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牟宗三:读懂中国经典的方法

中国的哲学,不像西方那样的很有系统,它原初所走的就不是逻辑的进路。譬如说中国思想最蓬勃时期的先秦诸子,如孔、孟、老、庄,大体都不是很严格的逻辑系统。

譬如说读《论语》,《论语》并不是一个系统,而是嘉言懿行录。你可说它是这里一句,那里一句的,零零碎碎的。就是其他的,譬如说《孟子》,《孟子》七篇亦只是弟子的记录。最有系统性的,只有<告子篇上>。从告子曰[性猶杞柳也]一直至上篇完,一气呵成,很有系统性。

按常理论,这比较有系统性的部分,应比较容易了解。事实上却不然。这<告子上>篇,二千多年,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读过的。唐宋以来,《四书》尤受重视,从小孩起便读,一直读到成年、成进士,但读的结果是不懂。

其他的没有系统性的文献,那便更难,这里一句,那里一句,如何来了解呢?故以西方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思想,是很麻烦的,很难了解。

所以有一个洋人就不了解,他说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这样尊崇《论语》?这《论语》毫无道理,东一句、西一句,又没有定义、没有系统,这样而如此的受尊崇,好像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说法,发自西方人,不算希奇。西方人的智慧,要讲话便先要下定义,有概念、有系统性才过瘾,而我们的《论语》没有,故西方人发这种怀疑的态度,是很可理解的。

但渐渐不一定是西方人如此,我们中国人亦渐渐有此怀疑的态度出现。不只是现代的年轻人,在五四运动时的人,已是如此。五四那时代的人,到现在已是八、九十岁,现在看起来,不都是老师宿儒么?但他们都不能读文献、不能理解。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这情形是大家眼前所看得到的。所以研究中国哲学这一方面,读文献成了一很重要的事情。

我们现在奉劝诸位,不要把精神浪费在上天下地找材料找版本的活动上。做别的研究,或许需要上天下地的找材料,但念哲学并不需要如此。我所说的文献的途径的意思,最主要是重[理解]。

民国以来,中国人的对学问的理解能力,丧失的不成样子。你不能说中国人没有聪明,但在这方面,很差、很愚蠢。就算是很普通、很好理解的东西,却可被理解的乱七八糟,人们总要想从那里出些怪花样。如是对古典都不能了解。年轻的人对古典不能了解,还可以说得过去,但老年人、老先生亦是不能了解,全都丧失了理解的能力。

照这样说起来,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究竟是在那里呢?文化的发展,发展出个什么来呢?好像中国人一直都在那里睡觉似的。事实上並不如此,中国人以前是很有理解力的。尽管古代的注疏家也有说法不同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但大体上是能了解的。就只是到了民国以来,了解古典变得很困难。

为什么说以前的人比较能理解呢?譬如说儒家之学,它有其本身的传统,代代相传,有其一定的讲法。如汉朝的经学,你要是讲《公羊春秋》,是要守家法的,他们讲书很熟,有规矩。虽然汉儒的注解只是文句上的解释,但大体上义理是不错的,只是没有说到十分精微的地方。到宋儒出来,把全幅精神集中在对《四书》之研究上,《四书》是最可以把孔、孟的精神显出来的文献。

由于宋儒全幅精神集中于《四书》,所以能够比较深入,比较有深度的理解,汉儒比较不重视《四书》,对《四书》只是作一般性的文献来理解。宋明六百多年的儒学,是有一个中心问题在那里领导着的,因而形成一个发展的系统,大体上是不乱的,他们对《四书》的了解,也许会有些距离,不一定能完全符合《四书》的原意,但大体上是不差的。

他们能把儒学的核心观念抓住,辗转讨论引申,讨论了六百多年,长时间的磨来磨去,总会磨出一些东西,所以虽然他们的用心讨论的范围也许很狭,但就对《四书》的理解,对儒家的核心问题的研究来说,是很有贡献的,你不满意可以,但你菲薄他们,便不可以。他们确能把握儒家的核心,把最主要的骨干抓住,这便成为一个传统。

又譬如你要讲道家,亦有一定的讲法,不可乱讲。如《老子》、《庄子》,文献俱在。《庄子》文章漂亮,大家都喜欢读,但说到了解,便很难。《老子》五千言看似简单,其实亦是很不容易了解。而以前对道家的讲法,大体上是不错的,因那是中华民族自己发出来的东西。

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华民族有虞、夏、商、周相沿的传统一根而发出来的,自有一种气氛,以前的人能嗅到那气氛,故都能了解。现在的人,渐渐不能嗅到那气氛,便渐渐不能了解。故讲道家,是有道家的讲法。后来便是吸收佛教。讲佛教亦有佛教的一定讲法。

佛教较严格,较有系统性、概念性。问题是名词概念太多,很麻烦,那是另一套语言,故很难。但亦有章法,不可乱讲。你要了解佛教,不知要费多少年的工夫才能入,把它把握住,不可以望文生义地乱讲,以为随便看看便可以了解佛教。

中国吸收佛教,从魏晋起,经过南北朝、隋唐,至唐,玄奘回国,便把佛教学全部吸收到中国来,这其中经过了四、五百年的长期吸收消化。佛教代表一系统、一方向,这方向可以说是智慧的方向,了解一个智慧的方向,是不容易的。

所以你若要了解中国哲学这两千多年的发展,便要了解三个义理系统。儒家是主流,是中国思想的正统;道家是旁枝,这可以看成是对于儒家的一个补充,或提醒。后来吸收了佛教,佛教是由另一个文化系统而孕育出来的义理系统,对中国文化刺激很大。所以你要研究中国哲学,便要从文献入手,对这三方面的文献传统,便不能不注意。

亦因此我们读文献是有一定的范域,一定的限制的,並不是泛滥无归徒争博雅之名。读哲学最重思考,不能再是杂而无统、杂七杂八的知道许多东西。所以就义理系统讲,读文献並没有很多,但这並没有很多的文献,民国以来的学者都不能读,就是连对《孟子》也不能理解。

所以我常感慨,这一代的中国读书人,实在对不起古人,对不起先贤。这一代人的思想力太差,连《孟子》亦不能讲,不要说义理不能理解,连文句亦不能通。《孟子》的文句很简单,用不着许多校刊、训诂,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文献,亦不能了解。

我们所谓的理解,便是了解句子,了解句子是不容易的,但这不容易尚只是不容易中之初步,还是比较容易。而句子与句子关联起来成为一段文章,便更不容易了解。至于前段和后段关联起来,成为一整篇文字,要贯通起来了解,便尤为困难。所以你不要以为一段文章没有杂字,很简单,便很好了解。

譬如《孟子-告子》篇有一章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一段,这便是句与句连成一段文章,便很不好了解。这段是公都子问孟子关于人性的问题,说有人说性是中性的,又有人说性有善有恶,为什么你单单说性善,难道那些说法统统都不对吗?公都子提出这问题,孟子便要有答覆,但孟子的答覆却像是凭空而来的:[乃若其情......]对于这一段的解释,我曾修改了三四遍,才觉得较为妥当。这段是很不好了解的。

所以你说训诂明而后义理明这话,乃是没有真正的老老实实的读古典,才会说的话。假使你真正的老老实实的读古典,把古典作古典看,而想真正去了解其中的意义时,你便不会说这话,假若你是《说文》、《尔雅》的专家,你当更不会说这话。说这句话,那是表示你是外行。

古人所谓的讲义理,义便是概念,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连,便是理。形成一概念便要用文字来表达,孔子和孟子在说这些话时,他们心中有些什么想法?想些什么问题?孔、孟的心中总有个想法,有个生命上的体验。

你要懂得孔、孟说着些话的意思,固然要仔细通文字,但同时亦要懂得孔、孟说这话时生命的内蕴,及其文化的背境。若果你对他们的生命没有感应,又把他们的文化的背境抽离掉,而孤立地看这些话,那你便完全不能懂。

现代人了解古典的困难便在于此。现代的人对古典全没有生命上的感应,不知道孔、孟的这些话是什么问题,是那方面的话,不知道他们所说这些话的社会背境、文化背境是什么,而只会用那些不相干的浮薄观念去瞎比附,这便是现代人了解古典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来源于:《研究中国哲学之文献途径》

贾峰:王蒙《青卞隐居图》赏析
贾峰 中国美术

元代画坛领袖赵孟頫曾有诗云:“何当便理南归棹,呼酒登楼看卞山。”几十年后,即1366年,其外孙王蒙创作出一幅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影响力巨大的作品——《青卞隐居图》。董其昌在该画的绫纸上题写:“天下第一王叔明画。此图神气淋漓,纵横潇洒,实山樵(王蒙)平生第一得意山水,倪元镇退舍宜矣。”从董对此图冠以“第一”的评价中,不难看出《青卞隐居图》在山水画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一、创作背景
《青卞隐居图》作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此时,王蒙已是第二次隐居黄鹤山中,他一生都在隐逸与出仕之间做着思想斗争。在黄鹤山中隐居二十余年后,又出任元朝的理问一职,元政权覆灭之际,他再次回归山林,以观后变。他显然没有倪瓒那般洒脱与坚定,散尽家财,终身避世。相反,他的内心一定是激荡不安的,生不逢时的苦闷抑郁可以想象。因而,我们看到《青卞隐居图》不再像其早期的《东山草堂图》那样安详宁静了,反而多了些繁复曲折。实际上,此时的卞山只是画家向往的一方世外桃源,树石飞瀑虽壮美无比,但处处都是作者心中的沧桑。元代推行的“荫叙”制度,原先“儒为席上珍”的文人士大夫成了第九等,介乎娼丐间。丧失了传统文人士大夫修齐治平的鸿鹄之志,转而“游于艺”,将自己难以言说的士人情怀寄托于丹青之上。这样的心境,又有这样的山水,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图景。

二百五十年后,董其昌行舟至卞山下,赞王蒙该画“能为此山传神写照”。       

二、繁密之意象
元人作山水讲求抒写“心性”,从“心性”中架构山水意象。王蒙用“繁密”的意象取胜,同时又不偏离山水本体的物象之理,从而提炼出一种新的山水画表现语言,这种新的符号化语言从艺术的本体来看,是道与技的和谐,使艺术创作的灵魂在更为自由、自在的情境中得以彻底展现。
“元四家”中,倪瓒与王蒙在审美趣味上形成了强烈对比,二者一简一繁,这种繁与简只是一种表象的差异,其本质却异途同归。正如清代钱杜所云:“云林似简而繁、山樵似繁而简。”倪云林的《秋亭嘉树图》也是表现隐逸题材的山水作品,以清旷、幽深之象取长,而王蒙在《青卞隐居图》中山重水复、层峦密林的布局,将自己装进一个远离人烟的洞天山水之中,以突显其“隐”的心境。因此,他要用“繁线密点”将画面气韵与形式美感有机地统一起来,用繁密的皴擦,再加以“水晕墨章”的渲染来营造“隐”的意象,从而宣泄内心仕与隐的矛盾情绪,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三、解索皴法与牛毛皴法
在山水画中,皴法起着重要作用和特殊意义,古有斧披皴、披麻皴、云头皴等。王蒙用繁线密点之技,创造出了解索皴法,后又创牛毛皴法。
清人唐岱在《绘事发微》中写道:“王叔明喜用长皴,皴山峦准头。用笔多弯曲似解索。”解索皴是由披麻皴变化而来,因笔法线条似解开的绳索而得名,呈上紧下松或是上松下紧之状,此法在该图中上部山石中有充分的展现。清代王概说他是“用古篆隶法杂入皴中,如金钴镂石,鹤嘴画沙。故尖而不稚,劲而不板,圆而不成毛团,方而不露圭角。”打开五代画家董源的《潇湘图》就不难发现,王蒙的解索皴发端于董源的披麻皴,干湿、浓淡、虚实、皴染皆一脉相承。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王蒙在前辈画家的基础上,丰富了他们常用的披麻皴法,恰当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物理的审美感受,形成了富有个人语言的新皴法。

牛毛皴又从解索皴发展而来,用细如牛毛的笔法线条将山顶、崖、壁反复皴擦,纵横交错,杂而不乱,密而不闷,浓墨淡墨交替结合,使画面层次更加分明多变。最后用焦墨点出苔点,这种苔点法在《潇湘图》中同样一目了然,二者都是用来表现远山顶上的树木繁茂之态,与此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点线构成,强化了整体的视觉张力。

四、奇异之空间
王蒙在构图上多取法于五代及北宋诸家,以纵式立轴在狭长的画幅中,以高远法构图,山脚峰顶,自下而上,呈“之”字形取势布景,气势撼人。山脚怪石突兀,溪流潺潺,一组组树木密密层层布满画面下方三分之一的空间,前后重叠,气脉相互贯通。山上有座瀑布,两旁各夹着形貌怪异的山头,有虚有实,忽凹忽凸,交汇出现在观者面前,顷刻间使画面产生动感,犹如一条游龙飞腾而上。因此,这种画面构成也叫“龙脉式”。画作右下角,有位白衣男子策杖而行,但是树林上方则出现了陡峭的山峦,阻断了去路,使山林的曲折幽深之气更加形象。
元代山水画家都试图创造一个可观、可游、可居的理想境地,以表达自己的人生格调与避世情怀。《青卞隐居图》的山水形态布局,山重水复,峰岭盘旋,路径隐蔽曲折,在真实的自然中实际上很少存在。其创造的是一种视觉幻境,用画笔营造出一种奇异的空间幻觉,给观者以超自然的视觉冲击。
此图画面空间的处理,被后世画家继承并进一步向前推进。吴门画派领袖文徵明就全面吸收其作品中的用墨特点和空间分割形式。尤其晚期的作品出现了更加玄幻的变化,如《云壑观泉图》中层岩重叠,崇岭危岩中飞泉急泻,水平面七转八折,由下至上几经出没,流贯画面上下。

五、后世之影响
《青卞隐居图》是王蒙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图的山水空间分割疏密得当,意境营造形式新颖,笔墨技巧丰富多样,对明清乃至近现代绘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张大千说:“元四家中黄鹤山樵法门最大,明清作者无不师之,即不羁如方外二石(石涛、石溪),亦不能越其藩篱也”。明清的山水几乎是文人水墨一统天下,无论是吴门画派,还是松江画派都以黄公望和王蒙的作品作为主要的师法对象。如沈周的代表作品《庐山高》直接受《青卞隐居图》的影响,采用“密式”构图,山石先用淡墨勾出,再施以重墨皴擦加以变化。即使是以“搜尽奇峰打草稿”为艺术创作座右铭的石涛也绕不开这幅作品的直接影响,在石涛《信着芒鞋作浪游图》中就大量借鉴了“苔点法”的技法。到了近现代,黄秋园、吴冠中等人都曾从此图的点线技法中获得过灵感。
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山水画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王蒙在《青卞隐居图》中将解索皴、牛毛皴、“水晕墨章”、“苔点法”等技法发挥到了极致,极大地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语言。其“繁线密点”的章法和玄幻多变的空间分割更是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开一代新风。

贾峰:王蒙《青卞隐居图》赏析
贾峰 中国美术

元代画坛领袖赵孟頫曾有诗云:“何当便理南归棹,呼酒登楼看卞山。”几十年后,即1366年,其外孙王蒙创作出一幅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影响力巨大的作品——《青卞隐居图》。董其昌在该画的绫纸上题写:“天下第一王叔明画。此图神气淋漓,纵横潇洒,实山樵(王蒙)平生第一得意山水,倪元镇退舍宜矣。”从董对此图冠以“第一”的评价中,不难看出《青卞隐居图》在山水画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一、创作背景
《青卞隐居图》作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此时,王蒙已是第二次隐居黄鹤山中,他一生都在隐逸与出仕之间做着思想斗争。在黄鹤山中隐居二十余年后,又出任元朝的理问一职,元政权覆灭之际,他再次回归山林,以观后变。他显然没有倪瓒那般洒脱与坚定,散尽家财,终身避世。相反,他的内心一定是激荡不安的,生不逢时的苦闷抑郁可以想象。因而,我们看到《青卞隐居图》不再像其早期的《东山草堂图》那样安详宁静了,反而多了些繁复曲折。实际上,此时的卞山只是画家向往的一方世外桃源,树石飞瀑虽壮美无比,但处处都是作者心中的沧桑。元代推行的“荫叙”制度,原先“儒为席上珍”的文人士大夫成了第九等,介乎娼丐间。丧失了传统文人士大夫修齐治平的鸿鹄之志,转而“游于艺”,将自己难以言说的士人情怀寄托于丹青之上。这样的心境,又有这样的山水,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图景。

二百五十年后,董其昌行舟至卞山下,赞王蒙该画“能为此山传神写照”。       

二、繁密之意象
元人作山水讲求抒写“心性”,从“心性”中架构山水意象。王蒙用“繁密”的意象取胜,同时又不偏离山水本体的物象之理,从而提炼出一种新的山水画表现语言,这种新的符号化语言从艺术的本体来看,是道与技的和谐,使艺术创作的灵魂在更为自由、自在的情境中得以彻底展现。
“元四家”中,倪瓒与王蒙在审美趣味上形成了强烈对比,二者一简一繁,这种繁与简只是一种表象的差异,其本质却异途同归。正如清代钱杜所云:“云林似简而繁、山樵似繁而简。”倪云林的《秋亭嘉树图》也是表现隐逸题材的山水作品,以清旷、幽深之象取长,而王蒙在《青卞隐居图》中山重水复、层峦密林的布局,将自己装进一个远离人烟的洞天山水之中,以突显其“隐”的心境。因此,他要用“繁线密点”将画面气韵与形式美感有机地统一起来,用繁密的皴擦,再加以“水晕墨章”的渲染来营造“隐”的意象,从而宣泄内心仕与隐的矛盾情绪,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三、解索皴法与牛毛皴法
在山水画中,皴法起着重要作用和特殊意义,古有斧披皴、披麻皴、云头皴等。王蒙用繁线密点之技,创造出了解索皴法,后又创牛毛皴法。
清人唐岱在《绘事发微》中写道:“王叔明喜用长皴,皴山峦准头。用笔多弯曲似解索。”解索皴是由披麻皴变化而来,因笔法线条似解开的绳索而得名,呈上紧下松或是上松下紧之状,此法在该图中上部山石中有充分的展现。清代王概说他是“用古篆隶法杂入皴中,如金钴镂石,鹤嘴画沙。故尖而不稚,劲而不板,圆而不成毛团,方而不露圭角。”打开五代画家董源的《潇湘图》就不难发现,王蒙的解索皴发端于董源的披麻皴,干湿、浓淡、虚实、皴染皆一脉相承。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王蒙在前辈画家的基础上,丰富了他们常用的披麻皴法,恰当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物理的审美感受,形成了富有个人语言的新皴法。

牛毛皴又从解索皴发展而来,用细如牛毛的笔法线条将山顶、崖、壁反复皴擦,纵横交错,杂而不乱,密而不闷,浓墨淡墨交替结合,使画面层次更加分明多变。最后用焦墨点出苔点,这种苔点法在《潇湘图》中同样一目了然,二者都是用来表现远山顶上的树木繁茂之态,与此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点线构成,强化了整体的视觉张力。

四、奇异之空间
王蒙在构图上多取法于五代及北宋诸家,以纵式立轴在狭长的画幅中,以高远法构图,山脚峰顶,自下而上,呈“之”字形取势布景,气势撼人。山脚怪石突兀,溪流潺潺,一组组树木密密层层布满画面下方三分之一的空间,前后重叠,气脉相互贯通。山上有座瀑布,两旁各夹着形貌怪异的山头,有虚有实,忽凹忽凸,交汇出现在观者面前,顷刻间使画面产生动感,犹如一条游龙飞腾而上。因此,这种画面构成也叫“龙脉式”。画作右下角,有位白衣男子策杖而行,但是树林上方则出现了陡峭的山峦,阻断了去路,使山林的曲折幽深之气更加形象。
元代山水画家都试图创造一个可观、可游、可居的理想境地,以表达自己的人生格调与避世情怀。《青卞隐居图》的山水形态布局,山重水复,峰岭盘旋,路径隐蔽曲折,在真实的自然中实际上很少存在。其创造的是一种视觉幻境,用画笔营造出一种奇异的空间幻觉,给观者以超自然的视觉冲击。
此图画面空间的处理,被后世画家继承并进一步向前推进。吴门画派领袖文徵明就全面吸收其作品中的用墨特点和空间分割形式。尤其晚期的作品出现了更加玄幻的变化,如《云壑观泉图》中层岩重叠,崇岭危岩中飞泉急泻,水平面七转八折,由下至上几经出没,流贯画面上下。

五、后世之影响
《青卞隐居图》是王蒙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图的山水空间分割疏密得当,意境营造形式新颖,笔墨技巧丰富多样,对明清乃至近现代绘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张大千说:“元四家中黄鹤山樵法门最大,明清作者无不师之,即不羁如方外二石(石涛、石溪),亦不能越其藩篱也”。明清的山水几乎是文人水墨一统天下,无论是吴门画派,还是松江画派都以黄公望和王蒙的作品作为主要的师法对象。如沈周的代表作品《庐山高》直接受《青卞隐居图》的影响,采用“密式”构图,山石先用淡墨勾出,再施以重墨皴擦加以变化。即使是以“搜尽奇峰打草稿”为艺术创作座右铭的石涛也绕不开这幅作品的直接影响,在石涛《信着芒鞋作浪游图》中就大量借鉴了“苔点法”的技法。到了近现代,黄秋园、吴冠中等人都曾从此图的点线技法中获得过灵感。
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山水画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王蒙在《青卞隐居图》中将解索皴、牛毛皴、“水晕墨章”、“苔点法”等技法发挥到了极致,极大地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语言。其“繁线密点”的章法和玄幻多变的空间分割更是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开一代新风。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主旋律国产剧井喷年#电视剧功勋# 继觉醒年代之后又一天花板水平作品平时看剧不多但第一次开VIP为了解一群可敬可爱的人看骑着自行车也能上太空的孙家栋的天路适逢神舟
  • 这一季和以前真的好不一样,没有骰子没有剧本杀没有狼人杀,也没有我们熟悉的寻机头和是否与此无关……但是这一季也是真的非常好看非常快乐,每一位学长都给我们带来新的一
  • (牛樟芝)有防止恶性肿瘤患者因放、化疗引起白细胞下降的作用;对体液免疫有正调节作用,这对于减轻恶性肿瘤合并感染而引起病情恶化具有重要意义有改善消化系统症状临床的
  • #夏天该有的样子# 在抖音上刷到这家店以后,每天关注他家装修进度跑去三次,都没有开门听说试营业后下班后急匆匆赶去,结果也没吃到[泪](论一个吃货有多执着[笑而不
  • #如何评价加索尔的职业生涯#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在大卫-斯特恩的筹谋之下,“梦之队”的威名犹如病毒一样席卷了全球,其中当然也包括主办地西班牙。想必当时身
  • 你说你有录音...也没看看是几年前准备好了的...何况还存在剪辑...薛一句“你再和别人xx怎么办”...我瞬间懂得你的人性...高小姐上飞机十分钟之前还受到你
  • 然而诡异的是,这些文字都是镜像着刻在上面的,我们只有将文字左右翻转,才能隐约认出这些内容……老任的临时工还是一如既往地不给力啊,贴字都能贴错。当我坐在喧嚣的广场
  • 有句话说得很好:祝你幸福是真的,祝你们幸福是假的狮子座:什么都不想 只想他能跪下来求我和好双鱼座:我又不是圣人, 我哪里会希望他好 ,我巴不得他过得不好 、心里
  • 爹瘫了,妈胳膊摔断了一个人养六口人,生活压力很大在北京的这些天,他接到的工作通常是扛沙袋、扛水泥或者是把建筑垃圾搬运到指定垃圾站他在凌晨出发,等做完工,天就亮了
  • 一个至心想跟你共度余生的男子,生存总会记着你大概不经意间说出来的话,会时不时带你去体验一下欣喜和浪漫,他的统统都乐意给你看,对你没有任何隐秘,他也会时间连结危急
  • 但老公昨晚打我属于家暴,我是无法忍受的!#情感##盛夏情感派对#虽然我知道,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人的人停留,他们陪你走过一段路之后,或许就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 1977年春节,参与救治中煤气知青月芳;同学钟见星参军后,王德恒照顾其父母3年,被誉为雷锋式的好青年。1977年春节,参与救治中煤气知青月芳;同学钟见星参军后,
  • 6、我听不同的人说会一直陪在我身边7、再见这个词是期待还是遗憾8、都在用不同的方式长大谁也没轻轻松松9、怎么走都是向上所以你怕什么,#手机壁纸##壁纸#&quo
  • ️#刘宇宁新歌FallInLove# |#刘宇宁0108生日快乐# |#摩登兄弟[超话]#老大生日快乐这是我陪你过的第一个生日今晚听你说了很多话真的很开心 也很
  • “森林书店”的店主松鼠从信中得知此事,便寄来《50种神奇的饼干和蛋糕》《让您有时间躺在沙发上休息的儿童自制手工艺品手册》等书,教他安抚“吵闹”的孩子们……在“慢
  • 组诗一共五首,表达内容各异,作者墙东先生也是“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因宋元乱世而隐居的名士: “南宋咸淳初,陆文圭18岁,首
  • (贵阳网·甲秀新闻)【#贯彻党代会喜迎二十大# | 贵阳贵安“追寻红色记忆 强国复兴有我”主题活动——一馆一故事(十七)洛旺河渡口红军战斗遗址】在历史长河的冲刷
  • 有人说:高血糖血脂是富贵病,是生活太好了,肉吃多了;生活太惬意,晚上的啤酒饮料加海鲜,不生病都不可能;于是就有了低卡,低脂,零糖!今天不吃东西,喝点冰啤,在书房
  • #七月你好#一直以为我和大家差不多,后来才慢慢发现大家都好优秀,每个人都有专属的发光点,而且好像只有我一事无成,似乎是可有可无,随时可以被替代,被丢弃的物什。
  • 给大家看一下早上7点的培训心肺复苏,真的不知道是谁救谁啊[泪]手都给按肿了[泪]下班啦下班啦 每次都是随手一嗯 一点都报看今天老师给啦一个还吃了荔枝[嘻嘻](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