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讲记
 
  悬论
 

所经三大阿僧祇的劫数,旧有二说:一、约时间而说劫: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才可以名三大阿僧祇劫满。二、约功德而说劫:如说修多少功德,名一大劫满。这如读书,分一年级二年级等的级次一样。不肯用功的学生,经过几年以后,也许还是一年级呢!经三大劫,约功德说,必须满足,决不能超过;约时说,众生间可以不同,可以有超越的。如说:释迦菩萨精进,超越九劫而成佛。

  第三目 发心相

  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为三?一者真心,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再说证菩提心的心相。‘是’十地‘菩萨’的‘发心相’,可分析为‘三种’的‘心微细’‘相’。三种是:‘一者、真心,无分别故’。唯识学说此为根本智,是正证真如时,与无漏识相应的真智。依本论说,此即如来藏出缠,无分别智亲证法身;这是不能以分别心去思量拟议的。‘二者、方便心,自然’而然的能‘遍行利益众生’事。唯识学说此为后得智。依本论说,此即是真心所起的妙用。真心是智净相,方便心即不思议业相。这二者,一根本,一后得;一真智,一俗智;一达体,一起用。这二者,都是清净无漏的。‘三者、业识心’,即大地菩萨所有的‘微细起灭’。菩萨虽已分证法身,但业识心还没有灭。这业识心的生灭,是一种微细的生灭,也即是变易的生死。本论说证菩提心,为什么说到虚妄的业识心?要知道:本论是肯定的主张:真妄是可以同在的,如觉与不觉的不离,真如与无明展转相熏等,都是同一道理。在生灭的业识心中,可以有真心和方便心的现前。在唯识学中,真心与方便心,是第六第七识所起;业识心是第八识。在不离业识心的起灭中,有真心和方便心的存在,名证发心。菩萨虽已分证法身,但以业识心的存在,所以还不能达圆满而究竟的地步。

  第四目 圆满

  一 正说

  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又是菩萨’,到第十地终心,‘功德成满’。成满,即完满成就了,不再有欠缺,从此不会再有失坏。那时,菩萨‘于色究竟处’,现身成佛。色究竟处,即色究竟天,又名摩醯首罗天,为色界天中的最高天。依大乘说,真正的成佛,在此天上,‘示一切世间’的‘最高大身’。天的身衣寿量,都是逐次增加的。到了色究竟天,他的身量,在一切物质世间中,要算最高、最大、最圆满端严了。论到成佛,即是‘以一念相应’(从来未曾有过)的妙‘慧,无明顿’时断‘尽’,得‘名一切种智’。一切种,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法门,总之是一切的一切都完全通达了。得了此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普‘现十方’世界,‘利益’一切‘众生’。声闻乘说:最后身菩萨,居兜率天;要成佛时,从兜率天降,入胎、出胎、出家以至于成道作佛;转法錀、入涅槃等。大乘法以为,这是化身的示现;真正的成佛,那是不应在此污浊的人间的,应在色界的顶点的摩醯首罗天。约菩萨修证所得说,名为报身佛;依佛陀的究竟圆满说,即是法身。

  二 释疑

  甲 释智见难遍疑

  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

  此下有二疑,第一、依一切种智而起。境界是无边的,怎么此智能顿时了达!如处处经说:‘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是依报,是不离正报而起的。所以‘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六趣四生的众生,已是多极了,而众生都是有心识的,所以‘众生无边故,心行’的‘差别’也是‘无边’。每一众生的心行,如贪心行、嗔心行、无贪心行、无嗔心行等,刹那刹那,实有无量无边的心行。每一众生的心行,已经是无边了,何况无边众生的无边心行?更何况无边世界中的无边众生的心行呢!论文由世界说到众生,由众生说到心行,从大而小,而所形容的境界,却是愈显得广大。这无边世界中的无边众生的心行,举心动念,所分别的‘境界’,是不可以局限的,‘不可’以说有‘分齐’的。这是怎样的‘难知难解’!怎么本论说:“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呢?‘若无明断’了,即‘无有心想’。因众生的能知心,所知境,都是根源于不觉而起。那么,无明既断了,依无明不觉而生起的心想也就没有了,这还‘能了’别什么,而可以‘名’为‘一切种智’呢?疑问中含有二个意思:一、境界那样多,怕不能有一刹那中了达一切的一切种智。二、智是应该有心想的,一切种智既断尽无明而没有心想,又将什么去了知?

  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如来离于见想,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答覆上面的疑问说:前在真如自体相时,即曾说过;“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虽然境界是无边的,但此‘一切境界’,自体‘本来’即是‘一心’,真如心是‘离于想念’的。它离于颠倒想念,但并不是离一切境界而别有。但由于‘众生妄见’有‘境界’相,所以‘心有分齐’──界限。这样的‘妄起想念,不称’于无分齐相的‘法性,故不能决了’一切境。一切境界,即法性而无二无别的,众生以为见了境界,即堕于境界中,有能有所,有彼有此,心量就被局限了。称,契合义。如衣服而不大不小,名为称身。心不能等法性量,所以说不称。这是说明了众生的所以不能遍知一切法。这样,‘诸佛如来离于见想’──没有见境界的分齐想,称法性而知,所以‘无所不偏’。这样的‘心真实’──离于妄想的心体,‘即是诸法’的自‘性’。心真实,不但体证一切法性,心‘自体’同时能‘显照一切妄法’。妄法本是不离真如心体的,所以真如心体,自然而能显现照了一切法,‘有大智用’,以‘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的不同性欲,‘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佛的离念心体,‘得名’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可有二义:从自证说,一切妄境不离真实心,所以佛能了一切妄法,称法性而知。从化他说,佛以无量方便,随顺众生的根机利钝而为说法。然众生妄法,在佛智境中,都是第一义。众生所显现的妄法,是不出此法性以外的,所以佛能称法性心而自知,也能够称法性心的遍一切处,去化利一切众生。

  乙 释业用不普疑

  又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住者,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利。云何世间多不能见?

  上疑佛不能遍知;此疑佛的业用不普遍。上面说:佛不假功用,“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然从众生方面看,觉得大有可疑。‘若诸佛’真的‘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那就‘一切众生,若见’佛的色‘身,若睹’佛的‘神变,若闻’佛的教‘说’,应该‘无不得利’益才对。然佛常说法,何以众生大多无所闻;佛常现身、现神变,众生为‘何多不能见’呢?由众生的难见难闻,难得利益看来,经说如来无刹不现身,无时不说法,自然而有不思议业,利益一切众生,不是很可怀疑的吗?

  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而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

大乘起信论讲记
 
  悬论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

  此是觉了住相。十地菩萨,都可名为‘法身菩萨’,以十地菩萨,都能觉悟诸法的真性,分证如来平等法身。能觉证一分法身,所以又称为法身大士。十地菩萨能‘觉于念住,念无住相’,即能觉照住相,并能觉知住相没有真实的自性。约心意识说,此即觉悟末那,即五种意的后四。六识的妄想波腾,虽由心的静定而能觉了(异相)。然据实说,微细的妄想执著,仍在烦动中。唯识宗名此为恒审思量意,即恒常、审细地思惟量度第八以为我。阿赖耶识,本非常一,由末那的不了以为是常是一而执为我。赖耶的似常似一,末那取为住相而起执著;此应以法执为主。这如海中的巨浪,因风息而渐归平静;虽似乎平静,而微细的波动仍有。此微细的波动而似乎平静,即喻如住相。十地菩萨,能觉于念住,能观末那心境,觉照这微细相续的似常似一相。法身菩萨能觉此妄念──虚妄分别心的住相,更能觉了妄念的住相,实在性不可得,所以说念无住相。这是能进达籁耶(及末那的业识分)心境,而觉照末那计执住相的非有了。十地菩萨能‘离’微细‘分别’的‘粗念相’。分别,对前粗分别说;法身菩萨是能遣离此微细分别的。粗念相,对下觉悟生相的微细念说。‘随分觉’,天台宗名此为分证。十地菩萨,每地有每地证悟的真如,约十地而立十种真如。能觉的菩萨智有多种浅深不同,即随各各菩萨的观智,分分觉悟诸法的真实。法身菩萨所觉悟的,都能与如来藏相契合,可称真正的觉悟了。然而还是分证而不是圆满的,故名随分觉。

  这里,应分别修定与修定慧的不同。修定的,觉了异相也有可能,如无想定能令六识不起;但不能觉了念无异相。觉住相,更是不共外道的。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此明觉了生相。‘菩萨地尽’,即第十法云地圆满。此时一切功德‘方便’都已圆‘满’具‘足’。‘一念相应’,即从第十地菩萨后心到成佛的一念,通常名此为金刚喻定。约无间道与解脱道说,这是无间道,正是断惑究竟的无漏心。大乘经每称此为“一念相应妙智”。究竟净智,这时一旦现前,故名为一念相应妙智;本论简称为一念相应。这一念相应净智,即能‘觉心初起’,即最初生起义。约断惑说,即正觉正断心识的初起相──生相。然当觉心现前时,不但能觉了心念的生相无实而不可得;初起的生相,已彻底净尽,并无纤毫,所以说:‘心无初相’。此处不说念而说心,因念约虚妄分别说,灭、异、住相,都在虚妄分别心中觉了;而今是妙智现前,妄念净尽,虽正觉正断妄念的生相,而不是妄念的心境,所以说觉心初起,心无初相。初相是最初的生相,属虚妄分别念的根源,成佛的一念间,如实觉了生相的不可得。‘远离’了虚妄分别念;离念心体,再没有‘微细’的妄‘念’执著,即是遣除了无始无明住地。那时,即‘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即真正的明心见性,正觉得真心常住而没有变异。觉到了自心的源底,圆满而究竟,所以‘名究竟觉’。

  (二) 引经证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始觉的渐次觉悟,都依于无念而说,这可引经说为证。‘修多罗’,此云契经。本论所引是何经,待考。经上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观无念,不是说有一无念境为可观,也不是从不起分别处修。此即指上文所说的“觉于念异,念无异相”,“觉于念住,念无住相”等。佛法的修学者,观察心念的生、住、异、灭相,虚妄不实,无自体性,即是观无念义。能这样的观察,即是向佛智前进了。观无念是相同的,是同一妄心无自性的正观;观生、观住、观异相,约所观境有别,而能观慧是一致的。即此妄心无性的唯一正观,即无念观,一道深入,直向究竟的佛智。

  (三) 抉择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

  此下为始觉渐悟相的抉择。先抉择“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义。上文说‘心起’,即‘无有初相可知’,即是初相毕竟不可得的意义。那么,为什么说‘知初相’呢?知初相的意义,‘即’是说‘无念’。觉心初起,不能说从此找到了妄念的开端,说这个才是第一次──最初生起的。当知妄念是无自性的,是根本没有初相可得的。因为妄念即堕于时间相,而时间是有前又有前的,永远推求不出一个头来。约断除妄念说,先遣除粗的,再遣除细的,遣除到最微细的;这好像粗的、细的,是从最微细的逐渐开展起来的,于是,方便假说这最微细的名为初相。其实,是没有初相可说的。所以说觉了心的初起相,这即是知道心是无初起相,是觉了心体离念的。无念,即离念的心体。于此,应善识文义,不要生起错误的谬解。在离念的心体未现前时,妄念仍在;等到极微细的妄念也没有时,离念心体现前,名为觉了初相,而实已没有妄念。这如一壶水,烧到一滴水也干尽了,才可说干尽。但水气的干尽,虽渐微渐尽,但末了是顿尽一切,并不能指出最后干尽的一滴。妄念也是这样,从粗的遣除到最细的,所以假说有始起相。实则一念相应时,妄念顿尽,并不能得妄念的最后尽的初相。一般不善学本论的人,每误以为有最初一念的妄念,这是不对的。

  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此抉择究竟觉与不究竟觉。上文说:觉异相住相,是觉而不究竟。现在抉择说:依上文所说,‘故一切众生’,就是十地菩萨,也‘不名为觉’。因为,众生‘从本来’就‘念念相续,未曾离念’,而被称为‘无始无明’的。虚妄分别的心念,一切众生从来没有远离过。凡夫、外道、二乘、三贤菩萨未曾远离,十地菩萨也没有远离。粗念虽远离了,细念仍在,所以一切众生,都是在虚妄分别的妄念里讨活计。此微细的虚妄分别,经中名为无始无明,即是从无始以来,就都为此无明所迷而不能觉了。无明即不觉,不觉是无有始的,不能去找它底开头。觉了住相异相,虽有观智,虽有分证的正智,但是不离无明的,与无明不离的。这可以举例说明:如燃起油灯,房里即有光明,但这光明是与黑闇同在的。因为如电灯或日光出现,即更为光明,可见油灯光的光线不强,即由于有黑闇。这样,从三贤而十圣,虽可说有觉,而实还有不觉。否则即究竟而不会更究竟了。这种思想,学派中名为“道与烦恼,容俱现前”。那何以说“明闇不俱”?如油灯的光,能破油灯所能破的闇,这样的明闇,当然是不能共存的。如本论说觉心初起,那时是不会有妄念。但油灯的光,与电灯或日光所能破的闇,却不妨同在。从这一观点说,唯佛一人,才可名为觉。这与古代道生法师的顿悟义相同。一切众生,都是在梦中;一直到究竟圆满成佛时,一悟永悟,即名大觉。仁王经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三贤、十地的菩萨,都安住在果报中,唯有佛才真的安住在净土里。这也可说:三贤十地都还在虚妄分别中,唯有佛才离念无念,号称大觉。

  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而不能成佛,全由尘劳烦恼之所迷惑。佛陀福德智慧圆满,是不迷,常住真心。常即不变,住即不动,真即不假。此不变、不动、不假,能觉悟了知一切法者,名常住真心。“起惑作业,无量痛苦。”众生因迷住真心故,起惑作业,纷纷扰扰,此纷扰中,即有无量痛苦在。如大乘起信论云:“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粗即可见诸事实之粗相。

目前世间之现象,是贪、瞋、痴及杀、盗、淫种种恶业充满。由此恶业,引起流转受报,致有众生相续,世间相续(轮回)。推此轮回之因,为心对外境迷执(无明)而起。如能觉悟,返妄归真,即能息除流转轮回之苦。何以有贪瞋痴,即能起杀、盗、淫种种恶业? https://t.cn/R2dyGrF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Be fully vaccinated with a completed dosage of a vaccine approved or recognised
  • (此处为百度百科)退一万步讲,我侵犯了演员的肖像权,那你就可以去侵犯我的版权吗?作为演员没有视频没有图他拿什么宣传?
  • 2⃣️把鞋子换成匡威蓝色系,帽子和背心同色咖啡色~ 两种风格你们pick哪个呢~#今天穿什么[超话]##renee穿搭look##ootd##每日穿搭# #遛
  • #iHerb好物推荐# KAL 营养酵母片,美妙坚果味,无糖,624 克。限时7折,折扣码:SOLKAL7,立即抢购#iHerb好物推荐# KAL,锂乳清酸,5
  • 我们Boss丝锥在德国有112年的丝锥生产制造经验,Neoboss丝锥Boss丝锥的先后并购的品牌。我们Boss丝锥在德国有112年的丝锥生产制造经验,Neob
  • [哇]4.根据手机app显示的数据对Activ5进行推举挤压。【#谭德塞警告新冠仍可能出现新变体# ACTIV-1试验药物可减少死亡|大流行手记(6月4日)】在
  • 【巴宝莉】BU9233,26毫米蓝宝石水晶镜面,大窗口日历显示窗,50米防水,蝴蝶双按扣,精钢表链,捡漏价,¥1999rmb直邮到手,带巴宝莉家高大上表盒[得意
  • ~观虫记~暑假宅家做闲人,阳台弄草观盾蝽。(诗文原创,图片实拍)在半翅目蝽类昆虫中,有一类色彩斑斓、小盾片极为发达的蝽,被称为盾蝽Scutelleridae,由
  • 可读成bēidemēi,de 轻而短,一带而过。要读成mēi,不能读成 mī,由梵文词的位置格变化而来。
  • 自汗恶风,鼻流清涕是用此方指征。自汗恶风,鼻流清涕是用此方指征。
  • ”此次获批是基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支持的ACTIV-2的3期临床试验,包括847例入组患者的积极中期及最终结果。此次获批是基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
  • 杭州民宿l避世侘寂感☁️与世无争山水间..Hi这里是自费探店每周旅游的Misto每个月都去桐庐每次去都是两天以上小住今天想给大家推荐一个我很喜欢侘寂感民宿入住后
  • Que mon garçon soit en sécurité et heureux, que tout se passe bien, en douceur e
  • !!
  • 本校新一轮招生即将开始,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因此仅招新生701人,有意入学者请拨打热线电话☎️1995-0701-27#天津月老[超话]##天津# 927号男嘉宾推
  • 表示自己唱歌也可媲美ESO这段时间里面,虎牙直播即将迎来一队“草根男团”组合,他们就是ESO。近段时间里面,虎牙直播官宣了一个“草根男团”加入到直播平台的消息,
  • 主机结构:门式,结构新颖,美观大方,运行平稳电源:220V50Hz功率:0.4Kw主机重量:95,130Kg主机外型尺寸:650*360*1600,800*41
  • 现在不少头部酒庄开始尝试很多有个性的表达,品质好的地块,好的葡萄,配上个性表达,完全撑得住。价格也很好,在两百来块里,质感有趣兼备。
  • 进群后大家都是一起为小天应援的~群主和管理们和你们一样~大家一起愉快的相处  WE ARE ONE!一直都是三分钟热度的我,喜欢了你们五年,从2013年变成
  • #美国大学申请[超话]# 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 & M University-College Station2021 USNews美国大学排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