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安年十歲,名稱鄉黨。至十三,入太學,號曰神童。既名知人,清高絕俗。洛陽令周紆數候安,安常逃避不見。時貴戚慕安高行,多有與書者,輒不發,以慮後患,常鑿壁藏書。後諸與書者果有大罪,推捕所與交通者,吏至門,安乃發壁出書,印封如故,當時皆嘉其慮遠。三府並辟,公車特徵,拜宛令。先是宛有報讎者,其令不忍致理,將與俱亡。縣中豪彊有告其處者,致捕得。安深疾惡之,到官治戮,肆之於巿。懼有司繩彈,遂自免。後徵拜巴郡太守,率身正下,以禮化俗。以病卒官,時服薄斂,素器不漆,子自將車。州郡賢之,表章墳墓。
杜根舉孝廉,除郎中。時和熹鄧后臨朝,外戚橫恣,安帝長大,猶未歸政。根乃與同時郎上書直諫,鄧后怒,收根等伏誅。誅者皆絹囊盛,於殿上撲地。執法者以根德重事公,默語行事人,使不加力。誅訖,車載城外,根以撲輕得蘇息,遂閉目不動搖。經三日,乃密起逃竄,為宜城山中酒家客,積十五年,酒家知其賢,常厚敬待。鄧后崩,安帝謂根久死。以根等忠直,普下天下,錄見誅者子孫。根乃自出,徵詣公車,拜符節令。或問根:「往日遭難,天下同類知故不少,何至自苦歷年如此?」根答曰:「周旋人間,非絕跡之處。邂逅發露,禍及親知,故不為也。」遷濟陰太守,以德讓為政,風移俗改。年七十八以壽終,棺不加漆,斂以時服。長吏下車,常先詣安、根墓致祠。#创作力计划##历史那些事##千古回眸[超话]#

汉齐盐鲁豉共壶

焦新帅

此器灰陶质、传出古都洛阳。器物长19.2公分,宽10.5公分,高15公分,空腹长方体,器腹内间有隔壁,分为不可通连的两部分,器身上并排开有两圆孔,孔高出器身2公分,口径6.4公分,呈略翻卷状。器身正面四边及中间有边栏与界格,左右均分刻划隶书铭文“齐盐”、“鲁豉”,底部为素面,背与左右分刻划边栏和菱形花纹。图案铭文皆湿刻,即器物为未干陶坯在烧制之前刻划,器身六面棱角皆作抹角处理,甚为精致。

此器乃汉代盛放盐、豉两种调味品的饮食用具,其未有任何使用痕迹,一如新制,故应为充当殉葬品的冥器是也。何谓“共壶”?通过四字铭文其意显见,即同时储存盐和豉的连体壶,齐盐鲁豉即指齐国生产的盐与鲁国生产的豆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臣请处蜀郡严道邛邮,遣其子母从居,县为筑盖家室,皆廪食给薪菜盐豉炊食器席蓐。”清吴伟业《哭志衍》诗:“盐豉下鱼羹,椒兰糝鳧臛。”潘飞声《袁仲濂判官招集第一楼》诗:“沙鸟风帆归画幌,刀鱼盐豉上晶盘。”此中可见盐和豉是古人生活中的常用调味品。

两汉乐府《古艳歌》有云:“白盐海东来,美豉出鲁门。”可见齐国生产的盐与鲁国所产的豉为当时的美品,备受时人推崇,流行一时。西晋孙楚《出歌》亦有诗云:“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南朝梁何逊《七召》罗列天下美食,所撰臻美调味品即有“海椒鲁豉,河盐蜀姜。”
古人先民将盐豉共置一器之中极为常见,此中更可显见先民的生活智慧,《太平御览·饮食部》卷十三载:“豉,《史记》曰:蘖面盐豉千答。徐广曰:或作‘合’,器名。”谢承《后汉书》载:“羊续为南阳太守,盐豉共一角。”《太平御览》引“一角”作“壶”字,此处记载了生活极为简谱的羊续饮食简单,常常是在一个调味壶中盛放盐豉,他使用的壶应与斯壶相近。此器在两汉时期并无固定名称,有曰“壶”、“筩”,又有谓之“椭”者,《急就篇》云:“椭,小桶也,所以盛盐豉;按凡狭长之器皆得曰椭。”《广韵》载:“椭,器之狭长。”这些不同的称呼皆是各地依其形态而形成的。
豉,食品名,即豆豉,用黄豆煮熟霉制而成,常用以调味。许慎《说文解字》曰:“豉,配盐幽尗也。”“配盐”指的是用盐来盐渍、发酵;《急就篇》颜注:“豉者,幽豆而为之也。”释意完全相近,皆强调一个“幽”字,“幽”指的是放置在室内昏暗避光之地,而且发酵用的坛子本身需要密封,密封后的坛子,。这些都是制作豆豉的最基本方法。《广雅》说饮食曰:“寝、䤁、郁、廦、幽也。”幽与鬱同义。以豆鬱之,其味苦。《楚辞·招魂》曰:“大苦咸酸,辛甘行些。”王逸注云:“大苦,豉也。辛谓椒姜也。甘谓饴密也。言取豉汁调和以椒姜咸酢,和以饴蜜,则辛甘之味皆发而行也。”《释名》载“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故齐人谓豉声同嗜也。”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载作豉法:“先作暖荫屋,坎地深三二尺。屋必以草盖,瓦则不佳。密泥塞屋牖,无令风及虫鼠入也。开小户,仅得容人出入。厚作篱以闭户。四月、五月为上时,七月二十日后八月为中时;余月亦皆得作,然冬夏大寒大热,极难调适。”齐鲁大地有生产豆豉的历史传承,且技术领先,此中无不透露着鲁国的豆豉生产水平与时人对豆豉的钟爱之情,齐人谓“豉”声同“嗜”更显现先民之嗜豉之风。
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古代国之命脉,我国历史上主张盐铁制,官府经营盐铁,寓税于价,《管子·海王》载:“唯官山海为可耳”。《盐铁论·贫富》曰:“食湖池,管山海”。盐为古代调味品之代表,在我国史籍中屡见不鲜,《尚书·说命》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齐国产盐历史久矣,《尚书·禹贡》有载:“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海物惟错。”青州即齐国古地,春秋之时,齐国盛产海盐。《管子·地数》载:“齐有渠展之盐······君伐菹薪煮秭水为盐。”可知齐国之盐盛名。《礼记·曲礼》载:“醯醢之美,而煎盐尚之,贵天产也。”此处之煎盐即海水煮盐,可想见古人以海盐为尚。《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皇帝内经·素问》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莱州曾出土我国存世最大的东汉青铜玺印“右盐主官”即可一证也,齐盐不仅满足了时人的生活需求,也成就了齐国的霸业。
此器制模后,胚体表面水分尚未挥发,陶体还处于易于塑形的阶段,因此,湿胎刻划铭文书写性更强,能保留书写的流畅性,因后者可叠加至前者线条之上,所以细微处也可见到书写的步骤与“笔路”,四字铭文应用较细竹、木类削制工具划刻而成,一如用笔代刀,单刀而就。四字开合有度,洒脱自然,有张有弛,动静鲜明,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此中可见节奏之明快,前二字静若处子,“鲁”字渐开张,直至末字大开大合,右半部“支”部分更是左右跋扈,如一件草书作品般达到高点,好不精彩,激荡人心。
铭文“齐”字下多出四点,很接近“齋”字,则是因为汉时“齐”“齋”为通假字,东汉《肥致碑》中的:“君师魏郡张吴,齐晏子。”的齐即作“齋”字,又如1954年在山东沂南北寨村出土的画像石墓榜题铭文“齐桓公”亦如此。“鲁”字的四点也增多了一笔,再看“豉”字的左半部又少了两笔,这些在两汉陪葬品铭文中较为常见,这些制作工匠匆匆而就多有荒率不顾。此铭绝精之地是“豉”字的“支”部捺笔,可谓是画龙点睛之举,唯此笔作双钩如白描状,其不仅起到力能扛鼎的画面感,也使得整体隶书气息愈加浓烈,这样的双钩刻法在山东和四川江苏一带画像石题记中有数例,如徐州画像石博物馆所藏《东汉永元十六年刻石》、山东肥城栾镇村所出《张文思画像石题记》皆如斯,而于陶器铭文中甚少,此器之珍可作管窥矣。
齐盐鲁豉可见在两汉时期已然成为好盐豉的代表,也成了好调味品的象征,备受时人青睐,故在事死如事生的汉代,人们会将寓意最好的器物作为陪葬品,即表达孝心和最美好的祈愿。从此器之中也可窥得古代齐鲁两国盐豉的生产水平,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之中的深远影响,不仅带给我们浓厚的文化钩沉,也带给我们极高的艺术滋养。 https://t.cn/RxBHUwf

#好诗好词好文章[超话]#

《心斋随笔》第34章

文 / 乐樵山人
——————————————————————————

【1】菩提无树,明镜非台

紫菩提老师禅律《参》一诗中,有句云:“拈花微笑心传印”。前几天,山人以此为题,写了一则随笔。柳堂先生读罢之后,评曰:“由此拈花一笑公案,联想到六祖慧能大师的《菩提偈》公案。神秀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慧能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大约即是渐悟、顿悟之别吧。其实,这本来是参悟的法门,只是两者路径不同而已。但是,俗人却往往分出境界之高下。顿悟入道,恐限天才;凡夫俗子若欲入道,走渐悟之途,比较可靠一些。”

对于柳堂先生此评,山人乃谓其曰:顿悟成佛,是禅宗的核心教义。在禅宗史上,世人之所以共推六祖慧能,为禅宗的实际创始人,而非早期的其他祖师,就是因其开创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所谓“南能北秀”或“南顿北渐”,反映的正是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顿悟禅”,和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渐悟禅”之差异。而南宗的“顿悟”禅,真正体现了禅的精髓,是以谈禅宗,必及“顿悟”。然而,到底什么才是顿悟,并非一个可以随意回答的问题。

六祖慧能大师,俗家姓卢,因此古人的一些诗词里,又称其为“卢能”。比如宋徽宗有诗曰:

有情身不是无情,彼此人人定里身。
会得菩提本无树,何须辛苦问卢能?

《六祖坛经·行由品》记载: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慧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堪作佛?”慧能曰:“人虽有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慧能曰:“慧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慧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慧能破柴踏碓。

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慧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慧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从五祖弘忍与慧能的对答中,就可以看出,慧能之悟性极高。他虽不识字,但却是上根、利根之人。是以慧能大师得法之后,曾有言曰:“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可见他度众生的对象,是上上根人。换句话说,上根以下的人,都不是他的对象。也就是说,这个门你进不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六祖慧能得以传承衣法、一鸣惊人的《菩提偈》,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典故中,可以知道六祖与神秀大师争衣法之传,最后是慧能获得了五祖的传承。《六祖坛经·行由品》记载曰: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枷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述,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慧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

慧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慧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慧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慧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慧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此后,迨至明代吴承恩写《西游记》之时,书中须菩提祖师,半夜三更传法给孙悟空的一段文字,便是将五祖传法给六祖慧能的这个故事,照搬了过去。

因此,“南顿北渐”的顿悟之法,对于一般人而言,并非适合,以其对于根器的要求,太高了。是故六祖慧能有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无论是南顿还是北渐,其实都是一种法,修的也是同一个佛,但是每个人的资质大不相同,开悟的速度亦是有快有慢,所以才有了佛法的渐、顿之分。

【2】禅净双修

《法华经》把佛之知见的证得,分成两方面的四阶,称为“开、示、悟、入”。开与示,是由佛陀担任的、对众生做的,将众生本有的佛性之宝藏打开来,指示给众生,称为开示;悟与入,则是由众生自己来做的,众生明白了自性本来可以成佛,这就是悟。悟后如法修持,才能进入佛的知见之门。

若以阶位来衡量,悟佛知见,是在未登初地的凡位菩萨;入佛知见,是在登了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因为唯有初地以上,才能一分一分地断无明,一分一分地证觉性。初地以前,都是准备工夫。可见,顿悟是悟的理体法性或佛性,顿悟并不就等于成佛;渐修是修的事相功德,唯有积于渐修,才能真的成佛。

虽说“理以顿悟,事以渐修”,然而世上之人,不估量自己的根性,就动辄笑其他修行法门为“着相”,境界太低,而自己却又做不到。正如慧能大师所言:“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比如百丈怀海禅师,虽然建立了丛林制度,但是其亦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万修万人去。”又如净土宗六祖、禅宗法眼宗第三代祖师永明禅师,亦有云: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这位永明寿禅师,史上可谓是鼎鼎大名。他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师。他禅净双修,更身兼两宗祖师,既被尊奉为净土宗六祖,同时又是禅宗的法眼宗三祖。世人都公认他是古佛再来之人,并被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感应篇汇编》里,记载了一则关于他的放生故事。其文曰:

唐末五代延寿禅师者,丹阳人。初为余姚县吏,亏欠库钱几十万。有司鞫之,止是买物放生用过,不意亏耗如许也。罪当死,临刑颜色不变,言曰:“我放活万万生命,今虽死,径往西方矣,岂不乐哉!”钱王闻而怜之,释其罪,为僧。梦观音以甘露灌口,慧性日开,著《万善同归集》六卷。住永明寺。九十八岁,合掌坐化,起塔寺侧。有僧每日绕塔礼拜,人问故,答曰:“我,抚州僧也。因病至冥,见殿角有画像一轴,阎王自来顶礼。余问主吏,答曰:“此寿禅师也。凡死者皆经此处,唯禅师径往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王故敬礼耳。”可见往生之时,若径生西方,为阴府所重如此。

这则故事,亦另有版本,说的是唐末五代的永明大师,讳名延寿,平常喜欢买鱼虾等水族放生。在未出家之前,于吴越王钱文穆镇宁杭州时,当余杭县的库吏。有一年,适逢灾荒,由于灾情急迫,他便先动用了库钱来救济灾民,因而犯了监守自盗的罪名,依法应处死刑。

吴越王信仰佛教,深知他盗用库钱,全在救济灾民。因此命执行刑罚的人,在临刑之际,注意观察其言词面色,前来禀报。大师身临刑场,脸上殊无忧戚之色,反而神色怡然自在,毫无惊惧,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大师说:“我对库钱毫无私用,全都用来救济灾民。如今死了,直生西方极乐世界,岂不是一大乐事?”吴越王听了他的话,就赦免了他的罪。永明大师从此出家为僧,勤修禅定,礼佛拜忏,获得无碍辩才。

据说大师圆寂之后,江西抚州有某僧生病,神识被摄入冥间,看见阎王大殿左边,供有一尊僧像,阎罗王时常出座恭敬礼拜。某僧感觉奇怪,便问主吏。主吏答曰:“阎罗王礼拜的是永明延寿大师。永明大师在世修持精进,如今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证得上品上生。阎罗王特别尊敬大师之德行,因而设供,每日经常礼拜。”

永明寿禅师,虽然出身于五宗之一的法眼宗,但却不限于一门一派,他提倡禅净双修,并提出了在后世脍炙人口的禅净《四料简》。此《四料简》,道尽了禅、净两种法门的奥妙和利益:禅宗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立地成佛,但是对于根器的要求很高;而净土宗,则是利钝兼收,不过效果会慢一些。要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先往生极乐,开悟之后,再乘愿回到红尘,随缘化度众生。因此,很多不是上根、利根之人,还是以老实念佛为好。

——————————————————————————
【乐樵注】参与评论师友:@柳堂666 [作揖][鲜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⑧Aarye护手霜⭐️⭐️⭐️这支护手霜【铝管的质感】就很吸引我,把三个香味都入手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浅玫瑰与姜糖[好喜欢]】是【比较甜的玫瑰味[羞嗒嗒]】官
  • 同时,还可以滋阴润肺生津止咳,缓解皮肤干燥、干裂看看小萌的好东西越来越丰富我们不仅仅有纸尿裤/拉拉裤 〰〰〰我们还有好用的洗脸巾,纪梵希同厂的魔芋绵,心相印合作
  • 解决办法提升免疫力这个妹妹今年17岁,在板溪职业学校读书,她患银屑病一年多了,之前去过很多医院都没有效果,在酉阳县医院里也看过很多次,医生说这个病是没有办法治好
  • 听到这个人的名字,我浑身都难受,今天还听了一整天... 原来我去买东西的时候,他和巫先生罗小姐说我很可爱?:回家啦:我和你回去啦:回家啦:byebye 小
  • #每日一善[超话]# ❤️#阳光信用##日行一善#【裙内❌指路 较好及以上互动 指路不吞必hui 勿带hui 勿带】 互关→私 ​​​ 你的心应该保持这种模样,
  • 如确需在观潮节期间来海宁的,请务必合理安排行程,提前核实自身健康码、行程卡及核酸检测情况,避免因相关问题影响观潮行程。风险地区人员暂缓来海宁观潮入园须48小时核
  • 迎春虽尚未去,可接连有媒人来求亲,大观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的了,多情公子空牵念,看着宝玉失魂落魄的样子,我也有点伤感起来。似乎自己除了没有金钱和能力,好像一切都很
  • 也没想说成年人的世界好难,只是觉得无力感和无奈太多太多,又在好多瞬间觉得自己做错了很多选择。今天所有的一切 都被这句 一起看烟花吧 治愈了一起看湖上的烟花 听夏
  • 《5》人类社会中;很多事情就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人生,亦多有“十五十六之辨”既如此,你我何不共悦,那或早或晚的“月圆之时”呢?
  • 工作中的劣势:下面列出了你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缺点,这些缺点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并不明显或你没有意识到,目的是为了让你“注意”到它们,并考虑产生的原因。他们重视必要的
  • #萌宠##韩国留学##猫##狗狗##金毛# 每次喂罐头有种给猴子发小面包的感觉,一不小心会把自己也搭进去……又买了一批新的罐头,一摸一样的猫可以去代言赚钱,而小
  • #冰雨火[超话]##王一博冰雨火隐忍式哭戏# wyb#王一博陈宇# 点开视频,短短的几秒钟我就被狠狠地带入了,我完全感受到了陈宇因为失去亲密战友内心的自责与难过
  • 但是实际上,他身上这件脏兮兮的服饰并不是真正的“破烂”衣服,还是某国外设计师设计的时尚高定作品,有网友放出了高定作品的原模特图,和龚俊穿上身的效果进行对比,
  • 拼多多23岁女员工事件:一句实话揭开了“底层人民”的伤疤别人是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娱乐时间甚至是生命去换取的,我们选择的生活不同,又何必去羡慕呢?拼多多23岁女员
  • 鱼姐端午节晚餐是我们带了我妈家排骨大包带她跑出来(因为实在不想再吃从婆婆家中午带到我妈家的所有菜色了)本来还想去体育场逛夜市的又遇到下雨 结果尝试了第一顿米线
  • 22.被人占了便宜还假装没事的人呢,才是最蠢的,你以为你的好脾气,宽容,就能够为你带来好印象,在别人眼里只会觉得你老实,更好欺负,下次还会占你的便宜,你对别人的
  • 今天的夕阳和一样好看,我追逐着落日,打开手机看日落时间,显示的却是月亮与星辰,也就是说,日头早已落下,想办法拍下落日的余晖,短暂而美妙。和前同事聊了非常多的工作
  • 分享:高夫《别把爱你的人弄丢了》想对你好 想为你好想要和你相守到老想要你温暖的怀抱我要你好 我爱你到老你不开心我就悲伤你快乐我就微笑缘分奇妙 难免争吵我想要你陪
  •  电影《阿甘正传》里说,“人生是一个不断剔除的过程,慢慢知道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当下定决心大干时,世界会为你让路,当满脑子全是目标时,只剩下方
  • 他们对我的好,只能化为大恩不言谢,有机会定当报答,(因为着实捉襟见肘,我和周先生家庭都并不富裕,结婚时买的房今年才刚交,简单的装修已让我们无所剩,没有婆婆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