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成学前的经历
钱穆

阳明是一个多方面有趣味的人,在他内心,充满着一种不可言喻的热烈的追求,一毫不放松地往前赶着。他像有一种不可抑遏的自我扩展的理想,憧憬在他的内心深处,隐隐地驱策他奋发努力。他似乎是精力过胜,而一时没有找到发泄的出路。他一方极执着,一方又极跳动,遂以形成他早年期的生活。

他幼年读书,尝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在他嫩弱的脑筋里,已有了做世上第一等事的夸大的野心,鼓舞着他的前途,使他不肯安于卑近,而狂野地做他自认为超俗拔群的事业。而且他的家世和精神上、物质上的供给,也足以容许他那样地狂放。他那时才是十二岁的年龄,他随着他父亲、祖父远宦京师,是一个诗礼家庭的宠儿。

他在十五岁那年,已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曾出塞逐胡儿骑射,深慕着功绩和豪杰的行径。

十七岁在江西结婚。正在婚期那天,他走进一道院,见一道士趺坐,阳明因他自己不可羁束的好奇心和浪漫的情趣,便叩问那道士养生之理,随即试着和道士对坐;又因他那副执着认真的性情,竟至一坐忘归,直到次晨,才为他的外舅觅还。

十八岁携着新妇回越。途中谒娄一斋,一斋告诉他宋儒格物之学,恐怕也不过如其对铁柱宫道士信仰一样,他只是高兴,只觉得是有兴趣,他只是不肯安于卑近,要做一个超俗拔群的第一等人和第一等事。

二十一岁在京师,他奋发地要实做格物工夫。他和他的一位朋友很高兴地依照朱子大学格物补传的意见,来试格庭前的竹子。他那位朋友格了三天,病了,他自己来格,格了七天,他自己也病了。那庭前竹子的理,一毫也没有格通。他爽然自失地叹着,他想圣贤有分,非他所能及,他于是不想做圣贤了,他转换他的兴趣来研究辞章文学。他那又执着又跳脱的性情,使他经尝到多方面的生活。

二十六岁感于边警,留心武事,读尽了兵家秘书。

二十七岁,他又厌倦了,他觉得辞章艺能不足厌其野心,所遇师友又不足满其想望。心里壮热的火,把自己的血液煎烧着。他感觉到烦闷无聊,他于是终于病了。他又转换他的精神来谈养生,有遗世入山之意。

……

三十五岁谪龙场驿。他那内部郁积的活力,终于要发泄了,终于要爆裂了,终于不能久藏,终于不能深埋了。他内心沸腾着豪杰的热血,鼓舞着神仙的想望,崇拜着圣贤的尊严。他自己按耐不住,触机即发。他看到朝廷阉宦柄政,直士遇祸,他从内心深处涌出一股义愤来抗疏相救。于是下诏狱,廷杖四十,死而复生,还谪贵州的龙场驿,当一个小小的驿丞。这样一种生活上的剧变,对他神经的刺戟,是何等地深刻呀!他譬如蕴蓄着很深厚的风寒,一旦发作,壮寒壮热,大病一场。单靠他一副坚强的筋骨和笃实的体魄,到底九死一生,恢复了他的健康。待他挣扎了那一阵,他身内以前所蕴蓄着的风寒,却发泄透了,大病初愈,却反而见得格外的精神,格外的气力。这一事在他生活上,是最重要的一个转换,他渐渐地在其中,得到他以后的新活力和新生命。

三十六岁赴谪至钱塘。他的仇人权阉,还暗地遣着刺客尾随他后面,幸他警觉地逃免了。他想求保全他生命的计划,图谋远遁;但又顾虑到他家庭的安全,使他不得不担心受怕地依然熬着万险远赴谪地。他在途中有壁间题诗说: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他在极踌躇的境地,吐说出极超脱的话;他在极困厄的时候,发越出极自在的情态。他只在自己内心深处奋斗着,在外面,却表露着他一贯的人格,他还是倔强,还是高兴。

三十七岁在贵阳,他在那年春天到达龙场驿。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夷人鴃舌,无可与语。此外略有些中土亡命。又无居室。阳明到了,才教他们范土架木以居。那时仇阉怀恨未已,他还要提防刺客突然来到。他自计一切世间得失荣辱,到此境地,真是无从道起,只有逼得他一一超脱。他那种险恶的处境,正是帮他超脱一切的大助力。可是他还有生死一念,一时未能净化。他虽能一切不顾,但他还不能不怕一死。这又如何办呢?于是他做一石椁,以俟命自誓,日夜端居静默,求把他那怕死之心也一并化了,好让他自己内心得个安静。久之,他觉得胸中洒洒,渐次的空了,连怕死的一念也没有了。然而他的从者,不能像他一样地超脱,他们抵抗不住那险恶环境的压迫,内心不能洒然,终于他们都病了。于是阳明只得亲自析薪取水,作糜为饲,反来服侍他们。又恐他们胸怀抑郁,病不得去,特意为他们唱诗取悦;又吟着越地故乡的俚曲山歌,杂以诙笑,刻意地带他们做娱乐。他实在不能脱离他那险恶的环境,他那疾病夷狄患难的环境,他只求把此险恶的环境,疾病夷狄患难的环境,从他内心里忘了,不要来扰动他的心。他还只是倔强,还只是高兴,不甘降服,不甘消沮,他究竟还忘不了他历来那做世间第一等人和第一等事的豪情壮志。他在这样非人所堪的环境里,他却自己问着自己,倘使叫圣人在处此境,他还有何法呢?他在这样抑塞沉郁的当儿,忽而中夜大悟,在寤寐中好像有什么人告诉他似的,呼跃而起,时从者皆惊。他却从此发明了他的「格物致知」的新学说。

这以上是阳明成学前的一番经历的大概。原来王学的萌芽,他所倡良知学说的根底,是有生命的,有活力的,是那样地执着,那样地跳脱,从多方面的兴趣、很复杂的经验中流变而来的。他有热烈的追求,有强固的抵抗,他从恳切的慕恋里,转换到冷静的洗伐,又从冷静的洗伐里,转换到恳切的慕恋。他狂放地奔逐,他澈悟地舍弃。他既沉溺,又洒脱。他所认识的「良知」,决不是一件现成的东西,也不是平易简单的把戏,更不是空疏无着落的一句话。要研究王学的人,不要忘了他成学前的那一番经历。他说「立志」,说「诚意」,说「事上磨练」,说「知行合一」,说「易简」,说「真切」,凡他说的一切,我们要把他自己成学前的种种经历来为它下注释。若忘了他的实际生活,空来听他的说话,将永不会了解他所说话的真义。若空听了他的说话,又忘了你自己当身的实际生活,那便更不会了解他说话的一番真义所在了。

#诗词欣赏# 劉過《寄孫季和》云.問信竹湖 【 孫自號】.竹如子何.如何不歸?道吳山越水.無非佺處.來無定止.去亦何為.莫是秋來.未能忘耳.心與孤雲相伴飛.關情處.向南山寄傲.北澗題詩.人生了事成癡.筭世上終無真是非.看雲臺突兀.無君子者.雪堂零落.有美人兮.疏雨梧桐.微雲河漢.鍾鼎山林無限悲.山陽縣.問昌黎負汝.汝負昌黎?

问:什么叫五时、八教?
  答:五时八教,是天台宗创立的,是对世尊一代所说的教法先后顺序及其内容,作出评判和诠释。语本智者,义出佛经。五时者,一、华严时。如来初成正觉,称性直谈自证法门的《华严经》。欲令大机众生悟入法界也。称华严时者,系从经名立时。华严二字,盖以万行之因华,庄严一乘果德之意,故称华严,具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此经凡有九会,说法处所换了七处,一般所谓七处九会说华严经是也。约时则如来三七日中所说。或者疑曰:华严经,经文最长,晋译有六十卷,唐译有八十卷之多,何以说法之时反少耶!当知诸佛境界不可思议,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不起于座,佛神力故,时会听者,谓如食顷,情况类似,不足疑也。

  二阿含时。说四阿含经。此约经立名。《妙玄》云: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中阿含,明真寂深义;杂阿含,明诸禅定;长阿含,破外道。梵语阿含,此翻无比法。意谓圣人所说,智慧无量,分别法义,无可比并之意。又称鹿苑时,此则从处立名,四阿含同是鹿野苑所说故。由于小机在华严会上不能得益,佛不得隐胜现劣,脱珍著蔽,不动寂场而游鹿苑是也。

  三方等时。方等广谈四教,均被众机。说经既多,如维摩、思益、楞伽、金光明、胜鬘等,均方等时说,说处亦不一,或王舍城,或舍卫国,或泥连河。所以只能约法立时,称为方等。何谓方等?四教并谈曰方,三根普被曰等。

  四般若时。从经说诸部般若立时。如摩诃般若,光赞般若,放光般若,金刚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等。

  五法华、涅槃时。此则从经立时,法华涅槃二经同属醍醐教相故。是为五时。五时说法颂云: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是也。(此约别五时)

  八教者,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也。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别、圆,是名八教,略释八教之义,顿教者,不从渐来,直说于大,故名顿教,此指华严,佛成道时,即说华严大教,以前未说渐,故是顿大之顿,华严属顿教部,渐教者,渐次调停,引向于大,故名渐教。阿含为渐初,旨在破外道之邪,立内法之正;方等为渐中,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旨在引恋空滞寂之小,向智求悲度之大。般若为渐末,会一切法,皆摩诃衍,旨在荡涤二乘情执,归于大乘也。秘密教者,如来不思议力,令一座同听异闻,此不知彼所闻,彼不知此所闻。由于听者互不知所闻内容不同,故称秘密教。不定教者,听小法,得大益;闻大法,得小益。以得益不同,名不定教。何以会出现此等现象?若宿世于渐法中,曾种顿的种子,所以今世闻渐法,得顿益;或宿世于顿法中,曾种渐的种子,所以今世闻顿法,得渐益。

  藏教者,经律论三藏也。经藏,法本义,律藏,灭恶义,论藏,无比法义,各含文义,条然不紊,故名三藏教。通者,此教三乘共修,三乘同观无生四谛,同修体假入空的十二因缘观和六度观。若钝根,唯见偏空,通前藏教。若利根,兼见不空,通后别、圆。故名通教。别教者,独菩萨法,别前藏通二教,修证时长行远,次第隔历,别后圆教,故名别教。圆教者,《四教义》曰:圆义有八,一、教圆,正说中道,言不偏也;二、理圆,中道即一切法,理不偏也;三、智圆,一切种智圆也;四、断圆,不断而断,无明惑断也;五、行圆,一行一切行也;六、位圆,初一地,具足诸地功德也;七、因圆,双照二谛,自然流入法性海也;八、果圆,妙觉不思议三德之果,不纵不横也。总之,一切圆融,圆伏、圆信、圆断,故名圆教。

  顿等四教是化仪,如世药方,犹医士按病处方也。藏等四教是化法,如辨药味,犹辨药性之味。《止观义例》云:顿等四教,是佛化仪。藏等四教,是佛化法。

  问:在五时八教中,为什么《法华经》称纯圆独妙?
  答:佛一代所说,五时八教中,权法实法都有。在《法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之前,是权归权,实归实,是不圆融的。法华开显之后,方知“惟是一佛乘,无二亦无三”,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所以法华独擅纯圆之称,法华独得称妙者,可从《法华》与前四时教法中比较而知。如一、华严时,虽称顿教,正说圆教,兼说别教,一粗(别)一妙(圆),权实了不相即,且大不纳小,小乘在座,如聋如哑。是故所说法门,虽广大圆满,摄机不尽,不畅如来出世本怀。

  二阿含时,但说藏教,故唯粗无妙。三方等时,四教并谈,三粗(藏通别)一妙(圆)。四般若时,带通别二权理,正说圆教实理,是二粗(通别)一妙(圆),亦非全妙。法华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开三藏通别之权,唯显圆教之实。开前三教,一一无非实相妙谛。开显之后,一代所说,悉皆是妙。妙玄云:“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乃无可对待之绝待妙也。又:法华出八教之表,属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法华会渐归顿,乃圆顿之顿,非华严顿大之顿,故非顿。亦非阿含渐初,方等渐中,般若渐末之教,故非渐。法华“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是显露,故非秘密。“决定说大乘”,故非不定。所以如来一代的五时八教中,法华实出四时之外,八教之表,故独得妙名,称为纯圆独妙也。

  问:法华经云:诸佛世尊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请问什么叫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答:先解释开示悟入四字的含义,后再解释如何叫佛之知见。开示悟入,根据《法华文句》所说,必须一、约四位,二、约四智,三、约四门,四、约观心,四个方面来解释:

  (一)约四位释,即是圆教菩萨住、行、向、地四个阶位,由于破无明浅深不同,所以分为四位。开是十住位,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故;示是十行位,由于除了惑障,佛知见体显,法界众德,显示分明故。悟是十向位,由于障除体显,法界分明,悟知事理融通,更无二趣;入是十地位,由于事理既融,自在无碍,任运流入佛之智海。

  (二)约四智释,(1)道慧,见道实性,实性中得开佛知见;(2)道种慧,知十法界,诸道种差别解惑之相,一一皆是示佛知见;(3)一切智,知一切法,唯是一相寂灭,悟寂之理,即是悟佛知见;(4)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种种行类,无不皆知,即是入佛知见。以上约位、约智,唯圆教圣人方开,亦即十住位以上方能开示悟入,凡夫是绝分的。

  (三)约四门释,(1)空门,悟一空一切空,即开佛知见;(2)有门,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见;(3)亦空亦有门,悟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见;(4)非空非有门,一切皆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见。能通之门,则有四门差别,所通之理,则无差别也。

  (四)约观心释,(1)观于三谛之理不可思议,叫做开;(2)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不滥,叫做示;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叫做悟;(3)空假中心,即非空假中,而齐照空假中,叫做入。实则是一心三观,分别作开示悟入来解释也。后之约四门、约观心二门,名字位人,亦能依门观心,开示悟入佛知见,所谓大开圆解也。

  次释佛之知见,佛知,即佛一切种智。具足三智,一切智,知空;道种智,知俗;一切种智,知中。此三智,具足三观一心之妙知,故曰佛知。佛见,即佛眼,佛具足五眼。一、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昼不见夜,以有色质障碍也。二、天眼,修禅定而得,远近、前后、内外、昼夜,皆能见之,以无色质障碍也;三慧眼,观一切法空;四法眼,观一切法能知能行,谓因行是法,得证是道,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法门,令其修证;五佛眼,具足前四眼功用,无法不见,无法不知,以佛具足一切种智及佛眼,故名佛之知见也。

  问:法华以纯一无杂,独得妙名。《辅行》又提出四一显妙的理论,证明《法华》是妙法。请问是哪四一?
  答:《辅行》说,四一的理论,均出自本经,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是教一。因为十方如来虽然亦说二乘或三乘的权法,但目的在于为开权显实作个弄引,意在显实法,开权之后,一切诸法,无非佛法。法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所以是教一;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是行一。道有能通之义,因为法华但说正直一道,即无作妙行,所以是行一;法华经但为菩萨,不为小乘,这是人一。佛昔虽复说三乘,但为化菩萨。开显之后,所有众机,皆同为菩萨因人,所以是人一;文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是理一。

  《法华会义》说,有三种世间,一、正觉世间,二众生世间,三器世间。此三种世间,当体是即空假中理,理性本无生灭,故一一无非常住,一一无非法位,但众生迷暗,于常住中,妄见生灭。于真如中,妄见迁流,故世间相虽常住而不知也。问,悟此理性,名为正觉世间,以顺性故,性相俱常可也,迷此理性,而为众生世间,既迷理性,性虽本常,相未必常,云何众生、器世间相,亦常住耶?答,若冰与水,同以湿为性,湿常冰亦常。复如醉见屋转,屋本不转。故得世间相常住也。

  答火中红莲“本已有善”、“本未有善”之问
  此语出《法华文句》智者释常不轻菩萨品之文。原文为“本已有善,释迦以小而将护之。本未有善,不轻以大而强毒之。”“本已有善”者,指释迦因地于大通智胜佛时为十六沙弥,曾为四众覆讲《法华》结缘,下过一乘缘种,故云:“本已有善”。无奈彼等中间忘失大心,退大向小,好乐小法,释迦虽欲以大乘法而教化之,而彼等不肯接受。(如信解品中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等文。)于是世尊只得脱珍著弊,隐一乘之实,施三乘之权。以为将来开权显实作个弄引,故云:“释迦以小而将护之。”

  “本未有善”者,指释迦因地尘点劫前,在威音王佛所,曾为常不轻菩萨,凡见四众,悉皆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夫未成佛而为之授记,乃是授三无差别之佛性记。四众不解,故说,“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而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夫一闻授记成佛之音,如击涂毒鼓,不论乐闻与不乐闻,已种下一乘佛种,未来必定有开花结果之时,故云:“不轻以大而强毒之。”管见如此,不知仁者以为当否!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讲真,在我之前谈恋爱的时候都没体会到朋友说的这些,的确会变得不像自己,但却不会快乐,因为总是在想尽办法去讨另一个人欢心。后来也是真的没多久两个人就分手了,姑娘约
  • 基本上都是前年或者去年初的工作,很多事情的收获都是有一定滞后性的。其实这些科研成果都是副业,而我最主要的工作还是手术,眼整形、鼻整形,微整形都是我的最爱。
  • #花样男子漫画[超话]# 和大家说一下,这个超话我以后只会发彩色漫画的一些本篇漫画解读分析,不会发任何道明寺和杉菜的最新官方粮和漫画新番外,里面很多帖子我已经设
  • 买了很久了,一直没做好思想准备[允悲]以前娃用电动牙刷的,说好用,老娘就跟风买了个,还有一个是朋友送的,都堆在储藏室,想不起来用也是觉得有点麻烦今晚突然想起来,
  • 一名网友表示,他不关心雪莉是死是活,也从没说过让她去死,但是心理脆弱到因为恶评就自杀的人不适合做艺人。心理不健康的心理活动又是什么?
  • 最可怕就是除了上班回家发现说话寥寥无几我喜欢我的爱好有人陪伴我想念我亲爱的朋友们来到家乡工作以为会很快乐发现我现在并不快乐他们说写如此抒情的语句大多都是寂寞孤独
  • 不管真的假的都是别人的私事,外人没有资格说话。AQ也好,XDQ也罢,我觉得,只要是真情,祝不祝福是你的事,但应该给予尊重。
  • 这样的人,不仅看起来无趣,甚至感觉有自虐倾向,活得一点都不洒脱和自由。在别人出去玩乐的时候,一个人窝在那里看书;在别人享用着美食的时候,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周末
  • 我们想说无论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始终是我们唯一想要捍卫的人。你可要记住你是我们的唯一若是你最终选择放弃,我们也将分崩离析,所以一定不要轻易说放弃,毕竟,还有这么多
  • #墨宝非宝[超话]#虽然但是,yxh说的话不可信[三三蹦跳]大家先别哭[笑cry][笑cry][笑cry]二宝子打从蜜汁火了她的小说基本被cue了遍,二宝累死也
  • 记录一下二十岁的生日今天收到了各种各样的惊喜,生活不只有望穿秋水的期待,还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感谢你们寄来的礼物 一切都是我喜欢的样子非常感谢我亲爱的妹妹们买的生日
  • 线下一瓶可是要¥88大洋的[怒骂]现在还买1发13!!减至怀疑商家西扒西疯辣[怒骂]!! [二哈]b2v洗发水320ml ➕ 2中样+10小样(共560ml)
  • 我嚓,纯利润别375万,纯利润我只要5万的生意都接,这年月的我感觉,感Jio生意真不好做,而且还是特么能结算回来的纯利润[允悲] 今天法语课下了手机就剩6%电量
  • ᴸⁱᵛᵉ ᵃ ᵍᵒᵒᵈ ˡⁱᶠᵉ ᵐᵉᵉᵗ ˢˡᵒʷˡʸ (好好生活 慢慢相遇) ᴵ ʰᵒᵖᵉ ʸᵒᵘ'ʳᵉ ʰᵉʳᵉ ᶠᵒʳ ᵐᵉ (我希望你为我而来)
  • ”嘟嘟穿鞋下炕,一蹦一跳,一蹦一跳的就蹦到老四家。”老四:“肯定是明天,我张婶儿说的赶明儿就是明天,对吧,嘟嘟。
  • 那麼你們又會問了,師父整天跟我們講,人的一輩子都會有苦惱的,只要在人間,就會有苦惱,但是請你們相信,人的苦惱雖然是一輩子,但是它的時間間隔會拉 長,如果你把自
  • #蓝忘机 景行含光##魏无羡 丰神俊朗#mxtx#蓝忘机 晴光映雪##魏无羡 潇洒不羁#mxtx#蓝忘机魏无羡天生一对# mxtx#墨香铜臭 卖花女孩# [鲜花
  • 3、《清单人生》刚看了一半,有点心疼…4、我以为就是吃个腔调,其实口味也还是可以的,红糖糍粑也好吃。6、蒸了南瓜做了南瓜泥,想着做个南瓜吐司,没想到面粉过期了…
  • 83万平方米的施工作业面,第一阶段工程却只有50天的有效施工时间,还必须让主干道、路口乃至乘客视线范围内,都能看到带状公园。”对于做好高铁开通前最后几天的施工工
  • 在这里我们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摄影专属平台,展现镜头下不一样的美,特于2019年11月1日已发起第二届校园摄影大赛。 本次比赛于11月1日正式开始,活动开始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