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思空性的意义- 雪歌仁波切开示

  「彼器随生诸功德,常能正受住净戒,勤行布施修悲心,并修安忍为度生,善根回向大菩提,复能恭敬诸菩萨。」 (入中论第六品)

  这一偈颂,总共有六句,第一句「彼器随生诸功德」是所立,後面五句以六个内容来说明。六个内容即﹕一、常能正受住净戒,二、勤行布施,三、修悲心,四、修安忍为度生,五、善根回向大菩提,六、恭敬诸菩萨。

  「彼器随生诸功德」,「彼器」指能够接受空性的法器,「生诸功德」指闻思空性所产生的特性。就是说,如果是一个人是能够接受空性的法器,他在听闻空性的道理之後,不只是可以了解空性,他还会想到其他跟听闻空性有关的内容。但是如果不是听闻空性的法器,他可能在听闻空性的时候,会觉得空性好像只是一般所谓的知识而已,而不会有接著六种感受的产生。也就是说,本来空性能够断除我们内心的我执(轮回的根本)与自爱执,然而若不是听闻空性的法器,在听闻空性的时候,他没办法把空性及空性所要对治的颠倒心相关连到一起。
  如果是听闻空性的法器,在听闻空性之後,慢慢的他会理解到,空性在对治他的我执、对治他的自爱执、提升他的悲心是有帮助的。或者说,提升他的持戒,或者在修世俗谛的这个方便部分,能够有助於观三轮体空。但是,如果不是听闻空性的法器,可能只会把空性当成研究外在的知识而已,与自己内心好像没有什麼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透过这六句反观自己的内心﹕当我们听闻空性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去想到听闻空性之後,随生这六种功德。如果可以的话,那你也可以算是进入听闻空性的法器的行列。如果不是的话,可能就还不是。不过,不论你目前是不是适合听闻空性,重要的是,我们在听闻空性之後,要怎样用於实修,或是说,要怎样把这六功德做一个连系。
  一、常能正受住净戒。假设是一位适合听闻空性的法器,当他听闻到空性的时候,他会犹如获得珍宝一样,他知道这是非常无价的宝贝。原因是,整个轮回是无始的,假设我们不去对治,轮回就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整个情况就像在一片混乱的状态当中。通常我们会用无明的昏暗来说明这种情况。再加上有情本身也没有看得见解脱轮回之道的一对慧眼。因此,如果有一个人听闻到空性的道理,知道这个空性是可以帮助他从轮回的黑暗当中解脱出来,并且他也知道,空性不仅可以帮助他得解脱,甚至连成佛都可以。他现在得到这样一个能够解脱的门,得到这样一个珍宝,得到这样一个慧眼的时候,他会希望来世仍然能够得到。而为了来世能接触到空性,他还必须来世再得到人身,否则他就不可能再听闻到空性。所以,为了来世能够继续修学空性,他这一世就要好好的持戒,持戒的心力因而比以前更强。
  二、勤行布施。光是持戒得到具有十八暇满的人身还是不够,因为光有人身,仍有可能没有时间修学佛法,必需为了生计,譬如吃的、穿的,住的种种去辛勤奔波。为了要让下一世不仅得到人身,还要有闲暇的时间修学佛法,听闻空性,在这一世就要努力的行布施,因为布施是让下一世自己生活不虞匮乏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世间,其实每个人都是为了钱在努力。当然我们一生不能够只是往钱看,就以学佛者来讲,还需要考虑到,你必须要有时间学佛。你的生活不虞匮乏,才能有时间去听闻空性,因此在这一世就必需累积布施这个因。
  三、修悲心。假设已经持戒了,也布施了,使来生也得到具有八暇十满的人身,也有时间去听闻空性,但是如果没有以大悲心来摄持,则听闻的空性所产生的力量是有限的。意思是说,这个空性顶多只能断烦恼障。但是,如果所听闻的空性能够结合大悲心的话,这个空性的能力,就非常强大。它不仅可以断烦恼障,也可以断所知障。因为,有大悲心摄持的空性见,它能够从无边的正理去思惟空性,相对来讲,它的能力就变得很强。
  四、修安忍为度生。假设一个人因持戒得到了暇满人身;因布施而生活不虞匮乏,可以有时间听闻空性;也因有大悲心摄持空性见而能力强大。但是,假设这个人没什麼威严,或者说容貌丑陋,这在利益圣教与利益有情上也会有困难,因为别人看了他也不会起敬重心,所以这时候必须修忍辱。
  五、善根回向大菩提。要证得圆满正等正觉的佛果位,必须具备空性见和大悲心,两者具足才有可能达到佛果位。假设不了解佛果位是以大悲心摄持的空性见、断除二障之後所达成的,则即使我们嘴巴念著﹕「所累积的善行回向无上菩提」,这个善行也不会成为真正成佛的因。这点必须要辨认清楚的。
  六、恭敬诸菩萨。空性见与大悲心双运,这两者的结合非常的深广,能够修学这样的空性见的菩萨行者,他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了解空性後,这时候才会真正的对於修学结合大悲心与空性见的这样的菩萨,从内心深处生起敬重心。也就是说,他知道菩萨行者与二乘行者,其优劣差别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假设一个人没办法了解,大悲心与空性见结合的深奥之处,我们会说这个人并没有真的尊敬诸佛菩萨。或是说,他的回向无上菩提,也没办法真正的达到无上菩提的量。甚至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对於三宝当中的佛宝,也没有真正生起归依的心,即使在归依这个阶段。所以如果不了解空性,就没办法了解到属于甚深道次第的空性,与属於广大行道次第的大悲心的结合,也就没办法了解到菩萨的修行有多麼的深广,也就没办法了解到无上菩提的功德。所以,所有的这些,不管是归依境、对菩萨的恭敬、对无上菩提的了解、对无上菩提的回向等等,这些都跟空性见的了解非常有关系。
  宗喀巴大师对这偈解释得非常好,很值得我们研读。他说﹕「得空见诸大乘人,由生清净正见,於修广大行品起极敬重。」这几句话有很重要的内涵。就是说,如果对於空性见获得毫无杂染、非常清净的了解的话,连带的会影响这个人对於修广大行品的希求心,或者敬重的心,这是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宗大师的话是有根据的,也就是龙树菩萨《菩提心释》的一个偈颂﹕「由知诸法空,复能说业果,此为最甚奇,此乃极希有。」这里其实要说明,如果对於空性见没有得到清净的了解,会有一个可能性,就是说,不仅不会尊重这些广大行品,甚至「见」与「行」会相违。如果对於空性见没有得到清净了解的话,得到这个空性见,反而会不去行广大行,甚至会去做犯戒的事情等等。所以真正的空性见,或说清净的空性见,应该是你了解之後,反而会更希求广大行,两者是互相辅助,并不是相违的

《金刚经》中三心不可得的境界是什么

《金刚经》讲,一个修行的人要达到三心不可得的境界。三心者,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

这三种心都是人们妄想中的影子。我们坐在禅堂里可以观察一下,一支香下来,我们内心活动的内容是什么?无非是昨天的事、前一念的事,都属于过去心;或是明天的事、下一念的事,这就是未来心;有时肚子饿了、口渴了,想要吃饭喝水,这就是现在心。

所谓心有所住,不是住在过去,就是住在未来,或住在现在。心有所住,就有障碍,就跳不出妄想杂念的圈子。当年六祖大师听人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突然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多么微妙的说法!

我们常常看到寺院的方丈室里挂着“应无所住”的条幅,作家们也以此为题来写文章,修行人也以此为要求。达到“应无所住”,我们的心就有大智慧,我们的心就能够超越一切障碍,广大无边,所以这三心就是妄想心,就是修行的大障碍。

过去心就是我们曾经历过的种种事情。当我们坐下来的时候,风花雪月,一切好的和坏的境界都出现在脑海中,就像波涛一样滚滚不息,使我们的心平静不下来。

有时会留恋过去,恐惧过去,诅咒过去,好的就会留恋,坏的就恐惧,对我有损害的就诅咒。有时在想明天,想未来,会有美好的前途,做生意的想发大财,做官的想升大官,做学问的想著书立说,各色人等,都有对未来的安排,这些都是属于未来的心。我们随时都会有饥渴冷暖的情况,饥要吃饭,冷要添衣,渴要喝水,热要荫凉,这都是现在心。

我们的心总要有个依托,不能住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那到底要住在哪里呢?有依托就有所住,可《金刚经》明明告诉我们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又要生其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正因为有这样的矛盾,所以我们就要研究这颗心是不是应该无所住,才能有大智慧,才能超越一切障碍,突破一切局限。为什么心要无所住?

因为客观世界瞬息万变,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科技文明时代,在科技文明的带动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在瞬息万变。就拿军事来说,在科技文明的推动下,各个国家的军事技术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有些非常落后的国家居然也能够发射卫星,这就是变化。

世间的事变化的速度如闪电雷鸣,快得不得了。如果我们的思想不能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老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那你就永远也跟不上这个不断发展的形势,你所掌握的知识情报永远是昨日的黄花。事物在变化中前进,我们认识事物的智慧不能停留,停留就落后了,停留了就被局限了,停留了就受欺骗了。

境是无住的,心也要无住。一切境无住,就是世间万法无常,万法皆空,万法时时都在变化。

昨天有一万元钱,那就是万元户,如果老停留在这个水平,总觉得万元户不错,老是抱着那一万元钱,不图进步,那你就会变成一个穷人了。按照现在的经济水平来讲,你说自己是个万元户,肯定会遭到别人的嘈笑,现在有些人月薪几十万元,一万元算得了什么呢?

情况在变,你老停留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水平,那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这些虽然都是世间法,但要以世间法来认识出世间法。

出世间法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要破除一切执著,断除一切烦恼,超越一切障碍。站在一个无人超越的高度来观察人生所有的问题,来观察世间所有的问题,你就不会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你就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你就能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我们往往会迷失在财、色、名、食、睡五欲当中,其实五欲也靠不住,都在瞬息万变。

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都了不可得。你若执以为真,执以为实,执以为常,你就上当了。根据《金刚经》的意思接着讲: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要住色生心,不要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生“无所住心”。

住色生心就会被色欺骗,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就会被声、香、味、触、法欺骗,六尘把你绑架了,让你不得自由,不得自在。我们要超脱六尘,超脱五欲,就要用大智慧来观察心灵的出路,人生的解脱,智慧的圆满。

那么在具体操作上,无所住心应从何处下手呢?历代祖师告诉我们:就安住在当下这一念上。当下这一念也是无住的,说是当下,已经不是当下了,只要你的觉照力和当下的心念紧密结合起来,连成一体,这就是无住生心的境界,就是在向无住的智慧靠扰。

佛法的各种法门都强调要把握好当下这一念,当下这一念肯定也是在瞬息万变,不管这一念怎样变,只要你的觉照力盯住它,不要让它转移了目标,你的心就有一个安顿的地方。

比如你在看一个话头,你就死死地咬住这个话头不松口;你在念一句佛号,你就一心不乱地念这句佛号。念头在念念迁流变化,参话头的心,念佛号的心,也在向前推移,也是无住的。

随着无住的心态所产生的觉照的力量也是无住的。所谓以无住的智慧,觉照无住的心境,这样你就心与境融为一体,就不是“心是心,境是境”,而是“心境一如”,不可分离。

这个时候,你的妄想就会逐步减少,当你真正达到物我皆如的程度,并且能够保持这种心态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那么就离功夫成熟,打开智慧的时候不远了。

这样就能以无住的心,照无住的境,最后达到境智一如,物我一如的境界。物我一如的究极处,就是物我皆忘,身心世界都没有了,只有一念灵知的觉性。到这万念俱空的时候,你要不惊不怖,这就是你即将开悟的消息。

“无住生心”的功夫,“无住生心”的理论,一定要反复地阅读《金刚经》,并在功夫中坚持运用,自然就有水到渠成之日。

今天讲的题目就是“亡三心”,要把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都亡掉。

“三心不可得”,历来都是禅门考验功夫和见地的话题。唐朝著名的德山宣鉴禅师没有开悟前发生一件令他十分尴尬的事。德山禅师原来是教下的法师,博览经律,对《金刚经》尤为精通,并对《金刚经》的《青龙疏》作注解,书名叫作《青龙疏钞》。

他背着这部《青龙疏钞》行脚来到湖南,想要参拜禅师。正当他饥肠辘辘的时候,看见路旁有一座茶棚,一位老婆婆在那里卖烧饼,德山禅师想买个烧饼充充饥。婆婆看见德山仪表不凡,文质彬彬,就问:“请问法师,你担的是什么书?”

德山和尚答到:“是一部注解《金刚经》的《青龙疏钞》。”老婆婆又问:“《金刚经》里面讲的是什么内容?”

德山和尚答:“就是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都不可得。”

老婆婆就问:“既然是三心不可得,和尚买点心,不知要点哪个心?是过去心、现在心还是未来心?你要是回答得出来,我免费供养点心,若回答不出来,那就对不起。”

德山禅师虽然能写出一部《青龙疏钞》,却被老太婆问得哑口无言,感到非常惭愧,一言不发地离开了。

我今天晚上也讲了许多话,究竟是用“过去心”在讲,是用“现在心”在讲,还是用“未来心”在讲呢?各位在听,是用“过去心”在听,是用“现在心”在听,还是用“未来心”在听呢?我们从说与听的角度,就此三心下得一转语,我们今晚这一堂课就没有白讲了。

《金刚经》中三心不可得的境界是什么

《金刚经》讲,一个修行的人要达到三心不可得的境界。三心者,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

这三种心都是人们妄想中的影子。我们坐在禅堂里可以观察一下,一支香下来,我们内心活动的内容是什么?无非是昨天的事、前一念的事,都属于过去心;或是明天的事、下一念的事,这就是未来心;有时肚子饿了、口渴了,想要吃饭喝水,这就是现在心。

所谓心有所住,不是住在过去,就是住在未来,或住在现在。心有所住,就有障碍,就跳不出妄想杂念的圈子。当年六祖大师听人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突然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多么微妙的说法!

我们常常看到寺院的方丈室里挂着“应无所住”的条幅,作家们也以此为题来写文章,修行人也以此为要求。达到“应无所住”,我们的心就有大智慧,我们的心就能够超越一切障碍,广大无边,所以这三心就是妄想心,就是修行的大障碍。

过去心就是我们曾经历过的种种事情。当我们坐下来的时候,风花雪月,一切好的和坏的境界都出现在脑海中,就像波涛一样滚滚不息,使我们的心平静不下来。

有时会留恋过去,恐惧过去,诅咒过去,好的就会留恋,坏的就恐惧,对我有损害的就诅咒。有时在想明天,想未来,会有美好的前途,做生意的想发大财,做官的想升大官,做学问的想著书立说,各色人等,都有对未来的安排,这些都是属于未来的心。我们随时都会有饥渴冷暖的情况,饥要吃饭,冷要添衣,渴要喝水,热要荫凉,这都是现在心。

我们的心总要有个依托,不能住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那到底要住在哪里呢?有依托就有所住,可《金刚经》明明告诉我们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又要生其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正因为有这样的矛盾,所以我们就要研究这颗心是不是应该无所住,才能有大智慧,才能超越一切障碍,突破一切局限。为什么心要无所住?

因为客观世界瞬息万变,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科技文明时代,在科技文明的带动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在瞬息万变。就拿军事来说,在科技文明的推动下,各个国家的军事技术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有些非常落后的国家居然也能够发射卫星,这就是变化。

世间的事变化的速度如闪电雷鸣,快得不得了。如果我们的思想不能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老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那你就永远也跟不上这个不断发展的形势,你所掌握的知识情报永远是昨日的黄花。事物在变化中前进,我们认识事物的智慧不能停留,停留就落后了,停留了就被局限了,停留了就受欺骗了。

境是无住的,心也要无住。一切境无住,就是世间万法无常,万法皆空,万法时时都在变化。

昨天有一万元钱,那就是万元户,如果老停留在这个水平,总觉得万元户不错,老是抱着那一万元钱,不图进步,那你就会变成一个穷人了。按照现在的经济水平来讲,你说自己是个万元户,肯定会遭到别人的嘈笑,现在有些人月薪几十万元,一万元算得了什么呢?

情况在变,你老停留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水平,那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这些虽然都是世间法,但要以世间法来认识出世间法。

出世间法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要破除一切执著,断除一切烦恼,超越一切障碍。站在一个无人超越的高度来观察人生所有的问题,来观察世间所有的问题,你就不会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你就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你就能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我们往往会迷失在财、色、名、食、睡五欲当中,其实五欲也靠不住,都在瞬息万变。

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都了不可得。你若执以为真,执以为实,执以为常,你就上当了。根据《金刚经》的意思接着讲: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要住色生心,不要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生“无所住心”。

住色生心就会被色欺骗,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就会被声、香、味、触、法欺骗,六尘把你绑架了,让你不得自由,不得自在。我们要超脱六尘,超脱五欲,就要用大智慧来观察心灵的出路,人生的解脱,智慧的圆满。

那么在具体操作上,无所住心应从何处下手呢?历代祖师告诉我们:就安住在当下这一念上。当下这一念也是无住的,说是当下,已经不是当下了,只要你的觉照力和当下的心念紧密结合起来,连成一体,这就是无住生心的境界,就是在向无住的智慧靠扰。

佛法的各种法门都强调要把握好当下这一念,当下这一念肯定也是在瞬息万变,不管这一念怎样变,只要你的觉照力盯住它,不要让它转移了目标,你的心就有一个安顿的地方。

比如你在看一个话头,你就死死地咬住这个话头不松口;你在念一句佛号,你就一心不乱地念这句佛号。念头在念念迁流变化,参话头的心,念佛号的心,也在向前推移,也是无住的。

随着无住的心态所产生的觉照的力量也是无住的。所谓以无住的智慧,觉照无住的心境,这样你就心与境融为一体,就不是“心是心,境是境”,而是“心境一如”,不可分离。

这个时候,你的妄想就会逐步减少,当你真正达到物我皆如的程度,并且能够保持这种心态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那么就离功夫成熟,打开智慧的时候不远了。

这样就能以无住的心,照无住的境,最后达到境智一如,物我一如的境界。物我一如的究极处,就是物我皆忘,身心世界都没有了,只有一念灵知的觉性。到这万念俱空的时候,你要不惊不怖,这就是你即将开悟的消息。

“无住生心”的功夫,“无住生心”的理论,一定要反复地阅读《金刚经》,并在功夫中坚持运用,自然就有水到渠成之日。

今天讲的题目就是“亡三心”,要把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都亡掉。

“三心不可得”,历来都是禅门考验功夫和见地的话题。唐朝著名的德山宣鉴禅师没有开悟前发生一件令他十分尴尬的事。德山禅师原来是教下的法师,博览经律,对《金刚经》尤为精通,并对《金刚经》的《青龙疏》作注解,书名叫作《青龙疏钞》。

他背着这部《青龙疏钞》行脚来到湖南,想要参拜禅师。正当他饥肠辘辘的时候,看见路旁有一座茶棚,一位老婆婆在那里卖烧饼,德山禅师想买个烧饼充充饥。婆婆看见德山仪表不凡,文质彬彬,就问:“请问法师,你担的是什么书?”

德山和尚答到:“是一部注解《金刚经》的《青龙疏钞》。”老婆婆又问:“《金刚经》里面讲的是什么内容?”

德山和尚答:“就是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都不可得。”

老婆婆就问:“既然是三心不可得,和尚买点心,不知要点哪个心?是过去心、现在心还是未来心?你要是回答得出来,我免费供养点心,若回答不出来,那就对不起。”

德山禅师虽然能写出一部《青龙疏钞》,却被老太婆问得哑口无言,感到非常惭愧,一言不发地离开了。

我今天晚上也讲了许多话,究竟是用“过去心”在讲,是用“现在心”在讲,还是用“未来心”在讲呢?各位在听,是用“过去心”在听,是用“现在心”在听,还是用“未来心”在听呢?我们从说与听的角度,就此三心下得一转语,我们今晚这一堂课就没有白讲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其中,3月6日确诊病例31现住九站街道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宿舍,医疗机构应检尽检筛查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其中,3月6日确诊病例31现住九站街道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宿舍,医
  • 之前讨论人间失格这个标题的时候说过,人其实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取决于你是否是人的决定要素,不在于你的生物性,而是你的社会性,你出生后的记忆、你和他人构建的关系,决
  • #Santa赞多[超话]# #赞多0311生日快乐# #赞多廿四 永远热爱 向阳而行# #赞多了不起的舞社# 第一次追星 第一次试着抽jiang 就中了 非常感
  • 好在我丢人的场面没被人发现过,也好在我藏的够隐蔽,夏天就要过去,天亮的很晚,太阳下山很早,每个黄昏都露出一种惋惜又温和的光。我从来不敢在玩笑里提到他,也不敢直视
  • 年轻的日子里每天都过得像过节,善待自己、多吃蔬果、保持有规律的运动,并且大口呼吸新鲜空气, 感受生命的律动。 周末的温馨提醒,再一次的叮咛,适量的运动
  • 迎接仪式很快结束进入新的一年了,突然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变化的,没有了之前的果断干脆勇敢,也没有了之前的胆大心细,更没了仅存一点的温柔和耐心,人们常说长大是越来越
  • 看了逆熵波澜的更新,我好不容易拼起来的心又碎得稀巴烂……尤其是在看完133图透后看到这一章,心碎欲绝也不过如此吧[伤心]他最爱的人生于大雪,但自那以后他害怕看到
  • 大雨的离去,兴奋了太阳和白云,刺眼的阳光只能使我眯着眼睛才能看清远方的道路,蝉鸣的声音响彻长空,让我想起了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 最近抽的都是产出太太 现在评论抽一个姐妹(兄弟也行)大众雷点 最最重要是从来没有骂过张老师、龚老师以及他们的家人的伙伴 (一些不好的话也不行)送灯影牛肉礼盒爱情
  • 乘机前2天内进行“双核酸”或“双检测”①完整接种灭活疫苗的人员,需行前48小时(2天)内在起飞地! 乘机前2天内进行“双核酸”或“双检测”①完整接种灭活疫苗的
  • 传统中讲究天圆地方,住宅方方正正、宽敞明亮的最好,不规则的户型很容易导致阴阳失衡,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对家中气运都会产生偏差,轻则丢失钱财、破财免灾,重则容易丢了
  • 吃完各自有节目,我们也回家了,橙橙妹也在车上睡了,又是抓着玩具,哈哈哈哈哈哈,真的好可爱哦[亲亲][亲亲][亲亲]杜鹃山15年北京院版盘活之曹阳阳眼睛大三倍。我
  • 我之所以能保持这种心境,是因为我有很多帮手,能让我休息喘口气,如果让我不休不眠带两个孩子,我可能都要产后抑郁了。今天是第一天休息,买了第三件GAMMA MX,理
  • 很可惜没有拿过特等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但是很幸运,我的大学四年生活很丰富,有一段已经持续四年的感情,去过很多地方参加比赛,游戏也没少打,对篮球足球依然热爱,认识
  • 创作过程中我有很多方法和技巧想分享给大家,前前后后删删减减增增补补用了很长时间,希望大家喜欢><另外感谢鹤老师和桃年老师给我写的序,感谢江海的封面题
  • #两会健康策#【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3月13日(周日)18:30-20:00,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两会特别策划系列直播#两会健康策#中医药专场,邀请全国政协委员
  • 《闪光的乐队》结束了,大型社交音乐节目很感动,仿佛我也置身在他们之中,我总是很容易被真挚的感情所打动,所以他们每一个人都打动了我,真心交朋友,真心做音乐闪光的乐
  • 慢慢适应了这里的一切 本来对大城市的建筑有着莫名的巨物恐惧感 但现在已经学会换种方式思考了 何不尝换个角度看看问题呢 果然到了人少的滨江公园 才能感受到这里的惬
  • ……图文无关(附上今天吃麻辣烫的照片,跟亭子吃饭的时候打哈哈差点把我俩笑背过气去,亭子吃麻辣烫一大盆全部吃完了[可爱])怎么说,这么一想,想给车挽尊的话,I'l
  • 阿里巴巴看到了物流领域很赚钱,于是又投资了菜鸟网络。阿里巴巴看的应用程序很赚钱,于是就投资收购了豌豆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