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北流入渭来】

这是一条综合施工难度堪称世界第一的输水隧洞;

这是一条3900万三秦儿女热切期盼的输水隧洞;

这是一条关系陕西高质量发展的输水隧洞;

……

2月22日上午11时17分,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全线贯通。汉水入渭指日可待。

从2007年准备工程开工,到全线贯通,共历时15年。

15年,艰辛异常,隧洞内高温高湿强噪,工人要经受住环境和精神的双重考验。

15年,锲而不舍,面对比钢板还硬的岩石,硬生生“凿”出了一条下穿秦岭的输水隧洞。

15年,百折不挠,发生岩爆事件4000多次,工人作业时要戴着钢盔、穿着防弹衣。

通了!此刻,激动人心。

热,进入隧洞就进入了蒸笼

“别看外面结冰,但是隧洞掘进最前端却超过40℃,进入隧洞像是从冬季走进夏季。”2月19日,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引汉济渭项目部掘进班班长阳忠伦说,每次进洞之前,工人们需要先换工装,不少人会选择穿短袖,体会一下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隧洞全长98.30公里,最大埋深2012米,均为世界第二。因为埋深大,洞内常年温度超过40℃,相对湿度接近90%,没有一丝自然风,如同一个大蒸笼。

人一进入隧洞,不一会衣服就湿透了。手机屏幕老是一层雾水、眼镜片上老是雾蒙蒙的。头顶的洞壁上,细小的石块夹杂着泥水不停地掉落。山体渗水汇聚成涓涓小溪,流向低处。

掘进班的工作地点在隧洞施工的最前端,主要任务是搭建支护钢架。刀片与岩石摩擦产生巨大的热量和噪音,导致这里比其它地方的温度高、噪音大,是隧洞中工作环境最为“严酷”的地方。

昏暗的灯光、浑浊的空气、嘈杂的机器声、潮湿闷热的环境中,阳忠伦一会儿拿着铁锨铲石头、一会儿搬运钢筋……作为班长,哪里需要他就在哪里顶上去。

“洞内没四季。进入隧洞就进入了三伏天。隧洞内,一般人连行动都感觉有些困难,不过这么长时间,我们已经适应了。”阳忠伦说。

硬,在“金刚”石上打洞

在秦岭输水隧洞3号支洞营地,有一座废弃掘进机刀头堆成的“山”,足有8000多把。这些刀头已经严重磨损,不得不废弃。这还不是全部,据统计从隧洞掘进开始至今,累计耗费刀头约14000把。

“秦岭输水隧洞施工最大的困难就是岩石硬。掘进机刀头如同在高耐磨钢板上掘进,磨损量非常巨大。这些废弃刀头都是历史的见证。”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董鹏说。

掘进机长300多米、直径8米,像一条钢铁巨龙,牙口特别好,号称“掘进之王”,是复杂地质条件下隧洞掘进的利器。

掘进机的刀盘上安装有50多把特别硬的刀头。掘进机就靠这些“牙齿”“啃”石头。由于岩石中石英含量高达96%,硬如金刚石,因此石头比钢板还硬。

面对高硬度的岩石,刀头会时不时地被硌出豁口。豁口多了,就得“换牙”。岭南段施工最高峰时,一天就换了23颗“牙”。

“换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引汉济渭项目部刀具班工人张友胜告诉记者,首先要穿过长1.2米、宽0.8米的狭长“洞穴”。刀头与岩石摩擦产生巨大的热量,导致刀头表面温度甚至超过50℃。更换刀盘上方的刀头时,他要戴着厚厚的手套干活,比在三伏天的烈日下干活还难受。

更换刀盘下方的刀头,则更为艰难。积水少的时候,他要在20厘米左右的水中摸索着换刀头。积水多的时候有1米多深,能淹到人的腰部,他要趴下身子潜入到浑浊的水中作业。每更换一次刀头,都是对人生理和心理极限的考验。

“在恶劣复杂的地质条件下,秦岭输水隧洞每一米的掘进进尺都极为不易。”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如此评价。

险,工人施工要戴钢盔穿防弹衣

隧洞高约8米,站在洞内,沿着洞壁上伸向远方的灯光望去,仿佛进入了科幻故事中穿越时空的隧道,深邃而不可捉摸。

因为秦岭地质构造复杂、隧洞埋深大,导致掘进过程中岩爆频发。

“在施工中,其实高热、高湿和噪音还不是最害怕的事情。最危险的时候是遇到岩爆。第一次经历岩爆,把人吓坏了。”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引汉济渭项目部副主任程广涛说。

昏暗幽深的隧洞里,突然响起巨大的“雷声”,直径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的岩块,像雨点一样,从隧洞顶部高速弹射下来,如同炸弹碎片,杀伤力很大。最强的一次,碎石射出几十米。回忆起岩爆的经历,程广涛心有余悸。

为了确保安全,工人们头戴钢盔、穿着防弹衣,但还是经常会被石头划伤。施工中,工人会不断地对围岩进行喷水冷却,将需要释放的能量转变为热能,以削弱岩爆的强度。

“秦岭隧洞高埋深段的岩爆表现超出了行业认知,共发生岩爆事件4000多次,高峰时日岩爆次数超过60次。”省引汉济渭公司大河坝分公司总经理李晓峰介绍。

为了确保安全,隧洞支护方案,都是技术人员精心研究量身定制的。掘进与支护同步进行。支架、锚杆……比一般的隧洞都密,以达到快速控制岩爆坍塌的目的。岩爆空窗期,是喷浆的最佳时期,工地会乘机组织人员加紧施工。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民说:“秦岭输水隧洞遇到了洞室地质能遇到的全部问题。”

除了岩爆,隧洞施工还经常会遇到涌水、有害气体、塌方等险情。2016年,岭南段突发涌水,涌水量最高达每天4.6万立方米,而设计排水量只有1.2万立方米。抢险用了两个多月。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15年的艰苦奋斗,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终于贯通,预计年内即可实现通水。陕西高质量发展有了强劲的“水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指出,引汉济渭工程完全可以和都江堰等造福千秋的水利工程相媲美。工程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之间新增了一条重要的连接通道,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支撑和保障作用。

(文/王海涛 吴莎莎 图/许奥博)

【瞭望丨在“中国”发现中国】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

2018年5月末的暮霭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匆匆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马不停蹄地约见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将一沓研究材料激动又郑重地递到王巍手中。

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前夜,考古学界内部对于即将披露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已有诸多讨论。浙江良渚、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红山、山西陶寺、安徽凌家滩……实证着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
  
可这一片璀璨星光中,却唯独不见河南的身影。所谓“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似乎再度被坐实。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这片被以“宅兹中国”四字铭刻在何尊之上的土地,不应该也不可能缺席。

“那份当时未公开发布的材料,正是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初步研究成果。”顾万发说,“王巍老师看后也认为非常重要,尽管仍需进一步论证,但我们都知道,属于河南的那抹隐秘而伟大的文明起源之星光,马上将不再黯淡……”

一场雨“冲出”的文明

在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有个名为“双槐树”的小村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它并不起眼,只是静默地居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等待与世人相视的一刻。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更是广为流传。

诸多历史文献,都将最早的“中国”指向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说”,也一度是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考古工作者们,迟迟未能找到过硬的实证材料。

王巍也一直有个“心结”。“在距今3700多年前,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中原地区在各个时期都有很重大的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关键时期,怎么会没有文明起源迹象呢?”

1984年,河洛镇滩小关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滩小关遗址”,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一次擦肩而过。

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对滩小关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回过头看,那次的发掘点其实距离双槐树遗址内环壕及一号宫殿都非常近,不过几米。”顾万发回想起来仍颇感遗憾,“要是当时再多布几个探方就好了。”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二次擦肩而过。

倏忽,又是10年。2003年,顾万发在花地嘴遗址主持考古发掘工作,一个雨天,无法开工,便和一同避雨的老乡闲聊起来。

“你们不就是在整天找瓦片吗?我们村多得是!”

“您是哪个村的?”

“双槐树。”

这个村庄离滩小关村并不远。顾万发一下提起兴趣,那里会不会真“有点好东西”?

又一个雨天,顾万发动身了。在双槐树村一个原本为引黄河水灌溉而挖,但并未启用的大型蓄水池,数日的雨水已将池壁冲塌,剖面上,不仅各式各样的陶片堆叠在一起,还暴露出房基、动物骨骼、石斧、石刀等遗迹遗物。

很快,随身携带的两个编织袋就装满了。顾万发和民工师傅一人扛起一袋,冒雨返程。

“我们俩,肩上是文物,脸上是雨水,身上全是泥。”顾万发说,走到一半,他的一只鞋底掉了,只能打赤脚,回到工作站才发现,脚上全是口子。“当时什么都顾不上了,只想着赶紧把捡回来的陶片洗干净。”

通过综合判断,双槐树村发现的陶片明显属于仰韶文化风格,并且器物的等级较高。顾万发立刻意识到重要性。“那感觉简直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像农民看到了丰收的麦浪。”

此后的钻探发现,滩小关遗址仅是双槐树遗址东北部的一角。双槐树遗址被确认并命名。

但考古发掘工作的具体开展还需多方商榷。惊鸿一瞥后,双槐树重归静默,俯瞰大河滔滔。而顾万发也在密切注视着双槐树,静待最佳契机。

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2013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课题启动,对双槐树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规模化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

既为“寻丝绸”,也为“找源头”。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双槐树遗址的一系列重要遗迹现象被持续揭露出来。

2020年春夏之交,这座由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迎来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刻,穿越5300年时光,铺陈在世人眼前。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和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这里现存面积高达117万平方米。遗址被内壕、中壕、外壕三重宽大的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三重环壕曲度一致,工程量巨大,显然具有规划的同时性。而这种形制的规划可能蕴含有一定的高等级礼制概念。”顾万发说。

——这里有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殿”,多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门塾台阶、一门三道。“这种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连同大型居址构成的‘前朝后寝’式的宫城布局,开创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说。

——这里有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区,目前发掘的4排大型房址,其间有巷道相通,其中最大的房子面积达220平方米,即使放到今天看也属于“豪宅”,可见居住者身份非同一般。在居址区的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了一个18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其南段两端围墙组成的造型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这里有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所有墓葬均呈排状分布,墓葬区内的夯土祭坛遗迹,是仰韶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

——这里出土了许多含外来文化因素的器物,如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折腹鼎、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组合双腹豆和双腹碗等,说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存在文化的汇聚和辐射,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

——这里还发现了用9个陶罐摆放成“北斗九星”遗迹、与丝绸起源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王巍表示,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我国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高度评价双槐树遗址,亲笔写下《双槐城礼赞》一诗,其中提到:“是始建朝廷,诸侯来朝奉”“春蚕勤吐丝,丝绸惠万方。中华创文明,神州大风光!”

一只蚕、九颗星,

文明根脉瓜瓞绵绵

作为双槐树遗址发掘项目的总负责人和“双槐树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顾万发对“河洛古国”的“宝贝们”如数家珍,但他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

这两处颇具神秘色彩、打破常规认知的遗迹现象,甫一公布,就引发不少公众好奇的审视和热烈的讨论。

一只蚕,能有多重要?

这只用野猪獠牙制作的雕刻,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造型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仿佛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它的发现,被顾万发戏称为“神来之笔”。

“在‘寻找丝绸之源’过程中,我们在周边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丝绸实物,但仍有一关键问题悬而未决,吐出这丝的蚕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顾万发说,“双槐树遗址的牙雕家蚕让一切不言自明。”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山西西阴村遗址就发掘出半个蚕茧,引发考古学界对中国蚕桑和丝织起源及发展历程的追寻。

如今,双槐树遗址发现大量的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附近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证明距今5300年左右的中原地区已开始驯化家蚕,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李伯谦直言,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最早的代表。

九颗星,能有何奥妙?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处用九个陶罐摆放成天上“北斗九星”形状的遗迹,主体被掩埋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址区最大房子的门廊处。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即古人言中“天的中心”北极附近,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

陶罐半截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乍一看平平无奇,很难直观意识到其在摆放位置上的巧思。

结合此前在青台遗址发现的用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和圜丘形天坛遗迹,顾万发说,这一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有专家认为,“北斗九星”遗迹一方面具有科学和天文价值,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观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时,还具有特殊的人文内涵与政治礼仪功能,其主人借此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实现身份的“神化”。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更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中心思维的重要考古学证据。

“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一个是“脚踏实地”的农桑文明,一个是“仰望星空”的天文礼制。物质与精神,两大文明切面在双槐树遗址一体呈现。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而其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思维、崇尚中心的文化心理、具有引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和发扬,表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于此,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五千多年时光流转。沐浴在文明曙光中的中原先民,其生活图景正经由考古研究被不断还原,在“河洛古国”,与你我相视一笑。(来源:《瞭望》 图源:双槐树遗址 2019年8月27日摄 李安摄)

【瞭望丨在“中国”发现中国】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

2018年5月末的暮霭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匆匆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马不停蹄地约见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将一沓研究材料激动又郑重地递到王巍手中。

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前夜,考古学界内部对于即将披露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已有诸多讨论。浙江良渚、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红山、山西陶寺、安徽凌家滩……实证着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
  
可这一片璀璨星光中,却唯独不见河南的身影。所谓“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似乎再度被坐实。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这片被以“宅兹中国”四字铭刻在何尊之上的土地,不应该也不可能缺席。

“那份当时未公开发布的材料,正是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初步研究成果。”顾万发说,“王巍老师看后也认为非常重要,尽管仍需进一步论证,但我们都知道,属于河南的那抹隐秘而伟大的文明起源之星光,马上将不再黯淡……”

一场雨“冲出”的文明

在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有个名为“双槐树”的小村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它并不起眼,只是静默地居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等待与世人相视的一刻。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更是广为流传。

诸多历史文献,都将最早的“中国”指向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说”,也一度是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考古工作者们,迟迟未能找到过硬的实证材料。

王巍也一直有个“心结”。“在距今3700多年前,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中原地区在各个时期都有很重大的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关键时期,怎么会没有文明起源迹象呢?”

1984年,河洛镇滩小关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滩小关遗址”,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一次擦肩而过。

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对滩小关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回过头看,那次的发掘点其实距离双槐树遗址内环壕及一号宫殿都非常近,不过几米。”顾万发回想起来仍颇感遗憾,“要是当时再多布几个探方就好了。”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二次擦肩而过。

倏忽,又是10年。2003年,顾万发在花地嘴遗址主持考古发掘工作,一个雨天,无法开工,便和一同避雨的老乡闲聊起来。

“你们不就是在整天找瓦片吗?我们村多得是!”

“您是哪个村的?”

“双槐树。”

这个村庄离滩小关村并不远。顾万发一下提起兴趣,那里会不会真“有点好东西”?

又一个雨天,顾万发动身了。在双槐树村一个原本为引黄河水灌溉而挖,但并未启用的大型蓄水池,数日的雨水已将池壁冲塌,剖面上,不仅各式各样的陶片堆叠在一起,还暴露出房基、动物骨骼、石斧、石刀等遗迹遗物。

很快,随身携带的两个编织袋就装满了。顾万发和民工师傅一人扛起一袋,冒雨返程。

“我们俩,肩上是文物,脸上是雨水,身上全是泥。”顾万发说,走到一半,他的一只鞋底掉了,只能打赤脚,回到工作站才发现,脚上全是口子。“当时什么都顾不上了,只想着赶紧把捡回来的陶片洗干净。”

通过综合判断,双槐树村发现的陶片明显属于仰韶文化风格,并且器物的等级较高。顾万发立刻意识到重要性。“那感觉简直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像农民看到了丰收的麦浪。”

此后的钻探发现,滩小关遗址仅是双槐树遗址东北部的一角。双槐树遗址被确认并命名。

但考古发掘工作的具体开展还需多方商榷。惊鸿一瞥后,双槐树重归静默,俯瞰大河滔滔。而顾万发也在密切注视着双槐树,静待最佳契机。

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2013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课题启动,对双槐树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规模化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

既为“寻丝绸”,也为“找源头”。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双槐树遗址的一系列重要遗迹现象被持续揭露出来。

2020年春夏之交,这座由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迎来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刻,穿越5300年时光,铺陈在世人眼前。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和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这里现存面积高达117万平方米。遗址被内壕、中壕、外壕三重宽大的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三重环壕曲度一致,工程量巨大,显然具有规划的同时性。而这种形制的规划可能蕴含有一定的高等级礼制概念。”顾万发说。

——这里有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殿”,多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门塾台阶、一门三道。“这种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连同大型居址构成的‘前朝后寝’式的宫城布局,开创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说。

——这里有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区,目前发掘的4排大型房址,其间有巷道相通,其中最大的房子面积达220平方米,即使放到今天看也属于“豪宅”,可见居住者身份非同一般。在居址区的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了一个18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其南段两端围墙组成的造型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这里有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所有墓葬均呈排状分布,墓葬区内的夯土祭坛遗迹,是仰韶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

——这里出土了许多含外来文化因素的器物,如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折腹鼎、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组合双腹豆和双腹碗等,说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存在文化的汇聚和辐射,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

——这里还发现了用9个陶罐摆放成“北斗九星”遗迹、与丝绸起源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王巍表示,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我国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高度评价双槐树遗址,亲笔写下《双槐城礼赞》一诗,其中提到:“是始建朝廷,诸侯来朝奉”“春蚕勤吐丝,丝绸惠万方。中华创文明,神州大风光!”

一只蚕、九颗星,

文明根脉瓜瓞绵绵

作为双槐树遗址发掘项目的总负责人和“双槐树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顾万发对“河洛古国”的“宝贝们”如数家珍,但他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

这两处颇具神秘色彩、打破常规认知的遗迹现象,甫一公布,就引发不少公众好奇的审视和热烈的讨论。

一只蚕,能有多重要?

这只用野猪獠牙制作的雕刻,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造型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仿佛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它的发现,被顾万发戏称为“神来之笔”。

“在‘寻找丝绸之源’过程中,我们在周边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丝绸实物,但仍有一关键问题悬而未决,吐出这丝的蚕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顾万发说,“双槐树遗址的牙雕家蚕让一切不言自明。”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山西西阴村遗址就发掘出半个蚕茧,引发考古学界对中国蚕桑和丝织起源及发展历程的追寻。

如今,双槐树遗址发现大量的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附近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证明距今5300年左右的中原地区已开始驯化家蚕,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李伯谦直言,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最早的代表。

九颗星,能有何奥妙?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处用九个陶罐摆放成天上“北斗九星”形状的遗迹,主体被掩埋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址区最大房子的门廊处。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即古人言中“天的中心”北极附近,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

陶罐半截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乍一看平平无奇,很难直观意识到其在摆放位置上的巧思。

结合此前在青台遗址发现的用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和圜丘形天坛遗迹,顾万发说,这一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有专家认为,“北斗九星”遗迹一方面具有科学和天文价值,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观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时,还具有特殊的人文内涵与政治礼仪功能,其主人借此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实现身份的“神化”。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更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中心思维的重要考古学证据。

“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一个是“脚踏实地”的农桑文明,一个是“仰望星空”的天文礼制。物质与精神,两大文明切面在双槐树遗址一体呈现。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而其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思维、崇尚中心的文化心理、具有引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和发扬,表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于此,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五千多年时光流转。沐浴在文明曙光中的中原先民,其生活图景正经由考古研究被不断还原,在“河洛古国”,与你我相视一笑。(来源:《瞭望》 图源:双槐树遗址 2019年8月27日摄 李安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Women's hunch is magical! "You are more than meets the eye"this line i
  • 万达商业发放50万张消费券,共计补贴1000万元,4月28日-5月5日,消费者登陆万达广场小程序每天可抽奖三次,100%中奖,获得消费券后即可到万达广场商户门店
  • 7、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平台”、“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
  • 据悉,社会力量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可获得建设资助、运营资助、居家智能适老化改造补助等,其中符合条件的服务机构一次性可给予30万元的建设资助。据悉,社会力量参与
  • 国际政治从来都是非常复杂的,希望加拿大通过此事弄清楚,任何时候,加拿大如果跟随美国损害中国企业、中国公民的利益和中国的国家利益,今天的中国都有足够的手段和资源,
  • 从来没跟人这样吵架,对方简直太野蛮了,骂的话很恶毒,她大女儿也帮腔,欧巴脾气那么好的人都被迫回敬,所以本来是两个孩子的矛盾,因为女人们的骂街本领,最后成了两家
  • 维纳尔杜姆把自己当成中锋,他的频繁前插导致巴黎攻守失衡,这也是他在巴黎沦为替补的关键原因之一。在锋线和后防线上,巴黎可谓是人才济济。
  • ——《汉书》3.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孙光宪10.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 【电信诈骗你我共防 和谐网络大家共赢】#共建青城网络安全#电信诈骗是指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
  • 别人有别人的高度,而你只需要爬到属于自己的高度就可以了。 世界中的你无比渺小,但对于你自己而言你很重要。
  • Mẹ nói: “Cây chổi lông gà gì kì vậy? Mày mua quét gì?” Con nhỏ em quen, hay bán
  • 我爱上了一朵会枯萎的玫瑰花文子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 朦朦胧胧中睡意还未散去她的嘴唇上还残留着清晨的一丝甘露 露珠的照耀下她的嘴唇更加的轻薄 迷
  • [牡丹]传媒专业传媒专业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中国都是非常热门的专业,随着这两年传媒市场的高度发展,对传媒领域人才的需求也是源源不断的,所以即使现在传媒专业的报名人
  • 提出这样的主张,可能也与曹操本人的经历有关。  事实上,文治方面的举措,曹魏政权也是一脉相承的。
  • #时代少年团[超话]##时代少年团成长纪念录##时代少年团成长纪念录# 又是一个春夏秋冬啦,期待下一个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的爱着你们两周年了,那就一直喜欢着你们吧
  • 陈乔恩之所以说很满意现在的状态,是因为她和男友艾伦的感情越来越好了,两个人经常腻在一起。!
  • 日本人的清酒和中国人的绍兴酒酿造工艺差不多,只是他们用大米来酿造,要免去米糠,还要把米的表面打磨。以前日本人认为烧酎是卖力气的劳动阶层喝的,泡居酒屋的大叔才会饮
  • #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 #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 张晋:投身百里煤海 奉献青春年华2015年走出大学校园,张晋同志便选择奋战在煤矿最艰苦的综采一线,在
  • 这远远超出了萨省在7月份发出的575份邀请。而大多数参与省提名计划的省份和地区,都至少有一个PNP项目是和EE快速通道挂钩的。
  • 而且我创作的思维限定的太死,自己和群友的差距越来越大,我甚至还在退步......我这个性格和思考方式是不是不适合画画......#为什么喜剧最难拍# 在今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