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国两会聚焦# 【2022年5.5%左右经济增速目标怎么看?能实现吗?】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一经亮相,便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目标。”有外媒评论。

经济增长目标引导着发展方向。如何看待5.5%左右的预期目标?如何实现?

厘清这些舆论关切的问题,至关重要。

为什么定在5.5%左右?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复杂形势下,有外媒认为,中国5.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定高了,中国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如何看待今年的预期增速目标?

对这一目标的设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

“把今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设定为5.5%左右,是较为科学合理的。”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表示,这符合现阶段我国潜在增长水平,有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凝聚发展共识。

2020年,考虑到疫情冲击等因素,政府工作报告未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我国经济实际增速为2.3%。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6%以上的目标,最终实现8.1%的增长,两年平均增长5.1%。

“今年在高基数上适当调整增速目标符合实际。”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委员说,预期目标设定不能只看当年,要考虑前一年基数,也要考虑后续可持续发展,尽力避免年度之间忽高忽低。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测算,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仍在5.5%至6%之间,前两年经济平均增速主要因疫情未达5.5%,今年的目标设定更接近潜在增长水平。

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114万亿元,在此基础上如实现5.5%的增长,对应的一年经济增量,按经济体算可以排到世界前20位。

《纽约时报》刊文称,中国5.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比以往虽有下调,但仍然高于大多数国家,能在全球不确定性中提振信心。

5.5%左右的目标能实现吗?

有外媒称,中国设定今年经济增速目标时,低估了俄乌冲突对经济的影响。类似疑虑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必须爬坡过坎”“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

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充分预估,并认为5.5%左右的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压力挑战前所未有,但并不意味着目标难以实现。

“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一系列政策组合形成有利于稳增长的良好环境:

财政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一系列硬举措汇成有利于稳增长的强大合力。

“尽管面临的环境不容乐观,但中国仍有足够政策空间支撑经济稳定增长。”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芮泽说。

近日,国际油价突破每桶110美元关口,煤炭、天然气、铁矿石等价格也居高不下。有外媒担忧,全球通胀持续高企,会给中国保供稳价带来新的挑战。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回应说,中国经济韧性强、市场空间大,政策工具箱丰富,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生猪产能充足,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裕,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物价平稳运行。

“中国经济有信心顶住下行压力,完成预期目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委员表示,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下,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后劲,以及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抗风险能力,这正是努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的信心和基础所在。

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要怎么干?

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九方面工作部署,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施工图”脉络清晰。

推动重大决策落地见效,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委员认为,今年经济增长大概率会“前低后高”,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仍有空间,通过支持新基建、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进一步释放需求潜力。

加强各项政策统筹协调,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委员说,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最大程度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

注重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有外媒担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可能引发负面效应。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回应说,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各项政策注重精准有效可持续,这样能够有效避免投资效益下降、产能过剩和资产泡沫等负面效应。

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

“我国仍然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委员认为,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城镇化和经济地理再布局潜力巨大,还有亿万憧憬美好生活并为之辛勤奋斗的人民群众,这是经济长期向好的最大底气。

前两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3.3%,发电量增幅在6.7%左右,铁路装车货运量快速增长……这个春天,大江南北,田间地头、工厂园区一片繁忙。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只要全国上下毕力同心、攻坚克难,中国经济有信心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行稳致远。

来源 | 新华社

#2022全国两会聚焦# 【在爬坡过坎中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全国两会看“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直面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对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部署。

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一系列务实举措,释放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努力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

稳字当头 全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稳的主基调更加明确——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七大政策取向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于海田代表说,各项任务安排聚焦“稳”,抓住了当前发展的主要矛盾。“地方政府要切实担负起稳经济的责任,进一步为市场主体减负、为实体经济‘输血’。”

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奥盛集团董事长汤亮代表说:“报告不讳言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一一列出解决的思路和办法,特别是很多政策‘一竿子插到底’,让利好直达企业。”

稳的发力点更为精准——

“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成为重点发力的方向。

“减税降费帮了大忙。”山东省济南阳光大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卓长立代表说,去年政府减免税费让企业节省近千万元,扛住了成本上升、疫情散发带来的巨大压力。报告中新一轮减税降费安排让卓长立安下心来谋划校企结合,为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保民生重要性更为凸显。看到报告提出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等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高级中学副校长黄花春代表感觉“特别提气”。“国家切实看到中西部和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的困难,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稳大盘,既要紧扣主线,也要守牢底线。

确保粮食能源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许多代表委员表示,报告的一系列部署,折射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深切考虑。

稳中求进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下船即上车,下车即上船”——广西北部湾港,各类货物搭乘海铁联运班列南来北往、出山入海。

“顶住下行压力,不能再走粗放型发展的老路,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挖掘潜力、激发动力。”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延强代表说,“今年计划推出7000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并加强与中欧班列的衔接。”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代表注意到,报告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统一在一项工作任务中,更加注重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

“一方面布局芯片产业,一方面加快车联网、自动驾驶、智能语音控制等创新技术研发。”曾庆洪说,要靠自主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构建新发展格局,重点是在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激发内生动力。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天山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冉慧代表一直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交通堵点,武陵山区的美景将更多呈现给游客,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也会走出大山,乡村振兴前景越来越好。”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释放区域、城乡潜在的巨大发展空间——一系列部署着眼畅通经济循环,提升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珏慧代表看来,疫情影响下,国际供应链体系面临巨大挑战,当务之急是持续提升枢纽港韧性,确保供应链稳定。“建议加快内河出海通道建设,以河海联运保障供应链稳定。”

把握主动 锚定高质量发展不放松

市场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全国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5.46%……去年深圳GDP首次突破3万亿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特征更加鲜明。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伟代表说:“充分释放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以及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政策利好,发力改革、开放、创新,化危为机。”

正在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上海市浦东新区,改革发展春意正浓: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22个集成电路项目集中落户;对接RCEP协议,全球最大国产重型矿车签订出口租赁合同……

“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着力在改革的集成性、开放的制度型、创新的策源力上下功夫。”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朱芝松代表说。

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改革不停顿。报告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注册制的不断完善和推进,为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弟代表说。

开放不止步。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黄茂兴代表说,要抓好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加强“系统集成”,让改革创新举措发挥更大成效。

发展任务越重,越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稳扎稳打——

“双碳”目标事关发展大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推进‘双碳’必须全国一盘棋。要讲究策略方法,正确处理好当前和未来、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先立后破、稳妥推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山西在保障煤炭稳定供应的同时,加快推动煤炭清洁化利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山西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李晋平代表说。

发展面临的两难多难问题越多,越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

基层一线连着千针万线。“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生态环保、社会治理……任务重、目标多,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答好每一道‘必答题’。”重庆市渝北区委书记于会文代表深有感触。

“高质量发展要在多重目标中寻求最优解。”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委员说,要牢记“国之大者”,立足国情和实际,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来源 | 新华社

#让成都市民开窗见雪山成日常#【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让“开窗见雪山”成日常,今年四川拟投入近30亿元改善空气质量】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今年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生态环境提出的新要求,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在“绿色低碳”、“污染治理”这几个关键词上重重地画上了记号。

事实上,“绿色低碳”、“污染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尽管这些年四川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已进入全国第一梯队,但与国内先进地区、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王波坦言,压力也是动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年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谋划了新目标任务,对于四川而言,将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推动“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努力实现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成都市民‘开窗见雪山’的美好愿景将成日常。”

今年四川拟投入近30亿元“治气”,钱怎么花?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绿更美”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生态环境治理目标任务。从“坚决”到“深入”,意味着污染防治攻坚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也更高,四川新一轮的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怎么打?

“2022年,我们将继续开展涉及大气、水、土壤等方面的一批标志性战役,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确保优良天数率达90%以上,203个水质国考断面优良率达98%,力争国考断面优良率达100%,不断增强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王波看来,与往年相比,2022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将更加突出系统治理、项目开路,以及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王波告诉记者,今年四川将把蓝天保卫战放在重中之重,计划实施总投资30多亿元的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加大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管控和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力度,常态化抓好扬尘、移动源、工业源污染管控,争取更大力度消除重污染天气。

近30亿元的投资,钱怎么花?对此,王波透露,在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上,首先将加大激励资金投入,用于激励各市(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同时,将加大工业企业深度治理投入,统筹实施一批重大工程,比如工业窑炉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综合治理、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水泥等行业深度治理,以及细颗粒物(PM2.5)及臭氧协同管控、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大气环境监测监管等能力建设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大投入基础上,四川还将创新细化一系列大气治理措施。王波举例说,比如今年将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积分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并实施环境质量改善不力约谈办法,还将开展“千名专家进万企”帮扶活动,“这些举措将有力推动大气环境质量的切实改善,为2025年我省实现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29.5微克每立方米、优良天数率提高到92%、重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0.1%以内的目标打下重要基础。”在王波的展望中,蓝天白云将成常态,成都市民“开窗见雪山”的美好愿景将成日常。

在碧水保卫战方面,力度同样不小。王波介绍,今年重点将开展国考断面达标“最后一公里”攻坚行动,紧盯8个未达标断面,强化小流域治理,巩固提升沱江、岷江整治成效,力争实现国考断面达标率100%,争取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四川还将出台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激励方案,推动长江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严防流域环境风险,狠抓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等等,目的就是站好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第一道岗。

“一地三区”、“碳达峰十大行动”……
四川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时间表、施工图来了!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并要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今年,四川如何推进减污与降碳协同,促进实现“双碳”目标?

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王波提到了三个关键词: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2022年四川将着重开展四个方面工作。”

一系列的“规划”即将出台,将为四川“双碳”目标谋划时间表、路线图。王波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四川将加快构建符合四川区域特点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出台四川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分解下达“十四五”各市(州)碳排放控制目标,明确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时间表、责任书和施工图。

“实现‘双碳’目标,做好‘加减法’至关重要。”王波提到了“双碳”加减法,到底怎么做?王波详细解读说,做大“加法”方面,四川将落实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和“绿色低碳优势产业18条”,加快“三江”水电基地等建设,推动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落地实施晶硅光伏、能源装备、动力电池、氢能等重大项目,启动实施“电动四川”行动计划。同时将加快建设“一地三区”,即全国重要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支撑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先行区。

与此同时将做优“减法”,具体而言将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强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启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三年行动,实施一批燃煤(油、柴、气)锅炉窑炉电能替代项目。同时,将探索区域、城市、园区、行业、企业减污降碳协同试点路径,深化成都市、广元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开展绿色低碳示范园区、近零碳排放区、碳中和企业、林草碳汇等试点示范。

要实现“双碳”目标,碳市场是标配。在王波看来,四川要做强“市场”,围绕共建西部资源环境交易中心要求,启动实施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同时,深化四川省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并有序推动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和交易,切实将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此外,还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金融,推动四川天府新区创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示范打造一批低碳投融资项目。

瞄准“美丽中国先行区”
成渝生态环境领域这样携手“破圈”!

就在刚刚过去的2月,一份重磅规划正式发布并引起热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正式印发,明确到2035年,成渝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完善,美丽中国先行区基本建成。瞄准“美丽中国先行区”这一目标,四川和重庆将在生态环境领域如何携手合作?

“今年我们将聚焦重大项目落地、污染跨界协同治理、环境管理合作联动等三个方面重点发力。”王波说,大气、水、土壤环境相互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成渝地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基础良好,今年也将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落实,比如共同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在81条川渝跨界水环境治理、成渝地区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同时,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并将加快成渝“电走廊”“氢走廊”“智行走廊”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清洁能源沿江走廊。

污染跨界协同治理,是近年来成渝地区合作较多的领域,下一步还将如何深化?王波透露,两地将实施跨界水体环境治理,开展长江干流和濑溪河跨界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争取在水污染处理设施共建共享、饮用水水源地风险共防等方面突破创新。而在最受关注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也将加强跨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统一标准、统一行动,推进应急响应一体联动,实施重污染应急减排,加强川渝跨界地区秸秆焚烧、烟花爆竹燃放污染综合防治,持续做好大气污染联动帮扶。土壤污染及固危废协同治理方面,则将共同研究制定毗邻区域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清单,继续抓好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推动川渝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共享,依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行为,防范环境风险。

王波透露,两地还将加强环境管理合作联动。比如,共同争取高规格领导机构,统一领导成渝地区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工作。再比如,持续开展联合立法执法,重点围绕嘉陵江流域保护、土壤污染防治、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等立法项目,推动两地环境立法达成一致。“两地还将开展联合执法,每年由川渝两地定期或不定期轮流组织跨界污染问题联合执法行动。”王波说,为共同服务成渝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地在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同时,还将落实区域环境准入协商机制,探索跨界重大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环评协同管理,共同争取由生态环境部审批的跨省项目授权“同城审批”,联合开展环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https://t.cn/A66yu8jp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吹向我的脸庞,蔚蓝色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 夏天,最炙热的那段时间,学校会放农忙假。老师要回去割麦子,学生要回去帮忙家里割麦子。整个村子
  • 或些许落叶,散落其上,那是秋的作品,随意的飘坠,是告别的脚步;或精雕细琢,昭示着独运的匠心;或一棵直愣愣的树,孤零零地伫立在风中,那是倔强的生命在宣示其蓬勃的力
  • 没抢到真的是因为没网,因为我此刻正在某古装剧组片场,周围环境你们肯定懂了[允悲]演员们和剧组工作人员真的是非常敬业尽责认真[加油]希望大家不要路透啦等官宣嘛[爱
  • 不过这也要视女方的个人情况,如果女性是一个个性独立、喜爱自由的人,反而不喜欢这样的男性。其它:我心软善良,偶尔比较执拗,平时比较宅,不过和喜欢的人的话做什么都可
  • 而那种只有两个人才有的亲密话题却日渐稀少,以至于夫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弱,他们在家里的地位,可能还不如你培养的小动物。#早安#​​2019.11.7 周四在这个
  • 因为我们在战争片中,一般不会去表现日军的善良的一面。导演能在电影中通过这一个镜头,来表现人性价值观,也是蛮厉害的。
  • 2019年了,我还在心疼旭凤,心疼邓伦,有些人颠倒黑白,无底线造谣诋毁,无所不用其极,一年多了邓伦告赢了黑粉,却因为对方经济窘迫就免除了其一切经济赔偿,只要了一
  • 对了,他还是联盟第一喻吹。他们是黄金一代,是全明星选手,是蓝雨双核,是最好的搭档,是彼此最亲密、最信赖的人。
  • 我是 在地球 上生存超过 两亿 年 的植物 ,沙漠和 高寒 山区的恶劣环 境中能 够生存的植 物;砒砂岩 地区唯一能生 长的植物;我是 世界植物 群体 中公认的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唯有坚守初心,才不会让生命有所遗憾,以清澈之心看世界,以劳动的成果带来喜悦!愿你我温柔以待,永远不在伤悲!
  •   赵小梨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人,她是十天前穿来的,刚穿到这身体时她一点儿记忆都没有接收到,本想装失忆,可谁知她的“家人”根本一点都不关心她的心理状态,只要她好好干
  • 一个人陌生人的善意真的能让我高兴一天,真的十分感谢那位小姐姐,推荐给我我喜欢的书,也让我心情变得无比开心[心][心][心]观后感:一直喜欢这类题材的小说,以为也
  • 04希望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医学家们,能够克服困难,早日研发出抵抗“非洲猪瘟”的疫苗,还我们一个安安心心的猪年。其实,猪瘟自古以来就是恶疾,令人束手无策,但世
  • 超高关注度让咖啡馆老板受到鼓舞,又开发出新的业务:帮助宠物迷把爱犬和爱猫染成熊猫的模样,每只收费1500元人民币,吸引了不少顾客。 #白癜风# #白癜风[超话]
  • 四海茫茫秋分雁,百年悠悠雨化愁!夜深风凉霜露重,何故凝眸独倚楼?
  • [1] 家里不存饮料[2]在对峙中不能示弱[3] 父母的立场要一致[4] 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5] 身教重于言教[6] 化被动为主动,想办法让孩子喝水,但要
  • 因为宫廷画师的身份,肖像画成为他艺术的灵魂,无论国王还是侏儒,委拉斯凯兹赋予他们平等的观察和看待,将他们客观的,生动的,深刻的展现在画布上,在那个没有相机的时代
  • 我们有时会被突如其来的状况扔到全新的漩涡面前还没准备好就被迫进入了人生的新阶段除了晕头转向之外好像来不及感受其他那就请保持好定力尽可能的不被漩涡带走走好自己的路
  • #30天安利嘉羿#在700多张相片里选一张太难了其实每一张我都超级喜欢p1第一场蹦吧舞台 明明实力那么好一小孩全程镶边伴舞合音 但是崽崽又那么喜欢舞台虽然par
  • 本周留声机的精彩内容有:《时光慢旅》 《十年》 古澜书坊为大家带来的书籍有:《傲慢与偏见》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纠葛为主线,讲述了十八世纪英国乡镇上几对青年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