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学六祖法宝坛经体会》·第六十七讲·下

参学《六祖坛经》体会67·下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曰:愿仁者为我证据。”威音王是空劫最初之古佛,意为古佛未出现前,可无师自悟自证佛道,古佛出世后,当从师学,必有师承,若无师悟道者,就是天然外道,非真佛子。晚学六十五年在观世音菩萨示现的纯印老人身旁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如来心法,方有感悟,但肤浅之极。我被度入佛门,也是她老人家。玄觉禅师,虽然悟性很高,并非狂慧之徒,虽见地超卓,犹谦恭卑下,而请命玄策师为其作证明。由此亦可见策师行解必有胜人之处,否则玄觉怎会欲礼他为师呢?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此段经文是说明师难遇啊,善友难逢,正法难闻,机缘易失不再来。“绕师三匝,振锡而立。”三匝就是三周,表恭敬三宝,灭三毒之意。锡杖亦称声杖、智杖、德杖,头部大环周边,附小环数枚,僧侣行时,稍一活动就发出响声,以警恶兽毒蛇者。《锡杖经》云:“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持故。”锡是明、醒之义,醒悟苦空无常,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又锡杖大小乘行者所持不同。小乘杖端为四股,每股三环,共十二环,表什么呢?表四谛十二因缘法。大乘用者两股六环,表悲智圆满,六度波罗蜜。“振锡而立”,锡杖不着地,即离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玄觉初见六祖,祖则斥其失去威仪,斥责他,不礼而立,生我慢心,足见明师严护,爱众生如子。这里的“沙门”,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出家人通称。也就是辞亲舍离恩爱,出家修道,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顺境不动心,逢苦不忧戚,能忍如大地者,称沙门。如释姓亦然,出家人通姓,都姓释。纯印老人的父亲,人们都称他为史先生,就是暗含着她姓释之意,在家人不可称释姓。“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显行住坐卧,四威仪名数之多。三千威仪,小乘比丘之事,大乘菩萨应具八万细行。八万者喻八万四千种烦恼,皆以八万细行对治、断除。
“玄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玄觉师谓求法心切,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何暇顾及威仪细行小事、琐事;密意请师见谅,促请开示顿法,务在急速取办。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师曰:汝为何不体悟无生无灭常住真心呢?此真如性,求去求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何有生死涅槃计迟计速之情见呢?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觉师答曰:体会本心,圆悟无生;了见常住,本无迟速。立将祖师之教,顿然悟入,可谓师徒感应道交,机教相投。六祖见其答在问处,如矢中的,心心相印,故证之曰:‘如是!如是!’师如弟子亦如,一如无二如。进一步可理解为“体即无生”者,若能见万法由心生,随缘了自性,无一法从外而入,无一法从内而生。只要体达其心,即是无生,怎么能说生死之迟速呢?只要心心常合道,念念不违宗,去住同时,古今一贯,故云“了本无速”。心与道合,本无迁变,无迁无变何言迟速呢?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初来参谒之时,以大事未明,无暇顶礼。今大事已明,则身安心乐,万缘放下。明师既遇,不胜喜悦,重叙礼数,以表诚心,深心感戴师恩,礼拜已,则“须臾告辞”,表既悟无生,则即从解起行,明无住生心义也。
“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意虽然悟得无住理,何妨不动,故曰:返去得是否太快?觉师答,常住真心,本自非动非摇,真性中本无去无来,如如不动,岂有速疾?本性真如,无静无动,无疾无滞。“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不迁改之妙性,了达此真心不动,则明万法不迁,心生万法,万法心生,心常住,法亦常住无疑。
“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此处为六祖再勘其见地真实否,故问:谁知非动?觉师答曰:“仁者自生分别。”此意为见动与不动,皆由汝心自分别而已。心若不生分别,尚无有静,云何有动可得?佛法乃绝待圆融,静动一如,不可分离。经所以言无常者,防人之常执。言常住者,防人之断执,言虽乖,理不异,语虽反,而真不迁。见万法千变万化者,皆是妄心,境界方惟心妄动;心若不起,外境本空。此即心现识变,若离心识,尚无一法常住,何有万法迁流呢?另外对“谁知非动”亦可理解若有谁不谁,则有分别人我众寿者,四相具足。若有知非知,则分别心起。此即经言:“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六祖再深一层探勘,看其是否还有沙石未尽,以便纯其真金,为大法器。觉师曰:“仁者自生分别。”意心本常住,无生灭去来,理本天然,怎么能落谁我、知与不知的分别呢?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此句是赞许,与初见时相反,始呵其慢,今赞其得。若庸常之辈闻呵则退,闻赞则骄。觉师非凡庸可比,闻呵不退,闻赞不骄,非凡庸耶!觉师反问:“无生岂有意耶?”以无生则言思虑绝,怎么能落思量意识分别呢?有意则落思惟,必有见闻觉知,有前后事,则有生灭,云何名为无生呢?六祖再勘言:“若谓无意,谁当分别认识无生理呢?”一乘妙法,不轻易予人,必一而再,再而三的考究,至炉火纯青而后已,此正验其是否用心意识来分别。觉师答曰:“虽然分别亦非落于心意识。”此正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虽分别诸法相,而不随意转,此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分别亦非意”,若无真实见地者,是答不出的。此是将自己见地和盘托出。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妙辩穷玄,到此已极。分别亦非意,恰如六祖云: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少留一宿”者,正明印证,谓汝识得一,万事毕矣。“时谓一宿觉”者,称扬其见道之快速,一宿即能顿然觉道,悟明心地实难能可贵。后师安坐示灭,谥无相大师。没有病,说走就走啊!

未完待续。。。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楞严经》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圆瑛大师 著

第三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

悟着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午二 身无正倒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此佛明知身无正倒之相,故问阿难,令其观察。以手之颠倒,人所易知;心之颠倒,人皆莫解,若能观察,恍然自悟,则不至遗失真性耳。故曰:随汝谛审观察,汝此色身,与佛法身比较,汝身称颠倒者,既有名字,定有相状,何处号为颠倒?正要阿难循名核实,谛观身上何处,号为颠倒之相,分明指出。于时阿难,与诸大众,被此一问,恰似木偶,不能开口,瞪瞢瞻佛。瞪、双目直视,瞢、昏闷不了,瞻仰于佛,目睛不瞬动也,不知身心,颠倒所在,望佛待教也。不知者,因有甚深义趣,所以不知。一、颠倒名虽在身,义乃从心:由心起颠倒,故于身上,不知颠倒相之所在;二、其相更不在心,义乃在执:由迷真起执,号为颠倒,而心实不依之真成颠倒,故于心上,亦不知颠倒相之所在。三、非可相见,祗可义求:因迷执而说颠倒,迷执亦非有相之物,岂能指其相之所在耶?故曰: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二身无正倒竟。

  

午三 正倒从心 分三  未初 标如来慈悲告众  二 引昔教以明正相  三 责遗认以明正相  今初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佛兴慈悲:兴者发也;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不待请问,运无缘慈,与以正遍知乐,运同体悲,拔其性颠倒苦。哀愍者:因见阿难大众,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以目直视如来,昏瞢不了,实堪哀愍!海潮音,应不失时。阿难大众,殷殷待教,故不失其时,而遍告同会也。初标如来慈悲告众竟。

  

未二 引昔教以明正相

  

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佛引常说之教,以明正遍知义。此大乘了义,是佛常说,亦各随机解。如一切唯心造,凡小解为业造,权教解为识造,圆顿之机,直了真心所现,真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今约深义,重明昔教。色心诸缘,及心所使四句,明万法唯心所现。色即十一色法,心即八识心王。诸缘者:生心有四缘,谓亲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亦名次第缘,所缘缘;色法只有前二缘,不须后二缘故。及心所使者,即五十一心所法:遍行五法,别境五法,善十一法,根本烦恼六法,随烦恼二十法,不定四法。此五十一法,随心王所驱使;故名心所使。  五十一心所法,八识所具多寡不同,第八识唯具五遍行心所;第七识具遍行五法,别境慧、根本四法贪、痴、我见、慢;大随烦恼八法,共十八心所;第六识,力用最强,具足五十一心所;前五识具遍行,别境各五法,善法十一,根本烦恼前三,中随二法,大随八法,共三十四心所。诸所缘法者:即二十四种不相应法,因不与心王、心所、色法无为法相应,乃色心分位假立之法。  得及命根众同分,异生性与无想定,灭尽定及无想报,名身句身并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并势速,次第时方及与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二十四种不相应是识所缘,及六种无为是智所缘,此中即百法五位,广如唯识百法论说。以上百法,即统一切法,惟是真心所现,真心如镜,诸法如镜中像而已。此文重一现字,见万法即心也。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此明万法常在心中。汝身指阿难根身;汝心指阿难识心,其余诸法,俱摄在皆字之中。此如来直指阿难现前身心,以明诸法所依本体。寂照不二,耀古腾今,曰妙明;性无妄染,纯一无杂,曰真精;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可思议,曰妙心;中即妙心之中,妙心为能现,诸法为所现,即阿难之身心,亦为妙心中所现之物。

  

此二段文中,有二种疑问,须加辨明:一、问:‘诸所缘法,唯心所现,真如无为,亦在其中,何以真如亦为所现耶?’答:‘本经乃圆实大教,是绝待,非对待也,以彼真如无为,是对有为而立,如下文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故也。’又问:‘前显见性黎耶体,是为能现,今汝身汝心,皆是妙心所现之物,则此心外,另有真心耶?’答:‘七转识,但为所现,真心独为能现,而黎耶通于能所,对纯真之心,则降为所现,对七转识,则升为能现,与真心非一非异。故本经云:“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若悟上文,心包万法,万法唯心之旨,则为正真知,而非性颠倒矣!’二引昔教以明正相竟。

  

未三 责遗认以明正相 分三  申初 怪责遗真认妄  二 法说认遗之相  三 喻说遗认之相  今初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此责遗真认妄。前阿难问:‘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名我等辈,遗失真性?’其意不知以何因缘,说为遗失,此科即其因缘也。由颠倒而说失,非失似失,虽不失而颠倒无倒为倒,故责曰:云何汝等,遗失云云。 本妙者:本来自妙,不假修为,非谓他法妙,即谓心性,本来自妙也。心性单举,体用自应双兼,今心性对举,体用不分而分,自其本觉而言谓之心,自其本寂而言谓之性。  圆妙明心者:圆即本觉照用,圆融朗彻,乃从妙起明,寂而常照,此用妙也;如摩尼珠之光。 宝明妙性者:宝即本性寂体,清净坚实,乃即明而妙,照而常寂,此体妙也;如摩尼珠之体。此心性,全体大用,原是自己本有家珍,如何遗失?

  

认悟中迷:此即遗失真性所以。认字即属颠倒执情,不当认而认也。悟者悟万法唯心,心包万法;迷者迷法皆心外,心在身中。众生应当反迷归悟,云何竟认悟中一点迷情,为己心性?此即是颠倒,即为遗失真性,一迷也;若更执所认迷情,以为真心极量,此即属认物为己,迷上加迷,倍迷也,即是颠倒之中,更加一倍颠倒也。

  

心之悟迷,与臂之正倒对论,其理易明。心本无悟迷,而说悟迷,如手本无正倒,而分正倒。其病皆在执之一字,执情若化,则为正遍知,执情不化,则为性颠倒。手之正倒,不离一臂,人之悟迷,不出一心,见虽迷执颠倒,而真心实不曾依之,而果成颠倒;如人迷东为西,东实不转为西,但一迷情妄执,东西颠倒,乃是不颠倒中,妄计颠倒,故曰认悟中迷。亦乃不迷中起迷,如第四卷所云:‘昔本无迷,似有迷觉’也。初怪责遗真认妄竟。

  

申二 法说认遗之相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妙明明妙之心性,本无迷、悟、世界、身、心等相,云何遗失本妙心性,而起迷认?乃由最初一念妄动,迷性明故,而成无明,故曰晦昧即无明也。由此无明,将灵明洞彻之真空,变为冥顽晦昧之虚空,故云为空,是为业相,此则从真起妄,即经云:‘迷妄有虚空’也。 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者:于此顽空,晦昧暗中,复依无明之力,转本有之智光,为能见之妄见,是为转相;于空晦暗中,欲有所见,而业相本无可见,瞪以发劳,故结暗境,而成四大之色,变起山河大地世界,依报外色,故曰结暗为色,是为现相,即经云:‘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也。合业、转、现三相,为三细,即阿赖耶识。以上色空等法,迷者误认虚空世界,心外实有。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色,即结暗所成,四大之色;妄想,即能成之心。复由妄心,抟取少分四大妄色,色心相杂,变起众生,正报内色,故曰:‘想相为身’。想即妄心,相即妄色,色心和合,五蕴具备,而为五蕴之众生,即经云:‘知觉乃众生’也。迷者误认四大假合之身,为自身相。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聚缘者,圆觉云:‘妄有缘气,于中积聚。’积聚能缘气分,于妄身中,内缘五尘落卸影子,计度分别,摇动不休此即独头意识,内缘法尘之境。;外缘五尘诸境之法,明了分别,奔逸不已此即五俱意识,外缘五尘之境。,趣向外境,奔驰纵逸 ,故曰:‘趣外奔逸’。聚缘内摇故昏,趣外奔逸故扰,即此昏迷,扰攘之相。迷者不知,原是无明,展转粗动之相,由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再起四粗,误认妄识缘尘分别,为自心相。合色杂妄想,想相为身,即《圆觉经》所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此即认物为己,颠倒之相。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自晦昧为空,从真起妄,悉皆认妄,已成颠倒,此处正属颠倒之中,更加颠倒。既一迷积聚缘气,以为自心,决定迷惑,心在色身之内,万法皆在心外,与正遍知见,敌对相反,以上皆认妄之相。

  

不知身色,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不知,即迷执心在身内,并不知真心广大周遍,包含万象。即阿难内之色身四大之色法,和合所成。。外洎及也山河,虚空大地之世界,咸皆也是妙明真心中,所现之物。此乃遗真之相。若知心包万法,法在心中,则成正遍知矣!因不知故,认物为己,乃成性颠倒也。二法说认遗之相竟。

  

申三 喻说遗认之相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

  

以下设喻。澄清百千大海,譬如包罗虚空大地之广大真心,反遗弃之,此喻遗真也;惟认一浮沤体,惟独认海中一沤之体,譬如惟认悟中一点迷情,似在色身之内,此喻认妄也。

  

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此喻执妄为真。喻中惟认一沤,即目为全海之潮,穷尽大瀛、小渤;法中认妄识为真心,执妄识穷尽真心极量。三喻说遗认之相竟。并前二如来发明因倒说失竟。

  

辰三 迷倒结合前喻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上喻中弃海认沤,一迷也;目沤为海,乃是迷中倍迷之人。合法中遗广大之妙心,认缘影之妄心,一迷也;执此妄心即是真心全体,讵非加一倍之迷耶?如我垂手一样,不知手臂本无正倒,一迷也;今定执上竖为正,下垂为倒,亦迷中倍迷之人,故曰等无差别。

  

又不知真心本无迷悟,一迷也;反认悟中迷,亦迷中倍迷之人。心虽迷倒而不失,犹臂之虽倒而不失,等无差别也。 前云遗失真性,正由颠倒,则非遗似遗,日用不知,则无失说失,怀珠乞丐,枉受困穷,名可怜愍!果能于此悟明,虽颠倒而不失,则不负本有;虽不失而颠倒,则不废修证,庶性修无碍矣。此科以真性不失而论,从无始来,虽然颠倒不失,亦四义中常义。以如来尽心吐露,可谓澈法底源,惜当机未能直下承当,似极显见性,妙明周圆之义。四显见不失竟。

[0135b13] 此一心法.是十方三世诸佛得道之场.说法之本.原始要终.不离此法.该今括古.岂越斯门.如百门义海云.远近世界.佛及众生.一切事物.莫不于一念中现.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既无碍.法亦随融.是故一念即见三世一切事物显现.故知万法不出一心矣.夫心法者大约有三.一者四分成心.二者心法四缘生.三者三量明心.四分成心者.一自证分.是心体.二见分.是心用.三相分.是心相.四证自证分.是心后边为量果.八识心王各各具四分义.心法四缘生者.一是因缘.从种子而生.二是所缘缘.境牵生心用.三是等无间缘.念念相续.四是增上缘.不相障碍.若阙一缘.心法即不生.三量明心者.一是现量.得法自性.不带名言.二是比量.比度而知.三是非量.境不现前.且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赖耶识相分.眼识于第八识相分上.又变起一重相分.同与明了意识初念中率尔心缘时.是现量.后落第二念意识作解之时.便成比量.若境不现前.缘过去独影境中.是非量.凡一代时教.说心地法门.不出四分三量料简.广说在宗镜录中.又约妄心.有五种心.一率尔心.谓闻法创初.遇境便起.二寻求心.于境未达.方有寻求.三决定心.审知法体.而起决定.四染淨心.法诠欣厌.而起染淨.五等流心.念念缘境.前后等故.又约境有三.一性境.是现量心得.二带质境.是比量心现.三独影境.是非量心缘.
[0135c14] 隐显无际而晦明相并。
[0135c15] 百门义海云。若心摄一切法。即彼隐而此显。若一切法摄心。即彼显而此隐。由显时全隐而成显。亦全显而成隐。相由成立。是故隐时正显。显时正隐。如合日月。晦明相并。又十玄门中。祕密隐显俱成门者。谓诸法相摄之时。能摄则现。名之为显。所摄不显。名之为隐。即隐常显。即显常隐。名曰俱成。常情不知。名为祕密。次辩相者。且约一多相摄。以明隐显。有其六句。一一显多隐。一摄多故。二多显一隐。多摄一故。三俱上二句。同时无障碍故。四泯约相形。夺俱不立故。五具上四。是解境故。六绝上五。是行境故。然一显与多显不俱。一隐与多隐不并。隐显显隐。同时无碍。三昧章云。又事相随理存亡自在。亦融成十义。一以事全事。故事泯也。二以理全事。故事存也。三以前二不相离故。亦存亦泯也。四以二相夺故。非存非泯也。五以举体全理。事相方成故。即泯而存也。六以事举体全成。无不荡尽故。即存而泯也。七以二义相顺故。即存即泯俱存。八以相夺故。即存即泯俱泯也。九以前八义同一事法。存亡自在。无碍俱现。十以同时相夺义。故无不尽。圆融超绝。迥出情表。亦深思可见。
[0136a11] 念劫融通而延促同时。
[0136a12] 百门义海云。融念劫者。如见尘之时。是一念心所现。此一念之时。全是百千大劫。何以故。以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既相成立。俱无体性。由一念无体。即通大劫。大劫无体。即该一念。由念劫无体。长短之相自融。然亦不坏长短之相。故云。尘含法界。无亏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时。九世者。过去世中。有现在未来。未来世中。有过去现在。现在世中。有过去未来。三三成九世。
[0136a20] 微妙之境幽深。非从像设。太玄之乡緜貌。莫可心知。卓尔不群。湛然纯一。天成神授而挺生。万德千珍而共出。
[0136a23] 一切众生心。本具无漏功德。念念内熏。及至成佛时。便为性起功德。如懒瓒和尚偈云。我有一语。无过直与。细于毫末。大无方所。本自圆成。不劳机抒。又古德云。至妙灵通。目之曰道。若不镜方寸。则虗负性灵矣。
[0136b04] 众义咸归于此宗。百华同成于一蜜。独超紫微之表。教海宏枢。细开虗寂之閒。禅扄正律。
[0136b06] 问。众义咸同成一蜜者。即成佛本理但是一心。云何更立文殊普贤行位之因。释迦弥勒名号之果。乃至十方诸佛国土神通变现种种法门等。答。此是无名位之名位。无因果之因果。是心作因。是心成果。是心标名。是心立位。释论云。初观实相名因。观成名果。故知初后皆心。因果同证。祇为根机莫等。所见不同。若以一法逗机。终不齐成解脱。须各各示现。引物归心。虽开种种之名。皆是一心之义。若违自心。取外佛相胜妙之境。则是颠倒。所以华严颂云。若以威德色种族。而见人中调御师。是为病眼颠倒见。彼不能知最胜法。又颂云。假使百千劫。常见于如来。不依真实义。而观救世者。是人取诸相。增长痴惑网。繫缚生死狱。盲冥不见佛。云何不见佛。一者为不识自心。二者为不明隐显。何者。众生之因隐于本觉。诸佛之果显于法身。因隐之本觉。是果显之法身。故云凡圣交彻。理事相含矣。所云释迦牟尼者。释迦。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能仁者。即心性无边。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体本寂。动静不干。故号释迦牟尼。觉此名佛。弥勒者。此云慈氏。即是一心真实之慈。以心不守自性。任物卷舒。应现无方。成无缘化。故称慈氏。阿弥陀者。此云无量寿。即如理为命。以一心真如性无尽故。乃曰无量寿。阿閦者。此云不动。即一心妙性。湛然不动。妙觉位不能增。无明地不能灭。文殊即是自心无性之本理。普贤即是自心无尽之妙行。观音是自心之大悲。势至是自心之大智。乃至神通变化。皆即一心矣。故般若经云。一心具足万行。即斯旨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刚用的时候是春天,脸比较干燥,早上洗完脸后还有点爆皮,擦了水乳还是会很干,感觉脸都皱在•起了,因此特地选了片仔癀仙泉凝水系列,想快速补充脸部水分,给脸部滋养下。
  • #原神[超话]#《听凭风的方向》 ​站立在大地之上 ​聆听无拘无束的风 ​追逐风的向往 听凭风的方向 你说你听到过 诗人的悠扬 指尖却流淌着 竖琴的忧伤 你
  • 当然,这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在美国政府看来并不完全是坏事,一方面美国人遇到通胀就爱囤货,这反而帮助企业清光了库存,另一方面,那7.9万亿纾困金还有一大
  • 希望她会做一些家务,善良孝顺,乐观开朗,对未来有自己的规划,体制内(医生、教师)、本地人加分。目前未买车(感觉目前在市区工作,买车没什么大用)【择偶标准】[微风
  • 历史》全9册法国学者与纽约书展金奖得主联手打造的图文共解高品质绘本9大主题,上千个知识点,上百幅精美手绘全景图揭秘万物由来,通过历史看文明《犹太女孩在上海》3册
  • 如果怕厚重可当晚霜用,给疲劳了一天的皮肤补充️养,从内而外做修复,并抗老 肤感:水:清透,吸收极快乳液:保湿水润不油腻霜:细腻高保湿,清爽好吸收 主打清爽,不油
  • 最近,央视的《你好,生活》纪录片《第三极》和大冰的书把我从低落里拽起来,他们你说励志也好,是正能量也好,告诉我的,不是你看还有那么多人比你惨,所以你要珍惜生活,
  • (评论含剧透)还是没忍住,摸鱼看完了,现在的心情就是突出一个安详。王老师深得我心的行为包括且不限于:弱小,无助,迷茫,疲惫,十年没打架了,一边挨揍一边撂倒仨;午
  • 我们有各自的生活,却很久没一块玩闹。有些人,尽管已经好久不见,可你知道,彼此情谊还在。
  • 本季名为《真探:夜之国度》(True Detective: Night Country),设定在阿拉斯加州的长夜里,运行着Tsalal北极科考站的6个男人突然失
  • 今年以来启东有一个热门话题“启东与上海之间马上要建地铁”事情传的沸沸扬扬尤其是启东的朋友都沸腾了所以,这属实吗?......小编就想说一句,城市向上发展,布局交
  •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半星]#花式刷片挑战##电影正当夏# 关于暗恋的情愫表达,相信会让很多观众产生共情:在青春的岁月里,暗恋有时候其实
  • 王高翔强调,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不可能持续不断地进行“低价”补贴,一旦达成一定的用户规模、市场占有率或上市等条件,必然要对平台的存量用户进行“商业模式”的重塑。“
  • ❶ “粽子”拍了拍你说“端午安康呀!——এ᭄❤️ℒℴѵℯ@摩登兄弟刘宇宁 摩登兄弟刘宇宁/刘宇宁/棚主/宁哥刘宇宁白愁飞刘宇宁说英雄谁是英雄刘宇宁开始推理吧
  • 除此之外,Ashwani Gupta还表示,新增的第三家工厂将不仅仅是在现有工厂基础上增加一条装配线,而是全新的设施,尽管它可能是作为现有工厂的延伸。Gupta
  • 回头一看 原来是比兔子还可爱的我们的MC... (包包认证x100[掌宝爱心])_恩妃个人ins:silver_rain.__直拍安利合集:2021生日应援:站
  • 4️⃣️了一条认真的木旁博ba思索了一下决定▪️请榜1⃣️大宝贝喝奶茶or咖啡or果茶(你想喝啥就喝啥)如果疫情好转很多了就请你喝绿茶(因为发现绿茶上海发货 有
  • !!
  • 如果你能每天呐喊20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日子不是用来将就的,你表现得越卑微,一些幸福的东西
  • 尤其是元代,“踏歌”成为大曲表演的一部分,之后又进入转踏及歌舞表演,再后来成了杂剧表演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踏歌”舞风渐渐在青楼教坊也十分盛行。二、“踏歌”舞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