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淨法師:你會轉麼?-第212集

  怎樣出離六道輪迴?佛在經論上教導我們,還是一個轉變,這一次的轉變,轉惡為善,你就不墮三惡道;轉迷為悟,你就不會再迷惑顛倒;轉凡成聖,你就超越三界,功夫深一層的,超越十法界,你的問題真的解決了。所以佛法裡面講斷煩惱,不是真正斷,煩惱哪能斷得了,轉變!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088集)2003/9/8

  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要做一個轉變,從心上轉變,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關鍵就在「轉」字,誰轉?一定要自己轉,別人沒有法子幫你轉。怎麼轉法?就是夏蓮居老居士講的「真幹!」你就轉過來了。真幹就是依教奉行。我常常勸勉同修、勸勉同學,我們轉不過來,轉不了,最大的障礙、最根本的障礙是什麼?佛經裡面講的「我執」,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我相、我見。我們換句話講,雖然不是很貼切,但是很接近,我講的是自私自利。這個念頭要不轉過來,佛法雖然殊勝,你就不得其門而入。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452集)2001/10/27 

  諸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在哪裡?差別在念頭不一樣,佛菩薩也穿衣吃飯,我們也穿衣吃飯,我們穿衣吃飯搞六道輪迴,人家穿衣吃飯積功累德。為眾生,不為自己,這一念轉過來了,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問題我們會不會轉,我們能不能真的轉過來?如果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能徹底了解明白,你就很不容易轉過來。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是一個體性,無二無別,一念覺則稱為佛菩薩,一念迷則稱為眾生,所以佛說生佛不二,就是這個道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61集)2000/2/11

  一念與性德相應,轉凡成聖;一念跟煩惱相應,墮落為凡夫。我們學佛讀經,總得要常常把這個道理記在心上,時時刻刻有意思轉變自己。修行,修什麼?無非是做一個轉變而已。轉迷為悟,轉自私自利為大慈大悲,這叫學佛。念念為眾生,不再為自己,這個就對了。所以我們果然能做一個轉變,轉惡為善,轉凡為聖,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自然就會現前。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686集) 2002/4/26

  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內心裡頭本來具足,現在這個智慧不能現前,智慧變成了煩惱,煩惱無量無邊,妄想無量無邊。那是什麼?那是智慧。所以大乘教裡說「煩惱即菩提」,問題是你會不會轉變,一轉變,原來煩惱全是智慧。所以煩惱不能斷,煩惱斷了,智慧也就沒有了;轉煩惱成菩提,就對了。講斷煩惱實在是轉變,把它轉過來,轉迷為悟就是轉煩惱為菩提。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477集)2005/12/8

  覺,所有一切影響都是好的,沒有一樣不好。我們常講這個世間九法界眾生,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何以都是好人好事?你能轉境界,你能夠轉染污為清淨,轉惡為善,轉煩惱為菩提,轉迷為悟,轉生死為涅槃,你會轉!這個轉是高度的藝術,是高度的智慧,經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凡夫不會轉,在境界裡頭生煩惱。佛菩薩會轉,在一切境界裡頭長菩提。像六祖惠能對五祖講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常生智慧,轉煩惱成菩提,他會轉。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78集)2002/7/18 

  我們舉最明顯的例子,讓人生煩惱的,這個人毀謗你,這個人嫉妒你、陷害你,你沒有報復,這是持戒波羅蜜。持什麼戒?佛的教誡。佛教給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佛的教誡,我受持。能忍,心裡面沒有一絲毫瞋恚的念頭,忍辱波羅蜜。你看,你不就轉過來了?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自己得大受用。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78集)2002/7/18 

  這些人,一般人講的惡人,我心目當中他是恩人,沒有他們這種心行來對我,我怎麼能夠知道自己修行的成就。就好像平常我們在讀書,這人來考我的,來考試的。這一考試,及格了,多歡喜!他出的題目很難,愈是難題,我答的很輕鬆,很愉快,愈歡喜,我沒有被考倒,我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你說哪個不是恩人?所以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78集)2002/7/18 

  大乘教裡面常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顯現出無比的殊勝莊嚴。佛的威神、眾生的業力,心能轉變,這個經論裡面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又給我們講「唯心所現,唯識所造」,識就是現相。所以佛教導我們,最重要的就是教我們要懂得轉變,在念頭上轉變。講席裡頭常常說的,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轉眾生為佛菩薩,你只要會轉,就成功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820集)2002/8/14

  所以我們的念頭要會轉,從今以後再不想六道輪迴了,我要成佛。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的心想佛,當然就成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也是修行裡面最殊勝的一個方法。

無量壽經(第6集)1992/6
————————————————————————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淨法師:你會轉麼?-第212集

  怎樣出離六道輪迴?佛在經論上教導我們,還是一個轉變,這一次的轉變,轉惡為善,你就不墮三惡道;轉迷為悟,你就不會再迷惑顛倒;轉凡成聖,你就超越三界,功夫深一層的,超越十法界,你的問題真的解決了。所以佛法裡面講斷煩惱,不是真正斷,煩惱哪能斷得了,轉變!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088集)2003/9/8

  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要做一個轉變,從心上轉變,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關鍵就在「轉」字,誰轉?一定要自己轉,別人沒有法子幫你轉。怎麼轉法?就是夏蓮居老居士講的「真幹!」你就轉過來了。真幹就是依教奉行。我常常勸勉同修、勸勉同學,我們轉不過來,轉不了,最大的障礙、最根本的障礙是什麼?佛經裡面講的「我執」,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我相、我見。我們換句話講,雖然不是很貼切,但是很接近,我講的是自私自利。這個念頭要不轉過來,佛法雖然殊勝,你就不得其門而入。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452集)2001/10/27 

  諸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在哪裡?差別在念頭不一樣,佛菩薩也穿衣吃飯,我們也穿衣吃飯,我們穿衣吃飯搞六道輪迴,人家穿衣吃飯積功累德。為眾生,不為自己,這一念轉過來了,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問題我們會不會轉,我們能不能真的轉過來?如果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能徹底了解明白,你就很不容易轉過來。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是一個體性,無二無別,一念覺則稱為佛菩薩,一念迷則稱為眾生,所以佛說生佛不二,就是這個道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61集)2000/2/11

  一念與性德相應,轉凡成聖;一念跟煩惱相應,墮落為凡夫。我們學佛讀經,總得要常常把這個道理記在心上,時時刻刻有意思轉變自己。修行,修什麼?無非是做一個轉變而已。轉迷為悟,轉自私自利為大慈大悲,這叫學佛。念念為眾生,不再為自己,這個就對了。所以我們果然能做一個轉變,轉惡為善,轉凡為聖,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自然就會現前。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686集) 2002/4/26

  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內心裡頭本來具足,現在這個智慧不能現前,智慧變成了煩惱,煩惱無量無邊,妄想無量無邊。那是什麼?那是智慧。所以大乘教裡說「煩惱即菩提」,問題是你會不會轉變,一轉變,原來煩惱全是智慧。所以煩惱不能斷,煩惱斷了,智慧也就沒有了;轉煩惱成菩提,就對了。講斷煩惱實在是轉變,把它轉過來,轉迷為悟就是轉煩惱為菩提。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477集)2005/12/8

  覺,所有一切影響都是好的,沒有一樣不好。我們常講這個世間九法界眾生,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何以都是好人好事?你能轉境界,你能夠轉染污為清淨,轉惡為善,轉煩惱為菩提,轉迷為悟,轉生死為涅槃,你會轉!這個轉是高度的藝術,是高度的智慧,經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凡夫不會轉,在境界裡頭生煩惱。佛菩薩會轉,在一切境界裡頭長菩提。像六祖惠能對五祖講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常生智慧,轉煩惱成菩提,他會轉。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78集)2002/7/18 

  我們舉最明顯的例子,讓人生煩惱的,這個人毀謗你,這個人嫉妒你、陷害你,你沒有報復,這是持戒波羅蜜。持什麼戒?佛的教誡。佛教給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佛的教誡,我受持。能忍,心裡面沒有一絲毫瞋恚的念頭,忍辱波羅蜜。你看,你不就轉過來了?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自己得大受用。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78集)2002/7/18 

  這些人,一般人講的惡人,我心目當中他是恩人,沒有他們這種心行來對我,我怎麼能夠知道自己修行的成就。就好像平常我們在讀書,這人來考我的,來考試的。這一考試,及格了,多歡喜!他出的題目很難,愈是難題,我答的很輕鬆,很愉快,愈歡喜,我沒有被考倒,我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你說哪個不是恩人?所以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78集)2002/7/18 

  大乘教裡面常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顯現出無比的殊勝莊嚴。佛的威神、眾生的業力,心能轉變,這個經論裡面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又給我們講「唯心所現,唯識所造」,識就是現相。所以佛教導我們,最重要的就是教我們要懂得轉變,在念頭上轉變。講席裡頭常常說的,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轉眾生為佛菩薩,你只要會轉,就成功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820集)2002/8/14

  所以我們的念頭要會轉,從今以後再不想六道輪迴了,我要成佛。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的心想佛,當然就成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也是修行裡面最殊勝的一個方法。

無量壽經(第6集)1992/6
————————————————————————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49, 不要太节省,该吃吃该喝喝,取悦自己,对自己好点,毕竟人只活一世。50, 和朋友在一起,花钱不能太小气。
  • 瓜心的部分,香甜顺滑,一口咬下能听到“咔嚓”的声音,忍不住的想要多吃几口,果肉脆甜中带着绵软,真的是一口甜在心坎。瓜心的部分,香甜顺滑,一口咬下能听到“咔嚓”的
  • 型号63黑色 ¥PR@DA1BZ811尼龙双肩包P家最经典最畅销最百搭的背包首席创始人亲手设计的首款尼龙包轻便防雨容量适中出行随性搭配进口降落伞布料-防水防晒
  • \n夏天真的太需要百搭拖鞋了\n二舅这双拖鞋,怎么搭配都好看,随意且高级的感觉\n舒适度也很棒,搭配各种彩色袜子,潮爆了\n爱马仕2023新款H凉鞋拖鞋\n●鞋
  • 开学我的眼睛不会直接小一半吧……前几天还在看甜文激动在床上滚来滚去,结果今天就是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但我觉得我的泪点其实挺高的吧[思考]说实话 已经好久没有一部电
  • 苏禾不动如山,对于这个状况她丝毫不意外,挑了挑眉,她满脸玩味的回道:“听你这话的意思,是你想要试试那电钻的威力咯?她一眼就看到完好无损的苏禾,当即嗤笑:“哟,刚
  • ★39.在变加速运动中,当物体的加速度为零时,物体的速度达到最大或最小——常用于导体棒的动态分析。★60.原子在某一定态下的能量值为En=E1/n2,该能量包括
  • 每次和朋友聊天他们总是会问我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我总是回答找一个阳光下的工作,因为天天在厂里暗无天日的打螺丝,太阳都见不到一点,下班了太阳也下班了,今天从公司
  • #敖李敖[超话]#咳咳[doge]知道我嗑敖李的朋友给我发了一个视频:TXL的几大特征⬇️1.大多和女生的关系很好,招老人和小孩喜欢(这点我觉得就不用说了,大家
  • 是的,但前提是您做个人亲子鉴定样品可以邮寄。 广州市有没有能做亲子鉴定的地方?能够做亲子鉴定的地方很多,关键在于选择一家正规可靠的机构。
  • 在中国,亲子鉴定可分为三种类型:司法亲子鉴定、无创胎儿亲子鉴定、个人隐私亲子鉴定;由于类型不同,用途和费用也不同;司法亲子鉴定费用为2400(二联体)3600元
  • 奉献您的爱,延续爱的希望。奉献您的爱,延续爱的希望。
  •   他颤抖着,双目圆睁:“别,别过来,你、你竟然……”  “老爷怎么了,奴家是十年不出一位的天阴女,若是精气灌的不够足,这血珠可出不来的。  李家这样庞大的家族
  • 然而对于今天来说,做工最接近正版的则为N厂V4版迪通拿,同时由于腕表本身的热度,也是出现了很多厂家共同涉及,虽然以前N和JF都有迪通拿复刻版在售,但是去年AR厂
  • 你的心越來越慈軟,甚至於對傷你最深的人,你也會生起無盡的慈悲,為他找到合適的理由。「這時你才有能力感受和領悟到師父語笑言談中無盡的悲心與方便,你才能體會師父為弘
  • 最后总结:C厂劳力士日志高仿表绝对属于最好的版本,细节处理也很到位,外观细节足以乱真,劳力士日志型腕表凭借经典的设计元素越来越受欢迎,包括五颜六色的盘面,精致的
  • 同样是玉石作品,另一条卡地亚典藏“腰带”则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铜钱为灵感,润饰、雕刻后的翡翠整齐排列,呈现出温润典雅、细腻含蓄的儒家之美。其中,卡地亚典藏“插屏式
  • 随笔:当前世界不能用浮躁来形容​有很多因素 原因​没有修行的人​往往都压不住心火​​每天都在上演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影响和改变环境之前​先保护好自己和身边
  • #读书# 『心灵|生气让你面目可憎(音频)』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MzA2MTQzOA==&mid=
  • #吴磊[超话]# [思考]其实磊磊并不是大众审美点上的完颜#吴磊宋三川返场# ~但他就是可可爱爱,生意盎然,可甜可欲,正直美好[哇]天然去雕琢的时候,是个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