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曹丕“招黑”的两个传说】 因为“七步诗”上了热搜,曹植自然而然也被热搜了。前不久,《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推出封面故事《曹操·缔造魏国》,并以系列文章介绍曹操纵横捭阖的故事。这中间,都绕不开曹丕。
  曹丕即魏文帝,在位七年。他的文治武功虽然并非特别出色,但也不能说平庸无为。那为什么对他的评价偏低呢?很显然,“七步诗”“心机男”抢甄氏的故事,都一直在给他“招黑”。尽管这两个故事或被证伪,或最多“莫须有”,但因流传太广,很多人仅凭朴素的满腔义愤,就恨起他来,曹丕确实有点冤。
  曹丕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传说往往“更让人相信”
  从两个故事说起。最为人熟悉的,莫过于他逼曹植写“七步诗”了。
  《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了这件事:魏文帝曹丕命令曹植,七步以内写成一首诗,否则杀头。没想到,曹植七步之内,吟出那首流传至今的《煮豆诗》。
  虽然不少学者从各种角度论证,这个故事应不属实,但丝毫不影响其广泛流传,并为大家津津乐道。
  这个故事形成的效果,类似如今娱乐圈里那种“虐粉”套路带来的结果,粉丝们因为同情自己的“爱豆”受到打压,反而加倍支持。那么,曹丕不挨骂谁挨骂?
  娶到甄氏的故事里,曹丕妥妥地被塑造成了“心机男”,这对他又是一个大大的减分项。
  甄氏原本是袁绍儿子袁熙的夫人,才貌俱佳,家世也很显赫。按某些“趣历史”的表述,曹操攻打邺城,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想据甄氏为己有。意想不到的是,曹丕捷足先登。原来,曹丕也早已听闻甄氏貌美,借此机会率先冲进袁府,抓到甄氏,并大大方方地请求曹操,把她赐给自己为妻。事已至此,曹操也没办法了。曹丕计谋得逞,顺利抱得美人归。但是,“心机男”的称号也就坐实了。如此心机,岂能不令人鄙薄。
  围绕甄氏的故事至此并没结束。排在“建安七子”首位的孔融,因为曾拿这件事讽刺过曹操,引来杀身之祸。听说曹丕娶了甄氏一事后,孔融一本正经地对曹操说,这事再正常不过了,以前,武王伐纣,就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本来,曹操一直感觉此事有点夺人妻室之嫌,闻听有这样的历史掌故,非常高兴,于是,赶紧向孔融打听,语出何典?孔融回答,以今例古,应当如此。曹操这才明白,孔融是在讽刺自己,心里暗恨不已。在此之前,孔融经常对曹操傲慢无礼,早已惹得曹操大为不满,他这番“过嘴瘾”无异于火上浇油。最终,曹操借别人奏免之机,把孔融杀头了事。孔融作为一位名士,如此丧命还是引起很多人的惋惜与不平。尽管关系间接,这件事的一大块罪过,也被记到了曹丕头上。
  还有一个说法,曹植名作《洛神赋》,也与甄氏有关。据说,曹植也是非常倾慕甄氏,思慕而不得,于是以甄氏为“蓝本”,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写下了这篇辞采华茂、气度雍容的赋中名篇。当然,这也是无稽之谈,好事者附会而已。但是,那些相信这个故事而为曹植鸣不平的人,还是把责任追到曹丕那里。
  种种传说,虽不是事实,编造故事的人可能觉得有趣,像相声中甩了个“包袱”,但对于曹丕的名声来说,却极有杀伤力。这么多“黑料”,曹丕名声能好到哪里去?
选拔人才“勿拘老幼”
  按正史记载,曹丕在文治武功方面,都还能够称得上有所作为。
  曹丕去世后谥号“文”,当然与他好文、“文治”有关。《三国志·魏书》评价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曹丕之好文,一是诗文创作颇有成绩,二是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简而言之,他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开七言诗创作风气之先。文学理论方面,写出了《典论·论文》,许多观点卓有见识,影响至今。
  在文治方面,他非常重视文化和选拔人才。《三国志·魏书》记载,黄初二年,曹丕即位后的第二年,因为注意到“阙里不闻讲颂之声,四时不睹蒸尝之位”,遂下诏设宗圣侯,奉孔子祀,并命令鲁郡“修起旧庙,置百万户吏卒以守卫之,又于其外广为室屋,以居学者”。
  黄初三年,曹丕下诏选拔人才,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有司纠故不以实者”。这个选拔人才的标准可谓不拘一格,明确要求选才不要受年龄等条件限制,真正有才华的人就要擢拔,而且明确命令政府部门对那些“不以实”取才,仍然机械呆板按条文操作的,进行监督和纠正。
  这些政策,对文化和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文治方面的举措,曹魏政权也是一脉相承的。曹操生活的年代,鹿逸中原,群雄纷争。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最大可能地笼络人才,曹操主张“唯才是举”,提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都可以量才适用。提出这样的主张,可能也与曹操本人的经历有关。《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可见,他虽然小时候很聪明,但并未走那条由学入仕之路,反而有点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据了解,东汉官僚选拔采取“察举制”,至汉顺帝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上书“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同时要求官员考察对象必须满足基层任职“满岁”的条件,朝廷同意并颁行。汉桓帝本初元年,对基层任职时间的要求进一步延长,必须满10年才可以。按专栏作家江上苇的说法,曹操举孝廉,“时年20岁不到——无论是按照阳嘉制的很年40岁,还是按本初诏的基层锻炼10年,他哪项都不满足。”更何况,他还“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各种条件都不具备,曹操仍然被成功荐举。这样一个特殊经历,可能让曹操认识到,如果严格按照那些条条框框,许多像自己一样的人才,会被拒之门外。这与现实需要严重不符。所以,他后来颁布《求贤令》,提出要“唯才是举”;后又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要求举荐“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而且强调“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至曹丕,如上所述,同样要求“以实”取才,起到了承上启下、延续文脉的作用。
  曹叡(魏明帝)做太子时,即“唯潜思书籍而已”。即位后,认为“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曾下诏要求各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他还认为,“世之质文,随教而变”,要求选拔任用有真才实学者,“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后来,还曾专门下诏,把曹丕所著《典论》刻石,“立于庙门之外”。
  可惜,魏明帝时,已经“大权偏据”,诏令也被臣僚们当成例行公事,还有谁愿意去推行落实呢。
厚葬都是“愚俗所为”
  此外,在军事与社会治理方面的为政理念,也颇能显示曹丕与众不同的个性。
  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当了皇帝后,曹丕仍然面对诸多军事行动,包括魏国内部发生的叛乱。或许是厌倦了刀兵生涯,或许是心存悲悯,他一直希望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魏书》中记载,山贼郑甘、王照及卢水胡率众投降,时已嗣位丞相、魏王的曹丕非常得意,在众多谋士臣僚面前,接连列举出历史上很多先例,证明自己力排众议、不必用兵而让对手来降的策略有效、有功。曹丕还特别表示,“吾今说此,非自是也,徒以为坐而降之,其功大于动兵革也。”能够运筹帷幄,尽最大努力避免刀兵相见,不战而屈人之兵,确实值得称道。
  主张简葬,并以身作则。按《三国志·魏书》,曹丕将陵地选在首阳山,对于身后事,通过“终制”作了详细交代。其中,明确提出,陵墓需“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即不封土,不种树,不建寝殿,不造园林,不修神道。曹丕认为,“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葬了,就要像藏起来一样,让别人找不到。那些大造陵墓,招摇厚葬的,纯粹是“愚俗所为”。此前已经有无数实际例子说明,厚葬更容易被盗墓。一旦陵墓被盗挖,对于逝者,无异于受刑,如同“戮而重戮,死而重死”。所以曹丕反复叮嘱,如果不按他所说的办,就是不忠不孝。曹丕去世后,他的丧葬事宜即按“终制”执行。
  曹丕主张简葬,并非突然异想天开。首先,是有思想基础的,这方面与曹操一脉相承。另外,应该也有多方面的现实考量。客观而言,他有为自己打算的因素,希望百年以后,能真正入土为安。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为治国算计。毕竟,长年不断的战争,给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破坏,如果再兴厚葬之风,必然会造成社会生产和财富的极大浪费,由此又会挤压其他需求。比如,军队筹集物资就会遇到更多难题。如果军队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战斗力又如何保障?倡导简葬,节约资源,类似一系列问题都能得到有效消除或缓解。事实也是如此。
  从这些政策来看,曹丕还是很有远虑的。有远虑,则大致能把握和顺应大势。但是,他当了七年皇帝就去世了,很多政策的效果可能才刚刚显现,有的甚至因为世乱而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应该也是导致他在社会评价上拿“低分”的一个原因。如果他能多在位几年,又会是什么情形?有没有可能拿出一整套令人惊叹的治国良策,直接改变天下版图?这个问题肯定又是众说纷纭。怎么想象大可天马行空,也不必较真,因为历史都已经发生,再离谱的想象也不过是图个乐而已。总之,曹丕属于那些八卦传说的受害者,反过来说,正是凭借那些传说,曹丕才为更多人知晓,这也算历史的一个补偿吧。

#Thursday|悦读志#
《白鹅》

抗战胜利后八个月零十天,我卖脱了三年前在重庆沙坪坝庙湾地方自建的小屋,迁居城中去等候归舟。

除了托庇三年的情感以外,我对这小屋实在毫无留恋。因为这屋太简陋了,这环境太荒凉了;我去屋如弃敝屣。倒是屋里养的一只白鹅,使我恋恋不忘。
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这朋友住在北碚,特地从北碚把这鹅带到重庆来送给我,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凡动物,头是最主要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例如狮子、老虎,头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强。麒麟、骆驼,头都是高的,表示其高超。狼、狐、狗等,头都是尖的,表示其刁奸猥鄙。猪猡、乌龟等,头都是缩的,表示其冥顽愚蠢。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也要它引亢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平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近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家畜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捉住的也无过于鹅。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近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邻近的鸡也很多,也常蹑手蹑脚地来偷鹅的饭吃。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比鸡、狗偷饭吃。然而它所必须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近无定。为了找这盛馔,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

鹅,不拘它如何高傲,我们始终要养它,直到房子卖脱为止。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供献。使主母和主人都欢喜它。物质上的供献,是生蛋。它每天或隔天生一个蛋,篱边特设一堆稻草,鹅蹲伏在稻草中了,便是要生蛋了。家里的小孩子更兴奋,站在它旁边等候。它分娩毕,就起身,大踏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这时候孩子们把蛋热热地捡起,藏在背后拿进屋子来,说是怕鹅看见了要生气。鹅蛋真是大,有鸡蛋的四倍呢!主母的蛋篓子内积得多了,就拿来制盐蛋,炖一个盐鹅蛋,一家人吃不了!工友上街买菜回来说:"今天菜市上有卖鹅蛋的,要四百元一个,我们的鹅每天挣四百元,一个月挣一万二,比我们做工的还好呢,哈哈,哈哈。"我们也陪他一个"哈哈,哈哈。"望望那鹅,它正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气了。但我觉得,比吃鹅蛋更好的,还是它的精神的贡献。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白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且说我这屋子,真是简陋极了:篱笆之内,地皮二十方丈,屋所占的只六方丈。这六方丈上,建着三间"抗建式"平屋,每间前后划分为二室,共得六室,每室平均一方丈。中央一间,前室特别大些,约有一方丈半弱,算是食堂兼客堂;后室就只有半方丈强,比公共汽车还小,作为家人的卧室。西边一间,平均划分为二,算是厨房及工友室。东边一间,也平均划分为二,后室也是家人的卧室,前室便是我的书房兼卧房。三年以来,我坐卧写作,都在这一方丈内。归熙甫《项脊轩记》中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又说:"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我只有想起这些话的时候,感觉得自己满足。我的屋虽不上漏,可是墙是竹制的,单薄得很。夏天九点钟以后,东墙上炙手可热,室内好比开放了热水汀。这时候反教人希望警报,可到六七丈深的地下室去凉快一下呢。

竹篱之内的院子,薄薄的泥层下面尽是岩石,只能种些番茄、蚕豆、芭蕉之类,却不能种树木。竹篱之外,坡岩起伏,尽是荒郊。因此这小屋赤裸裸的,孤零零的,毫无依蔽;远远望来,正像一个亭子。我长年坐守其中,就好比一个亭长。这地点离街约有里许,小径迂回,不易寻找,来客极稀。杜诗"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这室可以受之无愧。风雨之日,泥泞载途,狗也懒得走过,环境荒凉更甚。这些日子的岑寂的滋味,至今回想还觉得可怕。

自从这小屋落成之后,我就辞绝了教职,恢复了战前的即居生活。我对外间绝少往来,每日只是读书作画,饮酒闲谈而已。我的时间全部是我自己的,这是我的性格的要求,这在我是认为幸福的。然而这幸福必须两个条件:在太平时,在都会里。如今在抗战期,在荒村里,这幸福就伴着一种苦闷--寄寂。为避免这苦闷,我便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而鹅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它有那么庞大的身体,那么雪白的颜色,那冬雄壮的叫声,那么轩昂的态度,那么高傲的脾气,和那么可笑的行为。在这荒凉举寂的环境中,这鹅竟成了一个焦点。凄风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分惟有这伟大的雪白的东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

我的小屋易主的前几天,我把这鹅送给住在小龙坎的朋友人家。送出之后的几天内,颇有异样的感觉。这感觉与诀别一个人的时候所发生的感觉完全相同,不过分量较为轻微而已。原来一切众生,本是同根,凡属血气,皆有共感。所以这禽鸟比这房屋更是牵惹人情,更能使人留恋。现在我写这篇短文,就好比为一个永决的朋友立传,写照。

这鹅的旧主人姓夏名宗禹,现在与我邻居着。

1946年夏于重庆。
摘自:丰子恺《白鹅》
图源:百度百科

平生只做一件事的谢老爷子
原创:宁素


我知道,谢老爷子一身的病,但一听说老人家住院了,还是很心疼。老辈人说本命年多灾,但愿老爷子挺过这个年,狗去猪来,老人家必定添福增寿啊!

我说的谢老爷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谢辰生。

权威简介:谢辰生,江苏武进人,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鉴定委员会常委、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顾问、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十三大”代表。

毋庸质疑,他是专家,而且是“大师”“大家”“大腕儿”级的。我以为,这些都不够,应该叫“泰斗”。他是北京历史文化特别是文物保护领域的顶尖人物,其学术上和专业上的权威地位都属最高级。

认识谢老,是在4年前,那次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座谈会上。当时,他在那些老专家里很扎眼:一是他的白发很耀眼,尽管有些灰的底色。90多岁的老人了,头发还很茂密,但明显地不修边幅,一任散乱甚至支棱着;二是那张清瘦的脸,分布着横的纵的颇具深度的皱纹,以及大块大块的老年斑,佐证着一个老人过往的沧桑岁月;三是他的穿着有些怪,脱掉那臃肿的老式羽绒服后,西服里裹棉袄,棉袄里套衬衣,衬衣里有秋衣,蓝色、黑色、绿色和黄色混搭得不免土气。甚至,西服和棉袄的衣襟上,还有点油脂麻花。看来,这是位很不讲究的老人。

后来才知道,他不讲究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吃喝不讲究营养,说话不讲究方式,是出名的倔脾气和“炮筒子”。当然,在很多方面却相当讲究。比如,讲理讲法讲责任。相比同龄人,相比小他十多岁的那些老专家,92岁的谢老更显精气神。我想,这肯定是个有故事的人。其实,他的故事很简单,正如他家里那面锦旗上所写的,“平生只做一件事,热血丹心护古城”。

据有关资料,祖籍江苏的谢辰生出生于北京。1946年,青春芳华的谢辰生随大哥谢国桢去上海,给文学史家郑振铎当助手,并参与文物鉴定家徐森玉主持的文物目录编制工作。从此,他把毕生心血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文物保护事业。

他不仅协助郑振铎先生编撰《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甲午以后留存日本文物目录》等,还倡导创办了景德镇古陶瓷制作博物馆、铜绿山古铜冶遗址博物馆,主持复制了随县编钟和诸多古代纺织品,是《国务院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61)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的主要执笔人,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并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1995年退休后至今,仍到处奔走呼号,为文物保护鞠躬尽瘁、无怨无悔。2009年,他荣获“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

可以想见,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就参加战时文物的清理工作,并一干就是70余年,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这说明对文物保护事业多么地挚爱与真情。如今,平生只做一件事的谢老爷子病了,其实他早就病着,而且多病缠身。其中,包括癌症和糖尿病。这对于一个耄耋老人,有多致命你懂得。

第二次见到老人家,是在3年前,我有幸走进老人的家。这个自嘲无钱无权的人,家里果然有些穷,甚至有点穷困潦倒。这位国宝级的老专家,竟然住在如此简陋狭小的房子里。十来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书籍和资料占了大部分空间,这该是老人的书房兼会客室吧。屋里的各种陈设及物件都很有年代感。比如,窗户是那种铁框的,黄漆斑驳,该也是后换的;一把搭着大毛巾的单人沙发,是那种弹簧、海绵、木扶手的老款式;一张严重掉漆的旧式桌子,堆摞着或厚或薄的书以及资料;还有一只热水壶,壶嘴结着水碱。这些物件恐怕都二三十岁了,是否称得上“文物级”先不说,起码全北京现在没几家几人用了吧?或许有人说,他有恋旧情结。或许有人说,他是勤俭节约。但无论如何,着实太寒酸了些,寒酸得令人心疼。

想象着老人伏案疾书,不免有种被书埋着的情境。起码,他的满头白发甚至脸颊,可能会不时抚着或吻着他的书们。他,肯定很爱他的书们。正当我被自己的想象所感动的时候,老人招呼我们坐下。看来,老人很讲礼节,包括对小他一辈两辈的人。但无论我们让他先坐,还是他让我们先坐,但真没地儿坐。于是,有的坐他床上,有的站着。

老人虽不健谈,但一谈起北京历史文化的保护问题,便一改平静和温和。这位已然上寿的老人家,话开始增多,音色也清亮起来,甚至是相当犀利,极富感染力,和眼前他的衰老形象形成了强烈反差。

老人一生低调,走到哪里都是个温和的北京老爷子。但在北京古城保护问题上,他有时会“高调”,几番当堂暴怒发脾气,甚至是给中央领导写信。他着急呀!

那种满带焦虑、痛心疾首的紧迫感,那种敢于担当、不计得失的负责精神,还有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工作态度,甘于清贫、乐在学术的人生境界,令人肃然起敬。

这位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偏爱管闲事,依然把古城当文物、把文物当眼珠子一样,哪里出事儿就往哪里扑。退休20多年了,他的足迹遍布中国文物保护的现场。就是大病住院,老人的眼里、心里装的都是文保区、文物院子和文物。

如果说发挥余热,那就适当发挥吧,偏偏老爷子太倔强。还可以说,倔强得固执,固执得坚定,是个坚定如山的人。正是这个倔老头子,在人民大会堂直言当前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几种错误倾向,矛头直指某些官员和开发商;他同20多位专家学者上书,直斥拆除古建行为违反北京人文奥运精神;他到处呼吁,竭力推动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出台。他,就像一座山,无所畏惧、拼上老命地守护着老北京城,守护着全国的文物,可谓热血丹心、矢志不渝。甚至,直接上书总理,坦言他一辈子只做文物保护一件事,为了北京历史名城整体保护,他“决心以身殉城。”“以身殉城”,这分明是一个坚守阵地的超级老战士,在进行着一场垂暮之战。有人说愚蠢,有人说高尚,但起码英勇而悲壮,可歌而可泣。

忽然,我明白了,老人获奖无数、证书与锦旗多多,为什么单在家中挂一面全国文物保护志愿者的锦旗?那分明是一面战旗,“平生只做一件事,热血丹心护古城”分明就是誓词。

第三次见到他,是在两年前。这位每天要撩衣襟在肚皮上扎针打胰岛素的老人,还是那样精神,还是不改“直言”与“直书”的性格,依然“青山今未老,有言人不轻”。

他说,“文物是什么?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啊。”“一件文物一旦被拆毁了,依附其上的珍贵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我们怎么能让自己的国家民族断根丢魂?”“保护文物只能保守,不可粗暴。”

他认为,“保守如果错了,不过是多保留了个文物,随时可以纠正;但如果毁了个珍贵的文物,你永远无法纠正,损失是不可弥补的。”于是,有人暗称他“保守派”“顽固派”,他倒乐得接受,还加一句,“我是‘死硬派’”。于是,他更放得开,对于某些大拆大建的行为,甚至是相当级别的领导,扯着嗓子吼:“你以为你是谁呀?”于是,在我眼里和心里很可爱的谢老爷子,也是招人恨、招人骂的。有人骂他有病,有人骂他老不死的。一身的病、重病缠身的谢老爷子,多少次都从死亡线上站了起来,他视新的每一天都是赚的。我仿佛看到,鹤发童颜的谢老爷子乐呵呵地说:“我就是病而不死,我还得长命百岁。”这话,我相信。我还相信,即使老爷子哪一天真的走了,他也会死而不朽。

第四次见到的老人,明显地孱弱。过去参加活动,他从不用人扶的,这次也接受了。老人发言时,话也少了,音量小了,语速慢了,少了些火气,多了些语重心长:“文物古建筑保护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拆了就永远恢复不了。一听说要拆,我们就去保,最后保下来一部分,但一开始拆掉的那些总是无法恢复了。”无奈与遗憾,令这位95岁的老人明显地伤感。这之后,我不忍心再拍他老人家。毕竟95岁的高龄了,毕竟是癌症患者呀。作为一名“谢粉”,我心疼他,心疼得无以言表。我想,一个出生在北京,又长年在北京工作与生活,几乎一辈子都在保护老北京古城的人,算得上老北京人吗?

我又想,他保护了一辈子文物,保护了一辈子老北京城,我们该如何保护他呢?可谁有这个能力?他,还有他那些或将离世、已经离世的战友们,是老北京的活化石、老古董,难道不是老北京的福音,不是一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吗?

在此,我只能说:“老爷子,看着,敬礼!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一路繁花相送………愿笑靥如花…………[求关注][求关注][求关注]【过关】——吃了老店【龙华茶楼】的早茶——欣赏了【大三巴】的宏伟【澳门塔】俯瞰风景,最后去看了
  • #超能新星汇# #新星V计划# #读书##仰冬陈祁[超话]#陈祁就是陈祁,他这两个字就代表了他生来就是属于他自己的,他不在乎任何事,他想要的,他都可以得到。只想
  • 转 岁月深处做一个深情的人 人一生 不容易 经受生活锋利的切割 和粗粝的打磨 内心充满着炙热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不管生活给予人什么 我们都要坦然的去接受要
  • 蚀骨危情 一生挚爱小说 简童 沈修瑾转身之后还是你 爱你这件微小的事天亮以后别说爱 秦佳淇 纪擎轩#小说#你是我的荆棘花 惟愿与君不相识 苏浅炎子昂眷恋不已的深
  • 瓦锡兰表示,通过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并提供几乎完美的态势感知,S.P.E.C.S大大降低了在繁忙港口和封闭水域的风险。今天来看看瓦锡兰的两款比较新的产品1.瓦锡兰公
  • 铜锣浴音疗体验分享门外调整了3分钟的呼吸,轻推门,卸下匆忙和急促,安静躺下,一动不动………铜锣声由远及近,从轻到重,时而声小且缓,时而声重也大,一波接一波,一阵
  • 未土:银土:骄阳直晒,又温又热,做事两极端,要么勤奋,要么懒,有动力不怕苦 申金:阳金(需经历一段火克,不能经常克)兵器,注意大肠,大多属猴,反应快,聪明。寅木
  • 这是我大概带的第N个 说起来做过很多年微商 但是其实什么也不会的代理了永远记住 你们此时此刻没有结果 不是代表你不行 而是你在为你之前的不努力和懒散去买单 我不
  • 更常见的可以选简约大方的圆领,或者书卷气的方领,注意根据脖子来选择领口高度:不过想把旗袍穿出惊艳感的话,外在身材和内在气质都很重要,注意这2个搭配细节,让旗袍装
  • 我觉得很有必要说一句半个月来一直刷镇魂,首页的小仙女能容忍真的太感谢了不喜欢可以屏蔽也可以取关(请双先说清楚李弘彬是一辈子的白月光(实名制吹爆!最后逼逼一句一个
  • @济南车主,这些业务延长办理期限  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更好地服务群众,济南交警车管部门全面推行“六办”服务新举措,全力保障“业务不停歇、标准不降低、服务不间断”
  • 决定经络的是能量(气)决定能量(气)的是心(神)决定心神的是德,德性决定道(能量,气)道(能量,气)的频率决定于经络,经络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经络不可不通,通者
  • 从第一部您主演的《少年的》中的小北到《长津湖》中饰演的伍万里快要大年初一上映的《奇迹》中的景浩你的每一个角色演的淋漓尽致,你对演员的付出,以我们对您每部的支持有
  • 因此这些艺人时隔多年再出来才有所谓引起共鸣的“回忆杀”。因此这些艺人时隔多年再出来才有所谓引起共鸣的“回忆杀”。
  • 在娱乐圈,只有你们想不到的,小罗同志一直是王者出现,这瓜都吓死我们了,还不说你们所谓一步一步上升多“纯洁”偶像!#你的子怡爸比#那些说这幅画只是为了讽刺一下的凸
  • ■ Dr dennis gross眼精华阿维酸+视黄醇抗氧紧致,特别清爽用完哑光,风很大,才用了1周,效果好的话一个月后见。对WEI并不陌生,9月入秋皮肤干涩稍
  • 生命的形态迥异,世界过分的光怪陆离,而我几乎想不起来任何与之相逢的喜悦,也许有,深刻的有过,此刻它们在哪里呢——我曾找到了很多古典的语言,通俗的语言,无词的旋律
  • 这不是ST联建首次卖房,去年6月公司卖了在惠州的4栋房,还是2011年公司上市时募投项目的一部分,回款近2亿元。这不是ST联建首次卖房,去年6月公司卖了在惠州的
  • #黄仁俊# & 黄仁俊唱商优越技巧丰富被多位专业博主夸赞真假音转换丝滑不做大白嗓开麦高音升key队内公认和音担当电台收听只涨不减人格魅力圈粉单人Cove
  • #人生感悟#今天,一个社会男青年和我诉苦,大意是自己感觉一个人,孤单,无助,工作了也赚不下钱,心情非常的沮丧。奋斗是盐,少了它,再好的人生佳肴,皆是食而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