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吸欧气!#逛菜市场也能发现新物种#】“没准儿是个新种!”这句玩笑话,成了真。

2021年春季,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滨清等人正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时,撞见几只米粒大小的小黑虫,由于飞得很“笨”——“挺着胸、直挺挺的”,引起朱滨清注意,他们迅速掏出捕虫网采集下来,还打趣或许是个新物种,没想到一语中的。

这种小黑虫,正是近日武夷山国家公园公布的4个新物种之一——三叉诺襀。

新物种的发现有何意义?靠“找”还是靠“碰”?如何验证真“新”?野外考察会面临哪些危险?日前,《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多位新物种发现者,探寻新物种发现背后的故事。

【发现:靠积累 也是意外】

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朱滨清都在野外考察,但他不会刻意去找新物种。

“新物种的发现有一定随机性,有时跑一晚上什么都没看见,有时只是停车休息下,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朱滨清告诉《中国科学报》,除了运气,调查人员的耐心和积累也必不可少,尤其是要提前做准备工作。

图1:朱滨清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本底调查 朱滨清供图

例如,朱滨清本人对昆虫中的襀翅目非常熟悉,但为了此次本底调查,他还是查阅许多资料,充分掌握武夷山当地“老种”特征,这才能在发现三叉诺襀和武夷山诺襀两个新种时一目了然。

“襀翅目对环境非常敏感,和蜉蝣目、毛翅目一起,是国际上常用的水质监测类群,它们的存在说明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朱滨清说,保护物种最重要的是保护原生环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标本馆副馆长金效华亦认为,发现认识新物种,一方面是认识自然进化本身,另一方面是摸清“家底”,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图2:金效华在西藏米林考察 金效华供图

金效华对兰科植物有着20多年的研究,先后发表了60多个新物种。他表示,发现新物种需要发现者有深厚的积累,但大部分新物种是可遇不可求的。

2016年,金效华在缅甸葡萄地区考察,在经过村旁一颗树时,他抬头间猛然发现一株看起来像兰花的奇怪植物,仔细分辨后确认它是一株蝴蝶兰,而且是一个新物种。

“意外”之喜接踵而至。2017年在同一片地区,金效华在一片被烧光的竹林中看到几棵还未烧毁的竹子,蹲下来仔细一看,竹子底部竟然长了植物。“是天麻!”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新物种。

果不其然,经过调查验证,这株天麻确实是新物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刚则有一段长达10年“可遇不可求”的经历。

2010年,吴刚在菜市场购买了一种叫作见手青的牛肝菌,看着似曾相识,但又与其他见手青不一样。“这种见手青个头大很容易被采摘,但是菜市场卖的绝大部分是不成熟的,没有孢子产生,所以缺少用于真菌物种鉴定的重要形态数据。再加上我们一直没有在野外采到标本,鉴定工作停滞不前。”

直到2020年,吴刚的师弟终于在云南大理的松林中采集到它,这才证明这种见手青代表了一个新属和新种。

图3:吴刚正在察看牛肝菌切开后的受伤变色情况 吴刚供图

身在云南,经常能发现“躺”在菜市场上的野生菌新物种。“拿我研究的牛肝菌来说,在菜市场上有很多俗名,比如黄癞头、紫见手、红葱、白葱等。其中红葱就是我发表的新属新种,但我从来没有在野外采到过,可能是被老百姓采了,因为卖价不错。”吴刚说,为了做研究,他们也会去菜市场购买野生菌。

【验证:靠眼缘,更要证据】

一个新物种的发现,往往依靠外貌差异;一个新物种的验证,则需要充分可靠的证据。

吴刚告诉记者,目前物种分类中,普遍流行的方式是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形态学特征以及生态学数据来认识物种。

但他也提出,分子手段在极大地提升发现新种效率的同时,也可能会衍生其他问题,例如“同物异名”,即不同人给同一物种取了不同的名字,但最先发表的、符合命名法规的才是有效名。

吴刚就犯过这样的“错误”。2016年,他发表了一个牛肝菌新种,但2019年却有同行质疑这个新种是“同物异名”。

模式标本是物种“名称的携带者”,该同行对相似物种的模式标本重新研究后发现,模式标本的子实体是不成熟的,论文中的原始数据并不完全正确,再通过进一步研究证实吴刚发表的并不是一个新物种。

“实际上,我对前人发表的物种原始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两个物种在孢子大小上的明显区别,我就认定是新物种,问题就出在我没有研究已发表物种的模式标本。当你对自己研究类群不够了解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吴刚说。

在金效华看来,发现的新物种与前人发现的物种“撞车”,是比较正常的事情。但随着文献上网、标本上网,学者在查阅文献和标本时也更加便利,这种情况和风险也随之降低。

对于此次发现的两个新物种,朱滨清等人在收集到标本后,又经过近半年的整理、筛选、观察、比对,才最终确定为新种。

朱滨清认为,DNA测序、基因拓扑结构分析等现代手段提高了对隐存种,近似种等表型不易被区分的物种的身份界定,但不能代替传统的分类学,终归要回归物种表型上的差异,而这也是许多从业人员的兴趣所在。“我从小就爱好研究昆虫,我的同事、同行也基本是因为热爱从事的这行。”

【野外:有惊吓 也有惊喜】

从开始研究兰科植物,金效华有80多个月的时间在野外考察。

他认为,发表文章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不应该局限于野外还是实验室的形式,但野外考察非常重要,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对科学敏感度和对生物进化现象敏锐性的重要过程。

但野外考察,也是与危险共存和搏斗的过程。

图4:金效华在西藏墨脱县考察 金效华供图

2004年,不到30岁的金效华前往海南的热带雨林考察兰科植物,由于向导也喜欢观察植物,他们不知不觉地走散了。更糟糕的是,又下起了暴雨。

金效华冷静了一下,凭借经验判断村庄应该在低处,于是一路往低处走,所幸下了山。又搭乘老乡的摩托车,再步行到达90公里外的县城,终于与大部队取得联系。

还有一次更“要命”。2007年金效华等10多人从云南的贡山独龙江步行走到西藏察隅时,在穿过无人区,翻过海拔4700米的垭口后,他们发现快断粮了。

所幸,一行人几经辗转找到了当地的部队。由于大雪封山,部队粮食也十分紧缺,但依然为他们挤出了前行的口粮,而原计划三四天的路程,实际上走了七天。

为此,金效华总结了几点野外考察经验:安全第一,一定要用当地向导,带够粮食。

图5:吴刚在浙江景宁开展大型真菌多样性本底调查 吴刚供图

吴刚则有一次因“祸”得“福”的经历。

2011年,他们一行10多人前往云南怒江州考察,原本计划爬过怒江边上的一座陡山,再通过一座吊桥过去。但当爬至山顶时,才发现没有了前进的路。

碰巧一位老乡路过,他们赶紧问了路并沿着这条路走,结果还是没走出去。焦急中,他们又“摸”到一条小水沟,于是沿着小水沟往下走,终于走到了怒江江边。

令吴刚惊喜的是,迷路当天,他竟然采到了一个牛肝菌新属的物种,“不枉此次迷路”,他笑着说。

朱滨清也有一次在山里跋涉的经历。那天突降暴雨,导致山路塌方,他们不得不放弃汽车,背着设备从早上9点走到凌晨2点才出山。

图6: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璀璨星河 朱滨清摄

常年在野外,科考人员也得到了老乡、摄影爱好者、护林员的许多帮助。朱滨清表示,很多老乡看见稀奇的物种都会拍照发给他们,提供了很多信息。“有时候我们也会住在老乡家里,山里的夜间真的能看见灿烂的银河,太震撼了!”https://t.cn/A6JH8WNf

【来吸欧气!#逛菜市场也能发现新物种#】“没准儿是个新种!”这句玩笑话,成了真。

2021年春季,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滨清等人正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时,撞见几只米粒大小的小黑虫,由于飞得很“笨”——“挺着胸、直挺挺的”,引起朱滨清注意,他们迅速掏出捕虫网采集下来,还打趣或许是个新物种,没想到一语中的。

这种小黑虫,正是近日武夷山国家公园公布的4个新物种之一——三叉诺襀。

新物种的发现有何意义?靠“找”还是靠“碰”?如何验证真“新”?野外考察会面临哪些危险?日前,《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多位新物种发现者,探寻新物种发现背后的故事。

【发现:靠积累 也是意外】

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朱滨清都在野外考察,但他不会刻意去找新物种。

“新物种的发现有一定随机性,有时跑一晚上什么都没看见,有时只是停车休息下,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朱滨清告诉《中国科学报》,除了运气,调查人员的耐心和积累也必不可少,尤其是要提前做准备工作。

图1:朱滨清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本底调查 朱滨清供图

例如,朱滨清本人对昆虫中的襀翅目非常熟悉,但为了此次本底调查,他还是查阅许多资料,充分掌握武夷山当地“老种”特征,这才能在发现三叉诺襀和武夷山诺襀两个新种时一目了然。

“襀翅目对环境非常敏感,和蜉蝣目、毛翅目一起,是国际上常用的水质监测类群,它们的存在说明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朱滨清说,保护物种最重要的是保护原生环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标本馆副馆长金效华亦认为,发现认识新物种,一方面是认识自然进化本身,另一方面是摸清“家底”,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图2:金效华在西藏米林考察 金效华供图

金效华对兰科植物有着20多年的研究,先后发表了60多个新物种。他表示,发现新物种需要发现者有深厚的积累,但大部分新物种是可遇不可求的。

2016年,金效华在缅甸葡萄地区考察,在经过村旁一颗树时,他抬头间猛然发现一株看起来像兰花的奇怪植物,仔细分辨后确认它是一株蝴蝶兰,而且是一个新物种。

“意外”之喜接踵而至。2017年在同一片地区,金效华在一片被烧光的竹林中看到几棵还未烧毁的竹子,蹲下来仔细一看,竹子底部竟然长了植物。“是天麻!”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新物种。

果不其然,经过调查验证,这株天麻确实是新物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刚则有一段长达10年“可遇不可求”的经历。

2010年,吴刚在菜市场购买了一种叫作见手青的牛肝菌,看着似曾相识,但又与其他见手青不一样。“这种见手青个头大很容易被采摘,但是菜市场卖的绝大部分是不成熟的,没有孢子产生,所以缺少用于真菌物种鉴定的重要形态数据。再加上我们一直没有在野外采到标本,鉴定工作停滞不前。”

直到2020年,吴刚的师弟终于在云南大理的松林中采集到它,这才证明这种见手青代表了一个新属和新种。

图3:吴刚正在察看牛肝菌切开后的受伤变色情况 吴刚供图

身在云南,经常能发现“躺”在菜市场上的野生菌新物种。“拿我研究的牛肝菌来说,在菜市场上有很多俗名,比如黄癞头、紫见手、红葱、白葱等。其中红葱就是我发表的新属新种,但我从来没有在野外采到过,可能是被老百姓采了,因为卖价不错。”吴刚说,为了做研究,他们也会去菜市场购买野生菌。

【验证:靠眼缘,更要证据】

一个新物种的发现,往往依靠外貌差异;一个新物种的验证,则需要充分可靠的证据。

吴刚告诉记者,目前物种分类中,普遍流行的方式是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形态学特征以及生态学数据来认识物种。

但他也提出,分子手段在极大地提升发现新种效率的同时,也可能会衍生其他问题,例如“同物异名”,即不同人给同一物种取了不同的名字,但最先发表的、符合命名法规的才是有效名。

吴刚就犯过这样的“错误”。2016年,他发表了一个牛肝菌新种,但2019年却有同行质疑这个新种是“同物异名”。

模式标本是物种“名称的携带者”,该同行对相似物种的模式标本重新研究后发现,模式标本的子实体是不成熟的,论文中的原始数据并不完全正确,再通过进一步研究证实吴刚发表的并不是一个新物种。

“实际上,我对前人发表的物种原始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两个物种在孢子大小上的明显区别,我就认定是新物种,问题就出在我没有研究已发表物种的模式标本。当你对自己研究类群不够了解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吴刚说。

在金效华看来,发现的新物种与前人发现的物种“撞车”,是比较正常的事情。但随着文献上网、标本上网,学者在查阅文献和标本时也更加便利,这种情况和风险也随之降低。

对于此次发现的两个新物种,朱滨清等人在收集到标本后,又经过近半年的整理、筛选、观察、比对,才最终确定为新种。

朱滨清认为,DNA测序、基因拓扑结构分析等现代手段提高了对隐存种,近似种等表型不易被区分的物种的身份界定,但不能代替传统的分类学,终归要回归物种表型上的差异,而这也是许多从业人员的兴趣所在。“我从小就爱好研究昆虫,我的同事、同行也基本是因为热爱从事的这行。”

【野外:有惊吓 也有惊喜】

从开始研究兰科植物,金效华有80多个月的时间在野外考察。

他认为,发表文章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不应该局限于野外还是实验室的形式,但野外考察非常重要,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对科学敏感度和对生物进化现象敏锐性的重要过程。

但野外考察,也是与危险共存和搏斗的过程。

图4:金效华在西藏墨脱县考察 金效华供图

2004年,不到30岁的金效华前往海南的热带雨林考察兰科植物,由于向导也喜欢观察植物,他们不知不觉地走散了。更糟糕的是,又下起了暴雨。

金效华冷静了一下,凭借经验判断村庄应该在低处,于是一路往低处走,所幸下了山。又搭乘老乡的摩托车,再步行到达90公里外的县城,终于与大部队取得联系。

还有一次更“要命”。2007年金效华等10多人从云南的贡山独龙江步行走到西藏察隅时,在穿过无人区,翻过海拔4700米的垭口后,他们发现快断粮了。

所幸,一行人几经辗转找到了当地的部队。由于大雪封山,部队粮食也十分紧缺,但依然为他们挤出了前行的口粮,而原计划三四天的路程,实际上走了七天。

为此,金效华总结了几点野外考察经验:安全第一,一定要用当地向导,带够粮食。

图5:吴刚在浙江景宁开展大型真菌多样性本底调查 吴刚供图

吴刚则有一次因“祸”得“福”的经历。

2011年,他们一行10多人前往云南怒江州考察,原本计划爬过怒江边上的一座陡山,再通过一座吊桥过去。但当爬至山顶时,才发现没有了前进的路。

碰巧一位老乡路过,他们赶紧问了路并沿着这条路走,结果还是没走出去。焦急中,他们又“摸”到一条小水沟,于是沿着小水沟往下走,终于走到了怒江江边。

令吴刚惊喜的是,迷路当天,他竟然采到了一个牛肝菌新属的物种,“不枉此次迷路”,他笑着说。

朱滨清也有一次在山里跋涉的经历。那天突降暴雨,导致山路塌方,他们不得不放弃汽车,背着设备从早上9点走到凌晨2点才出山。

图6: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璀璨星河 朱滨清摄

常年在野外,科考人员也得到了老乡、摄影爱好者、护林员的许多帮助。朱滨清表示,很多老乡看见稀奇的物种都会拍照发给他们,提供了很多信息。“有时候我们也会住在老乡家里,山里的夜间真的能看见灿烂的银河,太震撼了!”https://t.cn/A6JH8WNf

【蝉蜕临床应用】
1.用于解表散热
蝉蜕之性味甘寒,入肺、肝两经,功能解表清热、祛风止痉。
肺主皮毛,主一身之表。风热暑邪袭表,肺气闭郁不得宣散,而发高热,蝉蜕为首选之药。对于风热外感,常配金银花、连翘使用;
若风寒束表而发热者,则用荆芥、防风之类配蝉蜕效果更佳。一般用量为5~10g。
2.用于开音
《黄帝内经》云:“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者,音声之关也。”
蝉蜕甘寒,有润肺之功,既不伤津液,又不助湿生痰。
风热喉风初起,热郁于上,结于喉部者,常以蝉蜕配伍清咽之品如胖大海、木蝴蝶等利咽以开痹,往往喉痹一开,声音洪亮而无痰浊之声。一般用量为5~10g。
3.用于止咳平喘
咳喘之病,病位在肺,多由风邪诱发。
所谓风邪,一是外界贼风导致肺失宣肃而为喘为咳,二是肝风为患,或疏泄不及,或升发太过,影响肺之宣肃,风动金鸣、木击钟响,而致喘咳频作。
因本品甘寒,入肺、肝两经,既疏风泄热宣肺治外风,又可平肝解痉治内风,又因现代临床研究证明蝉蜕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及抗过敏的作用。
因此,常与僵蚕、地龙、青黛、桑白皮、炙麻黄等药物配伍,治疗肺卫风热及肝肺郁热之咳喘。一般用量为5~10g。
4.用于皮肤疾病
蝉蜕为蝉羽化时的蜕壳。《本草纲目》云其:“治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疗肿毒疮。”
据中医取象比类之法,暗忖其疏散风热,质轻上浮,性善走表,含脱褪之意,取其祛风清热止痒之功;
除此之外还取其“以皮治皮”之意。故临床常用其治银屑病、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玫瑰糠疹等疾常获良效。一般用量为10g。
5.用于祛风止痉
《黄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蝉蜕擅长祛风止痉,内风、外风均可应用。常以之与钩藤、僵蚕为伍,一则协同作用,相得益彰,二则风证多夹痰,化痰以利息风,三则药性平和,止痉最妙。
另外,蝉蜕还可治疗小儿多动症、风阳实邪所致的舞蹈病等。
另外,还可以用于治疗顽固性眼睑跳动。眼睑跳动属中医“风”病范畴,有外风袭扰、肝风内动等成因。
蝉蜕外可疏散风热,内可凉肝息风而止痉,并上扬达表,可走头面。故眼睑跳动一证,选用本品,实属妥当。一般用量为10g。
6.用于不寐
不寐一证,原因颇多。“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成都一高年名医,每遇不寐之患,方中必施蝉蜕,学生惑而求释。
师曰:蝉蜕一味,性甘寒而质轻,如羽上浮,善走上焦,药力临心。既可息风,亦可定惊。能治小儿嗓风天吊,惊哭夜啼,何不引申而治不寐。
学生闻后疑团释然。尔后效仿,果显其效。后又偶闻一病家言其小量单味即效。后经验证,显效者十居八九。
具体方法:蝉蜕3g,水煎5~10min,不可久煎,入睡前30min服下即可,亦可加在辨证方中同煎。
7.用于明目退翳
《难经》云:“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蝉蜕既能清肝经实火,又能退肝经虚火(热),明目退翳更为其长。
可配菊花、谷精草、白蒺藜等应用。一般用量为5~10g。
8.用于通利二便
无论外感内伤引起肺气不利,酿致腑气不能,大便不下者,尝遣蝉蜕、枳壳、桔梗、紫菀等味宣畅肺气,枢转气机,大便遂得爽利,此即肺与大肠相表里之明证矣。
对于小便不利患者,在辨证方中加用蝉蜕,以“提壶揭盖”,常可收小便畅通之效。一般用量为10g。
9.用于小儿夜啼
小儿夜啼多由心肝之火内炽所致,使用蝉蜕治疗,乃取其平(凉)肝熄风,具有镇静之功。且蝉昼鸣夜静,雄唱雌听,作息绝对规律,属其天性,蝉蜕空壳,质去气留,古人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意,借以调整阴阳,故而治疗夜啼有效验。一般用量为3~5g。
10.用于小儿咳嗽
小儿咳嗽,多为感应外邪而发,此类有风寒咳嗽、风热咳嗽、风燥咳嗽之别。
然小儿乃纯阳之体,脾气未充,肺器娇嫩,易感风热之邪,故以风热咳嗽居多,临床常以桑菊饮、止嗽散之类,加以宣肺利咽、疏散风热见长之蝉蜕,收效良好;
对于风燥咳嗽,以声嘶而咽干痛痒为其主症,然蝉蜕一味,长于开音疗哑、宣肺利咽,故此证选用,当为贴切,临床常以桑菊饮、桑杏汤之类再配蝉蜕,确有收获;
风寒咳嗽者,亦常化热,此时当不失时机,配加蝉蜕。
另外,用蝉蜕治小儿咳嗽,还暗含它意。即本品还具镇惊安神之功,可治小儿夜啼不安一症,故症见咳嗽,尤其是夜咳,选用本品,确有一举多得之功,其中之玄妙,岂不值品味乎?一般用量为3~10g。
11.用于小儿麻疹
小儿麻疹是由于内蕴胎毒,外感天行时邪,从口鼻侵入肺、脾(胃)两经,内外相感郁而发毒。
疹毒属阳,故麻疹各期表现多属阳证、热证。邪伤肺卫则症见壮热、口渴,遍身皮肤出疹,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麻疹由肌肉皮肤之间向下透发。
蝉蜕能入肺经,具有清轻上浮之性,能升能散,具有透发斑疹的作用,尤其是在邪伤肺卫之时用之,能使疹点红活出透。一般用量为3~10g。
12.用于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是脐带伤口被秽毒风邪侵染,邪毒由脐部伤口侵袭儿体,流窜经络,致气血运行障碍,筋脉拘急,肝风内动而成惊厥。
蝉蜕有祛风解痉、平肝息风的作用,故蝉蜕也能治新生儿破伤风症。一般用量为3~10g。
13.用于小儿水肿
水肿发生的原因很多。小儿水肿主要是感受风邪和湿邪引起体内肺、脾、胃三脏气化功能失司、失调所致。
故辨证治疗时凡由外邪引起肺气不宣之水肿,以祛邪宣肺行水为主,此时用蝉蜕,既可祛邪宣肺,又有化蛋白尿利水的作用。一般用量为3~10g。
14.用于小儿疳积翳障
中医学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小儿因饮食不能自理,饥饱无常,易伤脾胃,脾伤则不运,胃伤则纳少,气血津液无以资生,精微无从运化濡养五脏,因而可以发生诸脏不足之各种证候,古人称“五脏疳”,如见迎风流泪,目痛涩难睁,白膜遮睛,继而溃烂目赤,目多多畏光者称为“肝疳”,是脾虚及肝所致,治宜健脾养肝、祛翳明目,蝉蜕则有消疳退翳养肝明目的作用,用之最为合拍。一般用量为3~10g。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神父和我房东都看过很多他的书,就想让我这个不学无术的也学一点儿术大概是这个意思7⃣️展览结束之后我们去了Gibert Joseph 书店,因为神父说他觉得跟我聊
  • 猫咪的寿命只有短短十几年,养猫会带来一些麻烦(比如掉毛、偶尔不舒服等等)但是它很独立的同时又很粘人,随时都陪在你身边,养猫带来的幸福感会比麻烦多很多。猫咪的寿命
  • 瞬间兴奋起来……但是醒了发现原来是个梦……我想回家了[悲伤][悲伤]2. 胖团同学最近不好好吃饭,每到饭点就要喝奶,昨天还跟老母亲上演一场亲子拉锯战,最终我方战
  • #刘宇宁白愁飞# #刘宇宁说英雄谁是英雄# #摩登兄弟[超话]#刘宇宁你眸海温涟,藏山高水远,我的人间。@摩登兄弟刘宇宁刘宇宁说英雄谁是英雄[给力]刘宇宁白愁
  • 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
  • 虽然巴黎1比1平洛里昂,但梅西表现出色,他没有进球,但有1次中框,赛后数据网站SOFASCORE也给了梅西8.3分的全场最高分。「战术」全场90分钟都在对方半
  • 黑珍珠试了好几家了,感觉整体上都麻麻……后面的蛋糕是卓美亚酒店送的,这次有两个,品质令人惊艳,尤其是那个芝士草莓蓝莓的,太好吃了,淡淡的甜,浓浓的香,新鲜的果果
  • 后来取完快递去食堂买饭,又看到它了,被一群小姐姐小美女围着,是不是很幸福啊哈哈哈#广州领养##广州猫咪领养#小橘弟弟找家,大概三到四个月大,亲人,不挑食,希望有
  • 昨天下午,中山的陈总请我看剖腹产吉日吉时,因为不知道腹中宝宝X别,测算完之后陈总特意来问,其实我早已完全考虑了这个事情,不然怎么叫专业。所以我们在进行剖腹产,择
  • 但日主身弱以印星为用神,会在婚姻好的年份里引导官星顺利进入婚姻宫,让与中意的男人结婚。避免婚姻影响人生幸福,在婚姻不好时,可以找属蛇属龙和属牛的人调理婚姻关系,
  • #比特币数字币[超话]# 老皇有话说 现在大饼和以太这类主流大盘整体都是泥菩萨过河,反观很多小币种蹭蹭上涨是个什么情况?其实这些币种和项目都是瞄准了市场的需求,
  • 伤官其实也是富豪的基本特征,伤官旺的人善于捕捉机会,所以一定要创业,千万不要长时间给人打工。#人生##人生哲理##传统文化# 从手相来看,手握元宝,佛眼,再加上
  • 某种程度上saitom为人称道的是他的18R本子,所以还是希望他前年去美国参展时推出的18X本子合集【saitomBOX】能早日出日版~穆夏展太好看了忍不住想说
  • 蘑菇青豆米粒意大利面配芦笋Mushroom and Peas Orzo with Asparagus 小朋友大感冒的周日午餐,做了一道简单快手米粒意大利,基本上
  • (可以适当进行调整)5.运球转身转身这个动作是最为常见的,能够有效的把防守球员甩在身后,这也让你拥有很多空位。如果你用手掌运球,这会很大幅度影响你的控球速度,让
  • 【20220624】『饭拍』 #金硕珍存在即美好##金硕珍人间绝色# 小星愿福利 招新公告➡️ 改名公告➡️ 星愿超话➡️ 栏目私信投稿详情➡️ 超话分
  • 如果宝宝的囟门变得凸出,那么就是受到了惊吓,但是,还有另外的一种情况,就是宝宝患上了某种疾病,让宝宝的情绪一直比较烦躁,也会出现囟门凸出的情况。不过,要是宝宝的
  • 这篇故事里,还有一个让我很感动的,就是父母对克郎的默默支持,“男人和男人之间的约定。我虽然不记得名字,但是我记得郭也三人来到浪矢杂货店,偶然看到了来自三十二年前
  • 然而,仔细看报道才发现,这一支持率结果并非来自俄罗斯国内,而是皮尤研究中心在18个国家调查后得出的,大多为美西方发达国家,唯独其中的马来西亚是个例外。【美媒称“
  • 【中国汽车上树竟致马斯克失眠】今天美国时间凌晨三点,特斯拉CEO马斯克看到这张来自中国的照片后失眠整夜,这图在普通人眼里就是一场离奇的交通事故,但在马斯克眼里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