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头版聚焦:六刷纪录背后,山东做对了什么?】全年进出口总额2.93万亿元人民币,连续第6年刷新历史新高,进出口同比增速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

  进口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元,进口同比增速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

  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增速跑赢全国……

  山东开放型经济在2021年这个全球疫情反复、海运费暴涨等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特殊年份,取得了不同寻常的成绩。“刷新”“跑赢”“突破”,这些频繁用到的词汇背后,山东做对了什么?1月22日出版的大众日报推出本报评论员文章《以高水平开放稳外贸外资——三谈开局之年的山东答卷》,解读报道《山东外贸外资何以连创新高》,欢迎关注。

  ■本报评论员文章

  以高水平开放稳外贸外资

  ——三谈开局之年的山东答卷

  □ 本报评论员

  外贸外资,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也是观察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窗口。

  2021年山东进出口总额实现2.93万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32.4%,连续第6年创造历史新高,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从2020年的6.9%提高至7.5%;全省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15.2亿美元,同比增长21.9%。一系列数据表明,山东外贸外资稳住了基本盘,经受住了重大风险考验,展示出强劲韧性和蓬勃活力。

  过去一年,疫情带来的贸易危机尚未翻篇。外商往来受限,集装箱供不应求,海运费持续上涨,使得外部形势更趋复杂。全省外贸外资能否保持逆势上扬势头,保持冲劲和定力,不少人都捏了一把汗。困难面前,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一年来,全省上下见招拆招,从容应对,抢抓RCEP机遇、拓宽出口新渠道、创新助企纾困方式,“双招双引”的脚步不停,重大经贸活动推介的行动不减,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努力不减,为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打下坚实基础。

  可以说,山东外贸外资一个个含金量十足的数字背后,饱含着全省上下奋力开拓的艰辛与努力,也蕴含着外界对山东未来发展的信心与期望。它所彰显的,是我们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它所释放的,是我们重塑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强烈信号。

  稳外贸稳外资,要看数量、看规模,也要看质量、看结构。其中的关键,是看怎么能够完成新旧结构转换、新旧模式转换、新旧动能转换。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看到,机电产品作为山东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出口大幅增长35.8%,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不断提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72.9%,外资结构更趋优化;胶东、省会、鲁南三圈,使用外资的区域布局更加均衡。在困难危机面前,对外开放质量的加速提档升级,无疑是比数量增长更宝贵的成绩。

  稳外贸稳外资,本身就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动能转换、优化营商环境的宝贵契机。山东是外贸大省,近年利用外资增幅走在全国前列。扛牢经济大省责任,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进一步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我们就一定能不断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

  2021年进出口总额近3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200亿美元……

  山东外贸外资何以连创新高

  □ 本报记者 孙源泽

  全年进出口总额2.93万亿元人民币,连续第6年刷新历史新高,进出口同比增速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出口规模首次超过上海,出口同比增速高于全国13.6个百分点;进口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元,进口同比增速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增速跑赢全国。

  “刷新”“跑赢”“突破”,这些频繁用到的词汇说明,山东开放型经济在2021年这个全球疫情反复、海运费暴涨等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特殊年份,取得了不同寻常的成绩。“2021年,山东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大幅增长,民营企业占外贸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2.6个百分点,市场活力越来越足,新模式新平台不断释放外贸新动能,外资利用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外贸外资的量质双升。”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世林分析说。

  动能转换见成效,“山东制造”畅销全球

  1月21日,在莱芜海关监管下,金雷科技股份公司生产的十台风力发电机主轴顺利装运出口巴西。作为一家以生产风力发电机主轴为主的出口企业,金雷科技近年来不断加强技术攻关,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山东大学等单位开展合作,先后攻克了高品质特殊钢优质坯料制备、空心主轴生产全流程组织与缺陷遗传关系等技术难关,成功解决海上风电主轴项目的技术瓶颈,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金雷科技董事长伊廷雷介绍,2021年金雷科技实现出口6.9亿元,增长40.8%,所产风力发电机主轴已占领全球30%的市场份额。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不断深入,一批如金雷科技一样的“专精特新”企业快速成长,成为山东制造业出口的主力军。省人大代表、青岛海关关长贺水山介绍,在2021年的外贸进出口中,机电产品是山东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共出口7585.6亿元,同比增长35.8%,拉动出口增长15.3个百分点,是2021年山东外贸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其中,汽车零配件、游戏机及其零附件、家用电器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分别增长了18.6%、50.7%和21.3%。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省出口总值中的占比为20.9%,下滑了1.1个百分点。“这说明伴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持续深入,山东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以往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市场被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产品所替代,‘山东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贺水山说。

  山东社科院国际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顾春太分析,2021年山东制造业产品出口实现高速增长,除了受国内良好的市场环境影响外,也与山东制造业集群化的转变密不可分。他表示,随着我省加快塑造“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一批制造业的中小企业被吸附到“链主”企业主导的产业链中来,进行集群化生产经营,企业产品越来越贴合市场需求,越来越贴合技术发展方向,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这是山东制造业产品得以畅销全球的原因。”顾春太说。

  培育增长新动能,新平台新模式作用凸显

  1月20日,青岛捷流机械有限公司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向即墨海关申报出口一批阀门配件及管件,货值5.3万美元。“我们主要生产五金机械,出口货物通过提前申报方式报关,货物抵港后几秒钟放行,非常快速便捷。”公司总经理吕国锋介绍,企业采用市场采购这种新的贸易方式出口,可以享受免征不退增值税等政策,无形中帮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利润空间。

2022年1月21日,首趟山东临沂至越南货运班列成功开行。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省商务厅外贸处处长王红介绍,去年我省加快跨境电商和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发展,认定35家跨境电商平台、产业园和公共海外仓,不断提升临沂商城工程物资市场、青岛即墨国际商贸城和烟台三站批发交易市场的外向度,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实现“双过千亿元”,为外贸增长注入新动能。

  除了贸易新业态,山东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家级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也为推动山东开放型经济快速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中青大冷(青岛)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坐落在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进出口企业,公司以进口猪肉、牛肉、水产品等新鲜食品制品为主。谈及在山东自贸试验区做进出口贸易的感受,来自江苏南京的公司负责人周福明说了两个字:“方便!”

  “现在自贸区的服务十分到位,在降低进出口企业成本、推动企业进出口贸易便利化、帮助企业缓解融资压力等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还上线了一些进出口服务平台,使我们企业能够很便捷地完成交易。”周福明介绍,得益于自贸试验区优越的营商条件,公司虽然从2020年11月才开始营业,但2021年进出口额迅速达到45.7亿元。

  2021年,山东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合计进出口3843.4亿元,增长39.4%,有进出口实绩的自贸试验区内企业达到3294家,比上年增加416家;全省13家综保区全年进出口值达4884.2亿元,同比增长93.8%,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例达16.7%。

  “从数据上看,自贸试验区等高水平开放平台充分发挥了产业聚集的作用,一些势头好、潜力足的企业利用平台的政策优势实现了高速增长,从而推动了全省外贸势头向好。”省商务发展研究院对外开放研究所所长李迎春建议,下一步自贸试验区应继续突出差异化定位,集聚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等特色产业,形成出口竞争新优势,并且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经济功能区加强联动,实现外溢效应,带动全省开放发展。

  抢抓RCEP机遇,在开放大局中展现新作为

  去年12月2日,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暨深化与日韩合作推进会在济南举行,来自日本、韩国的企业和商会协会代表以及山东相关领域人士,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享机遇、共谋发展。会上共签约日韩项目23个,总投资18.4亿美元,合同外资4.35亿美元,主要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养健康、现代金融、节能环保、商务服务、跨境电商等领域。

2022年1月21日,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货轮靠泊在码头装载货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进刚 摄)

  日本、韩国都是RCEP重要的成员国,特别是日本,随着今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中日两国首次达成自贸协定,东北亚区域合作迎来历史契机,地处东北亚合作要冲的山东迎来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机遇。省商务厅外资处处长孔涛介绍,2021年我省积极抢抓RCEP机遇,在全国率先出台落实RCEP的先期行动计划,密切与RCEP区域国家企业合作,推动日本欧力士集团在青岛投资欧力士实业控股,韩国希杰集团在青岛、聊城分别投资食品制造和生物科技等一批RCEP国家的重点外资项目落地,切实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我们还聚焦重点产业和RCEP区域等重点国别地区,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成功举办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打造了‘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系列活动品牌,实现跨国公司线上线下参加活动,取得一批务实合作成果,签约重点外资项目311个,投资总额351.2亿美元,合同外资130.3亿美元。”孔涛说。

  “在抢抓RCEP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开放大局方面,山东正走在全国前列。抓好RCEP以及未来的CPTPP等开放政策机遇,山东就能在国家开放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郑世林认为,山东在抢抓RCEP机遇时一方面要聚焦制造业“主战场”,充分发挥工业基础完备,产业链结构链完整的优势,继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成果,充分借鉴外资企业技术、管理方面的特长,不断提升山东在RCEP区域产业链分工中的层级;另一方面,山东可以在第三产业上持续深化同RCEP区域间的合作,利用好国家在RCEP中对服务贸易的开放政策,在服务贸易领域做大做强。

【#2022开年城市一线观察#在爬坡过坎中走向春天——“振兴之城”沈阳2022开年观察】辽宁沈阳。隆冬腊月,数九寒天。街头车流滚滚,熙熙攘攘;工厂热火朝天,忙碌一片。

滴水成冰,热气腾腾,这就是沈阳。新年伊始,面对外界对东北经济的看衰与质疑,这座肩负振兴使命的“振兴之城”埋头苦干不气馁,锚定目标不松劲,向着春天迈开新的脚步。

[话筒]“老字号”历久弥“香”

20多米高的厂房内,龙门吊车勾着巨型部件往来穿梭;巨大的五轴数控机床箱体内发出切削金属的吱吱声;操作员不时查看显示器上的各项参数……

刚一开年,沈阳鼓风机集团就忙得不可开交。“按照订单,生产任务排得满满当当。”集团转子车间主任梁辰说。

2021年1至11月,沈鼓集团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6.5%、3.4倍,2022年的订单也排到了下半年。走过七十载的沈鼓,是沈阳装备制造业的代表,始终坚持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6%以上,在国家工业版图中不可替代。

正如沈鼓一样,对于“振兴之城”沈阳,“老”不是落后的标签,而是支撑振兴的坚实根基。

[话筒]支撑力在增强——

初步统计,沈阳市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左右。

打开这张成绩单,更能感受到“老字号”的支撑力。2021年1至11月,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超六成的装备制造业增长了13.1%。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8.3%和15.5%。

[话筒]改革力在显现——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3%、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54%——这是沈阳机床(沈阳地区)交上的2021年的“成绩单”。

“现在我们是一个人顶俩人用。”沈阳机床中捷友谊厂总经理赵旭靖说,通用技术集团2019年底重组沈阳机床后,力推三项制度改革,人均产值由37.8万元提高到87.9万元。

从失血到止血,一度濒临破产的沈阳机床备受外界关注,他的“涅槃重生”归根结底是靠“断腕改革”。管理层也不例外,全体起立,竞聘上岗。原有13名班子成员,4名落选;原107名中层干部中59名落选。

改革进一步,效益长一寸。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北方重工、东北制药也焕发了新生机。其中,北方重工2021年营业收入、新增订货分别同比增长442.8%和427.1%。

[话筒]上新力在提升——

无人驾驶的物料车自行运输,感知到部件的机械手臂自发抓取、旋拧螺丝、焊接、组装……在5G技术的支持下,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本特勒汽车系统(沈阳)有限公司、赛轮轮胎等一批企业的厂房变成了机器人的世界。

2021年,沈阳新建5G基站1万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7个,在全国数字化转型百强城市中排名第15位、居东北首位。2022年,沈阳将新建5G基站1.2万个,实施100个智能升级项目,打造100个数字化应用场景……

[话筒]“新字号”跃跃欲“势”

老,是振兴的根基;新,是振兴的希望。在高质量处下锚,离不开新势力的加持。行走在沈阳,能深刻感受到汩汩涌动的新动能在不断增强。

[话筒]工业基地崛起造车“新势力”——

走入华晨宝马厂区,机器手臂上下舞动上演着机器人生产的画面;车间外,成片的光伏发电板源源不断输送着清洁能源;成品车停放区,新能源汽车比例在不断提升……

岁末年初,沈阳接连传来重磅消息。宝马集团在这里建设的大型总装物流车间、涂装车间相继竣工。

“总投资30亿欧元的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大东工厂改造升级项目将在今年双双竣工投产。”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魏岚德说,在宝马工作的30多年间,他走访了世界各地的工厂,沈阳的生产基地是开创性的,集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5G等新技术,为宝马的成长做好了充分准备。

全新的汽车产业正为沈阳的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输送着新动力。2021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88%。

[话筒]“瞪羚”企业跳出发展“新速度”——

沈阳美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内,一款应用了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汽车导航产品将记者带入到科幻世界:地面上随时变换方向的箭头为车辆导航,两侧建筑物也有简短字幕介绍。

“如果需要,建筑物内有哪些餐馆也能突出显示出来。”公司董事长孙克文说,凭借持续创新,公司销售额、利润都在成倍增长,正在筹划登陆科创板。

高速成长是瞪羚企业的一大特点,当他们成群结队聚在一起,就会产生规模集聚效应。2021年,沈阳市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151家,同比增长71.59%。

[话筒]求新育新,从未如此迫切——

“坚持创新在振兴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导向实施高质量先进制造业行动”“加快打造数字沈阳、智造强市”——岁末年初,沈阳市党代会、经济工作会等密集召开,均将创新摆在了突出位置。

“走进新时代的沈阳,展现出了对‘新’前所未有的渴望。这,孕育着新的未来。”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说。

[话筒]“靓身形”初具轮廓

盛京大剧院火了,艺术展、音乐厅、城市书房快速崛起,冬季的沈阳流光溢彩。

“消费在升级,文化需求在增多,各艺术家协会忙得团团转。”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王菁说,如今的沈阳已经不再是刻板印象中钢筋铁骨的老牌工业基地,而是“国际范”十足,“数字味”浓郁,“低碳风”正劲的工业新城。

[话筒]“国际范”更浓——

20多天前,沈阳举办了一场主题晚会,来自2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旅居沈阳的外国友人登台献艺。

在沈阳,随着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日产业园、启迪中韩科技产业园逐步成熟,本特勒、采埃孚、三菱商事、三井物产等外资企业的加入,从生产到生活,沈阳的国际范愈发浓郁,其背后是不断扩大开放的成果。

2021年1至11月,沈阳市实现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1.2%,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9.8%。

[话筒]“数字味”更强——

元旦刚过,细心的沈阳市民会发现,地铁站里增加了许多人脸识别设备,开启刷脸进站功能。与之同时,足不出户的“一网通办”也在快速推进。

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较真碰硬,在便民惠企的办理效率上争分夺秒,是许许多多沈阳人都能感受到的。从“只进一扇门”到“只去一个窗口”,从“最多跑一次”到“只提交一次材料,一件事一次办”,沈阳的改革不断走向纵深。

“我们就是想把办事大厅放到百姓的指尖上。”沈阳市营商环境建设局副局长文勇说,沈阳市已连续两年在国家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被评为全国标杆城市。

[话筒]“低碳风”正劲——

“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2022年,一场以高质量为目标的专项行动正在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全面提速。但如今的招商,不再是“挖到篮子里都是菜”,而是紧盯“绿色低碳”“专精特新”的一次全新产业布局。

“绿色已经成了沈阳振兴发展的新底色。”沈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磊说,2021年1至10月,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2%,同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

2021年全年,这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首次突破了300天。

走过深冬,便是新春。

沈阳,摆在这座振兴之城面前的,还有不少困难和挑战,

但春山在望,未来可期。(新华社)

2022开年城市一线观察|在爬坡过坎中走向春天——“振兴之城”沈阳2022开年观察

辽宁沈阳。隆冬腊月,数九寒天。街头车流滚滚,熙熙攘攘;工厂热火朝天,忙碌一片。

滴水成冰,热气腾腾,这就是沈阳。新年伊始,面对外界对东北经济的看衰与质疑,这座肩负振兴使命的“振兴之城”埋头苦干不气馁,锚定目标不松劲,向着春天迈开新的脚步。

“老字号”历久弥“香”

20多米高的厂房内,龙门吊车勾着巨型部件往来穿梭;巨大的五轴数控机床箱体内发出切削金属的吱吱声;操作员不时查看显示器上的各项参数……

刚一开年,沈阳鼓风机集团就忙得不可开交。“按照订单,生产任务排得满满当当。”集团转子车间主任梁辰说。

2021年1至11月,沈鼓集团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6.5%、3.4倍,2022年的订单也排到了下半年。走过七十载的沈鼓,是沈阳装备制造业的代表,始终坚持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6%以上,在国家工业版图中不可替代。

正如沈鼓一样,对于“振兴之城”沈阳,“老”不是落后的标签,而是支撑振兴的坚实根基。

支撑力在增强——

初步统计,沈阳市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左右。

打开这张成绩单,更能感受到“老字号”的支撑力。2021年1至11月,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超六成的装备制造业增长了13.1%。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8.3%和15.5%。

改革力在显现——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3%、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54%——这是沈阳机床(沈阳地区)交上的2021年的“成绩单”。

“现在我们是一个人顶俩人用。”沈阳机床中捷友谊厂总经理赵旭靖说,通用技术集团2019年底重组沈阳机床后,力推三项制度改革,人均产值由37.8万元提高到87.9万元。

从失血到止血,一度濒临破产的沈阳机床备受外界关注,他的“涅槃重生”归根结底是靠“断腕改革”。管理层也不例外,全体起立,竞聘上岗。原有13名班子成员,4名落选;原107名中层干部中59名落选。

改革进一步,效益长一寸。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北方重工、东北制药也焕发了新生机。其中,北方重工2021年营业收入、新增订货分别同比增长442.8%和427.1%。

上新力在提升——

无人驾驶的物料车自行运输,感知到部件的机械手臂自发抓取、旋拧螺丝、焊接、组装……在5G技术的支持下,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本特勒汽车系统(沈阳)有限公司、赛轮轮胎等一批企业的厂房变成了机器人的世界。

2021年,沈阳新建5G基站1万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7个,在全国数字化转型百强城市中排名第15位、居东北首位。2022年,沈阳将新建5G基站1.2万个,实施100个智能升级项目,打造100个数字化应用场景……

“新字号”跃跃欲“势”

老,是振兴的根基;新,是振兴的希望。在高质量处下锚,离不开新势力的加持。行走在沈阳,能深刻感受到汩汩涌动的新动能在不断增强。

工业基地崛起造车“新势力”——

走入华晨宝马厂区,机器手臂上下舞动上演着机器人生产的画面;车间外,成片的光伏发电板源源不断输送着清洁能源;成品车停放区,新能源汽车比例在不断提升……

岁末年初,沈阳接连传来重磅消息。宝马集团在这里建设的大型总装物流车间、涂装车间相继竣工。

“总投资30亿欧元的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大东工厂改造升级项目将在今年双双竣工投产。”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魏岚德说,在宝马工作的30多年间,他走访了世界各地的工厂,沈阳的生产基地是开创性的,集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5G等新技术,为宝马的成长做好了充分准备。

全新的汽车产业正为沈阳的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输送着新动力。2021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88%。

“瞪羚”企业跳出发展“新速度”——

沈阳美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内,一款应用了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汽车导航产品将记者带入到科幻世界:地面上随时变换方向的箭头为车辆导航,两侧建筑物也有简短字幕介绍。

“如果需要,建筑物内有哪些餐馆也能突出显示出来。”公司董事长孙克文说,凭借持续创新,公司销售额、利润都在成倍增长,正在筹划登陆科创板。

高速成长是瞪羚企业的一大特点,当他们成群结队聚在一起,就会产生规模集聚效应。2021年,沈阳市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151家,同比增长71.59%。

求新育新,从未如此迫切——

“坚持创新在振兴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导向实施高质量先进制造业行动”“加快打造数字沈阳、智造强市”——岁末年初,沈阳市党代会、经济工作会等密集召开,均将创新摆在了突出位置。

“走进新时代的沈阳,展现出了对‘新’前所未有的渴望。这,孕育着新的未来。”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说。

“靓身形”初具轮廓

盛京大剧院火了,艺术展、音乐厅、城市书房快速崛起,冬季的沈阳流光溢彩。

“消费在升级,文化需求在增多,各艺术家协会忙得团团转。”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王菁说,如今的沈阳已经不再是刻板印象中钢筋铁骨的老牌工业基地,而是“国际范”十足,“数字味”浓郁,“低碳风”正劲的工业新城。

“国际范”更浓——

20多天前,沈阳举办了一场主题晚会,来自2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旅居沈阳的外国友人登台献艺。

在沈阳,随着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日产业园、启迪中韩科技产业园逐步成熟,本特勒、采埃孚、三菱商事、三井物产等外资企业的加入,从生产到生活,沈阳的国际范愈发浓郁,其背后是不断扩大开放的成果。

2021年1至11月,沈阳市实现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1.2%,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9.8%。

“数字味”更强——

元旦刚过,细心的沈阳市民会发现,地铁站里增加了许多人脸识别设备,开启刷脸进站功能。与之同时,足不出户的“一网通办”也在快速推进。

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较真碰硬,在便民惠企的办理效率上争分夺秒,是许许多多沈阳人都能感受到的。从“只进一扇门”到“只去一个窗口”,从“最多跑一次”到“只提交一次材料,一件事一次办”,沈阳的改革不断走向纵深。

“我们就是想把办事大厅放到百姓的指尖上。”沈阳市营商环境建设局副局长文勇说,沈阳市已连续两年在国家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被评为全国标杆城市。

“低碳风”正劲——

“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2022年,一场以高质量为目标的专项行动正在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全面提速。但如今的招商,不再是“挖到篮子里都是菜”,而是紧盯“绿色低碳”“专精特新”的一次全新产业布局。

“绿色已经成了沈阳振兴发展的新底色。”沈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磊说,2021年1至10月,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2%,同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

2021年全年,这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首次突破了300天。

走过深冬,便是新春。沈阳,摆在这座振兴之城面前的,还有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春山在望,未来可期。

总策划:傅华

策划:赵承、曹智

监制:张旭东

统筹:赵超、徐扬

采写:曹智、徐扬、汪伟

视频:高铭

编辑:熊争艳、刘敏

视觉/海报:杨青、李佳艺、刘烜硕(新华网辽宁频道)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希望能改张小凡的建模,同时期待碧瑶的模型是真正的绝美少女,不要再搞幼态萌版了。#碧瑶[超话]##诛仙动画首支pv# 1,男主角建模太幼,不好看,我心目中的诛仙不
  • #王一博谢允# wyb#王一博有翡#[带着微博去旅行]【早安】无论这个世界对你怎样,都请你一如既往的努力;人生是一场旅程,无人可替代。不在意普通的路上是否比别人
  • 今日份一餐食上班喝了桂花椰奶味拿铁还炫了小零食对于从0开始做到目前不能算完全稳定下来的事情想复盘一下:其实出来工作也有几年了但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认真过 真的把
  • 最近,东风日产官方购车平台——车巴巴(www.chebaba.com)还推出了优惠购车活动,至高可抢3500元购车券!我的“爽11”东风日产车巴巴购车全攻略11
  •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身处低谷,与其不停的抱怨,倒不如积极的迎战,只有敢于直面前行道路中的挫折,迎难而上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要知道时间得靠一分一秒的珍惜,知识
  • 伯事达公司总部位于江苏常州,公司下设国际贸易部(代理国内外一线知名品牌增压器进出口业务)、国内业务拓展中心(依托“伯事达”遍及全国各县市连锁门店平台,为终端用户
  • #互动问题# 女孩投稿:我能跟你说个事情吗,我之前聊了一个骗子都聊了十几天,现在加我的,基本上就聊一天不理我了,我感觉骗子都比他们上心。不/怀/好/意的东西是感
  • 命理学上,男命八字中的正缘星看正财,女命八字中的正缘星看正官。#国学新青年##风水易学智库[超话]# #能量# #星座# #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
  • 周一005 让 3 周一003 单0绝了好吧,等着我们一起冲世界杯,我天天熬夜[酷][酷][酷]#王源[超话]#嗨 王源好快啊,今天你已经22岁了记忆里是hea
  • 程程又被女孩怼到无言,赶紧换了话题,聊起了在台湾的生活,道:我怎么没听过你的小学?程程:少来,没想到会遇到一个比我还北七(闽南话的傻瓜)的学妹,失敬失敬。
  • 而且这次的包装也好有意思,可爱的鸭鸭和梅梅,好蠢萌啊~ 而且这款果汁茶太百搭了,怎么喝都别有风味,我直接就用它做了两款特饮:「奶盖有梅有鸭」和「有梅有酒鸭」都好
  • 疫情才三年,咋没有你呢大哥回:我的意思是没有疫情的时候你的生活里还没有我呢我:…………………哦就这样子被哄好了#和于先森的小日常#大S具俊晔低调举办婚礼,甜蜜亲
  • 「阿森西奥」他仍是皇马球员,大家不要忘了他上赛季的贡献,他对我们依然很重要。「阿扎尔」他在狭小空间内处理球的能力很棒,他在不断恢复,不能操之过急。
  • 肖战先生,我不是花光了力量和快乐去喜欢你,而是从喜欢你得到力量和快乐,我喜欢那个温柔的叫着坚果姑娘的肖战,在我的世界里,人分两类:是你和不是你,时间分两类:你在
  • 有时候人设就这样被树立起来了,自从有几次幸运的抽奖经历后,大家好像都被这种假象迷惑,一到这种碰运气的事儿,都推我试试…我自己知道我其实不灵的时候更多,只不过不往
  • 有梦自己去追寻,有坎自己去跨越,想要的东西自己赚钱去买,很踏实很快乐的为自己活着别问我为什么现在才发双12活动⁉️因为我心痛了好一会儿公司不再扶持我们做这活动。
  • 小碗盖里的是朋友投喂的哈哈哈 老香了最后是买的穿戴甲 摆拍看效果来着 很喜欢(朋友说中二) 但我不听 我喜欢我开心就行今天下了一场小雨 不那么闷热烦躁了完毕#
  • #电视剧驭鲛记之与君初相识[超话]##任嘉伦与君初相识# #任嘉伦长意# 自从认识你开始了解你之后,我更加坚信,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该来的都在路上。一切都是最
  • #袁冰妍[超话]#yby#袁冰妍平安喜乐# yby#袁冰妍祝卿好# 袁冰妍 ‼️‼️‼️为了你 我变成狼人摸样 为了你 染上了疯狂 为了你 穿上厚厚的伪装 为了
  • 低风险区域人员持两码一证可有序流通记者从现场获悉,郑州市域内人员出行,要做好个人防护,不前往涉疫地区,出示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健康码绿码即可,不再需要社区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