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个喜欢占别人便宜的人,但如果是自己的合法权益我肯定会去争取。

我以前也是个因为怕麻烦和怕事而选择自觉退让的人,不过后来我变了。要感谢的大概是南京火车站肯德基吧…

我当时比较喜欢喝他们店里的蔬菜汤(可能有的人不喜欢觉得难喝,但是我喜欢),结果喝到了一个板结的菜团子没泡开,我就随口吐槽了一下,结果店员听到后就直接过来问我是否需要换一份并且要给我一份小食,我很震惊,因为我其实已经做好准备认栽了,结果人家发现自己有问题立马就有了应对,这让我不断反思我是不是应该知道哪些合法权益是需要我自己去争取的。

后来,我通过引荐成为了一名食品安全行业的从业者,每天都奔波在不同的超市、菜市场,去检测和确认南京各个地区的蔬菜生鲜食品是否安全卫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做着这份工作,虽然真的很累很辛苦,但我也非常享受看着样品封样后送进实验室的感觉,那是南京做食品安全城市的第一年,而我则是参与者之一。

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多了,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会发生质变,特别是在和商家接触时我能够很敏感的感受到商家售卖的商品是否有问题,因为正规商家是真的特别欢迎我们公司以及我们背后的食药监来进行抽检,因为我们每次买走的东西都非常多,每个种类来同批次十几款,真金白银买走进实验室做检测,如果没问题,商家算是走销量。如果有问题,商家提供货真价实进货单,我们带着正规军去找厂家算账,只有那些既不正规又要卖假货还提供不了进货单的商家才会特别害怕我们,甚至要对我们大打出手。五年前的我,经常在菜市场和卖猪肉牛肉鸡肉的小商贩对峙,因为他们的肉很多真的来路不明…

我不喜欢占别人便宜,这意味着我永远都不会做一个打架人,或者用自己知道的诀窍去恶意敲诈勒索商家,我只会在法律允许且道德公正的前提下争取属于我的合法权益。我在海底捞吃火锅吃到黑海就吃到过一次变质食物,和店员沟通后店员赶紧叫来店长,店长检查库存后发现整个批次的鸭肠都已经变质了,然后店长对我又是道歉又是免单,最后还加了我微信送给我2张1000元充值卡,那还是2019年的事啊…

同样的事情我并没有少遇见过,吃紫燕百味鸡吃到一个特别恐怖的“虫子”,我赶紧找了商家问他们这是不是虫子,商家和我沟通说这是眼珠子不小心拉长焦黑了,我自己确认了一下好像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就继续高高兴兴吃剩下的鸡肉。再比如吃南京某连锁快餐品牌,在鸡蛋羹里吃出来一溜的头发丝给我恶心坏了,打电话过去询问是不是厨房卫生有问题,对方直接说下次给我加个小菜,那我还是直接打食药监电话说一下我的所见所闻会比较好一点,作为一个从来没有作奸犯科过的良好市民,我认为大家都应该去合理使用自己的公民权力,而消费者权益更是我们最需要重视和保护的,说要给我小菜的那个牌子的店铺后面就停业整顿了一个月,因为食药监真的很重视食品安全,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地界上发生任何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事情,都知道民以食为天,吃饭都不安全了人还能安生吗,他们真的会派人去里里外外检查,而不是做做样子。

我小时候在上海住过一段时间,当时我们家店铺隔壁有个面馆天天捞地沟油赚黑心钱,年幼的我看着家人敢怒不敢言以为大家都是这样的,但是当我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只要有人愿意勇敢的站出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我后来在从事食品检测工作时刚好撞见别人在捞地沟油,敢连拍带举报被人开着车追了好几个街道的原因。

我只维权,只是需要一个解释和道歉,经济赔偿对我来说不重要,所以食品安全法规定的1000块钱赔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我来说都是次要的。如果在遇到问题时,商家可以用正常的语气或态度沟通解决问题,我觉得我会是一个非常好对付的消费者,不是每一个消费者都清楚各个食品小类行业所谓的制作工艺和流程,存在矛盾或者分歧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始终都用盛气凌人的方式来对待消费者,那消费者也会用同样合法但不太合适的方式来回应。

不要因为胆怯而选择退让,他们就像是黑暗,你的勇敢火苗越是退缩,黑暗越是猖狂,不要做懦夫,据理力争时要始终保持冷静,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诉求,没人天生就该做软柿子被随意拿捏,不把自己当上帝也别把自己当鳖孙。

我永远坚持为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权。

如果我错了,我同样也会道歉。

比如今天,我买了很多面包都直接扔在店外了,我浪费了食物很不应该,最后协商结束店里有一个保安师傅在橱窗边挨个挑面包,店家问我还没扔的那些预包装面包我要不要带走,我选择都送给了保安。我并不是说我这样做有多好多了不起,而是在告诫大家,我确实很冲动确实这样做很不对,为了自己爽而浪费食物很不应该,我承认我自己这样不太好,但我也尽可能补救过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人吃不起饭而在温饱线上下努力挣扎,我不该浪费食物随意丢弃。

很抱歉,今天晚上让大家看笑话了,但愿明天会更好,大家晚安,谢谢你们耐心看完我的微博。

死亡:我们另一半的生命

现在的你,是通过想象

让自己进入到一个特定的生命时空中的,

死后你会回到这片未知的空间,

然后开始构建自己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01

生命另一半的秘密

我们所认为的死亡,只是人死之后就会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这就造成了更深的恐惧。却从来没有人急切地想要知道,“生命的另—半”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但是,如果压根儿就没有那“另一半”呢?也许死亡只是相对的,并非一种彻底性的改变,毕竟,全世界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死去,而死亡的一瞬间只是这个过程的延伸。

圣保罗在谈到快要死去向彻底死亡过渡时说,他坚信死后的世界是存在的,而上帝所承诺的救赎,也让死亡这件可怕的事情不再那么恐怖。

然而,从快要死去到彻底死亡,也是一个在细胞更替中持续了数十亿年的自然过程。生和死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就像你每次看到自己身上的上皮细胞新陈代谢一样,这个生命凋谢的过程就像树上老去的树叶自然落下。

生物学家们更倾向于认为:“死亡”是整体生命延伸的一种必然过程,是重生,也是新生命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但是,当你看到泛黄的树叶从枝丫上落下,为来年春天的新生嫩芽腾出空间的时候,以上这些观点可能并不能让你感到慰藉,因为你仍要面对作为个体之人的死亡。

我在这里不想对死亡的客观条件做过多的讨论,我想把重点放在“你”的死亡这个论点上——这个“你”此刻还活着,并且想要一直活下去。

02

你每时每刻都在“死亡”,也在创造新的自己

死亡是没有人愿意面对的一个问题,但如果我能让你看到自己死亡的真相,那么所有的这些好生恶死和恐惧情绪都被克服,这样,你在生和死的问题上就都能坦然面对,投入更多精力了。

只有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你才能感觉到自己对生的极度渴望和激情,激情并非疯狂,也不是某种被恐惧所驱使的情绪。

然而,从无意识的层面上来看,现在大多数人都觉得活着的每一天都像是从鬼门关把自己抢回来一样,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的时间太短,这是一种非常疯狂的想法。

当你把自己看作永恒的一部分时,这种对死亡的恐惧就会慢慢消失,只有看到自己意识的人才有资格作为内观者——即使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你也能够初心不改。

生命是流动的,总在吸纳—些新的内容,它也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

03

给自己找一个新的位置

并非你在这个世界上,而是世界在你身体里;

不是“你”在你身体里,而是你身体在“你”之内。

所以,当我们说—个人快要死的时候,灵魂就会离开他的身;其实更正确的说法是,身体离开了灵魂——身体穿梭在这个世界上,来回往复,而现在它彻底地离开了,并且再也不会回来;而灵魂并不会离开,因为它无处不在。

有一个跟灵魂很契合的专业术语——Akashic(阿卡西)。

以梵语的字面理解“Akashic”是空间的意思,但其更深层的概念其实是灵魂空间,或者说意识领域。

死去之后,你哪里也不会去,因为你已经在“阿卡西”的区域内了,在那儿,你无处不在。

想象一个有四面墙和一个屋顶的房子,如果这个房子倒了,那么墙壁和房顶都会坍,但是房子内部的空间并没有受影响,你可以聘请一个建筑师来设计一个新房子,当你重建之后,房子里面的空间还是跟以前一样,并未受到影响。

通过建起这栋房子,你把无限的空间分成了内部和外部,但这个区分其实也是一种假象。古老的先哲曾经说过,你的身体就像那座房子,在我们出生的时候,房子建成,而当我们死去的时候,房子就会塌陷坍,但“阿卡西”,或者说灵魂空间,还是像原来一样,保持不变,还是无边无际。

按照古代智者的说法,所有痛苦的由来,也是最开始的那个烦恼根源,其实就是无明,不知道自己是谁。

如果你是那无边的区域,那么死亡根本不像我们听说的那么可怕。

死亡的终极目的,其实是给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存在形式,在空间和时间的多维度里,找到一个新的位置。

换句话说,现在的你,是通过想象让自己进入到一个特定的生命时空中的,死后你会回到这片未知的空间,然后开始构建自己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04

死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一些印度传统思想则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当你死去的时候,首先开始的是消除此生的业,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和毕生所学会储存在灵魂里,传递到下辈子,然后做一个全新的灵魂契约。

在死亡前的最后时刻,大家通常会觉得像走马灯一样在眼前放映一生所有重要的经历,当他们在死亡面前沉溺的时候,他们的整个人生并不会像人们说的那样光速闪过,但是会慢慢地充分地理解自出生以来做出的每一个选择。

但是如果死后要去到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还是会跟这个一样,在你的里面。那这是否意味着天堂和地狱其实是不存在的呢?

看窗外的一棵树,只有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情,由意识领域内的无限潜力具象塑形之后,才是真实存在的。

因此,天堂和地狱与窗外的那棵树—样,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05

生与死之间的决裂,只是一种假象

死亡,可以被认为是我们生在世上所有幻象的汇总,因为你已经死了,所以这些幻象也都中止了。

如果你总是用“我”“我的”这样的词汇来思考自己,那你只是一遍遍地诉诸过去,对已经死去的时间耿耿于怀。

然而,生命本来就是未知的,如果你想要有些新的想法、欲念或体验,就要遵循意识的指示将其一一付诸现实。

不断地重复过去,只会让你一直无法更新现在的自己,困在死去的时空里,守着—堆老旧的思想和观念生活,失去生命本来的意义。

还记得第一次吃冰激凌是什么感觉吗?如果不记得了,就看看那些年幼的孩子路过冰激凌摊位时是什么反应。

孩子脸上的表情会告诉你,他们已经完全沉浸在这种纯真的喜悦当中了,但第二次路过冰激凌摊时,孩子可能会乞求或缠着你给他们买,但比起第一次,可能已没那么纯粹的幸福感了。

同样的场景,时过境迁,每重复一次,那种感官和心灵上的体验都会大打折扣,因为当你重复那些已知的东西时,感觉绝对不可能比第一次体验时更好,正应了中国古代那句老话“人生若只如初见”,所以很多道理都是共通的。

想要全然地活着,必须要把自己投入到那个非局限的领域内,体验新想法和经验的不断产生。

如果你还陷在世间的种种自欺欺人中,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其实一直生活在这种间断、不连续的生命模式里。

当你死了,你还会进入那个未知的领域,那一刻,你会有种前所未有的感觉:

生命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死亡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

《三报论》:“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先后虽异,咸随所遇而为对。对有强弱,故轻重不同。斯乃自然之赏罚,三报之大略也。”

“三报”就是指现报、生报和后报这三报。对这个三报的事理、因果来加以讨论,这就叫“三报论”。“三报论”也不是慧远大师自己创立的,经典《阿毗昙心论》里面就谈到这个问题,所以“经说业有三报”。“业”的概念就是Karma,就是我们众生举心动念、行为造作所产生的一种功能。“业”就有它的业力。那么业一般分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种。

所能造的是身、口、意,尤其这个“意”,我们一个微细的念头,都在阿赖耶识播下了一个种子,迟早都会有报应。这个种子生起来,起现行了,这就是它的报显发出来了。如果我们身、口、意三业,都是很重的心造作了很重的业,那么这个业力种子的力量大,它显发出来的时间就会快,后果就会大。业,是印度古老文明都谈的,《四韦陀书》婆罗门教都承认这种“业”的存在。

只要造了业,一定会有报,业为因,报为果,这就体现因果的法则。那么业因它的报有三种,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错综复杂的。三种报:一个是“现报”——现世报;一个是来生报,叫“生报”;一个是“后报”,就是多少生以后才去报。那对于这三报,就表明什么呢?表明佛法这种因果的法则,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态里面去展开它的观照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一点,就是佛教的真理所在。

我们凡夫众生是不了解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所以带着我们的短浅的知见就容易得出:我的一生就是这一辈子,死了就什么都没有——断灭见。这个断灭见——死了就没有,有时候他可能也相信一点因果,但是它叫“一世因果”了。如果你在一世里面,就是在这一期的生命的过程当中,去建立因果的法则,是没办法建立的,因为它不能诠释错综复杂的因果的情形。

像其他宗教,它也相信因果,但是它是讲二世的因果。二世的因果在今生层面,它会比断灭见的一世的因果要高明一些,要超越一些,但是它仍然解释不了错综复杂的因果法则。唯有佛教这种三世因果——大家去了解十二因缘,叫二重三世因果,那种错综复杂的格局,才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解释生命现象的理论体系。

那这样看,“现报”就是我这一世行善或者作恶,就我这个业报身去做,但由于做的业力很大,它感的时间很短,今生就接受了这样的善因的善果,或者恶因的恶报。这就叫“现报”。那来生报——“生报”是什么?就是我们今生的善恶的行为是到下一辈子去报。你一生行善,下一辈子得人天福报;你一生放纵贪、瞋、痴三毒烦恼,什么都敢干,你就到三恶道里面去接受那种果报。这叫来生报,又叫生报。

现在讨论“后报”,后报就更复杂了,就是我们今生所行善或者造恶的业力——Karma,是经过两生——不是来生而是来生的来生,或者三生、十生、百生、千生、万生乃至恒河沙劫之后,才会有果报。那这种状态,你看我们凡夫的肉眼是只会对这一世因果有所了解,天眼通可以对来生有所了解,证果的圣人比如说阿罗汉,能够了解八万大劫的善恶因果报应的情形,那么八万大劫以后的情况不了解——宿命通他没有,所以恒河沙劫之后,这个过程当中的善恶因果唯有佛才知道。

有一天,佛就指着一个鸽子问舍利弗:你看这只鸽子,它宿世是什么?何时得脱?舍利弗观察,它以前的八万大劫以来,都是一只鸽子;再观察它什么时候能够脱离鸽子身体,观察它八万大劫后还没有脱离。声闻的智慧是有限的。那佛就告诉他,在八万大劫以前这只鸽子是什么身份,在未来的八万大劫以后,它在什么时候能够脱离鸽身,能够得人身,能够修五戒做优婆塞,能够慢慢修行得到成佛之果——佛能够展示得清清楚楚。我们要了解果报的三个概念:现报、生报、后报。

那这样的一个受报的过程,又不是我们像一加一可以定义的,它里面太复杂了。比如从那个时代,我们中国的很多佛学学者都在争论:这个受报的主体有没有?谁来受报?难道受报的有个客观的主体吗?如果说有个客观的主体,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但是又没有这种受报的主体吗?也不是。所以这就有一个叫“相似相续”的概念出来了——“不一不异”。受报它没有一个主体——“受之无主”。你接受果报,不是一个一定的东西,不是一个定命的东西——就是主宰。

但是又不能说它没有,它一定要由这个受报起现行。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怎么起现行?是由于这个“心”。但这个“心”也不是客体的东西,“心”是由于外境才有的。由于外境才生起了这个“心”,所以“心”没有一个决定的掌管的功能。那到底怎么理解呢?这里就提出一个概念,实际上是一种智慧——“感应”这个问题。慧远大师在对一种事情的把握方面——在“感”和“应”这样的一个把握方面,是非常到位的,包括对《周易》也是以“感”作为它的体性的。那么“感应”是宇宙、人生、生命当中至高的原则。

因果报应,是由于我们这个“心”感了外面的事境,原来所造的那个Karma的力才有应,这叫“感事而应”。如果有这个种子,但你没有外部的事境——没有这个条件,它就应不出来。所以受报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法相唯识谈,阿赖耶识的藏识里面有无量劫以来善善恶恶的种子,但这些种子是不是起现行,是取决于外部的条件。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这里面哪些种子可以起现行,哪些种子不起现行,它是复杂的。

你不能说它一定起现行,或者有些种子提前起现行,这都是“感事而应”的产物。“事”千变万化,“心”错综复杂,所以这就决定了受报的表现形态多样,你不能机械地把它定起来。那么业里面有些是定业,有些是不定业,这些都要在“感事而应”里面找到它相应的表现形态。

我们的心是感外面的事境:阿赖耶识的种子产生了一种现行的作用——那么这样的“心”和“境”之间的这种感应,就会使这个“因”:你感得强,感得业力重,它起现报、起现行的速度就快;如果你感得心弱,事境也比较弱,它就会来得比较迟。所以虽然造了恶业,但是是今生报,还是来生报,还是无量劫以后才报,这是不定的。这是根据我们能感之心和所接触的事境的感应强度来决定的,所以果报有先有后。

虽然果报现前有前后时间上的差异,但是它不离开一个原则:都是我们的心随着所遇的人事环境,而显发的一种对境。“对”就是应的意思。对应出来的东西,都是这个原理出来的。那么由于我们能感的心有轻、重,所以所应的果报也就有强、弱的差异。强、弱也就表明这个业有时候来得重,有时候来得轻。果报的轻重追溯它的源头,跟我们当时造业是重心造,还是轻心造,也是对应的。

比如说我们造过杀人的业,在造杀人业的过程当中,也有轻和重的差异。他有时候就想只是教训一下他,用刀背砍一下,说明他的杀心要轻一点;如果他用非常狠毒的心——“我一刀要把他劈成两段”,他这个心就来得重一些。你重心,它的报就来得重;你轻心,它的报就来得轻。这里面常常讲半斤八两。

所以这样的一个因果报应都是法尔自然的,那种赏罚机制没有谁去主宰的:没有上帝去主宰,也没有佛菩萨去主宰。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心、自己的业所导致的,这就叫“自然之赏罚”。“自然”不是一般道家讲的自然,“自”就是自动,你自性里面法尔自然的种子起现行:轻重、强弱的对应关系——善因给你奖赏,恶因给你惩罚的一种自然的报应。这就是现报、生报、后报大概的发生的基本机制。

慧远大师用非常简略的语言,把大、小乘经典关于三世因果报应的核心的原理揭示出来。如果你要展开这个因果的机制,可以讲很多,但慧远大师只是从“感事而应”这个层面,把它的发生机制给我们表达出来。最后的结论是:这是自然的赏罚。既然是自然的赏罚,它就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为的责任者,是不能逃脱这种行为的责任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为什么会越长大越喜欢粉色#对于为什么有些人会越长大越喜欢粉色,这涉及到个人喜好、文化背景、心理变化以及社会影响等多个因素:心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心理
  • 招牌的人声音染更是一绝,这个味道你在其他任何品牌上都听不到,既甜美又可爱,真的是唱到人心里的那种。还听了泰坦,是有些难推,不过山灵M5Ultra中增益就够用。
  • 16、关于“读书”梁晓声的这句话说得真好: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周国平24、读书多
  • 另外,大巴内部还设立了理肤泉品牌介绍、“蓝丝带”关爱肿瘤患者皮肤健康项目历程、皮肤健康知识问答区等,倡导全民关注肿瘤患者皮肤健康。4月19日-4月21日,前往现
  • ⑨《贤韵》。⑥《中国秀》。
  • 第二,现在市场投放好坏什么样子大家都懂的,很多中小品牌在既定规则很成熟的环境下都差一口气,别说推翻规则,要说服大家一起来配合验证都很难,现在市场变现重要,不会为
  • 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
  • #刘宇宁卓不凡# [开学季]#刘宇宁开始推理吧# [开学季]#摩登兄弟[超话]#关于我想你这件事,其实每天都发生无数次,像满天星星,细细碎碎,攒起来能照亮整个天
  • 星風:我当时很混乱,「现在好像外面花粉飞得很多,还请您也多多注意」这样回复了(笑)。(居然藏了这么多没告诉我们[皱眉]✨星風(笑)。
  • ”  -  谁也不知道盛眠用了什么招数儿,连绯闻都没闹过的祁辞望忽的就放出了两人结婚的消息。”  盛眠笑的比窗外的阳光还灿烂,任谁也看不出她刚刚经历过怎样的变故
  • 最后总结一下:通过以上的详细评测,我们得知zf厂在整个外观以及盘面上达到了难辨直假的程度了,再加上密底的设计,让整个腕表看起来毫无破绽,非常不错的,因此来说,在
  • 最终小打脸[允悲][允悲][允悲],其实下午睡前有感觉,尾盘补了缺口,再拉升回去收在3155至上,结果还真是!走势就这个走势,主力既然废这么大劲搞分时五连绝杀,
  • 】来看看这些点位你都“打卡”了吗[酷]点位1:承载1921—2021百年时光的序厅[加油]点位2:“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展墙为中轴构成第一单元的对称之美[耶
  • 竞争激烈的时代,如果还是停留在开完店,就等着顾客上门购买,然后“坐享其成发大财” 的思想,建议你趁早别开了!✔实体店、工作室、做生意必备,泰国高僧古巴阿里雅查(
  • 剧本杀《秦淮八艳2艳落神都》复盘解析 人数:5女3男 类型:古风情感撕逼 时长:4-5小时 剧本简介 淮河上四百八十座画舫,首屈一指的自然是“武陵春”
  • #与心说话[超话]##为然心语[超话]# 美好的一天从心开始 印在心中的友谊,是无价的。早安 [心][作揖][给力][微风][咖啡] 【5.11养铁】第一眼就很
  • 安然大学毕业后,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她毅然决然地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开始专职从事绘画。她梦想有一天能成为一名著名的画家,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心中的世界。
  •   我扭头看着窗外的风景,不想说话,换做以前,但凡是祁砚主动和我说两句话,我都会开心得不行,然后各种找话题,免得聊天终结。  我扭头看着窗外的风景,不想说话,换
  • 他在点头,大家都在尖叫,但是我确切的感受到,他看见我了,他在对我点头,那种感觉很神奇,前面还有内场,他隔着人群看到了我爱他,看到了我在哭,并且隔着人群回应我。再
  • 我们看到,节目以汉简中与“弘”有关的70多条记录为基石,精心选取,串联起了相夫公主和亲、匈奴日逐王降汉和西域都护府设立等重大历史事件,进而帮助观众以简牍中隐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