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觉的世界》的读书笔记
一本可以细读的书~梅洛.庞蒂从人的知觉出发,论述了关于我们对于事物、生活、艺术等各方面的看法。上一次有如此看书体验的是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时光》,再一次被这种论述的方式所打动。自从前段时间开始接触哲学,自己对于生活的体验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有所改变,这大概就是哲学的魅力吧。看到最后,真心希望哲学能成为每个国家义务教育里的必修课程,就像法国所做的那样,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一种新的体验。

摘抄:

在检视了空间之后,让我们着手检视那些填充了空间的物本身。就此,若去查考经典心理学的教科书,我们会发现里面是这么界定物的:先是有一些不同的性质呈现给了不同的感官,然后再由理智的一个综合行为将这些性质统合为一个体系一这就形成了物。例如,柠檬就是这个两头鼓起的椭圆的形状,再加上这个黄黄的颜色,再加上这个凉凉的触感,再加上这个酸酸的味道……然而,这一分析并不能让我们满意,因为我们并没有看到这里有什么是能够把这其中的每一个性质和所有其他的性质统一起来的;而实际上,我们是的的确确地感受到了这一点的:柠檬是个统一的存在,它所有的性质都不过是这统一的存在的不同表现。只要我们还把物体的各种性质看作属于视觉、味觉、触觉等截然分疏的世界的,物体的统一性就一直会是神秘难解的。然而,在这一点上,遵从歌德的指引,现代心理学已经注意到:物体的任何一个性质都远非严格地独立的,而是都拥有一种情感意谓(une signification affective),这情感意谓会将此性质与所有其他感官的情感意谓连结起来。举例说来,正如给房间挑选过壁毯的人都知道的,每种颜色都会氤氲出一种情绪氛围,都会使这壁毯或忧郁或明快,或阴沉或昂扬。既然不仅颜色是如此,既然对于声音和触觉来说亦是如此,那么我们或许就可以说:每一种颜色都对应着某一种声音和温度。正是因此,当向盲人描述一种颜色时,盲人可能会通过把此颜色类比为某种声音来想见此颜色。因为人的经验赋予了性质某种情感意谓,所以一旦我们把一个性质放回到人的经验之中,那么这个性质何以能够和其他那些它原本与之毫无关系的性质发生关联也就变得开始能够被理解了。

在我们试图找回我们在生活的经验中所领会到的那个世界的努力中,所有那些古典的艺术法则都被打破了。关于绘画的古典教条是建立在视角主义之上的。所谓视角主义就是说,比如当画家在面对一片风景时决定只按照最传统的画法把他所看见的在画布上再现出来:画家先是看见了他身边的树,然后他把目光放远,投放到前方的路上,再然后将目光投向更远方的地平线;如此一来,根据目光每次所投注的焦点之不同,其他物体的外观也都随之发生变化。在画布上,画家所试图完成的不过是所有这些各异的视图所折中调和而成的产品,画家不过是在试图给所有这些各异的知觉找到一个公约数,也就是说画家并不是在给出物体呈现给画家的尺寸、颜色和外观,而只是在试图给出物体为传统绘画规则所规定下的尺寸和外观,也就是说,当把目光投注于地平线上某一个固定的点时,当风景画中的一切线条都因而从画家出发奔向这个点时,物体所呈现出的尺寸和外观。如此这般画出来的风景就会显得平静、端严而可敬,因为这些风景是被一个投注于无限远处的目光所固定住的。这些风景是与我有一段距离的,观看者是没有被卷入其中去的,这些风景是彬彬有礼的。观看者的目光从这些画中风景上从容地掠过,这些风景画中不会有任何令人不悦的东西来扰乱观看者那无上的从容安闲。然而,上述方式并非世界实际上呈现给我们的方式。世界实际上是在我们与世界的接触中呈现给我们的,而这与世界的接触正是知觉给予我们的。每时每刻,在我们的目光流转于现实场景中的时候,我们都必然只能从某一个确定的观点出发,而这些前后相继的瞬间之所见,无论是关于哪一个风景区域的,都是不能够简单地相互叠加起来的。画家如果想成功地彻底控制住这一系列的所见并从中提取出一个永恒的、唯一的风景,就不得不破坏掉自然而然的看的方式。比如画家就必须得时不时地眯起一只眼睛,借着铅笔去目测清楚一个细节处看起来到底有多大--然而这种做法难免就会改变这一细节本身--然后把这些都置于一个分析性的看之注视下,并进而在画布上构建对风景的再现。如此这般再现出来的风景完全不符合任何自然而自由的看,这般再现出的风景宰制住了自然的看之动态的开展,并且,这般再现出的风景还取消了这自然的看之律动和生命本身。自塞尚以来,很多画家都开始拒绝再遵从几何视角这一规则,因为他们想要重新抓住并再现出风景在我们眼底下的诞生本身;因为他们不再满足于去做一个分析性的报告,而是想要重新融进并采用知觉经验的“作画法”(“style”)本身。所以,他们的画的不同部分是从不同的出发点来看的,这就会使不仔细的赏画者觉得这些画犯了“视角错误”,然而却会使认真的赏画者觉得:在这些画中,从来没有任何两个物体是同时被看到的;若要在这些画里的不同空间部分之间游动目光,永远都是要耗费时间的;在这些画中,存在不是现成地被给予了的,而是通过时间显现或浮现出来的。

塞尚就曾说我们当能够绘画出树木的气味。在相同的意义上,萨特曾于《存在与虚无》中写道:每一个性质“都在揭示出物的存在”,他接着说道:“柠檬(的黄)贯彻于柠檬的所有性质中,且其每一个性质都是贯穿于所有其他的性质中的。那黄黄的正是柠檬的酸,那酸酸的正是柠檬的黄;我们吃糕点的颜色;而且糕点的味道也在向我们所说的饮食直观揭示着糕点的形状和颜色……泳池中水的流动性、温热感、泛蓝色以及涌
动态,这其中的每一个性质都一下子就在所有其他性质中被呈现出来了。”

每一个物都向我们象征着某种特定的行为,都向我们提示着这一行为,都激发着我们或正面或负面的反应。正因此,从一个人装点布置其居所的方式,从他所喜爱的颜色,从他所爱去散步的地点就可看出此人的品位、性格及面对世界和外部存在的态度。克洛岱尔就曾提到,中国人会用石头建筑园林,其中的一切都干枯而惨淡①。如此这般对环境的石化所透露出的是对生之茵润的否定,也就是说是对死的向往。那些郁结纠缠在我们的梦里的物同样是意味深长的。我们与物的关联并非一种遥远的关联。每一个物都向我们的身体和生活诉说着什么,每一个物都穿着人的品格(顺从、温柔、恶意、抗拒),并且,物反过来也活在我们之中,作为我们所爱或所恨的生活行为的标记。人驻于物,物也驻于人--借用心理分析师的说法就是:物都是情结(complexe)。塞尚亦持此观点,他曾说绘画所力图传达的正是物的“光环”(“halo”)。这也是现代诗人弗朗西斯·蓬热的看法。我们现在就以他为例对此作进一步的说明。萨特曾在一项关于蓬热的研究中写道:“物居住在他那里已经年历岁,物居有着他,物似地衣般覆盖住了他记忆的基底,物就在他那里……他现在努力所要做的就是从自身之深底钓出这些丛生的巨物以使它们出现,而不是对它们作严密细致的观察以确定它们的性质。”比如说水--当然,不仅仅是水,所有的元素都是如此--其本质并不在于它可被观察出的性质,而在于,关于我们它到底向我们说了些什么。
蓬热就是这么评论水的:
“水白、亮、无形、清凉、被动,执拗于它唯一的堕落--重力,用各种绝招完成这种堕落:包抄,穿透,腐蚀,渗透。

堕落同样作用于水的内部:不断地坍塌,每时每刻都在放弃各种形状,一味地卑躬屈膝,四脚八叉地趴伏于地,如尸首,像某些教派的僧侣……

我们几乎可以说水发了疯了,它歇斯底里般地唯重力是从。这个需求控制着它,如同一个根深蒂固的执念……

液体从定义上讲执着于服从重力而不是执着于维持自己的形状。为了服从重力它拒绝一切形状。这一根深蒂固的执念及病态的顾虑使它完全失态……

水的不安定:能感觉出最细微的倾斜变化。连滚带爬地跳下楼梯。活泼快乐,幼稚地顺从。当降低这边的高度以召唤它时,它立马就跟过来了。”
(引于《采取事物的立场》)

① Paul Claudel,Connaissance de IEst(1895-1900),Paris,Mercur
de France,190è; rééd1960p.63:“正如景物之美实非草木和枝叶的颜色所构成,而是由线条与地势之起伏掩映所致,中国人真的会只用石头建园子。如此造园就好比是在雕塑,相形之下,寻常造园法则类于绘画。堆叠山石,以创造人工景观。从确定轮廓和形态来看,用石头似乎要比用植物装点更服帖更适宜它们的层次和外貌的变化令人感觉到高度和深度曲折和突兀”一-编者注。(中译文请参见《认识东方》徐知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页。-中译注)

加斯东·巴什拉将这种分析拓展到了所有的元素中。听众诸君会在他一系列关于气、水、火和土的著作中发现这种分析。在这些著作中,巴什拉把每一种元素都看成了某一类人的心灵家园,看成了此类人魂之所牵梦之所萦者,看成了主导此类人生活的那一为其所最钟爱的境域,看成了那赋予此类人以力量和幸福的自然圣礼(sacre-ment naturel)。所有这些研究都有赖于超现实主义。长达三十年,超现实主义力图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物体中--尤其是在那些我们失而复得的、弥足珍贵的物件中--寻找那“欲望的催化剂”或者,正如安德烈·布勒东所说,寻找人的欲望于其中显现自身或曰“结晶”的地方。所以说,这是个相当普遍的趋势:不再把物和人之间的关联设想为一个享有着至高权威的精神和一个例如笛卡尔的著名分析中所呈现的蜡之间的那种距离和主宰;而是终于意识到了:这关联并不是那么清楚明白,这关联是一个令人目眩的接近,这接近使我们不能把自己视作与物完全撇清关系的纯粹精神,使我们不能把物界定为与人的性质没有任何瓜葛的纯粹对象。

通过检视知觉的世界,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呢?我们学到了:在这个世界里,根本就不可能把物和它的显现方式区分开。诚然,当我像字典那样去定义桌子的时候--三条或四条腿支撑起的一个平面,人们可以在上面吃饭、书写等等--我可能会觉得如此我就抓住了桌子的本质而完全不必在意桌腿的形状、纹饰的风格等等这般伴随性的偶然之处。然而,这样我就不是在知觉了,而是在下定义。与此相反,当我在知觉一张桌子的时候,我不会不在意这桌子实现其作为桌子的功能的方式,而且,正是桌腿每一次承载起桌面的独特方式、正是那从桌脚到桌面抵抗重力的独特运动吸引着我,并使得每张桌子都卓然有别于所有其他的桌子。在这里,没有任何一个细节--从木头的纤维、桌腿的形状、木头的色泽及年龄到印证着木头之年龄的某些涂鸦或磨损--是无关紧要的,而且“桌子”这个意谓之所以吸引我,正是因为它是透过所有这些“细节”显现出来的,因为正是这些细节体现着它在场的样态。然而,一旦我们明白了知觉学派的教导,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开始懂艺术作品了,因为艺术品也是一个肉身性的总体,在此总体中,意义并不是自由的,而是系于或者说束缚于形形色色的符号以及各种各样的细节的。正是这些符号和细节向我显现了意义,以至于正如被知觉到的物那样,艺术品也是要去看的、要去听的,任何的关于艺术品的定义和分析--无论这分析作为对知觉经验所进行的事后盘点做得有多么完备--都不能取代我对此艺术品所进行的直接感知经验。这一点乍看上去并不是那么明白无疑。

27岁 | 也可以不自信,不完美

刚过完27岁生日,在这日渐增长的岁月里,紧跟快节奏的时代,带给我的却是不断的焦虑跟不同的处境。渐渐地,我不再亦步亦趋,学会了与自己对话,成为好友。

-
去相信相信的力量

停更的这段时间,我持续被健康焦虑控制包围着,它们统治着我的思想。更糟糕的是,我发现已经写不出任何东西了,可以说那段时间我的人生充满了恐惧、焦虑、自扰、自责。

我像是被注入了“超长待机”实验,考验我是否拥有独具焦虑抗体的能力,而我的实验结果是去尊重身体提供的一切感知,去适应、体会与改变。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记得有段时间,我还去找些“偏方”对抗身体的疼痛感,还认为即使不努力就可以得到所谓的健康,甚至在网络寻找了些怎么摆脱焦虑的办法,看了一些文章后,让自己不得不更深陷焦虑之中。

之前看到用户GONGSHU说过:人生就是一次性的。

我认为人生像是反复测试的大型广播体操实验,我也会成为一个“模型体验者”直到衰老、死亡。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认识到需要对事物的看法有多个侧面,才不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这两年,我通过反复思考打磨,如今我确实成长了不少,主要为以下四个点:

1.拓宽眼界。如今互联网一提倡改变就要拓宽自己的眼界,但我不懂去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今年我明白,拓宽眼界是对未知的恐惧减少,恐慌的事情变少了,从容也就多了。我在保持看书的同时,开始搜集不同的纪录片来看,甚至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在看塔尔博士的《积极心理学》公开课中,提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现今绝大多数的研究和建议,仍然是关于如何摆托焦虑抑郁而非教人们如何拓展优势,在培养积极的一面其实就是在预防消极的一面。”我也留意到现在社会都是在讲如何预防消极事物却很少有人去培养积极心理,也许多看看事物的另个角度会给我们的生活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你也想改变,不妨先从眼前烦恼的事物着手,说不定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2.想要的生活没有捷径。一定要积极的相信自己,想拥有什么得付出努力去得到,除了金钱、个人、社会价值,健康也是。所以,我开始“玩”瑜伽课、晨跑、冥想,每天坚持睡前坚持拉伸。知行合一,这期间,我收获的是形体有了很大的提升,由内散发出了自信。

3.美的系统构建。对自己的美拥有全面的认知,不过分克制自己的体重,也不从众流行美,结合自己的个性成为一个独有的“IP”。之前,我很喜欢俞飞鸿讲的一句话“衰老是个迷人的过程”,我欣赏她对于美抱有自信与宽容的态度,我认为美是“看的角度越宽,你就可以拥有更真实的东西。”

4.观察生活。如果你也深受焦虑的困扰,不妨多观察生活,写日记,可以发现生活带来了不少灵性与惊喜。

总而言之,接受那些与你共存的东西并对抗它,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系统,在当下对事情做出判断,成为那个坚定的人。说到坚定,让我想到前段时间看的《一年一度戏剧大赛》里被演员提及的一句话,“去相信相信的力量”,坚信什么,生活就会来什么,努力去追寻自我的极限,让人生更赋有张力吧!

-

胡辣汤的界限

今早喝的胡辣汤,味道不辣,被我加了些干紫菜跟虾米的汤有点像日落时的黑夜与白昼,融合成了带灰色的土橙色夹层,浑然一体。

让我联想到食物之间相融还挺容易,好像不存在边界感,直接可以处成亲密关系,不知道他们之间是怎么处理好关系,难道这是佐料具备的先天优势吗?

我带着疑惑开始了解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一书中是这样回答的:

树立边界就是承担分离和自主的任务,意味着你可以确定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界限,并拥有自己的身份。
来源《亲密关系》

树立边界的标准是取决于谁对这个问题负责;人们彼此之间既不拥有对方,也不给从属于对方。

简而言之在亲密关系中,没有从属关系,只有个体,我不认同现在媒体把好的两性关系评判标准为男友把女友“宠上天”,这里面的越界是过多的承担另一半本应承担的责任。我崇尚的两性关系是首先自己得为个体,然后搭建一个共同的框架承担这段关系的风险盈亏,其中还得考虑很多边角问题,慢慢锻炼出更好的“平衡感”。

除了两性,亲密关系也包括亲人之间的边界感问题。

我想到了一位女孩,生活在巴西乡镇,受到父亲作为一名“虔诚信徒”的教育束缚,女孩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坚信自己受教育不是背叛的信徒的心理历程,最终通过努力成为了一名具有年度影响力的美国历史学家、作家的故事。说起子女与父母之间提到最多的是“为你好”,“期待”、“乖”、“延续”。他们更多的是期望你考到事业编制,结婚生子留在他们身边。我想人世间的存在就是学走弯路,走完了那些路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太多人教我怎么去生活,而我还是想保留对生活的那份美好的意义感。

渐渐地我从对待关系中的模糊边界感,成为会去拎好边界,开始学会坚定自我,拥有明晰的感官审美的人。

每个人都在探索怎么才能寻找更好的自我,首要寻找到与自我的关系,汲取力量,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渐渐地学会建立与他人的关系。

【怎样才能真正走进经典?】近日,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丽军教授推出两本新书《对话的文学经典教育》和《现实主义与当代文学前沿》,记录了他大学教学15年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行经典阅读和对话的内容。在日前举办的新书分享会上,如何在大学课堂里阅读文学经典的话题被再次提及。
  在互联网时代,阅读面临冲击,经典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应如何对待和阅读经典?几位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关于经典文本阅读方式和价值的思考。

培育一颗诗意的“文人之心”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对经典有过十四种定义,其中一种是“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实际上,由于时代的变换,每个人对经典的理解、甚至是审美趣味都会产生变化,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就曾在公开场合举过例子,一般“文学作品选”选作品的尺度是来源于文学史和文学价值的取向,前者是文学史上特别重要的作品,后者注重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二者之间不一定能够直接画上等号。“例如胡适的《尝试集》,首次采用白话文写新诗,是文学史上绕不过的作品,但其中的诗歌不能代表中国白话新诗的较高水准。”
  张丽军提供了另一个维度的思考方向,在他看来,大学文学教育就是经典教育。“大学课堂讲述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千百年不断淘洗过、不断筛选之后所保留的公认的经典。”他说,像鲁迅的作品所呈现的语言、文本的魅力,蕴含的艺术趣味,思想的丰富性,每次捧读都会有新的体验,像这样在今天经得起重读的作品,就可以称之为经典。
  对大学的专业学生来说,需要建立起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阐释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张丽军认为,这些都需要对古今中外的文学有一个起码的、基本的知识体系,要从阅读经典文学名著、了解作家及其艺术风格入手。
  从这个角度出发,阅读文学经典像是一个切口,除了培养个体典雅高贵的审美趣味、审美品格和审美感知力之外,张丽军表示:“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对文学的理解能力,一种对世界万物、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诗意的美的理解。”这颗诗意的、温柔的“文人之心”的培育,是大学中分数和成绩衡量不出来的,正是文学教育成功的深层次体现。

经典阅读,挑战多多

  “每个人都有一种固定的接受模式,而经典意味着对这种模式的挑战,是一种带有冒犯性的突破,所以很多人不容易接受经典。相比之下,读网络小说、玩游戏,可能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兴趣,也更易让人感到快乐。”作家魏新说。
  经典不好读,不易读。经典阅读也并非一件纯粹享乐的事。通俗的意味着熟悉,由熟悉带来的愉悦,而经典的则意味着陌生、不确定、未知,以及由此而来的冒犯和疏离。这是经典自身竖起的一层屏障。“面对经典,不能光凭兴趣阅读。”魏新说。
  张丽军证实了这一点:在大学课堂上,学生带着规定任务必须接近这些令他们陌生的文本,就会在走近和进入之间,仍有一段距离。张丽军谈起自己这些年教学授课中的强烈感觉,“很多学生文学史读得很多,概念了解得很好,但是经典文本却读得很少,说明他们是出于完成课业的目的,并没有真正进入经典。”
  山东大学教授丛新强,在文学院开设了一门《莫言导读》课程,除了日常课程之外,还有课下组织的读书会。他发现即便是中文系的学生,在阅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除了阅读量比较欠缺之外,大多数学生阅读的深度也不够,往往停留在文学史中一些既有的价值判断上,被已有的框架约束,很难读出自己的东西。
  而现下,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经典阅读受到更多的挑战。图片、视频、声音,抢占了感官的注意,各式各样的内容越来越讲究短时间内的频繁刺激,在此情形下,单是阅读这一行为就成了一道门槛。“看不了长篇大论的东西”,成了许多人后天形成的阅读障碍。
  注意力日渐稀缺的当下,人们更加乐意接受别人的直接“投喂”。此前就有学者注意到,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一些浓缩式解读相当流行,例如三分钟看一部电影、五分钟读一部名著……遍观互联网渠道,所谓的名家赏析、解读,遍地皆是,无需思考就能得到一个“标准答案”。
  当获取信息成了首要目的,对于经典阅读来说,则是隐患重重。“现在各种信息碎片化地涌来,即便没有读过经典文本,也能说出一个大概来,但是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注定了对经典文本的理解也是碎片化的。”丛新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碎片化阅读导致的结果是,看上去,一个人的阅读面似乎很广,知识面似乎很广,但其实是很多无效信息的堆积,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不能深入到意义层面,更感受不到文学带给人灵魂上的触动。

培养阅读感受力是第一步

  今天我们怎样才有可能走进经典?
  在丛新强看来,阅读文学经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从原典本身出发,不要受太多文学史既成观念、既有研究的影响。读一遍之后,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参考相关的研究,寻找二者之间的距离,然后再进一步阅读,这样才能得出自己的判断。”
  此外,“经典只读一遍是不够的。现在很多学生所谓的阅读,就是只读一遍。但读过,不等于读懂。有效地阅读,至少要经过三五遍。”丛新强说。他以小说为例,读第一遍可能就是了解故事情节,第二遍才能更清楚地梳理人物关系,了解人物的遭遇和命运,经过反复阅读后,对小说背后所蕴含的普遍性的人生遭遇和人类命运以及更深层次的关于文化和文明的整体性关怀才能有所体会。
  对文学的认知,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张丽军倡导一种从个体的独特生命体验出发的,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的感性阅读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对话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文本的阐述。他认为这样的对话才是真实的、诚挚的、有生命温度的。“培养阅读感受力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进入文学文本的第一步。”张丽军说。
  出于这种考虑,在课堂上,他用对话的方式开启经典阅读。因为对话是互相启发的,只有在对话中才容易发现问题。对于文学,答案从来不只有一个,面对同样的文本,不同的思考正显示出文学经典的魅力。
  比方说,在带读、分析《骆驼祥子》一书时,就有同学不认同于祥子的悲剧命运是奋斗模式的失败这一为人普遍接受的说法,而是从物质的打击这一更现实的角度出发,认为“物质是与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挂钩的,是带给祥子踏实感与成就感的东西……物质的打击将祥子带入了迷茫、虚无和对生活理想的不信任中……从物质上的满心欢喜积累到不知所因地被洗劫一空所产生的生活幻灭感才是祥子丧失人生理想的开始……”张丽军认为,如果能听到这些不同的声音,那么阅读经典的意义或许就部分达到了。(大众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新华村通过“孝亲模范““最美儿媳”的评选,使广大村民将尊老敬老作为人生道路上的修身标准,实现了村里老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爱心超市是新华村乡村治
  • 翟鸿燊摄人精魄摄人心体心神心性,和人体精气神在那补他自己,装好人,你们自己观察他心吧我也观察不明白,老他妈损了,避免他人在上当,丢掉法身慧命了。还有六祖惠能 留
  • #CY01AE21848-KZ02AE21957##LUCIDY女装##Dada碎碎念日常#一些 上半周吃喝日记1.叶KZ家包的扁食也很好吃,他妈妈会自己炒花生
  • 到底什么时候能播出啊[哇][哇]杨幂《爱的二八定律》《谢谢你医生》赵丽颖《野蛮生长》《幸福到万家》刘亦菲《去有风的地方》《南烟斋笔录》《梦华录》杨紫《沉香如屑》
  • 其实自律真的是很美妙的一件事,要是有更多时间运动,就更好啦!今晚拆了柯子的写真 每本都签好名再塑封 每页文字都是泰英双语 英语也都是他亲自写的 第一次看泰写真这
  • #阳光信用[超话]#[小红花]#每日一善# [小红花]#阳光信用# 互动互动 求 指路必hui 听着窗外雨落声 憧憬未来的旅程 这一刻在我的脑海 已经
  • 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
  • 下游厂商封闭式管理光启科技董事长刘若鹏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现在每天醒来最关心的是哪里有疫情,哪里供应链有中断风险;毕竟“工业企业生产都有节拍的,错过某个节拍
  • 没有说yx的y生不好,只是说yx多半都会踩雷,因为包z厉害的人,没有真实野生的话,很难看出来他的技术和风格 医姐整理过的功课:刘维东lwd、周光瑜zgy、杨权
  • ”这些一脉相承、富有生命力的建筑已成为中国银行在各个城市最具标志性的记忆载体,是中国现代银行业变迁的时代缩影,同时也成为了观察中国金融业历史发展的重要窗口。在近
  • 我认为的EXO-L都明智,原来都只是我以为[微笑]我就发个照片就那么多想法,我可是老行星饭妹子?第一张照片我怎么知道他去哪儿了,说的好像我P掉了似的[微笑]我就
  • 我拿到手以后发现这款眼霜的设计也是非常独特,这款眼霜非常适合经常熬夜的小仙女,慕斯质地很丝滑,轻轻一抹就化开了,滋润眼周的同时不会太厚重,完全不会闷脂肪粒啥的,
  • [打call][打call][打call] ——Yours:小叶子#每日一善[超话]#[赢牛奶]#阳光信用# [awsl]#每日一善#【指路.不踩不吞hui.】
  • 你和TA还有缘复合吗分手和复合是爱的正常状态,成熟的爱是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放手,什么时候珍惜。这是本好书,最近心理确实有点问题,已经不知道如何去处理爱和什么是
  •    我们在选择朋友时是更为自由的,或许只是因为一句话或一件事,我们忽然惊喜地发现原来世界上有人与我们有着出乎爱情与亲情之外的契合。   明明并没深交,却有一种
  • 若是世界将他的胆子无情剥夺,毁灭便是它理所应当的结局。/207#路辰0319生日快乐# [飞机]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我第一个爱上的二进制人物.“神女阁下”永远不会
  • って感じが好き。どんな時も自分の意思を貫く頑張り屋だ。
  • 然而,女孩子心里比他更高兴:“跟老娘斗,这下人财两得了,哈哈” 原来女孩子对这个男生也早就有意思,不然也不会问他借钱。那个债主男生说:“好啊,那你做我女朋友,我
  • 简单的故事,叠加上鲜明的色彩,道尽每个人新年返家归途浓厚的情感与沿途风景的点滴。#侯佩岑冬日复古大片#联合出品人:窦春艳、叶耘主编:樊玳伶 @NO1樊玳伶监制:
  • 4. 위험을 감수하고 향해를 시도한다.4. 享受危险,试着继续航行。p1.yóu tiáo점심에 아버지가 사 오신 이 요리를 먹었다~~정말 배부르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