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评”:幸福康巴什的“新代码”# 】商家省下30%的佣金;做好事儿就能积分,日后还能优先享受公共资源;每个家长拼“三码”的时间可节约不少……
在康巴什,过去的一年里,“热词”之一应该有“码上”,常见的问候语中也应该有“你扫码了吗?”而最开心的莫过于省下真金白银的商户。

“多多评”,让这座城市的“幸福”更“有数”。

拼得是“虚拟蛋糕”

因为网络消费时代的来临,许多行业被迫“内卷”,众多APP都“下海”,以求在互联网经济蛋糕上“分成”。

康巴什是全国首个以城市为载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家“环境艺术示范城市”,是一座浸润文明气息的城市和幸福宜居城市。这些“光环”,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游客,但电子消费都是通过既定通道流动,对地方商业拉动并不大。

对康巴什这样“离工业很远、离自然很近”的城市来说,怎么才能让消费“流量”变现?对一座地处西北的城市来说,发展“数字经济”存在天然的“天花板”。

而如今,这些“茧”正在慢慢剥离。2021年7月,鄂尔多斯市高质量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一个月后正式运转,推出“多多评·码上生活”社区智能综合服务平台。

“我们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流量在本地变现,给商户提供新基建,线上给商户让利,让商户在线下更安心经营,推动商业发展和社会治理互促互融。”“多多评·码上生活”平台的设计师戴振生说。

2021年9月,康巴什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多多评”正好御风而行,迅速开发出户内码、户外码、商户码,一户一码,精准到户。

走进康巴什的很多商户,都会看到一个“码上生活”的二维码张贴在醒目位置。不仅方便顾客“码上”下单,每一商户都可以免费试用平台的“外卖”功能,且免去了在其他平台缴纳的30%的佣金。

“多多评”开启了康巴什“数字消费”的内循环,让“省下的就是赚下的”成为政府和居民的“默契”。

例如,康巴什在“多多评”平台开展综治问卷调查,6000份问卷,每份的线上投入是3元,而线下则需要20元。“关键是省事儿啊,不用满大街拉着人让填问卷,居民进入小程序参与调查后,还可以获得相应积分,每份问卷费用被折算成积分给了参与的居民,他们可以进行线下消费。”戴振生介绍。

短短几个月,“多多评”在康巴什的“首秀”大获成功,无形的数据正在变为有形的资源和资产。平台已完成住户绑定35798人,吸纳商家38家,为141户商家进行商品特价引流,完成线上点单线下配送135单。

“为商户减负后,我们还鼓励商户拿出一部分资金线上发放代金券,拉动消费,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戴振生说。

一座“无工无农”的城市,在数字时代该如何高质量行进,“多多评”为康巴什安装了一个新的发展“程序”。

凭得是“惠及民生”

“多多评”凭什么被快速接受?总结起来,就是一个“民”字。

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每个早晨,父母必须做的一件事儿就是给孩子的学校上报“三码”。现场测试,依次点开相关软件、输入电话号码、截图、上传,最少需要120多秒完成整个流程。但下拉微信小程序,打开“多多评”,50多秒便可了事。

还有缴水电费、日常购物、政策查询、填写问卷、反映难题……快捷方便都在“指尖”,直抵居民心尖。

而每家每户的“专属”二维码,又让社区做到了数据清、底账明,为居民服务时做到“点对点”。平台还开通线上协商对话框,搭建起社区与居民的“直联”通道,居民可在线反映社区服务、物业服务问题,进行“码上纳谏”“马上协商”。平台收集到的居民意见建议,社区都逐一进行解决。

“多多评”为康巴什的4个街道19个社区,近6万户居民和商户,每户都定制专属入户码,依托精准的大数据为居民提供信息速报、缴费速达、每日特价、一刻到家、智能为老等集成服务。

根据居民反馈,平台不断精细服务内容,开发了“新蜂生活”帮购板块,精选优质商家,组建了“新蜂生活服务”组织。将符合条件的党员、楼栋长、居民代表、社会救助对象、就业困难人员、社区志愿者等人员纳入“小蜜蜂”配送服务队,打造“一刻到家”便民服务圈,让居民需求和居民就业之间实现无缝对接。同时,“小蜜蜂”配送员发挥其熟悉社区环境的优势,还担任社区治理兼职网格员,在配送服务中对特殊人群和重点人群给予“特别关爱”,成为社区治理的“微帮手”。

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发布公租房申请、养老保险等便民政策及疫情防控等资讯近200条。开展民生实事项目征集、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工作宣传等问卷调查8次,收集有效问卷2万余份。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700余名。近一个月以来,“码上防疫”板块使用频率已高达62%,使用人数达18万。

“我们将持续优化拓展民生服务应用场景,让身边集成服务、文明行为促进、民情民意表达整合为一,搬到‘线上’,形成范围更广、层级更密的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民生服务。”鄂尔多斯市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玥说。

评得是“文明口碑”

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关系紧密。

1月4日,居住在康巴什的方先生通过“多多评·码上生活”户外码“我要点赞”中上报了一起好人好事:客户张彦萍在购物结款时,因超市工作人员疏忽,结账时未对她的购物卡进行扣款,张彦萍发现后及时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避免了超市账务损失。方先生为感谢张彦萍特地写了一封感谢信,赞扬了她诚实守信行为。该行为经过相关部门评估认定后,属于社会荣誉加分项,授权平台为张彦萍增加个人品德积分20分。

品德积分能干啥?

“其实这个积分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物质积分,市民可以在积分商城兑换日用品,主要是为了推广‘多多评’小程序,鼓励大家使用;第二种就是品德积分,这个虽然不能当钱花,但可以发挥比钱更大的作用。”康巴什区委宣传部罗月飞介绍。

原来,康巴什区以“多多评”为载体,将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和社会治理“迁移”到“大数据库”,建设“多多评·码上生活”市民积分系统,专门设立了“品德积分”板块,实行积分奖惩制度。组建了市民积分审查委员会,细化分解《鄂尔多斯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内容,制定包含“正能量”加分行为和“负能量”扣分行为的量化积分规则,将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积分评价挂钩。

第一批纳入市民品德积分增减科目的行为共有42种,其中加分行为有社会荣誉类8项,主动参与类15项,减分行为有19项。目前,已为19747名主动参与核酸演练的居民各奖励品德积分5分。为一户诚实守信家庭奖励品德积分20分。因酒驾等不文明行为,扣除22人品德积分各50分。

“看到楼道里堆满了杂物,心里不舒服但也不好意思和邻居直说。现在好了,我扫一下这个户外码,把问题在线反映一下,很快就有人来处理了。”家住财富文苑的刘子妍说。

为了不断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和社区文明程度,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多多评”本着“一户有一码、服务+治理”的原则,为每户都开发了专有户外码,分为“我要点赞”“我要上报”“我要联系”三大功能,助力人人共建人人共享人人善治的文明之城、幸福之城。

截至目前,已推广户外码28231套,收到占用管道井、楼道乱推乱放等不文明行为举报31条,收到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身边好人好事点赞事项28件。城市管理精细化到一人、一物,随时、随地。

让有德者有“得”,让无德者失“道”;让文明素质“量化”,让社会治理“质化”。“多多评”为康巴什文明城市建设和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打开了“探照灯”,架起了“显微镜”,让公序良俗效应放大。

康巴什,拼着“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闯入“虚拟经济”的浪潮,换来一波接一波的民意点赞,也为城市文明和基层社会治理树立了新的“风向标”。迎风踏潮,“多多评”便有收获。未来似锦,“幸福康巴什”更加可期!

【遇见乡愁 小汲村民自建民俗展室乡味浓】分离麦糠麦粒的扇车、抗战时期的三面秤、西瓜保墒用的瓜叉、刮榆树皮的特制镰刀、 柏木做的水筲……68岁的董振林家里6代木匠,希望通过民俗展室,让后人“不忘来路,忆苦思甜”,一个人收藏了2000多件民俗老物件。

遇见乡愁,小汲村民自建民俗展室乡味浓

摇煤球用的笸箩。

“知道这个是干什么的不?”12月22日上午,在位于西二环生态园对面的小汲村,68岁的董振林拿着一把比割麦子的镰刀明显大得多的镰刀,刚见面就一脸笑容地“考”起了记者。

看到记者一脸茫然,董振林开心地笑起来:“就知道你们不知道。这个是刮榆树皮的特制镰刀。”

在老董的讲述中,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就用这样的大镰刀,刮下榆树皮,把靠近树心的白色部分晒干粉碎成榆皮面,利用它的粘性让玉米面、棱子面等粗杂粮变成美味, “掺了榆皮面,压饸饹、蒸扒糕,这杂粮又筋道又可口。”

让麦粒与麦糠分离的扇车,抗战时期的三面秤,西瓜保墒用的瓜叉,摇煤球用的笸箩,用柏木做的水桶(柏木筲)……在老董名为“小激印象”的民俗展室内,民俗老物件有2000多件。

祖辈六代木匠从祖辈的刨子开始收藏,各类木匠用品上百件

在老董的民俗展室,一进门最显眼的便是挂在墙上的木匠用品。

“我们家六代木匠,我从小学毕业后就跟着家里人干。像这把刨(音bào)子,就是我太爷爷的,距今也有100多年了。还有这把,是专门刮檩用的,叫做刮刨。”老董说到木匠行里的器物,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在他的民俗展室里,各种用途的刨子就有几十把。

各类农具。

在民俗展室墙上,几面钢锯很吸引人。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这个歌谣里说的‘大锯’,就是这种双开刃的大锯,这才能来回拉起来。”在老董的指引下,记者看到这把大锯的锯齿方向,从中间位置开始是相反的,“双开刃才能来回拉起来,否则很难拉回去。”除了各类刨子、大锯、墨斗、木锤,老董的展室里还有丈尺、皮尺、米尺等各种尺子。

靠着祖传的木匠手艺,老董在改革开放后,以做各类书画画轴以及镜框为主。正是这个原因,老董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受其影响,慢慢走上了收藏之路。

“比如这把金属尺子,跟咱们用的就大不相同。这是当年我姥爷和我父亲被小鬼子抓了壮丁,给他们修炮楼时用的日本尺子。”老董告诉记者,当时日本人不信中国木匠的木尺子,要求必须用他们自己尺寸的弯尺,“这是专门从南关大街大丰五金商行买的,距今也有80多年了。”

一把钢尺背后见证着日军侵华的历史,老董的这些民俗老物件,故事不少。

让麦糠与麦粒分离的扇车。

老物件里藏着历史和文化收集2000多件民俗老物件,专门腾出150平方米的展室

在老董的展室里,除了木匠用品,各种杆秤也不少。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脸……这首歌儿火吧,旧时候拿什么掀盖头,就用这种秤杆。”老董从一张桌子上,拿着一杆比较纤细的秤跟记者解释到。

相比寓意“称心如意”的这杆细秤,另外一根大秤,更加显眼。

“这杆秤可有故事,这是一杆收棉花用的三面秤。”老董告诉记者,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杆秤的上面,是日本人认可的计量单位,“在秤的里怀,也就是靠近胸膛的这一侧,是古时候的十六两一斤的计量。秤的外怀是十两一斤的现代计量。至于为什么是这样,我也不清楚。”

原来,中国自周代开始有重量单位:斤、两、钱、分。计量的工具叫做司马秤,这一标准也叫司马秤制标识。

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十六两,一司马斤等于十六司马两,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

听老董讲老物件,不仅能更直观地感受历史,更能了解到文化渊源。

老董称,如今他已经有各类民俗老物件2000多件,大部分放在仓库里。目前的展室约150平方米,只能展出一小部分老物件。

老董收藏的织布机。

希望后人“忆苦思甜”投入10多万元收藏,涉及三农民俗物品最多,展室准备扩大到350平方米

收藏是件让人上瘾的事儿,68岁的老董也不例外。前前后后花了多少钱,他也不是特别清楚。

“怎么也得10多万吧,我老伴就觉得我是乱花钱,有一段时间都不给我做饭了。”说到这里,老董不好意思地笑了。

在老董的收藏里,涉及三农的老物件很多。特别是那些几乎贯穿了从播种到收获各道工序的家伙什儿,种类繁多,作用各异,既透着旧时农民们精心侍弄田地的智慧,又让人不由感慨,在全部手工劳作情况下,“粒粒皆辛苦”的农耕生活着实不易。

大件的,有让麦粒与麦糠分离的木制扇车,通过人力摇动摇杆吹风;有老董也不会用的老式织布机、纺车;有几十年前用的木质大马车,连轮子都是木头的;还有各种木独轮车,当年农民就用这些车支持国家建设。

小件的民俗物件,更是多得讲不过来。

老董收藏的瓦罐和升。

有各式各样的坛子罐子,根治海河会战时吃饭的大钵碗,挑水用的扁担,柏木制成的水筲,辘轳的摇把,有专门用来从水井里捞水桶的“一窝蜂”,还有专门把麦秸捆、谷子个儿往车上扔的二股禾叉……

“就拿这二股叉来说,除了叉麦子捆的,还有专门叉砖坯的叉,这就是为什么红砖都有俩眼的原因。”老董告诉记者,还有一种四股叉,是瓜农专用的。

原来,小汲村曾是远近有名的西瓜村,苇毛西瓜有上百年栽培历史。在没有大棚的年代,村民们就用火坑和泥瓦盆育苗,用玉米秸秆挡风保温,晚上加盖芦苇花,瓜把式用四股瓜叉保墒……

“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里,在月色下的瓜田里,闰土用钢叉刺猹(chá),用的钢叉,是不是就是瓜叉?”面对记者的问题,老董摸了摸脑袋,“这个我还真不清楚。”

老董的小激印象民俗展馆。

在老董不停的讲述中,半天采访不知不觉过去。

“其实,我就是想让现在的年轻人们知道过去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更体会到过去日子的不容易。”老董希望通过这些民俗老物件,让人们在体会现代化品质生活时,能常过来看看,“不忘来路,忆苦思甜!”

为了这个目的,老董准备把展室扩大到350平方米, 把那些挤在厂房里还没整理出来的各种民俗老物件都拾掇出来,“过段时间再来,我还能给你讲半天。”

来源: 保定晚报 易网保定

【遇见乡愁,小汲村民自建民俗展室乡味浓】“知道这个是干什么的不?”12月22日上午,在位于西二环生态园对面的小汲村,68岁的董振林拿着一把比割麦子的镰刀明显大得多的镰刀,刚见面就一脸笑容地“考”起了记者。

看到记者一脸茫然,董振林开心地笑起来:“就知道你们不知道。这个是刮榆树皮的特制镰刀。”

在老董的讲述中,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就用这样的大镰刀,刮下榆树皮,把靠近树心的白色部分晒干粉碎成榆皮面,利用它的粘性让玉米面、棱子面等粗杂粮变成美味, “掺了榆皮面,压饸饹、蒸扒糕,这杂粮又筋道又可口。”

让麦粒与麦糠分离的扇车,抗战时期的三面秤,西瓜保墒用的瓜叉,摇煤球用的笸箩,用柏木做的水桶(柏木筲)……在老董名为“小激印象”的民俗展室内,民俗老物件有2000多件。

祖辈六代木匠

从祖辈的刨子开始收藏,各类木匠用品上百件

在老董的民俗展室,一进门最显眼的便是挂在墙上的木匠用品。

“我们家六代木匠,我从小学毕业后就跟着家里人干。像这把刨(音bào)子,就是我太爷爷的,距今也有100多年了。还有这把,是专门刮檩用的,叫做刮刨。”老董说到木匠行里的器物,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在他的民俗展室里,各种用途的刨子就有几十把。

在民俗展室墙上,几面钢锯很吸引人。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这个歌谣里说的‘大锯’,就是这种双开刃的大锯,这才能来回拉起来。”在老董的指引下,记者看到这把大锯的锯齿方向,从中间位置开始是相反的,“双开刃才能来回拉起来,否则很难拉回去。”

除了各类刨子、大锯、墨斗、木锤,老董的展室里还有丈尺、皮尺、米尺等各种尺子。

靠着祖传的木匠手艺,老董在改革开放后,以做各类书画画轴以及镜框为主。正是这个原因,老董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受其影响,慢慢走上了收藏之路。

“比如这把金属尺子,跟咱们用的就大不相同。这是当年我姥爷和我父亲被小鬼子抓了壮丁,给他们修炮楼时用的日本尺子。”老董告诉记者,当时日本人不信中国木匠的木尺子,要求必须用他们自己尺寸的弯尺,“这是专门从南关大街大丰五金商行买的,距今也有80多年了。”

一把钢尺背后见证着日军侵华的历史,老董的这些民俗老物件,故事不少。

老物件里藏着历史和文化

收集2000多件民俗老物件,

专门腾出150平方米的展室

在老董的展室里,除了木匠用品,各种杆秤也不少。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脸……这首歌儿火吧,旧时候拿什么掀盖头,就用这种秤杆。”老董从一张桌子上,拿着一杆比较纤细的秤跟记者解释到。

相比寓意“称心如意”的这杆细秤,另外一根大秤,更加显眼。

“这杆秤可有故事,这是一杆收棉花用的三面秤。”老董告诉记者,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杆秤的上面,是日本人认可的计量单位,“在秤的里怀,也就是靠近胸膛的这一侧,是古时候的十六两一斤的计量。秤的外怀是十两一斤的现代计量。至于为什么是这样,我也不清楚。”

原来,中国自周代开始有重量单位:斤、两、钱、分。计量的工具叫做司马秤,这一标准也叫司马秤制标识。

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十六两,一司马斤等于十六司马两,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

听老董讲老物件,不仅能更直观地感受历史,更能了解到文化渊源。

老董称,如今他已经有各类民俗老物件2000多件,大部分放在仓库里。目前的展室约150平方米,只能展出一小部分老物件。

希望后人“忆苦思甜”

投入10多万元收藏,涉及三农民俗物品最多,

展室准备扩大到350平方米

收藏是件让人上瘾的事儿,68岁的老董也不例外。前前后后花了多少钱,他也不是特别清楚。

“怎么也得10多万吧,我老伴就觉得我是乱花钱,有一段时间都不给我做饭了。”说到这里,老董不好意思地笑了。

在老董的收藏里,涉及三农的老物件很多。特别是那些几乎贯穿了从播种到收获各道工序的家伙什儿,种类繁多,作用各异,既透着旧时农民们精心侍弄田地的智慧,又让人不由感慨,在全部手工劳作情况下,“粒粒皆辛苦”的农耕生活着实不易。

大件的,有让麦粒与麦糠分离的木制扇车,通过人力摇动摇杆吹风;有老董也不会用的老式织布机、纺车;有几十年前用的木质大马车,连轮子都是木头的;还有各种木独轮车,当年农民就用这些车支持国家建设。

小件的民俗物件,更是多得讲不过来。

有各式各样的坛子罐子,根治海河会战时吃饭的大钵碗,挑水用的扁担,柏木制成的水筲,辘轳的摇把,有专门用来从水井里捞水桶的“一窝蜂”,还有专门把麦秸捆、谷子个儿往车上扔的二股禾叉……

“就拿这二股叉来说,除了叉麦子捆的,还有专门叉砖坯的叉,这就是为什么红砖都有俩眼的原因。”老董告诉记者,还有一种四股叉,是瓜农专用的。

原来,小汲村曾是远近有名的西瓜村,苇毛西瓜有上百年栽培历史。在没有大棚的年代,村民们就用火坑和泥瓦盆育苗,用玉米秸秆挡风保温,晚上加盖芦苇花,瓜把式用四股瓜叉保墒……

“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里,在月色下的瓜田里,闰土用钢叉刺猹(chá),用的钢叉,是不是就是瓜叉?”面对记者的问题,老董摸了摸脑袋,“这个我还真不清楚。”

在老董不停的讲述中,半天采访不知不觉过去。

“其实,我就是想让现在的年轻人们知道过去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更体会到过去日子的不容易。”老董希望通过这些民俗老物件,让人们在体会现代化品质生活时,能常过来看看,“不忘来路,忆苦思甜!”

为了这个目的,老董准备把展室扩大到350平方米, 把那些挤在厂房里还没整理出来的各种民俗老物件都拾掇出来,“过段时间再来,我还能给你讲半天。”

本版图片 邸志永 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关于我的隔离记录总结: 其实很身边的朋友都有说过,但是看了很多文啊还是想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经历吧。当初和朋友聊的时候,也有暴躁崩溃但现在我觉得有褒有贬,我还是比
  • 天宝岩肿腿迷甲是以天宝岩为模式产地的第二个新物种,它的发现体现了我国自然保护区昆虫的丰富性、多样性,显示了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期致力自然保护的成效。天宝岩肿
  • 近视手术需要的要求是很高的,首先是年龄问题,接受近视手术的患者需要在18周岁以上,不可以低于这个年龄,而且术前还需要做一系列的检查,看看患者的身体适不适合进行手
  • 牛哥在这里提醒一下大家:如果你们谁发现有冒充牛哥,抄袭牛哥微博,偷 盗 牛哥图片的人,请第一时间告诉牛哥,你们就把他的微博名子告诉牛哥,交给牛哥来处理!牛哥在这
  • #伊利奶粉##国产奶粉##奶粉##母乳喂养##伊利金领冠#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纯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并鼓励持续母乳喂养到两周岁及以上。#伊利
  • 第一轮最后两位接到气球的族人,分别收到风花雪月夺命大乌苏两瓶 第二轮的两位单身小哥哥,受到惩罚“与大家分享前任是如何失去的”,并将我们开过光的玫瑰花送给在场认为
  • 届时将会对市民出行造成影响,请市民及车辆注意提前绕行:1、人民路(金水河-金水路)东侧紫荆山百货大楼门前辅道,围挡日期2022.5.20-2022.7.3,工期
  • 你是那天空中最亮的繁星,也是夜空中最迷人的星光,我们因你而闪亮,你是我们的光 。 真是孤独,站在万人中央,听遍尘世喧嚣,却发现那些拥抱与己无关,那些声音也与己
  • 下摆的金属标牌低调且点缀了整体的Punchline,内部洗标旁搭配了环型主题金属配件,可做钥匙圈,凸显了设计师之用心。再说一下版型设计的也非常具备潮流感,宽体中
  • #杨紫##杨紫工作室律师声明# #杨紫方发律师函维权#我很庆幸 至少事情发酵的这两天里 我在我的朋友圈里并没有发现一些社畜般的评论 在发自己亲身经历的pyq时
  • 看到那么多新视频,小声bb一下目前来看时间线是第一天飞长沙,晚上彩排第二天接了好多采访和视频推广,下午去快本彩排/镇魂直播/录节目/吃小龙虾第三天带着脚伤飞上海
  • 德里亚 德以其经典、高贵、创意的风格,成为世界奢侈品牌 Edra 1987意大利 超现实主义与独特的趣味性是前卫设计的代表注重艺 术表现的同时edra同时也始终
  • 这真的是我身边男生中唯一发声的了,有的时候我真的为一些人的思想而感到悲哀。#唐山多名男子在烧烤店围殴多名女子#“各位朋友,”吕西安说,“我不是你们想象中的糊涂虫
  • 2022世界之旅,第六次考察英国第294国家/地区,第3313个城市,1597一个岛屿,568个世界旅游目的地,第46站利兹,利兹是英国英格兰西约克郡首府,英国
  • #中国石化塔河炼化有限责任公司# [鼓掌]中国石化SINOPEC船用润滑油首次亮相本次展会No.337,Hall 2[哇],据了解,本次波塞冬海事展的规模将超过
  • 今天又有一个小家伙成功暴露了自己的小迷弟身份,那就是《乡村爱情》系列中是呀谢飞机的曹桐睿,电视剧中谢飞机丰富的表情和犀利的台词圈粉无数,而近日在某个小采访中谢飞
  • 最后硬是在夜里12点睡醒了,喝了奶,家里人也全都睡下,溪全程都乖的要命,跟我说话也是轻声细语,偶尔问我几个问题,隐隐约约听到溪对我说:可是我睡不着呀!然后在老母
  • 很凑巧,《无归之河》也是一个两男一女的故事,梦露的演技,出乎意料地好,一个舞女急于寻求归宿,因而如救命稻草般抓住了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男人,最后,她被英雄人物男主
  • 瓊琯先生《道法九要》 序 三教异门,源同一也。 夫老氏之教者,清静为真宗,长生为大道;悟之於象帝之先,达之於混元之始。 不可得而名,强目曰道。 自一化生,出法度
  • 南通市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指挥部2022年4月9日相关人员基本情况和行程轨迹涉及新增风险点位无症状感染者98:尹某,男,22岁,货运司机,住通州区东社镇甜菜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