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善良是一种力量 • 智慧则是这种力量的载体

 

一、

如果说善良是一种原始的力量,#国学实录# 那么智慧则是这种力量最好的载体,只有以智慧作为载体的善良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使人生变得更好。
反之,当善良失去智慧的辅佐,便会使一个人沉浸在自以为是的愚善之中,这样的人会活在无尽的痛苦之中,因为他不仅不能以这样的善良给自己带来好的结果,甚至会在愚善的驱使之下,使人生增添无尽的坎坷。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哪怕当这一切问题显现于生命中的时候,他也不能察觉到自己的错误,还在抱怨着外界的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善良一定会带来真正的福祉,因为因果不虚的这个道理,存在于世间的任何立场。
《尚书.太甲》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惟吉凶不及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国学知识# 只要品德纯正,无论如何行动都没有不吉利的;如果品德混杂不纯,无论如何行动,都会有凶险。吉利或者凶险不会有差错,全是在人为,上天降下灾祸或吉祥在于人的德行。
人生最该做的,是时刻反省自己的本心是否纯正,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心思审视自身,并以自身的品行端正,来求得人生好的福报结果,而不是抱着混杂不纯的善良自以为是,将自己自诩为高尚之人。

元代有一个高僧叫中峰和尚,他从小就喜欢佛家的东西,也是与佛有缘,甚至在刚刚认识字的时候就会读佛经直到深夜。
在24岁出家之后,也是白天干活,晚上念经,后来终于成为一代高僧。
有一天,几个读书人一起去拜见中峰和尚,见了中峰和尚之后就问他:“佛教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谁都避不开这个道理。但是现在有一个人经常行善,但是他的子孙却不兴旺,而无恶不作的人,他的子孙却十分的兴盛,佛说的东西是不是一点根据都没有?”
中峰和尚就说:“凡人的思想是没有经过洗涤,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不能得到正确的见解,所以把真善当做恶行,却把恶行当做真善,这样的人一直都不怨恨自己,把真假颠倒,反而抱怨上天报应不灵。”
中峰和尚所说的“被世俗见解所迷惑#传统文化# ,不能得到正确见解,所以误判善恶”的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愚善。
如果世间的善良没有以智慧作为基础,那么这样的善良就会发展成错误。
就好像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带着偏见的善恶观去观察生活,最后不仅使自身产生了障碍,也给别人带来了痛苦。

二、
其中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因为缺乏认识善恶的智慧。
因为他们没有审视善恶的智慧,他的经历、他的眼界、他的思想,局限了他看问题的角度,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最终只是带着错误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这样得出的善恶本身就是错误的。
其二:是立场不同。
很多人评价善恶,不是站在客观的角度评价,而是站在立场的角度。
所谓“立场”,就是由世俗利益、关系等各种复杂因素组成的位置,这样的角度也是带着情绪的,而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是背离常理的。
不管是生活中的两个人发生矛盾,还是利益场上的两个人发生矛盾,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将自身归咎为善,将对方称之为恶,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这只是位置产生的错觉,而不是客观存在的真理。
在这两种状态下,所产生的善恶观都是错误的。
比如在鲁迅笔下就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没有是非分明的智慧,#读书# 也没有路见不平的道义,有的只是麻木不仁,愚昧残忍。
他们就是鲁迅笔下的“看客”。
从《祝福》之中的看客柳妈,再到《药》之中的茶馆茶客,他们作为事件的旁观者,在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情况下,却能够将自己冠以道义之名,成为事件的怂恿者,使自己成为悲剧的帮凶,最后身处在错误之中而不自知,甚至引以为傲、沾沾自喜。
比如在《药》之中,当小说的主角夏瑜被砍头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为他鸣不平,但是却有一群“看客”拍手叫好。
比如茶馆里面的“驼背五少爷”这个角色,他倚老萎靡,无比颓废,沉闷压抑,满含愁怨,但是听说夏瑜被红眼睛阿义打了嘴巴之后,仿佛是自己的仇人被打一样而由衷高兴。
当听到别人说夏瑜劝阿义造反的时候,他也“恍然大悟”地说:“发了疯了。”
这真的是人生的悲剧,他和夏瑜同样是二十多岁的年纪,却永远不能理解夏瑜所信奉的伟大的革命精神,导致自己沦为一个毫无建树,毁灭正义的帮凶。

这个世界所有的悲剧都有“主谋”,也有“帮凶”,不管他们以什么样的嘴脸和面目呈现在事件之中,也不管他们是将自己冠以道义之名,还是有杀伐果断的手法,其本质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黑白不分。
他们没有见过更大的世界,也没有走出自己思想的囚笼,有的只是停留在狭隘的认知之中自命不凡,最后颠倒了黑白,背离了因果。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即便有一天身处纠葛的时候,也不会察觉到自己的错误,只是悲惨地继续抱怨:“为什么善良的人没有好报?”
所以对于人生来说,智慧才是最大的“福分”,以智慧作为根本,这样的善良才会行使正确的力量。而不是在愚昧的作用下,用自以为是的姿态,行使着毫无价值的“正义”,最后不仅给自己设置了障碍,也给世界增添了悲剧。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实录

知乎搜索国学实录

收听语音文字视频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

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一四O集)2001/3/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4-0140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看「止觀」這一條。古德有說,如果就所修方便門來講,「止」屬於空門,屬於真如門,因為它是離一切相的;而「觀」則屬於有門,屬於生滅門,它是對於一切有為法而發殊勝的理解。也就是說,觀是智慧,智慧能夠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佛在大經裡面教導我們「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是止,即一切法是觀。如果就修行次序上來講,應當是止在前,止是定,為什麼?止能夠伏煩惱,先把煩惱伏住,但是斷不掉。斷煩惱要觀,先修止後修觀,觀能斷煩惱,為什麼?把煩惱的真相看清楚了,這才能轉煩惱為菩提;煩惱究竟是什麼,你搞不清楚,所以它才障礙你。但是功夫到了純熟的時候,跟初學不一樣。初學有這個次第,有先後,有順序;到純熟的時候那就不然,止裡頭有觀,觀裡頭有止,所以止觀不二。

  同學們剛才來問我:「一門深入要深入到什麼程度?」在大乘佛法裡面無論哪一個法門,你修學要想成就,你一定要懂得這個方法、祕訣,一門深入。諸位要曉得,一門深入是止,止的什麼?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你就止了。我的功夫用在一門上,這一門裡面就有觀,放下萬緣是止,所以一門深入是止觀雙運。你一門深入,怎樣才能夠契入境界?就是說,你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修學?至誠感通;至誠是因,感通是果。換句話說,必須用真誠的心一門深入,你才能夠開悟,才能夠證果,感通就是指開悟、證果。

  感通的樣子是什麼?什麼時候我們才曉得這是感通?通是通達,世出世間法不學就通達了,那就是感通的樣子。這個地方也是有層次的,所謂是有小悟、有大悟、有徹悟。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小的感通;「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大的感通。由此可知,感通能力的大小,與你的誠敬心一定是成正比例的。誠敬從什麼地方看?從十善業道上看;果然斷十惡、行十善,你才是至誠。如果說是「我修行用至誠心了,我心裡頭殺、盜、淫的念頭沒斷,處事待人接物還有妄語、還有兩舌」,你一絲毫的誠意都沒有。至誠從哪裡看?十善業看;你真修十善,真的斷十惡,這是你的至誠心發現了。功夫淺深,那就看你斷惡修善的成績。果然在一切人事物裡面,以十善為標準,十惡念決定不生。靜止的時候,怎麼用止觀?止的時候一念不生,觀的時候萬善相隨,起心動念純善對人、對事、對物,這個時候距離感通就不遠了。最粗淺的一個現象,三藏十二部經擺在你面前,你沒有障礙、你都通達,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無量義,你講一輩子,佛經裡頭一句話你都講不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見到的上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分量有多大?菩薩告訴我們,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我們知道,佛法計算分量多寡是用偈做單位,不像中國,中國是用字,《道德經》五千言,這分量多少?五千字,是用字來做單位的。印度人是用偈,偈是什麼?四句,用四句做一個單位,這四句長短不一定;偈誦裡頭四句是一首偈,長行四句也叫一首偈,它是這麼計算的。多少偈?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所以我說一句經文你要細講,你講一輩子、你講一百年都講不完。我說這個話有根據,不是隨便說的。

  真正深入,一門深入,你就有這個能力。展開經卷還有很多障礙,你沒有通,你沒有入。「入」尚且沒有,那個「深」就更談不上。深入!所以諸位同學要曉得,佛法修行的祕訣是「一門深入」。我常常做比喻,佛法像個圓球,球它有個心,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就像在這個球的面上;任何一點,那就是一個法門,任何一點都通達圓心,只要到達圓心,全部通達,沒有到達圓心,不會通達,你還是一門,你不懂第二門,到達圓心全部都通達。

  我們現在要問:為什麼我們修學這麼困難?我們也很想通達,為什麼通達不了?一般說法是業障障住了,你有業障。這個問題我過去請教過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是業障,一定要把業障消除,普賢十願裡頭「懺除業障」,業障懺除就通了。什麼是業障?業障可太多了,說不盡。見思煩惱是業障,塵沙煩惱是業障,無明煩惱是業障,哪能說得盡?但是業障有根,我們要把那個根找到,從根本修就快速了。中國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都常常教人「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也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還有根本,根本的根本是什麼?自私自利。所以,要不能把自私自利放下,頭一個關口就不能突破。自私自利在《金剛經》上就是講「我相」、「我執」,後半部講的「我見」。

  佛在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一般人都把《金剛經》的標準看高了。「即非菩薩」,那個「菩薩」是什麼菩薩?法身菩薩。這個看高了,我的看法沒那麼高。「即非菩薩」應該說「即非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才符合真正的經義;初信位的菩薩見惑破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破了,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都離開了,在小乘相當於須陀洹果,初果。你們想想,我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這樣的菩薩才真正叫入門,往後修行一帆風順。頭一個難關突破了。

  我們同修們,無論在家、出家,每一個人善根都很深厚,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行,就是這一關沒突破,所以依然是生死凡夫。如果證得初果,小乘初果、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個人就是聖人。我們說四果羅漢、四果聖人,他是初果,超凡入聖了,雖然還沒有出三界,但是決定不落三惡道,這是肯定的,決定不會到三惡道去。小乘從這一天起,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證阿羅漢果;大乘菩薩遇緣殊勝,一生當中就能夠超越六道輪迴。所以《金剛經》真正的意思在此地,我們要知道。說「法身菩薩」太高了,距離我們太遠了,我們自己很難提起警覺心,好像那是望塵莫及,「算了,這一生沒分」。跟你講初信位的菩薩,「距離我們很近」,這一步跨進去,我們就入門了。換句話說,「我見」就是我執不能放下,你就沒法子,你始終還是在六道輪迴這一邊,你這一步跨不過去。

  然後我們細心想想,我們生生世世被什麼害了?被「自私自利」這個妄想執著害了。怎樣破除這一關?我、我所,必須要捨得乾乾淨淨,這就講放下。從前章嘉大師教導我,先從「我所」下手。「我所」是「我所有的」,身外之物,先從這裡放。常常想到佛教導我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將不去就是帶不走的,帶不走的應當要放下。我的房子,我的房子帶不走,死了帶不走;我的財產,死了也帶不走,一分錢也帶不走;我的地位也帶不走,我的名譽也帶不走,名聞利養沒有一樣能帶走的;我的眷屬,我的兒女、我的子孫統統帶不走。帶不走要放下!放下不是不負責任,一樣要負責任,認真負責教導他們,不放在心上;心地清淨,把親情轉變成真實智慧,把感情轉變成理智,這就對了,那就跟佛菩薩一樣。一定要突破,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這個心裡頭毫無牽掛,從這裡著手。然後進一步,「身」也帶不走。先斷我所,「我所」捨掉,然後「我」也捨掉。我這個身帶不走,身不是我,身也是「我所」,也是「我的身體」,不是我。常常這樣觀想,人就生智慧,這是觀。統統放下,「我」跟「我所」統統放下,再也不執著,這樣才能夠入門。

  入大乘之門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入小乘之門就是須陀洹初果。你要是不能放下,你就永遠入不了境界,永遠作凡夫。學佛學了一輩子,天台大師講「名字位中人」,名字位中是有名無實。名字位中人。你還是輪迴心,你還是造輪迴業;在六道裡面,善因感三善道果報,惡因感三惡道果報,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毫無成就。出六道輪迴到四聖法界,才算是小果。諸位要曉得,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都是小果;小果有四種、有四等,統統是小果。離苦得樂,離三界之苦、得四聖法界之樂,這個樂不究竟。必須還要向上提升,從相似位提升到分證位,才算是真正成就了,證得大果。到如來果位,那叫究竟圓滿的果位。要不斷向上提升,上是不斷放下,放下就往上升。沒有別的,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所以在我們現前是先伏煩惱,再斷煩惱。

《三报论》:“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先后虽异,咸随所遇而为对。对有强弱,故轻重不同。斯乃自然之赏罚,三报之大略也。”

“三报”就是指现报、生报和后报这三报。对这个三报的事理、因果来加以讨论,这就叫“三报论”。“三报论”也不是慧远大师自己创立的,经典《阿毗昙心论》里面就谈到这个问题,所以“经说业有三报”。“业”的概念就是Karma,就是我们众生举心动念、行为造作所产生的一种功能。“业”就有它的业力。那么业一般分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种。

所能造的是身、口、意,尤其这个“意”,我们一个微细的念头,都在阿赖耶识播下了一个种子,迟早都会有报应。这个种子生起来,起现行了,这就是它的报显发出来了。如果我们身、口、意三业,都是很重的心造作了很重的业,那么这个业力种子的力量大,它显发出来的时间就会快,后果就会大。业,是印度古老文明都谈的,《四韦陀书》婆罗门教都承认这种“业”的存在。

只要造了业,一定会有报,业为因,报为果,这就体现因果的法则。那么业因它的报有三种,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错综复杂的。三种报:一个是“现报”——现世报;一个是来生报,叫“生报”;一个是“后报”,就是多少生以后才去报。那对于这三报,就表明什么呢?表明佛法这种因果的法则,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态里面去展开它的观照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一点,就是佛教的真理所在。

我们凡夫众生是不了解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所以带着我们的短浅的知见就容易得出:我的一生就是这一辈子,死了就什么都没有——断灭见。这个断灭见——死了就没有,有时候他可能也相信一点因果,但是它叫“一世因果”了。如果你在一世里面,就是在这一期的生命的过程当中,去建立因果的法则,是没办法建立的,因为它不能诠释错综复杂的因果的情形。

像其他宗教,它也相信因果,但是它是讲二世的因果。二世的因果在今生层面,它会比断灭见的一世的因果要高明一些,要超越一些,但是它仍然解释不了错综复杂的因果法则。唯有佛教这种三世因果——大家去了解十二因缘,叫二重三世因果,那种错综复杂的格局,才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解释生命现象的理论体系。

那这样看,“现报”就是我这一世行善或者作恶,就我这个业报身去做,但由于做的业力很大,它感的时间很短,今生就接受了这样的善因的善果,或者恶因的恶报。这就叫“现报”。那来生报——“生报”是什么?就是我们今生的善恶的行为是到下一辈子去报。你一生行善,下一辈子得人天福报;你一生放纵贪、瞋、痴三毒烦恼,什么都敢干,你就到三恶道里面去接受那种果报。这叫来生报,又叫生报。

现在讨论“后报”,后报就更复杂了,就是我们今生所行善或者造恶的业力——Karma,是经过两生——不是来生而是来生的来生,或者三生、十生、百生、千生、万生乃至恒河沙劫之后,才会有果报。那这种状态,你看我们凡夫的肉眼是只会对这一世因果有所了解,天眼通可以对来生有所了解,证果的圣人比如说阿罗汉,能够了解八万大劫的善恶因果报应的情形,那么八万大劫以后的情况不了解——宿命通他没有,所以恒河沙劫之后,这个过程当中的善恶因果唯有佛才知道。

有一天,佛就指着一个鸽子问舍利弗:你看这只鸽子,它宿世是什么?何时得脱?舍利弗观察,它以前的八万大劫以来,都是一只鸽子;再观察它什么时候能够脱离鸽子身体,观察它八万大劫后还没有脱离。声闻的智慧是有限的。那佛就告诉他,在八万大劫以前这只鸽子是什么身份,在未来的八万大劫以后,它在什么时候能够脱离鸽身,能够得人身,能够修五戒做优婆塞,能够慢慢修行得到成佛之果——佛能够展示得清清楚楚。我们要了解果报的三个概念:现报、生报、后报。

那这样的一个受报的过程,又不是我们像一加一可以定义的,它里面太复杂了。比如从那个时代,我们中国的很多佛学学者都在争论:这个受报的主体有没有?谁来受报?难道受报的有个客观的主体吗?如果说有个客观的主体,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但是又没有这种受报的主体吗?也不是。所以这就有一个叫“相似相续”的概念出来了——“不一不异”。受报它没有一个主体——“受之无主”。你接受果报,不是一个一定的东西,不是一个定命的东西——就是主宰。

但是又不能说它没有,它一定要由这个受报起现行。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怎么起现行?是由于这个“心”。但这个“心”也不是客体的东西,“心”是由于外境才有的。由于外境才生起了这个“心”,所以“心”没有一个决定的掌管的功能。那到底怎么理解呢?这里就提出一个概念,实际上是一种智慧——“感应”这个问题。慧远大师在对一种事情的把握方面——在“感”和“应”这样的一个把握方面,是非常到位的,包括对《周易》也是以“感”作为它的体性的。那么“感应”是宇宙、人生、生命当中至高的原则。

因果报应,是由于我们这个“心”感了外面的事境,原来所造的那个Karma的力才有应,这叫“感事而应”。如果有这个种子,但你没有外部的事境——没有这个条件,它就应不出来。所以受报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法相唯识谈,阿赖耶识的藏识里面有无量劫以来善善恶恶的种子,但这些种子是不是起现行,是取决于外部的条件。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这里面哪些种子可以起现行,哪些种子不起现行,它是复杂的。

你不能说它一定起现行,或者有些种子提前起现行,这都是“感事而应”的产物。“事”千变万化,“心”错综复杂,所以这就决定了受报的表现形态多样,你不能机械地把它定起来。那么业里面有些是定业,有些是不定业,这些都要在“感事而应”里面找到它相应的表现形态。

我们的心是感外面的事境:阿赖耶识的种子产生了一种现行的作用——那么这样的“心”和“境”之间的这种感应,就会使这个“因”:你感得强,感得业力重,它起现报、起现行的速度就快;如果你感得心弱,事境也比较弱,它就会来得比较迟。所以虽然造了恶业,但是是今生报,还是来生报,还是无量劫以后才报,这是不定的。这是根据我们能感之心和所接触的事境的感应强度来决定的,所以果报有先有后。

虽然果报现前有前后时间上的差异,但是它不离开一个原则:都是我们的心随着所遇的人事环境,而显发的一种对境。“对”就是应的意思。对应出来的东西,都是这个原理出来的。那么由于我们能感的心有轻、重,所以所应的果报也就有强、弱的差异。强、弱也就表明这个业有时候来得重,有时候来得轻。果报的轻重追溯它的源头,跟我们当时造业是重心造,还是轻心造,也是对应的。

比如说我们造过杀人的业,在造杀人业的过程当中,也有轻和重的差异。他有时候就想只是教训一下他,用刀背砍一下,说明他的杀心要轻一点;如果他用非常狠毒的心——“我一刀要把他劈成两段”,他这个心就来得重一些。你重心,它的报就来得重;你轻心,它的报就来得轻。这里面常常讲半斤八两。

所以这样的一个因果报应都是法尔自然的,那种赏罚机制没有谁去主宰的:没有上帝去主宰,也没有佛菩萨去主宰。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心、自己的业所导致的,这就叫“自然之赏罚”。“自然”不是一般道家讲的自然,“自”就是自动,你自性里面法尔自然的种子起现行:轻重、强弱的对应关系——善因给你奖赏,恶因给你惩罚的一种自然的报应。这就是现报、生报、后报大概的发生的基本机制。

慧远大师用非常简略的语言,把大、小乘经典关于三世因果报应的核心的原理揭示出来。如果你要展开这个因果的机制,可以讲很多,但慧远大师只是从“感事而应”这个层面,把它的发生机制给我们表达出来。最后的结论是:这是自然的赏罚。既然是自然的赏罚,它就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为的责任者,是不能逃脱这种行为的责任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根据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在“十三五”期间,为企业提供不低于8000亿元融资,重点支持实施《“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的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重大工
  • 就在老郭和巩立姣有趣互动之后,“中国著名导演”、娱乐圈中“蹭热点小王子,谁红蹭谁”的刘信达开始喊话了:“郭德纲喊你听相声,那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在刘信达眼中,
  • “任嘉伦一称王我心里就有底了”我们长意是北渊尊主啊,结果到纪云禾这儿成乖乖鱼了[捂脸]太难了,真的太难了。今天看完了红楼梦 物极必反 盛极必衰 满纸荒唐言 一把
  • Bất ngờ của hôm nay: Gặp lại Bảo Trâm sau 2 năm, từ lần Hiking CN-14/10/2018. Là
  • 黑眼圈我是打游戏熬夜熬出来的 骗你我是小猪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我也曾踏入过这滚滚红尘,江湖深深,年少懵懂却落得满身伤痕。真希望有一天 能将日记本里 酝
  • D5OVE Chapter 3 Part 1 LOOKBOOK|官方型录Order is the rule of believers,Chaos is the
  • #扩大中小学教师招聘#那就说一下自考学历和教师资格证的几点事情吧:1、自考学历受国家认可,可以正常考教师资格证;2、至于自考学历入编,要看各地的要求,规定不一样
  • 对于奇异博士来说,看着自己心爱的人与别人结婚,这很疯狂;对于旺达来说,她被告知‘这本书中有个章节是关于你的,你应该读一读,里面有你不愿知晓的秘密’也很疯狂。挽回
  • ⚠️⚠️⚠️投稿内容涉及CP杂/口嗨下限低,虽加了镇魂防搜但如有不小心搜到误入的一般玩家建议及时拉黑本账号⚠️⚠️⚠️投稿须知:投稿方式:私信发送【投稿】➕内容
  • 送你出嫁的时候高高兴兴的 我总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我更希望你幸福了 从小到大我们几乎天天黏在一起 我们总是互相分享喜怒哀乐 我一直坚信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 ⚠️告诉你们一个可怕的事情‼️最近好多朋友,总是感到饥饿,就是脂肪细胞组织活跃,它需要攒足热量开始过冬了,大家尤其注意这段时间,秋天不减肥,不瘦身!那您在冬天会
  • ”-钟熠身边总带个小女孩,又乖又漂亮后来不知道出了什么事,那姑娘离开了钟熠面上似乎没什么,事业蒸蒸日上,股票市值翻了好几倍只不过人越发的低沉,害的哥几个都不敢叫
  • #喜欢锅包肉的兔崽[超话]##柳智敏#大家好,我叫柳智敏,我的爱称是螳螂,可我喜欢粉丝叫我瘤蚂蚱瘤鸡,我的优点是碰瓷前辈,我的特长是预言公司要完蛋,虽然我整容了
  • 和失踪了的白夜久别重逢,她非常高兴,看到这一幕的麻里亚和将贵(柄本佑)对终于解开了白夜的身世之谜舒了一口气,但当事人白夜,在渐渐唤醒了自身的记忆后,却表现出了让
  • 无论你是在网购、理财还是求职中,遇到天上掉馅饼的事时,要做到不轻信、不贪心,官方渠道多验证,全力守护自己的钱袋子!更有反欺诈联盟等你加入,一键成为志愿者,做举报
  • 实地查看了教室、食堂、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详细了解疫情防控措施落实、防控物资储备、就餐管理及食品卫生管理等情况,对我校期初校园防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给力]原局长
  • 这天一位帅哥路过,却不是霸总,但他深深的被流麻给吸引住,他驻足许久,阳光一笑:“小姐姐,琥珀流麻我能吃吗?他一把推过帅哥,对少女说,“呵呵,你不是就是想要我的钱
  • 让我来略说一下 :一 、涅槃的意义涅槃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槃,今顺古亦云涅槃。一星 10分给女主描写的还行(还行是相对于上一本而言)不是上一本那么直
  • 」 __________@任嘉伦Allen ✨ 任嘉伦暮色心约| 任嘉伦请君 | 任嘉伦与君初相识 | 任嘉伦恰似故人归|任嘉伦蓝焰突击 |任嘉伦陆炎|任嘉伦李
  • 我慢慢明白了我为什么不快乐,因为我总是期待一个结果。——马德《允许自己虚度时光》我慢慢明白了我为什么不快乐,因为我总是期待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