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校训#
学无止境,气有浩然[心]
看了学姐的直播后了解了校史,突然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原来山大的前身是山东大学堂,也就是在京师大学堂后设立的全国第二个大学堂,,“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这段话从列强环伺的清政府时期传至今天仍然如黄钟大吕,虽然自己也知道很多时候人活着就是要赚钱为生活奔波,但还是会有不顾现实打击的满腔热血,既然年轻有点远大理想又何妨?希望未来我能够顺利修成外语+法学双学位,为国家做一点贡献,在照顾好小家的同时兼顾大家,加油(ง •̀_•́)ง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逐书事件”与独译莎剧——梁实秋在青岛的两件旧事】梁实秋是我国著名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学者,但许多人知晓他,也许还是因为他与鲁迅那场持续良久、轰轰烈烈的“笔仗”。论战之广,涉及人性、教育、阶级等诸多话题;论战之久,更近十个年头。
  少为人知的是,这场“笔仗”,其实给他带来了不小的人生困扰。其中之一,就是他出走上海旅居青岛以求平静生活的愿望没有完全实现。
  从1930年受聘国立青岛大学到1934年离开,梁实秋旅居青岛的四年间,双方论战的硝烟一直没有消散,特别是“逐书事件”的发生,更使得两人结下了新的“梁子”。
  1930年的青岛,是梁实秋走出“人性论争”尴尬处境的庇护所。来青岛之前,梁实秋在上海的生活极不平静。
  1926年,他的一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激起千层浪。在“国破山河在”的危急时刻,梁实秋却抱着艺术至上、文艺自由的观念,宣扬文艺的自由独立性,这无疑与时代的要求相悖。他无意间卷入了那场分不清是政治还是学术的激烈争斗,深以孤立无援为苦,厌倦了文坛争斗的梁实秋渐萌逃意。
  恰逢此时,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到上海来延揽教授,正巧碰到刚刚辞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职务的闻一多,并通过胡适、闻一多认识了梁实秋、沈从文等人。杨振声求贤若渴,一遇闻、梁,便坚邀他们到青岛任教。在专程去青岛“半日游览”和“一席饮宴”之后,梁实秋接受了国立青岛大学的聘书。
  虽然远离上海,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与鲁迅的论战,风波再起,并伴随了梁实秋在青岛的始终。
  鲁迅和梁实秋的论战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个重大事件。梁实秋比鲁迅小22岁,一少一老,从1926年开始笔战,一个以《新月》《益世报·文学周刊》为阵地,一个以《萌芽》《语丝》为阵地,一直到1936年鲁迅逝世,两人论战长达近10年,笔战的文章125篇、50余万字。
  梁实秋到国立青岛大学执教后,论战硝烟未散。臧克家曾回忆说:“同学们知道梁和鲁迅先生经常论争,在课堂上向他发问,他笑而不答,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鲁迅与牛(1930年1月10日上海《新月》月刊第2卷第11期刊载了梁实秋的《鲁迅与牛》一文,阐述了他与鲁迅论战的缘起,此举意在让同学们从文中去找答案)。同学们莞尔而笑,梁实秋神情自若。”
  1932年春在国立青岛大学发生的“逐书事件”,更是让二人的关系雪上加霜。梁实秋时任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主持成立了图书委员会,绝大多数成员都是新月派,对当时左翼文坛推重的书籍往往不能认同。被进步青年奉为精神导师的鲁迅作品,在这里并没有得到重视,以至于传出梁实秋将鲁迅作品从图书馆中清除的传言,所谓的“逐书事件”便爆发了。
  鲁迅曾两次提及该事件,亦可见其对此事耿耿于怀。他在《“题未定”草》一文中写道“梁实秋教授充当什么图书馆的主任时,听说也曾将我的许多译作驱逐出境”。他在为曹靖华翻译的《苏联作家七人集》所作的序言中再次叫屈:“梁实秋教授掌青岛大学图书馆时,将我的译作驱除。”
  关于此事,梁实秋在《关于鲁迅》一文中辩解:“我首先声明,我个人并不赞成把他的作品列为禁书。我生平最服膺伏尔德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我对鲁迅亦复如是……我曾经在一个大学(国立青岛大学)里兼任过一个时期的图书馆馆长,书架上列有若干从前遗留下的低级的黄色书刊,我觉得这有损大学的尊严,于是令人取去注销,大约有数十册的样子,鲁迅的若干作品并不在内。但是这件事立刻有人传到上海,以讹传讹,硬说是我把鲁迅及其他‘左倾’作品一律焚毁了,鲁迅自己也很高兴地利用这一虚伪情报,派作我的罪状之一!其实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宣传自宣传,事实自事实。”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还有人就“逐书事件”问臧克家。他回答说:“我想不会的,也是不可能的。”算是为梁实秋作了最好的证言。
  虽为论敌,但对鲁迅的评价,梁实秋也表现了可贵的公允。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第二日的《世界日报》发表了对梁实秋的专访文章,回忆了与鲁迅的文字因缘,并对其文学成就不吝赞美:“先生在文学方面,为中国文坛上最有力之作家,余与其立场虽稍有不同,而其文笔之卓绝,则实令余钦服。现先生逝世,为中国文坛之最大损失,盖后人恐无能补其缺者。”
  1934年7月,梁实秋应王平陵之约,将与鲁迅等左翼文人论争的文章中的31篇,结集为《偏见集》,该书由正中书局出版,成为他的一本较重要的文学论集。
  除了论战带来的困扰,梁实秋的青岛岁月也有宁静的一面。特别是,以一人之力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成为国内完成该项成就的第一人。
  在国立青岛大学,梁实秋担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教学与学术并举。他虽是留洋出身,却不喜洋服,夏季常穿的是长衫,秋冬则穿一身丝织棉袍,严冬时节是棉袍外面加套一件皮袍,而且颜色都淡雅不俗,颇具谦谦君子之风。
  臧克家回忆:“记得,1930年我考入国立青岛大学(二年后改为山东大学),入的是您做主任的英文系。您面白而丰,夏天绸衫飘飘,风度翩翩。”他还回忆说:“当时外文系主任梁实秋先生,胖胖白皙的面庞,讲课干净利落。”
  梁实秋授课时间观念极强,对此他的学生记忆颇深。他上课,永远是铃声未息已走进教室,坐下就讲,不疾不徐,绝无赘语。下课铃声方振,恰好讲到一个段落,铃声未毕,已步出课堂。他常对同事和学生讲:“上课时一分钟也不能浪费,课间是学生活动和休息的时间,一分钟也不容侵犯,故尔上下课必须准时。”但一堂课的内容倘若记录下来,都是一篇组织紧密、内容充实的论文,课后重温它,也足够思索两三个小时。
  1932年8月,梁实秋为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三年级的学生首开了“莎士比亚”课,他是国内最早把莎士比亚引入大学课堂的学者之一。同时,在胡适的发动下,开始了“莎士比亚”翻译工作。
  如果说梁实秋这一辈子只崇拜过一个人,那么这个人一定是胡适;如果说梁实秋只对一个人感恩,那么这个人也一定是胡适。走上译莎之路,也是起自胡适的倡议。
  梁实秋和胡适的交往始于1927年在上海共同参加“新月社”期间。胡适是“新月社”的精神领袖,梁实秋是最年轻的参与者之一。1930年,任中华教育基金会董事会主任的胡适,倡导成立“莎士比亚的戏剧全集翻译会”,决定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1930年8月,胡适应杨振声之邀访问国立青岛大学。其间他住在宋春舫家里,参观了宋的藏书楼“褐木庐”。大量戏剧书籍珍藏其中,包括莎士比亚的多部剧作,仅《哈姆雷特》一书就有五国文字的版本。
  随后,胡适便提议闻一多、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同年12月23日,胡适致梁实秋的信中谈及了译莎士比亚一事,其中写道:“……拟请一多与你,与通伯、志摩五人商酌翻译Shakespeare(莎士比亚)全集的事,期以五年十年,要成一部莎氏集定本。”
  1931年1月5日,胡适复信梁实秋,又谈此事:“我可以来青岛一游,约在一月十七八日,定期后当电告……志摩昨日到平,赞成译莎翁事。”就在当月24日,胡适来到青岛开始筹划《莎士比亚全集》翻译的事务,在与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等人讨论后,决定用散文体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但部分作品可试用韵文体。
  胡适最初拟定的莎翁翻译办法,决定由闻一多、梁实秋、陈通伯、叶公超、徐志摩五人组成翻译莎翁全集委员会,并拟请闻一多为主任;暂定五年全部完成(约计每人每半年,可译成一部)。信中还提议徐志摩试译《罗密欧与朱丽叶》,叶公超试译《威尼斯商人》,陈源试译《皆大欢喜》,闻一多试译《哈姆雷特》,梁实秋试译《马克白》。
  可惜,这项大工程最终没能如愿由几位大译家共同参与完成。据梁实秋后来回忆:“通伯不肯参加,志摩在二十年十一月里就不幸逝世,公超、一多志不在此,结果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孤独的开始这漫长艰巨的工作。”
  对于译莎,梁实秋从一开始态度便十分积极。当时,他除了每周教十二小时课之外,就开始着手翻译。他曾说:“我开始的时候参考资料是如何的贫乏!我那时有的只是一股热心,我想愚公可以移山,我也一步一步地去做,做多少算多少,至少对于我自己是件有益的工作。”
  在兼任图书馆馆长期间,他广泛搜集莎士比亚戏剧书籍资料,还亲自到上海为图书馆选购图书,建立了莎士比亚图书室。最早译成的《哈姆雷特》《马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如愿》《暴风雨》在1936年5月至11月由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而《仲夏夜之梦》因抗战后通货膨胀,没有出版。后来,他又译了《亨利四世》上下篇。梁实秋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独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总结梁实秋这个成就,可以看出,从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的工作岗位得益不小,这也算是青岛给他的最重要的馈赠之一吧。
  1934年,梁实秋的好友胡适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邀请梁实秋到北京大学任外文系研究教授兼系主任。消息在山东大学传开,山东大学群情不满,外文系师生联名向北京大学提出抗议。抗议信在青岛当时的《民报》上曾有刊载:“敝系经梁实秋先生主持开办,同学夙受陶冶,爱戴正殷……群情迫遑,北平素为文化区域,人才较多,至希鉴谅,另行延聘,以慰渴望。”恳切之情跃然纸上。
  三十岁出头的青年教授,工作四年,博得全系师生如此深情的挽留,足见梁实秋教学育人工作之成效。几经磋商后,胡适发来一封电报说:“梁实秋先生主持山大外文系四年,成绩显著,已有基础。现北大外文系亟待梁先生来此帮助,恳请暂时借用两年……”
  1934年夏,山东大学外文系全体学生,在青岛奇园饭店为梁实秋举行了饯别宴会。
  晚年在台湾的梁实秋对青岛怀有特殊的眷恋之情。青岛文史学家鲁海曾说,梁实秋晚年描写青岛的回忆文章,至少有40余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这座城市的喜爱。
  1983年,梁实秋的大女儿梁文茜带着父亲的委托,重回青岛寻梦。梁实秋更是将女儿梁文茜从青岛海水浴场捧来的一瓶沙子置于案头,视为珍品。1987年10月台湾当局放宽到大陆禁戒后,梁实秋大喜,计划到大陆探亲。但11月3日,梁实秋因突发心脏病逝世,重返青岛最终成了一桩难了的遗憾。(大众日报)

#雷法风水正论#
姑苏寻穴
旺山公墓,丑艮行龙,癸山丁向,金星结穴。三重白虎,虎过堂抱龙作案山,白虎肥满柔顺而长,青龙孱弱又短,寻穴定穴墓位倚于内白虎肘窝,丑山未向。拨白虎辛砂食神,父母山大金星开面有情,草木葱茏,秀气发越,拨作艮砂财砂,堂局气象阳和光明,局气旺相,是谓大吉[good][good][good] https://t.cn/8sC0Lws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弱肉强食自然法则,如果你身在prey或许你的挣扎,极其强烈的无助却也带着悲壮的美,虽然结局可能仍然是be killed。这应该是整个affair 的直接关联者,
  • 我想知道各位迪尔妹妹怎么想的,要是不想陪他们玩了,大不了挨条删转发,要是明知内定也要为老迪坚持到底,那我就大号小号拼了!现在我们居然和第一差距越来越大了[疑问]
  • 我们没有很多可投资的资产,住房也不像过去那么有吸引力,很多人的自然反应是应该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影子银行也好、互联网金融也好,借贷双方其实
  • @任嘉伦Allen 文案来源:梦伊草图片来源:小雪球#周深[超话]# 【小圈和米说早安】“你是无意穿堂风,偏偏孤倨引山洪 你是此生最美景,我愿长醉不复醒 山
  • 2020特别的一年,特别的日子,遇到特别的小陈和特别的你们,毕业即将各奔东西,你们的人生我参与的不过短短一程,欢笑与苦楚,误解与和好,在最后的日子,总会变得特别
  • 而且太早让对方认识你,会让他觉得你跟他不是同一类型的人,所以就没有必要再继续聊下去了。而且太早让对方完全认清你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对方很有可能就会对你失去了兴趣
  • 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自己想吃的食物,但是不无节制的吃。#刘宇宁新歌一边# | #刘宇宁断缘诀# | #摩登兄弟[超话]#ღ摩登兄弟 mdxd 刘宇宁 lyn 宁哥
  • 企鹅小黑书系列就是精选过的朋友圈,在这个长久禁足独处的时刻。买齐两套书,凑成红与黑今天我订阅的公众号们刷屏的是企鹅经典小黑书出齐的消息。
  • 此时更加想念父母,又惦记父母的安危,直到武汉解封,他才放下心来,门店也开张了,他也忙了起来,可对父母的思念更加强烈。因独身一人,只有借酒浇愁,有时手机K歌打发寂
  • 没多久弟弟就醒了,让他坐学步车,我们吃完了再给他准备米糊,他一天光吃奶,没吃米糊饿的慌,真的是“饭桶”[哈哈]弟弟吃好了,在地上爬,就要准备水给姐姐洗澡,弟弟三
  • 25.距离下次生日还有365天26.今天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小孩生日 让我们祝他生日快乐!14.我这个迷人的小东西又要长大一岁15.新鲜的××一定会更闪闪发光16.
  • #今日神话SHINHWA# 【2020-0415】 出现达成:1√ 2×3√4√5×6√ [话筒] 申彗星的音乐奇幻之旅 [话筒] #文晸赫Eric[超
  • 搞了吗 最最最简单的数据都做不好还指望什么?别人也没有综艺 我们第一这么容易让出去?
  • 还有我一直觉得喜欢一个明星一个艺人只要看她的闪闪发光的样子就好了,那个人也是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还是觉得她哪都好,我没有喜欢错#任嘉伦[超话]#[给你小心
  • 会上,梧桐市场监管所负责人认真传达了“六城同创”及国卫复审工作要求,解读了小餐饮、小副食、小作坊等“三小”食品安全监管标准,并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前阶段明查暗访发
  • #正能量艺人王一博# 王一博#王一博平安喜乐# 我的天我做了一个太真实的梦!我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梦!
  • 杜琪峰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枪火》也正是这种延续使它不付新鲜感,同时也因为没有达到《枪火》中所塑造出来的氛围,那是一种能让风停住的力量,它更像使用旧料却没烧出之前
  • !!
  • 难受╯﹏╰也难免众说纷纭从吉列德这个声明的措辞来看,“研究人员并未许可公布结果”是否可以做以下推论: 世卫如不泄露瑞德西韦的数据,到27号,中国临床实验数据不
  • 因为教师少,又是网络教学的实验阶段,只能是先开设北京地区学员的教学课程,因此身为北京人的小可压力很大,从早到晚连续上课, 连吃饭都是妈妈给她端进房间,利用课间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