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丨大众日报十篇评论谈创新1#聚焦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
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上,省委着眼发展全局,从科技研发、人才引育、营商环境、数字变革、产业生态、要素保障、民生改善、风险防控、文化宣传、推进落实等十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增强创新力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这十个方面的创新,涵盖科技、制度、管理、文化等领域,抓住了事关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要害,体现了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

2

2月8日-17日,大众日报连续推出十篇评论员文章,对“十大创新”作出解读阐释。现将评论合集整理如下:

做优科技创新全周期生态链

新春开年大会上,省委聚焦“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提出“十大创新”,并将加强科技研发创新摆在首位。这不仅体现了对科技创新核心地位的高度重视,更是对全省上下加强科技创新的一次有力动员。

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当前,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全面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成绩的得来,无不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但也要看到,我省全社会研发投入仍然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动能转换还需加力。只有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我们才能进一步推动发展动力转换,实现发展优势重塑,才能为数字变革、产业生态等其他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今天的科技创新,不仅是关键技术的比拼,更是创新体系的较量。只有创新链上各个环节、要素共同作用,创新生态繁荣发展,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全面突破。省委着眼研发投入、科技载体、创新主体、成果转化,将科技研发的每一个环节统筹起来考虑,贯通起来推进,抓住了事关科技创新的关键和要害。按照省委安排部署狠抓落实,推动整个创新链条的升级再造,我们就能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科技创新活力的激发,离不开改革动力的释放。从过去的跟跑型转向引领型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遵循原始创新的内在规律,从教育、科研、人才管理体制等进行系统改革。省委围绕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从制定科技创新平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扩大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范围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尊重创新规律,加大改革力度,我们必将为科技创新铺就更为坚实的发展轨道,营造更为完善的制度生态。

强省之道,首在得人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省委将人才引育创新作为“十大创新”之一,对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作出全方位部署,彰显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胆识,指明了加快人才强省建设的方向路径。

强省之道,首在得人。区域发展的竞争,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我省正处在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全面突破。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数字变革,推动产业转型,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支撑。山东是人口大省,但战略引领型人才缺乏、对高质量人才吸引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只有加快人才引育创新,造就一流人才队伍,才能塑强筑牢人才优势,在发展竞争中赢得主动。

人才重在“引”,也贵在“育”。近年来,我省招才引智工作成效显著,“双一流”高校优选生来鲁就业人员大幅增加。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只顾招才引智,忽视了本土人才培养,造成本土人才不足、流失严重。集聚人才力量,引进和培养不可偏废。必须既着眼吸引外来人才,突出招引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引才大使,又用好高校和职教“两个阵地”,抓好本土人才培育。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如此才能固本开源,汇聚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和力量。

引人育人,目的在用人。会不会用人,里头大有学问。要看有没有机会和舞台,也要看有没有信任和激励。省委提出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权力、打造“揭榜挂帅”升级版等,目的就是要真正为人才“松绑”“减负”“护航”“鼓劲”,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程度激发人才动力活力,就一定能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推动山东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向营商环境要动力活力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离不开良好环境的支撑。抓好营商环境创新,开展“创新提升行动”,就是要以流程机制的系统优化、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为各类市场主体的蓬勃发展厚植土壤,为创新创业活力的充分释放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创新力。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走、资金就往哪流、项目就往哪落。近年来,我省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创新动力显著增强,动能转换提速增效,对资本、人才、项目等创新要素吸引力日益增强,与我们加快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营商环境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有着直接关系。立足新发展阶段,新一轮区域竞争,更是发展环境和营商成本的竞争,谁能持续在营商环境创新上进位争先,谁就能率先重塑发展优势,赢得发展主动。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优质温馨的服务环境,等等,每一项都必不可少。为构建这样一个生态系统,省委聚焦企业痛点难点堵点,从办事方便、降低成本、公平竞争、法治环境等方面入手,拿出一系列新招实招硬招,用改革破除体制机制积弊,用法治固化好的经验做法,对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把这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落实好、执行好,必将为各类企业打开更高层次、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营商环境的优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我们牢牢抓住制度创新这个根本,不断创造新的制度优势,不断提升全链条服务质量,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就一定能激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助力山东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数字变革重在赋能

加快数字化变革,是催生新动能、增创新优势的关键之举。谁能在数字化转型这条新赛道上,率先实现技术变革,拓展应用空间,谁就能率先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占据未来发展制高点。

推动数字化转型,山东有基础、有条件。我省制造业基础雄厚,传统产业改造空间大,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极为丰富。尤其是近年我省加快数字化布局,累计开通5G基站超10万个,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入选国家“双跨”平台,“上云用云”企业超35万家等等,数字经济规模、数字政府建设指数、智能制造指数均跻身全国前列。激发潜能,发挥优势,我们完全有能力走出一条具有山东特点的数字化变革之路。

加快数字化变革,重在融合和赋能。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自身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能够赋能千行百业,带动各个领域实现数字化升级。省委从打造“数字机关”、突破“工业互联网”、推进“数字治理”等方面入手,作出系统安排部署,出台务实政策举措,为推动数字化变革明确了主攻方向。以此为抓手,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就能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俗话讲,要想富,先修路。数字化时代,数字基建就是数字变革之“路”。要想数字“跑”得快,就得抢抓“新基建”加速布局的窗口期,夯实数字底座。一方面“建”要提速,加快实施好5G基站、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能快则快、能早则早;另一方面“用”要集成,注重“新旧融合”,让传统基建焕发新活力、形成新优势。如此,抢抓机遇,夯基垒台,就一定能为数字化变革铺就更为宽广坚实的跑道,实现从“数字山东”到“数字强省”的蜕变。

抓产业要有“生态”思维

良好的产业生态,是集聚产业、催生创新的土壤。哪里生态好、环境优,资源就流向哪里,产业就集聚到哪里,发展制高点就转移到哪里。

审视当下产业发展逻辑,“生态”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不仅产业的竞争靠“生态”,产业自身的做大做强同样需要“生态”。看一看华为、小米,一个个头部企业不断培植拓宽产品生态圈,渗入用户穿、戴、住、行等方方面面;再看那些有竞争力、话语权的地方产业,往往就是由一个个体系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构成,在这些生态圈里,企业甚至“足不出户”即可满足配套需求。事实证明,有没有领先的“生态”思维,能不能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是培育和维护产业幼苗、产业大树和产业森林的关键所在。

产业生态好不好,主要看产业链的完整性、产业集群的协同性。产业链越长,集聚效应就越强;产业越协同,“化学反应”就越好。作为经济大省,山东产业门类齐全,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和197个工业中类。尤其近年随着“链长制”的建立推行,我省聚焦9大产业领域,确定42条重点产业链。可以说,加强产业生态创新,山东有基础、有条件。按照省委部署,立足资源禀赋,统筹抓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强化“龙头”引领、园区聚合、平台互联,就能为优良产业生态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在发展竞争中赢得主动。

优化产业生态,供应链稳定性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巨大,供应链的安全稳定问题更为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只有积极打造完全自主可控的供应链,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才能营造安全稳定的产业生态,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我们既要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又要加强自主创新,掌握关键基础技术,努力实现自主可控,如此方可确保产业更优、生态更好、核心竞争力更强。

用创新手段打破要素“天花板”

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要素保障能否及时、能否到位,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的激发与释放,事关高质量发展成效。

要素趋紧是一个长期现象、共性难题。当前,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期。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系列瓶颈,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要素资源制约。一些地方项目落地慢、动能转换慢、创新力不强,都与要素配置通道不畅、机制不优、保障不力,有着直接关系。加强要素保障,出路在哪里?必须强化政策协同性,以新思路新举措,打破要素“天花板”,换来发展“一片天”。

加强要素保障,市场要有效,政府要有为。要看到,能源、资本、土地、数据、生态环境等各种传统与新兴要素,调控机制不同,侧重点也各异。比如,排污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指标的配置,要打破市场分割、区域壁垒,让多的可卖、少的可买,必须通过市场化交易来推动。而要让好马吃上好料,优先保障潜力大、效益好的项目,则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创新“要素引着项目来”机制,通过差异化资源配置来实现。总之,既坚持市场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创新要素保障手段、破解要素趋紧难题的根本之道。

要素的保障,挖潜与优化也是一种提升。现实中经常看到,一边是用地紧张,导致项目难落地,一边则是大量闲置,低效用地得不到盘活利用。优化资源配置,就要加大“出清”力度,全面完成落后产能整合退出任务,为新动能腾出更多空间。要加大“盘活”力度,强化“增存挂钩”,让“闲”土地活起来。要加大“提效”力度,强化“亩产效益”,让优势资源流向效益高地。加强要素保障创新,让一切创新要素充分涌流,我们必将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枣庄新闻# 【为打造鲁南门户枢纽城市提供支撑】
1月14日,新台高速台儿庄马兰屯至鲁苏界段项目台儿庄南收费站开通运营。作为新台高速的起讫点,紧邻鲁苏交界处的台儿庄南收费站的顺利开通,标志着我市“十四五”期间首条新建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新泰至台儿庄(鲁苏界)公路是山东省“九纵五横一环七连”高速公路网中“纵五”的组成部分。其中新泰至台儿庄(鲁苏界)公路台儿庄马兰屯至鲁苏界段是该公路的最南部分,全长10.221公里。新台高速二期的开通,将进一步方便枣庄市民的出行,优化路网结构,加速鲁南经济圈与苏北经济圈的融合发展。

2017年以来,市交通运输局围绕“先把经济搞上去”目标,用奋斗开路、以实干前行、靠拼搏进取,凝心聚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心全意推进民生交通建设,苦干实干提升行业治理能力,成功实现了交通基建大跨越、综合交通体系大突破、运输保障大发展、运输服务品质大提升,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强有力交通支撑保障。五年来(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396.9亿元,创历史新高,对于增投资、促增长、保稳定、惠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

高速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建成5条高速公路,总里程200公里,总投资251亿元,分别是枣菏高速、枣木高速东延、新台高速一期、京台高速改扩建、新台高速二期;临滕高速取得省发改委立项批复和省交通运输厅初步设计批复,已开展征地拆迁工作。

国省道建设有序实施。实施普通国省道项目共计29个,总里程296.32公里,总投资32.6亿元,争取中央和省投资14.9亿元。S234沂台线南延工程、S241临徐线改建工程、S515枣薛线市中区营子至京台高速段新改建工程等建成通车,S318郯兰线峄城区仙人洞至薛城区店韩路段改建工程正在加快实施。

铁路建设积极推进。建成1条地方铁路,即枣庄市惠民铁路,全长14.81公里,投资10.7亿元;争取到1条高铁,即济枣高铁,枣庄段全长103.5公里,估算投资245.9亿元。

港航建设扎实推进。建设港航项目2个,总投资32.2亿元。万年闸复线船闸建成通航,京杭运河二级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7.9亿元。《枣庄港总体规划》修订方案已纳入正在编制的枣庄市国土空间规划。港口集约化、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工作进展顺利。

民航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枣庄机场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21.52亿元,完成了选址、预可研批复、可研报告行业审查等工作,正在争取国家发改委可研批复,同步启动了总体规划编制和航站楼设计工作。

民生交通建设展现新气象

五年来(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完成投资59.6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116公里,农村公路实现通城达乡、进村入户。

深化农村公路建设,圆满完成“四好农村路”三年集中攻坚行动和“户户通”道路硬化任务,共完成路网提档升级工程793公里,自然村庄通达工程1450.6公里,路面状况改善大中修工程2402公里,危桥改造116座,运输服务站点提升工程2004个,304个行政村通户道路硬化工程。

加强交通扶贫工作,建设扶贫路约877.8公里,完成投资约3.4亿元,完成196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和18个省“第一书记”帮扶村的通公路、通客车、硬化穿村公路工作。

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大力创建省级交通强国“四好农村路”建设试点市和国家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市。实施“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全市建设“美丽农村路”120公里,把农村公路与经济、社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树立具有枣庄特色的品牌,塑造枣庄新模式、齐鲁新样板。山亭区环岩马湖旅游路成功入围交通运输部举办的2021年度“全国诗情画意旅游路”评选活动,并荣登央视新闻联播。各区(市)已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路长制”管养机制,确定县、乡、村三级路长2679人,安装路长制公示牌2434块。在全国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枣庄市“四好农村路”工作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入选《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改革创新典型案例(2021)》,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新建乡镇公交换乘站27处,开通城乡、镇村公交147条,城乡公交建制村通达率达100%。加快推进公交都市创建,新建改造13处公交枢纽场站有序推进,完成67个BRT站台复新工程。进一步扩大BRT线网的覆盖面,建成B6线,BRT通车里程突破200公里,实现了市域全覆盖。

行业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

全力打造绿色交通。加强国省道日常养护,加大干线公路清扫和洒水作业频率。加强交通工程施工扬尘管理,施工工地严格落实物料堆放覆盖、土方开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五个100%”。加大路面扬尘治理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货车扬撒等违法违规车辆。全力推进船舶及港口污染防治,全市1415艘营运船舶全部安装污水柜。港口企业购置更换油污水收集车10辆和智能垃圾接收设备5套。完成9502辆国三车淘汰任务。

全力推进科技治超。全市3个超限检测站实行了公安交警驻站联合执法,改造完成3处超限检测站引导设施;市、区(市)两级交通、公安部门,联合执法活动实现常态化;规划41处非现场执法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7处。每年参加苏鲁豫皖四省十市区域治超协作会议,签订《四省十市区域联动治超协作框架协议》,建立起相邻地市合作联动治超长效机制。

全力推进综合执法。加大运政、路政、水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等综合执法力度,提升行业监管能力。重点强化“两客一危”治理,组织开展道路运输市场集中整治行动共40余次,查处车辆多、震慑作用大、治理成效十分明显。特别是针对“黑”出租和非法网约车治理,加大对高铁站、火车站等重点区域的执法力度,维护出租客运市场秩序健康稳定。

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

深化交通体制改革。全市机构改革把地方铁路、机场、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组织协调综合运输的职能,统一划入交通运输部门,同时成立了市公路和地方铁路事业发展中心、港航和机场建设发展中心,构建起一体化服务保障体系,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交通”管理体系,为构建我市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奠定了坚实体制基础。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领导班子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和管党治党责任,研究“三重一大”,部署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印发《贯彻落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制定责任清单,确保交通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强化基层党组织。市交通运输局机关党委成立以来,先后完成全系统27个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合理整合并调整党支部9个。把67名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干部选配到支部班子中。先后发展党员48人,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

强化党建引领。开展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叫响“交通为民党旗红”党建品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动员全系统700余名党员干部投入战“疫”一线。先后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12次,参加志愿服务人员844人次,累计捐款45万多元。市交通运输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

(来源:枣庄新闻网)
(查看详情:https://t.cn/A6ir5WZI)

#聚焦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 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丨创新产业生态 澎湃发展动力
打造“参天大树”与“灌木丛”共生的良好产业生态,近年来山东狠抓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加大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力度,着重推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发展,厚植经济高质量发展土壤。

2月7日,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在济南举行。与以往的“开年大会”比较,这次大会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重点抓好“十大创新”。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十大创新”,大众日报将连续推出十组报道。今天,刊发第五组报道,聚焦山东“加强产业生态创新”,依托“雁阵形”产业集群,强化协同、提升能级,打造系统完备、互联共生、创新活跃、安全稳定的产业生态。

创新产业生态 澎湃发展动力

——聚焦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⑤

□ 本报记者 刘兵 李振

良好的产业生态,是集聚产业、催生创新的土壤,也是塑造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山东狠抓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加大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力度,着重推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发展,形成了“参天大树”与“灌木丛”共生的良好产业生态。

着眼未来,如何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更好激发产业活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加强产业生态创新”,依托“雁阵形”产业集群,强化协同、提升能级,打造系统完备、互联共生、创新活跃、安全稳定的产业生态。

链长既要挂帅又要出征

加强产业生态创新,要注重提升产业链完整性。产业链的“长度”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产业链越长,越有利于吸引投资、聚集企业,越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能力,越有利于增强抗风险能力、稳定区域经济。

“壮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链长制’是有效抓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说,去年,山东省市一体开展补链延链强链行动,策划产业链重点项目460个,建立公共服务平台100个,产业链“朋友圈”持续扩大。

今年山东将继续深入实施“链长制”,围绕国家有需要、市场有前景、山东有基础的关键领域,在全面提升42条重点产业链的基础上,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分子材料、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医疗装备和创新药、工程机械、能源装备、农机、海工装备、智能家居10条产业链,强化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加紧实现重大突破。

深入实施“链长制”,关键在“链长”。潍坊在推行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中,包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内的15位市级领导干部,分别领衔负责全市先进制造业中的15个重点产业链。“我们组建了7个产业联盟,11家企业当选省级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但也看到,在产业链协同创新、链上活动组织等方面,还需加大力度。”潍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鞠俊海说。

“链长”不能只挂名、不出力,必须牵头、挂帅、出征,协同各级各部门抓好产业集群化工作。鞠俊海说,潍坊将研究制定产业链图谱、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实施挂图作业,推动各重点产业链“链长”及责任部门不折不扣落实责任,同时充分发挥“链长”作用,“一链一策”推进重点项目谋划、园区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等落实,提升产业链影响力、竞争力、完整性。

供应链“备份”和自主创新缺一不可

优良的产业生态离不开供应链的稳定支持。在这方面,既要做好基本供应“备份”,又要强化创新驱动,保障供应链安全可靠,确保关键原材料自主可控。

作为制造业大省,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基本供应不能断,尤其是煤炭、石油、矿石等大宗原材料供应。近几年,我省布局建设了一批煤炭储备设施项目,在能源保供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肥矿集团曹庄煤矿关井后的600亩土地,山东能源集团于去年9月启动我省最大储配煤基地——鲁西储配煤基地建设,目前已形成煤炭静态储备能力60万吨,今年年底工期扩建后煤炭储备能力将达到120万吨。

“保障能源安全是山东能源集团的核心职责之一。”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李伟表示,以科技创新促进煤炭的清洁化、低碳化利用,启动域外煤炭就地转化,推进“蒙电、陇电入鲁”,有效缓解了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今年,将继续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为更有力保障山东能源供应创出更多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

保障供应链稳定,企业自身也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未雨绸缪开展布局。“稳定的供应链保障是选择扎根淄博的重要原因。”西铁城(中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冰说,高端精密机床企业最头痛的配套就是机床钣金,以往只能从日本和瑞士进口,成本高且供应不稳定。淄博拥有世界一流的机床钣金制造商,自动送料机、高压润滑系统等配套设备完全能够替代进口产品。“未来还要密切与上游企业的创新研发合作,进一步做稳做实供应链。”杨冰表示。

供应链是否安全可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关键基础技术、关键原材料是否受制于人。破解关键环节“卡脖子”,出路在自主创新。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近年来山东建立“科技+产业”创新生态会商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十三五”期间,我省牵头获得制造业领域的国家科技奖共计33项,全球首款热效率达到50.26%的柴油机等一批重大技术产品实现历史性突破。省国资委主任张斌表示,下一步将组织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

产业集聚从“物理组合”向“化学反应”迈进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支持并产生创新的区域性开放系统,其创新协同发展已成为主流趋势。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产业集群“规模化”,我省已培育两批35家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站在坚实基础上谋划未来,提升产业集群协同性,必须加快实现产业集聚从“物理组合”向“化学反应”迈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提升产业集群协同性,首要在抓“龙头”企业引领。“政府要在政策、资源等方面向‘龙头’企业倾斜,发挥其技术攻关、产品配套、品牌渠道等方面优势,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在一线服务企业发展多年,胶州市铺集镇党委书记隋京龙深有体会。目前,当地正加快以源氏木语等为龙头的智慧家居产业集群、深圳赫兹生物项目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推动相关上下游配套企业卡位入链。

园区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山东提出,要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围绕特色主导产业,聚人气、聚资源、聚活力,促进内部产业有机融合、协同共生。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开发区,以及我省新设立的四个省级新区要争标兵、作表率。

荣昌生物、东诚药业、先声生物、正海生物、普罗吉……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内,一大批医药产业龙头和骨干企业聚集,已形成涵盖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健康食品等研发制造于一体的产业链布局。

“多产多链协同发展优势全面形成,由点链向圈群突破,得益于园区内主导产业带来的巨大集聚集群效应。”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相关负责人说。借助黄渤海新区与自贸区叠加的新机遇,烟台将发挥两区融合联动作用,聚力推动园区内全产业链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制度创新链,特别是聚焦行业性、体制性、流程性问题,制定科学制度创新供给方案,实现园区产业深度融合,争取新区建设早日破题。

提升产业集群协同性,平台互联是支撑。2019年7月成立的山东航天人工智能安全芯片研究院,是服务全省信创、高端软件等领域的“3+N”公共服务平台,已引进孵化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企业42家,实施成果转化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初具雏形。“随着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以及大批新项目落地,如何招引更多人才成为面临的首要问题。今年,我们计划通过申请省、市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院士不少于2人,全职或柔性引进高端科研人员不少于10人。”研究院综合事务部经理熊久鹏说。

“目前,山东已建立公共服务平台100个,新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28家,一大批企业通过平台共享资源,实现快速集聚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安文建说,下一步,将把握产业链重点企业实际需求,积极培育产业链发展促进机构,加快建设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

(□参与采写 王健 张鹏)

抓产业要有“生态”思维

良好的产业生态,是集聚产业、催生创新的土壤。哪里生态好、环境优,资源就流向哪里,产业就集聚到哪里,发展制高点就转移到哪里。

审视当下产业发展逻辑,“生态”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不仅产业的竞争靠“生态”,产业自身的做大做强同样需要“生态”。看一看华为、小米,一个个头部企业不断培植拓宽产品生态圈,渗入用户穿、戴、住、行等方方面面;再看那些有竞争力、话语权的地方产业,往往就是由一个个体系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构成,在这些生态圈里,企业甚至“足不出户”即可满足配套需求。事实证明,有没有领先的“生态”思维,能不能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是培育和维护产业幼苗、产业大树和产业森林的关键所在。

产业生态好不好,主要看产业链的完整性、产业集群的协同性。产业链越长,集聚效应就越强;产业越协同,“化学反应”就越好。作为经济大省,山东产业门类齐全,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和197个工业中类。尤其近年随着“链长制”的建立推行,我省聚焦9大产业领域,确定42条重点产业链。可以说,加强产业生态创新,山东有基础、有条件。按照省委部署,立足资源禀赋,统筹抓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强化“龙头”引领、园区聚合、平台互联,就能为优良产业生态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在发展竞争中赢得主动。

优化产业生态,供应链稳定性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巨大,供应链的安全稳定问题更为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只有积极打造完全自主可控的供应链,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才能营造安全稳定的产业生态,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我们既要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又要加强自主创新,掌握关键基础技术,努力实现自主可控,如此方可确保产业更优、生态更好、核心竞争力更强。

链主建链固链,“链长制”高效发力

省市县三级均建立“链长制”并推进走深走实

节后开工生产忙,在诸城市义和车桥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因为有了车桥卡钳环节的一项工艺革新——人工铜锤楔入更换为液压油缸装置压入,除质量、效率大幅提高外,劳动强度更是降低了90%。你或许想不到,这项工艺提升来自一次外部企业组织的入厂问题查摆,而提出建议的,是诸城汽车产业链的链主企业福田汽车。

一方面是土地、能耗等指标接近饱和,一方面是产业竞争白热化,经由20余年发展,如何将产业聚合、协同、共生提升到新层次,成为东营市垦利胜坨化工产业园亟须解决的问题。新年伊始,通过一张网,园区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高档产品占比较小且产业关联度不高,现有原料供应下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暴露出来。有了这张网提供的信息,园区增加乙烯、丙烯、裂解C4、裂解C5等来源,深化延长产业链条等一系列动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比如,传统思路下,企业效益差难逃被关闭淘汰的命运。但根据产业图谱,如果这家企业位于一条甚至多条重点化工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整改提升并发展壮大才是科学做法。产业图谱也会指明那些更有价值、更为急迫的领域,先对着这些领域聚人气、聚资源、聚活力,将在布局调整优化上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效用。

统计显示,省级智慧化工园区综合管理平台目前已汇聚超过4700家企业的12亿条信息并依然在实时更新。用近半年的时间,平台基本完成了对数据的整理、清洗、压缩,今年起重点转向将数据放入相应算法,最终要实现在产业图谱中加入或拿走一个节点,就能预先计算出对产业整体税收、能耗等所产生的影响,由此实现对全省化工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研判。

“山东上线的省级平台以‘一张图’形式打破部门、领域的信息孤岛,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提供了载体。”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评价。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至于这台宝马E46,转手时刚过9w公里,一年时间里也很健康,唯一的问题是vanos抽过一阵风,至今仍和转手时一样底盘滴油不粘。   却不能够在一起 照婚纱照那
  • #郑州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征求意见#公开征集意见时间为8月31日至9月30日,市民可将意见反馈至市发展改革委邮箱:wjjsgc@163.com,或市教育局邮箱:z
  • 海豚搭载全球首款深度集成八合一电驱动总成,系统综合效率达到行业领先的89%。热泵系统制冷/制热的能效更高,配合电池包直热直冷技术,改善了电池包的整体性能,冬季续
  • 用心的情感才会经得起考验,他的坚持,他的真挚,感动了她的芳心。第一次相见的认定,第一次把最美的自己展现在你的眼前,彼此给予的第一次,美好且充满期待,爱如初见。
  • 动力方面,燃油版将搭载两种调校的1.0L发动机,最大功率分别为75马力和99马力,而或将在2023年推出的电动版,搭载博格华纳电驱动系统,峰值功率可以达到135
  • 美国的种族仇恨犯罪,在增加还是减少?最大的受害人是黑人,占36%。
  • 通过关于宏光MINIEV车主的用车分享,咱们也不难看出,这车不仅性价比很高,在玩乐属性、代步便利和实用性方面,也均是有着可圈可点的表现。而五菱宏光MINEV的大
  • ?[太开心]魔都卖断货的德氏黑啤冰淇淋在成都这些地方就能买到▼全时便利店/WOWO便利店/全家便利店711便利店/谊品生鲜/宜+连锁/红旗连锁复制以下淘宝淘口令
  • 反黑任务汇总必咔:目标1300咔目前‼️741咔‼️重反3⃣:目标1500咔目前‼️783咔‼️重反2⃣:目标1500咔目前‼️1115咔‼️重反1⃣:目标20
  • (利空)3、15分钟盘面承压布林轨道中下轨区间,MACD在零轴下方死叉回落,但留意RSI指标低位有背离,关注到短线区间操作机会。(利空)3、15分钟盘面承压布林
  • 场馆内有解剖模型展出,16kw/250Nm的ISG电机;300ms内就可以达到70000rpm电动的压气机;电控可变阻尼机脚;近排气侧的汽油颗粒捕捉器等。推荐理
  • #TitanV1[超话]#UniL(Universe Link)最强快速回流+管理系统项目,UniL即将启航发行量1百万亿无私募(只能通过市场购买)90%在流动
  • 【☆BABY 新作情报☆】「Nekokumya's Happy Meow Meow Present」系列♡小Nekokumya指环、耳环、耳针.网上商店预约期间
  • 31日基准,Stray Kids正规二辑《NOEASY》在Gaon榜的累计出库量突破了110万张。据所属公司JYP娱乐透露,Stray Kids23日发行的正规
  • #巨匠臻藏·分享# 这把扶手椅使用了阿尔托(Aalto)独创的层压桦木法,椅身由美丽的卡累利阿桦木制成。卡累利阿桦树是世界上最独特、最稀有的白桦树之一。虽然桦
  • 我很好奇我儿子到了三四五岁会不会也变得像别的很多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那样讨人厌,真的狗都嫌那种,一点都不可爱。粗鲁不知轻重霸道任性欺负弱小,把人性的恶表现得淋漓尽
  • 本日よりスタートする新番組、 #ヒロミ・指原の恋のお世話始めました# のナレーションを務めさせて頂きます! 初回放送は10/29(木)24:50〜となっておりま
  • 【小米Q2业绩出炉,营收净利再创历史新高】这个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首次晋升全球前二,高端市场不断取得突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5290万台,同比增长86.8
  • 按照州委部署,8月27日-8月29日,州委副书记、州总工会主席高加军赴阿坝县开展为期三天的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和迎央督准备情况督导并同时开展“两联一进”等工作。县委
  • 功能方面,第三代社会保障卡由第二代社会保障卡的单一插卡读卡方式升级为同时支持插卡和“一晃而过”的非接触读卡方式,实现了快速读写卡和支付功能,拓展了应用场景,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