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着拐还办案的他,就是这么拼】
重庆之声1月13日讯 近期,一篇《一个公安派出所民警镜头记录的2021》被万千网友记住,图文记录了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区分局九龙园派出所的一年,其中,一张审讯照片令人印象深刻——“7.1”凌晨,一位党员民警拄着一副拐杖对嫌疑人进行讯问,尽管只是背影,但从嫌疑人的表情上就不难想到这位民警面对犯罪时的威严与正气。

这张照片的主角叫作吴章华,九龙园派出所案件办理队民警。

拼体能

七楼冲刺抓毒贩 双腿骨折浑不觉

说起受伤的那一次,36岁的吴章华现在都还有点懵,到底是什么时候折了腿?那是2021年3月,派出所对一名毒贩实施抓捕。经过吴章华的研判,毒贩租住在一老式居民楼的顶层,位置锁定,他便与两名同事到现场蹲守。抓捕时机成熟,门内却出现了两名嫌疑人,两名同事迅速控制住其中一人,吴章华与目标毒贩展开了一场港片中常见的“楼道追逐战”。

两人始终保持着三五步的距离,吴章华快一步拉住毒贩衣角,还没抓稳,毒贩便挣脱继续前行,如此往复数次,两人从七楼追逐到一楼,仍是有两三个身位的距离。此时,两人体力都已近耗尽,明显节奏放缓,眼看毒贩即将冲出小区,担心毒贩逃脱再难现身,吴章华用最后的爆发力,一个飞身向前将毒贩控制在地。

当毒贩被制服,同事也下楼支援,吴章华才突然发现自己的双脚已经不能动弹,仔细一看,都肿得老高。

后来到医院检查,吴章华才知道事情严重,左脚外踝和右脚根骨都有严重的骨折,加上骨折后还剧烈运动(抓捕),恢复需要时日。吴章华笑着说,“抓毒贩时精神高度集中,完全都没有感觉到脚痛,有可能在六七楼时就扭伤了,但浑然不觉追了这么久,没办法,安心康复吧。”

拼意志

伤病未愈返岗位 拄拐研判破大案

伤筋动骨一百天,骨折后养伤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平日里工作拼命的吴章华能“安心康复”吗?休息了两个多月,闲不住的他找到所领导,请缨作战。所领导拗不过他,同意他在所内研判案件、审讯,吴章华也欣然接受,虽然不能冲在第一线,但换一种方式与犯罪分子角力,依然能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在研判岗位上,吴章华很快进入了角色,因为伤病未愈,他反倒能更好地投入到这个需要静心的工作中。返岗不久,吴章华就收到了一条电信网络诈骗线索,通过对涉案银行卡持有人信息和资金流向的深入分析,两个藏身九龙坡区内日租房的洗钱窝点浮出水面,而在吴章华准确的研判下,战友们顺利捣毁两个“水房”,抓获6名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的嫌疑人,涉案金额上千万。

双拐就倚在工位旁,电脑屏幕前是紧盯每一个细微线索的吴章华,有时候一忙活就又到深夜,同事们都说,“别这么拼,养好伤了再继续。”但在吴章华看来,“民警办案子,不就是要跟不法分子较劲吗?拼的就是谁更有意志力。”

拼脑力

奶箱揪出连环盗 群众安全无小案

拼体能、拼意志,是这个派出所“拼命三郎”的好品质,但绝不是一名优秀刑警的全部。从警11年,除去刚入警时在交巡警工作,进入派出所后,吴章华一直从事案件办理工作,没有好眼力、好脑力,自然无法从案件线索中厘出蛛丝马迹。

在基层派出所,碰到大案要案的机会并不多,但每一个小案件,在吴章华看来都非破不可,“都是直接关系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案情或许不大,但街坊邻居遇见这些事,很容易影响群众安全感。”

去年,巴国城附近一小区接连有7、8户居民报警,称家中遭遇盗窃。被盗物品金额倒是不大,可小区业主群炸开了锅,一时间人心惶惶。这个小区规模不小,如果不及时将窃贼揪出,的确有可能产生更多受害者。吴章华现场勘查发现,被盗居民家中无撬锁痕迹;查看视频监控,也并没有发现有人通过外墙翻窗进入;而从失窃时间上看,几乎都是在白天发案!这让吴章华很是疑惑,嫌疑人是怎么作案的?

吴章华再次观察了每一户的特点,一名受害人门家门口的奶箱吸引了他的注意。吴章华再次对小区视频监控进行梳理,发现近期有一名“送奶工”在小区内长时间停留,了解了小区订奶的户数后,吴章华发现其停留时间远远长于配送所需时间!

“送奶工”很快到案,这是一名盗窃前科人员,对于自己实施连环盗窃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原来,该人员以“送奶”为名在小区各家各户门外徘徊,看见有没锁门的,便进去“搜刮”一番,如家中有人,便以“推销牛奶”打个马虎眼。由于他的出现太不可疑,一直处在案件的暗处,若非民警办案经验丰富,很难发现其小动作。

吴章华算过,他所在的探组每年要参与破获近70起案件,其中大多数,都是类似此案的小案,但事关群众安全感,就没有“小案”。而办好其中每一个案件都不轻松,每一次将嫌疑人绳之以法、每一次为群众追赃挽损,背后都是民警与犯罪分子拼体能、拼意志、拼脑力的胜利。

重庆之声记者康桥

【【千问千寻大运河】运河畔的乡村振兴之问 小高庄村这样回答】
  在中国万千乡村的发展史中,河流往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取水灌溉,还是饮用炊事,皆有赖于河流之便。在天津市静海区南运河畔,一个村子的振兴,一方人民的富足,正围绕运河徐徐铺开。

  小高庄村位于南运河沿岸、静海镇南端,距镇政府约3公里,村庄沿南运河呈东西向矩形分布。全村目前共有村民215户524人,从人口规模上看并不算大,但在为村民谋幸福、办实事上,这个小村正踏实迈进。特别是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上,小高庄村近年来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运河畔的脆枣种植

  南运河给小高庄村带来了优越的耕作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全力投入到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之中,随着南运河屡次疏浚和农田水利的建设,静海镇的农业耕作条件稳步提高,小高庄村也大受裨益。

  有了适种的土地,还要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对于耕地1330亩的小高庄村来说,如何精心挑选合适的作物,提高亩产效益,是主要靠农业吃饭的村民们最要紧的事。小高庄村的致富之路,也由此展开。

  在全村耕地中,大田作物占420亩,果木类经济作物占910亩。其中,以脆枣种植最为远近闻名。“‘小高庄脆枣’作为注册品牌,以品质上乘、入市时间早为特点,受到各地市场的青睐。目前我们村年脆枣产量200多万斤,鲜枣收入200万元左右。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逐年提升。”小高庄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闫林介绍道。

  虽然如今的“小高庄脆枣”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但这条致富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小高庄村村民刘振志今年63岁,现担任小高庄村村委会会计。他在小高庄村生活了大半辈子,见证了村里脆枣产业的发展。

  刘振志回忆道,小高庄村的枣树种植早有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年,彼时改革开放不久,天津不少农村都在开拓除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临近南运河的小高庄村也不例外。

  在选择发展枣树种植之初,小高庄村的村民们经历了一番波折,“那时,一年给枣树浇几次水,剪几遍枝,枣树之间株距多少最合理,这些大伙儿完全不清楚。就连给枣树做嫁接,我们也不懂,还是隔壁村的乡亲教会我们的。可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摸索。”刘振志回忆道。

  除了种植技术不成熟,脆枣的运输、销售也是村民们要面对的新课题。“最初,全村枣树可能也就占250亩地左右,谈不上什么专业的物流、市场,更谈不上什么产业,就是村民自己采摘下来运到集市上卖。”刘振志介绍着小高庄村种枣树的历程,“就这样到了上世纪90年代,脆枣的市场价格逐渐上来,尤其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五六年里效益最好,按一亩地55株枣树算,一棵树收成约300斤,一斤平均1.5元,一年下来就是两万四千多元收入。于是,村里种枣的人也多了起来,全村百来户村民都开始种枣树,一时间形成了‘百里万亩果园’的盛况。”

  很快,小高庄村老百姓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2010年,“高庄脆枣”商标正式注册,不仅让小高庄村的脆枣逐渐形成品牌效应,还推动脆枣向优质冬枣转型。

  2015年以来,在驻村帮扶组的支持下,小高庄村枣树种植迎来更加科学的管理。尤其是2016年9月之后,小高庄的枣树种植产业开始快速发展。

  “在帮扶组的支持下,结合多年枣树种植传统,我们研究制定了一村一策的经济发展方案,成立枣树种植协会,开始试种一代冬枣,建成百亩冬枣示范区,同时引进了二代冬枣等优质品种。这些举措,都切实增加了村民的收益。”闫林说道。

  刘振志家里种植着两亩半面积的枣树,谈及近年来村里枣树种植的发展,他很是欣慰,“这几年,驻村帮扶组帮助我们建立起合理密植的手段,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村民们还学会用套种方式让种植更加集约,在枣树株行间播种的红小豆、绿豆、江豆等作物,同样收成可观,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如今,小高庄村附近的批发市场会定期派车到村里收购脆枣。做出品牌效应后,村民不再需要像几十年前一样,自己将脆枣运到外面贩卖。“现在我们村产出的枣可说是供不应求,往往果子还没收获,就有客商来预订。眼看着村里的枣树种了这么多年,如今真的是打响了招牌,做出了名声。”71岁的村民胡如军感慨道。

  小村旧貌换新颜 臭水坑变荷塘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期间,天津市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建设一批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2019年,小高庄村成功入选天津市第一轮人居环境示范村。

  金秋十月正是粮食陆续收获的时节,如果此时行走在小高庄村里的硬质路面上,随处可见村民在晾晒玉米。金黄的玉米粒铺满了不少屋前的道路,然而,仅仅在不到十年前,这样的景象并非日日能见。

  “以前,村里的路还都是泥土道,一下雨,路上积满泥,根本晾晒不了粮食,远没现在方便。至于出行就更艰难了,雨天时人刚一出门,就是两脚泥,甚至连去镇上这短短几公里路,都走得很漫长。”72岁的村民胡如刚介绍道。

  胡如刚的回忆,代表了村民对村里过去居住环境的印象。除了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村里的垃圾处理也曾是大问题。过去,村里的生活垃圾扔得到处都是,经常挤占了民房前后和村中道路,导致蚊子苍蝇乱飞,街上臭水横流。有村民回忆道,那时,一家人吃饭时都不敢开窗户,一开窗户就会飞进一群苍蝇。

  人居环境的改善非一朝一夕之功,近十年间,小高庄村发生了大变样。2013年8月,静海区、镇两级政府以天津市能源集团驻村帮扶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对小高庄村的环境进行整治。

  几年间,村里拆除破旧路面3500平方米,铺就水泥路面6790平方米,全村3条东西向街道、5条南北向街道再也不会让村民“雨天两脚泥”了。此外,村里陆续建设了5个旱厕,2015年又改造成水厕。2013年,村里实行雨污分离,一户一表,洁净用水有了稳定保障。

  2015年后,村内卫生由村保洁队每天负责垃圾清扫、道路管护、绿化养护、公共设施维护等工作。短时间内,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刘振志目前是村保洁队的一员,他告诉记者,这个由5个本村村民组成的村保洁队每天都会为村里做清洁。村保洁队分工明确,有人轮流清扫路面,有人专门打扫村里的公厕,有人专门负责垃圾转运,“我们在村里活了大半辈子,这几年眼看着村子在我们的清理下越来越干净起来。既能拿到一些报酬,又能为改善村子面貌做出贡献,我们感到很充实。”

  人居环境改善后,村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也开始得到满足。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不仅让本村村民竖起大拇指,也让邻村村民交口称赞。如今,这里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一提起小高庄村,附近村民就对这里脏乱环境皱眉的地方了。

  矗立在小高庄村村委会前的健身小广场和篮球场,正是村里人居环境提升后,生活质量也随之攀升的最好写照。刘振志介绍道,每当天气和暖时,这里几乎每晚都有村民来扭秧歌、健身,那片安装有灯光的篮球场,更是在晚间吸引了本村乃至邻村很多年轻人前来运动,有时,年轻人的运动声一直传到很晚。

  小高庄村村委会前的小广场旁边,如今是一片荷花塘,但在以前,这里还是个臭水坑,堆满垃圾,还散发出臭味。几年过去,不仅垃圾踪影全无,塘内的荷花盛开时还散发出阵阵芳香。臭水坑变荷花塘的故事,是小高庄村旧貌换新颜的缩影,也是小高庄村近年来“文明村镇”“美丽村庄”等荣誉的注脚。

  环境越来越美,村民收入逐渐增多,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关于如何为乡村振兴“破题”,小高庄村正给出自己的答案。
https://t.cn/A6xgTxx2

【【千问千寻大运河】运河畔的乡村振兴之问 小高庄村这样回答】
在中国万千乡村的发展史中,河流往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取水灌溉,还是饮用炊事,皆有赖于河流之便。在天津市静海区南运河畔,一个村子的振兴,一方人民的富足,正围绕运河徐徐铺开。

  小高庄村位于南运河沿岸、静海镇南端,距镇政府约3公里,村庄沿南运河呈东西向矩形分布。全村目前共有村民215户524人,从人口规模上看并不算大,但在为村民谋幸福、办实事上,这个小村正踏实迈进。特别是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上,小高庄村近年来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运河畔的脆枣种植

  南运河给小高庄村带来了优越的耕作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全力投入到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之中,随着南运河屡次疏浚和农田水利的建设,静海镇的农业耕作条件稳步提高,小高庄村也大受裨益。

  有了适种的土地,还要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对于耕地1330亩的小高庄村来说,如何精心挑选合适的作物,提高亩产效益,是主要靠农业吃饭的村民们最要紧的事。小高庄村的致富之路,也由此展开。

  在全村耕地中,大田作物占420亩,果木类经济作物占910亩。其中,以脆枣种植最为远近闻名。“‘小高庄脆枣’作为注册品牌,以品质上乘、入市时间早为特点,受到各地市场的青睐。目前我们村年脆枣产量200多万斤,鲜枣收入200万元左右。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逐年提升。”小高庄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闫林介绍道。

丰收时节,小高庄村村民收获脆枣

  虽然如今的“小高庄脆枣”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但这条致富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小高庄村村民刘振志今年63岁,现担任小高庄村村委会会计。他在小高庄村生活了大半辈子,见证了村里脆枣产业的发展。

  刘振志回忆道,小高庄村的枣树种植早有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年,彼时改革开放不久,天津不少农村都在开拓除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临近南运河的小高庄村也不例外。

  在选择发展枣树种植之初,小高庄村的村民们经历了一番波折,“那时,一年给枣树浇几次水,剪几遍枝,枣树之间株距多少最合理,这些大伙儿完全不清楚。就连给枣树做嫁接,我们也不懂,还是隔壁村的乡亲教会我们的。可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摸索。”刘振志回忆道。

  除了种植技术不成熟,脆枣的运输、销售也是村民们要面对的新课题。“最初,全村枣树可能也就占250亩地左右,谈不上什么专业的物流、市场,更谈不上什么产业,就是村民自己采摘下来运到集市上卖。”刘振志介绍着小高庄村种枣树的历程,“就这样到了上世纪90年代,脆枣的市场价格逐渐上来,尤其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五六年里效益最好,按一亩地55株枣树算,一棵树收成约300斤,一斤平均1.5元,一年下来就是两万四千多元收入。于是,村里种枣的人也多了起来,全村百来户村民都开始种枣树,一时间形成了‘百里万亩果园’的盛况。”

  很快,小高庄村老百姓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2010年,“高庄脆枣”商标正式注册,不仅让小高庄村的脆枣逐渐形成品牌效应,还推动脆枣向优质冬枣转型。

  2015年以来,在驻村帮扶组的支持下,小高庄村枣树种植迎来更加科学的管理。尤其是2016年9月之后,小高庄的枣树种植产业开始快速发展。

小高庄村的脆枣

  “在帮扶组的支持下,结合多年枣树种植传统,我们研究制定了一村一策的经济发展方案,成立枣树种植协会,开始试种一代冬枣,建成百亩冬枣示范区,同时引进了二代冬枣等优质品种。这些举措,都切实增加了村民的收益。”闫林说道。

  刘振志家里种植着两亩半面积的枣树,谈及近年来村里枣树种植的发展,他很是欣慰,“这几年,驻村帮扶组帮助我们建立起合理密植的手段,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村民们还学会用套种方式让种植更加集约,在枣树株行间播种的红小豆、绿豆、江豆等作物,同样收成可观,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如今,小高庄村附近的批发市场会定期派车到村里收购脆枣。做出品牌效应后,村民不再需要像几十年前一样,自己将脆枣运到外面贩卖。“现在我们村产出的枣可说是供不应求,往往果子还没收获,就有客商来预订。眼看着村里的枣树种了这么多年,如今真的是打响了招牌,做出了名声。”71岁的村民胡如军感慨道。

  小村旧貌换新颜 臭水坑变荷塘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期间,天津市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建设一批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2019年,小高庄村成功入选天津市第一轮人居环境示范村。

  金秋十月正是粮食陆续收获的时节,如果此时行走在小高庄村里的硬质路面上,随处可见村民在晾晒玉米。金黄的玉米粒铺满了不少屋前的道路,然而,仅仅在不到十年前,这样的景象并非日日能见。

小高庄村内丰收的玉米

  “以前,村里的路还都是泥土道,一下雨,路上积满泥,根本晾晒不了粮食,远没现在方便。至于出行就更艰难了,雨天时人刚一出门,就是两脚泥,甚至连去镇上这短短几公里路,都走得很漫长。”72岁的村民胡如刚介绍道。

金秋时节,村民在晾晒粮食

  胡如刚的回忆,代表了村民对村里过去居住环境的印象。除了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村里的垃圾处理也曾是大问题。过去,村里的生活垃圾扔得到处都是,经常挤占了民房前后和村中道路,导致蚊子苍蝇乱飞,街上臭水横流。有村民回忆道,那时,一家人吃饭时都不敢开窗户,一开窗户就会飞进一群苍蝇。

  人居环境的改善非一朝一夕之功,近十年间,小高庄村发生了大变样。2013年8月,静海区、镇两级政府以天津市能源集团驻村帮扶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对小高庄村的环境进行整治。

小高庄村的篮球场

  几年间,村里拆除破旧路面3500平方米,铺就水泥路面6790平方米,全村3条东西向街道、5条南北向街道再也不会让村民“雨天两脚泥”了。此外,村里陆续建设了5个旱厕,2015年又改造成水厕。2013年,村里实行雨污分离,一户一表,洁净用水有了稳定保障。

  2015年后,村内卫生由村保洁队每天负责垃圾清扫、道路管护、绿化养护、公共设施维护等工作。短时间内,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刘振志目前是村保洁队的一员,他告诉记者,这个由5个本村村民组成的村保洁队每天都会为村里做清洁。村保洁队分工明确,有人轮流清扫路面,有人专门打扫村里的公厕,有人专门负责垃圾转运,“我们在村里活了大半辈子,这几年眼看着村子在我们的清理下越来越干净起来。既能拿到一些报酬,又能为改善村子面貌做出贡献,我们感到很充实。”

小高庄村村民刘振志

  人居环境改善后,村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也开始得到满足。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不仅让本村村民竖起大拇指,也让邻村村民交口称赞。如今,这里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一提起小高庄村,附近村民就对这里脏乱环境皱眉的地方了。

  矗立在小高庄村村委会前的健身小广场和篮球场,正是村里人居环境提升后,生活质量也随之攀升的最好写照。刘振志介绍道,每当天气和暖时,这里几乎每晚都有村民来扭秧歌、健身,那片安装有灯光的篮球场,更是在晚间吸引了本村乃至邻村很多年轻人前来运动,有时,年轻人的运动声一直传到很晚。

小高庄村村委会

  小高庄村村委会前的小广场旁边,如今是一片荷花塘,但在以前,这里还是个臭水坑,堆满垃圾,还散发出臭味。几年过去,不仅垃圾踪影全无,塘内的荷花盛开时还散发出阵阵芳香。臭水坑变荷花塘的故事,是小高庄村旧貌换新颜的缩影,也是小高庄村近年来“文明村镇”“美丽村庄”等荣誉的注脚。

小高庄村村内的荷花塘

  环境越来越美,村民收入逐渐增多,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关于如何为乡村振兴“破题”,小高庄村正给出自己的答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因此,无论是王宝强的夫妻共同财产还是其公司财产,宋喆都参与度都很高,虽然《婚姻法》对于第三者没有有刑事处罚,但如果宋喆如果利用职务便利转移了王宝强的财产,肯定会
  • Amo我挚愛的同时挚愛着我的宇豪:Here I am!我在这里,我曾隐藏的心意,挚愛着我的禹岑妳会有所感觉吗?倒退一步将我拥抱的人,挚愛着我的禹岑妳!!!!!!
  • 她恨我入骨,故意说带头大哥是我爹,好让我和你两个人都痛苦。”萧峰痛苦的说道:“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带头大哥居然是你爹。
  • 有谁想过,当你正西装革履约会时,安装工却是满身甚至满脸是油在维修机器。有谁想过,当你正西装革履约会时,安装工却是满身甚至满脸是油在维修机器。
  • 【推进亚运场馆“最后一公里”体验区建设,打造“魅力黄龙”】围绕黄龙体育中心亚运场馆“最后一公里”体验区建设,西湖区综合执法局组建亚运“最后一公里”工作专班,通过
  • 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安闲自在,芒果会员活在当下!顺其自然,搜狐会员随遇而安,安闲自在,活在当下!
  • ——苏轼#林陌青春有你[超话]##爱豆能量月##正能量偶像林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但如今,受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我们面临一个多少已经不同以往的局势:1.防疫形势;2.德国新一届“红绿灯”政府(指德国社民党、绿党与德国自民党组成的执政联盟,三党
  • 当时的回天地区,还被称为“睡城”—— 交通拥堵和不完善的基础设施,让这个超大型社区仅能负担起人们夜晚的睡眠,而真正的生活从不属于这里。西海全媒体记者/周建萍【我
  • 苏迤一显然没料到微博推广引流软件一场竞争演说弄得如此精彩,惹得实时霸屏包月他眉头轻佻,想来新生其他班里面,还没这么激烈。苏迤一显然没料到一场竞争演微博推广引流软
  • (我有一些问题,牛奶绿没有牛奶吗?#陳芋头的生活碎片[超话]# Daily博啦得早起 真的好困啊先吃个早饭,食堂一楼的皮蛋瘦肉粥真的很可!
  • 晚安,那就这样吧,手机没油了今晚的万顷星河,是提前赠予你的明天的见面礼。 ​​​[给你小心心][给你小心心]【#图图陪你读诗# 】我有足够的时间来吃一只苹果它的
  • 这些欲望你忍着压抑着,不是办法,爽快点还少了百转千回的纠结。这些欲望你忍着压抑着,不是办法,要么郁闷,要么最终爆出来,爽快点还少了百转千回的纠结。
  • 【带您提前感受夏日时光,遇见花开灿烂的美好】草长莺飞的五月不仅有绵绵细雨暖暖的阳光倾洒在利川•花千谷生态度假区也给各个角落打上漂亮的高光每年盛夏花千谷的繁花五颜
  • 3、生活,不在别处当下即是全部4、愿你学会了看透生活的本质却依然热爱生活5、生活是晨起暮落,日子是柴米油盐,时光匆匆我们终将释怀,健康的活着,平静的过着,开心的
  • 23日,朴振英表示:"再也没有这样的组合了,虽然我之前见到过很多组合,但是从未见过这样7年多以来真心珍惜和帮助彼此的组合。”直到今天才知道前面还有一大
  • 念诵缘起咒,就可以把那些不清净、不好的念头、想法都变成好的缘起,只有好的缘起才能使我们的修行达到究竟的圆满。  在观修金刚萨垛的时候,很多人一定会有许多不清净、
  • 有时候,我们就像鱼缸里的鱼,想说的很多,一开口就化成了一串省略号。#美食[超话]##今日打卡[超话]##美食打卡##早餐##我的美食日记##好好吃饭##不可辜负
  • 这既有商业竞争上的考虑,也有换电模式对产品设计制约的考虑 —— 蔚来的通用电池包不算小,所以ES8、ES6、ET7都是大车,ET5算是中等尺寸的车但是很宽,这样
  • 在交大附中 这三年经历的太多太多 从初一到初三 从七班到四班 从北校到南校 身边的朋友也在一波一波地换 2015年9月7日——2018年7月5日 祝贺 毕业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