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碧水畅游
低台不敢跃跳
阴阳正反聚散
静坐亦有谜团

今天周六,柚子又在游泳池里面结结实实的,泡了三个小时,我敢说如果他每天都能够泡三个小时的话,他身上的肥肉一定不见了,就会从小胖子变成精壮汉。

他在课堂上表达的胆子很大,勇于发言,勇于表达,但是对于运动类型他就很谨慎,你比如说我家楼下了,有一个一米左右的水泥台子,柚子一翻身就可以爬上去,小朋友们很喜欢在这个台子上面往下跳。

邻居家刚刚上幼儿园的三岁的小石头都敢从这个台子上面一跃而下,嗯如此反复啊,几个小伙伴们玩的非常开心,但是柚子他就没有从上面跳下来的勇气,他每次总是要先将屁股挪到边上,把脚放下来,然后再这样顺下来。

我问他为什么不敢跳啊,他说他觉得害怕,然后我又问他,那你什么时候觉得不害怕了?他说要等到我长大了,我就不会害怕。

我并不觉得他现在害怕跳这个台子,就给他的性格定性,事实上所有的事物都要经过两重创造,才能够最终定性,第一次是对思想的否定,第二次是对行为的否定,如此经过两否定之后的性格,行为才是牢固的。

没有经历过锻打的钢铁就不是好钢,人人都有恐惧,人人都会面对恐惧,但是在面对恐惧的时候能否战胜恐惧,积累信心,完成行动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道路不同的差别所在。

如果说不能消除恐惧的话,那永远都被恐惧所统治,但一旦是迈开了那一步,恐惧就会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原来恐惧,这是因为自身的感觉而已。

所以呢,下次我会亲自辅导他从台子上往下跳,并且让他感受到战胜恐惧之后的快乐。

关于静坐或者说打坐或者说是禅修,或者说是冥想或者说是瑜伽,或者说是meditation,或者说是坐忘,等等一系列的思维修的技术,无论古今中外都会有很多很多的神秘主义的面纱,因为这种事情他是无法经验的,他是无法传递的,他是无法重复验证的,他是没有标准,没有共识,没有度量衡的,所以他才显得如此神秘,数千年来一直只能依靠自己的体悟,所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关于这方面,虽然在当今世界的精英群体中得道大量的流行,但是依然笼罩着唯心主义的窗帘,它依然是一个黑盒子,而且它也会让很多迷失的人走火入魔。

各门各派的不同的方法,有现代的科学,有古代的神秘,但是依然不能够解决问题,它依然是一个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有的时候有效,有的时候无效,有的时候摆成一个S的形状,有时候摆成一个B的形状,如此它的变成了一种传说。

科学主义者的眼里面,它简直就是毒药,
而在神秘主义或信仰者的心中,这就是上天的秘籍。

我认为粗略的看,至少思维修的法门有两条路,两条大路,这两条大路是最基本的二分法,就像世界上大部分的阴阳黑白生死一样。

虔信静坐,它的形状应该是一个正三角体,它是从大地中汲取的力量,然后逐渐通过人的感官规定性得限制,让信念得以持久的生长,就是最后养成此心不动的信念无敌无惧生死的状态,他的特征是……有,这个有,是非常聚焦,其小无内,方法有…观呼吸法门,参话头,或者是念想某一个偶像…佛…梵天…莲花等等,用这个一有破万般杂念。

但是它本质上呢,是从物质炼向精神,就是从有到无,从空间走向时间,从身边的山川大地高楼肃穆汽车房子精尘阳光开始,最后,通往时间轨迹上的精神信念等信息类。

与之相反的是智慧静坐,它的形状应该是一个倒三角体,他从天空从时间中去汲取信息,同样的是通过人的大脑也就是理性感性和感觉,逐渐规定性去删减,但却是反向的,它的特征是无,这个无,是虚空的信息,是其大无外的无,锻炼的法门有停止念想,以无建无,就是空无一物,连空都没有,什么都没有,本来无一物。

可从本质上呢,他是从精神走向物质,也就是从无到有,从时间走向空间,从万千知识信息或者信念开始,最后到达空间领域的万物万有。

有很多迷思啊,认为无比有强,我倒是觉得这者各有妙用,只悟一端呢,就会造成执迷,都不完整,都不究竟,历代大德成就者,莫不偏执于某一道且拼命的去吹嘘发扬,最后难免都不圆满。

新华述评 | 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怀念袁隆平

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
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
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
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
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
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老百姓把袁隆平刻进自己心里。

(一)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
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是什么让他对稻田如此眷恋?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
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
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誓言。蓬勃向上的新中国给袁隆平提供了践行农业报国誓言的广阔舞台。日益强盛的祖国就是他躬耕科研的沃土。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
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
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
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
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二)“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5月22日下午,灵车缓缓驶出医院。长沙宽阔的主干道上,许多车停下来鸣笛致意,人们涌上街头,齐声呼喊:“袁老,一路走好!”
此时此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网络上写下:“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世界粮食计划署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在55个国家/地区内至少有1.55亿人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突发粮食不安全状况。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们无法置身事外,不能无动于衷。
海外人士说,这位老人研究的,是根除饥饿的“东方魔稻”。
如今,“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
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写道: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2017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发文认为,中国的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
一位科研工作者,为何有超越国界的魅力、领先世界的技艺?
当你看见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你会更加理解——货币图案是杂交水稻,它让这个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国家,结束了进口大米的历史。
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让全世界吃饱饭,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毕生的夙愿。
他说:“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他,做到了!

(三)真如少年
5月23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细雨霏霏,祭奠者排起长队。
人潮中,有许多手持鲜花、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莘莘学子。他们面庞青涩,神情肃穆,安静有序地跟着队伍一步步前移,然后,深深鞠躬。
一天前,当灵车驶过长沙街头,许多青年齐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同一时间,无数人在网络上默契地传递同一句话,“袁爷爷,我一定好好吃饭。”
一群年轻人,以纯真的承诺,告慰一位老人至诚的梦想。
袁隆平生前,每一次在青年人中公开亮相,都堪比“大型追星现场”。尖叫、鲜花、掌声……在“95后”“00后”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顶流明星。
“我与他好像有过一面之缘,在饭桌上,在课本里。”“明明素未谋面,我却泪流满面,像失去了爷爷一样”……一位91岁的老人,为何成为中国青年热爱如斯的“网红”?
没有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踏实的安全感,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最直白的表达。
没有比“喜看稻菽千重浪”更持久的喜悦感,这是最生机勃勃的画面,最扣人心弦的憧憬。
那些身处大千世界、见识五彩斑斓的年轻人,总是被袁隆平人格中最朴素的力量击中——那就是“真”,真如少年。
他倔强,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他坦诚,功成名就后,面对测产失败全无包袱,“跌跤就跌跤,再爬起来就是了”;
他幽默,步入鲐背之年,总是自称“90后”,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脑瓜子;
他活跃,过了80岁,还能在气排球比赛中打满全场,而且担任主攻手;
他浪漫,工作至深夜,会心血来潮拉着夫人的手奔到河边,跃入水里畅游;
……
“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句对大学新生的寄语,敲响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房。

(四)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时针拨回5月22日上午,弥留之际,亲友围在袁隆平床边,唱起他最喜欢的歌。
他走得安详,嘴角带着笑。有人说,袁老那么思念母亲,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还有人说,他一定是进入了梦乡。梦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袁老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他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
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
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正待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
“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隆平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
即使身处重病之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
入院之初,他每天都问医务人员:“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袁隆平急了:“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他病重时念念不忘的,是叮嘱学生们要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本色——爱国为民、刻苦钻研、全心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袁隆平仍在奋力燃烧自己,烛照后学。
生命有尽头,科学无止境。
一代科学巨擘陨落,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你听!
传承的决心,如稻穗饱满——
“我追的星陨落了,会有更多的星亮起……”
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
“请放心,您这位‘90后’没有完成的,还有其他‘90后’顶上!”
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记者袁汝婷、刘良恒、周勉)

来源:新华社

【新华述评 | 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怀念袁隆平】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

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

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老百姓把袁隆平刻进自己心里。

(一)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

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是什么让他对稻田如此眷恋?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

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

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誓言。蓬勃向上的新中国给袁隆平提供了践行农业报国誓言的广阔舞台。日益强盛的祖国就是他躬耕科研的沃土。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

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

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

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

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二)“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5月22日下午,灵车缓缓驶出医院。长沙宽阔的主干道上,许多车停下来鸣笛致意,人们涌上街头,齐声呼喊:“袁老,一路走好!”

此时此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网络上写下:“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世界粮食计划署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在55个国家/地区内至少有1.55亿人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突发粮食不安全状况。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们无法置身事外,不能无动于衷。

海外人士说,这位老人研究的,是根除饥饿的“东方魔稻”。

如今,“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

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写道: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2017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发文认为,中国的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

一位科研工作者,为何有超越国界的魅力、领先世界的技艺?

当你看见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你会更加理解——货币图案是杂交水稻,它让这个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国家,结束了进口大米的历史。

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让全世界吃饱饭,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毕生的夙愿。

他说:“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他,做到了!

(三)真如少年

5月23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细雨霏霏,祭奠者排起长队。

人潮中,有许多手持鲜花、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莘莘学子。他们面庞青涩,神情肃穆,安静有序地跟着队伍一步步前移,然后,深深鞠躬。

一天前,当灵车驶过长沙街头,许多青年齐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同一时间,无数人在网络上默契地传递同一句话,“袁爷爷,我一定好好吃饭。”

一群年轻人,以纯真的承诺,告慰一位老人至诚的梦想。

袁隆平生前,每一次在青年人中公开亮相,都堪比“大型追星现场”。尖叫、鲜花、掌声……在“95后”“00后”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顶流明星。

“我与他好像有过一面之缘,在饭桌上,在课本里。”“明明素未谋面,我却泪流满面,像失去了爷爷一样”……一位91岁的老人,为何成为中国青年热爱如斯的“网红”?

没有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踏实的安全感,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最直白的表达。

没有比“喜看稻菽千重浪”更持久的喜悦感,这是最生机勃勃的画面,最扣人心弦的憧憬。

那些身处大千世界、见识五彩斑斓的年轻人,总是被袁隆平人格中最朴素的力量击中——那就是“真”,真如少年。

他倔强,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他坦诚,功成名就后,面对测产失败全无包袱,“跌跤就跌跤,再爬起来就是了”;

他幽默,步入鲐背之年,总是自称“90后”,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脑瓜子;

他活跃,过了80岁,还能在气排球比赛中打满全场,而且担任主攻手;

他浪漫,工作至深夜,会心血来潮拉着夫人的手奔到河边,跃入水里畅游;

……

“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句对大学新生的寄语,敲响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房。

(四)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时针拨回5月22日上午,弥留之际,亲友围在袁隆平床边,唱起他最喜欢的歌。

他走得安详,嘴角带着笑。有人说,袁老那么思念母亲,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还有人说,他一定是进入了梦乡。梦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袁老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他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

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

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正待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

“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隆平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

即使身处重病之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

入院之初,他每天都问医务人员:“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袁隆平急了:“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他病重时念念不忘的,是叮嘱学生们要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本色——爱国为民、刻苦钻研、全心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袁隆平仍在奋力燃烧自己,烛照后学。

生命有尽头,科学无止境。

一代科学巨擘陨落,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你听!

传承的决心,如稻穗饱满——

“我追的星陨落了,会有更多的星亮起……”

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

“请放心,您这位‘90后’没有完成的,还有其他‘90后’顶上!”

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记者袁汝婷、刘良恒、周勉)
https://t.cn/A6VIm6oa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 沿着人行道的路沿缓慢地朝我住的宾馆走去,就只是踩路沿的那块十厘米左右厚度的石头,走得很专注。偶尔有清洁工大妈奇怪地看着我,露出鄙夷的目光,我想她一定是认为我
  • 奥迪公布IGTC#洲际GT挑战赛# 第二站#印地8小时耐力赛# R8 LMS EVO“星条旗”涂装,三台车由Audi Sport直接支持参赛,全厂队车手阵容
  • 我靠这个价格也太划算了! 鸭鸭 高端羽绒服 【294】 淘宝正价要899的,领券也要399,现在jd直接又便宜了100[憧憬]需要叠加页面上【999-2
  • #湖北地方动态# 【荆州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大研讨主题活动开门评议座谈会】10月12日上午,为提升查摆检视环节工作质效,推动大研讨活动走深走实,荆州市生态环境局邀请
  • “我家住在淮海中路*弄*号”,这个地址刻骨铭心,记不清什么时候背下来的,只记得多少次,差点走丢的我,凭着这个地址,被好心人送回了家…今天故地重游,记忆中那又长又
  • 不得不说,我泡鸡爪的技术越来越不错了,虽然某人说不行哈哈哈但是我觉得好吃 图一 晚餐:鸡爪➕石榴➕香蕉➕(苹果没吃下) 鸡爪都不够我一个人吃.这个石榴真的很饱
  • 哥 给你尝尝我的苦瓜 我 不吃 哥 让你尝尝 你要是一筷子不夹不说你的 哥 咱俩晚上喝点 我 好啊 哥 算了 你要是说不喝咱就喝 你一说喝咱就不喝 我 我不
  • 在给一个人发消息时,一个小时对方不回复,三个小时对方不回复,二十四个小时不回复,一次如此,三次如此,十次如此,看似他没有回复只字片语,其实他想说的话,早就说了。
  • 对于不知道哪条下水道爬出来的不明生物,恶心吧啦的,虾虾不要过多关注,太影响心情,要做到不给它们一丁点眼神和流量(看到屎要捂着鼻子绕道走,狗咬你一口,你千万不要去
  • #民族团结进步看德宏#【民族团结展示与教育的窗口 走进梁河南甸宣抚司署】傣族刀龚氏世袭南甸宣抚司署,始建于1851年,由第26、27、28三代土司不断扩建,于1
  • #刘宇宁我们的歌##刘宇宁小林暖宝宝代言人##摩登兄弟[超话]# 摩登兄弟刘宇宁刘宇宁棚主宁哥 星星不见太阳光,永眠长逝莫悲伤,虚空极尽莫能计,每在心旁总情
  • 来玩球影城打卡啦!当了一天霍格沃滋的拉文克劳学妹,不再是麻瓜了,好开心!我永远爱鹰院! 见到了话痨威震天,它真是个迷人的反派!我申请加入霸天虎! 玩完了所有的项
  • #青柳尊哉[超话]# 『Navy Pier 埠頭にて』キャストビジュアルver.1 side-A #青柳尊哉 # 加藤理恵 #中丸シオン # 渡辺邦斗 #
  • #AG超玩会[超话]#好像都还历历在目[抱一抱] 队长队长队长” “你只管上出问题了算我的” “五杀没咯五杀没咯” “我这波没钱要是换个复活甲就帅了” “没事已
  • 在秋风轻抚下,我静静地沉思。   总想对你说我想说的那些话,总想给你带来我的欢乐。不知何时,才能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我会为你写诗,在心底为你写一首首关于你的诗
  • #糖醋排骨#传统名菜 糖醋菜系No1 典型的浙菜,具有滋阴润燥、益精补血的功效 -排骨剁小块 加入料酒 盐 生抽 鸡蛋搅拌 加入面粉搅拌均匀 -热锅起油五成
  • 一段感情中,特别懂得克制的四大星座女 白羊女:懂得自我克制约束 白羊女哪怕很喜欢一个人,她们也不会随便乱来的,因为她们很懂得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懂得照顾对方的感
  • 此微博是小熊杂记本 用于分享和记录很多比较instant的事情和情绪 真的就是不太care什么都发的了 杂七杂八得很 二三次和各种圈子的生活日常也都没有分号 活
  • 【聚散有时而四季常在 品享雁舍四季美食艺术】 雁舍四季(北京坊店)是一个重视文化体验的餐饮品牌。10月20日上午,10余名大栅栏地区居民来到北京坊雁舍四季进
  • 炒股日记10月15日周五阴雨 今天又靠电影股撑着了, 昨天公告三季度亏损, 但今天还涨了3%, 说明什么? 是不是被基金盯上了?! 今天转发了一篇: 《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