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兴华 | 书法创作就是前识意图与形式理念的统一

书法归根到底是给人看的

书法是视觉艺术,归根到底是给人看的,说狂话有什么用?作品是硬道理。“百年之想”是虚幻的。百年后人会不会想你,不取决于你想不想,而取决于你的作品能不能进入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所造成的特定视阈,这种时代文化你无法预知,更无法掌握,因此所谓的“百年之想”只是一厢情愿而已。但是它有积极作用,可以让我们对当下创作怀抱一种敬畏的心情、认真的态度和勤勉的作风,我想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当要有一点“百年之想”。

书法的形式构成

我在《形势衍》一书中说:“书法就是线条对空间的分割”,这个观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分割的结果,讲空间造型与关系,要求‘致广大’,追求宏观效果,使作品具有撼人的气势;二是分割的手段,讲线条本身的质量,要求‘尽精微’,追求微观细节,使作品具有耐人琢磨的韵味。空间与线条并重,片面追求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都是错误的,都会损害书法艺术的魅力。因此,我在创作时力求广大与精微兼顾。然而在写文章时,强调形式构成,线质方面谈的比较少。原因是我觉得关于线质古人讲得很多,“卑之无甚高论”,充其量只能作系统化的整理,如我在《书法技法新论》的笔法章和点画章中所做的那样。关于形式构成古人极少论述,而它恰恰是当代书法发展所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大谈特谈。

这种迫切性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古代书法是文本式的,注重阅读,因此强调点画和结体的表现。现代书法是图式的,注重观看,因此特别强调章法,强调形式构成。第二,书法艺术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合力作用的结果,外力的推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书写工具和展示空间。受书写工具变化的推动,书法内部应变的次序为从点画到结体再到章法,点画因为与书写工具的关系最密切而变得最重要;受展示空间变化的推动,书法内部应变的次序为从章法到结体再到点画,章法因为与展示空间的关系最密切而变得最重要。

古代书法发展的外力影响主要来自书写工具,汉代蔡邕说:“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改进促进了字体书风的变化发展,从秦汉到今天,两千多年来,毛笔的性能已被充分开发,各种表现都趋于极致,当代书法家要想精微很难超越神龙《兰亭》,要想浑厚很难超越邓石如,要想跌宕很难超越米芾,要想雅致很难超越董其昌……无论想要追求什么,都会有一座高峰矗立在前,这意味着借助书写工具来促进书法艺术发展的路已经走到头了。然而从展示空间来看,由于当代建筑式样和装潢风格的改变,今天书法的展示空间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大不相同,书法作品如果不在幅式、章法、结体、点画乃至装裱上做一番改变,就很难进入现代的展示空间,与其协调,并且相映成辉。而作品要与展示空间相结合,最重要的就是章法,就是形式构成。

先讲形式。在艺术上,人们一般都将作品所表现的情感称为内容,而将表现情感的方法称为形式。具体说,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点画结体和章法三个层次,再具体来说,就是点画的粗细方圆、轻重快慢;结体的正侧大小、收放开合;章法的疏密虚实、离合断续等等,它们都是以对比关系的方式出现的,点画结体和章法所包含的各种对比关系很多,远不止这些,如果加以归并的话,可以概括为形和势两大类型。形即空间的状态和位置,如粗细方圆、大小正侧、疏密虚实等等;势即时间的运动和速度,如轻重快慢、离合断续等等。因此汉代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自然,自然既出,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他所说的自然,就是书法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包括我们所说的情感,他所说的阴阳就是各种各样的对比关系,所说的形势就是对比关系的高度概括,书法艺术是通过各种形和势的变化来表现情感内容的。

再说构成。书法作品中的点画结体和章法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整体,另一方面又是局部。点画既是起笔行笔和收笔的组合,是整体,同时又是结体的局部。结体既是各种点画的组合,是个整体,同时又是章法的局部。章法既是作品中所有造型元素的组合,是个整体,同时又是展示空间的局部。

点画结体和章法的双重性格决定了双重的表现要求。当它们作为相对独立的整体时,各种组合元素的处理要完整、平衡和统一,要表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当它们作为局部时,各种组合元素的处理要不完整、不平衡和不统一,以开放的姿态与其他局部相组合,在组合中1+1>2,产生新的审美价值。

整体和局部各有各的审美价值,书法创作应当两者兼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不能二视而明”,人们常常会在兼顾的基础上有所偏重,比较来说,传统书法偏重于将每个层次都当作相对独立的整体,强调它们本身的审美价值,结果使得宋代以后的形式研究越来越往精细方向发展,以楷书的点画形式来说,晋唐时代只有八种,欧阳询称为《八诀》,到元代陈绎曾的《翰林要诀》变为三十六种;就楷书的结体来说,唐代欧阳询有《三十六法》,明代李淳发展为《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到清代黄自元又进一步细化为九十二法。所有这些研究都就事论事,就点画论点画,就结体论结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使得书法创作在技法表现上,一方面越来越细腻,另一方面却因为忽视了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琐碎呆板,没有整体感,缺乏生气,走到极端,便堕落到馆阁体的魔障里去了。当代书法家看到这种毛病,认识到它的危险性,因此主张要在关注局部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组合关系之美,这种局部与局部的组合,用一个现代的词来表示,那就是构成。构成就是组合,组合就是构成。 

总而言之,形式构成的创作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任何情感都必须通过点画结体和章法中的各种对比关系来表现,因此特别强调对比关系,认为作品中对比关系越多,作品的内涵就越丰富,作品中对比关系的反差越大,作品的视觉效果就越强烈。二是构成,在兼顾点画结体和章法的局部之美的基础上,特别强调点画与点画、结体与结体、章法与展示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之美。努力把点画放到结体中去表现,把结体放到章法中去表现,把章法放在展示环境中去表现,让它们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组合中通过变形,表现出更大的审美价值。

用笔和线质的两点体会

其实在创作上我是非常注重用笔和线质的,只是在表述时因为上面两个原因而讲得少了,以后我要注意,不要讲得太偏。说改就改,现在马上就纠正一下,讲讲我对用笔和线质的两点体会:第一,线质要好无非两个方面,一是粗细方圆,造型丰富,二是轻重快慢,节奏鲜明。而无论粗细方圆还是轻重快慢都是一种对比的存在,对比双方都不能单独产生意义,只有被纳入到一个系统之内,通过有机组合,建立起对立统一关系,才能相得益彰,显示出各自的美感,而这种系统的组合形式就是笔法。

笔法的要义是将点画的书写分成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让运笔走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提按顿挫,在造型上产生粗细方圆的变化,通过轻重快慢,在节奏上产生抑扬起伏的变化,最后通过造型与节奏的组合,使点画成为一个整体,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点画有没有笔法意识,造型与节奏的表现是不是丰富而且细腻,这是写好点画的根本前提。第二,线质要好还必须避免偃卧,笔锋受压后打开,一进入行笔,就会偏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一边,使笔肚接触纸面。笔按得越重,笔肚接触纸面越多,笔锋的偏侧就越大,这种偏侧便是偃卧。它使书写的沉着之力因为笔锋的偏侧而转移为与纸面平行的力量,不能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而且,笔肚擦过纸面,墨色扁薄飘浮,没有注入感。因此为了在中段行笔时避免偃卧,董其昌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之语”。意思是尽量提起笔,让笔尖在纸上行走,以此保证中锋,这是帖学的中段行笔方法。包世臣《艺舟双楫》说:“盖笔向左迤后稍偃,是笔尖着纸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铺纸上矣。石工镌字,画右行者,其錞必向左,验而实之,则纸犹石也,笔犹钻也,指犹锤也。……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主张将笔管朝笔画运行的相反方向倾斜,抬起笔肚,让笔尖受压后强力反弹,紧紧咬住纸面逆行,保证写出苍茫浑厚的点画,这是碑学的中段行笔方法。

帖学和碑学的行笔方法不同,表现效果大相径庭,但是殊途同归,都避免了行笔过程中笔锋偃卧的毛病。帖学提笔运行的效果是清挺遒劲,适宜于写小字;碑学逆顶运行的效果是浑厚苍茫,适宜于写大字。理解和掌握这两种方法,创作时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应变,点画的粗与细、快与慢,力度和速度的变化,轻松与沉郁的表现,全在于这两种方法的灵活使用。

这两种用笔方法太重要了,现在有许多人写字只求痛快,不讲笔法,起笔、行笔和收笔没有变化,点画苍白空洞,尤其是不知道如何避免偃卧,运笔像拖地板一样,点画扁薄轻浮,这些运笔都被董其昌斥之为“信笔”。

我的创作方法

我就谈谈自己的创作方法,它到底是出于脑还是出于心,你去分析分析看。我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前识意图与形式理念的统一。

所谓前识意图,顾名思义就是在创作之前,对作品的一种意象性预构,它是不明确的,如老子说的:“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精”,因此称为“前识”。而且作为一种意象,它具有强烈的表现冲动,因此称为意图。前识意图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和生活状态等等,是作者生命的表现。

所谓形式理念,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高度概括以后,抽绎出来的最高原则。书法的表现形式是点画结体的造型及其对比组合,具体来说,就是用笔的轻重快慢,点画的粗细方圆,结体的大小正侧,章法的疏密虚实,用墨的枯湿浓淡等,这些对比组合变化无穷,其最高原则就是四个字“以他平他”,不断地以不同的造型元素与前面的造型元素相联接,让它们相反相成,相映成辉,组成和谐的整体关系并生生不息地展开下去,这是作品生命的表现。

前识意图是作者情绪在受到某种刺激之后引起的反应,不同刺激,不同反应,造成不同的前识意图。形式理念是“以他平他”,前面的点画写得粗了、细了,后面的点画就要写得细些、粗些......前面字写正了,后面字就写得斜些;右边字写大了,左边字就写得小些;前面一行右倾了,后面一行就往左斜一些。至于怎么粗怎么细,怎么正怎么斜,怎么大怎么小,会激发出作者在平时训练中所储备的各种技法规范,王羲之的,颜真卿的,苏黄米蔡的等等,全部变成各种具体情况下的具体运用。

二是轮换做主的原则。在创作过程中,落笔的时候,线条是粗是细?是长是短?结体是方是圆?上下字是连续的还是间断的……所有表现都以前识意图为主,由前识意图定下作品的风格基调。开了头以后,形式理念逐渐显现,影响越来越大,到一件作品快要完成的时候,怎么写已经完全被形式理念所规定了,前面疏了,后面必须要密一点;前面轻了,后面必须重一点……你别无选择,只能够跟着形式理念走。尤其是落款,写在什么地方,是穷款还是长款,你不要再顾及什么前识意图,必须老老实实地根据形式理念去“以他平他”,求得通篇关系的完整与和谐。这种轮换原则古人也讲过,但不明确。王铎说,一个字中,前面的笔画好写,最后一笔难写。为什么?就是因为前面几笔根据前识意图,你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最后一笔要调整关系,必须符合“以他平他”的形式理念,落在什么地方,粗一点还是细一点,干一些还是湿一些,实际上都是被规定的,你要发现这种规定,并且把它表现出来,所以难写。书法创作的过程,前面以前识意图为主,后面以形式理念为主,这个道理与写文章一样。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未破题前,文章由我,既破题后,我由文章”。八股文讲起承转合,“起”就是破题,破题的时候,文章怎么写,以我为主,好比书法中的以前识意图为主。“起”了之后,破题了,观点亮出来了,后面怎么承,怎么转,怎么合,就由不得你了,你必须跟着文章本身的逻辑走,好比书法中跟着形式理念走。只有这样,书法创作才能将作者的生命与作品的生命融为一体,既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又符合传统文化的精神。

关于《知觉的世界》的读书笔记
一本可以细读的书~梅洛.庞蒂从人的知觉出发,论述了关于我们对于事物、生活、艺术等各方面的看法。上一次有如此看书体验的是塔可夫斯基的《雕刻时光》,再一次被这种论述的方式所打动。自从前段时间开始接触哲学,自己对于生活的体验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有所改变,这大概就是哲学的魅力吧。看到最后,真心希望哲学能成为每个国家义务教育里的必修课程,就像法国所做的那样,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一种新的体验。

摘抄:

在检视了空间之后,让我们着手检视那些填充了空间的物本身。就此,若去查考经典心理学的教科书,我们会发现里面是这么界定物的:先是有一些不同的性质呈现给了不同的感官,然后再由理智的一个综合行为将这些性质统合为一个体系一这就形成了物。例如,柠檬就是这个两头鼓起的椭圆的形状,再加上这个黄黄的颜色,再加上这个凉凉的触感,再加上这个酸酸的味道……然而,这一分析并不能让我们满意,因为我们并没有看到这里有什么是能够把这其中的每一个性质和所有其他的性质统一起来的;而实际上,我们是的的确确地感受到了这一点的:柠檬是个统一的存在,它所有的性质都不过是这统一的存在的不同表现。只要我们还把物体的各种性质看作属于视觉、味觉、触觉等截然分疏的世界的,物体的统一性就一直会是神秘难解的。然而,在这一点上,遵从歌德的指引,现代心理学已经注意到:物体的任何一个性质都远非严格地独立的,而是都拥有一种情感意谓(une signification affective),这情感意谓会将此性质与所有其他感官的情感意谓连结起来。举例说来,正如给房间挑选过壁毯的人都知道的,每种颜色都会氤氲出一种情绪氛围,都会使这壁毯或忧郁或明快,或阴沉或昂扬。既然不仅颜色是如此,既然对于声音和触觉来说亦是如此,那么我们或许就可以说:每一种颜色都对应着某一种声音和温度。正是因此,当向盲人描述一种颜色时,盲人可能会通过把此颜色类比为某种声音来想见此颜色。因为人的经验赋予了性质某种情感意谓,所以一旦我们把一个性质放回到人的经验之中,那么这个性质何以能够和其他那些它原本与之毫无关系的性质发生关联也就变得开始能够被理解了。

在我们试图找回我们在生活的经验中所领会到的那个世界的努力中,所有那些古典的艺术法则都被打破了。关于绘画的古典教条是建立在视角主义之上的。所谓视角主义就是说,比如当画家在面对一片风景时决定只按照最传统的画法把他所看见的在画布上再现出来:画家先是看见了他身边的树,然后他把目光放远,投放到前方的路上,再然后将目光投向更远方的地平线;如此一来,根据目光每次所投注的焦点之不同,其他物体的外观也都随之发生变化。在画布上,画家所试图完成的不过是所有这些各异的视图所折中调和而成的产品,画家不过是在试图给所有这些各异的知觉找到一个公约数,也就是说画家并不是在给出物体呈现给画家的尺寸、颜色和外观,而只是在试图给出物体为传统绘画规则所规定下的尺寸和外观,也就是说,当把目光投注于地平线上某一个固定的点时,当风景画中的一切线条都因而从画家出发奔向这个点时,物体所呈现出的尺寸和外观。如此这般画出来的风景就会显得平静、端严而可敬,因为这些风景是被一个投注于无限远处的目光所固定住的。这些风景是与我有一段距离的,观看者是没有被卷入其中去的,这些风景是彬彬有礼的。观看者的目光从这些画中风景上从容地掠过,这些风景画中不会有任何令人不悦的东西来扰乱观看者那无上的从容安闲。然而,上述方式并非世界实际上呈现给我们的方式。世界实际上是在我们与世界的接触中呈现给我们的,而这与世界的接触正是知觉给予我们的。每时每刻,在我们的目光流转于现实场景中的时候,我们都必然只能从某一个确定的观点出发,而这些前后相继的瞬间之所见,无论是关于哪一个风景区域的,都是不能够简单地相互叠加起来的。画家如果想成功地彻底控制住这一系列的所见并从中提取出一个永恒的、唯一的风景,就不得不破坏掉自然而然的看的方式。比如画家就必须得时不时地眯起一只眼睛,借着铅笔去目测清楚一个细节处看起来到底有多大--然而这种做法难免就会改变这一细节本身--然后把这些都置于一个分析性的看之注视下,并进而在画布上构建对风景的再现。如此这般再现出来的风景完全不符合任何自然而自由的看,这般再现出的风景宰制住了自然的看之动态的开展,并且,这般再现出的风景还取消了这自然的看之律动和生命本身。自塞尚以来,很多画家都开始拒绝再遵从几何视角这一规则,因为他们想要重新抓住并再现出风景在我们眼底下的诞生本身;因为他们不再满足于去做一个分析性的报告,而是想要重新融进并采用知觉经验的“作画法”(“style”)本身。所以,他们的画的不同部分是从不同的出发点来看的,这就会使不仔细的赏画者觉得这些画犯了“视角错误”,然而却会使认真的赏画者觉得:在这些画中,从来没有任何两个物体是同时被看到的;若要在这些画里的不同空间部分之间游动目光,永远都是要耗费时间的;在这些画中,存在不是现成地被给予了的,而是通过时间显现或浮现出来的。

塞尚就曾说我们当能够绘画出树木的气味。在相同的意义上,萨特曾于《存在与虚无》中写道:每一个性质“都在揭示出物的存在”,他接着说道:“柠檬(的黄)贯彻于柠檬的所有性质中,且其每一个性质都是贯穿于所有其他的性质中的。那黄黄的正是柠檬的酸,那酸酸的正是柠檬的黄;我们吃糕点的颜色;而且糕点的味道也在向我们所说的饮食直观揭示着糕点的形状和颜色……泳池中水的流动性、温热感、泛蓝色以及涌
动态,这其中的每一个性质都一下子就在所有其他性质中被呈现出来了。”

每一个物都向我们象征着某种特定的行为,都向我们提示着这一行为,都激发着我们或正面或负面的反应。正因此,从一个人装点布置其居所的方式,从他所喜爱的颜色,从他所爱去散步的地点就可看出此人的品位、性格及面对世界和外部存在的态度。克洛岱尔就曾提到,中国人会用石头建筑园林,其中的一切都干枯而惨淡①。如此这般对环境的石化所透露出的是对生之茵润的否定,也就是说是对死的向往。那些郁结纠缠在我们的梦里的物同样是意味深长的。我们与物的关联并非一种遥远的关联。每一个物都向我们的身体和生活诉说着什么,每一个物都穿着人的品格(顺从、温柔、恶意、抗拒),并且,物反过来也活在我们之中,作为我们所爱或所恨的生活行为的标记。人驻于物,物也驻于人--借用心理分析师的说法就是:物都是情结(complexe)。塞尚亦持此观点,他曾说绘画所力图传达的正是物的“光环”(“halo”)。这也是现代诗人弗朗西斯·蓬热的看法。我们现在就以他为例对此作进一步的说明。萨特曾在一项关于蓬热的研究中写道:“物居住在他那里已经年历岁,物居有着他,物似地衣般覆盖住了他记忆的基底,物就在他那里……他现在努力所要做的就是从自身之深底钓出这些丛生的巨物以使它们出现,而不是对它们作严密细致的观察以确定它们的性质。”比如说水--当然,不仅仅是水,所有的元素都是如此--其本质并不在于它可被观察出的性质,而在于,关于我们它到底向我们说了些什么。
蓬热就是这么评论水的:
“水白、亮、无形、清凉、被动,执拗于它唯一的堕落--重力,用各种绝招完成这种堕落:包抄,穿透,腐蚀,渗透。

堕落同样作用于水的内部:不断地坍塌,每时每刻都在放弃各种形状,一味地卑躬屈膝,四脚八叉地趴伏于地,如尸首,像某些教派的僧侣……

我们几乎可以说水发了疯了,它歇斯底里般地唯重力是从。这个需求控制着它,如同一个根深蒂固的执念……

液体从定义上讲执着于服从重力而不是执着于维持自己的形状。为了服从重力它拒绝一切形状。这一根深蒂固的执念及病态的顾虑使它完全失态……

水的不安定:能感觉出最细微的倾斜变化。连滚带爬地跳下楼梯。活泼快乐,幼稚地顺从。当降低这边的高度以召唤它时,它立马就跟过来了。”
(引于《采取事物的立场》)

① Paul Claudel,Connaissance de IEst(1895-1900),Paris,Mercur
de France,190è; rééd1960p.63:“正如景物之美实非草木和枝叶的颜色所构成,而是由线条与地势之起伏掩映所致,中国人真的会只用石头建园子。如此造园就好比是在雕塑,相形之下,寻常造园法则类于绘画。堆叠山石,以创造人工景观。从确定轮廓和形态来看,用石头似乎要比用植物装点更服帖更适宜它们的层次和外貌的变化令人感觉到高度和深度曲折和突兀”一-编者注。(中译文请参见《认识东方》徐知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页。-中译注)

加斯东·巴什拉将这种分析拓展到了所有的元素中。听众诸君会在他一系列关于气、水、火和土的著作中发现这种分析。在这些著作中,巴什拉把每一种元素都看成了某一类人的心灵家园,看成了此类人魂之所牵梦之所萦者,看成了主导此类人生活的那一为其所最钟爱的境域,看成了那赋予此类人以力量和幸福的自然圣礼(sacre-ment naturel)。所有这些研究都有赖于超现实主义。长达三十年,超现实主义力图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物体中--尤其是在那些我们失而复得的、弥足珍贵的物件中--寻找那“欲望的催化剂”或者,正如安德烈·布勒东所说,寻找人的欲望于其中显现自身或曰“结晶”的地方。所以说,这是个相当普遍的趋势:不再把物和人之间的关联设想为一个享有着至高权威的精神和一个例如笛卡尔的著名分析中所呈现的蜡之间的那种距离和主宰;而是终于意识到了:这关联并不是那么清楚明白,这关联是一个令人目眩的接近,这接近使我们不能把自己视作与物完全撇清关系的纯粹精神,使我们不能把物界定为与人的性质没有任何瓜葛的纯粹对象。

通过检视知觉的世界,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呢?我们学到了:在这个世界里,根本就不可能把物和它的显现方式区分开。诚然,当我像字典那样去定义桌子的时候--三条或四条腿支撑起的一个平面,人们可以在上面吃饭、书写等等--我可能会觉得如此我就抓住了桌子的本质而完全不必在意桌腿的形状、纹饰的风格等等这般伴随性的偶然之处。然而,这样我就不是在知觉了,而是在下定义。与此相反,当我在知觉一张桌子的时候,我不会不在意这桌子实现其作为桌子的功能的方式,而且,正是桌腿每一次承载起桌面的独特方式、正是那从桌脚到桌面抵抗重力的独特运动吸引着我,并使得每张桌子都卓然有别于所有其他的桌子。在这里,没有任何一个细节--从木头的纤维、桌腿的形状、木头的色泽及年龄到印证着木头之年龄的某些涂鸦或磨损--是无关紧要的,而且“桌子”这个意谓之所以吸引我,正是因为它是透过所有这些“细节”显现出来的,因为正是这些细节体现着它在场的样态。然而,一旦我们明白了知觉学派的教导,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开始懂艺术作品了,因为艺术品也是一个肉身性的总体,在此总体中,意义并不是自由的,而是系于或者说束缚于形形色色的符号以及各种各样的细节的。正是这些符号和细节向我显现了意义,以至于正如被知觉到的物那样,艺术品也是要去看的、要去听的,任何的关于艺术品的定义和分析--无论这分析作为对知觉经验所进行的事后盘点做得有多么完备--都不能取代我对此艺术品所进行的直接感知经验。这一点乍看上去并不是那么明白无疑。

#被冬奥闭幕式上的这些细节戳到了#【“双奥之城”铸华章 “天下一家”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彰显中国理念#[中国赞]】“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2月20日,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尾声,纯洁稚嫩的童声唱响了北京夏奥会开幕式主题曲《我和你》。悠扬的旋律响彻国家体育场“鸟巢”上空,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百年圆梦的2008年。

  回望“奥运三问”,致敬“双奥之城”……这是奥林匹克梦想的延续,更是百年变局的缩影。在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上,一个个历史瞬间化为永恒经典,一幕幕动人场景映照前行之路。

  “双奥之城”铸华章,“天下一家”向未来。北京冬奥组委相关负责同志和开闭幕式主创团队成员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就是要向全世界展现阳光、自信、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让世界对中国道路有全新的认识,用大音希声的艺术方式激发世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鸣。

  美美与共:传递“共迎未来”的中国主张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雪花。”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呈现了由各参赛代表团的91朵小雪花共同组成一朵大雪花的美美与共的浪漫故事。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则续写了这个浪漫故事的下篇。

  “开幕式上,小雪花凝聚成一朵大雪花;闭幕式上,大雪花幻化为人们心中的圣火。”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感慨道,一朵雪花传递人类共同的情感,“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得以完美诠释。

  “从参赛国家和地区的引导牌、演员服装,到和平鸽表演、主题歌演唱,再到主火炬点燃和熄灭,代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的雪花汇聚五环旗下,这不仅是中国式浪漫,更是‘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携手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真实写照。”张艺谋说。

  闭幕式上,荧屏上借助AR(增强现实)技术呈现的空中巨型中国结,与地屏上呈现的彩色中国结,在天地间交相呼应。各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伴随《欢乐颂》的旋律,在地屏上的中国结里穿梭。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主任常宇说:“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举办的首届冬奥会,开闭幕式的文艺演出和仪式环节让‘一起向未来’的美好愿景与‘更团结’的精神理念遥相呼应,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奥林匹克领域的生动诠释。”

  当《我和你》的经典歌声响起,各参赛国家和地区的执旗手向中央汇聚,五环缓缓升起,与下落的雪花火炬交错,回眸“双奥之城”北京的经典瞬间,圣火在孩子们的歌声中缓缓熄灭。所有的雪花以视频和AR呈现方式分散而回到天地之间。此时,彩色的双线奥运五环、象征全人类命运与共的圆形焰火和“天下一家”烟花绽放升空。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曾强调,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可以增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而且有利于展示我们国家和民族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常宇说:“闭幕式上时空穿梭,2008与2022在‘鸟巢’交汇。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与奥林匹克第一次‘牵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对世界的贡献。北京2022冬奥会更立足于未来,通过艺术手段传递新时代我们‘一起向未来’的理念和主张。”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是开闭幕式的主题,也是我们向世界发出的豪迈宣言。”张艺谋说,从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坚持不懈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随者、引领者。“未来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大音希声:坚持文化自信的独特创意

  极具诗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开门迎客的“冰雕中式门窗”、倾泻而下的“黄河之水”、空灵烂漫的唯美雪花……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一幕幕恢宏壮观的画面让海内外观众惊艳震撼。

  2022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时强调,要在运营管理中融入更多中国元素,使之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成为展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靓丽名片。

  常宇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如何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给我们筹备开闭幕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冬奥会开闭幕式总撰稿人于蕾介绍,闭幕式伊始,一群孩童出现在场地中央,他们手持雪花花灯,以元宵节前后“闹花灯”的传统,点燃场地上的“冬”字会徽,使之瞬间从纯色的冰晶幻化为斑斓的彩色。12只巨大的生肖冰车入场,载起孩子们旋转飞舞。

  在闭幕式“折柳寄情”的缅怀时刻,伴随一首《送别》曲,一群人手捧发光的柳条枝,缓缓步入主场地。走过之处,微风轻拂,柳枝摇曳。演员和视效共同演绎的柳絮是离别的愁绪,更是生命延续的种子,漫天飞舞,如梦如幻。柳絮飘到人们手中,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怀抱银色的柳枝向场地中央汇聚,以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折柳寄情。

  “一首曲、一群人,一捧柳枝、一片绿荫、一起向未来……我们以中国人传承千年的方式展现惜别之情。在光与爱的汇聚中,冰雪融化,大地回春,一片生机盎然。美好希冀被生命之光点燃,一起迎接春天,拥抱未来。”闭幕式主创导演黄辉阐释道。

  从将橄榄枝和中国结意象融为一体的“大雪花”,到光与爱铸就的生命丰碑;从寓意开放和共享的“中国门”,到展示美景与文明的“中国窗”……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满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书写“世界大同”的唯美与浪漫。闭幕式视觉总设计张玲玲表示,开闭幕式的每个节目、每帧画面都有独特的美学观念和中国文化底蕴,观众在光影中感受着文化自信的独特创意。

  “5000年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中华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此次北京冬奥会上处处可见、大放异彩。”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部长陈宁表示,冬奥会开闭幕式将真实、生动、热情和富有文化底蕴的中国呈现给世界,在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文化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奥运会的场馆景观设计与核心元素设计均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表示,开闭幕式上,冬奥会会徽“冬梦”将中国书法与冰雪运动巧妙结合,体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和激情;奥运奖牌的构思来自中国古代的同心圆玉璧,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文化内涵;场馆景观设计融入中国山水长卷意境,运动员与景观融为一体,仿佛人在画中游……“这些‘中国元素’不仅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靓丽名片,更不断擦亮了文化自信的‘底色’。”

  科技赋能:享受精彩炫目的视觉盛宴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情况时明确指出,要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注重运用先进科技手段,严格落实节能环保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展示中国风格。

  在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上,观众们看到了奥运史上最大“冰面”造就的梦幻冰场,体会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唯美意境,目睹了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的“破冰”而出,参与了“放飞和平鸽”和主题歌演唱环节中“星星雪花”的嬉戏互动,欣赏了冰鞋划过之处留下的美丽轨迹,见证了“折柳寄情”与中央光束联动演绎的生命丰碑……

  “全新科技美学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一场简约而不简单、空灵又壮观的视觉盛宴,彰显世界各国之间的连接和大同。”张艺谋说。

  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表示:“在‘鸟巢’偌大的舞台上,唯有科技赋能冬奥,才能让这场冰雪盛会更加精彩炫目,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王志鸥、张玲玲介绍,为实现逼真的冰雪效果,开闭幕式运用实时捕捉、裸眼3D、计算机动画(CG)、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可以说是一项庞大复杂的数字创新工程。开闭幕式的视效项目分别涵盖17个和20个流程环节,分别包含5800多秒和4900多秒数字内容,分别约29万和25万帧,渲染时长分别约2430机时和1980机时。同时,综合运用多媒体、威亚、灯光、音响等各类器材和手段合成视觉亮点,使屏幕前的观众看到现场观众看不到的震撼效果。

  常宇感慨,在历时三年多的开闭幕式筹备期间,他深刻体会到艺术创意的不断升华与技术实现的相互碰撞和相互促进。“在和平鸽表演环节中,为实现孩子们与脚下雪花的实时捕捉、渲染和播放,我们将技术手段与导演团队的创作有机融合,北京电影学院团队等国内外机构开展近10个月的研发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了中外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相互促进、紧密合作的探索过程,感人至深。”

  “在冬奥会开幕前夕,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冬奥会将全程以4K超高清格式转播,并通过中国科技企业支持的奥运转播云走向全球数十亿观众。”开闭幕式外拍短片组负责人兼导演李志伟介绍,为满足电视转播实现高清格式的要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创造了奥运历史上首个画质达到16K的光影屏,开幕式的舞台地面采用目前最大的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闭幕式导演沙晓岚同样感慨,目前国内演艺科技早已不限于某项技术的创新,而是在集成方面实现突破,把声、光、电、网等技术,与表演、拍摄紧密结合,进而实现艺术呈现创新,产生令人震撼的效果。

  “以前我们大多使用进口灯具。近年来随着我国演艺科技的高速发展,中国生产的演艺灯具无论是技术标准、光源功率,还是灯具防护等级,都有大幅提升,不但能满足本国演出市场需要,而且已畅销海外。”沙晓岚举例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所用80%灯具是进口设备,而本届冬奥会开闭幕式所用灯具全部实现国产,我们的演艺科技已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大道至简:奉献生态环保的“绿色”冬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

  常宇说:“在筹备开闭幕式全程中,我深切感受到‘简约、安全就是精彩’的深刻内涵,以简约展现精彩恰恰说明中国的文化自信。”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所有节目表演由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志愿者和运动员共同完成,整场活动规模约3000人。闭幕式场地和硬件设施完全以开幕式为基础进行再利用和再创造。

  常宇介绍,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不再重现声势浩大、人海战术的节目,而是通过创意亮点将仪式和节目紧密结合,展现传统中式浪漫和美学。

  “开闭幕式呈现的震撼效果,其实是贯穿冬奥始终的‘大道至简’的成果,恰恰是以这种简约而又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方式,使冬奥会向世界表达的主题更清晰,中国向世界传递的形象更广、更深入人心。”张艺谋介绍,燃烧了百年的奥运圣火从“大火”变成“微火”,这一石破天惊的改变需要莫大勇气和底气,这恰恰源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

  张艺谋说,奥运火种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象征,随着环保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他坚信以往熊熊大火的形态总有一天要改变。北京冬奥会恰好抓住机遇,体现了中国绿色办奥、科技办奥的精神。

  环保焰火燃放也是一大亮点。常宇介绍,本届冬奥会开闭幕式仅在重要节点燃放环保烟花。“比如,雪花火炬熄灭后,‘双线五环’焰火再次出现,与2008年奥运会的特效五环相互呼应。配合场内演出,‘鸟巢’上空用特效焰火打出‘天下一家’和‘ONE WORLD ONE FAMILY’中英文字样,随后高低空焰火将现场推向高潮,伴随场内表演的尾声,空中出现一个巨大焰火光环,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和更团结的奥运精神,同时也象征着本届冬奥会的圆满成功。”

  开闭幕式视觉艺术总设计蔡国强透露,开闭幕式的焰火表演秉持简约理念,时长分别精简至120秒和90秒。全部订制环保烟花,包括高空礼花弹、高低空特效焰火在内,烟花总用量不到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10%,但更需精益求精。

  “开闭幕式不再过多使用氛围焰火,而是专门开发‘立春’‘SPRING’‘天下一家’等立式图形和中英双语相结合的多种造型的焰火品种,颜色更好看,造型也更饱满。”开闭幕式焰火执行设计及技术总监蔡灿煌说,“这既表现了欢快、活跃的青春气息,又营造出依依不舍的温馨浪漫情怀,为北京冬奥会渲染了良好氛围。”

  “同时,这次使用的特效烟花主要产自湖南、河北等地,均是高科技环保微烟化焰火。经过对发射药成分的改进,焰火药剂无毒、微烟,配以科技创新的特效造型,大大减少了烟花燃放时对环境的影响,体现了环保理念。”蔡国强说。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航空快讯# 【有效载荷模块前往中国,为未来太空天气预报带去一个“微笑”】“微笑计划(SMILE—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的载荷舱 (PLM) 结构热
  • ​ 返20猫卡+赠品! ​ 返20猫卡+赠品!
  • #职业性格测试# 身在职场,从决定离职的那一刻起,就要做到不再抱有怨怼和留恋,接下来要做的所有努力都要与更好的未来有关。除了不会故意给你使绊子外,也不会过多地
  • #张三坚##张三坚公众号# 就父亲这文一出来,就彻底锤了女朋友这事吧,他妈说父亲早已经去世,算给他白澄清了吧……虽然我还处于同情更多点,但也是真心无语813虽是
  • #美妆[超话]#感谢品牌霸霸的爱✨HERBIVORE一直很喜欢的精油品牌~睡前护肤滴两滴和水乳一起用,早上起来脸嫩嫩的!贵妇们离不开的定妆好物[音乐]补妆是好看
  • 特别沙雕的句子01.有人相爱 有人夜里看海 有人timi27连败02.有人相爱 有人看海 有人网课划水两个月不知悔改03.夏天穿着短裙去看你打球,你赢对手 我赢
  • 相信生活,当一扇窗关闭的时候,另一扇窗已经悄然打开;珍惜生活,生活的背后是生命,生命的力量是自信是坚强是执着;歌唱生活,用自己独特的思想,独特的品格和独特的魅力
  • 时间真的是一位远古的老人把一切都不动声色地看在眼里,世事多变幻我们太渺小每一天都好好过吧【开阳县龙岗镇一村制定村规民约治理滥办酒席等不文明行为】开阳县龙岗镇一村
  • 顽瘴痼疾何时清除? 邪恶的衙门,贪腐的官。 沈阳于洪公安不一般。 上梁不正,下梁歪。 沈阳的百姓,冤,冤,冤! 单说此案拖N年,犯罪分子自悠闲。 黑恶势力太猖狂
  • 等待是灯火阑珊,暮然回首是你十里清风 ,万顷星河 ,你和它们一样我还是很喜欢你,山花烂漫桥边轻倚,残香十里,可悲一人寒凄。我有几千万里的山光想与你说,这沿途的星
  • 《道德经》《诗经》《大学》《中庸》《楚辞》…我都是在办公室读完的…2022.2.22#J小姐的奇怪笔记#【西安经开“抗疫”故事 |无情疫情下的温情】没有一个冬天
  • 无论遇到什么,都不要放弃生命,唯有活着,生活才有希望,希望才将变成可能。无论遇到什么,都不要放弃生命,唯有活着,生活才有希望,希望才将变成可能。
  • 你能理解我失意彷徨的酸楚,我来安慰你心灰意冷的痛苦,忙碌的生活无法让我们遗忘对彼此的牵挂,遥远的距离也隔不断我们真挚的情谊。你能理解我失意彷徨的酸楚,我来安慰你
  • #帝吧[超话]#香港疫情严重到连棺材都不够用了,还说需要内地支援,当初要是听话些哪有这破事,话说现在我们推行火化哪里有这么多多余的给你?现在基本是衣来伸手饭来张
  • #书#快要结束的笛子课是不是春天来了爱的萌芽在心里复苏对人的感情像火点落到枯草丛里哗啦烧了起来舍不得这个要亲近那个刹那的分离一周的间隙难过的情绪在心里啃噬死水一
  • 有人说这部影片配不上#漫威[超话]# 纯纯卖情怀 我说你是放屁 我可不管配的上配不上 我头回见到一部把我小时候以及年少时心底想的拿出来加到了电影中也是头一回见
  • 三星已经在韩国发布 Galaxy S22系列的软件更新,以防止GOS 对芯片性能限制。Ross Young 称,展望 2022 年以后的平板电脑,预计苹果将通过
  • #TZZ缇芝[超话]# ⚗美‮抗白‬糖饮​‎ ͏  ‮ ‬ 【抗氧‮测化‬试】经过3小‮候时‬后,‮样同‬是暴露在空气中,‮边左‬的苹果‮经已‬氧化发黑变干
  • 21.不要对自己有过高的期待,凡事尽力就好。10.暂时脱离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地方。
  • #回乡手记见证美好生活# #被回乡故事整破防了#在一起7年2个月了,昨天才发现,很多话我都不记得自己说过,但原来他都记在心里了,疫情的时候我说不想上班好累让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