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帝影——关于建文帝流亡雁荡山的史料漫谈】京城来的太监

  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三月九日,雁荡山来了三拨不寻常的游客。来者都带着“钦差内使”的头衔,用通常的称谓来描述,就是出宫为皇帝办事的太监;其中还至少有一位按现在的标准看算是外国人(范福坚祖贯交阯,即今越南;此外,阮赤也有可能是越南人)。这些钦差内使出行的目的地各不相同,却同时在雁荡山相会;他们甚至还留下了摩崖题名:

  钦差内使、信裴福化,祖贯交阯布政司长津县范福坚,经过台、温府;钦差内使阮赤往温州府过此;钦差内使郭闵前往台州府经过。永乐癸卯三月九日题。

  雁荡山有太监经游,据我了解历史上有8个批次,全部发生在明朝。最早留下记录的就是这三批人马;同一年,又有一位疑似为小太监的罗圭和江西道监察御史刘英一起到了雁荡山(天顺元年,即1457年,左监丞太监罗圭被派去镇守云南,估计就是三十四年前来雁荡山的罗圭,当时他还是个地位较低的小太监,所以名列御史之后);宣德五年(1430),裴福化又带着十多位极有可能也是太监的随从,再次到雁荡山龙鼻洞“发心”塑了一尊像(所以他在永乐二十一年题名时自称为“信”,也就是信士);景泰三年(1452)正月二十六日,钦差镇守浙江市舶提举司、内官陈彝经过雁荡山龙鼻洞“随喜”,随行的有锦衣卫官陈敬等十九人;成化十七年(1481)十一月,镇守浙江司设监太监李义与浙江总督备倭都指挥佥事黄琮、浙江守备温州都指挥佥事弓璇、温州府同知姚骏、乐清知县徐颐游雁荡山;正德五年(1510)七月二十八日,钦差陈吉祥游雁荡山。陈吉祥,从名字来分析,极有可能也是个太监;如果分析正确,他是迄今有记录的最后一批游雁荡山的太监。

  胡濙的报告

  太监游山,本来也说不上不寻常。我之所以关注起这件事,却是因为永乐二十一年发生远在北方的一次著名的君臣晤对,与传说中早些时候发生的雁荡山的一次隐秘游踪都指向同一个神秘人物:建文帝。而在明朝的历史上,太监出京往往负有特殊使命,在永乐朝,这种特殊使命也包括了察访建文帝的行踪。

  我们先大致捋一下建文帝朱允炆的命运和传说。建文四年(1042)六月,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率“靖难之师”攻入国都南京,发现建文帝已不见踪影,只留下几具烧焦了的尸体。宫人指认其中的一具为建文帝尸体,朱棣予以认可,假哭了一番后将其秘密安葬。不久,宫廷内外开始流传建文帝已于当天出走流亡的消息,说那具被安葬的尸体实际上是皇后的。尽管登基后的永乐皇帝朱棣表面上坚持建文帝已死,但种种迹象表明,他也在怀疑建文帝的下落。后来的修史者,基本判定永乐帝一直致力于在寻觅建文帝,他派出去暗访的队伍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于海外,最著名的暗访者有两位,一位是太监郑和,另一位是大臣胡濙。

  永乐二十一年,永乐帝在亲征蒙古的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宣化区)行营里夤夜听取了胡濙关于建文帝暗访结果的汇报。《明史·胡濙传》:

  惠帝之崩于火也,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胡濙驰谒永乐帝的月份,本传没有交代。当年的《文宗实录》留下了一个印迹:

  八月甲子(十六日),礼部左侍郎胡濙进瑞光图及榔梅灵芝,具奏云今岁万寿圣节大岳太和山顶金殿现五色圆光,紫云周匝,逾时不散;山石产灵芝,榔梅结实特盛……

  想必君臣见面就在此日。“进瑞光图及榔梅灵芝”云云,无非是史臣避重就轻的曲笔。

  建文帝的下落

  也就是说,永乐二十一年八月,关于建文帝下落,胡濙有重大的发现。而在永乐帝获得确切消息之前,有三拨任务不明的太监奉旨在雁荡山相会,还有一位小太监跟随着一位江西道监察御史——请注意,是主管江西而非浙江的都察院御史——也来到了浙江的雁荡山。

  他们来得有些蹊跷。我们有理由怀疑,雁荡山一带与建文帝的下落有关,至少永乐帝和他的秘密调查团队可能有此疑猜。

  我们的怀疑和他们的疑猜并非毫无根据。当“靖难”的血迹被时间冲洗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明朝中后期,坊间出现了两部详细记录建文帝从出亡到结局的奇书,一部叫《致身录》,作者署名史仲彬;一部叫《从亡随笔》,作者叫程济。

  两部书的内容彼此有些出入,详略也不尽相同,但大致是接近的,就是以当事人的身份,言之凿凿地披露:靖难之师攻入南京城后,在程济等人的策划下,建文帝祝发出遁,在以云南为主的南方各省辗转流亡了近四十年。《致身录》所记终于洪熙元年(1425),是年明仁宗(朱棣之子)在位一年而崩,建文帝闻讯道:“吾心放下矣,今后而可往来,想关津不若昔之有意我也。”《从亡随笔》所记终于正统五年(1440),建文帝六十四岁时,他主动暴露身份,被带回京师,居于西内,并于当年亡故。

  两部书一经面世就引发了不小的争议。钱谦益专门撰文予以批驳,潘柽章、李清也认为两书可疑;陈继儒、胡汝亨、文震孟则为之作序以示认可,张岱更是视之为信史。清朝的馆臣在修《明史》之际,还为此争讼不休。近代孟森对此有专门的论述。

  实际上,不管《致身录》和《从亡随笔》的记载是否可靠,建文帝出亡的说法还是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即便是批驳两书最有力的钱谦益,也是承认建文并未自焚,而是由当时的主录僧溥洽剃度出遁的。

  在《建文年谱序》(出《有学集》)里,钱谦益还间接认可了永乐帝曾派人追踪建文的传闻:

  以文皇帝(永乐)之神圣,明知孺子之不焚也,明知亡人之在外也,明知其朝于黔而夕于楚也。胡濙之访张邋遢,舍人而求诸仙,迂其词以宽之也;郑和之下西洋,舍近而求诸远,广其途以安之也;药灯之诅咒,剃染之借手,彼髡之罪,百倍方、黄,以荣国榻前一语言,改参彝而典僧录,其释然于溥洽,昭于中外者,所以慰藉少帝之心,而畀之以终老也。

  建文君臣与雁荡山

  把雁荡山与流亡中的建文帝联系起来的,主要是《致身录》。《从亡随笔》只提到天台和台州,没有提到雁荡山。据两书,建文帝于永乐二年(1044)正月从云南动身北返,八月初九日到江苏吴江,住在史仲彬家,重九日登天台山,十一月离开台州。《致身录》是年条:

  (八月)十三日清晨,彬随师为两浙之行。杭州计游廿三日,天台、雁宕计游三十九日。会马二子、稽山主人、金焦亦来于石梁间,且云:“诸友俱约于此一会。”然终不一见。时天气已寒,师欲返云南,固却诸人而去。

  文中的“师”,就是出家后的建文帝。马二子等人,都是协助建文帝逃亡的旧臣,当然,他们都改用了化名。

  我们很难考证两书记载的真伪,也没有这个必要。不管怎么样,这里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信息:第一,建文帝可能到过雁荡;第二,雁荡山能藏人,包括流亡的皇帝——或者说,在当时一些人的心目中,雁荡山及其周边地区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宜隐”的处所。据两书,建文帝此后又于永乐二十二年末、宣德七年十月两次重游天台,曾否到雁荡山未交代。

  雁荡山的“宜隐”还体现在另一条关于建文旧臣的传闻上。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五收录了一位名叫蒋兢的人为他的老师高逊志写的《祭高太常文》:

  岁在壬午九月晦,吾师士敏高先生卒。师以国破家亡,遁影东瓯雁荡山中……天假之合,小子兢亦以未死之身来偷息于此,相对若梦寐,泪涔涔下。侍吾师厪(通“仅”)五十日,吾师竟长逝……兢穷途,无以成礼。林有巨木遭伐,其腹枵然,乞诸樵叟,敛而薶(通“埋”)之芙蓉峰北。

  “壬午”即建文四年。我们姑且不管高逊志在靖难后是否栖身雁荡以终,也不管这篇文章是否出自蒋兢之手,只要有这么个传说被讲出来、散布出去、流传下来,就证明了雁荡山的“宜隐”还是有着相当的认可程度的。

#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 [色]#阳光信用#

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荀子》 我们日行一善,并不是放下手中一切事情,刻意地去做好事,而是带着善心给需要帮助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慈善只能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责任和道德范畴的境界。凡是有益于人的就是善,损人利己的就是恶。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学佛入门1064:《悟公上人开示:这样做,当处最吉祥》。。。一心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来自厦门太平岩寺 前天

身在禅堂,心在世俗。心中有挂碍,就很难静下来。在禅堂要把俗事放下,办成佛的事。居士要自己调整好,各位师父也要利用禅七时间把身心好好调理。放下杂事外缘,在这里用功办道。大家只要发大菩提心,这些问题和困难都能克服。希望大家好好用功办道。

《佛说本相猗致经 》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本有爱不见不了,今见有从有爱,设是本有爱无有今为有,今见分明。从是本因缘,令致有爱,有爱,比丘!从致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从有爱致本?谓为痴。  “痴亦,比丘!有从致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痴有本从致?谓为五盖。  “五盖,比丘!亦从有本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五盖从有致?谓为三恶行。  “三恶行,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三恶行本从致?谓为不摄根。  “不摄根,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不摄根从致?谓非本念故。  “非本念,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非本念从致?谓不信故。  “不信,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不信本从致?谓恶非法闻故。  “非法闻,比丘!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非法闻本从致?谓非贤者人事。  “非贤者亦有本从致,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非贤者从致?谓非贤者人共会乐。  “如是,比丘,已不贤者聚会满,令不贤者事满;已不贤者事满,令非法满;已非法满,令不信满;已不信满,令非本念满;已非本念满,令不摄根满;已不摄根满,令三恶行犯法满;已三恶行犯法满,令五盖满;已五盖满,令痴满;已痴满,令有世间爱满。如是爱乐满,稍转稍转猗增有。  “度世智慧解脱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度世智慧解脱本?谓七觉意为本。  “七觉意从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七觉意从有本?谓为四意止。  “四意止从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四意止从有本?谓三清净行。  “三清净,比丘!亦有本从行,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三清净有本?谓为守摄根。  “守摄根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守摄根有本?谓为本念故。  “本念,比丘!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本念本?谓为信本。  “信本,比丘!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信本有本?谓闻法经本。  “闻法经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闻法经本?谓事贤者本。  “事贤者亦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事贤者有本?谓贤者聚本。  “如是,比丘!聚贤者能得事贤者;已事贤者,便闻法言;已闻法言,便致信本;已致信本,便得念本;已得念本,便摄守根;已摄守根,便得三清净;已有三清净,便得四意止;已得四意止本,便有七觉意;已有七觉意,便有无为解脱得度世。如是解脱度世,转转本,令得度世。”   佛说如是,弟子受行。  佛说本相猗致经

  若当下不分别,当为最吉祥。持咒的时候,不起分别心,是故当处最吉祥;念佛的时候,不起分别心,是故当处最吉祥。憨山大师于禅定中到了兜率内院,听弥勒菩萨在说法,其中有两句:“分別是识,无分別是智。”这佛法,有分别心是不行的,若不生分别心,则处处最吉祥;要知道分别心是凡夫心,是生死心呀!

持咒的时候,不起分别心,是故当处最吉祥;念佛的时候,不起分别心,是故当处最吉祥。

大家在大殿里共修,切切不要起分别心,不要看哪个师父是真用功,哪个师父不用功,若都不分别,当为最吉祥。《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有两句经文:“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大家体会体会,就明白了。

所以,我们要晓得不能起分别心去轻慢人,轻慢人就是轻慢自己,不但不轻慢人,还须恭敬人!要知恭敬人是不会恭敬错的,更要一切恭敬,非但佛要恭敬、菩萨要恭敬,就是对讨饭的人也要恭敬,要这样一切恭敬才方相应,相应什么呢?当为最吉祥!倘欺大负小,则不是一切恭敬,是有选择性的,是有分别心的。

来应供的,就是因为不起分别心,你到底是谁我也不晓得,我就是一心恭敬、一心顶礼,平等心地一心供养,那么总有一个圣人给你供着,你就成就了无量的福报于不知不觉之中!

古德说:“有一分恭敬,得一分福报;有十分恭敬,得十分福报。”单单福报还不行,你必须成就不分别心,要知道不分别是智,有福有智,不就是福德智慧两足尊的境界吗?

南无阿弥陀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淮安90后女子杀害情夫又开车撞死原配潜逃,目前已归案!
  • 速看|文末福利!中国男篮、女篮将同时来到张家港.....你想见谁?
  • 突发!青州发生车祸,多车连环相撞!(现场视频)
  • 【伯纳乌杯】本泽马首秀破门,米兰1-3皇马
  • 杭州绕城高速事故,9死3伤,可怕的追尾
  • 暴雨导致蒙古国列车脱轨 部分乘客受伤
  • 已择吉日!郑嘉颖陈凯琳8.12成婚
  • 搬家给差评遭报复是怎么回事?搬家给差评遭报复只能报警
  • 短时强僵尸出没是什么梗
  • 美国大豆船卸货了!“飞马峰号”进大连港!
  • 妈妈辞职,只为专心陪娃写作业!网友:家庭作业到底是谁的作业?
  • 男人要乖,老婆咱惹不起的!
  • 妈妈演过三级片,取代郑爽演女主?!出道就霸屏,这位女星到底什么来头?
  • 陈翔、纪凌尘录制《我家那小子》,网友:可以改名叫渣男集结号
  • 许凯汤不热裸图刷屏?他的好像没那么大!
  • 女生个子矮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男友矮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教科书式老赖”刑满释放 受害者儿子:将继续追偿
  • 《延禧攻略》魏璎珞从辛者库出来后得知富察皇后死讯,将明玉接到身边
  • 人民日报:设置片酬红线就是为了提高演技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