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药物功效的不同,确立与之相应的服药力法,称之为据药物功效服药法。由于药物功效众多,难以一一尽陈,故仅就药物主要功效举其大要。
发汗药
顾名思义,所谓发汗药,是指具有发汗作用的药物,通过汗出以达驱邪之目的。故服用此类药物,多于食后温服,凭藉肺输精于皮毛之力,载药趋表达邪,同时取药液之温(温能发散)以助药力。服用发汗剂后,要注意温覆取汗。徐大椿于《医学源流论》中即言:“如发散之剂,欲驱凤寒出之于外,必热服而暖覆其体,令药气行于荣卫”。“热气周偏,夹风寒而从汗解。若半温而饮之,仍当凤坐立,或仅寂然安卧,则药留肠胃,不能得汗,风寒无暗消之理,而营气仅为风药所伤矣”。但亦不应汗出太过,当“遍身絷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伤寒论》中所载,大汗后损伤心阳的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损伤肾阳的真武汤证足资证明,值得借鉴。《伤寒例》曾言:“凡发汗温暖汤药,其方虽言三日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问,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新觉,病重者,一日一夜,当日卒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日当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由此可见,除据药物功效以外,尚需综合考虑其他方面之因素。
攻下药
凡服用攻下之药,当以取利为度,.不得竞逞峻快、大量久服,若大量服用,常致邪未去而正已伤或邪虽去而正不支。泻利之药常有损伤脾胃之虞,故在服用时可酌加护胃之品,或以米汁稀粥服之。泻利之药当中病即止,如仲景大承气汤的“得下,余勿服”,小承气汤的“若更衣者,勿服之”。《千金要方》曾言:“凡服泻药,不过以利为度,慎勿过多,令人下利无度,大损人也”。在服攻下药的次数及时间上,徐大椿曾强调说:“通利之药,欲其化积滞而达之于下也,必空腹顿服”。其机理在于“使药性鼓动,推其垢浊从大便解。若以饮食杂投,则新旧混杂,而药气与食气相乱,则气性不专,而食积愈顽矣”。
和解药
和解药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与肠胃的功能。服用此类药,首当辨证准确,具有表证或邪已入里者,不得服和解少阳药物;对因肝气郁结所致肝脾不调,木旺克土者,当辅以心理疗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此方能增加疏肝解郁之功效。解药中多为辛香之品,故不应常服久服。阴虚血燥者尤宜慎之,以防耗气动血之弊。
涌吐药
涌吐药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痰厥、食滞、误食毒物等一系列病证。服用涌吐药多为顿服,少有频频服用者。如瓜蒂散,一物瓜蒂汤。由于涌吐剂所治病证病位多偏于上,故在服药速度上不应过快,当徐徐服之,使药停干上部,防其下行。若《儒门事亲》的三圣‘散即言:“徐徐服之,不必尽剂”。服药后,当令病者避其风寒,以防吐后体虚外感;若药后来吐者,可用他法探吐;对药后驱吐难止者,当辅以相应止吐措施。吐后病人脾胃之气较弱,故当食易消化之食物,即如仲景所言“糜粥自养”。又因涌吐剂作用猛烈,故凡年老体弱、产后血虚,婴孺小儿,皆当慎用或忌用。非用不可之时,则当减量,中病即止,切勿一吐再吐,使正气一伤再伤。
清热药
凡具清热凉血、解毒泻火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热性疾病的药物,皆可称之为清热药。由于清热药多性寒味苦,常有损伤脾胃之弊端,故服用此类药物当谨防脾胃之伤,可于饭后或以粥饮送服。《外台秘要》所引崔氏黄连解毒汤方后即言“再服进粥……不必饮酒”,《圣惠方》所载泻肺大黄煎亦言“清粥调下一茶匙”。清热药药液温度当以凉为宜,服用丸散者勿用酒送服。体质虚弱或阳虚者虽患热证,服用苦寒之品亦应减量。此外,清热之剂不得久服,因寒凉之品多凝涩气血,损伤阳气,使血运不畅,淤阻为患,不可不知也。
温里药
温里药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作用。温里药的汤液,一般应热服或温服,或于药后啜热稀粥以助温热之力。如《伤寒论》的理中丸作汤法后云:“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服用丸散者,常以温酒或生姜汤等送服。而对阴盛格阳者,恐其拒而不受,则当热药冷服,亦属寒因寒用之反佐法也。须知温热药常可伤津耗液,故阴虚阳盛体质者,当慎用或少服。许寿仁尝言:“阴虚之人津液枯涸,阳气亢盛......,切忌使用温燥药”。
补益药
补益药具有补益气血阴阳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以治疗虚弱性疾病。补益药多在空腹时服用,以期滋润脏腑,灌溉百脉,使补气血、益阴阳之力得以充分发挥。如补中益气汤的“食远稍热服”,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的“空心食前”。服用补益药还可根据所补益脏腑不一,在服药时选用一些特殊用“水”,如治脾胃虚弱的参苓白术散用枣汤送下;《审视瑶函》明日地黄汤以淡盐汤送下,治疗混晴障的地黄散则“煮猪肝汁或羊肝汁”调下。夫枣可健脾益胃,盐味成可引药入肾,用猪肝或羊肝煮汁调下,乃引“肝”补“肝”之意。由于选择了这些特殊的服药用“水”,势将增强原方的补益作用。
安神药
安神药有重镇安神和滋养心神之分,主要用于治疗神志不安、不寐等疾患。重镇安神者多质重碍胃,只宜暂用,不便久服,且常于食后服用,如朱砂安神丸。久服含朱砂类药物恐有汞中毒之弊。若以治失眠为主者,应于临卧前服用,如《沈氏尊生书》所载天王补心丹即言:“临卧竹叶灯心汤下”。在服药过程中,应保持精神舒畅,并辅以心理疗法,始能奏效。
开窍药
开窍药具有通关开窍,启闭醒神的功效,用于治疗窍闭神昏的病证。服用开窍药,当首辨闭脱,详闭证之寒热,闭证服之常效若桴鼓,脱证服之则祸不旋踵。闭属寒者当用辛温,闭属热者,应服寒凉。辛凉开窍药常以冷水送服,如《温病条辨》之紫雪丹即言:“冷水调服一,二钱”,辛温开窍药当以温汤服,若苏合香丸之“温酒化服”。但开窍药多辛香走窜,只宜暂用,不能久,服。久服则伤元气、损气血,更因辛香走窜者有碍胎元,故凡妊娠有孕者当慎用少服,胎元不固,胎滑屡坠者,当忌用。体虚年老或小儿气血未充者,亦当减量服用,或于服开窍药时配以扶正之品。若安宫牛黄丸方后即言:“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则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由于开窍药多作急救之用,以解一时之急,故可服不拘时。
理气药
理气药具有疏畅气机,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服用理气药,当辨证准确,查明气机紊乱之病因,知病之虚实,勿犯虚虚实实之大戒。且理气之品性多辛香偏燥,久易耗气伤阴,故应中病即止,不得久服。阴虚,血热,津亏、血虚者,宜当慎服。《证治汇补·气症·辛香暂用》说:“辛香·之剂,但治初起,郁结之气,借此暂行开发,稍久气郁成热,便以辛凉以折之,最忌香燥助火”。缘于理气药多原则。而《十药神书》的甲字十灰散治呕血、吐血、咯血,则在“食后服下”,《丹溪心法》治疗咳血的咳血丸更言噙化。凡此种种灾难一一而足。但须知:活血化淤者常能迫血妄行,止血者常有留淤之弊,故不可多服久服,服药量亦不可过大。如方名“七厘”“八厘”者即寓此意。
消导药
消导药具有消食导滞、消痞化积之功能。服用消导药,不宜与食同进,当与之间隔一段时间,待脾胃将新纳之物消磨殆尽后再服用,欲其专化未开之食积。如《丹溪心法》所载保和丸即言“食远白汤下”,《兰室秘藏》之失笑丸亦言“食远服”。但对作用较峻或苦寒者,则应食后服之。如《儒门事亲》之木香槟榔丸,即“食后生姜汤送下”,以其方中有行气破气之槟榔、青皮、苦寒之黄连,泻下之大黄、牵牛之故。又消导药虽较泻下药缓和,但终归肖削克之品,故凡脾胃虚弱或积滞日久而损伤正气者,不宜大量或常服,或与健脾益胃之品同服,以期消积而不伤正。在服消导剂同时,可用具健脾胃之粥饮送下,如健脾丸以陈米饮送下即为其例。
祛湿药
祛湿药有芳香化湿、清利水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几大类别,这类药主要功效在于治疗“水湿”,其性多燥,易耗津损液,故应中病即止,勿令过剂伤正。对阴虚而兼水湿内停者,应注意与滋阴药合服。再者,应据病在何脏何腑确立服药方式,给药时间。对水湿内停的水肿病人,不宜以盐汤送服,药后应忌食生冷之品。如三妙丸治湿热下流,用于治疗气机不畅之证,故服丸散时可用温酒热汤服下,汤剂者当温服或热服,以增行气解郁之力。如金铃子散方后言:“酒调下”,天台乌散“温酒送下”、四麻汤之温服,皆取气得温则行之义也。
理血药
理血药主要分为活血祛淤和止血两大类别,故应据其作用采取不同的服法。活血化淤者,当温服或以温酒送下,取血得热则行之义。如抵挡汤之温服,七厘散“冲烧酒服之”,八厘散“黄酒温服”,古没竭散滚水调服;而服止血药,则少用酒服用,深恐酒有动血之弊。至于食前食后服药,亦应与病位远近相结合。若治肠风脏毒之槐花散,以“清米饮调下二钱,空心食前服”,《证治准绳》的代抵挡丸更明确提出“中焦食远,下焦空心”的服药理同上。
解毒药
此所言解毒药,是指能够解除食物或药物中毒的药物,不包括我们所常言的“清热解毒”,用以治疗外感温热毒邪的解毒之品。由于食物或药物中毒常发病急骤,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危及生命,所以一旦发觉当立即服药,次数不限,其量欲大,惟此方可迅速解其毒势,挽患者生机。药后吐或利者,不必止呕、止利,此为毒物皆呕利而去之征兆。但是,一般毒物之性热,故药液宜凉,恐助其热。如《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所言:“凡服药、饮汁以解毒者,虽云救急,不可热饮,诸毒病得热更甚,宜凉饮之”。

#正一上清道教[超话]#

大道被演化为人们崇拜的尊神,始于道教创立之初。张陵于东汉时开创正一天师道,自称“太清玄元”,得太上老君之真传。《神仙传》说:“张道陵精思炼志,忽有天人下……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这位来自天境的“柱下史”,就是先秦思想家老子,史载老子尝为周柱下史。《老子想尔注》亦曰:“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三天内解经》也说:“幽冥之中生乎空洞,空洞之中生乎太无,太无变化玄气、元气、始气,三气混沌,相因而化,生玄妙玉女,玉女生后,混气凝结,化生老子。从玄妙玉女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号为老子。老子者,老君也。”(9)这样一来,本为哲人的老子便被道教神化成为道教的教主。

  此外,早期正一道还吸收了巴蜀地区的民间信仰及少数民族的三官崇拜。《三天内解经》记载东汉永寿三年(157年)张道陵在蜀郡,“与汉帝朝臣以白马血为盟,丹书铁券为信,与天、地、水三官、太岁将军,共约永用三天正法。”(10)此外,经中还载有道德丈人、太上丈人、天帝君、九老仙都君、九气丈人、新出老君、五帝、西王母、上元夫人、千二百官君,太清玉陛下等天师道的天真神明。在另一种早期天师道的《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中亦列有名目繁多的天地各方神君,如九水丈人、天昌君、天纲君、安气君、赤沙君、天玄君 、青龙君、官席君、九地君、四明君、毕女君、破市大将军、破狱大将军、解患大将军、太阴君、玉女君、诛殃君、五谷君、万福君、行厨君、金仓君、注变君、北海君、太平君、百舌君,明星玉女、天皇君、朱雀君等,他们均各有主司,或主收邪治鬼、治病祛痛,或主祈雨求晴、利市安宅,其范围几乎包括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早期道教的神系其组成的成份已相当复杂,但尚缺乏系统性与条理性。 

随着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一些新兴的道派如上清派、灵宝派相继出现,又出现一大批道教新神,如元始天尊,灵宝元尊、元始元王、太乙元君、北帝、天真大神、妙行真人、三十二天帝、五斗星君、五天魔王、长生大君、无英公子、白元尊神 、太一司命等。但各派所奉神真不同,其来源亦异,故多不相关,略无统序。如灵宝派所奉第一尊神元始天尊,即援引上古的神话——盘古开天壁地,加以改造而塑的新神。题名葛洪《枕中书》说:“昔二仪未分,溟 鸿 ,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11)这里已把盘古演变成了道教尊神元始天王。至于道教神系中的三十二天帝,则有取于佛教。中国古代是讲九天的,而道教授引佛教的“三界说”,谓“四梵三界三十二天”,所供奉的三十二天帝,这些皆明显摸似于佛教。

时至唐代,经过南北朝道教各派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确定了道教最高尊神三清至圣的地位,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灵宝天尊、太清境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神系亦步入了新的格局。他们或以师徒的关系出现,或以大道的显化降迹,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这是道教神系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因为诸真万神遍布的宇宙之中,终于有了统领群仙众真的至高大神。道教内的诸宗诸派,无论其派内的神灵来自何处,其构成与面貌如何复杂,但都必须服从三清尊神,敬奉三清尊神。从此,道教的信仰集中于对三清尊神的崇拜,这对于道教的发展与壮大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两宋时期是道教神系得以完善、定型之际,其后变化不大,并流传至今。从《上清灵宝大法》、《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道门定制》、《道法会元》、《法海遗珠》等道书中,不仅收集,整理了近千年来道教神真谱系,并受佛教密宗的影响,造就了一大批新的神真,从而丰富了道教的神系。两宋以来的神仙谱系,可以概括为十个层次。最高层是三清、六御(或四御);第二层是诸天帝,如九天上帝、五灵五老天君、三十二天帝等;第三层是日月星辰,如五斗星君、二十八宿星君等;第四层是三宫大帝、三元真君、四圣元帅等;第五层是历代传经授法祖师,如玄中大法师、灵宝三师、三天大法师等;第六层是自然之神,如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第七层是山川之神,如五岳大帝、十洲仙官、诸海龙王、百种水神等;第八层是罗丰鬼神,如丰都大帝、扶桑大帝、溟冷大神、地狱主者等;第九层是各种执法功曹、直符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役使等;第十层是城隍土地、六丁六甲、太岁司命等。这是一个相当庞大但又严然有序的道教神系,其数量多得难以计算,所谓“三境高尊,万天上帝”,十方上圣,历代师真,“因经科而立教化,垂有作出法录以度人。九品三乘,递相通贯;六书八体,互以发明。传于天中,为万圣指归之路;降乎人间,开群生修进之门。”

以上所述为道教神真体系的基本状况。那么,在认同三清至尊的根本信仰下,神霄派的神系又是什么面貌呢?与其它道教派别的神系相比较,又有什么特征呢?通过下面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这些情况。

四气所伤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欬,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阴阳应象论篇》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欬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王启玄注云:风中于表,则内应于肝,肝气乘脾,故洞泄或飧泄。夏暑已甚,秋热复收,两热相攻,则为痎疟。秋湿既胜,冬水复旺,水湿相得,肺气又衰,故乘肺而为欬嗽。其发为痿厥者,盖湿气内攻于脏腑则欬逆,外散于筋脉则痿弱也。厥,谓逆气也,冬寒且凝,春阳气发,寒不为释,阳怫于中,寒怫相持,故为温病。《伤寒论》引《素问》后篇八句。成无己注云:当春之时,风气大行,春伤于风,风气通于肝,肝以春适旺,风虽入之,不能即发,至夏肝衰,然后始动。风淫末疾,则当发于四肢。夏以阳气外盛,风不能外发,故攻内而为飧泄。当秋之时,湿气大行,秋伤于湿,湿则干于肺,肺以秋适旺,湿虽入之,不能即发,至冬肺衰,然后湿始动也。雨淫腹疾,则当发为下利。冬以阳气内固,湿气不能下行,故上逆而为欬嗽。当夏之时,暑气大行,夏伤于暑,夏以阴为主内,暑虽入之,势未能动,及秋阴出而阳为内主,然后暑动搏阴而为痎疟。当冬之时,寒气大行,冬伤于寒,冬以阳为主内,寒虽入之,势未能动,及春阳出而阴为内主,然后寒动搏阳而为温病。王海藏曰:木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在天为风,当春之时,发为温令,反为寒折,是三春之月,行三冬之令也,以是知水太过矣。水既太过,金肃愈严,是所胜者乘之而妄行也。所胜者乘之,则木虚明矣。木气既虚,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也,故所不胜者侮之。是以土来木之分,变而为飧泄也。所以病发于夏者,以木绝于夏,而土旺于夏,湿本有下行之体故也。不病于春者,以春时风虽有伤,木实当权故也。暑,季夏也,季夏者,湿土也,君火持权,不与之子,暑湿之令不行也。湿令不行,则土亏矣。所胜妄行,木气太过,少阳旺也。所生者受病,则肺金不足。所不胜者侮之,故水得以来土之分。土者,坤也,坤在申之分,申为相火,水入于土,则水火相干。水火相干,则阴阳交争,故为寒热,兼木气,终见三焦,是少阳相火合也。少阳在湿土之分,故为寒热。肺金不足,洒淅寒热,此皆往来未定之气也,故为痎疟。不发于夏,而发于秋者,以湿热在酉之分,方得其权故也。秋者,清肃之气,收敛下行之体也。为湿所伤,是长夏之气不与秋令也。秋令不及,所胜妄行,故火得以炎上而克金。心火既刑于肺,故肺气逆而为欬。所不胜者侮之,木气上行,与火同德,动而不息者也。所生者受病,故肾水亏也。长夏已亢,三焦之气盛也。命门者,三焦之合也。故迫肾水上行,与脾土湿热相合为疾。因欬而动,于脾之湿,是以欬嗽,有声有涎,不发于秋,而发于冬者,以其六,阴之极肃杀,始得其气故也。冬伤于寒者,是冬行春令也。当寒而温,火胜而水亏矣。水既已亏,则所胜妄行,土有余也。所生受病,木不足也,所不胜者侮之,火太过也。火土合德,湿热相助,故为温病。不病于冬,而病于春者,以其寒水居卯之分,方得其权。大寒之令,复行于春,腠理开泄,少阴不藏,房室劳伤。辛苦之人,阳气泄于外,肾水亏于内。当春之月,时强木长,无以滋生化之原,故为温病耳。夫春伤于风,夏伤于暑,冬伤于寒,辞理皆顺,时字伤令字也。独秋伤于湿,说作令字伤时字,读者不可疑也。此四说皆母所亢,而害其所承之子也。若说秋字伤湿字,其文与上三句相通,其理与法不得相通矣。大抵理与法通,不必拘于方正也。或谓春伤于风,是人为风所伤,非也。若是则止当头痛恶风,自汗,何以言夏为飧泄哉?今言春伤于风,即是时伤令也明矣。
    愚按:此四伤,诸家注释皆不得经旨者。盖由推求太过故也。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此之谓欤。但只轻轻平易说去,则经旨自明,而无穿凿之患矣。何以言之?夫风、暑、湿、寒者,天地之四气也,其伤于人,人岂能于未发病之前,预知其客于何经络、何脏腑、何部分,而成何病乎?及其既发病,然后可以诊候,始知其客于某经络、某脏腑、某部分、成某病耳。注释者,苟误因病始知病原之理,则于此四伤,不劳余力,自迎刃而解矣。夫洞泄也,痎疟也。咳与痿厥也,温病也。皆是因其发动之时,形诊照著,乃逆推之,而知其昔日致病之原为伤风伤暑、伤湿伤寒耳。非是初受伤之时,能预定其今日必为此病也。且夫伤于四气,有当时发病者,有过时发病者,有久而后发病者,有过时之久,自消散而不成病者,何哉?盖由邪气之传变聚散不常,及正气之虚实不等故也。且以伤风言之,其当时而发,则为恶风发热,头疼自汗,咳嗽喘促等病。其过时与久而发,则为疠风热中寒中偏枯五脏之风等病。是则洞泄飧泄者,及过时而发之中之一病耳。因洞泄飧泄之病生,以形诊推之,则知其为春伤风,藏蓄不散而致此也。苟洞泄飧泄之病未生,孰能知其已伤风于前,将发病于后邪。假如过时之久,自消散而不成病者,人亦能知乎?世有太素脉法,虽或预知死亡之期,然亦是因诊之昭著而始能知耳。夏伤暑为痎疟,冬伤寒为温病,意亦类此。但秋伤湿,上逆为咳嗽,为痿厥,其因病知原,则与三者同。其令行于时,则与三者异。夫春之风,夏之暑,冬之寒,皆是本时之令也。湿乃长夏之令,何于秋言之。盖春、夏、冬每一时各有三月,故其令亦各就其本时而行也。若长夏则寄旺于六月之一月耳,秋虽亦有三月,然长夏之湿令,每侵过于秋而行,故曰秋伤于湿。(秋令为燥,然秋之三月前,近于长夏,其不及则为湿所胜,其太过则同于火化,其平气则又不伤人。此经所以于伤人,止言风、暑、湿、寒而不言燥也。或问余曰:五运六气七篇所叙,燥之为病甚多,何哉?余曰:运气七篇,与《素问》诸篇,自是两书,作于二人之手,其立意各有所主,不可混言。王冰以为七篇参入《素问》之中,本非《素问》元文也。余今所推之义,乃是《素问》本旨,当自作意看。)请陈四气所伤所病之义。夫风者,春之令也,春感之,偶不即发,而至夏,邪既不散,则必为疾。其所以为洞泄者,风,盖天地浩荡之气,飞扬鼓舞,神速不恒,人身有此,肠胃之职,其能从容传化泌别而得其常乎?故水谷不及分别而并趍下以泄出也。其为飧泄亦类此义。(说者谓春伤风,为内通肝,洞泄飧泄,为木乘土,又谓不发于春,为邪逆木旺。发于夏,为木衰邪动。窃谓风既通肝,则正当木班之时,木极盛,土极衰矣。理宜乘旺而即发于春,不宜反过时而发于夏也。且夏火司权,母能滋子,何故不发于土衰极之时,而反发于土受滋之时乎?其说不通,难以凭据。)暑者,夏之令也,夏感之,偶不即发,而至秋,又伤于风与寒,故为痎疟也。寒者,冬之令也,冬感之,偶不即发,而至春,其身中之阳,虽始为寒邪所恋,不得顺其渐升之性,然亦必欲应时而出,故发为温病也。若夫秋伤湿,其令行于时之义,上文已论之矣。前篇所谓上逆而咳,发为痿厥,不言过时,似是当时即发者,但即与风、暑、寒三者并言,则此岂得独为即发者乎?然经无明文,终亦不敢比同后篇,便断然以为冬发病也。虽然湿本长夏之令,侵过于秋耳,纵使即发,亦近于过时而发者矣。此当只以秋发病为论,湿从下受,故干肺为咳,谓之上逆。夫肺为诸气之主,今既有病,则气不外运,又湿滞经络,故四肢痿弱无力,而或厥冷也。后篇所谓冬生咳嗽,既言过时,则与前篇之义颇不同矣。夫湿气久客不散,至冬而寒气大行,肺恶寒而或受伤,故湿气得以乘虚上侵于肺,发为咳嗽也。观者以此意求之经旨,其或著乎,或者见《素问》于病温痎疟等,间以必言之,遂视为一定不易之辞,而曰此必然之道。嗟乎!果可必耶,果不可必耶。《素问》之或言必,或不言必者,盖不可胶为一定故也。(往往有泥于必之一字,遂谓冬伤寒,必当得病于春,其冬伤寒而即病者,反置而不论。若此者,可不谓之弃本逐末乎。) 经中每有似乎一定不易之论,而却不可以为一定不易者,如曰热厥,因醉饮入房而得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如此之类,岂一一皆然哉!读者当活法勿拘执也。夫王启玄之注,虽未免泥于必字,及未得经旨,然却不至太远也。若成无己之说,则似太远矣,然犹未至于甚也。至王海藏立论,则推求过极,欲异于人,殊不知反穿凿缀缉,乖悖经旨。有不可胜言者,此先儒所谓如大军游骑出大远而无所归矣。姑扶成无己、王海藏之说,辨其甚者一二。夫无己谓风淫末疾,则当发于四肢,雨淫腹疾,则当发为下利。窃谓则当二字,决然之辞也。春伤风,遇夏之阳气外盛而不能外发,故攻内为飧泄,此或若可通矣。经曰:木发无时,倘风不伤于春,而伤于他时,不遇夏之阳气外盛,将外发乎?将内攻乎?况风属阳,与夏同气,果欲外出,则当随其散越之势而出,安有不能之理乎?且风善行数变,其为病非一,岂独能为四肢之疾乎?所谓雨淫腹疾之义,其不通亦如此。至若夏伤暑,秋为痎疟者,盖因暑疾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夏秋感风,故疾作耳。观《素问·疟论》,可见其与夏阴主内,秋阳内主,暑动搏阴,何相干哉?冬伤寒,春为温病者,盖因寒毒中人肌肤,阳受所郁,至春天地之阳气外发,其人身受郁之阳,亦不能不出,故病作也。(韩祗和谓:冬时感寒郁阳,至春时再有感而后发。余谓此止可论温病之有恶寒者耳。其不恶寒者,则亦不为再感,而后发也。故仲景曰,太阳病不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观《伤寒论》,可见其与冬阳主内,春阴内主,寒动搏阳何相干哉?乃若海藏,则又以春伤风,夏伤暑,冬伤寒,为时伤令。秋伤湿,为令伤时,故于春伤风。谓春行冬令,而温为寒折,于夏伤暑,谓暑者季夏,季夏者湿土,君火持权,不与子而暑湿令不行。于秋伤湿,谓秋为湿所伤,是长夏之气,不与秋令,于冬伤寒,谓冬行春令,火胜水亏。大寒之令,复行于春,阳气外泄,肾水内亏者病。又谓温病为湿热相助而成。又谓四时伤,皆母亢而害所承之子,吁!何支离破碎,徒费辞如此乎?夫经中所言伤风伤暑之类甚多,皆是以人受风暑等所伤为义,未尝有时伤令,令伤时之意也。若如海藏所言,则《疟论》所谓夏伤于暑,秋伤于风,与先伤于风,后伤于寒等语,其时伤令欤,令伤时欤,吾固知其不能不屈于此也。且暑为夏令,孰不知之,今以暑为季夏为湿土,得不怪哉!夫冬果行春令,人若感此,则成冬温病矣。安得为春温病乎?其谓大寒之令复行于春,温病方作,设使大寒之令不复行于春,其温病当作者遂不作乎?况今之春为温病者,比比皆是,未尝见其必由大寒复行于春而后成也。经曰:亢则害,承乃制,其义谓已亢极,则胜已者来制。如火亢极则水来制之,经所谓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之类,皆是胜已者为承。今以亢为母,承为子,将求胜于经欤。抑未达欤,又如以制物者为所胜,受制者为所不胜,与经所谓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及传之于其所胜,死于其所不胜之旨全反矣。余如因时伤令,令伤时之说,委曲衍说者,固不暇患辨也。呜呼!予非好斥前人之非,盖为其有害大义,晦蚀经旨,以误后人,故不敢谀顺而嘿嘿耳。然而僭逾之罪,固已自知其不得辞矣。但未知观者,以为何如。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早在先秦时期便有掩埋疫者无主尸身的做法,后世相沿仿效。 东汉末年瘟疫大流行时,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当时的医疗实践写成我国第一部对传染病有所著述的《伤寒杂病论
  • 我反問說「但它是我自己生發出來的啊」老師就問說,那「你」是怎麼產生的呢?*不知道那時候想法是不是比較active*現在看到這段只想念一句「我亦是行人」好久没有爬
  • 我季卡年卡都开了,这是要充到2026的节奏么[跪了]我都不怎么用芒果TV(ʘ̆ωʘ̥̆‖)՞这张有种易碎美少年的感觉,眼神好像在说,你看,即便我对你的爱如此隐晦
  •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亦应有分,惟有如来,我等所归。阿难,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为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共赞叹,
  • 我再也没有机会了,妈妈,若有来世,我一定还做您的孩子,把今生的缘分延续。亲手做的礼物和心意,是我能回报您一生的浪漫。
  • 16年的小超,青黄不接,啥也没有,屁也不是,前途未卜,只有一个一直陪着自己的女孩,换做是我,我也会这样决定。他是演员,粉丝能给他的很有限,毕竟是不依赖粉丝的职业
  • 这些年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太多了,动辄掏心掏肺的对待,结果真的是被现实一次次的教训。】数据显示,每10个儿童中有1个曾遭受不同程度的性骚扰和侵犯。
  • ——纳兰容若•金陵方舟所有的日子依然保持着早睡早起早睡早起的时候我便会记着你借过你的微笑我不再回头你在梦的这头我在梦的那边很少很少的文字在空中传递一些图片完全
  • #歌手 剧本#综艺都有剧本的!正常人都知道,再说了节目已经!播完了好吗! 可以说百分之90的人追歌手都是因为上面有自己喜欢的人,能拿第一的人肯定是有那个资本,没
  • 读完《围城》,被钱老先生的语言艺术所折服! 以下摘自知乎觉得写得很好来自——王富贵 我在《围城》中看着钱锺书先生用他那丰富的学识对书中各种人物,各种事情进乎刻薄
  • 有人问我:你除了喝酒……你还会干什麽? 我的天啊,我都想笑了! 喝酒~ 要具备以下条件: 会聊天,会沟通, 会社交,会看人。 能熬夜,能早起, 懂捨得,懂政治
  • 5.8☁️☔️ My birthday[笑哈哈]遛娃,聚餐(想不到吃什么的时候吃海底捞真的没错[微笑],生日布置生日礼物生日歌一样不少[鼓掌]送的靠枕和我衣服同
  • 依缘起法思维苦的果看到烦恼的因,无量苦的轮转带着无量的苦因并同时更有无量的烦恼无名,就因为这些的反射怕苦使得自我更加的贪爱,从而被种种烦恼束缚逼迫。透过四圣谛看
  • 协会将协调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展会活动,以争取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助力行业复工复产走出困境,为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提升作出一份独特的贡献。面对疫情的巨大冲击,
  • ? ​​​艾特俺滴群啊西,刚才做了个梦梦到了一点不太好的事,醒了赶紧爬上微博看一看,嗯,很好,无事发生。
  • 他自己都知道说我在宣传期我要营业,那我们应该做什么?龙哥的粉丝很和谐这是好事,可是和谐是不是更应该劲儿往一处使?
  • 城市绿心,这些创新可供借鉴1探寻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新模式城市绿心最大的创新,是在规划建设时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思考,从顶层设计着眼,将城市绿心定位为传承礼乐文化的精
  • 我说都行啊,随便先接上我还是他先去送东西。作为男人,分手之后就要了解你们分手的真正原因,“我爱你”并不是随便说说就行,而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爱意。
  • 黑体字尤其恶心,高中有个本来关系挺好的同学之前就是搞了这些变相传x的东西,自己还一直坚信是在帮助一些家庭主妇或者低收入者找到组织互相关怀成为家人学一类毫无科学依
  • 近日,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田管理局采集到一段时长5秒的珍贵视频,记录了一头成年雄性安徽原麝在野外的排便行为。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公认为是我国乃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