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遇情感#

到底要不要结婚?先想清楚这三点

兴许是春节家庭团聚的原因吧,2018年刚一开始,两个朋友不约而同地问,“是不是应该赶紧结婚?”

但凡这么问的人,恐怕对婚姻都是有点迟疑。

“应该”结婚还是“真想”结婚呢?

如果是“真想”结婚,肯定早就挑好良辰吉日,夫妻双双把家还了。

可如果不是“真想”,而是“应该”,为什么“应该”呢,是不是还有“不应该”?这婚还要不要结呢?

我曾经是一个结婚狂,31岁的时候结了婚。那时候,我经常劝闺蜜,“都三十多了,还不赶紧的,该毕业的时候就得毕业,该结婚的时候就得结婚。一个人过怎么都不如两个人好。”

今年是我和老公结婚7周年,我发现,这样的话我已经好几年不说了,对婚姻的想法已经彻底改变了。

婚姻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单身、同居、婚姻,很难说哪一种更好,哪一种不好,适合你的就是最好。

该结婚的时候结婚,不是说年龄到了,别人催了,也不是遇到合适的人了,爱情多么美好,而是,你的内心里愿意接受这种生活方式。

婚姻是什么?
你想通过婚姻得到什么?

想清楚这两个问题,要不要结婚就不会徘徊犹豫了。

错误观点1:
“结了婚才是一个完整的家,人生才能完整”

这是我妈经常说的一句话,我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观点。

一个女人,不管你混成啥样,女博士也好,女强人也好,不结婚就是不对头,不结婚就是有问题。女人不结婚,人生很残缺,生活很凄惨。只有结了婚,才能有了依靠,有了家。

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被牢牢的附着在婚姻之上。

这也难怪,几千年封建社会,以前的女人就是这么过的呀。没有经济的能力,没有话语权,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名字都没有。不依靠婚姻怎么活下去,婚姻只能,而且必须是头等大事。

可现在不一样了呀,女孩也能受教育,能买房,能驾车,能当市长,能当教授,能满世界的去实现自我。

婚姻能够给我们的和以前不一样了,可我们的思想还和以前一样。

这就是自我设限了。

我有个好朋友说了句很经典的话:“我又不是个盘子,要那么完整干什么。”

她36岁,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赚的不少,也很辛苦,常常在北京待几天,就满世界的出差。她很会照顾自己,买了房买了车,健身美容,朋友也不少。

当父母说她没结婚,人生不完整的时候,她说了上面这句话。

婚姻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能定义你的人生。

很多女人喜欢自我催眠,经常提醒自己“我是单身”“我已结婚”。

不,以后咱们不要这样了。

要告诉自己,“结婚与否不能定义我,我要做快乐的女人。”

其实,完整人生不过是个伪命题。从生到死,不管你选择什么生活方式,人生都已经足够完整。

一辈子要经历很多事,完整并不是什么事情都经历一遍。选择自己适合的最重要。

错误观点2:
“别人都结婚了,为什么你不结?不结婚很丢人”

大学时有一个老师,我一直挺喜欢她。那时候她四十出头,身材纤细,容光焕发,她有一种少女般的神采,又有成熟女性的通透。

这样的女人吸引男人,也吸引女人,被很多人称为“女神”。

这个老师三十几岁离了婚,后来认识了一个德国摄影师。那个摄影师也特别帅,高鼻梁,蓝眼睛,特别深邃。

他们俩相恋十来年,关系一直很好,每年都相约一起出游,有时候是老师去德国,有时候是帅叔叔来北京,有时候俩人一起去南极去北极。

我们这群小粉丝特别羡慕他们,太浪漫了,太美好了!

可是呢,又总觉得,他们这么好,应该结婚在一起呀,幸福的生活不是应该这么过的嘛。

后来有一次跟老师聊,我就禁不住问了这个问题。

老师说,“现在这样很好啊,他有他的事业,我有我的事业,我们都很热爱自己的工作。这样的生活既能享受工作的乐趣,又能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时光,结婚了不一定能够这样。”

少不更事的我完全被这番话震住了。

她告诉我,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对婚姻更加理性和审慎。美国、加拿大、魁北克、瑞典,单身同居的比例都很高,有的甚至能达到一半。和婚姻一样,它们都是主要的生活方式。

那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我们说的“别人”多么狭隘啊。

别人常常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和我们一样蝇营狗苟,各种困扰各种挣扎的人。

我们的眼界局限了选择。

如果想要生活的更好,我们需要看到更多的“别人”,在我们不知的地方,还有另外的生活。

当我们打开眼界,扩大格局,看过了越来越多的“别人”,我们才可能知道,“别人”和“别人”也是很不一样的。
不管怎么说,别人是别人,你是你,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不如快快乐乐做自己。

错误观点3:
“结了婚才能有安全感,有依赖,有信任,有更多的爱……”

现在我们普遍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但实际上,婚姻和爱情产生关系不过几百年。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婚姻和爱情没有多大关系。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婚姻都是因为私有财产,种族繁衍和社会地位匹配而产生的,直到近代,它才和爱情相撞在一起。

所以,说到底,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

演员吴君如和导演陈可辛爱情长跑十几年,相扶相持,生儿育女,一直没领结婚证。

俩人的感情有问题吗?

我看挺好挺甜蜜的。

春节期间吴君如导演的处女座《妖妖玲》上映,陈可辛是监制,不仅全程为电影加油助阵,还不惜各种吆喝各种作秀。俩人在现场的嬉笑怒骂,没有好感情,是装不出来的。

婚姻是人与人的关系。

任何人际关系想要和谐,重要的不是这种关系叫什么,叫恋人也好,丈夫也罢,在情感和关系层面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能力让自己美好起来,吸引和影响对方,达到共振和共鸣。

如果你觉得,一纸婚书就能保证得到安全感、信任和爱,多半是要失望的。

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不信任别人,不爱自己,不爱别人……这些问题婚姻解决不了,得靠你自己去调整和化解。

带着不合理的期待去结婚,常常会给你带来更大的危机和问题。

如果你是锦,婚姻可能锦上添花。如果你是雪,婚姻很难雪中送炭。

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把选择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说了这么多,不是鼓励大家不去结婚。

正确认识婚姻,深入地了解自己,我们才可能幸福。

我们最常犯的错误是给自己设限,又喜欢给爱情和婚姻加上滤镜。
认识拧巴,期待不合理,就是给人生埋下了一颗颗地雷。

索性,还是先把地雷扫干净吧。

结婚是为了幸福,不是为了结婚,不是吗?

“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了”字,也即是了因佛性中的了字。台教说三因佛性。一正因,即“是心是佛”。二缘因,即“是心作佛”。三了因,即“究竟成佛”。这三因佛性也有个比方。木中有火,喻正因佛性。上古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钻了木头才能取出火来,所以钻木就是缘因佛性。那么什么叫了因佛性呢?火出来了,木头也烧尽了,一切都了,就是了因佛性。以下再引证几段经文,《宝积经》说:“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分别,是名了义。”又《涅槃经》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维摩经》《宝积经》也都有同样的指示。
所以佛教中“四依”非常重要。“四依”就是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智不依识”我们不能依靠意识。在八识中,眼耳鼻舌身和阿赖耶识都没有问题,出生毛病的在于第六识和第七识。第六识就是要分别,第七识就是执我。如果依第六识第七识当家作主,那就是认贼作子。所以要依靠智慧。《大智度论》说:“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与法性契合。学人宜定止妄识,策发真智。”这就是“依智不依识”的道理。
“依义不依语”。语是语言,义提实义,即是中道第一义谛。这本来不是文字语言所能表达,所以对于经里的文句,应当深入思维其中的实义,而不是死抓住这一句的语言文字。如果这一句被你执死了,你自己也就被这一句执死了。所以禅宗说死于句下,就是说你在这一句下死了。所以不应该依语言,而是依止其中的真实之义。
“依法不依人”。学法,求法、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依靠法可以入道。关键是法。凡夫所说,若能契于正法,也应信受奉行。假令有人虽能显现如佛之相好,但所说不契正法,于其所说,也应舍离,万不可依靠。我们寻求善知识,不是看他是什么地位。这位是佛学权威,那位是佛教团体的首长。专去听这些头衔,这就是依人。应该不论这些。我们只是看他的法如何,是不是契理契机。《圆觉经》告诉我们,凡夫想要得成圣道,首须寻求正知正见的人。经云:“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怎么认清善知识呢?应从他的正知正见,而不是从别的条件来选择的。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都是佛经,经就有“了义”与“不了义”的分别。明白开示中道实相之义的是了义经。《涅槃经》说:“声闻乘名不了义经,无上大乘乃名了义。”了义经说明究竟真实之理,如烦恼即菩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但在小乘法里头只是讲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不说人人可成佛,只说证阿罗汉,这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说《法华》时就改变了,佛说阿罗汉,那是化城啊!又例如大乘始教,说修行三大阿僧祗劫才可以成佛,但阐提不能成佛。这是因为当时众生根器不够,只有这样说才容易接受。但到后来开权显实,就说人人都有佛性,阐提也成佛。这不就是矛盾了吗?那么依哪个呀?
到底能不能人人成佛呀?我们应依了义教所说,人人有佛性,阐提也能成佛。这是实说。当我们发现经典中有矛盾,我们只能依了义的经典。凡是宣说中道实相妙理的经典,即是了义经。我们现在正念的《阿弥陀经》,就是以实相作为体性,统统说的是实相,所以是了义教。《要解》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极乐世界水鸟树林等等庄严,都是事相。但全事即理,故水鸟树林即是实相。全理成事,故一念心性,显现极乐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故亦无不相。所以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光是离一切相,那就成声闻乘的偏空。本经是以实相为体,全妄即真,没有一样不是实相。以至一毛一尘,一一都是全体法界。所以《要解》说:“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这就是说极乐的正报依报、法身佛、报身佛、自佛、他佛、教主人民等等都是实相的全部理体。又说:乃至……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本经不但深明理事无碍法界,并极显事事无碍法界,所以说持名念佛法门是了义中无上了义。
“圆顿中至极圆顿”。释尊一代教化,华严宗把它分为五类,叫做五教。即小,始、终、顿、圆。①小乘教说一灰身灭智的:涅槃法。②大乘始教。是大乘教的初步。不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法。③终教。说真如缘起之理。开权显实,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但须经历三大阿僧祗劫。④顿教。是不立文字,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不论阶梯,但以顿彻理性为教。《华严玄谈》说:“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又说:“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即是说止教无言离念,合于禅宗。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拈花这一脉,因达摩东来,盛传于我国。至于显示顿教之理,不独在不立文字的禅宗,在经典中也常透露。例如《圆觉经》“知是空花,即无轮转。”“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首楞严经》中的“狂心自歇,歇即菩提。”都显示不必安排,不须造作,直下便了,不历阶梯,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顿法。⑤圆教。是大乘中演说实法登峰造极之教,专接最上利根之人。圆是圆融自在,一切无碍之义。又。是圆满具足、福足、慧足、明足、行足、圆全俱足之义。《华严》与《法华》都属圆教,宣说圆融具德的一乘法。至于天台判教,分为藏、通、别、圆四教。对于圆教亦称圆顿教。所云顿者,顿极与顿足之义。由于诸法圆融,所以于一法中,可以圆满一切法。一念开悟。就可顿时圆满佛果,所以称为圆顿。可见圆顿的法极端殊胜。在《要解》中说,持名一法,是圆顿中最极圆顿。也即是说,持名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蕅益大师为我们开示了佛的知见。如果圆字还很难懂,再打个粗浅的比方,例如桌子凳子都可推倒,但是圆球推不倒,圆球无论怎样转动,它都是直立不倒。从这粗俗之例,可使我们初步体会,圆体是圆转自如,立处皆真。旋转是随缘,不倒是不变。众生轮转是随缘,佛性不增不减是不变,故随缘而不变,不变又随缘。从这个比方,我们或可粗明圆融自在之义。可见我们的知见,若能契合圆宗,我们的见地也就圆融无碍,随处皆真。更应注意的是,大师开示了佛的知见,直指持名之法最极圆顿。我们如能真实信受,即是接受了佛的知见。也即是说如来果觉的知见,化入我们因地的初心。既然佛的果觉入我因心,故我因心顿含果觉。 https://t.cn/zRfXld3

“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了”字,也即是了因佛性中的了字。台教说三因佛性。一正因,即“是心是佛”。二缘因,即“是心作佛”。三了因,即“究竟成佛”。这三因佛性也有个比方。木中有火,喻正因佛性。上古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钻了木头才能取出火来,所以钻木就是缘因佛性。那么什么叫了因佛性呢?火出来了,木头也烧尽了,一切都了,就是了因佛性。以下再引证几段经文,《宝积经》说:“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分别,是名了义。”又《涅槃经》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维摩经》《宝积经》也都有同样的指示。
所以佛教中“四依”非常重要。“四依”就是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智不依识”我们不能依靠意识。在八识中,眼耳鼻舌身和阿赖耶识都没有问题,出生毛病的在于第六识和第七识。第六识就是要分别,第七识就是执我。如果依第六识第七识当家作主,那就是认贼作子。所以要依靠智慧。《大智度论》说:“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与法性契合。学人宜定止妄识,策发真智。”这就是“依智不依识”的道理。
“依义不依语”。语是语言,义提实义,即是中道第一义谛。这本来不是文字语言所能表达,所以对于经里的文句,应当深入思维其中的实义,而不是死抓住这一句的语言文字。如果这一句被你执死了,你自己也就被这一句执死了。所以禅宗说死于句下,就是说你在这一句下死了。所以不应该依语言,而是依止其中的真实之义。
“依法不依人”。学法,求法、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依靠法可以入道。关键是法。凡夫所说,若能契于正法,也应信受奉行。假令有人虽能显现如佛之相好,但所说不契正法,于其所说,也应舍离,万不可依靠。我们寻求善知识,不是看他是什么地位。这位是佛学权威,那位是佛教团体的首长。专去听这些头衔,这就是依人。应该不论这些。我们只是看他的法如何,是不是契理契机。《圆觉经》告诉我们,凡夫想要得成圣道,首须寻求正知正见的人。经云:“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怎么认清善知识呢?应从他的正知正见,而不是从别的条件来选择的。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都是佛经,经就有“了义”与“不了义”的分别。明白开示中道实相之义的是了义经。《涅槃经》说:“声闻乘名不了义经,无上大乘乃名了义。”了义经说明究竟真实之理,如烦恼即菩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但在小乘法里头只是讲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不说人人可成佛,只说证阿罗汉,这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说《法华》时就改变了,佛说阿罗汉,那是化城啊!又例如大乘始教,说修行三大阿僧祗劫才可以成佛,但阐提不能成佛。这是因为当时众生根器不够,只有这样说才容易接受。但到后来开权显实,就说人人都有佛性,阐提也成佛。这不就是矛盾了吗?那么依哪个呀?
到底能不能人人成佛呀?我们应依了义教所说,人人有佛性,阐提也能成佛。这是实说。当我们发现经典中有矛盾,我们只能依了义的经典。凡是宣说中道实相妙理的经典,即是了义经。我们现在正念的《阿弥陀经》,就是以实相作为体性,统统说的是实相,所以是了义教。《要解》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极乐世界水鸟树林等等庄严,都是事相。但全事即理,故水鸟树林即是实相。全理成事,故一念心性,显现极乐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故亦无不相。所以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光是离一切相,那就成声闻乘的偏空。本经是以实相为体,全妄即真,没有一样不是实相。以至一毛一尘,一一都是全体法界。所以《要解》说:“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这就是说极乐的正报依报、法身佛、报身佛、自佛、他佛、教主人民等等都是实相的全部理体。又说:乃至……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本经不但深明理事无碍法界,并极显事事无碍法界,所以说持名念佛法门是了义中无上了义。
“圆顿中至极圆顿”。释尊一代教化,华严宗把它分为五类,叫做五教。即小,始、终、顿、圆。①小乘教说一灰身灭智的:涅槃法。②大乘始教。是大乘教的初步。不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法。③终教。说真如缘起之理。开权显实,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但须经历三大阿僧祗劫。④顿教。是不立文字,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不论阶梯,但以顿彻理性为教。《华严玄谈》说:“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又说:“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即是说止教无言离念,合于禅宗。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拈花这一脉,因达摩东来,盛传于我国。至于显示顿教之理,不独在不立文字的禅宗,在经典中也常透露。例如《圆觉经》“知是空花,即无轮转。”“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首楞严经》中的“狂心自歇,歇即菩提。”都显示不必安排,不须造作,直下便了,不历阶梯,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顿法。⑤圆教。是大乘中演说实法登峰造极之教,专接最上利根之人。圆是圆融自在,一切无碍之义。又。是圆满具足、福足、慧足、明足、行足、圆全俱足之义。《华严》与《法华》都属圆教,宣说圆融具德的一乘法。至于天台判教,分为藏、通、别、圆四教。对于圆教亦称圆顿教。所云顿者,顿极与顿足之义。由于诸法圆融,所以于一法中,可以圆满一切法。一念开悟。就可顿时圆满佛果,所以称为圆顿。可见圆顿的法极端殊胜。在《要解》中说,持名一法,是圆顿中最极圆顿。也即是说,持名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蕅益大师为我们开示了佛的知见。如果圆字还很难懂,再打个粗浅的比方,例如桌子凳子都可推倒,但是圆球推不倒,圆球无论怎样转动,它都是直立不倒。从这粗俗之例,可使我们初步体会,圆体是圆转自如,立处皆真。旋转是随缘,不倒是不变。众生轮转是随缘,佛性不增不减是不变,故随缘而不变,不变又随缘。从这个比方,我们或可粗明圆融自在之义。可见我们的知见,若能契合圆宗,我们的见地也就圆融无碍,随处皆真。更应注意的是,大师开示了佛的知见,直指持名之法最极圆顿。我们如能真实信受,即是接受了佛的知见。也即是说如来果觉的知见,化入我们因地的初心。既然佛的果觉入我因心,故我因心顿含果觉。 https://t.cn/RI4UdfI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不知不觉距离第一段感情已经两年了,自己也没有继续读书(本就不喜欢读研)当社畜半年了,玩王者也4年多了。我那个时候还很菜,也不怎么买皮肤(主要是没钱)当时也还没和
  • 梅艳芳爆红,此时应该没人比母亲覃美金更开心了,因为她亲手压榨出了自己一生的“饲主”。可谁也想不到,道别竟成了诀别,这一定格,恰好成为了“香港的女儿”传奇人生的谢
  • #大年初一# 一桌子菜也并不让我开心这一刻的开心就是在自己喜欢的环境吃自己喜欢的自认为的美食刹那芳华指尖流沙 以后的日子 在平淡无奇中多找点让自己开心的乐子嘎嘎
  • 如果有一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特别友好互相扶持或统一,美国等国一定会笑死气死。感谢波娃对我的支持,也请你们像以前在我面对是非时那么挺我爱我一样,来支持理解今天的选择
  • 值此记者节到来之际,向所有倾听河海声音,关注河海故事的朋友们致以最真切的感谢!向每一位坚守新闻事业的记者们致以最真切的问候!
  • 街角桂花的甜香穿过季节的风到达了最沉溺的季节,朗月清辉秋之半,阴阳均衡,梦若青莲。我亲历贫瘠的农村一步步走上幸福的生活,我们不再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忧虑,衣食无忧还
  • 虽然两年后我会回家,可在以后,我可以很炫耀的说,我参与了一座城市的建设,见证了这个城市的成长与发展,突然的还有点小骄傲呢哈哈哈哈哈哈。其实一开始到现在也没有报有
  • #大夏的动漫迷[超话]#❗️请先看P1❗️请一定先看清P1的各种;封面只拍了日版[允悲]具体出请看表格;有些来不及更新了,今天一天都在外面实拍会晚点被捆也可以选
  • 要明白,身材是你最闪亮的社交名片,每天坚持运动半个小时,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健康是你最重要的自律基础,不运动的人,如同老化的电池,工作一小时,充电八小时,效率极
  • 以往两次经济下滑的失业压力,都有新经济的吸纳,今年新经济不仅不能吸纳就业而且也在裁员。货币政策的宽松如果不能引发股市反弹,就有可能助推中心城市高端住宅市场企稳,
  • 人有不足,事有不满,別用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别人。天下无完人,做人先做己;眼是一把尺,看人先看己;心是一杆秤,称人先称己。一个人的涵养,当来自大度,来自宽容;一个人
  • 新浪微博缺KPI了,跑来推这种对演员和剧组都不友好的rs?如果他也遇到这种剧组,你得调整心态去适应,而不是没有底线地窥探他的行程、他的工作,路透剧透损害的是演员
  • 斗丽特立独行却受到了大家的欢迎,甚至吸引了电视台导演(李真旭 饰)的倾慕,可是她的身份却面临着被揭穿的威胁,该留在20岁享受人生,还是重回正轨面对生活,末顺做出
  • 当自己无法排解一些情绪的时候,就出去走走吧,或者能从别人身上获得一些力量(给的)这一周的小刘是开心的,做梦都会笑醒那种[挤眼]明天的烦恼留给明天吧[拜拜]但是也
  • #恩齐的树洞# #这世界的小确幸# #今日份碎碎念##幸福哲学# 寻找生命里的树洞 血脉家族是我们的亲人,而精神家族是我们的知己,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能找到自己
  • 我看见有些人说岳岳参与的节目(逗笑社作品)都是第一,其实作为岳岳的粉丝是开心的,哈哈哈哈哈,不知道为什么提这个,真希望下一季岳岳可以镜头更多一点!我看见有些人说
  • #黄子韬[超话]#[福气虎]#黄子韬新歌余生都是你# [福气虎]#黄子韬松杨# 愿你平安[许愿虎]愿你喜乐[许愿虎]愿你锦荣[许愿虎]愿你远离小人,诸事顺遂[许
  • 似乎在那里可以短暂忘却被世界遗忘的不甘、对于衰老的恐惧和对于这一生一无所成的负罪感……那便是“自由”吧 毕竟我来自湘西的大山深处,也曾在爱琴海边挥洒了宝贵的青春
  • 人生如四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光阴岁月。 ——Simon悠悠岁月,人生不过转瞬,在浩瀚的苍宇中留不下痕迹,所以,不必太过伪装自己,人生没有那么多惊奇
  • 我真的太感动了![打call][打call][打call]直接站過去就是兩個最靠近兩個本命的地方[太開心]不過我搞基真的 越沈迷 越分不清楚我喜歡的是誰[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