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周刊#碳达峰碳中和非但对中国不是陷阱,反而恰恰是中国大国崛起的一个战略性的机遇,最重要的看点就在于这是中国来解决能源安全以及产业自主可控、产业安全的必由之路。#央视财经##财经##A股#

为什么有这样的判断?下面我们首先要从中国的能源结构来说起,我手头拿到的数据是2019年年底的数据,在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里边,石油占了20%,天然气8%,这两个化石能源加在一块是28%,另外一个化石能源煤炭占比达到了56%以上,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只有15.3%。

这就告诉我们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未来路线图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其实我们的能源从总体的结构来看,需要调整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我们再接着来看中国能源结构里面占最大比例的煤炭这个板块,虽然中国煤炭储量和产量在世界上几乎都是最大的,但是不要忘了,在过去的十年时间,我们看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雾霾现象,应该说为我们获得更美好的生活其实提出了尖锐的挑战,社会上对这样的雾霾现象是议论纷纷,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未来发展的话,这种传统上依赖煤炭能源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另外当然也告诉我们,过去的我们那种粗放型的能源的利用方式也是不可持续的。

简单说我们不缺煤炭,但不论从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是说从我们追求更清洁的能源、更美好的生活质量这两个角度来看,应该说全社会都有很大的呼声,要降低煤炭在整个能源中的比重。

我们再来看另外两个大的板块,石油天然气,在2019年的时候,中国石油对海外的依存度达到了70%以上,天然气的海外的依存度达到了43%左右,按照目前中国能源的需求增长方式预计到十四五2025年结束的时候,中国石油对海外的依存度将会达到甚至突破75%,天然气会达到或者突破50%。

在今天应该说全球太平的情况下,似乎我们的石油天然气不论海上或者是管线的运输暂且都是安全的,但是必须要居安思危,我想有战略眼光的朋友,以及业界的一些有话语权的领袖,都共同的能够认知到中国石油和天然气主要依赖海外的海上运输线路,基本上都至于美国的控制之下,所以一旦不论是发生更尖锐的贸易摩擦,甚至在军事领域出现一些零星的冲突,都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石油天然气从海外向中国运输线路的安全。

简单说石油和天然气未来的供给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未来海上的风云变幻,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石油天然气供给实际上是有安全的隐患的。

我们知道中国世界工厂是在制造业的大国,这都需要对能源极大的依赖,刚才讲过了,煤炭不可以再持续的增加,石油天然气如果出现一些未来的隐患的话,是否会危及到中国整个工业制造、整个世界工厂的地位?所以其实它背后间接的也影响到了中国未来的产业自主可控。

再来看一下,我们知道在工业领域里边不论我们谈到的汽车或者是飞机,经常都被称为是现代工业领域里边能够代表工业水平的两个重要的细分门类,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传统上我们的汽车和飞机都是依赖燃油发动机。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中国虽然开放了国内的不论是汽车市场还是航空市场,但实际上中国在汽车和航空业方面、在燃油发动机方面和全球最领先的竞争对手还是相差甚远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用市场来换来技术,在目前看来我们一直是一个追随者,从来没有实现过并肩更谈不上超越。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现代工业这个领域里面,中国虽然说规模很大、市场很大,但是我们在全球竞争地位并不算特别的高,但是在我看来,这一轮的碳中和所带来的对可再生能源的转向、结构的调整,却恰恰不论是从能源安全还是从产业的自主可控,都为中国实现了一个弯道超车的难得的战略机遇。

我们下面来看一看,首先在能源供给领域里边,刚才谈过了石油天然气有安全隐患,煤炭有比方说二氧化碳排放、空气污染等各方面的更清洁能源的需求所带来的挑战。

在电力的这些石化能源替代方面,中国和全球最主要依赖的可再生能源大体有6种方式,一个是光伏太阳能,另外一个是风能,还有一个是核能、水力发电以及生物发电,还有地热资源。

中国这么一个大的国家显然不可能依赖生物或者地热资源,它只能作为一个极有限的补充。

在水力发电,中国几乎是那些大的水利资源已经开发的差不多了,所以今后的增量已经是想象力不大了。

核能虽然说它是一种清洁能源,但是它的成本相对来说是在所有可再生能源里边最高的。

目前中国和全球几乎都转向了光伏太阳能和风能。

下面我们从光伏太阳能来说起,整个行业赛道是比较长的,产业链从最上游的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逆变器,还有光伏的玻璃,以及最后的发电厂。

来告诉大家,刚才我所谈到的除了发电厂之外,70%以上的产能都是在中国,可能相对来说像逆变器,中国的产能大约有60%多是相对最少的,但在最上游的像硅料,中国的产能和产量占到了全球的90%以上,硅片占到了85%以上,电池组件占到了85%以上。

我们再来看一下光伏太阳能发电的市场,在2020年的时候,中国光伏发电新增的装机容量达到了48GW左右,占到了全球的60%以上,如果我们来看累计的中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占到了全球是将近50%。

这个数字告诉我们,不论从市场的所占比重,还是从产业链里边中国在全球的产业链分工来看,中国都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和产业链里边的产业竞争优势。

刚才说讲的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全球如果我们用Top10前10位的企业来看企业的竞争力,几乎刚才所谈到的从比方说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这几个环节的全球前10位的企业几乎都在中国。

如果我们进一步来看,在这些领域里边,不论是光伏发电领域里面的技术研发的投入、研发人员的数量,还有就是像知识产权的数量,以及像光伏电池的效率水平,中国都是在全球的所有国家里面处在绝对的领先位置,目前在电池片的效率方面,中国的一些龙头企业不断创造新的历史记录。

刚才这些告诉大家,如果石油天然气我们对海外依赖度那么高,煤炭我们将来感觉到它不是一个清洁能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又太大,所以你会发现如果转向光伏发电的话,中国不但有产业的优势,而且完全自主可控。

我们再看一下风力发电,今天如果按照世界可再生能源组织最新的2021年6月份所公布的数据,目前全球陆上风力发电每度电的成本是最低的,其次是光伏太阳能的地面站的发电,由于成本的比较低廉,所以光伏发电今天在海外包括中国市场,其实需求也是比较旺盛,相对光伏发电来说,风力发电它的产业链要短一些,它最核心的一个竞争链条就在风机这个环节。

如果我们看一下风力发电的市场,在2020年的时候,中国的新增装机容量占到了全球的超过60%,累计风力发电的装机容量,中国占到了全球的40%左右。

我们再看风力发电机这个环节,在2020年全球前10位的企业中国占了5位,其中像金风科技是排在了第二位,这也是金风科技在过去的十年里面排位最靠前的一次,明阳智能是排在了第5位,像上海电气什么等等,还有其他有一家。

以上这一些告诉我们,其实风力发电这个环节,相对可能没有光伏太阳能在全球的竞争地位那么强大,但至少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来说也是处在第一梯队的,而且中国企业的不论从产能、产量、销售额在全球的占比都是快速提高的。

第三部分我们再转向除了光伏风力之外,看一下新能源汽车,刚才谈到了,其实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里面,中国过去在传统汽车领域里面市场很大,但是我们整个的民族汽车工业都是在经济型的轿车,相对是处在市场比较弱势的地位,但新能源汽车为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在全球的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比方说我们知道在新能源汽车里面最重要的竞争环节是锂电池,在2020年的时候,我们来看一下国内锂电池的整个格局,其中国产的锂电池占到了国内锂电池市场的90%以上,国内锂电池的供给里边,前10位的企业有8家企业都是国内的企业。

即使我们把眼光转向世界,在2020年的时候,全球锂电池的供给里边,中国是占比达到了40%。

在全世界锂电池10强企业里边,中国是占到了5位,其中排名第一位的是宁德时代,在2020年年底的时候,它的销量是占到了全球的25%,在2017年的时候它的占比只有19%。

顺便告诉大家,根据最新的数据,在2021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的锂电池销量已经占到了全球出货量的30%以上。

所以以上这些告诉我们在锂电池这个环节,其实中国今天在全球不但是处在第一梯队,而且是处在相对领先的位置。

我想通过以上这些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在新能源汽车的最核心环节,锂电池这个细分赛道,中国在全球是有竞争优势的,这和传统的我们在汽柴油的发动机领域里面长期处于追赶而且遥不可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中国的销量也是比较大的,也就是说市场本身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20年的时候,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到了全球的40%,如果来看新能源汽车存量的话,中国是占到了全球50%的比重。

我想通过以上这一些数据,你有没有发现,不论是汽车工业,我们实现弯道超车或者我们未来产业的自主可控,还是说在能源领域里边,我们未来要实现能源安全,在能源领域里面是利用更清洁的能源满足人民群众对未来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想可再生能源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而且我们在这些细分的行业赛道里面,都处在全球第一梯队甚至领先的位置。

其实碳达峰碳中和对中国所带来的影响,不单在刚才所谈到的,比方说能源安全或者产业自主可控,同时也是推动中国在制造业这个领域里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的一次历史机遇。

我们在传统的工业制造业领域里面,过去不论是能耗的方式、工艺的方式,还有就是我们在比方说钢铁、冶金、水泥、建材等等,其实大多是相对来说能源利用比较粗放型的,利用这一次碳中和的未来路线图,也为这些产业进一步的整合来淘汰那些落后的产能,同时优化让有一些企业能够在过去长期生产过剩,大家的价格都上不去,所有的企业都没有利润,这个局面也能够有所改变。

整体我想在碳中和未来的路线图,如果去实现它的话,中国一方面在全球的战略地位会因此而提升,能源安全和产业自主可控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升,同时通过其他的一些工业门类的产业,也因此能得到结构的转变,为中国新的一轮经济增长找到新的发展动力。

好了朋友们,投资其实需要从大的逻辑上来看清确定性的未来机会,如果了解了以上这些对碳达峰碳中和对中国未来长周期的影响,我想是不是可以坚定大家在这个领域里面,不论是资本市场,还是在实体产业领域里边的深耕的信心和决心?

【以科技创新最强音奏响郑州发展主旋律】【“十大战略”的省会实践】之“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篇(上)

以科技创新最强音奏响郑州发展主旋律

本报记者 石大东 裴蕾 李娜 覃岩峰

开栏的话

团结一致向未来,奋斗实干启新程。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节点、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动员全市上下以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开展“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这是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对郑州的期待要求的准确定位,是新一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抓落实、促发展、见成效的工作方法、思路和目标,也是面向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发出的总动员。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作为正在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和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郑州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担当。2022年也是省委实施“十大战略”的开局之年。深入推进“十大战略”,既是全省的任务,更是郑州的主要任务,是贯穿郑州经济工作的主抓手、主任务、主路径。郑州肩上的使命之重,是河南之重,中部崛起之重。

为宣传贯彻好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今日起本报推出“躬身入局·高台起势”【“十大战略”的省会实践】系列重磅报道,全面、深入、扎实展现“十大战略”所涉领域取得的成绩、主要做法和目标方向,切实把每一个战略、每一项举措宣传好报道好,凝聚起全市上下全力开局破题、奋力高台起势的磅礴伟力。

初春的郑东新区郑州之林公园内,柳枝遥看已有新绿。

徜徉于这里的郑州市民发现,陪伴他们散步的多了几台机器人——它们的外观像是一辆无人驾驶的小车,前端伸出来“象鼻子”一样的吸口,遇到垃圾,能“聪明”地“吸食入腹”并进行分类;遇到障碍,能灵巧地“闪身而过”;“看到”行人没戴口罩,还会礼貌地提醒……这几台集保洁与巡视功能于一体的机器人,2021年12月刚刚走出郑东新区中原科技城的实验室,正式开始“服役”。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机器人是郑州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

这样的“郑州制造”到“郑州智造”,在郑州,并不罕见。放眼郑州7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科技创新已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成为第一动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源,正为郑州这片热土注入磅礴的发展动能,铺陈着叠彩的崭新画卷。

纲举目张 科技创新恰逢其时

人勤春来早。

早春的郑东新区中原科技城内,常见人们步履匆匆,无人驾驶的公交车忙碌着,湖畔柳丝映水、秀美静谧。这里作为中部首个全国“双创”活动周的举办地,吸引了大量的科创企业和青年人才,在全国形成了“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东有长阳谷、西有菁蓉汇、中有龙子湖”的双创版图。

科技创新俨然成为城市的新风尚,而这一切,得益于郑州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引擎的系列措施。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郑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2021年9月7日,河南省委工作会议召开,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对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作出系统部署。

2022年2月15日,壬寅年元宵节当天,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再次“扣题”,提出郑州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行动,加快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急迫感和使命感跃然纸上:郑州要牢固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的发展理念,以创新为驱动、以人才为支撑,以非常之策、非常之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聚集、主体培育、研发投入大幅度提升,创新活力充分进发。

“今后的五年,郑州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来打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科技兴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构建‘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的城市科技创新格局。”《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制定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为郑州科技发展擘画了新蓝图。

宛如春风迎面袭来——郑州,将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级,营造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全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为郑州加快推动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奋力出重彩、成高峰提供创新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深植厚培 科技创新正得其势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科技指标和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大幅提升。”郑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处于关键之际,市科技部门迅速谋划实施了8项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安图生物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成为全省首款新冠病毒抗体检测产品,为全国疫情防控做出郑州贡献。郑州市科学技术局荣获科技部“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表彰。

以往,人们提及河南或是郑州,或许会想到“粮食大省”“商都文明”,而今,这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正在全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科创新名片,仅去年一年,郑州科创工作就有了显著提升——

科技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成功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省科学院重建重振正式揭牌,与中原科技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相继挂牌运营。成功引进哈工大、机械研究总院等12家大院名所在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达到12家。

创新主体培育再上新台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优化高企申报认定流程,全年新增高企1212家,总量4130家,同比增长41.4%,全省占比49.22%。新增科技型企业2172家,总量达到10018家,同比增长27.7%。

研发投入工作打开新局面。通过政策引导、靠近服务、加强培训,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16.9%,总量276.7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2018年1.74%增长至2020年2.31%,增长32%,增长幅度居国家中心城市首位。

科技服务能力取得新提升。全国双创活动周成功举办并取得良好效果。“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参赛外地项目占比接近40%,UU跑腿、泛锐熠辉等优秀创业项目取得良好发展。2021年1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科技部评价优秀,优秀数量居全国第七位。郑州技术交易市场正式揭牌运营,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306.5亿元,增长44%,全省占比50.3%。

科技人才工作步入新阶段。积极贯彻落实“郑州人才计划”,启动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申报工作,评选资助创新创业团队项目37个。积极承接“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省级行政许可权限下放工作,引进外国高端人才42人、外国专业人才548人。在中原科技城设立全市第一家“郑州中原科技城外国人才服务站”。

关键核心技术获得新突破。一批关键“卡脖子”技术实现突破,郑煤机自主研发的10米超大采高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成为世界之最,综合性能国际领先。三磨所研制的超高导热和光学级CVD金刚石材料,实现热导率2000 (W/mK)金刚石材料制备技术突破,成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十七所研制的激光雷达闪耀太空,作为交会对接的核心设备,精准引导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全市9项科技成果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获奖项目的53%;获得河南省科技学技术奖一等奖17项,占全省68%。

释能提级 科技创新风起帆张

如何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观大势、谋全局、干大事,首要的是战略,谋定而后动,才能决胜于千里。

那么,郑州科技创新的未来方向在哪里?道路在何方?

“我们将以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让科技创新成为郑州最强音!”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

已然开启的2022年,郑州将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聚焦“六个一流”,构建“三大体系”,实施“八类专项”,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级,营造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全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

“六个一流”,是指:坚持把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作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根本之策,聚焦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凝练一流创新课题,培育一流创新主体,集聚一流创新团队,创设一流创新制度,厚植一流创新文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着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增强科技硬实力。

“三大体系”,即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全力争取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在郑布局,支持推动已揭牌的嵩山、黄河等省实验室建设,积极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争取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同时,正在研究谋划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功能区,集中布局超短超强激光平台、新一代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我省科技创新的新地标和国家创新高地的重要支撑。

结合郑州优势资源,我市还将实施八类专项:

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专项,把中原科技城建设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作为郑州带头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重点突破的头号工程,引才育才的重要平台。

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专项,开展人工智能在物流、制造、农业、交通等重点领域创新应用,实施一批人工智能创新专项,提升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团队引进专项,着力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项目。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专项,力争再引进一批国内知名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团队等高端创新资源来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

全域创新能力提升专项,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求,重点在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基建领域凝练实施一批一流课题和重大科技项目,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为郑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专项,构建技术转移一体化格局,依托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引进和培育技术转移机构,加快建设郑州技术交易市场,建立技术经纪人体系。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能力,组织“校企双进活动”,畅通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利用通道。

科技体制改革攻坚专项,赋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专项,重新梳理完善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重大创新专项、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政策,努力打造政策高地,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意愿,撬动全社会资源进一步向创新集聚。

欲展鹏程十万里,且趁东风行大船。

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立足郑州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责任与使命,围绕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大力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更高水平的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为中原更加出彩、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郑州,已然在行动。

拜登一声令下,欧盟就盲目跟风反华,议员发出灵魂拷问:我们到底是美国的盟友还是人质?

2月14日,几次三番帮中国说话的爱尔兰籍欧洲议会议员米克·华莱士再次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更新了一段自己在欧洲议会安全和防御小组委员会会议发言的视频。他在视频中怒斥欧盟制定的战略报告“盲目跟风美国政策敌视中国”,更发出了灵魂拷问:“我们是美国的盟友还是人质?”

他在视频中表示,中美竞争之所以像现在这样影响欧盟,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将中国视为安全威胁,希望欧盟也可以同样对待中国”。然而,欧盟就这样跟随美国的政策,完全失去了自主性,且美国的观点在道理上也讲不通。因为中国并没有主动挑衅欧盟,或者与欧盟陷入对峙,反而是美国和欧盟在挑衅中国,是北约的军舰在中国周边军演,而不是中国的军舰在北约附近军演。

与此同时,美国要求欧盟“敌视”中国,却没有考虑过欧盟的利益。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却要求欧盟采取敌对,但华尔街却和中国的联系愈发紧密。实际上,美国很少考虑盟友的利益,比如在乌克兰危机中要求欧盟停掉“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却不管欧盟的天然气需求。他就此质问“我们是美国的盟友还是人质?”

最后,他还希望政策制定者们考虑一下,如果欧盟遵从中国的请求,不派军舰去南海,那么又能从中获得多大的收益?

这位华莱士议员是欧洲少有的能透过现场看清本质还敢说出来的政客,此前曾多次发文赞扬中国在扶贫、抗疫方面取得的成就。可悲的是,他就像是疯人院里的正常人,却被周围都视为了疯子,无法融入,也无法改变任何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超郎平?昨晚这一幕,央视解说赞她为中国女排历史第一人!
  • 两大一线城市,宣布增加汽车摇号指标!车市迎硬核利好,你离喜提新车又近了一步
  • 明天起,这些新规将影响你的生活
  • 震惊国外!联邦快递“劫持华为包裹”,中国学者:应暂停其业务
  • 深圳个税减免15%吸引人才,能否复制到全国|新京报快评
  • 初夏40度!多地“最热天”正常吗?
  • 华为禁令的另一面:特朗普与硅谷的相爱相杀|京酿馆
  • 一球千金!武磊一脚将保级队踢进欧联杯,激动的除了球迷还有这些股东
  •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 老师怒扔学生论文被约谈,网友却说:不怪他
  • 用手机的人注意了!好消息:每个月你又能省一笔钱!
  • 【关注】速看!你的户口、土地、收入将发生这些变化
  • 最新最全!一图读懂8省市新高考改革方案
  • 哈佛的学生都在看这种视频,每天 15 分钟,英语水平暴增
  • 重磅!中注协公布2018注会考试合格率!审计通过率已超31%!2019注会考试趋势同曝光!
  • 一大波老师被实名举报!
  • 这张请假条居然能让语文老师“集体传阅”,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 特别关注!新版《各学科答题规范》官方要求,请转给身边每位考生!
  • 第十六届南方医科大学英语演讲大赛通知
  • 2035年养老金将耗尽?人社部回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