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大师涅槃前 对门下弟子说了什么?

《六祖坛经》原文: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弧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偈 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教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师说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师说偈 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

译 文:

六祖,于唐玄宗先天二年,即开元元年癸丑八月初三日那天,在新州国恩寺斋饭吃罢后,对徒众说:“你们各依位次坐下,我要和你们道别。”

法海说:“和尚留下什么教法,使后代迷人藉以得见佛性呢?”

六祖说:“你们用心听著!后代的迷人,假如能够清楚地认识得众生,就是佛性;假如不能清楚地认识得众生,那就万劫长期觅佛也是难遇难逢。我现在教你们认识自己心中的众生,并见自己心中的佛性。想要求得见佛,只在能够认识众生;因为只是众生迷了自性佛,不是佛来迷了众生。自己的心性如果了悟,众生亦就是佛;自己的心性如果迷失,佛亦就是众生。自性若是平等,众生就是佛;自性若是邪险,佛就是众生。你们心里如果险曲不正,就等于佛在众生中;如果一念平等正直,就等于众生成了佛。我们自己心中本来就有佛,这自性佛才是真佛。自己倘若没有佛心,更到何处去觅真佛呢?你们自己的心性就是佛,再不要有所怀疑!心外并无一物能够建立,万法都是从我们自己心里变生出来的。所以经中说:心中起念则种种法随之而生,心中念灭则种种法随之而灭。我现在留下一偈,与你们告别,此偈叫作‘自性真佛偈’。后代的人如果了解此偈的旨意,自然能够见自本心,自然能够成就佛道了。”

偈说:“真如自性是固有的真佛,邪见三毒是来扰的魔王;邪迷时魔王以我心为舍,正见时真佛自坐在心堂。性中起邪见三毒同生时,就是魔王到来住在心房;有正见自能除去三毒心,那魔王亦即成佛并不假。不论是法身报身或化身,三身本来是出自一性身;若向自性中能自见三身,就是即心成佛的智慧因。本是从化身而生净性身,清净法性身常在化身中;净性能使化身行于正道,将来报身圆满功德无穷。淫欲邪乱本以净性为因,除去淫欲就是净性法身;性中无染各自远离五欲,见无染性瞬间见佛是真。今生如能遇到顿教法门,忽悟自性亲见真佛世尊。若想修行造作觅求成佛,不知要向何处打算求真?如能在自心中自见其真,有此真即便是成佛之因;倘不见自性而向外觅佛,起此心念者总是大痴人。顿教法门现在已经留下,要度世人必须先行自修;告诉你们及将来学道人,不作顿见悟蹉跎空悠悠。”

六祖说完了偈以后,告诉大众说:“你们以后要好好地安住。我灭度以后,不可和世情一样悲伤涕泣,堕泪如雨!如受人吊祭慰问,披著孝服,不是我的弟子!也不是如来的正法!只要能识自己的本心,能见自己的本性,是没有动没有静,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去也没有来,没有是也没有非,没有住业没有往。唯恐你们仍有心迷,不能领会我的旨意,现在再叮嘱你们,使你们能见自性。我灭度以后,依嘱修行,就好像我在世之日一样。倘若违背我的教法,纵使我在这世间,也是没有益处。”

六祖又说一首偈说:“不动连善也不修,任运自在不造恶,安静之中断见闻,坦荡荡必无所著。”

无念为宗 无相为体 无住为本

在中国禅宗史乃至于中国佛教史上,六祖慧能大师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为中国佛教开辟了一条宽广的发展道路,禅宗开始以其简洁明快的修行方法、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不作不食的劳动态度和潇洒自在的僧人风范而风行天下。正因为有了六祖慧能大师,中国佛教的慧命经过两千年才真正延续到今天。

六祖的顿教法门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切繁琐的教义、繁琐的教规,在他那里都进行了简化。一切以修行为主,一切以开悟为主,一切以把握我们的生命为主。

他留给我们的就是一本《六祖坛经》,这可以说是一个大宝藏。六祖禅都体现在《坛经》里面,《坛经》里讲到:“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个“三无”可以说是六祖禅的三句口诀,也是《坛经》的核心思想。

什么叫做“无念为宗”呢?
无念是佛教经常用到的一个名词概念。《大品般若经》中有说“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这个无所念实际上就是无念。在六祖的三句口诀里,无念是相应于认识的主体而言的。念就是能认识的心,无念就是我们的心在缘境的时候不起分别。

无念并不是说像木头石头一样没有任何反应,而是有反应而无分别,这就是无念。知一切法,心不染着,就像《金刚经》里所说的“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或者说 “应生无所住心”,这就是无念。

无念就是我们这个意识再没有世俗异想分别,符合于真如之念。圭峰大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里面讲到,如果我们了解外在一切相的空性,那么我们的内心自然就没有分别,自然就无念。

“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此即修行之妙法,故虽备修万行,而以无念为宗”。这就是说,我们在修一切法门的时候不要有能所分别之心,而要时时刻刻把握自己无分别的心态。假如我们真正处于与真如冥符这样的一种心态,那么我们时时刻刻就住在禅定中。修一切法时不起法相,不起修相,做到三轮体空,这就是无念。无念不等于是没有念头,而是没有分别之念。所以说无念是六祖禅三句口诀的根本。

什么叫“无相为体”呢?
念是能缘之心,相就是所缘之境。外离一切相,就是说在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要给事物强加一切外在的东西,而是要还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

因为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一切诸法之所以有种种名相,都是我们主观安立的,并不是它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所以要即相而离相,于相而离相。

所谓无相,就是不在境上起分别执着之相,能够使法体恒清净。法体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一切诸法,也可以说是一切相,本来就是清净的。众生执迷不悟,即执分别,妄计种种相状。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于相而离相,在认识事物上远离计执,那我们就可亲见诸法实相。什么是无相呢?无相即实相,诸法以实相为体,所以说以无相为体。

四祖道信禅师在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门》上面曾经说到:“众生根有无量故,所以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无量;无量义者,从一法生。”这个无量义并不是以无量法生无量义,而是从一法所生。这一法是什么呢?一法者,则无相也,一法就是无相。

无相者,是诸法实相,因为无相无不相,是为实相。在这里,无相是作为一切法的共性。虽然一切法看起来都是孤立的,但是实际上一切法有其个性,同时也有其共性。如果一切法只有个性没有共性的话,那我们就无法去把握它。

什么叫“无住为本” 呢?
《维摩经》上讲:“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诸法以无住为根本,无住本者就是诸法之本际,人之本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无住就是真如法性的另外一个称呼,所以说以无住本,或者说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一切法都有法性,都有法相。法相是具体的,法性应该说是抽象的;法相是个别的,法性是共同的;法相是诸法的差别性,法性是诸法的平等性;法相是具体的事物,法性是规律。

因为一切法都有规律可循,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它,才能够认识它、分析它。如果我们要一个事物一个事物地去分析,那就陷入到入海数沙这样的一种困境。我们一定要把握诸法的共相,把握了诸法的共相,才能够把握诸法的本质。

所以《六祖坛经》讲到“无住为本”的时候,他就说“念念中不思前境”,过去的事情不要再去思量分别。“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就是说我们的念头总在转移,总在随境迁流,因此我们在诸法上就得不到解脱。一切诸法不会凝住于自身固定不变的性质上,人的认识能力也不应以固定的概念作为其固定的本质,所以般若的理论就据此作为诸法性空的重要内容。

“无住”在佛学理论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一切法的本际就是无住,这实际上讲的就是一切法无自性的道理。一切法如果有自性的话,一切法不会生,一切法就没有办法相容相兼并同时存在于一个空间。正因为一切法没有自性,所以无自性这种规律性就是一切法的本原,这就是法性。

六祖禅法的三句口诀——“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希望我们真正能够很好地去把握,并把这种思想运用到禅修和弘法利生当中,运用到我们的做人做事当中。

如果一切都能够以“无念”、“无相”、“无住”来指导,那不但我们的人生有希望、我们的佛法有希望、我们的社会有希望,我们一切的事情都有希望。因为远离了偏执,远离了片面性,远离了种种的人我是非,使我们真正处在一个和乐温馨的大家庭当中,那样就是人间净土的实现。#佛法看世间##修行##佛教#

六祖惠能大师涅槃前 对门下弟子说了什么?

《六祖坛经》原文: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弧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偈 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教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师说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师说偈 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

译 文:

六祖,于唐玄宗先天二年,即开元元年癸丑八月初三日那天,在新州国恩寺斋饭吃罢后,对徒众说:“你们各依位次坐下,我要和你们道别。”

法海说:“和尚留下什么教法,使后代迷人藉以得见佛性呢?”

六祖说:“你们用心听著!后代的迷人,假如能够清楚地认识得众生,就是佛性;假如不能清楚地认识得众生,那就万劫长期觅佛也是难遇难逢。我现在教你们认识自己心中的众生,并见自己心中的佛性。想要求得见佛,只在能够认识众生;因为只是众生迷了自性佛,不是佛来迷了众生。自己的心性如果了悟,众生亦就是佛;自己的心性如果迷失,佛亦就是众生。自性若是平等,众生就是佛;自性若是邪险,佛就是众生。你们心里如果险曲不正,就等于佛在众生中;如果一念平等正直,就等于众生成了佛。我们自己心中本来就有佛,这自性佛才是真佛。自己倘若没有佛心,更到何处去觅真佛呢?你们自己的心性就是佛,再不要有所怀疑!心外并无一物能够建立,万法都是从我们自己心里变生出来的。所以经中说:心中起念则种种法随之而生,心中念灭则种种法随之而灭。我现在留下一偈,与你们告别,此偈叫作‘自性真佛偈’。后代的人如果了解此偈的旨意,自然能够见自本心,自然能够成就佛道了。”

偈说:“真如自性是固有的真佛,邪见三毒是来扰的魔王;邪迷时魔王以我心为舍,正见时真佛自坐在心堂。性中起邪见三毒同生时,就是魔王到来住在心房;有正见自能除去三毒心,那魔王亦即成佛并不假。不论是法身报身或化身,三身本来是出自一性身;若向自性中能自见三身,就是即心成佛的智慧因。本是从化身而生净性身,清净法性身常在化身中;净性能使化身行于正道,将来报身圆满功德无穷。淫欲邪乱本以净性为因,除去淫欲就是净性法身;性中无染各自远离五欲,见无染性瞬间见佛是真。今生如能遇到顿教法门,忽悟自性亲见真佛世尊。若想修行造作觅求成佛,不知要向何处打算求真?如能在自心中自见其真,有此真即便是成佛之因;倘不见自性而向外觅佛,起此心念者总是大痴人。顿教法门现在已经留下,要度世人必须先行自修;告诉你们及将来学道人,不作顿见悟蹉跎空悠悠。”

六祖说完了偈以后,告诉大众说:“你们以后要好好地安住。我灭度以后,不可和世情一样悲伤涕泣,堕泪如雨!如受人吊祭慰问,披著孝服,不是我的弟子!也不是如来的正法!只要能识自己的本心,能见自己的本性,是没有动没有静,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去也没有来,没有是也没有非,没有住业没有往。唯恐你们仍有心迷,不能领会我的旨意,现在再叮嘱你们,使你们能见自性。我灭度以后,依嘱修行,就好像我在世之日一样。倘若违背我的教法,纵使我在这世间,也是没有益处。”

六祖又说一首偈说:“不动连善也不修,任运自在不造恶,安静之中断见闻,坦荡荡必无所著。”

六祖说完了后,就正坐到三更时分,忽然对门下弟子说:“我去了!”忽然间就迁化了。当是时,奇异之香充满室内,天空白虹连属地面,树木变白色犹如鹤林,飞禽走兽都发哀鸣。#佛法看世间##历史那些事##修行##文物代言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昨天入了12+256,米12,有几点切身感受想说一下:1.拿到手打开相机提示开启运动追焦,这个很好玩呀,随时抓拍速度很快。神奇的是玩原神并没觉得卡顿,3.手感确
  • 在今年8月举行的10+3外长会上,各国外长对三中心在促进本地区经贸投资和人文交流等领域发挥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中国—东盟中心愿进一步加强与日本—东盟中心和韩国—
  • 月榜还有5天时间大家努力把战山搞上30亿❗❗❗#战山为王[超话]#第一次发帖,我最先关注的就是我们二房,然后想着都是一家人就大房三房才关注了,但我还是最喜欢二房
  • #夏诗#03《夏日独直,寄萧侍御》唐.白居易 宪台文法地,翰林清切司。 鹰猜课野鹤,骥德责山麋。 课责虽不同,同归非所宜。 是以方寸内,忽忽暗相思。 夏日独上直
  •   如今,《又见平遥》文化产业园既是晋中的地标,又是夜间商业、文化、旅游繁荣的代表地,为市民、游客创造着更加丰富多元的消费选择,增强了夜间文化艺术消费的吸引力,
  • 邮政快递、物流、中转站、配送网点尽快提升配送能力,严格按照2021年8月5日国家邮政局印发的《疫情防控期间邮政快递行业生产操作规范建议(第七版)》要求开展工作,
  • #张新成[超话]##张新成赤伶舞台一人分饰两角# zxc#张新成太上头了# 以前感觉追星是很中二的事,从林杨开始一直就做个路人粉很多年,直到毕业开始工作才发现你
  • 石毛最有特点的性格标签是“小大人”好像他什么都懂、一切明了于心,其实No [NO]No [NO]No[NO],你们都被他的表象欺骗了,他其实真的很傻很傻好不好,
  • #S.COUPS崔胜澈[超话]#高中时谈的恋爱,你说你想成为设计师他说他要成为superstar,因为误会因为理念因为家事,你们不欢而散从此不再联系,其实你一直
  • 千言万语尽在酒中,只愿蒙蒙的细雨为君洗去途中的征尘。千言万语尽在酒中,只愿蒙蒙的细雨为君洗去途中的征尘。
  • 2020年3月6日,LGD和平精英正式成为PEL大家庭的一员,在加入PEL的近两年里,我们为众多和平精英的玩家及赛事爱好者,奉献了诸多赛事高光,并成长为PEL联
  • 调查结果显示,最便宜的西维吉尼亚州,与最贵的华盛顿特区相比,30万美元可买到5倍大的住房。美国各州房价也不尽相同,在购买房屋方面,30万美元将使买家在某些州买到
  • 此后,王阳明的“求是”、王夫之的“名非天造,必从其实”等思想一脉相承,这些思想都是积极应对现实纷纭挑战的文化财富,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尼山论坛正是这样一个求
  • 真係好多謝大家嘅熱烈參與,要喺超過1000張相入面,搵三個捕捉得最好嘅,真係唔容易,俾幾日時間我同班同事冷靜吓,睇吓到底邊三位網友影得最好,每人都可以得到半打B
  • 能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如水般宁静的初心,那才是最佳的精神状态。身处喧嚣,心不被外界滋扰,能保持灵魂深处的惬意和幽静,就是人生快意。
  • 210221#B1A4[超话]##车善玗[超话]#IG更新 【团结!兵长车善玗 2019.07.30~2021.02.20安全退伍了, 感谢这期间等待我支持我的
  • #肖俊[超话]#[月亮]#肖俊晚安# 无言时 我最爱你人类最深的感情大多聚集在沉默里是啊,我应该怎么说说多了怕你嫌吵,不说又怕你感受不到不善表达的我只能把情绪一
  • [鲜花]人生应该有所追求,需要不断的历练,超越不同层次的境界,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到登峰大相境界,也许有的人一辈子都无法达到,无法跨越功利二
  • #冰岛# #冰岛旅行# #带着微博去冰岛#▹罗托鲁瓦 以沸腾泥浆 间歇泉 地热温泉 毛利文化 闻名的旅游地今晚活动⤵︎①看毛利人的哈卡舞 ②吃地下热石烤的肉食+
  • 善良之举,需要人人拥有,善良之歌,需要人人唱和。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