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卫健委20日通报的数据显示,19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和无症状病例,加起来创下了单日新高。上海,依然在等待拐点。用复旦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吴凡的话说,上海是用网格化筛查的推进,把“冰山”底部兜进来,才知道这个底有多大。


说来有趣,一面是紧张而有序的战疫,一面是上海市民朋友圈的从容淡定,甚至有点小调皮。


这两天,一位拿着“摇晃的红酒杯”、正在排队做核酸的上海市民“火”了。网友说,这张图拿捏了上海这个城市的气质。



我们找到了这位“上海爷叔”,他是住在青浦区的45岁网球教练梁红龙。他和记者说,志愿者叫他下去做核酸时他还没吃完饭,就顺手带上了还没喝完的葡萄酒。后来,也有朋友过来提醒他,核酸时不适合饮食。“下不为例!我想现在是最吃劲的时候,只要安安心心做好自己,最后的胜利肯定是在我们手里的。”


或许大家看了有笑有泪,但这样的笃定,确实是此刻真实的上海。即便是面对如此严峻复杂的局势,城市居民的生活也要最大限度地不被打扰。


这份笃定背后,也包含着市民对政府的信任。曾经有过“核酸检测中迪士尼最美焰火”“闭环医院里响起钢琴声”的上海,值得托付。


更何况“天天见”的发布会里,我们看到了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越来越长的发布会“同事”名单:有救治专家张文宏、胡必杰,有大医院的大院士樊嘉、宁光,有疾控“大侠”“女侠”吴寰宇、吴凡……


但是,选择相信,不代表没有批评和反思。一旦真的出现了疏漏,批评和疑问的声音会直接“@”多个发布平台。


比如说,前几天火了的“文武(邬)双全”漫画里,很多人都注意到邬惊雷衣服下面破了一个口子,漫画的作者说,“这个口子代表华亭宾馆”。再比如说,短时排查量骤增,核酸检测结果慢、排队长;封控范围扩大,带来就医麻烦,有医院出现医务人员肢体冲突,健康云因短时访问量激增而打不开……批评声也不少。



这么大的城市,运行中不可能没问题。关键是,出了问题怎么解决,这是检验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人们看到,上述信息出现在了微博热搜、普通市民的朋友圈后,往往在当天的“上海发布”公众号的评论互动里,以及第二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就能找到解答。


这样的批评,是此刻真实的上海。


批评之后,大家一起动手解决问题。比如说核酸排队时间长,一面是得知“堵点”后,各个部门优化效率、增加点位,并通过各类平台将点位信息及时传递出去;另一面,也有市民拿起手里的电脑,共同协助制作了“核酸检测排队实时信息”的互动文档,哪里有点位、排队情况都能更新,有时打开,居然有数百人在同时操作。


在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尹欣的一段话刷屏了。她到底说了什么?她说,希望“能及时地收集反馈市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答解决的问题”,更感谢市民朋友“用默默行动支撑我们、鼓励我们,给予了我们无穷的力量,与病魔、病毒作战,同向而行,一起努力。”


这样的互助,也是此刻真实的上海。


最近,有两个讲上海现状的自媒体视频,频繁引来了市民们的自觉转发。视频里说,“上海有2000多万的常住人口,我们封不动;上海是国际金融城市,海陆空核心枢纽,国家重要的‘钱袋子’,我们封不起。”


所以在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顾洪辉的表态,“上海目前没有‘封城’,现在也不必‘封城’”,又被大家转发在了朋友圈里。事实上,很多上海市民和非上海市民,都看得清醒而理智:境外输入病例增多,上海压力很大,但没有采用“一刀切”,是因为这座超大城市,要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上海赢,不仅仅是上海赢。”


病毒无孔不入、千变万化,哪个城市也没有金钟罩,上海的承受力也有上限。但凡一个小环节疏忽松懈,就有可能“掉链子”。但有了问题,不回避,没有前人的经验,就在精准防控的基础上换“打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尝试着探索出一条新的应对之路。


这样的理解,还是此刻真实的上海。


这几日,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正进入关键阶段。


正在进行的网格化筛查是“排雷”,用一整套防控措施,随着筛查推进,把之前存在的隐匿传播、潜在感染阳性风险排查出来,也就是“把埋着的雷排掉”。这对于社会面清零、保护市民健康安全都非常关键,多多少少也会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在一些社区的群里,基层一线同志体力透支,累得直掉眼泪;还没有确认解封时间,居民们也急得直跺脚。


但市民们觉得,想要早日解封,又不仅是政府的事情。


在一个个封控小区里,一次次不分日夜的核酸检测里,是一场场爱与温暖的双向奔赴。从“本地人”到“新上海人”,从“90后”的“大白哥哥”到“90后”的“大白爷爷”,很多志愿者报名请战,用“特派援”的身份,加入战斗。


送咖啡、“投喂”甜品、送鲜花,人们也纷纷以自己的方式,向所有辛勤付出的医护和志愿者表达支持与感谢。众志成城,是此刻的力量。即便足不出户、封控在家,上海也把一首《蛤蜊炖蛋》(沪语音同“隔离等待”)唱出了圈。正如歌词里的那句:“隔离等待,春天就要来。”




一边刷屏“请控制灵魂对自由的渴望”,一边把隔离生活变成一场不出“沪”的露营、不出门的“春游”。


有朋友给记者转发来了这张照片:“满园春色”已经开放,暂时被封闭管理的小区里,数只手机“出墙来”。人们不希望春光独自溜走,于是更加配合地选择“同向而行”。他转发后说,“上海还是一个有腔调的地方”。


这样的“自嘲”“自乐”,人与城之间的默契,都是此刻真实的上海。



20日,正好是春分。这一天的上海,恰好下起了雨。风里雨里,“大白”们没有停歇,都在那里。每一滴雨滴都在洗去残冬的余迹,也带着所有人对于疫散花开的美好期许,拥抱这片土地。



这就是此刻的上海,或许不完美,但是很真实。



 更多新闻 


今日春分!想你的夜越来越短,美好的时光越来越长


请留意快递包裹上的这个胶带!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2022年12月31日,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回想这一年发生的事,仿佛还历历在目~ 拍过的自拍,去过的地方,追过的剧等等,都是属于我王小胖妞在2022的独
  • 这次没有责怪批判,只是轻轻的说了一句“我希望你人好好的就行 在外注意安全早点睡吧”结束会话已经是十点多,心里五味杂陈,在我看来,一边想要逃离父母的掌控感,一边
  •   我活了两辈子,都没有哪一次像此时此刻那么的不知所措,好像生命里最后一束光被人吹灭了。  突然,我心里窜上一股杀意,我要去杀了蔚蓝!
  • ‍♀️穿搭:就像很多人说的,我也不推荐大家穿红裙,除非你有过硬的拍照技术能脱颖而出,清新脱俗。建议5.6点再去,去等日落,夕阳余晖打在整片沙漠上,真的好美好美。
  • 纵有辛酸,也是为了明天的好过;纵有辛酸,也是有希望的生活! ​如果说这些年有什么改变,那就是以前做不好的事情,现在已经不强迫自己去做好了,开始学着接受有遗憾有缺
  • 西湖边古堡|静享新新秋日时光☕放缓匆匆的步伐烟火与浪漫共舞为生活注入缤纷色彩新新为您开启属于您的秋日时光掠过繁华都市跟随新新门僮的指引隐入摩登古堡步入城中静隅—
  • 3⃣️关于水贴:水帖太多会影响优质帖子沉底,理解大家有时候激动的心情,但为了超话的友好氛围,也请将帖子发到“玫瑰大棚”板块!超话主持目前人手不够,所以如果有看到
  • 我记得你出生于2005年9月23,我记得你是天秤座,我记得你喜欢小猪佩奇,我记得你不喜欢吃苦瓜,可是为了亚轩喝了苦瓜汁,我记得你喜欢喝抹茶星冰我发这么多内容也不
  • 不是所有奋斗都会有一个让你满意的结果,但每一个奋斗的过程都会让你变得与众不同!只要一直走下去,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坚持的每一处,都是曾经想要放弃时以为到达不了的
  • 从三年前的第一条短视频开始到现在,“马大姨过日子”拥有了10万粉丝,橱窗里挂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但说起在链接里带货这件事,马大姨原本也是“很不情愿”。衣海
  • གནམ་ནས་ལྷུང་བའི་སྐར་ཚོམ་མ་རེད། ས་ལ་བབས་པའི་ཁ་བ་མ་རེད། གོང་ནས་བཏང་བའི་བཙན་བཀའ་མ་ར
  • 」我说,深泽君说「啊,见到了—」深泽君想要给目黑君一个惊喜于是和他两个人拍照了,后来把照片给目黑君看了。我们应当知道这个事实的真相,从今之后,我们心里念念就念佛
  • "“那您没有女儿儿子吗”“我没有,就一个人。"“您一天能赚多少钱呢?”“来这边一天几百也有,光线好,我画。
  • 周末支部团建去大锅灶(对我i人简直是加班的节奏 尤其是昨晚2点多才睡觉七点起床就要了狗命了)看到各位同事们再做了一中午饭,喝了一顿大酒,疯狂摆pose拍照以后现
  • 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将许多还可以利用的好东西当做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这……”还没念完,老师已经顺手丢过
  • 黄旭峰认为,“米兰 · 昆德拉说如果我们错误地评价了卡夫卡,不是我们的审美判断了问题,是道德感出了问题,”并点名豆瓣影评人“嘟嘟熊之父”认为以之为代表的一批人
  • 一树繁花,只一眼,便是天涯,是谁把年华织成了锦绣,一刹那,洗尽铅华。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一点朱砂,覆了天下也罢,永远不过一场繁华。
  • -小小一袋,独立包装,很方便~我现在随身带在包包,吃完饭就来一袋现在嗯嗯也顺畅了许多~*产品通过跨境电商购入专利号:WO 2021219001A1 发明专利 国
  • 疲惫是每天在高温下奔走于湿热拥挤的香港;疲惫是找遍了中环的书店都找不到一本马伯庸的书(准备签名用,没书就没法签名);疲惫是我既不懂《潜水艇的夜晚》也不懂《长安的
  •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歌多描写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很好地概括了杜甫作为一代“诗圣”创作干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