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近代日本的奠基人》伊藤之雄著、张颖译

该书以编年体的形式全面梳理了伊藤博文为近代日本近代化而努力的一生,资料翔实,观点新颖,颇为耐读。遗憾的是对于近藤私人生活涉及不太多,作为人物传记,固然有所取舍,但作为一本六百余页的传记,对其日常生活的简略,仍旧让人感到有点意犹未尽!日本的伊藤与中国的李鸿章类似,都深得最高统治者的信任,影响甚大,但在一生当中也是起伏跌宕!作者常年深耕此领域,评价比较中肯,但对于日本在近代逐步走向帝国殖民之路,论述不够!(2021年度书单)

【在诗意的大地行走——书写中国的世界遗产城市】
【著书者说】

中国历史城市数量之多、特色之鲜明,举世闻名。这些城市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城市格局、众多名胜古迹,或雄浑方正,或灵动舒展,或虽弹丸之地却贯通世界,或经战争之乱却屹立千年。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在中国众多的历史城市中,有四座城的老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平遥古城、丽江古城、澳门历史城区和厦门鼓浪屿。为了细细讲述这些世界遗产的故事,便有了这本我与周俭教授编著的《世界遗产在中国历史城市》。在梳理这些城市的生命脉络时,我发现,它们不仅拥有鲜明的城市景观,更蕴藏着东方哲思以及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成果。它们的厚度和温度,值得仔细诉说。

融东方哲思

中国传统的城市建设思想与古代占据我国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密切相关。

儒家提倡礼教、伦理、秩序,因此在城市格局上,基本尊崇《周礼》的思想——根据城市的等级、发展水平等确定相应的城市规模、形式和公共设施体系。此外,儒家思想中“居中不偏”的思想,则反映在城市对中轴对称的追求上,大到整个城池,小到民居院落,中国人将对社会秩序的追求,细致地反映在对空间“秩序感”的追求上。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世界别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像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的建筑、园林、民居院落那样体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存在。”李约瑟所说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其实是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天人合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首先是一种思想,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价值取向。《易经·乾卦·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阐释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也就是说,人类做事情必须首先尊重自然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方得成功,反之则会劳而无获。这种与西方传统文化秉持的“主客二分”完全不同的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且业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礼制中庸”的建城思想和“天人合一”的人居理念,在中国传统的城市中非常好地互相配合着,构建出一个个既有秩序、又追求宜居的中国城市。

以平遥古城为例,建城伊始,它就作为中原地带的建制城市而存在,因而充分体现了中庸思想,“合院严正,楼阁巍峨”。在城市选址、民居院落、城市景观方面,它又体现出“山环水绕,自然形胜”等思想。

丽江古城,则是在比较艰苦的自然环境下,由商业贸易集镇发展而来,因此在大的格局上首先利用了山水等自然要素。随着后期中央政府统治的加强,在城市布局以及民居院落中,亦体现出规制的作用。

澳门历史城区、厦门鼓浪屿的中国人街区以及民居院落也无不体现出这两种思想的影响。

汇四海所长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不是以其优秀的文明去启发与同化四邻。中国文化,真正值得引以为荣之处,在于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

中国的四个世界遗产城市,虽然在起源、历史发展、物质形态等方面都迥然不同,但是它们都能以开放的胸襟兼容并蓄多元文化,从而形成富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平遥古城的商帮,在走南闯北中累积了财富和经验,也开阔了视野,从而创造性地开设了“票号”这一中国最早的金融汇兑系统。商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从而为地域文化和朴素宗教思想的传播创造了契机。市楼金井、河桥野望、清虚仙迹、书院弦歌……能工巧匠云集,造就了精彩纷呈的平遥古城。

丽江古城是滇川藏大三角民族文化交汇之地,是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交汇点。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纳西族先民吸纳汉、藏、白等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居庐骈集,萦坡带谷”“四通八达,回环连贯”,丽江的形制与格局充分利用了地形之利,建筑则体现出儒、释、道并存的特色与风格。

澳门历史城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16世纪,澳门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窗口。传教士、商人的跨海国际航行,促进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澳门历史城区中保留着的葡萄牙和中国风格的古老街道、住宅、宗教和公共建筑,见证了东西方美学、文化、建筑和技术影响力的交融。

鼓浪屿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由当地华人、来自多国的外国居民和还乡华侨共同融合,形成的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的国际社区。伴随“天风海涛”的万国来潮,各种价值观念在那里交汇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都体现在鼓浪屿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肌理中。

存文脉之久

与单体的建筑遗产不同,世界遗产城市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既有显性的物质形态的呈现,又有隐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叠加。

它们是世界上各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下形成的城市型聚落,是集体智慧的体现,也是文化的多样性表达。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社会结构或者经济分工和联系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也创造了富有特色的物质空间:权力机构设施往往成为历史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如衙署、庙宇、宗祠、教堂等;经济上的繁荣支撑了人们对理想人居模式的探求和实现,民居建筑成为最具有地方特色的空间。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在老城的基础上规划设计新城是当时经济条件下的无奈选择,那么当下呢?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趋同的浪潮中,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理念日趋国际化的背景下,想要保护独特历史和文化所造就的城市风格,显得尤为艰难。我们面临提升生活品质的艰巨任务,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对旧房屋的建筑质量进行维护、对杂乱的公共环境进行梳理、对缺乏的公共设施予以完善。但是,很多历史城市,或采用消极保护的方式对历史遗存置之不理,或采用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方式,伤害历史的文脉。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遗失,城市诗意景观的消逝。

在丽江,东巴经中说,人与“署”(自然界幻化的超自然精灵),本来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后来贪婪的人类过分侵扰自然,污染河流、乱伐草木、滥杀野兽,冒犯了“署”,结果兄弟成了仇人,人类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洪水横流、百病丛生。人类在惊恐无奈中只好祈求神灵、东巴教祖师和大鹏神鸟来调解。最终,人类与自然这两个兄弟约法三章:人类可以适当开垦一些山地,砍伐一些木料和柴薪,但不可过量;在家畜不足食用的情况下,人类可以适当狩猎一些野兽,但不可过多;人类不能污染泉溪河湖、劈山炸石。在此前提下,人类与自然这两个兄弟又重续旧好。这不是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吗?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恩比说,每种文明都是对某种挑战的反应。罗马人应对的挑战是如何维持其庞大的帝国,于是创立了近代“国家”的雏形。埃及人应对的是尼罗河环境的挑战,于是发明了一套完善的灌溉系统及相应的治理机构。如何应对新的人地矛盾的挑战,也考验着我们是否能够创造新的文明。

历史城市,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华部分,也将启发我们今天的城市如何延续中国的诗意。因此,历史城市,需要我们一读再读,从它的形态,到它的肌理,至它的哲学。

来源:光明日报

出现业障怎么办?

生活、工作或修学遇到阻碍,有人会说“业障现前了” 。生病或意外受伤,有人会宽慰自自己“算是消业了吧” 。那么,业,到底是怎么来的?怎么做,才能消除业障?

因果业力

“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俱舍论》中的这句偈颂,说的是世间一切,包括顺逆苦乐,都是由众生业力所感召而生的。因果,是这世间最宏大的规律。

1⃣️ “身语意”三业

一般而言,业分身、语、意等三业。内心生起想做某事的意志,称为意业;身体付诸行动和通过语言表现、落实了这种意志,即是身业和语业。

我们日常的所思所想、行动和语言,都不是想过就算、做过就完的,这些都会成为因缘中的一种,在现世或未来世的轮回中,促成某种结果。

前世、今生、未来,连续不断的身语意的行为,作用与反作用,无数因、缘、果的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因果业力的大网。其实,世上没有什么事是完全偶然发生的,都是被往昔造下的各种业力推动,因果前后相续而形成的强大势能,在某个时点被触发,从而显现出来的。所以,佛教中常说,“业力不可思议”。

业的规律是未造不遇,已造不坏失。就是说,自己没有造过的业,不会成熟在自己身上;造过的业,不论相隔多久,因缘具足时便会在自己身上成熟。

2⃣️ 善业 恶业 无记业

但是,业并非全是不好的。从长远来说,会带来快乐的行为,称为善业;即使眼前看着快乐,但会给未来长远造成痛苦的行为,称为恶业。还有一种非善非恶,比如在渴了在喝水、给自己修剪指甲,既没有起善念,也没有起恶念,不好不坏,算是无记业。

所以,相信因果的人,在考量一件事能不能做,重点并不在于眼前,而是看未来、看轮回中的长远影响。例如持戒和忍辱,肯定是要放弃掉一些世俗享乐的、刺激的,甚至是吃亏的,把来自他人的轻视、误解、毁谤自己消化掉,而不是当即以牙还牙,但从长远看,这些都可以直接减少恶业的形成、化解过去的违缘,甚至有助于解脱出这痛苦的轮回。

断恶修善,是每个人必修的功课。佛教中有“十善业”,指断除十种恶业并采取对治的行为,包括:不杀生,并放生、护生;不偷盗,不邪淫,并行持布施,这是身的善业;不恶口、不妄语,并说诚实语;不两舌,不绮语,并化解怨恨,这是语的善业;不起贪心,而修持舍心;不起害心,而修饶益心;不生邪见,而依正见等等,是意的善业。

3⃣️ 定业 不定业

简单地说,业的成熟有四种情况:一种是今生造业,今生受报;一种是极大的善业和极大的恶业,下一世一定会报应;第三种是肯定会报应,但也许是几世之后,也许更长时间。

第四种是不定业,有的本身即是不定业,有的则由定业转变为不定业——当业因在逐步成熟的过程中遇到强大的对治力,果报就有可能被削弱乃至消除。

4⃣️ 别业 共业

业又可以分为共业和别业。共业指一群众生共同的业力因果,别业指个体生命各自的业力因果。

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负荷者。这份负重感,这股无形的牵引力、推动力、压力,就是共业的表现。时代会变,社会在变,因为业处于动态变化中。

而别业,就是在这个大环境里,因为每个人自身不同的选择、所做所为而造作下的善业或恶业。

忏悔业障

尽管我们全然不记得过去世曾经做过什么,而业的规律又是已造不失,难道只能被动地接受果报,无计可施了吗?

有的人,若依然不信因果,不愿断恶行善,不能至诚忏悔罪障,还在重复自己过去的造业模式,那未来的果报基本上就是注定的。

但业报也并非完全一成不变的,通过忏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业报成熟的程度轻重、成熟的时间等等,例如重罪轻报、延迟受报等等。但其中涉及诸多因素,个人忏悔的力量也不一样,无法一概而论。

忏悔,包括忏和悔两方面。简单地说,忏,是请求原谅;悔,是不再继续犯错。如果将业力比作种子,本将发芽、生长、结果,但通过至诚忏悔(根据忏悔的方法和用心力量的不同程度有所区别),使业力停止增长,甚至就像以猛火沸汤煮过种子一样,使得业种无法成熟。

忏悔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忏悔的方法和力量。其中,忏悔方式包括作法忏、取生忏、无生忏等。通过诵读佛经、持念佛号,拜《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或持念《大悲咒》《楞严咒等》,以至诚求忏悔之心和佛菩萨的加持,以此减轻甚至消除业障。此外,还可修空观或实相观,将业种消融于实相的觉照力中。

除不同的忏悔方式外,忏悔时心力的强弱也直接影响到忏悔的效果。佛教中说,“愿力大于业力”,不管是发愿还是忏悔,力量是可以超过业种子形成的力量。但如果只是心不在焉地念咒、诵经,或是抱着功利的心态,力量还是很微弱的。严重的业力,必须以猛利的手段和心力才能对治。

忏悔是对自我的反省,也就是“自觉”。佛,即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解铃还需系铃人,造下的业力最终还是要靠自己,通过忏悔、通过自觉,来化解一切的业障、烦恼和心结。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自觉能达到怎样的程度。#大乘佛教[超话]#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四川游客车停酒店被砸丢3万元财物 贴纸条写被偷经过吸引市民拍照
  • 震惊!抱着蟒蛇去吃饭,店长直接被吓晕
  • 王菲真人秀酬劳近亿 经纪人:洽谈中
  • 车主暴雨中淡定洗车,太会过日子了!
  • 有三套房偷遍杭城,这是病,得治
  • 雷军香港见李嘉诚 顺便介绍了小米MIX 2S
  • 美国高中女生穿旗袍参加舞会,国外网友吵翻了!咋回事?
  • 赤字万亿!美政府借款创纪录 姆努钦:冤大头很多美国国债不愁卖
  • 心疼,成都多只大熊猫“黑眼圈变白”
  • 五三惨案90周年:黑白印记中的济案纪念亭
  • 新闻丨乘客状告滴滴出行 称深夜在高速公路被强行赶下车!丨小米正式提交IPO , 雷军有望冲击中国首富!
  • 女生遭流浪狗撕咬:保护和驱逐都不应该陷入“一刀切”
  • 43岁巴特尔近照曝光:红光满面不再消瘦,腾格尔宴会上凭身高抢镜
  • 愚人节不看人鱼看什么?
  • “星巴克事件”终获和解 两名非裔男子各获赔1刀?!
  • 武汉“绝命毒师”案已发回重审 曾被指“事关中国化学界安危”
  • 刘若英回应退票事件;惠若琪最高伴娘团养眼;张若昀怒斥私生饭......
  • “蛇!蛇!” 男子夜里抱蟒蛇到餐厅吃饭,店长当场被吓晕!
  • 美国女孩穿旗袍,惹怒了一帮闲人,在网上围攻
  • 黄子韬爸爸偶遇古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