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力不可思议,还是心力不可思议(寅虎)

佛法讲因果报应(业力),也讲一切唯心造(心力)。那么到底是业力不可思议,还是心力不可思议。

我们讲两个公案,在《阿阇世王授决经》中记载贫女布施一个油灯,得到佛陀授记的故事。为什么贫女布施一灯的功德,超过国王布施百千万灯的功德,这在业力上讲,是很难讲的通的。同样的灯,可能国王的油灯还更豪华漂亮些,贫女的油灯油膏也不多。到了第二天天亮,佛陀告诉目犍连可灭诸灯,其他灯都被吹灭,唯独贫女的油灯,目犍连用神通也不能熄灭。贫女生活贫困,在那种贫穷的环境下,用尽所有财产,勉强得到一盏油灯,又发愿生生世世作佛事,她是下了很大的心力,而国王布施百千灯,对他来说轻松自在不费力。从心力上说,贫女布施时的心力,明显比国王布施时的心力大很多,所以贫女布施一灯,胜国王百千万灯,这就是心力不可思议。就像同一个咒语,心力强的人去念,效果就会更大。很多人有一种感觉,就是妈妈烧的菜更好吃,为什么,因为妈妈给儿女烧菜时,往往下了很大的心力。你去外面吃饭,厨师往往是在应付工作,没那么大的心力,可能还有很多烦恼,心不在焉,这菜吃起来就一般般。

再来说《大智度论》讲到:舍利弗供养佛陀一碗饭,佛陀又将饭布施给饿狗。那么,是舍利弗供佛的功德大,还是佛陀施狗的功德大?一般人往往会认为,当然是供佛的功德大,佛陀是三界最大最好的福田。但《大智度论》的结论是:佛陀施狗的功德更大。因为佛陀的发心是无限的,所感得的福报也是无限。

初学者往往重视福田的大小,而忽略了心力的不可思议。当然业力确实不可思议,对重大福田的布施供养,能产生广大福报。但其实你的心力也不可思议。

当你心力累弱时,几乎造不出什么大功德,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我做了这么多有益于佛法的事情,有多少功德?没想到,菩提达摩回答:并无任何功德。

其实大家想想,如果没有福报功德,能遇到祖师大德当面请教吗,没有福报能当皇帝吗,关键是他一直在表面修福报,向外追求,忽略了心力的不可思议,虽然积累了福报,但不修理观智慧,可惜了。有漏的福报迟早会用完,无漏的智慧才是解脱的根本。

有的师兄做慈善那叫一个主动积极,哪里做义工了,马上就去,哪里有放生了,赶快又赶过去,但是很少听经闻法,不修理观智慧,非常可惜。

如果讲业力,你就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你慢慢擦吧,不知道擦到什么时候。如果从心性上观照,你立刻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然你没有时时勤拂拭,也不可能达到本来无一物的境界。但是你不能一直在事修,不修理观,福报修的老大,享受完人天快乐以后就几乎什么都没有了,这样就进步很慢了。你也要有理观的智慧,向外修了那么多福报,也要向内观照心性。

自性清静心,具足十法界的功德。所以祖师大德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你在佛堂修理观智慧,比你在外面做各种慈善,福报更大。有人说,我什么事都没做,就在佛堂修理观智慧,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福报。其实你的心,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什么福报都有,你在佛堂修理观就是在开启你自性的功德,用你内心的觉悟带动你外在的资粮,你外在的资粮又增长你内心的觉悟。这样修行,才是大白牛车,又快又好。

有的师兄很年轻就学佛,断恶修善做了很多慈善,到了中晚年福报现前,结果放逸了,造了很多生死业力,福报享受完以后,第二生就堕三恶道了。或者今生修福,来生享受,第三生堕落。白忙一场,只是结了个善缘。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当然修慧不修福也不好,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缽。

其实按照祖师大德的开示,你先要有理观的智慧才有资格修行,否则你造不出什么大的功德。但是末法时代,众生福薄障重,你没有福报或业障很重,也很难在佛堂静下心来修行。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已经修福报超过五年了,就一定要多听经闻法,向内观照,否则福报现前,你很容易迷失方向,放纵享乐,那时候你就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大家自己把握。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之中,对于“朴”的描述共有6章,分别是15、19、28、32、37、57章。

《说文解字》认为朴是木之皮;《楚辞•九章•怀沙》有“材朴委积兮”,可作质朴解;

《荀子﹒性恶》有“生而离其朴”,作质朴解;又古“樸”(朴)字通“素”,有物不假修饰之意由此可见,“朴”当做质朴、简洁、朴素解。

在《道德经》的这些章句中,“朴”的意蕴大致相同,是指人的一种纯洁状态,这种人的心灵没有受到外物的污染,他简单而不杂乱,朴素而不假修饰,其人格具有纯粹的真实。

第15章的原句是“敦兮其若朴”,这句话接前面几句“长古之善为士者……故强为之容”,用来形容善于为士的人,这种人的生存状态蒙昧纯朴,他的举止在一般人眼中深奥莫测,俗人的眼光无法辨识他。老子对这种状态洋溢着热切的赞美。

第19章的原句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句话上文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之有所属”,意指人们除了不要做某些有为的事情之外,他们的行为还要有所归依,归依于“朴”,

老子告诫说,机谋和智巧只会导致社会动荡、灾难频发,人不要为情欲所迷、利禄所陷,应该把这些外染都去除,保持人纯真的本色,即无色。

第28章见“复归于朴”,归于本色、本真,与上文同义。

第32章见“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简本作“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与通行本同义。”

此文意指“朴”是道所运行的一种状态,因为“道”在老子的语境中是模糊、混沌、不可认识的,无限的道没有形态、不可知、不可解,所以不能把“朴”理解为道的状态,而是道运行之时呈现的状态。

“朴”是一个概念,“天下”也是一个概念,在同等的层面上它们才可以对应。

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此句原意是指统治者侯王若能守“道”以治天下,万物将自化,矛盾自行化解,如春天冰雪消融。

万物自化之后,就依靠这个“朴”来镇治万物,使矛盾不能够再次复苏。

在这句话里面,“朴”是某种形态,这种形态可以镇治万物,除了形而上无限之“道”以外,形而下的东西没有这样的能力。

而“朴”,恰是道的呈现,是道在运行,所以“朴”才有这么大的力量。

第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处应作朴素解。

从上述章句里面可知,在老子的语境里“朴”有两重含义,一种是简单的朴,即民众的朴,在被统治中懵懵懂懂;一种是有“道”的朴,这种“朴”使天下莫敢臣。

老子主要讲的、希望自己达到的状态,正是有“道”的朴。这种意态非同一般,他与道同在,他的意象是存在于无限之中的。

老子认为一旦这个人得道了,得到了这个无限的、不可知、不可见的道,他就获得了自主的权力,这个权力是真正的自主,是世间最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天下莫敢臣”、“万物自将宾”。

从这种自主中,老子认为他将得到心灵的自由,“朴”就是这种状态。

二、老子之“朴”与心灵的自由

这种属于“朴”的,老子所追求的自由,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之于自我而言

他解体了自己,他心中没有“我”,他的“我”和道在一起,他像一个婴儿,所以固有的凡尘俗见在他那里并不存在,他是最纯真的人。

这种纯真在社会生活意义上,就是说这个人他不虚伪、不做作、不贪心、不执迷,名利对他如浮云。他把这些外染放下了、忘记了,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他得到了自由,这是一种从内向外,源自内在发现的自由,这种意态首先从他的内心出发,然后改造他的人格,既而改变他的行为。

这种自由在庄子那里被称作“逍遥”,他不是我要得到什么,不是焦灼于什么东西我得不到,而是舍弃和放下,舍弃无用的负担,放下多余的包袱。

2、之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于“我”已经解体了,这个人的自我和他人之间不会发生矛盾(在心灵的层面上)。

这个人不会介意:他开的工资比我的多、他吃的水果比我吃的多、他干的活比我干的少,这些芸芸众生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确实很无聊。

也是一种自由,在获得这种自由之前的状态是一种被绑架的状态,被谁绑架呢?被人自己的种种念想、心思绑架了。所以在这一刻,这个得道之“朴”的人解脱了,他不在痛苦中挣扎了。

3、之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言

“朴”的到来和“我”的解体带来了一个变化,意味着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脱出了社会,他身上具有非社会属性的特征。

这种对社会的超脱或者说超越,减轻了社会内部的矛盾,他没有输出负面的能量给社会,所剩下的仅仅是对社会的贡献,这种贡献是透过他向别人进行给予来实现的,是付出而不求回报。至于别人是否给予回报,那不是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情。

“朴”在老子的语境中代表简洁、没有负担,老子直接把这个观点指向了人类的心灵。

从心灵的状态上来说,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或者说解放,具有彻底的意义,这是一般人类或者说社会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完美状态。

三、西行出关,老子的逍遥

老子通过“朴”而得道,因此得到了心灵的自由,精神上的洒脱必然体现在了行为上。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他“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一段话是说老子舍弃了他那个史官的职位。首先他并不在乎史官在当时所拥有的一定的荣誉,其次我们从孔子问礼这件事可以知道,老子在当时应该有一定的名望,尽管司马迁说他是隐君子。

老子的这种舍弃是对名望的舍弃,对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学者而言,在我们今天的环境中是不可想象的,在我们这里名望就是知识分子的生命。

然而老子,他把这么重要的东西放下了,以一种道家独有的优雅姿态,实践了“朴”的真意,彻底的自由。

他终于走出了函谷关,使世人有幸旁观什么是彻底的自,心灵的解放。

老子面向的是苍茫的秦岭和广袤的群山,在更远的西边,那里有传说中这个民族的起源:昆仑山。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之中,对于“朴”的描述共有6章,分别是15、19、28、32、37、57章。

《说文解字》认为朴是木之皮;《楚辞•九章•怀沙》有“材朴委积兮”,可作质朴解;

《荀子﹒性恶》有“生而离其朴”,作质朴解;又古“樸”(朴)字通“素”,有物不假修饰之意由此可见,“朴”当做质朴、简洁、朴素解。

在《道德经》的这些章句中,“朴”的意蕴大致相同,是指人的一种纯洁状态,这种人的心灵没有受到外物的污染,他简单而不杂乱,朴素而不假修饰,其人格具有纯粹的真实。

第15章的原句是“敦兮其若朴”,这句话接前面几句“长古之善为士者……故强为之容”,用来形容善于为士的人,这种人的生存状态蒙昧纯朴,他的举止在一般人眼中深奥莫测,俗人的眼光无法辨识他。老子对这种状态洋溢着热切的赞美。

第19章的原句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句话上文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之有所属”,意指人们除了不要做某些有为的事情之外,他们的行为还要有所归依,归依于“朴”,

老子告诫说,机谋和智巧只会导致社会动荡、灾难频发,人不要为情欲所迷、利禄所陷,应该把这些外染都去除,保持人纯真的本色,即无色。

第28章见“复归于朴”,归于本色、本真,与上文同义。

第32章见“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简本作“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与通行本同义。”

此文意指“朴”是道所运行的一种状态,因为“道”在老子的语境中是模糊、混沌、不可认识的,无限的道没有形态、不可知、不可解,所以不能把“朴”理解为道的状态,而是道运行之时呈现的状态。

“朴”是一个概念,“天下”也是一个概念,在同等的层面上它们才可以对应。

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此句原意是指统治者侯王若能守“道”以治天下,万物将自化,矛盾自行化解,如春天冰雪消融。

万物自化之后,就依靠这个“朴”来镇治万物,使矛盾不能够再次复苏。

在这句话里面,“朴”是某种形态,这种形态可以镇治万物,除了形而上无限之“道”以外,形而下的东西没有这样的能力。

而“朴”,恰是道的呈现,是道在运行,所以“朴”才有这么大的力量。

第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处应作朴素解。

从上述章句里面可知,在老子的语境里“朴”有两重含义,一种是简单的朴,即民众的朴,在被统治中懵懵懂懂;一种是有“道”的朴,这种“朴”使天下莫敢臣。

老子主要讲的、希望自己达到的状态,正是有“道”的朴。这种意态非同一般,他与道同在,他的意象是存在于无限之中的。

老子认为一旦这个人得道了,得到了这个无限的、不可知、不可见的道,他就获得了自主的权力,这个权力是真正的自主,是世间最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天下莫敢臣”、“万物自将宾”。

从这种自主中,老子认为他将得到心灵的自由,“朴”就是这种状态。

二、老子之“朴”与心灵的自由

这种属于“朴”的,老子所追求的自由,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之于自我而言

他解体了自己,他心中没有“我”,他的“我”和道在一起,他像一个婴儿,所以固有的凡尘俗见在他那里并不存在,他是最纯真的人。

这种纯真在社会生活意义上,就是说这个人他不虚伪、不做作、不贪心、不执迷,名利对他如浮云。他把这些外染放下了、忘记了,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他得到了自由,这是一种从内向外,源自内在发现的自由,这种意态首先从他的内心出发,然后改造他的人格,既而改变他的行为。

这种自由在庄子那里被称作“逍遥”,他不是我要得到什么,不是焦灼于什么东西我得不到,而是舍弃和放下,舍弃无用的负担,放下多余的包袱。

2、之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于“我”已经解体了,这个人的自我和他人之间不会发生矛盾(在心灵的层面上)。

这个人不会介意:他开的工资比我的多、他吃的水果比我吃的多、他干的活比我干的少,这些芸芸众生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确实很无聊。

也是一种自由,在获得这种自由之前的状态是一种被绑架的状态,被谁绑架呢?被人自己的种种念想、心思绑架了。所以在这一刻,这个得道之“朴”的人解脱了,他不在痛苦中挣扎了。

3、之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言

“朴”的到来和“我”的解体带来了一个变化,意味着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脱出了社会,他身上具有非社会属性的特征。

这种对社会的超脱或者说超越,减轻了社会内部的矛盾,他没有输出负面的能量给社会,所剩下的仅仅是对社会的贡献,这种贡献是透过他向别人进行给予来实现的,是付出而不求回报。至于别人是否给予回报,那不是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情。

“朴”在老子的语境中代表简洁、没有负担,老子直接把这个观点指向了人类的心灵。

从心灵的状态上来说,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或者说解放,具有彻底的意义,这是一般人类或者说社会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完美状态。

三、西行出关,老子的逍遥

老子通过“朴”而得道,因此得到了心灵的自由,精神上的洒脱必然体现在了行为上。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他“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一段话是说老子舍弃了他那个史官的职位。首先他并不在乎史官在当时所拥有的一定的荣誉,其次我们从孔子问礼这件事可以知道,老子在当时应该有一定的名望,尽管司马迁说他是隐君子。

老子的这种舍弃是对名望的舍弃,对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学者而言,在我们今天的环境中是不可想象的,在我们这里名望就是知识分子的生命。

然而老子,他把这么重要的东西放下了,以一种道家独有的优雅姿态,实践了“朴”的真意,彻底的自由。

他终于走出了函谷关,使世人有幸旁观什么是彻底的自,心灵的解放。

老子面向的是苍茫的秦岭和广袤的群山,在更远的西边,那里有传说中这个民族的起源:昆仑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对于她,我知道的很少,她的歌声、她的忙碌、她的家、她的生活、她的笑容,还有她染成黑色的白发…… 有的我看得见,有的我一无所知,但她无意中给了我许多让我不由自主、
  • 所以,定中所现和梦中所现的佛菩萨,往往并不是来自心外。​​​有人虽不自称是某佛菩萨的再来,却宣称直接传承于某佛菩萨的教导和印证,这有三种可能 :一种是修行禅定,
  • 看到一段话深感这可不就是世另我吗,而且不自觉地拖延堆积好多待办事项,俺的房间就跟俺的大脑生活桌面内存一样混乱吧清理不需要的,丢掉心理负担,有序的空间,清爽的生活
  • 一是消费,消费的逻辑就不多说了,目前零售依旧还是最活跃的地方;二是基建,浙江建投三波都开始,很多个股也有二次反弹,当然房地产也是如此,只是更看好基建的机会。一是
  • 世间永无宁日 病毒与人的对话 近来福建疫情突然来势凶凶,半个月前,仙游县的人民有谁会想到新冠君会来仙游“旅游”,还顺便到厦门、泉州逛逛?你是来收帐的吗?当然人们
  • [小红花]我称之为“新手小白的美食天堂”卫生又健康[馋嘴]凑单便宜26大洋!158 奥克斯空气炸锅159 monda空气炸锅153 志高空气炸锅没有什么快乐比得
  • 其实我不敢告诉她,三两天我还炫杯喜茶,吃点火锅串串…(想让一个湖南人忌口简直太难了)最近开始睡得不好,入睡就不提了,喘不上气。我终于把咸燕麦粥琢磨出来了,很简单
  • 可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要和对方断绝联系,分手后,依然能够用一种轻松的与其问好,简单的聊天,似乎从头开始一段感情那样,从无到有,从头的把对方追到手,当然有个必要的条
  • ps希望你五官端正身材匀称,清楚和理解我的拍摄风格需要怎么样的长相(盲目自信的不回噢)如感兴趣可发模卡或无p图正面五官照以及全身照至私信真的羡慕那些女孩子们直接
  • 【塔罗星座每日运势5月2日】 白羊座处女座射手座白羊座财运大好金牛座身体素质差双子座身边男性脾气暴躁巨蟹座只会沉浸自己的小世界里狮子座等不到正向回馈处女座顺风顺
  • 十二生肖的财位方向 !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也是万万不能的。凡世上之人,熙熙攘攘;一为名来,二为利往。人可以唱高调,绝不可以跑调。毕竟没钱的日子
  • “恬”不仅是风给人的印象,也是词人此刻想到江南烟水时的情绪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当洛阳秋风吹拂大地时,他便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的美味,并叹息:“人生贵得
  • 2.封控区域:开平区全域所有村(居)、居民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每个村(居)、居民小区只保留一个出入口,卡口24小时值守,检查点值守人员不少于2人,除防疫工作需要和
  • 今年以来,定州市把提升商品房办证效率,保护购房人合法权益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从系统、流程、服务等多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打造不动产登记“
  • ❄️瑞雪兆丰年❄️不被期待的总会给人惊喜⛄️白雪皑皑着实令人动容奈何碰上了早班【[跪了][跪了]每次迟到必定会在三号楼大厅碰到领导】早上慌忙赶车,下班雪已经停了
  • #2022PEL##jteam和平精英[超话]#河南省教委公示了! 全省30个县区,尉氏县是开封市唯一入选县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遴选2022年“国培计划
  • @林彦俊 那天是队友的生日,你突然到访,给了生日会现场所有人和我们,一个大惊喜[赢牛奶]等了许久,朋友终于帮我买齐四个封面寄了过来,穿着同款小白鞋做个同款动作嘚
  • #北京新增病例刚接种疫苗第三针#【#北京确诊病例在花家地实验小学工作#】11月2日上午,北京市新冠疫情防控第254场新闻发布会通报,11月2日0时至2日11时,
  • 壬水旺财为用神,此造火在时辰丙午,越到晚年越富有,大运助力,靠脑力赚钱,适合技术,创意性工作,少年时期水太旺,一般,家境普通, 23岁之后走木旺大运,食伤泄身吐
  • 因为印比男其实很顾家的,如果真爱不在家里,他的心基本处于一种蠢蠢欲动的状态,因为他想追求一些东西,说不清道不明,只有失去所爱的男人才懂。如果你爱上属“鸡”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