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 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记者 郝一萍 张兆瑞 孙翼飞 宁广靖 袁诚 韩启 照片由本报视觉部提供 区域交通圈示意图由市交通运输委提供)https://t.cn/A667BN5B

【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

【汉水北流入渭来】

这是一条综合施工难度堪称世界第一的输水隧洞;

这是一条3900万三秦儿女热切期盼的输水隧洞;

这是一条关系陕西高质量发展的输水隧洞;

……

2月22日上午11时17分,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全线贯通。汉水入渭指日可待。

从2007年准备工程开工,到全线贯通,共历时15年。

15年,艰辛异常,隧洞内高温高湿强噪,工人要经受住环境和精神的双重考验。

15年,锲而不舍,面对比钢板还硬的岩石,硬生生“凿”出了一条下穿秦岭的输水隧洞。

15年,百折不挠,发生岩爆事件4000多次,工人作业时要戴着钢盔、穿着防弹衣。

通了!此刻,激动人心。

热,进入隧洞就进入了蒸笼

“别看外面结冰,但是隧洞掘进最前端却超过40℃,进入隧洞像是从冬季走进夏季。”2月19日,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引汉济渭项目部掘进班班长阳忠伦说,每次进洞之前,工人们需要先换工装,不少人会选择穿短袖,体会一下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隧洞全长98.30公里,最大埋深2012米,均为世界第二。因为埋深大,洞内常年温度超过40℃,相对湿度接近90%,没有一丝自然风,如同一个大蒸笼。

人一进入隧洞,不一会衣服就湿透了。手机屏幕老是一层雾水、眼镜片上老是雾蒙蒙的。头顶的洞壁上,细小的石块夹杂着泥水不停地掉落。山体渗水汇聚成涓涓小溪,流向低处。

掘进班的工作地点在隧洞施工的最前端,主要任务是搭建支护钢架。刀片与岩石摩擦产生巨大的热量和噪音,导致这里比其它地方的温度高、噪音大,是隧洞中工作环境最为“严酷”的地方。

昏暗的灯光、浑浊的空气、嘈杂的机器声、潮湿闷热的环境中,阳忠伦一会儿拿着铁锨铲石头、一会儿搬运钢筋……作为班长,哪里需要他就在哪里顶上去。

“洞内没四季。进入隧洞就进入了三伏天。隧洞内,一般人连行动都感觉有些困难,不过这么长时间,我们已经适应了。”阳忠伦说。

硬,在“金刚”石上打洞

在秦岭输水隧洞3号支洞营地,有一座废弃掘进机刀头堆成的“山”,足有8000多把。这些刀头已经严重磨损,不得不废弃。这还不是全部,据统计从隧洞掘进开始至今,累计耗费刀头约14000把。

“秦岭输水隧洞施工最大的困难就是岩石硬。掘进机刀头如同在高耐磨钢板上掘进,磨损量非常巨大。这些废弃刀头都是历史的见证。”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董鹏说。

掘进机长300多米、直径8米,像一条钢铁巨龙,牙口特别好,号称“掘进之王”,是复杂地质条件下隧洞掘进的利器。

掘进机的刀盘上安装有50多把特别硬的刀头。掘进机就靠这些“牙齿”“啃”石头。由于岩石中石英含量高达96%,硬如金刚石,因此石头比钢板还硬。

面对高硬度的岩石,刀头会时不时地被硌出豁口。豁口多了,就得“换牙”。岭南段施工最高峰时,一天就换了23颗“牙”。

“换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引汉济渭项目部刀具班工人张友胜告诉记者,首先要穿过长1.2米、宽0.8米的狭长“洞穴”。刀头与岩石摩擦产生巨大的热量,导致刀头表面温度甚至超过50℃。更换刀盘上方的刀头时,他要戴着厚厚的手套干活,比在三伏天的烈日下干活还难受。

更换刀盘下方的刀头,则更为艰难。积水少的时候,他要在20厘米左右的水中摸索着换刀头。积水多的时候有1米多深,能淹到人的腰部,他要趴下身子潜入到浑浊的水中作业。每更换一次刀头,都是对人生理和心理极限的考验。

“在恶劣复杂的地质条件下,秦岭输水隧洞每一米的掘进进尺都极为不易。”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如此评价。

险,工人施工要戴钢盔穿防弹衣

隧洞高约8米,站在洞内,沿着洞壁上伸向远方的灯光望去,仿佛进入了科幻故事中穿越时空的隧道,深邃而不可捉摸。

因为秦岭地质构造复杂、隧洞埋深大,导致掘进过程中岩爆频发。

“在施工中,其实高热、高湿和噪音还不是最害怕的事情。最危险的时候是遇到岩爆。第一次经历岩爆,把人吓坏了。”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引汉济渭项目部副主任程广涛说。

昏暗幽深的隧洞里,突然响起巨大的“雷声”,直径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的岩块,像雨点一样,从隧洞顶部高速弹射下来,如同炸弹碎片,杀伤力很大。最强的一次,碎石射出几十米。回忆起岩爆的经历,程广涛心有余悸。

为了确保安全,工人们头戴钢盔、穿着防弹衣,但还是经常会被石头划伤。施工中,工人会不断地对围岩进行喷水冷却,将需要释放的能量转变为热能,以削弱岩爆的强度。

“秦岭隧洞高埋深段的岩爆表现超出了行业认知,共发生岩爆事件4000多次,高峰时日岩爆次数超过60次。”省引汉济渭公司大河坝分公司总经理李晓峰介绍。

为了确保安全,隧洞支护方案,都是技术人员精心研究量身定制的。掘进与支护同步进行。支架、锚杆……比一般的隧洞都密,以达到快速控制岩爆坍塌的目的。岩爆空窗期,是喷浆的最佳时期,工地会乘机组织人员加紧施工。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民说:“秦岭输水隧洞遇到了洞室地质能遇到的全部问题。”

除了岩爆,隧洞施工还经常会遇到涌水、有害气体、塌方等险情。2016年,岭南段突发涌水,涌水量最高达每天4.6万立方米,而设计排水量只有1.2万立方米。抢险用了两个多月。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15年的艰苦奋斗,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终于贯通,预计年内即可实现通水。陕西高质量发展有了强劲的“水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指出,引汉济渭工程完全可以和都江堰等造福千秋的水利工程相媲美。工程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之间新增了一条重要的连接通道,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支撑和保障作用。

(文/王海涛 吴莎莎 图/许奥博)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都几岁了还是这么的天真”“我却是越陷越深越是糊涂了”“别担心我是个不怕痛的人”那么就希望张小远永远有重塑自己、重新再出发的勇气和决心[抱一抱][抱一抱][抱一
  • 我都没法进去看你,你不是需要我陪吗(白色的门 哈哈哈我上厕所从来不关门,随便他看… 你会静静把门关起来,躲在里面让我选择性地离开 咕噜为什么经常在我吃饭的时候上
  • ”仅此而已,就已经很满足,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遇到此生自己最爱的人,所以不想奢求太多。入了心动了情,便是一辈子的牵挂。
  • 成分是温和放心的植物精华吃饭的时候不擦掉也ok洗脸的时候用洗面奶就可以卸干净孕期、哺ru期的妈妈都是可以用的所有到哪里包里都会带着它08琥珀色,是这种琥珀奶茶色
  • 16.ヾ(^∀^)ノ♡♡⃝人生的小路上,一路蹦蹦跳跳17.ᕱ⑅ᕱ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可爱的灵魂要过六一18.XX小朋友 六一快乐ෆෆ平安喜乐✿健康成长ෆෆ专属
  • 心善是一种美德人善是一种修养真善是一种功德对人要有一种诚信对事要有一种明白很多情理之中要学会 ​ 展开,每日一善#每日一善# #阳光信用# 人之初性本善。心
  • 你即使不喜欢这车,走上人生巅峰也值了。让我很欣赏的一点是女主女扮男装就真的很女扮男装,没几个认得出来的(这点很重要)论道之时豪迈激昂的姿态简直让人冒小星星!
  • 各位少侠晚上好呀~截至本周,我们的首次玩家问卷调查收集到了819份答卷!】亲爱的少侠:  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好各位少侠的游戏体验,我们特意建立了专门受理各位少侠
  • 想要大胆露肤就使劲造毕竟香软滑的身子穿啥都好看~cr:哈密瓜味榴莲糖#好物推荐# #平价好物种草# #种草花花万物# #这个好物闭眼入#零食分享|榴莲爆浆小蛋糕
  • ——莎士比亚星河璀璨,阳光干净,在人间所有美好的存在里,不论是活着或者死去,我总是最爱你。不管身份有多对立,不管经历有多大差别,在奔流的岁月里,有些东西总能一代
  • #白宇朱一龙时间飞行# #白宇赵云澜# #朱一龙沈巍# (图来自网络)我上次被编剧伤到已经是镇魂那么久远的剧了,后来很少有很喜欢的剧了(主要我是原著粉,而且
  • 拿5月31日这个15岁女孩的订婚仪式来说,孩子正是上初中的年龄,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三观”至少“三观”还未成熟,这么早就订了婚,往往是“好心办坏事”。 这个
  • (图四)只是简单举了这四部作品,明显陈都灵的演技都肉眼可见的比以前印象中好,眼神也有了,人设也能看出明显不同,只是有些人不愿意承认罢了,更甚至现在也不愿意……#
  • 当然不是说听天由命,而是听从心的方向,去做到最好】好像是挺像蜈蚣的 拆了线留念一下吧 术后换药一直不敢看伤口 因为医生过来总在说 哎呀你这个伤口这么长巴拉巴拉的
  • 栾城☎15130080023王学博[烟花]​万科现房,一口价10900,精装,137万买万科126平6层真洋房☎️万科瞰景洋房 专属限时抄底 最后1席压轴争藏#
  • 对于初入茶席设计这个坑的茶友来说,它可以说是相当入门的百搭茶器具!对于热爱于茶席设计的茶友来说,这也是一款买了不会后悔的茶器!
  • 【选校定位】【双非行政管理专业,均分88,雅思6.5分,求一个英国的选校方案】这个背景一般冲top50,保50~100就好啦。审核大大我诚信分享 【618凑单
  • #绪刚说事[超话]#【#微博名人堂[超话]#感恩人生,任军民写下的“祭母文”】 维;公元二0一八年十月二日,农历八月二十四日晚,不孝男军民等,谨以清酌时馐,致
  • ”我脑袋就马上联想到网络一天到晚的喷养宠的怎么没素质,就像突然带入到实际生活中,而且他走在前面的同学还示威似得继续高声大骂我没牵好绳,我脑一热禁不住拔高了音:“
  • 六一节大雨,学校放假,我和外婆在家玩,吃完午饭,我妈居然回来了,给了我个大惊喜,他开心的带我去万象城理发,五分钟的路程,硬是被我妈整成了45分钟,在我妈决定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