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 人我和谐

何以公平 何以公正

少数服从多数,公平否?声音大者,决定事务之方向,公平否?若不,何以真公平?汝等入于世间共研共讨,其间是以何种态势?何种初发心?甚为要事!汝等前来是抱持有弹性,一心想以大我来谋求各方多能接受之共同办法;或是相反地,秉持于小我执念,自己已将想完毕,想法最为周延,若不被采纳,则退志也?

如此无法转圜呢?因事成智也!倘若能以「再小的声音都能被听见」之开放心态前来,则一切似乎皆有其所,而能谋出一共好之境地,此乃真公平!让所有的考量皆有其处所,皆有相对应之安置,让所有人皆能安生立命,有其尽其在我之所,如此共研议之办法是为圆满。多数人之决,或许容易忽略少数者之意愿与福祉,多数者虽也无意,但确实会有无形压迫感于少数者。少数者从而生出诸多不喜,而其结怨之因缘已埋下,修子贤生不得不慎之!

何以公正?以入世法解之,是要执持其中道,无党无派、不偏不倚也!修子贤生须尽其所能,促进诸多不同声音、看法、作法,而来被两造、多造间相互理解、明白、认识,此乃是真公正也!

虽以人皆有其喜恶之心,对人、事、时、地、物,皆有其向取,或许不能执持中道。然而,念转转念,襄助汝等修持之途:可自观汝心变化之起心动念,是以仙佛教导汝等「义」之大道,其理谛真意,辅以汝等心之向取,或有发掘向悖之处,则何以为之?又何以修之?此乃真修实练之功夫!

既存有自身喜恶,却又要以公平、公正之态度来行持,其间之矛盾,就是考验汝等贤生,是否真心想在修持之径上来前行也!若是,则须以「诚心、忏悔」面对自身心境之考核,用以「实意」之意欲为之,共成此一善业而来努力,则上述之办法,就能辅以一二也!

再则,辅以世俗理谛:

一、用说明代替强势宣告来表达自身意见;意即采用「因为…,观察到…现象,而有此看法、建议」来代替强势胁迫语言「要…做,要不然…就退之」。望汝等贤生举一反三,来将自身言词语句修整、将起心动念来修整。自天书至理,导出诸多入世落实之法。

二、让每个声音都被听见;团体中、道场里,不是没声音者就没有其想法;反之,很多圣务停滞难前之因,却都在此细小声音被忽略。

凡有能量一定会找出口冲出,声音小者不表达,在台面下发酵,影响团体事务的执行!声音小者,或因人少,或因自身性情闭塞小心,不易外放,但其也是成员之一,常影响一事之成与败,不要轻忽任一环节,须让其有抒发之道,被看见、被理解,而来有其位置安置,此乃圆融也!

三、弹性给予更多空间包容,似大海纳百川!一个好的、畅通之公平公正环境,须要使人抱有期待、希望之弹性。简单一例:若两造间坚持不下,而倘若知晓:今日采纳甲之案,下周采纳乙之案,有其可盼之时,两造还会僵持否?不也!故而,让道场里所有人明白,其意见皆有被采纳、被听到之机缘与时间,大声小声同等被重视,则无端而起之无明将大大少矣!

佛性平等 值当尊重

佛性、自性,生来即是平等,汝等贤生或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仅仅需当等待其佛性彰显之时而已。是以,任何一位贤生或回堂善缘,皆是平等,须被尊重,不论其相为何,其外在、内在与贤生,或同或异,皆是世间法之多元、多面向之示现也!彼此间,可以不认同,但一定尊重,此乃修持者之考验也!

空怒藏魄 先天大义

诸多圣贤宝诰,若有其因缘,汝等贤生有其领略;先天大义,来自西方金,魄藏于肺者,若能不怒者,乃藏魄养肺,同成先天大义!是以,真正公平、公正者,心必安宁;倘若心当不得其静时,乃有其不公、不正微细之失也!人心之仁心镜,会照明彻见一切世间之法,故而,于义之有亏有盈,将显在气之不平与平;用以检验其是否入于「义」之大道运行、真实义也!

共谋共好 人我和谐

「共」,取其一同之意!故而,多人之事,以共同相研议者为佳。而其目标定在「共同之好」,让每一个成员皆有其安置,皆受有其关注、关心,则将是公众道场事务之最佳境地也!在所有人都能共成此一美事善业,皆能因事成智、法益均霑;则其磁场、能量,皆是正向行之,而不起诸多烦恼,则团体圣务皆能和谐,岂不美哉!

各有出处谓公平  无党无偏是公正

大声小声都接住  共谋共好你我尊

佛性自性平等观  多元不同尊重开

空怒藏魄西方金  公平正义合应该

此偈!同崇心神人共勉之;大道运行之理谛阅来容易,谈论起来更加有劲,但要一一施行起,却是斑斑血泪、负重前行!因为,这一切不是修改他人,而是需要从自身自心观照起,一一修整,借世间一言:「砍掉昨日之我重练、重建今日新我」!端赖大信心、大决心,一一克服自心魔考;真能过关者,才是真修实行,真我崇心弟子也!

这么多年,你真的读懂了《西游记》吗?
刘一明《西游原旨歌》节选
二十年前读西游,翻来覆去无根由。
自从恩师传口诀,才知其中有丹头。
古今多少学仙客,谁把妙义细追求。
愿结知音登天汉,泄露天机再阐幽。

1、《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一般认为是吴承恩所作,然而道门中却有不同看法,在浩瀚的《西游记》注疏中,清代著名道士悟元子刘一明所作的《西游原旨》则是必须加以重视的以丹法阐述《西游记》的经典之作。
他认为《西游记》,说尽了世法道法、天时人事、学道修行,乃是古今丹经中第一部奇书。而《读法》一文则是悟元子对《西游原旨》纲领性的论述,是其书的观点综合和思想提炼,笔者在此将该文梳理,以飨各位爱道人士。
《西游》一书,乃是丘处机祖师将历圣口口相传、心心相印之大道公布于众之书。其言古人所不敢言者,道古人所不敢道者。

历来道门中最要紧的便是对于天机的泄露,所以此书在处,有天神护守。因此要读这部书必须净手焚香,保持敬诚之心,千万不能亵渎怠慢。

读者要明白《西游记》的言说方式与禅机颇有相同之处。即都要求人们去追寻言外之意。作者真正的用意或藏于俗语常言中,或托于山川人物中,或在一笑一戏里分邪正,或在一言一字上辨真假,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神出鬼没,非常难以揣测。

那么作为神仙之书,自然不同于世间的才子之书,才子之书讲的是俗世日常的道理,似真实假;而神仙之书所谈的是恢恢天道,似假实真。才子之书注重文辞华丽而义理浅薄;神仙之书却追求深意显得文辞平淡。
整部《西游记》,一案有一案之意,一回有一回之意,乃至一字一句都言不空发、字不虚下,读者须要行行着意,句句留心,一字不可轻放过去。

《西游记》表面是借助佛教题材叙事,实际是丹家贯通三教一家之理的体现,在佛教则以西天取经而证于《金刚经》《法华经》,在儒教则以唐僧师徒推演《河图》《洛书》《周易》之义,在道教则以九九归真发轫于《参同契》《悟真篇》。

因此,《西游》取真经,即是取《西游》这一真经,非在《西游》之外,另有一个真经可取。只不过是借如来传经的故事,传授《西游记》罢了。所以能明晓《西游》的真义,则自然领会了如来三藏真经。

然而《西游记》根本是一部丹书,此中所传的是转生杀、窃造化,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机密,既不是在肉体上下功夫的养生方术、也非是讲顽空寂灭的参禅念佛。
学者须要不着心猿意马、幻身肉囊,要先将那些御女闺丹、炉火烧炼等一切后天色相邪术统统扫除,当从无形无象处辨别出先天虚无之学的真实妙理来,才能功不唐捐。
唐僧与悟空的经历看似不同,实则相通,此书本为唐僧西天取经而名之,何以将悟空故事著之于前?殊不知悟空生身于东胜神洲,如唐僧生身于东土大唐;悟空学道于西牛贺洲,如唐僧取经于西天雷音;

悟空明大道而回花果山,如唐僧得真经而回大唐国;悟空出炉后而入于佛掌,如唐僧传经后而归于西天。事虽不同而道理相同,悟空与唐僧都有自己的西游。

2、《西游》由众多公案故事组成,每宗或一二回,或三四回,或五六回不等。但其主旨都在公案冠首明题说明,因此每回妙义,全在作为提纲的二句中。提纲最要紧的字眼,也就一两个字。

如首回提纲“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灵根”是上句字眼,“心性”是下句字眼。可见灵根、心性是两物,应用心性去修灵根,而不能理解为修心性即是修灵根!

如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悟彻”是上句字眼,“断魔”是下句字眼。表明修炼次序应当先悟后行,悟以通行,行以验悟,然后知行合一,最后归本合元神。

故而篇中虽有千言万语,总不外是围绕此提纲进行表达。同时也应当注意每宗公案,收束处皆有两句总结,同样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不能轻易放过。

《西游》所阐发的是三五合一、贞下起元的道理。唐三藏喻太极之体,三徒喻五行之气。三藏收三徒,即是太极而统五行;三徒归三藏,即是五行而成太极。

并且唐僧在贞观十三年登上取经路程,路上收服三个徒弟,十四年回到东土,此处是最要着眼的地方而书中的通关牒文,唐僧师徒,每过一国,必要先验过牒文,用过宝印,才肯放行。

这是取经第一件要紧大事,更是行道之人修炼之大关目,须要将这个实义追究出来。其实就是告诉修道者,在行之前往往要知,秉持知先行后的步骤,不可忙学瞎练。所以有各国宝印,上西而领,回东而交,始终郑重,须臾不离,大要慎思明辨,方能得真。

如果有心之人看《西游记》往往会发现许多情节有貌似错漏的地方,其实该书大有破绽处,正是大有修道的口诀处。惟有破绽,才能起后人怀疑的心理,所谓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不悟。所有疑问之处,正是体现真人意深的地方。

例如孙悟空曾经八卦炉煅炼,已成金刚不坏之躯,何以又被五行山压住?玄奘生于贞观十三年,经十八年报仇,已是贞观三十一年,何以取经时又是贞观十三年?在莲花洞时,悟空已将巴山虎、倚海龙打死,老妖已经识破,何以在盗葫芦时,又变倚海龙?

师徒四人每过一难,则必先编年记月,而后叙事,其所隐含的即是攒年至月、攒月至日、攒日至时的意思。这与取经回到东土,交还贞观十三年牒文,同一机关。
即是丹法火候中所谓“贞下起元”“一时辰内管丹成”。而在具体故事中,芭蕉洞,言火候次序;通天河,辨药物斤两;朱紫国,写招摄作用。

整部书讲丹法有合说,有分说。前七回就是合说,路数是自有为而入无为,由修命而至修性,丹法次序,火候工程,无不俱备。

而其后九十三回,由性以及命,自无为而归有为,或言正,如诸国土君王,是写正道,而女人国配夫妻,天竺国招驸马,即是证正中劈邪;或言邪,如诸山洞妖精,是傍门,而狮驼国降三妖,小西天收黄眉,隐雾山除豹子,即是劈邪归正;

或言性,或言命,或言性而兼命,或言命而兼性,或言火候之真,或拨火候之差,只是对不过某一方面进行着重分析,不出前七回总纲。

3、此书亦是讲“穷理尽性至命”之学。猴王西牛贺洲学道,是穷理;悟彻菩提妙理,是穷理;断魔归本,是尽性;取金箍棒,全身披挂,销生死簿,作齐天大圣,入八卦炉煅炼,是至命。

观音度三徒,访取经人,是穷理;唐僧过双叉岭,至两界山,是尽性;收三徒,过流沙河,是至命。以至群历异邦,千山万水,至凌云渡、无底船,无非都是穷理尽性至命之学。

所以才有某些情节看似最难解实则极易解,如三徒已到长生不老之地,何以悟空又被五行山压住,悟能又有错投胎,悟净又贬流沙河,必须皈依佛教,才能得正果?

盖三徒皈依佛教,是就三徒了命不了性者言;五行山、云栈洞、流沙河,是就唐僧了性未了命者言。一笔双写,示“修性者不可不修命,修命者不可不修性”之义。

该书尤其教人识得何为真何为假,故在展示真时,会先将假象破除。如欲写两界山悟空之真虎,而先以双叉岭之凡虎引之;欲写东海龙王之真龙,而先以双叉岭蛇虫引之;

欲写悟空、八戒之真阴真阳,而先以观音院之假阴假阳引之;欲写蛇盘山之龙马,而先以唐王之凡马引之;欲写沙僧之真土,而先以黄风妖之假土引之。提醒人们在修丹时往往执著与错误的概念而不自知。

悟空每到极难处,即求救于观音菩萨。其深意是性命之学,全在神明觉察之功。

而讲到唐僧师徒的地方,则每人都用两个名字,其实玄奘、悟空、悟能、悟净,是说道之体;三藏、行者、八戒、和尚,是说道之用。这样就体不离用,用不离体。

名字之外又有别号,如唐僧、行者、呆子、和尚,属于借用的方法,用来比喻世间的学道之人。

而三位徒弟各自都具有丑陋的相貌。丑相者,异相也。异相者,妙相也,也正是丹法中所将“说着丑,行着妙”,让修道之人了悟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深意。

又从变化上说,沙僧不变,八戒三十六变,行者七十二变。以丹法来说,行者为水中金,是他家之真阳,属命,主刚主动,为生物之祖气,统七十二候之要津,无物不包,无物不成,全体大用,一以贯之,所以变化万有,神妙不测。

八戒为火中木,是我家之真阴,属性,主柔主静,为幻身之把柄,只能变化后天气质,不能变化先天真宝,变化不全,所以七十二变之中,仅得三十六变也。至于沙僧,则为真土,镇位中宫,调和阴阳,所以不变。

4、三位徒弟的兵器也大有讲究。
八戒、沙僧都是随身携带。只有行者金箍棒,变成绣花针藏在耳内,用时才取出来。此何以故?作者之深意为钉钯、宝杖代表以道全形之事,一经师指点,就能自己成就。
而金箍棒,乃是历圣口口相传、附耳低言的秘旨,是以术延命之法,在虚无中成就,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藏在耳内。

悟空到处自称是人家的孙外公,四处提及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事迹。其实若从解字角度看,外公,即是内无也;五百年前,即是先天也。

可知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是他家不死之方,不是自身中的事物。

《西游》孙悟空成道以后,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大闹天宫,诸天神将,皆不能胜。何以保唐僧西天取经,每为妖精所困?读者须将此等处先辨分明,方能寻得出实义,若糊涂看去,终无会心处。

最后,悟元子刘一明评判历家注解,其数固然不可胜计,但其中佳解,百中无一。虽然推崇悟一子的《西游真诠》为此中最优,但未免也有所论不及的地方。

因此读者不可专看注解而略正文,更要在正文上看注解,应当先在正文上用功夫,翻来覆去,极力参悟,不到尝出滋味、实有会心的境地,觉不肯休歇。等到有所体会之时,再看他人的注解,扩充自己的识见,那么就能知道他人的注解之好坏与否,自己的心得是否正确。

如此坚持用功,日久必然深入其中。但是之后也不可自以为是,更当求师印证,才能有真知灼见。

以上是悟元子刘一明总结读《西游记》的关键方法,并将上述内容录于卷首,赠与有缘之人,愿读者留心。

阿难尊者宿世供养沙弥,缘此福故而得无量总持(地藏论坛佛教APP)
阿难尊者宿世因供养沙弥令其安稳专心勤加诵经,缘此福故而得无量总持闻佛所说,一言不失。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诸比丘,咸皆生疑:“贤者阿难,本造何行,获此总持,闻佛所说,一言不失?”俱往佛所,而白佛言:“贤者阿难,本兴何福,而得如是无量总持?唯愿世尊!当见开示。”

  佛告诸比丘:“谛听着心!斯之总持,皆由福德。乃往过去阿僧祇劫,尔时有一比丘,畜一沙弥,恒以严敕,教令诵经,日日课程,其经足者,便以欢喜,若其不足,苦切责之。于是沙弥,常怀懊恼,诵经虽得,复无食具,若行乞食,疾得食时,诵经便足,乞食若迟,诵则不充,若经不足,当被切责,心怀愁闷,啼哭而行。时有长者,见其啼哭,前呼问言:‘何以懊恼?’沙弥答曰:‘长者当知!我师严难,敕我诵经,日日课限,若其足者,即以欢喜,若其不充,苦切见责。我行乞食,若疾得者,诵经即足,若乞迟得,诵便不充,若不得经,便被切责。以是事故,我用愁耳。’于时长者,即语沙弥:‘从今以往,常诣我家,当供饮食,令汝不忧,食已专心勤加诵经。’于时沙弥,闻是语已,即得专心勤加诵学,课限不减,日日常度,师徒于是,俱同欢喜。”

  佛告比丘:“尔时师者,定光佛是。时沙弥者,今我身是。时大长者,供养食者,今阿难是。乃由过去造是行故,今得总持,无有忘失。”

  尔时诸比丘,闻是说已,欢喜信受,顶戴奉行。

——《贤愚经》卷第十

阿难因宿世供养沙弥令得沙弥得安诵经,缘是福报愿求来世聪睿博达多闻不忘。因此福愿世世所生明识强记。
===============================
昔无数世时。有一佛图。中有沙门数千余人止住其中。遣诸沙弥数百人行分卫供给众僧。日输米一斛。师便兼课一偈。有一沙弥。时过市中行且诵经。时肆上有贤者。见沙弥行诵。礼而问曰。道人行何所说。答曰。分卫给僧兼诵一偈。贤者又问。若无事可诵几偈。答曰。可得十余偈。又问。分卫几日。曰九十日。当输九十斛米。贤者谓诵道人。但还安意诵经。我当相代出米。沙弥大喜。贤者与米九十斛。还报师已便闲读经。经三月通千四百偈。启师。诵经已讫。要当诣檀越家试之。师即听。诣贤者所报曰。蒙君重惠得安诵经。今经已止故来说之。沙弥诵文句。流利无有踬碍。贤者欢喜稽首为礼。愿我来世聪睿博达多闻不忘。因此福愿世世所生明识强记。及到佛出世现为弟子。名曰阿难。常侍世尊特独辩通博闻第一。师曰。时贤者今阿难是。夫劝助学者志求愿功德不虚。缘是福报随愿而得如是也。须弥山南有一大树。高四千里。诸钵叉鸟栖宿其上。树常不动。有小鸟形类鹑鴳。住止其上。树即振摇。钵叉鸟语树神言。无知我身将重而初不动。小鸟未宿反更振动。树神言。此鸟虽小从大海底来纯食金刚。金刚为物所堕之处无不破坏。所以大怖不能自安。经以为喻。若有凡人解深经一句口诵心念。身中三毒四魔八万垢门皆不能自安。何况博采众法为世桥梁者也。《杂譬喻经》

阿难宿世因缘。阿难宿世造诸善根,藉彼善根乞种种愿,而得成就如今贤者阿难。
========
又于一时。长老阿难。被诸梵行大德人辈劝请。令彼奉侍世尊。从尔已来。尽心尽力。意行调适。如来所说。悉皆受持。从如来口所闻之事。或世间事。或出世事。悉能受持。永不忘失。若有人来咨问所疑。亦悉能令彼心欢喜。以是因缘。世尊集众。告诸比丘。作如是言。汝诸比丘。于我声闻弟子之中。多闻利智。侍者之内。阿难比丘。是其人也。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长老阿难。于往昔时。造何善根。藉彼善根。今生释种大豪姓家。巨富饶财。大有势力。乃至一切无所乏少。复以何业。今得出家。受具足戒。得诸圣法。若闻世间出世间事。永不忘失。若有诸人来问所疑。亦悉能令彼心欢喜。世尊复记谓诸比丘。若知于我声闻弟子多闻智慧强记不忘最第一者。此即阿难比丘是也。作是语已。佛告诸比丘。我念往昔。过去世中。久远之时。还于此处波罗奈城。有王治化。名曰梵德。彼王尔时生于二子。一名喜根。二名婆奴(隋言月)。二子之内。喜根为大。其大子者。本性调善。贤直柔和。多有慈心。畏惧诸罪。厌离爱有。其彼王子。见其城内为诸王事之所逼切。悬官苦恼。杀害无穷。多有系闭。所谓枷锁杻械囹圄。地牢固禁。斩截手足。割其耳鼻。挑其眼目。既见此事。遂作是念。我之父王。百年已往。我身云何当治王位。我今知用如此王位。欲作何事。及我身命。亦知何用。所以者何。今见一切诸众生辈。以种种苦逼切其身。如我今者。不如舍家出家修道。作是念已。诣父母边。白言。父母。我欲舍家出家修道。

尔时父母。报其子言。汝身是我所爱之子。不离心意。瞻看无厌。我等宁死。不能别汝。我等但使身命存在。终不相放。如是再过。喜根童子。白父母言。父母当知。我今必定舍家出家。唯愿父母。哀愍许我。如是数数咨请父母。而彼父母。遂即听许舍家出家。而告之言。汝是我子如汝所乐。随汝意也。尔时梵德喜根王子。以其父母许得出家。至于他日。舍家剃发。次第修道。而悟缘觉。能作神通变化之事。放光放水。回天动地。兴云致雨。如是等事。皆悉能办。彼辟支佛。作如是念。我为何事。而得出家。如是之事。我今已办。已得己利。所作已办。我今可往本生之地。怜愍父母诸眷属故。及余众生。令作福田。

尔时喜根辟支世尊。次第游行。至波罗奈。至彼国已。依住彼城父王梵德庵罗林内。

尔时梵德。传闻他说。喜根童子。已成大仙。还来于此。住我境界。我今可往至喜根边。显现于彼。问讯慰喻。时梵德王。以大势力。严盛威风。示现神德。从城而出。有四兵众。前后围绕。

尔时喜根尊者辟支。遥见父来。而作是念。此诸人辈。梵德王等。大有威力。我慢贡高。我若随宜。在彼前者。梵德王等。必不敬我。作是念已。飞腾虚空。现诸神变。坐卧经行。半身放烟。半身出火。身上放火。身下出水。示现如是种种神通。

时梵德王。诸臣百官。见彼尊者大圣辟支飞腾虚空现诸神变。彼等见已。作如是念。我之童子。虽舍王位今得出家。已成大仙。有大威德。有大神通。其心尔时即大欢喜。踊跃无量。遍满其体。不能自胜。诣彼喜根辟支佛所。王既渐进。佛复下空。王到其所。欢喜敬仰。时辟支佛。下住地上。即便坐于所敷之座。

尔时梵德。到辟支边。顶礼佛足。却住一面。坐一面已。时辟支佛。少说诸法。令王欢喜踊跃无量。显示善事。

尔时大王。从辟支佛。听闻法已。欢喜踊跃。白辟支言。善哉大仙。今受我请。常住我家。我为尊者。当作伽蓝经行房窟四事供养。心所乐者。悉皆办与。若欲哀愍诸众生故。村落城邑。欲行乞食。任意所行。我不障碍。辟支佛尊。默然而受父王所请。于时彼王。见彼尊者喜根缘觉默然受请。即办种种诸供养具。经行房窟。四事供养。悉持施与。自余须者。一切办给。

尔时喜根辟支仙人。为欲怜愍诸众生故。入城乞食。如此之时。即得入城。其月王子。日别至于喜根仙人辟支佛边。承事供养。于诸法中。心有所疑。时时往问彼辟支佛。其辟支佛。或被婆奴王子所问。默然不答。唯于诸指。出其光炎。尔时婆奴。作如是念。此辟支佛。大有神通。而无才辩。

尔时喜根尊者辟支。告婆奴言。婆奴王子。汝来出家。汝今若其不肯出家。我定知汝命终之后。必堕恶道。若其出家。汝亦应当成就大仙。有大神通。尔时婆奴。诣向父母。白如是言。善哉父母。喜根仙人。今已出家。我今意欲随出家也。唯愿父母。哀愍许我。而彼父母。遂不许可。婆奴王子。犹故数数至彼喜根仙人之所。承事供养。其辟支佛。复数语彼婆奴王子。汝当出家。婆奴王子。复报兄言。父母今日决不听我舍家事云何也。

尔时王子婆奴。面上色相。出现于七日内必当命终。尔时喜根辟支仙人。告婆奴言。汝来婆奴。汝必当须舍家出家。何以故。汝熟相现。于七日内。必当命终。尔时婆奴。至父母边。白言。父母。唯愿放我舍家出家。

尔时喜根辟支世尊。亦即诣向自父母边。白言。父母。汝等当放婆奴出家。所以者何。其相出现。七日之内。定当命终。以此因缘。父母必当与彼别离。以是定故。宁放出家。在于法内。取于命终。莫令在家取命终也。父母报言。婆奴王子。于七日内。必取命终。与我别者。我今当许舍家出家。

婆奴王子。当于尔时即剃须发。着袈裟衣。其出家已。于七日中。供养恭敬。事彼喜根。时辟支佛。教授威仪。过六日已。至其七日。定知命终。哀愍彼故。从坐而起。飞腾虚空。经行坐卧。放烟放火。隐身不现。种种神通。婆奴仙人。见彼喜根辟支佛尊。于虚空中。现于种种神通变化。见已心生欢喜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合十指掌。顶礼向彼辟支佛尊。既顶礼已。发如是愿。愿我来世。恒值如是辟支圣人。或胜此者。彼所说法。愿我闻已。悉令通解。又愿我身。于彼圣人。得为侍者。供养彼圣。又愿来世。得诸神通。所有威力。皆如此佛。若有来问我之义者。我悉为解。令彼欢喜。又愿生生世世之中。不在恶道。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等比丘。若有心疑。于彼之时。婆奴王子。于七日内。供养于彼辟支佛尊。受教法者。莫作异见。此即阿难比丘是也。于彼之时。婆奴王子。以欢喜心。供养喜根辟支佛故。以彼业报。今得生于释种之家。而于彼边。乞如是愿。愿我生生世世之中。不堕恶道。以彼业报。所生之处。不曾堕于恶道之中。唯生人天。流转往反。受大快乐。而于彼时。复作是愿。愿我来世。值遇如是教师圣人。或胜此者。彼所说法。愿我一闻。即得知解。以是业报。今得值我如是教师。又于我边。而得出家。受具足戒。得诸圣法其于彼时。乞如是愿。愿我来世。若当值遇如是教师。我于彼边。得作侍者。供养彼圣。藉彼业报。今于我边。得作侍者。供养于我。其于彼时。又乞是愿。我于来世。得大神通。得大威力。藉彼业报。今得成于如是大圣。得大威力。其于彼时。又乞是愿。若有人来问所疑者。我悉为彼分别解说。令心欢喜。藉彼业报。今日阿难。有人来问心中所疑皆悉为解。令心欢喜。

尔时佛复告诸比丘。作如是言。汝诸比丘。我念往昔。久远之时。波罗奈城。其城有一大富长者。名曰僧萨陀那(隋言王安)。其彼长者。大富饶财。多有生业。犹如毗沙天王无异。家中日别恒有五百辟支佛。来向其家食。其时而有一辟支佛所持之钵。下底尖小。如牛乳形。其钵所安。或在草上。或帘箔上。随即倾倒。不得安住。彼时长者僧萨陀那。有一女子。可喜端正。女相具足。其女见彼辟支佛钵倾倒不住。即自脱钏。奉辟支佛。而白之言。唯愿大仙。取此钏用安其钵下。尔时彼仙。为怜愍故。即取此钏。用安其钵。而彼钵盂。遂不倾动。于时彼女。既见此钵更不倾动安住钏上。欢喜踊跃。遍满其礼。不能自胜。心发是愿。如此仙人安钏上。不倾不倒。我于来世。所闻如是。若世间事。出世间事。悉令忆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等比丘。若有心疑。于彼之时。长者家女。今为谁者。莫作异见。此即阿难比丘是也。由于彼时。以欢喜心。自脱手钏。以奉尊者辟支仙人。安置钵器。因发是愿。如此仙人。以钵安钏不倾倒故。愿我来世。若有所闻。若世间事。出世间事。悉皆忆持。永不忘失。由彼业缘。今所闻事。悉不遗忘。
《佛本行集经》
阿难尊者宿世供养沙弥,缘此福故而得无量总持
https://t.cn/A6M9lAOe
(出处: 地藏论坛-佛教APP)#佛教# #地藏论坛# #地藏论坛佛教app# #佛教APP# #阿弥陀佛# #佛法看世间##佛教音乐##佛教[超话]##世界佛教论坛超话#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与人的感情相关的事总是会带来无尽的伤害,在深夜席卷而来又在白天缩水到看不见 直到被时间重新泡发 才知道这种可逆性是经不起反复考验的 没有理由的伤心 可能是睡了太
  • 据传商代就有酒官,就有酒令,如今猜拳行令已是“大街小巷相闻”结婚的、送葬的、开业的、告别的、迎新的、洽谈业务的、甚至是搬了新房的、发了奖金的、领了稿酬的,都要拿
  • 做一个不害怕评判的人,你会感到安全吗?在没有被评判的情况下,你觉得自己有安全感吗?
  • 两个人小时候都有不好的遭遇,后来一些中间插曲让双方互相鼓励,坚定宠爱,两人领证结婚~-小说有槽点有泪点有家国情怀,有对兵哥哥的崇拜,有对性教育的思考,有爱情的甜
  • 豪门前五有点悬 豪门系列作为老牌谋S之谜出身,对元老级玩家来讲,没得玩来一部豪门总不会错,但近几年店家入手越来越少,原因除了参差不齐的质量外,主要就是豪门本几
  • 天秤座:故意吸引对方天秤座在暗恋一个人时,他们会想博得对方的关注,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让你的视线转向他,就算让他扮演小丑逗你笑,他们也觉得值得。巨蟹座:巨蟹
  • 我只是提了分手就让你恨我到这个地步…几百个日夜我都为你流了眼泪前些天我梦到你了,梦中的我们不是异地恋幸福的在一起。我早就知晓结局,我只是想或许神仙可怜你我让我们
  • ♥️活动最后1个多小时‼️活动截止到今晚23:00点整结束‼️没有大作动‬,怎惊敢‬动你[鼓掌]‎ ͏ 超级福利送大给‬家,华博向大大‬海藻冻订5盒送5条,10
  • 如果我爱你,而你也正巧的爱我。但是,如果我爱你,而你不巧的不爱我。
  • 慧律法师:《无常叫做正常》04 (12)强迫别人来服从自己非理性的规范,这是一种虐待。为佛弟子应当尊重别人的立场和隐私。 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 强迫别
  •   美国《华盛顿邮报》5月3日披露,美国政府向卡塔尔施加压力,称如果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继续拒绝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卡塔尔方面应将哈马斯领导人驱逐
  • 10、最好的处世观念: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心11、最惹人敬佩的傲骨: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苡沫·文素积累#你认为的诗句之“最”有哪些?1、最深沉的
  • 我也把八亩地的小麦共计8800多斤存进了面粉厂,一直觉得价格低而没接算。很多农民觉的收购价太低不理想。
  •  昨天收评盈盈提醒了,半导体板块恰恰是涨到了关键下行趋势位,技术面上该回踩盘整了,股民千万别在在关键承压位置下方入场,不然就是等人割韭菜的。 昨天收评提醒了,半
  • 忙碌的五月开题那天早上阳光打到树叶上的样子特别明媚开完题虚弱的样子好搞笑,烧烤店服务员皮肤也终于完成了目前最想做的事的第二步,祈祷一切顺利见了好多年没见的老同学
  • 下次找个人少的时间去[兔子]P8 自拍一张,稳定发挥P9 小三花,很高冷,不带理人的,偷拍一张真的有点可怕,今年国庆发现突然好多认识的同龄人开始订婚结婚,在我印
  • 生活中你会发现大多数人,一张嘴全是自己如何不幸,什么生病难受啊,别人不理解呀,家人重病瘫痪在床啊,爱人背叛啊,这个家全是自己在付出,家人有事都找我啦,还有的谈自
  • It feels like the latest state is probaby,There is fatigue and gnieveance hidden
  • 针对每个视频进行100多字的jb文编辑,根据实时xnb挨个去搜集、去破,随时监控tag、gc制作jb可是我也好累阿....你好,你的解释我看到了,但是宝,你好像
  • 现在还只是少数牡丹绽放,还有那么多的含苞待放或是跃跃欲试,未来几天会越来越盛,盛极满园,听管理人员说大概能开到20日,但谁也不能赌这经验之谈,说不定日日复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