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有超能力
物体隐身术
前段时间我家换了个门,他带着门扣去幼儿园,放学回来就剩一个栓门口的绳!随后姥姥家也换了指纹锁,他和我说“妈妈,这次我不要我就看看”我觉得反正在车里,不出5分钟,他门扣无翼而飞,又剩了一根绳[允悲],至今我还没有找到。
读心术
吃冰激凌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会可别流到衣服上,内心OS的话音未落他肯定会哭丧着脸叫我“妈妈……”;喝粥的时候,我担心他会把粥弄撒总是提前说“双手扶碗,闷头吃饭别乱动”但是心里会想一会估计会把勺子打翻粥会弄身上,不出所料“妈妈……”
瞬间移动术
每天晚上洗澡或者洗屁屁和脚丫的时候,他都能做到让自己深处另一个世界,对我们的呼唤充耳不闻,自嗨……直至……我们大吼 https://t.cn/R2WxaNQ

人生在世,“德不配位”有灾殃,“心安理得”最舒服!早点醒悟吧。
从古至今,有些道理可以说是真理,从来没有变过。比如“德不配位”这四个字,就蕴含很高的智慧。
有人说自己听过很多的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因为你听道理太多了,而且没有听进心里去,道理太多是互相抵消的,所谓书呆子就是这样,书生为什么往往一事无成,反而是一些不读书的人能成事?
因为后者可以记住一个或几个道理,不会摇摆,不自我矛盾,能够知行合一,活学活用。
比如德不配位都知道,可真正知行合一的有几人?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人生在世,很少有人可以克服自己的贪婪和自负。
“德不配位”有灾殃,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不管官场、商场,还是企业界、文艺界,从来都有自身德行与他/她所享受的东西不匹配的人。
这样的人或能得逞于一时,但终究是灾殃缠身,或身败名裂,或身陷囹圄,或万人唾骂。《断头王后》里说,“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当你的价值与价格不相称的时候,灾祸就来了。
厚德才能载物,如果德行不足,承载太多,确实是有损福报。
人生在世,还是要懂得惜福、养福啊。
就我所见所闻,凡是“德不配位”的人,就没有一个是过得舒服的。事实上,当你的思维、见识和能力不够的时候,把你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掌握很大的权力,享受很大的名声,这样迟早都是悲剧。
比如我们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典故,说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法,平常表现是好像很精通的样子,结果眼高手低,在长平之战中现了原形,不但连累数十万士卒的性命,还让赵国元气大伤,从此兵败如山倒。
欺世盗名,真的是害人害己啊。现在网上有些人就是这样,比如“公知”原来是个褒义词,现在呢?
如果这些太远,那就说说我们身边的人,比如我们在职场上打拼,可能也会遇到德不配位的老板和上级,他们品质和能力不行,惯会欺上瞒下,浑水摸鱼。
但我们放长远去看,这些人终究是会原形毕露,就算勉强混了几十年,自己也过得很痛苦,等于一辈子浪费了。
在一个商业论坛上,我曾遇到过一个年轻创业者,他原来在上海卖菜,赚了一些钱后,看生鲜互联网配送是个风口,于是就拿着积蓄成立公司创业。
但不到一年,他的公司就倒闭了,为什么?
他自己说是因为资金不够,这个行业需要烧很多钱,我说拉倒吧,根本是你没有想明白这个事,能力跟不上。
他听了很不高兴,我说反正是失败了,你还在乎什么面子,如果你不能从这次失败中榨干教训,那你就白失败了,浪费了这么多钱和时间。
我告诉他,通过看你朋友圈就知道你这事干不长,因为你这一年光忙着四处逛论坛,结交人脉,整天装模作样去了,根本没有用心在团队建设、技术升级、客户体验提升、配送和服务等方面,这样的状态创业,又怎么可能成功。
实际上,很多人的创业失败都是源于这点,名利是人人都想要的,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孜孜以求,渴望有名有利。
但你要清楚什么是本,什么是末,没有足够的价值支撑,名利不过是幻影和泡沫而已——残忍的现实总比虚假的幻象好得多。
让我们来盘点下创业成功需要什么?一个是时机,其实风口一直有,就看你眼光和勇气如何,不要觉得晚了,早有早的好处,晚有晚的妙处,晚了可以“敢为天下后”、后发先至啊。
再有是团队,必须要有人帮你成功。另外是资金,这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总的来说,你要有人有钱,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要有见识、心胸和智慧。
这其中有个主次顺序,不是你有人有钱就有见识、心胸和智慧,而是有了见识、心胸和智慧之后,才会找到人,赚到钱。
“德不配位”有灾殃,“心安理得”最舒服。
说德不配位,是说人的急功近利,想走捷径,投机主义,他们不想耕耘,就想直接拿到果实。太多聪明人都把聪明用在这上面了。
这样的状态下,人的身心都不健康,很浮躁,天天想着尔虞我诈、是是非非去了,得不到的时候无内欲焚,等费尽心机骗、抢了点东西,又唯恐别人抢了去,担惊受怕,吃饭不香,睡不安稳。
何苦来哉!
其实只要本本分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符合天道规律),自己修得福谁也拿不走,这样心安理得才是最舒服,也是最长久的。
最后,用查理·芒格一句话与诸位共勉:想得到的一样东西,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转

《德勒兹的块茎思想》

“块茎” 本指一种植物,可在地下水平延伸、抽枝发芽。很多禾本科植物(如日常饮食中的芦笋、生姜、马铃薯等)都具有块茎。德勒兹和瓜塔里在他们的著作《千高原》中,使用这个意象性概念来指述一种全新的思想方式。他们认为,水平延伸的块茎这一形象所概括的一种思维模式,可以超越西方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向心性思维。后者起源于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总是以因果关系、等级体系、二元结构(一/多、我/他、男/女等)为特点统治西方社会已长达数千年之久。

由于这种居于主导地位的西方思维模式强调因果关系,制造种种等级体制,德勒兹和瓜塔里将其形象地喻为垂直的树:一是因为树本身实际的形象(种子为因,树为果);二是因其可以象征谱系结构(它可以表达一种认祖归宗式的族谱结构,反映包括单一源点/父亲与其后嗣之间清晰的因果关系)。因此,树的形象表明,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思想模式创造了单一的真理(可理解为一棵仿佛是单独存在的树,当然也可理解为一位父亲、一个家族),然后以此来定义“他者”(以区别出树的周围空间或可称之为“不是树”的部分)。虽然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尼采已经指明了另外一种思想方法的方向,但这种二元思维模式由来已久,至今仍占据优势。

德勒兹和瓜塔里建立的块茎思想,并非要对抗西方主导思想,绝不是树与块茎的简单对决。倘若如此,又只会创造出又一个二元区分(区分孰是孰非),这恰恰暗合了德勒兹和瓜塔里打算予以重新思考的西方主导思维模式。相反,他们认为,应当重新思考人们的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尽管块茎的形象的确暗示要“取代”树的形象,但德勒兹和瓜塔里试图说明,块茎思想不是一种对抗式思维模式,它并不打算一统天下。将树放至森林中来理解,也许才是理解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的最佳途径。森林中没有单一真实,没有单一的因果关系,也没有唯一的“真实的”树。森林是由无数的树或者无数的“真实”组成的单一实体。不能仅仅因为可能无法判定哪棵树最早出现,就为森林假定一个起源。任何树都是群落水、阳光和土壤的创造物。若无这些条件,即便有种子也无法长成树。因为事物是由诸多不同要素构成的组合关系所生成的,并不存在单一的起因,因此不能将树看成单独的存在。就此而言,任何事物都是块茎,树的思维模式充其量只是使用了块茎的一个方面而已。

在德勒兹和瓜塔里看来,我们不应该总是把事物简化为“一个事物和它的诸多他者”之间的关系,简化为一种真实的思考方式和其他诸多与之相竞争的思考方式之间的关系,相反,我们应该认为每个事物总是已经包含了许多真实。出于这个原因,他们认为树的思维所体现出来的等级结构形象不切实际,应加以扬弃,代之以块茎的水平延伸形象。不是树,而是块茎;不是一,而由多组成的一不是一和多重他者的关系,而是单一的多重性。对德勒兹和瓜塔里来说,就像森林一样,块茎“既无开端,也无终结,只有中间状态(境遇),它从中生长,又蔓延开去。

一些具体实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块茎那庞大的分叉和思维属性。德勒兹和瓜塔里曾用块茎来描述生命实体(群居动物,如老鼠、狼),也描述像地穴这样的地理实体,描述“其在栖居、储藏、移动、躲避、逃脱等各方面的功能”。以群居动物为例,移动的动物群持续不断地形成和再形成一个单一的形态,这是一个流动的实体它既是一也是多。一群野马,一群盘旋的飞鸟,就是块茎思想很好的例子。地穴,则为我们思考块茎提供了一个更为有趣的视角。卡夫卡的小说《地洞》就为块茎式思维提供了生动具象的文学形式(前提是,不去做狭隘的谱系政治学或精神病理学解读)。

需要提醒读者,一旦我们用块茎思维来理解思想(或其他任何事物),就难免会有一种深深的不确定之感。块茎像一个没有中心、不断延展的迷宫,既能开启新的范围,也能终止这种可能性。块茎有制造巨变的潜能,或者用德勒兹在《千高原》中所使用的术语来说,有解域的潜力。但同时,它还具有一种互补性变动总是涉及一种企图重新创造稳定和秩序的力量,即再建域。块茎是一种变化的形态(不论是鸟群迅速变换的阵形还是森林缓慢的扩展),它持续不断地创造新的“逃逸线”,从而实现解域。沿着逃逸线,块茎就有潜力进入(和迈上)新域。逃逸线来自块茎形态的边缘,在这里多元性体验到一种外在性,然后发生变形和改变。这一边缘存在着双重的生成,既改变块茎,也改变块茎所面临的事物(实际上,块茎面临的总是另一个块茎的边界)。德勒兹和瓜塔里以黄蜂为兰花授粉为例来解释这一进程:解域的运动和再建域的进程是相互关联、不断联结、彼此牵涉的:通过追踪一只黄蜂的形象,一株兰花得以解域;靠这一形象,黄蜂得以再建域。然而黄蜂同时也被解域,因为它自身已变为兰花繁殖器官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传播花粉,黄蜂又使兰花再建域。作为异质的兰花和黄蜂最终形成了块茎。这个例子表明任何解域都会伴随着共时、同步的再建域。当遇到黄蜂,兰花就不再完全是兰花,就会发生解域(即生成黄蜂的过程),但由于花粉被黄蜂带至别处,它也发生再建域。这一过程反过来,就是黄蜂的解域和再建域。所有这样的相遇都在创造一种汇聚现象,而聚合的两种事物之间则产生双重生成。

尽管块茎概念提供了一种新思维,但由于相互生成—他者的解域和再建域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领域、势力的不均衡,不能将块茎视作解决所有树状思维模式问题的答案。

#书蒲团#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李若彤陈浩民同框,众网友哭了
  • 苹果员工慈善捐款,美网友纷纷鼓掌
  • 坐动车迎娶新娘,史上最贵的婚车
  • Google因违反欧盟数据保护规则被法国罚款5700万美元
  • 《创造101》改名「火箭少女」?我差点儿上天台
  • 考古队员被打,背后原因曝光令人震惊!
  • 无人餐厅亮相青岛,众多市民前往尝试
  • 再度回归!周琦重返火箭训练!但哈登却和恩比德打起来了!
  • 出生率创历史新低 中国劳动人口首次下降
  • 被抓时看黄金劫案,背后真相原来是这样!
  • 发改委回应互联网企业裁员:没有出现大规模裁员
  • 【气愤】晋城某校逾百名学生无法高考,临近高三学籍“失踪”!
  • 【饭店用餐中 "瀑布"从天而降 & 3岁男孩遭车碾压 】更多精彩看点&中奖名单戳进来看!
  • “超级狼血月”染红西半球 近200年只出现过3次
  • 第三批游戏版号发放:依旧没等到你,我的国服吃鸡丨每日B报
  • 孙楠房租700元,原因感动网友
  • 曝井柏然倪妮复合深夜留宿未离开 最新回应:假的
  • 法国九名警察自杀_原因让人心痛
  • 赵薇向男友人索吻,而工作人员回答的却是,答非所问
  • 春运扫码坐火车,坐动车迎娶新娘,DG广告女主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