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因果故事,这个故事奇上加奇!
无量光心灵净化工作坊 2022-02-25 06:03
明代时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东门外有一户人家,兄弟三人,老大吕玉,老二吕宝,老三吕珍。吕玉家的儿子叫喜儿,六岁那一年,喜儿跟邻舍家孩子去看庙会,结果一去不回,吕玉与妻子王氏一连找了数日都不见踪影。
吕玉心情非常郁闷,告别了王氏,外出做生意,一边四处打听探访喜儿下落。几年后的一天,吕玉走到一个叫陈留的地方,在厕所里拾到一个青布搭包,打开看时,都是银子,大约有二百两左右。
吕玉想道:“失主找寻不到,一定非常着急,说不定家破人亡呢。古人见金不取,拾金不昧,美德可嘉。我得在此等人来找寻,将原物还他!”吕玉等了一天,不见人来,只好往前走,在宿州地方一家客店里,和一个叫陈朝奉的人聊起生意。
陈朝奉叹息说自己在陈留境内丢了一个搭包,搭包里有二百两银子。
吕玉问起搭包的模样,结果与他捡到的分毫不差。吕玉二话没说,便把搭包以及银子原物奉还给了陈朝奉。陈朝奉喜出望外,当下愿与吕玉均分,吕玉坚辞不肯。陈朝奉感激不尽,请吕玉到自己家中做客,并说道他膝下有一女,想与吕玉结为儿女亲家。
吕玉便泪如雨下,把儿子走失的事,一五一十讲了出来,陈朝奉长叹一声,说,“我家里有一个小男孩,是几年前从别人那里花三两银子买来的。如今已十三岁了,就送与恩兄服侍左右,也当我一点报答之意。”
陈朝奉叫出小男孩,吕玉发现这个孩子左边眉角,有一个疤痕。
吕玉心里一惊,因为儿子四岁时,也曾经跌损左边眉角,落下疤痕,于是问这孩子,“你原是哪里人,谁卖你到这里来?”
小孩道:“不是十分清楚,只记得爹叫吕大,还有两个叔叔在家。小时被人骗出,卖在此间。”
吕玉听罢,抱住小孩叫道:“我正是你的亲爹,没想到失散几年,竟然在此相遇!”
父子相聚,陈朝奉一家也非常欢喜。吕玉起身拜谢陈朝奉:“小儿若非府上收留,今日怎么能够父子重逢?”
陈朝奉道:“恩兄有还金之德,上天引导您到寒舍,才能父子团圆啊。”
于是,两家订下婚约。陈朝奉还拿出二十两银子,赠予父子俩,作为他们路上的盘缠。
第二天一早,吕玉父子作谢而别,在江边忽听得人声鼎沸。原来一只船遇险,落水的人正号呼求救。岸上人招呼岸边众小船去打捞救援,船工却索要酬劳,正在争吵不休。
吕玉想,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手头正好有二十两银子,何不赏与船工,叫他们捞救。?于是,他对众船工说:“快捞救,若救起一船人性命,我把二十两银子赏与你们。”
船工们听后纷纷去救,须臾之间,一船人悉数被救起。?吕玉将银子付与船工分散。水中得命的,都来千恩万谢。只见内中一人看了吕玉大声叫道:“哥哥从哪里来的?”
吕玉一看,不是别人,却是三弟吕珍,道:“是上天帮我捞救兄弟一命。”
就叫喜儿见了叔叔。又把还金遇子之事,叙述了一遍。
吕玉问道:“你又为何到此?”
吕珍道:“自从哥哥出门之后,一去数年,有人便说哥哥在山西身亡,嫂嫂已是成服戴孝。
二哥最近又要逼嫂嫂嫁人,嫂嫂不从。
"哥哥赶快回家,以安慰嫂嫂之心,迟了就怕会有变卦了。”吕玉听了非常惊慌,急忙叫船主马上开船,连夜赶路。
老二吕宝心怀不善,听说江西有人丧偶,要讨一个娘子续弦,吕宝就将嫂嫂与他说合,对方情愿出三十两银子。
吕宝得了银子向客人道:“家嫂有些固执,好好请他出门,一定不肯,所以今夜黄昏时分,派人抬轿悄悄地到我家来,只看戴孝髻的,便是家嫂。更不须多说话,扶她上轿,连夜开船去就是。”客人依计而行。
吕宝恐怕嫂嫂不从,并未马上向其透露,却私下让其妻杨氏去劝说她。
杨氏告诉王氏:“我丈夫已将你许配给与江西客人了,黄昏时分,客人就来娶亲,你须先收拾一下。”
王氏哭起来:“我丈夫虽死,不曾亲见,且等待三叔回来,定有个明确的信息,如今逼得我好苦啊!”
杨氏左劝右劝。
王氏坚意不从,道:“我现在还戴着孝髻,又怎能嫁人呢?”杨氏听了连忙去寻找头髻,也是天数,当然旧髻儿也寻不出一顶。
于是将自己的头髻换给了王氏。
黄昏过后,江西客人引着灯笼火把,抬着一顶花轿,飞奔到吕家来,众人推开大门,只认戴孝髻的就抢。
杨氏嚷道:“不是我啦!”
来人只是抬她上轿,飞也似抬去了。
第二天早晨,吕宝回来。一进门看不见了妻子,却见嫂子头上戴的是黑髻,心中怀疑,连忙询问,王氏将换髻的缘故,叙述了一遍。
吕宝捶胸顿足,只是叫苦连天,原指望卖了嫂子,谁知倒卖了妻子。
正当要出门,只见门外四、五个人一拥进来,不是别人,却是哥哥吕玉,兄弟吕珍,侄子喜儿,挑了行李货物进门。吕宝自觉没脸见人,从后门逃出,不知去向。
王氏接了丈夫,又见儿子长大回家,问其缘故。吕玉叙述了一遍。王氏也把江西人抢去弟妇的事叙述一遍,吕玉道:“我若贪了二百两非义之财,怎能父子相见!若舍不得那二十两银子,怎能兄弟相逢?若不遇兄弟时,怎知家中信息。今日一家骨肉团圆,都是天意使然的啊!逆弟卖妻,也是自作自受,皇天报应,果然不爽。”
从此更加用心行善,家道日隆。后来喜儿与陈员外之女做亲,子孙繁衍,五世其昌,出了很多达官显贵。
诗云:“本意还金兼得子,立心卖嫂反输妻。世间惟有天工巧,善恶分明不可欺。”
选自《警世通言》第五卷“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逐书事件”与独译莎剧——梁实秋在青岛的两件旧事】梁实秋是我国著名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学者,但许多人知晓他,也许还是因为他与鲁迅那场持续良久、轰轰烈烈的“笔仗”。论战之广,涉及人性、教育、阶级等诸多话题;论战之久,更近十个年头。
  少为人知的是,这场“笔仗”,其实给他带来了不小的人生困扰。其中之一,就是他出走上海旅居青岛以求平静生活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
  从1930年受聘国立青岛大学到1934年离开,梁实秋旅居青岛的四年间,双方论战的硝烟一直没有消散,特别是“逐书事件”的发生,更使得两人结下了新的“梁子”。
  1930年的青岛,是梁实秋走出“人性论争”尴尬处境的庇护所。来青岛之前,梁实秋在上海的生活极不平静。
  1926年,他的一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激起千层浪。在“国破山河在”的危急时刻,梁实秋却抱着艺术至上、文艺自由的观念,宣扬文艺的自由独立性,这无疑与时代的要求相悖。他无意间卷入了那场分不清是政治还是学术的激烈争斗,深以孤立无援为苦,厌倦了文坛争斗的梁实秋渐萌逃意。
  恰逢此时,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到上海来延揽教授,正巧碰到刚刚辞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职务的闻一多,并通过胡适、闻一多认识了梁实秋、沈从文等人。杨振声求贤若渴,一遇闻、梁,便坚邀他们到青岛任教。在专程去青岛“半日游览”和“一席饮宴”之后,梁实秋接受了国立青岛大学的聘书。
  虽然远离上海,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与鲁迅的论战,风波再起,并伴随了梁实秋在青岛的始终。
  鲁迅和梁实秋的论战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个重大事件。梁实秋比鲁迅小22岁,一少一老,从1926年开始笔战,一个以《新月》《益世报·文学周刊》为阵地,一个以《萌芽》《语丝》为阵地,一直到1936年鲁迅逝世,两人论战长达近10年,笔战的文章125篇、50余万字。
  梁实秋到国立青岛大学执教后,论战硝烟未散。臧克家曾回忆说:“同学们知道梁和鲁迅先生经常论争,在课堂上向他发问,他笑而不答,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鲁迅与牛(1930年1月10日上海《新月》月刊第2卷第11期刊载了梁实秋的《鲁迅与牛》一文,阐述了他与鲁迅论战的缘起,此举意在让同学们从文中去找答案)。同学们莞尔而笑,梁实秋神情自若。”
  1932年春在国立青岛大学发生的“逐书事件”,更是让二人的关系雪上加霜。梁实秋时任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主持成立了图书委员会,绝大多数成员都是新月派,对当时左翼文坛推重的书籍往往不能认同。被进步青年奉为精神导师的鲁迅作品,在这里并没有得到重视,以至于传出梁实秋将鲁迅作品从图书馆中清除的传言,所谓的“逐书事件”便爆发了。
  鲁迅曾两次提及该事件,亦可见其对此事耿耿于怀。他在《“题未定”草》一文中写道“梁实秋教授充当什么图书馆的主任时,听说也曾将我的许多译作驱逐出境”。他在为曹靖华翻译的《苏联作家七人集》所作的序言中再次叫屈:“梁实秋教授掌青岛大学图书馆时,将我的译作驱除。”
  关于此事,梁实秋在《关于鲁迅》一文中辩解:“我首先声明,我个人并不赞成把他的作品列为禁书。我生平最服膺伏尔德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我对鲁迅亦复如是……我曾经在一个大学(国立青岛大学)里兼任过一个时期的图书馆馆长,书架上列有若干从前遗留下的低级的黄色书刊,我觉得这有损大学的尊严,于是令人取去注销,大约有数十册的样子,鲁迅的若干作品并不在内。但是这件事立刻有人传到上海,以讹传讹,硬说是我把鲁迅及其他‘左倾’作品一律焚毁了,鲁迅自己也很高兴地利用这一虚伪情报,派作我的罪状之一!其实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宣传自宣传,事实自事实。”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还有人就“逐书事件”问臧克家。他回答说:“我想不会的,也是不可能的。”算是为梁实秋作了最好的证言。
  虽为论敌,但对鲁迅的评价,梁实秋也表现了可贵的公允。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第二日的《世界日报》发表了对梁实秋的专访文章,回忆了与鲁迅的文字因缘,并对其文学成就不吝赞美:“先生在文学方面,为中国文坛上最有力之作家,余与其立场虽稍有不同,而其文笔之卓绝,则实令余钦服。现先生逝世,为中国文坛之最大损失,盖后人恐无能补其缺者。”
  1934年7月,梁实秋应王平陵之约,将与鲁迅等左翼文人论争的文章中的31篇,结集为《偏见集》,该书由正中书局出版,成为他的一本较重要的文学论集。
  除了论战带来的困扰,梁实秋的青岛岁月也有宁静的一面。特别是,以一人之力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成为国内完成该项成就的第一人。
  在国立青岛大学,梁实秋担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教学与学术并举。他虽是留洋出身,却不喜洋服,夏季常穿的是长衫,秋冬则穿一身丝织棉袍,严冬时节是棉袍外面加套一件皮袍,而且颜色都淡雅不俗,颇具谦谦君子之风。
  臧克家回忆:“记得,1930年我考入国立青岛大学(二年后改为山东大学),入的是您做主任的英文系。您面白而丰,夏天绸衫飘飘,风度翩翩。”他还回忆说:“当时外文系主任梁实秋先生,胖胖白皙的面庞,讲课干净利落。”
  梁实秋授课时间观念极强,对此他的学生记忆颇深。他上课,永远是铃声未息已走进教室,坐下就讲,不疾不徐,绝无赘语。下课铃声方振,恰好讲到一个段落,铃声未毕,已步出课堂。他常对同事和学生讲:“上课时一分钟也不能浪费,课间是学生活动和休息的时间,一分钟也不容侵犯,故尔上下课必须准时。”但一堂课的内容倘若记录下来,都是一篇组织紧密、内容充实的论文,课后重温它,也足够思索两三个小时。
  1932年8月,梁实秋为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三年级的学生首开了“莎士比亚”课,他是国内最早把莎士比亚引入大学课堂的学者之一。同时,在胡适的发动下,开始了“莎士比亚”翻译工作。
  如果说梁实秋这一辈子只崇拜过一个人,那么这个人一定是胡适;如果说梁实秋只对一个人感恩,那么这个人也一定是胡适。走上译莎之路,也是起自胡适的倡议。
  梁实秋和胡适的交往始于1927年在上海共同参加“新月社”期间。胡适是“新月社”的精神领袖,梁实秋是最年轻的参与者之一。1930年,任中华教育基金会董事会主任的胡适,倡导成立“莎士比亚的戏剧全集翻译会”,决定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1930年8月,胡适应杨振声之邀访问国立青岛大学。其间他住在宋春舫家里,参观了宋的藏书楼“褐木庐”。大量戏剧书籍珍藏其中,包括莎士比亚的多部剧作,仅《哈姆雷特》一书就有五国文字的版本。
  随后,胡适便提议闻一多、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同年12月23日,胡适致梁实秋的信中谈及了译莎士比亚一事,其中写道:“……拟请一多与你,与通伯、志摩五人商酌翻译Shakespeare(莎士比亚)全集的事,期以五年十年,要成一部莎氏集定本。”
  1931年1月5日,胡适复信梁实秋,又谈此事:“我可以来青岛一游,约在一月十七八日,定期后当电告……志摩昨日到平,赞成译莎翁事。”就在当月24日,胡适来到青岛开始筹划《莎士比亚全集》翻译的事务,在与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等人讨论后,决定用散文体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但部分作品可试用韵文体。
  胡适最初拟定的莎翁翻译办法,决定由闻一多、梁实秋、陈通伯、叶公超、徐志摩五人组成翻译莎翁全集委员会,并拟请闻一多为主任;暂定五年全部完成(约计每人每半年,可译成一部)。信中还提议徐志摩试译《罗密欧与朱丽叶》,叶公超试译《威尼斯商人》,陈源试译《皆大欢喜》,闻一多试译《哈姆雷特》,梁实秋试译《马克白》。
  可惜,这项大工程最终没能如愿由几位大译家共同参与完成。据梁实秋后来回忆:“通伯不肯参加,志摩在二十年十一月里就不幸逝世,公超、一多志不在此,结果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孤独的开始这漫长艰巨的工作。”
  对于译莎,梁实秋从一开始态度便十分积极。当时,他除了每周教十二小时课之外,就开始着手翻译。他曾说:“我开始的时候参考资料是如何的贫乏!我那时有的只是一股热心,我想愚公可以移山,我也一步一步地去做,做多少算多少,至少对于我自己是件有益的工作。”
  在兼任图书馆馆长期间,他广泛搜集莎士比亚戏剧书籍资料,还亲自到上海为图书馆选购图书,建立了莎士比亚图书室。最早译成的《哈姆雷特》《马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如愿》《暴风雨》在1936年5月至11月由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而《仲夏夜之梦》因抗战后通货膨胀,没有出版。后来,他又译了《亨利四世》上下篇。梁实秋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独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总结梁实秋这个成就,可以看出,从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的工作岗位得益不小,这也算是青岛给他的最重要的馈赠之一吧。
  1934年,梁实秋的好友胡适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邀请梁实秋到北京大学任外文系研究教授兼系主任。消息在山东大学传开,山东大学群情不满,外文系师生联名向北京大学提出抗议。抗议信在青岛当时的《民报》上曾有刊载:“敝系经梁实秋先生主持开办,同学夙受陶冶,爱戴正殷……群情迫遑,北平素为文化区域,人才较多,至希鉴谅,另行延聘,以慰渴望。”恳切之情跃然纸上。
  三十岁出头的青年教授,工作四年,博得全系师生如此深情的挽留,足见梁实秋教学育人工作之成效。几经磋商后,胡适发来一封电报说:“梁实秋先生主持山大外文系四年,成绩显著,已有基础。现北大外文系亟待梁先生来此帮助,恳请暂时借用两年……”
  1934年夏,山东大学外文系全体学生,在青岛奇园饭店为梁实秋举行了饯别宴会。
  晚年在台湾的梁实秋对青岛怀有特殊的眷恋之情。青岛文史学家鲁海曾说,梁实秋晚年描写青岛的回忆文章,至少有40余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这座城市的喜爱。
  1983年,梁实秋的大女儿梁文茜带着父亲的委托,重回青岛寻梦。梁实秋更是将女儿梁文茜从青岛海水浴场捧来的一瓶沙子置于案头,视为珍品。1987年10月台湾当局放宽到大陆禁戒后,梁实秋大喜,计划到大陆探亲。但11月3日,梁实秋因突发心脏病逝世,重返青岛最终成了一桩难了的遗憾。(大众日报)

南怀瑾先生:做个好母亲,便是大事业
这是关于教育问题了,家教问题。大家现在生一个孩子,拼命送到学校受教育,错了!中国文化讲胎教,重点是是父母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在父母的教育,父母的教育是女性的教育最伟大。
母教才是大教化事业 
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儒家理想中的“齐家”,只有在过去朴实无华的农村家庭里,每每可以看见那种“满眼儿孙满檐日,饭香时节午鸡啼”的情况。不过,这样的殷实家庭,一定是有一个有德而有持家之道的老祖母或主妇,作为真正幕后的主持者,并不一定是当家的男人或老祖父的成果。所以我经常说,中国文化中,维持传统的家族人伦之道的,都是历代中国妇女牺牲自我的成果,是母德的伟大,不是男士们的功劳。至少由上古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是如此,中国宗法社会的大家族观念,还未完全转变。也许我的所见不尽然,但须要大家再冷静一点仔细去研究,母教,才是天下文化教育的大教化事业。大至国家、民族,小至一个儿女,没有优良传统贤妻良母的教育基础,那就什么都免淡了!
中国历代都有好的主妇,所以讲到中国的教育,齐家之道,母教最重要,有个好的女性很重要。像影响我很大的是我的祖母和我的妈妈,当然父亲影响也大,但是不及我的祖母跟母亲。现代女性教育很普及,可是女性反而很难做好贤妻良母,将来就更难了。所以我在《原本大学微言》中,把历史上这些王朝以及家庭大概拿来批判一番,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母教的重要,女性的重要。
孟子的母教
大家都知道,孟子的一生,除了他天生本质具有圣人之资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助力,那便是一位贤母的教导。孟子不但在幼年时期、少壮时期,接受了母亲严谨的教育,即如这一次与齐宣王话不投机,决心要去齐的时候,又是接受孟母的鼓励,使他去志更加坚定。如《孟子外书》所载的母教,也正是他们母子俩在这个时期的故事。
孟子处齐为客卿,居常有忧色,拥楹而叹。
孟母见曰:子拥楹而叹,若有忧色。何也?
对曰:轲闻之,君子称身而正位,不为苟得而受赏,不贪荣禄。今道不用于齐,愿行,而母老,是以忧色。孟母曰:妇女之礼,精五饭(稻、黍、稷、麦、菽五种饭类),幂酒浆,缝衣裳而已。故有阃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易》曰:“无攸遂,在中馈。”《诗》曰:“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
故幼则从乎父母,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子何忧也。
孟子和齐宣王最后几次谈话,齐宣王在礼貌上虽然还相当尊敬孟子,但实际上已大有貌合神离的味道。孟子觉得不须再留下去了,心里很不自在。心有所思,容貌上不免略现愁苦之色。有一天,手搭着前门的柱头发呆,轻轻地叹息。
孟母早就看在眼里,心里有数。再次看到这种情形,就不得不问他了。
儿啊!你为什么在这儿唉声叹气的,愁眉不展呢?
孟子听到母亲在问话,不免自悔失态,但又不能欺瞒母亲,因此便答道:
儿子认为一个君子,应该知道进退之方。一个人的立身出处,必须名正而言顺,有为有守,不可以苟且求取荣誉与俸禄,贪受不义而不应该的赏赐。如今我和齐宣王话不投机,看来他是绝对不会接受王道政治思想,自然就无法在齐国实行仁政了。在这种情形之下,儿子觉得再不能待下去,但是想到您老人家年纪大了,更不宜远游,使您老人家受苦,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
孟母听了孟子的对话,又是一本正经地说:
一个妇道人家,只要安安分分地烧饭、煮菜、酿酒、缝衣裳,那是应守的本分。妇女的德行是专重家务的操持,不应该多管外务才对。《易经》家人卦的六二爻辞说:“无攸遂,在中馈。”家庭主妇没有向外发展的必要,只需管理家务,主持中馈便好了。《诗经·小雅·鸿雁篇·斯干章》上也说:“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一个贤良的主妇,平日不说什么东家长、西家短的是是非非,只要把家务和全家饮食起居料理妥当就好。这些上古的名言,都是讲到妇人不该弄权,不要对外务擅作主张的意思。
况且自古以来的传统,妇人有三从之德:一、在幼年的时代,要依从父母。二、在婚嫁以后,就要顺从丈夫。三、如果丈夫去世了,儿子已是一家之主了,就要以儿子的前途为中心,加以辅助。
这是合情合理的事。而今你已长大成人,我也垂垂老矣,你不但已是一家之主,而且你走的是顶天立地大丈夫应走的仁义之路,我当然跟着你、赞同你。即使在生活上清苦一点,也是我应该分担的分内之事。你不必为了我而迟疑不决,果敢地决定你的方针吧!
我们读了这一节书,可以推测,孟子听了他母亲的这番话之后,宽心大放,去志更坚。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无论你是艺术爱好者,还是想要开拓视野,云纺博物馆都是你不可错过的地方!每一次展览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让你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 ​没有了上面的三朵,第四朵,第五朵又活跃了,我再她们未长大时赶紧拍照,这是前天傍晚拍的,昨天下了一天雨,我想今天下班一定去看看我的花开的怎么样了……我居然连个花
  • For life, acceptance is the best gentleness, whether it is to accept the appeara
  • 三十二、残花若梦,花落满天,舞乱心伤,沿着天边最美的那一道风景在父亲节(6.18)那天,从姐那知道您生病了,还挺严重,一直担心着一整天。孙珍妮你莫非也和甜甜圈一
  • 但是我们花了心思去与他们游戏,与他们说话,他们才慢慢的接纳我们这样对于他们来说是城市来的大哥哥姐姐们。在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了这帮孩子很想像电视里面那样,爸爸妈妈
  • 我们国家一定知道往哪个方向走,企业也一样,当您知道往哪个方向走,而且知道走哪条路会最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并且强化计划性、时间性、目标性和排干扰性,有效配置资
  • 牛漏的地标是路中间一处突兀的隔离岛,围墙中局促的地块上居然还长着一棵树,仔细看了才知道这里是琼崖纵队副司令李振亚将军的牺牲地,1948年9月28日,这个时间距离
  • 海南#警方急寻一起交通事故受害者家属#】2021年5月15日21时许,在海南省万宁市牛漏镇海榆东线197+150M处发生一起皮卡车碰撞到一名行人,造成该行人受伤
  • 民警了解了有关情况,发现崔某霞家里还有另外3个人,他们是相约前来打麻将的。】近日,万宁一市民报警称放在卧室里的2万元现金不见了,家里一直都有人,怎么就不见了呢?
  • #暮色心约#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亮点推荐:#任嘉伦祁连山##任嘉伦暮色心约# 任嘉伦祁连山:“无论你经历了怎样的起伏,你的内心一
  • ”人生不过几十个春秋,生命不过百岁,既然我们都是红尘的过客,来去匆匆,却不能辜负了这一场旅程。即便人生如梦,不能永远,也要让自己深情以待,尽情演绎,因为人生只有
  • ❤宝妈们最害怕自己的宝宝长得慢,我家宝宝是各方面的营养我都给他补充,就害怕他营养落下身体长得慢。♡✧✧✧✧❥.你归来是诗,离去是词,且看风尘不敢造次。
  • ❤️#任嘉伦祁连山# ❤️#任嘉伦烈焰之武庚纪# ❤️#任嘉伦流水迢迢# ❤️#任嘉伦武庚# ❤️#任嘉伦无忧渡# ❤️#任嘉伦暮色心约# ❤️#任嘉伦宣夜#
  • 今天刷视频刷到这样一个文案 感触很深 当妈是一件辛苦又壮丽的事情小时候我也是那个为了躲避吃药趁大人不注意把药扔了蒙骗过关的孩子可如今当了妈我却是连病都不敢生的大
  • #暮色心约#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亮点推荐:#任嘉伦暮色心约# rjl#任嘉伦祁连山# 无论遇到什么角色,任嘉伦永远是让人心动的理
  • 与会中央和地方媒体代表共同向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者们发出呼吁:全国“国传人”应秉持中国立场,展现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发挥融媒优势,助力破圈出海;
  • 什么薪资福利都没说,就直接告诉我领导不在没法复试,让等通知。进门要简历,我说带U盘了想要打印,结果让我填的表。
  • #种地吧玫瑰花棚杀青了#还记得当初鹭卓想要养玫瑰时是报的数字是8000盆 没有经验 全靠一腔热血的浪漫男人 开始了可以说让他重生的养花之路什么都不会啊 全都要靠
  • #Liz[超话]#[抱一抱]#ive唯一主唱liz# ⬛️' ▶猫系天菜外网场周官方唯二平台总新人销冠甜蜜芭比日达成员推「赞量第2⃞系列第1⃞」公开照&自我介绍
  • 下午站在邓石如和何绍基的作品前听先生们讨论,其中有一位先生很喜欢何绍基,邓石如的字也专门研究过,在逐字讲解时眼里发着光,比如“愛”说现在的“爱”简化了没有心,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