开始笔战,一个以《新月》《益世报·文学周刊》为阵地,一个以《萌芽》《语丝》为阵地,一直到1936年鲁迅逝世,两人论战长达近10年,笔战的文章125篇、50余万字。
  梁实秋到国立青岛大学执教后,论战硝烟未散。臧克家曾回忆说:“同学们知道梁和鲁迅先生经常论争,在课堂上向他发问,他笑而不答,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鲁迅与牛(1930年1月10日上海《新月》月刊第2卷第11期刊载了梁实秋的《鲁迅与牛》一文,阐述了他与鲁迅论战的缘起,此举意在让同学们从文中去找答案)。同学们莞尔而笑,梁实秋神情自若。”
  1932年春在国立青岛大学发生的“逐书事件”,更是让二人的关系雪上加霜。梁实秋时任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主持成立了图书委员会,绝大多数成员都是新月派,对当时左翼文坛推重的书籍往往不能认同。被进步青年奉为精神导师的鲁迅作品,在这里并没有得到重视,以至于传出梁实秋将鲁迅作品从图书馆中清除的传言,所谓的“逐书事件”便爆发了。
  鲁迅曾两次提及该事件,亦可见其对此事耿耿于怀。他在《“题未定”草》一文中写道“梁实秋教授充当什么图书馆的主任时,听说也曾将我的许多译作驱逐出境”。他在为曹靖华翻译的《苏联作家七人集》所作的序言中再次叫屈:“梁实秋教授掌青岛大学图书馆时,将我的译作驱除。”
  关于此事,梁实秋在《关于鲁迅》一文中辩解:“我首先声明,我个人并不赞成把他的作品列为禁书。我生平最服膺伏尔德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我对鲁迅亦复如是……我曾经在一个大学(国立青岛大学)里兼任过一个时期的图书馆馆长,书架上列有若干从前遗留下的低级的黄色书刊,我觉得这有损大学的尊严,于是令人取去注销,大约有数十册的样子,鲁迅的若干作品并不在内。但是这件事立刻有人传到上海,以讹传讹,硬说是我把鲁迅及其他‘左倾’作品一律焚毁了,鲁迅自己也很高兴地利用这一虚伪情报,派作我的罪状之一!其实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宣传自宣传,事实自事实。”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还有人就“逐书事件”问臧克家。他回答说:“我想不会的,也是不可能的。”算是为梁实秋作了最好的证言。
  虽为论敌,但对鲁迅的评价,梁实秋也表现了可贵的公允。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第二日的《世界日报》发表了对梁实秋的专访文章,回忆了与鲁迅的文字因缘,并对其文学成就不吝赞美:“先生在文学方面,为中国文坛上最有力之作家,余与其立场虽稍有不同,而其文笔之卓绝,则实令余钦服。现先生逝世,为中国文坛之最大损失,盖后人恐无能补其缺者。”
  1934年7月,梁实秋应王平陵之约,将与鲁迅等左翼文人论争的文章中的31篇,结集为《偏见集》,该书由正中书局出版,成为他的一本较重要的文学论集。
  除了论战带来的困扰,梁实秋的青岛岁月也有宁静的一面。特别是,以一人之力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成为国内完成该项成就的第一人。
  在国立青岛大学,梁实秋担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教学与学术并举。他虽是留洋出身,却不喜洋服,夏季常穿的是长衫,秋冬则穿一身丝织棉袍,严冬时节是棉袍外面加套一件皮袍,而且颜色都淡雅不俗,颇具谦谦君子之风。
  臧克家回忆:“记得,1930年我考入国立青岛大学(二年后改为山东大学),入的是您做主任的英文系。您面白而丰,夏天绸衫飘飘,风度翩翩。”他还回忆说:“当时外文系主任梁实秋先生,胖胖白皙的面庞,讲课干净利落。”
  梁实秋授课时间观念极强,对此他的学生记忆颇深。他上课,永远是铃声未息已走进教室,坐下就讲,不疾不徐,绝无赘语。下课铃声方振,恰好讲到一个段落,铃声未毕,已步出课堂。他常对同事和学生讲:“上课时一分钟也不能浪费,课间是学生活动和休息的时间,一分钟也不容侵犯,故尔上下课必须准时。”但一堂课的内容倘若记录下来,都是一篇组织紧密、内容充实的论文,课后重温它,也足够思索两三个小时。
  1932年8月,梁实秋为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三年级的学生首开了“莎士比亚”课,他是国内最早把莎士比亚引入大学课堂的学者之一。同时,在胡适的发动下,开始了“莎士比亚”翻译工作。
  如果说梁实秋这一辈子只崇拜过一个人,那么这个人一定是胡适;如果说梁实秋只对一个人感恩,那么这个人也一定是胡适。走上译莎之路,也是起自胡适的倡议。
  梁实秋和胡适的交往始于1927年在上海共同参加“新月社”期间。胡适是“新月社”的精神领袖,梁实秋是最年轻的参与者之一。1930年,任中华教育基金会董事会主任的胡适,倡导成立“莎士比亚的戏剧全集翻译会”,决定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1930年8月,胡适应杨振声之邀访问国立青岛大学。其间他住在宋春舫家里,参观了宋的藏书楼“褐木庐”。大量戏剧书籍珍藏其中,包括莎士比亚的多部剧作,仅《哈姆雷特》一书就有五国文字的版本。
  随后,胡适便提议闻一多、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同年12月23日,胡适致梁实秋的信中谈及了译莎士比亚一事,其中写道:“……拟请一多与你,与通伯、志摩五人商酌翻译Shakespeare(莎士比亚)全集的事,期以五年十年,要成一部莎氏集定本。”
  1931年1月5日,胡适复信梁实秋,又谈此事:“我可以来青岛一游,约在一月十七八日,定期后当电告……志摩昨日到平,赞成译莎翁事。”就在当月24日,胡适来到青岛开始筹划《莎士比亚全集》翻译的事务,在与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等人讨论后,决定用散文体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但部分作品可试用韵文体。
  胡适最初拟定的莎翁翻译办法,决定由闻一多、梁实秋、陈通伯、叶公超、徐志摩五人组成翻译莎翁全集委员会,并拟请闻一多为主任;暂定五年全部完成(约计每人每半年,可译成一部)。信中还提议徐志摩试译《罗密欧与朱丽叶》,叶公超试译《威尼斯商人》,陈源试译《皆大欢喜》,闻一多试译《哈姆雷特》,梁实秋试译《马克白》。
  可惜,这项大工程最终没能如愿由几位大译家共同参与完成。据梁实秋后来回忆:“通伯不肯参加,志摩在二十年十一月里就不幸逝世,公超、一多志不在此,结果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孤独的开始这漫长艰巨的工作。”
  对于译莎,梁实秋从一开始态度便十分积极。当时,他除了每周教十二小时课之外,就开始着手翻译。他曾说:“我开始的时候参考资料是如何的贫乏!我那时有的只是一股热心,我想愚公可以移山,我也一步一步地去做,做多少算多少,至少对于我自己是件有益的工作。”
  在兼任图书馆馆长期间,他广泛搜集莎士比亚戏剧书籍资料,还亲自到上海为图书馆选购图书,建立了莎士比亚图书室。最早译成的《哈姆雷特》《马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如愿》《暴风雨》在1936年5月至11月由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而《仲夏夜之梦》因抗战后通货膨胀,没有出版。后来,他又译了《亨利四世》上下篇。梁实秋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独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总结梁实秋这个成就,可以看出,从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的工作岗位得益不小,这也算是青岛给他的最重要的馈赠之一吧。
  1934年,梁实秋的好友胡适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邀请梁实秋到北京大学任外文系研究教授兼系主任。消息在山东大学传开,山东大学群情不满,外文系师生联名向北京大学提出抗议。抗议信在青岛当时的《民报》上曾有刊载:“敝系经梁实秋先生主持开办,同学夙受陶冶,爱戴正殷……群情迫遑,北平素为文化区域,人才较多,至希鉴谅,另行延聘,以慰渴望。”恳切之情跃然纸上。
  三十岁出头的青年教授,工作四年,博得全系师生如此深情的挽留,足见梁实秋教学育人工作之成效。几经磋商后,胡适发来一封电报说:“梁实秋先生主持山大外文系四年,成绩显著,已有基础。现北大外文系亟待梁先生来此帮助,恳请暂时借用两年……”
  1934年夏,山东大学外文系全体学生,在青岛奇园饭店为梁实秋举行了饯别宴会。
  晚年在台湾的梁实秋对青岛怀有特殊的眷恋之情。青岛文史学家鲁海曾说,梁实秋晚年描写青岛的回忆文章,至少有40余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这座城市的喜爱。
  1983年,梁实秋的大女儿梁文茜带着父亲的委托,重回青岛寻梦。梁实秋更是将女儿梁文茜从青岛海水浴场捧来的一瓶沙子置于案头,视为珍品。1987年10月台湾当局放宽到大陆禁戒后,梁实秋大喜,计划到大陆探亲。但11月3日,梁实秋因突发心脏病逝世,重返青岛最终成了一桩难了的遗憾。(大众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找了一个快递客服专员的工作,今天第一天上班,上午坐那看着别人噼里啪啦的敲键盘的声音,也没人顾得上我,什么也看不懂,脑子懵懵的瞌睡了一上午。我这人吧,一到个新环境
  • [心][心][心]那是假期里一个下雨的早晨我和赵总还在呼觉,但是老板已经从店里回来炫了好几趟了,已然到了九点,老板问我你们今天走不走,不走让汪军跟他去趟霍山结个
  • 因为生活到底笃实又浪漫一点,雪地里需要晴朗的天气,得意就春风快马,不得意就逐月加鞭,白日梦长值得你我囫囵深陷。人们总把孤寂黯淡中的一束光当做救赎,磨碎了希望,辗
  • 踏雪的死一定程度上打击到了巴太,至少打击到了巴太对于情感的勇气,(巴太跟文秀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因为他认为他跟文秀是一样的人,他们都对新事物抱有好奇,有敢于打破传
  • #调休#今日指南:甲辰年 己巳月 乙亥日 闰周五[doge]日月天克地冲,意味着大家都要动起来,上班[喵喵]甲木不利竞争 犯小人 有点郁闷 容易花钱 谨防身体不
  • ✨我喜欢那蕴藉的爱情,那是神明最美丽的赏赐;但愿可畏的爱神不要把那争吵的愤怒和那无餍的,不平息的嫉妒降到我身上,别使我的精神为了我丈夫另娶妻室而遭受打击;但愿
  • #刘宇宁天行健# | #刘宇宁卓不凡# |#摩登兄弟[超话]# 刘宇宁卓不凡|刘宇宁天行健 摩登兄弟刘宇宁喜欢你是我一个人的事,我只会放在心里摩登兄弟刘宇宁
  • 一月已经过去三分之二噜 刚好睡不着 来补补我的23年度总结 很早很早就想写了 但是碰上期末周 所以就一直拖到了现在总以为2023是很快的 以为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很
  • 在古代美学中,境常指空间或时间的终结,而意境则是超越这种有限性,使得艺术作品成为一种心灵的境界。在古代美学中,境常指空间或时间的终结,而意境则是超越这种有限性,
  • #龙泉寺多语种# 01.29.2018 【Aktuelle Nachrichten des Longquan-Klosters】Am 8. Januar nac
  • 只不过,他的这种热爱并不是排他性的,他对犹太人的爱与他对巴勒斯坦人的爱是不矛盾的。这种犹太人,是锡安主义者和国内外崇“犹”人士不愿意提的,是他们眼中的“自我仇恨
  • 学费可以少交点你会发现,他并不完美   “敬仰的宝物,”小伙子说,“尔等是我独一的蓄意。叶子的回归,报告了我,领会顺路而生,才会滔滔不绝,创造出一岁又一年的新绿
  • 你出电梯的那一刻气质很出众,看到我送你花的时候你还站在原地等我把话讲完,你说我跑来送你花你很感动,我说有很多喜欢你的人只是因为太远了没有办法过来,其实喜欢你的人
  • *有顾客说想看桃花运,我会建议说你要不要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脱不了单(这样也更便宜)。‬一个月收2w赚1w 4w赚2w全‮台平‬最舍得让‮的利‬品牌✔别‮虑考
  • 各地观看到国际空间站的时间和位置都不同,但附近地区差异不大,可由此参考观赏。巴西为世界大宗商品的主要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塑料和包装投资市场之一,但同时也是一个
  • 臭宝蛋自从放完五一假,每天起床都说“不要翻学,要和妈咪一起”[笑cry][笑cry]我妈说“当然啦,你一放假就带他去这里,去那里的,显得上学很无趣”[doge]
  • 参展垂询联系人:黄 星 15800705472E-mail:287109161@qq.com#临床试验[超话]#[送花花]普蕊斯是 A 股唯一上市的 SMO ,
  • 人在青年和中年时期若不拼一拼,又怎会知道世界广大、人情冷暖,和人外有人呢? ‭‮人在人世间,不是仙,人世间的‭‮有人‬‬世间的法,仙人有仙人的法,所这以个字普通
  • 《六祖坛经》 般若 第三节 东祥书院 东祥书院 2024-04-08 17:22 上海 听全文 般若 第三节,东祥书院,24分钟 【原】 “善知识,
  • ”他这种田园生活一般的人是难以达到的,手携经卷,僮仆相随,任意而行,随遇而安,山水相伴,鸡犬相闻,世人没有不想的。王维是一个有个性的人物,他官至尚书右丞,也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