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球城齐齐哈尔百人团赴京助力冬奥】#龙头身边事# “冰球之城”齐齐哈尔,是国家重要的冰上运动基地,具有67年的冰球发展史,曾获得“亚洲最佳冰球城市”称号,冰雪装备制造、冰雪场馆服务、冰雪人才培养、冰雪赛事运营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随着世界瞩目的北京冬奥会的临近,齐齐哈尔人以服务、助力冬奥会备训备赛为己任,以独特的冰雪运动优势和实际行动体现齐齐哈尔担当、展示齐齐哈尔作为。

11月下旬,齐齐哈尔男子冰球队守门员韩鹏飞随国家队在俄罗斯莫斯科周边进行比赛和训练,冰上、陆地一天两练,始终保持着高强度。从去年12月云南集结,到沈阳集训,再到1个多月前的国家队名单出炉,作为主力,门将韩鹏飞把激动变成了行动,每天下冰最晚,训练得比谁都刻苦。

齐齐哈尔市体育局竞技体育与青少年体育科科长刘佳介绍,经过国家队多轮选拔,截至目前,中国男子冰球队、中国女子冰球队、国家花样滑冰队、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共有齐齐哈尔籍运动员12人。

多年来,齐齐哈尔为全国冰雪体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培养国家级健将以上运动员210余人,向各级国家队输送运动员、教练员近千人次,全国2/3的冰球教练员出自齐齐哈尔。近几年,齐齐哈尔加大对国家高水平运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力度,通过省队市办、内部选拔培养、对外交流引进等方式,助推重点运动项目发展,使齐齐哈尔“冰球之城”品牌羽翼渐丰,享誉国内外。

目前齐齐哈尔入选中国男子冰球队、女子冰球队的10名运动员正在俄罗斯抓紧备战,努力提升竞技水平,力争在冬奥会赛场上取得新突破,为国家队贡献齐齐哈尔力量。

国家体育馆是北京冬奥会的主体育馆,精彩激烈的男女冰球赛事贯穿始终。放眼全国,赛场制冰这一“重头戏”交给谁最放心呢?唯有来自冰球城齐齐哈尔的制冰团队。

齐齐哈尔现有标准室内滑冰馆5座,每年浇冻室外冰场200余块,全年赛事无休,造就出一批优秀的制冰专业技术人员。据了解,敢接这“瓷器活”的10人团队,老中青相结合,平均从事制冰工作30年左右,对冰的软硬、厚薄、温度等掌控自如,在国内论冰雪场馆服务他们谁也不服。

61岁的崔云凯是冰球专业运动员、国家级裁判出身,无数次参与国际冰雪赛事的制冰工作,是这个团队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制冰的时候不能多浇水,如果水浇得多,容易产生气泡,影响冰的质量;浇冰的水温要在50℃至60℃之间,如果水太凉,容易马上凝结成小颗粒,影响冰的平整度;冰温应控制在-12℃左右,防止温度过低使冰变“脆”……

一年来,他们三次赴京参与国家体育馆制冰,主要担任浇冰车司机和制冰助理,并协助完成冰场铺设底冰、喷白、场内划线和制作标识等工作,其专业性和服务意识获得了国家体育馆和国际制冰师的高度认可。按冬奥会组委会要求,齐齐哈尔制冰团队将增至14人,2022年1月2日至3月14日持续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供制冰服务。

同样绽放在国家体育馆的还有冰球城的“雪童”。20岁的徐嘉峥来自齐齐哈尔冰球专业一队,是一名出色的前锋,在今年5月的冬奥冰球雪童选拔中脱颖而出。

雪童需要具备高冰面滑行、高灵敏度、高控球等技能,要在70秒暂停时间内快速完成对比赛冰面的清扫、整理等工作。然而,这些对于徐嘉峥来说,都是“小菜一碟”。11月份,线上培训两天,测试赛外国专家现场指导45分钟后,12名雪童排成整齐的队形就开始工作了,每个人的滑行路线都是严格固定的,不能有丝毫偏差。徐嘉峥对记者说:“在清冰过程中,场馆大屏幕同步开启读秒倒计时,虽然站在冬奥赛场有点紧张,但我认为自己的表现称得上‘完美’,能为多年梦想的北京冬奥会服务,感到无比骄傲。”

据齐齐哈尔冰球专业二队助理教练郭志昊介绍,此次,齐齐哈尔共有23名青年运动员通过测试,占北京冬奥会雪童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男子雪童14人、女子雪童9人,他们将在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馆为冬奥会男女冰球比赛献上优质的服务。

在齐齐哈尔市中华南路上,一扇冰球球杆形状的学校大门格外醒目,这就是徐嘉峥冰球梦想开始的地方——远近闻名的二马路小学。1957年,这所小学就拥有了自己的冰球队,冰球教练崔义文、崔志楠父子为夯实齐齐哈尔冬运之基,在这里默默耕耘40余载,二马路小学的毕业生前后有60多人入选国家队。

现在已退休的崔义文教练告诉记者,几十年来,二马路小学每年冬季都建室外冰场,校冰球队无论寒暑每天都能保证固定的训练时间,就大年初一放假一天,家长们都很支持。为保证学校冰上运动的普及率,冬季每个班级每周都有两节冰上体育课。

在这座冰球城市,重视基层冰雪人才培养的学校何止一个二马路,还有青云小学、江岸小学、回民小学……目前,全市组建了100余支中小学冰球队,建立起从U10至专业一队的全梯队培养体系。

每当华灯初上,在齐齐哈尔的一座座室外冰场上,无数冰雪小将迎着凛冽的寒风刻苦训练,眼毛上都结满了白霜。外地的冰爸冰妈感慨地说,孩子们坚毅的品格,对冰球的热爱与执着,冰球城雄厚的人才储备,是我们能够取胜的原因。

1982年出生的齐齐哈尔体育局翻译陈龙被冬奥会组委会借调半年,现在可是大忙人,他毕业于齐齐哈尔大学英语系,作为队陪监督,将带领来自清华、北大、北体大等名校的队陪们共同完成冬奥会的翻译服务工作。

在国际比赛现场,他的中英文宣告、快速反应能力及对冰球项目的了解,令人佩服。可陈龙却谦虚地对记者说:“是冰球城给了我成长的舞台,一场场国际大赛让我充分锻炼,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变成了合格的冰雪体育翻译。”

全国冰球锦标赛、亚洲冰球联赛、世界冰球甲级A组锦标赛等国内国际高水平赛事纷纷落户鹤城。尤其是2017年以来,他们将每年1月份第一个整周的星期六定为“齐齐哈尔冰球节”,引入欧洲杯(里加)青少年国际冰球锦标赛、中俄城际冰球邀请赛,成功打造全年常态化赛事活动体系,为冰球发展培育了一片沃土。

冰球节、冰球季、冰球城,浓厚的冰球氛围感染着这座城市的每个人。在齐齐哈尔冬季运动项目中心从事管理工作的时宇家,以前是个“门外汉”,近年来他不仅迷上了打冰球,还做起负责技术统计的冰球场外裁判员,经历过世锦赛、亚洲冰球联赛的历练。11月初,作为技术官员,他参加了北京冬奥会前的测试赛。据介绍,此次齐齐哈尔共有19名技术官员入选,占国内技术官员总数的1/4,三年来他们经过二次线下培训,三次线上培训,完全具备了服务冬奥会的能力。

时宇家对记者说:“冰球比赛节奏太快,我负责记录‘助攻’这一项,紧张得眼睛都不敢眨,20分钟一局下来,一页A4纸记得满满的。”

然而,同一天,在北京的另一个场馆里,来自齐齐哈尔的花样滑冰教练孙岩显得轻松许多。他是十几名冰童、志愿者的头儿,主要负责运动员进出场地、急救等内场管理工作。对于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冬奥会,今年55岁的孙岩充满期待。

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目前齐齐哈尔选派运动员、裁判员、技术官员、制冰师、雪童、翻译6类人员共68人。待北京冬奥会拉开大幕之时,全方位服务、助力冬奥的齐齐哈尔人将达到百人左右。齐齐哈尔市体育局局长汤朝龙说:“我们全局上下500名干部职工、运动员准备好了,北京冬奥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持什么,北京冬奥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好什么,通过服务北京冬奥会,我们进一步锻炼队伍,提升参与国际赛事能力,充分展现齐齐哈尔体育人的风采。” (龙头新闻)

#小子说老子#
《小子说老子》第十一章•胡适的解读与问题

这里,小子要引入提倡过“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治学方法的民国大师胡适先生对此一章节的理解,来看看民国时期公认的思想家、哲学家对这一章节是怎样理解的。

《胡适留学日记·卷四》记录如下:

【五三、读《老子》“三十辐共一毂”:

(七月七日)(小子注:此处为“民国三年七月七日”,即1914年,此时胡适23岁)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十一章)。

此章王辅嗣注不甚明晓。陆德明《音义》“当(丁浪反)无有车(音居)”,则以当字作抵字解,而“当其无有车之用”作一气读,言抵其无车时之用也。此解亦不甚明晓。

吾以为“当(平声)其无(一读),有车之用(句)。”谓辐辏于而成车,而用车之时,每一辐皆成之一部分,即皆成车之一部分,用车者但知是车,不复知有单独之辐矣,故当其无辐之时,乃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句),当其无(读),有器之用(句)。”成器之后,已无复有埴,即埴在器之中矣。室成之后,户牖但为室之一部分,不复成——之户牖矣。譬之积民而成国,国立之日,其民都成某国之民,已非复前此自由独立无所统辖之个人矣。故国有外患,其民不惜捐生命财产以捍御之,知有国不复知有己身也。故多民之无身,乃始有国(此为近世黑格尔(Hegelian)一派之社会说国家说,所以救十八世纪之极端个人主义也)。此说似较明显,故记之。

王荆公有《老子论》 (《临川集》六十八卷) ,中解《老子》第十一章甚辩,可资参证。(四年七月廿三日记)(小子注:即1915年,此时胡适24岁)

此说穿凿可笑,此“无”即空处也。吾当时在校中受黑格尔派影响甚大,故有此谬说。——六年三月自记。(小子注:“民国六年三月”即1917年,此时胡适26岁)】

以上,是民国大师胡适先生在其《胡适留学日记·卷四》中的完整记录,摘录于此,也请读者朋友们自行思考。

需要说明的是,很明显,胡适先生对老子《道德经》的这个第十一章节,是花了很大心思思考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胡适先生分别在1914年、1915年、1917年三年时间里,也就是说在他23岁、24岁、26岁三个时间段,都曾关注与思考过这“第十一章节”的内涵。

这三个阶段的记录过程,同时也说明,在这个问题上,胡适先生的思想态度,是有很大变化的。

为此,小子又特别查询资料,找到了王安石的《临川集·卷六十八》,其文记载如下:

“其书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夫毂辐之用,固在于车之无用,然工之琢削未尝及于无者,盖无出于自然之力,可以无与也。今之治车者,知治其毂辐而未尝及于无也,然而车以成者,盖毂辐具,则无必为用矣。如其知无为用,而不治毂辐,则为车之术固已疏矣。今知无之为车用,无之为天下用,然不知所以为用也。故无之所以为车用者,以有毂辐也;无之所以为天下用者,以有礼、乐、刑、政也。如其废毂辐于车,废礼、乐、刑、政于天下,而坐求其无之为用也,则亦近于愚矣。”

由此可以看出,胡适先生对这“第十一章节”确实是非常关注的,也同时说明他对这一章节的内涵,是有“种种疑惑”的。讲难听一点,就是胡适“也不清楚”这一章到底讲什么,故他找到了王安石对这一章节的“注解”。

胡适说“王荆公有《老子论》,中解《老子》第十一章甚辩,可资参证”,说明胡适还是比较赞同王安石的观点,所以,他引用了王安石的注解“可资参证”,来证明他在“民国三年七月七日”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但是,又过了两年时间,时间转向了“民国六年三月”即1917年时,胡适则又在日记中增加文字记录:“此说穿凿可笑,此‘无’即空处也。吾当时在校中受黑格尔派影响甚大,故有此谬说。——六年三月自记。”

也就是说,到了1917年胡适26岁时,他给他曾经日记中对这一章节的评价是“此说穿凿可笑”、“有此谬说”。说明他完全“推翻”了他自己曾经的“理解”。

但是,胡适先生又接着来了一句:“吾当时在校中受黑格尔派影响甚大,故有此谬说。”也就是推脱说,他是因为受黑格尔派影响,才导致“有此谬说”。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胡适之错呢?还是“黑格尔派”之错呢?

为什么小子在这里,要引入这么一大段,似乎与《道德经》的解读无关的内容呢?小子是为了说明,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思想改观”,也可以说是“思想境界”的差异。好比这里的“胡适”就是如此,他推翻了自己以前的“观点”。

当然,不得不说,胡适先生能在23岁、24岁、26岁这个年龄段,能对老子的《道德经》有深刻感悟,确实说明他有超凡的思想与才华。但是,纵然如此,又或者他后来成为了民国一代大师、一代思想家、一代学者,可是,这些头衔并不能代表他的理解就足够正确与深刻的。

至少,这里所说的问题,就是一个例证,说明了胡适先生是读不懂老子《道德经》的啊,或者说,胡适对老子《道德经》的领悟境界,还是比较浅显的。

我在本书的“第五章”的解读中,也曾引用过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1917年)的有关文字。我当时就说是——“胡适先生的‘胡说’”:“这里只能说胡适先生自己没有明白老子的话而已……这同样只能说胡适先生读不懂《道德经》,实在是胡适‘胡说’。”

可以说,这是小子对胡适先生之于“中国哲学”的整体评价;在这个层面讲,胡适先生对“中国哲学”的了解是不够深入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入门。

又据资料查询,据说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原本是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并且是他1917年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讲义”。在1918年7月又经过整理,8月由蔡元培作序,最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在1919年2月出版并引起轰动。

如果参合上面引用的《胡适留学日记·卷四》中的完整记录,则说明此《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较其日记时间“民国六年三月”即1917年相差无几。由此也可以基本推断,在此书出版的大致时间中,胡适整体对老子思想,或对《道德经》思想是有着巨大的误解的。故此需要引起我们后世学者足够的重视与警视。

为什么小子在此处,要重点强调胡适先生的这个“不起眼”的学术问题呢?

这里,并不是有意针对胡适先生本人,而是因为胡适先生对“中国哲学”的错误理解,对中国文化本质产生了“严重曲解”。

一方面,因为这是胡适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的博士论文,这是对外的“英文论文”,是向美国学术界或英语体系界介绍“中国哲学”的“著名论文”,这会导致西方社会严重误解“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这可能直接导致西方(或者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理解导向,乃至误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百年误解”。

另一方面,胡适先生又曾将其作为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讲义”,也可以推断说,他至少影响了当时中国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北大学生),令他们对“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产生了“误解”与“曲解”。这也是“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

后世评价《中国哲学史大纲》时说,其书给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展示了现代学术的研究方法。不可否认的是,胡适先生的研究确实有其当时的历史意义与价值,但与此同时,他也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深深地“曲解”了,而分发给中国人乃至全世界。

所以,这一问题,应该引起后世学者的重视与警视。也有可能,不仅仅世界误解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而且许多中国人自己(包括胡适先生)也有可能一直误解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而我们的历史,往往就是在这样的种种误会中向前发展……

(注:此段关于胡适先生论述《道德经》第十一章节的文字内容,为小子于2020年1月10日夜所增添文字。

因为写作此书的上、下部间隔时间较长,当初此章节的文字解读仅1500字左右,为了增加一些字数,以免显得此章节解读的字数不足,故另作特别补充。

又因为小子近期恰好阅读到《胡适留学日记》中关于对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内容解读,故引用于此,但确实也是因缘巧合,才作此补充,否则即没有补充的必要。

当然,小子也可以作其他另外的义理补充,反正读者朋友阅读到文章的时候也未必知道。但是,小子决定,仍然要引用胡适先生的日记内容作为一个补充,也可以为读者朋友们提供另一种“解读”的“思考方法”。

数年以前,小子当时有说法是:“而是直接从事物之‘利用’方面而看‘有’与‘无’。”当时虽有写,但并没有深入阐述,故显得较为浅显。数年以后,小子对此处的“利用”一说,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故不免有所感受。

但是,小子现在已决定,不再作另外的“理解”补充,也就是说,继续保留本人在2013年7月1日当时的写作内容;无论思想深浅,都作为本人在25岁时的思想记录。

为什么如此呢?一方面原因是,每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的思想领悟是有所不同的,小子本人是如此,胡适先生也是如此,至少胡适先生自己的日记过程在此处就是一个证明。

(据说,胡适先生在有生之年,曾一再承诺,要将《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下半卷完成,可是却始终没有完成。所以,小子也不知胡适先生的“下半卷”要如何写作,或许他也准备有所更改,也不一定呢。)

另一方面原因是,每个人对文字的领悟力,也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人感受文字的思想境界也有所不同。这就好比,在禅宗的许多公案里,同样是相同的一句话,有的人能开悟,有的人是迷悟。而关于这些问题,小子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也都是有所表述的,有心的读者朋友,自己可以进一步深思。

至于小子本人在2020年1月10日时的新的“理解”是什么呢?可想而知的是,当有读者朋友阅读到本书时,早已不是什么2020年1月10日了。所以,知道那个“理解”,也没有什么用。但是,请不要轻视了这个,因为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大道的表现之一。还有会者否?一笑!)

科学猜想文集

(356) 北极冰川是如何形成的

亚利桑那州位于美国的西南部,北纬30度~40度之间,属地理的中部区域,西风盛行地带,然而这里并没有形成太多的降水,因为气候干燥而几乎荒漠。更新世中期这里并非是荒漠,而是草木丛生郁郁葱葱景象,大量的乔木植物生长成十几人都合围不住的树木。更新世中后期,亚利桑那州的气候逐渐演化为干冷气候,随着冰川运动的向南扩展,亚利桑那州的气温也随之下降,并在高山地区形成冰川运动,使亚利桑那州逐渐变成了冷凉的荒漠。植被在减少的过程中,动物被迫南迁,这些气候变化及其动物迁徙都是有证可查的区域性地史事件。

为什么美国的亚利桑那州会在更新世之前雨水充足,气候温暖而形成森林密布,更新世中后期逐渐出现干燥低温气候、甚至是冰川覆盖呢?这一气候变化现象是偶然还是必然?在中国,更新世早期便开始了印度板块撞击劳亚大陆的构造运动,那以后中国的西北部开始出现冷凉气候,而在此之前,中国西北地区还处在温凉气候,如甘肃陕西一带的三趾马都繁盛于更新世之前,证明中国在西向漂移过程中逐渐隆起,宽广的水环境逐渐消退,是构成西北部地区发生温凉干燥气候的主要成因。中国发育着广袤的大陆,大陆消耗掉了大部份暖湿气流,使中国西北地区逐渐演变成干燥温凉气候。

中国与美国都属于大陆性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气候干燥温凉。亚利桑那州在早更新世还处在森林密布的状态,表明北美大陆与中国大陆完全不同。中国大陆与北美大陆在西向漂移过程中,西部地区并未出现过高的隆起,或者隆起的高度不影响气候的改变,这就形成了北美大陆与中国大陆在气候上的重大差异。北美大陆靠近海洋,受西风带的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湿润,而中国大陆紧靠欧亚大陆,无法获得暖湿西风的滋润,只能逐渐演化成干冷气候。

大陆漂移说虽然发现于西向漂移,但地史上曾经发生过至少两次大陆漂移事件,即罗迪尼亚超大陆与泛大陆漂移事件。两个大陆汇聚与分离的成因不同,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汇聚与分离是什么因素的结果并不清楚,但泛大陆的解体则明显显示出是西向漂移的结果。西向漂移发生的过程呈现出两个不同的阶段,早期西向漂移的速度较为缓慢,大陆西部地区隆起速度也较缓慢,对北美洲气候的变化影响不大,而在中更新世之后,发生了经向漂移力度不断增强的过程,从而形成北美西部强烈的隆起运动,最终改变了亚利桑那州的气候,这时的气候改变才与中国西北部气候的改变遥相呼应,步调一致。

与南极冰川的形成相比,北极冰川的形成要比南极冰川整整推迟了3000万年,是什么因素构成南北冰川形成上的重大差异呢?在央视播放的科教片中,曾经播放过早期人类曾经到过加拿大北极圈内生活的场景,而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冻土层也有许多动物被埋藏,这些资料都证实:更新世早期北极缺少冰盖运动,使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在更新世早期处于温凉气候,此时期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生物种群是相当繁盛的状态,如西北地区发掘出大规模的动物化石群,以及早期人类活动于高纬度的现象,证明第四纪的大陆冰川运动发育比较晚。至更新世中期后北冰洋才开始形成冰川运动,导致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大量的生物迁徙或者灭绝。

从中国的冰川运动来看,第四纪冰川运动的大陆冰川运动与高山冰川运动形成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如中国庐山冰川运动始于距今200~300万年,而俄罗斯高纬度地区在距今一万年时还繁盛着猛玛象动物群,这就足以证明北极冰川始终处于发育状态。中国高山冰川运动早于大陆冰川运动的现象,证明低海拔以上的对流层的空气密度存在着不同地史时期的相对变化,更新世早期,空气密度随海拔高度的梯度变化较大,所以在低海拔的高山形成冰川雪线。随着高山的持续隆起,冰川运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随着空气密度的增长,大气压的增长与地球整体温度增强,造山运动的速率大于空气密度的增长,是构成高山冰川运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空气密度的增长会使低海拔高度的空气密度随海拔高度提高,使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使梯度变化减小,从而构成雪线在海拔高度上不断的上升。在高山冰川雪线随海拔高度上升的过程中,应该是地球气候渐暖的特征,而在高山冰川运动最强盛的时期,高纬度地区出现了以猛玛象为代表的生物群的繁荣,而在全球气候渐暖的过程中,高纬度地区确出现了以猛玛象群为主体的生物大灭绝,这些变化显然与地球结构与运动方式有直接关系。

地球气候由四大部分组成,低纬度气候圈,高纬度气候圈,中纬度气候过渡带与高山气候圈组成。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光辐射总能量的一半还多,因而低纬度地区是地球气候最稳定暖的地区,全球气候渐暖表明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总能量在不断的提高。高纬度气候圈获得太阳光辐射总能量最少,形成最稳定冷的气候圈地区,最冷的气候圈是由黄赤交角波动的幅度所决定的。而中纬度地区气候的波动,是受太阳高度角移动,暖气圈与冷气圈的相互移动支配,所以形成波动气候带。高山气候圈组成的因素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地形的高度,二是空气的密度,三是太阳光的辐射力度。高山气候圈是一个独立的气候圈,它的波动由上述三个要素的波动发生直接关系,所以在第四纪冰川运动的地史时期,生物并没有发生灾难性的灭绝,只发生进化式的消失。

高山冰川运动的形成早于大陆冰川运动的形成,其依据有两点,大陆板块的西向漂移是造山运动形成的主要因素,同样是美洲大陆脱离联合古陆的主要因素。联合古陆的地史时期并未构成北极冰川的形成,这就证明中生代的地理环境与今天大有不同。大陆的西向漂移与板块的西向碰撞造就了造山运动,当山体的高度超过了当时海拔高度上的空气密度时便形成了高山冰川运动,北极虽然地处北极圈内,由于大陆低于海平面以下,低海拔的高密度空气环境与海洋的流动过程形成了第四纪的大陆冰川运动晚于高山冰川运动。

为什么在第四纪之前北极圈内并没有形成冰盖,而是一个名付其实的北大洋,为什么在近3000万年的时期内,两极地区的气候绝然不同呢?这是因为南极圈为大陆,大陆在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时,地壳就会吸收大气中的热量,使大气的温度下降,从而形成冰川运动。北大洋属水圈,吸收大气中的热能较低,加之大洋环流改变着北大洋的水温,从而形成北大洋不结冰的地史时期。我们注意到一个地理现象,从欧洲到北美洲曾经出现过一个所谓的 “大陆桥″,这个“大陆桥”是北美洲大陆西向漂移的证据,在北美大陆作西向漂移的同时,大陆还存在纬向漂移,纬向漂移将北美洲靠北的区域拉出了一个长长的岛屿群,从而形成“大陆桥”。

在大陆作西向漂移过程中,其漂移的速度可划分为两个时期,一个快速期,一个迟缓期。大陆漂移的迟缓期占据了大陆漂移的绝大部份时空,这自然在欧洲大陆与北美大陆之间建立了还没有来得急割断的 “大陆桥” ,大陆漂移的快速期将大陆快速的分割,从而形成今天大陆分布的格局及气候。劳亚大陆也有这种被分割的情况,在劳亚大陆作西向漂移的过程中,将劳亚大陆拉张成多个零散的大陆板块,如欧洲的西北部板块,西北部与西南部被白海、黑海等海域分割;西南板块与中欧板块、东欧板块,以及俄罗斯与远东地区也都处于分割状态,不是被海洋分割,就是被断带分割开来。

大陆板块的西向漂移与纬向漂移逐渐将大陆拉张开来,在“远离”北极圈时无法对北极圈形成合围,大洋的暖流构成北半球无冰期现象。当大陆的西向漂移与纬向漂移逐渐形成对北极圈的合围时,暧洋流进入不到北极圈内,从而形成北极圈内的气温逐渐下降,最终形成冰川运动。从地图上看,北美大陆与欧洲大陆处于相吻状态,是板块构造运动中存在着纯粹的西向漂移与北向漂移的有力证据。特别是北向漂移使欧洲、亚洲与北美洲形成对北大洋合围势态,使北大洋逐渐形成一个内陆海洋,内陆海洋在光照不足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气温的下降,从而逐步形成了大陆冰川。

通过对大陆漂移与地形形成的推演,可以科学的解释北极大陆冰川运动为什么会晚于高山冰川运动的形成。新生代虽然发生了强烈的西向漂移运动,但这种强烈的程度前后是有差别的,主要表现在早中期发育较为迟缓,晚期发育比较强劲。西向漂移运动使联合古陆解体,并形成大陆西部的普遍隆起,形成西部高山高原地貌,高山冰川运动的形成,不仅与造山运动有关,还与大气圈层的空气密度变化有关。近地表受热情况有关。发育于古生代的北向漂移运动并未因为发生了强烈的西向漂移运动而消失,它们的共同存在对北冰洋形成高纬度的合围,是形成第四纪大陆冰川运动的直接原因。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抱着这样的期待,之前因为小兔子离开而难受的心情似乎也没那么多了,它又变回原来那只快活的小狐狸,会拖着大尾巴围着这株植物转来转去,还会在月光下偷偷唱歌给它听。但这
  • 有目标的人,在感恩;没目标的人,在报怨,因为觉得大家都亏欠了自己。#读书##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阳光信用#“有目标的人,在奔跑;没目标的人,在流
  • 平时用用护肤品就行了?可我更担心会像今年年初那样我们哪里都去不了,快递也到达不了。
  • 尼玛的这年头怎么还有这么恶心的健身博主,因为喜欢健身关注好几年了今天看到这个言论跟吃了一样,就算是女生不练不健身发个图片带健身tag怎么了,轮的着你个傻缺骂人失
  • #致自己# 心态好、人缘就好、因为懂得宽容心态好、做事就顺利、因为不拘小节心态好、生活就愉快、因为懂得放下所以每个人、千万别让脾气和本事一样大越有本事的人、越没
  • ✨ MissFish鱼小姐美妆鱼饼 “有 了它,化妆小白也能化得非常好!✳️ 光是冲着这美貌,相信你也按耐不住了吧~鱼小姐的钱包君已经乖乖束手就擒啦!亲爱的HY
  • 如果当初就能知道两个人到底合不合适,该多好,省的这样蹉跎了岁月。所以,感情中最让人害怕的也是,初动心时对方不够真心,相处到最后两个人不能走到一起。
  • 我记得在去年常规赛揭幕战上,霍华德得到了19分钟出场时间,当时沃格尔算是顶着压力将霍华德派上场,因为那时候他还无法得到球队信任,他随时都有可能走人。”湖人现在就
  • 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
  • 科学家试图用卫星拍摄的超高分辨率图片来统计大象的数量,这比在陆地上数要快得多;如果没有云层遮挡,一天之内就能获得5000平方千米的大象栖息地的信息。#微博公开课
  • 】今晚的大消息,跟李大霄供职的单位有关,英大证券要上市了!(江苏法制报) ​​​​#韩国留学哪家好#本人从事出国留学业务12年余,是国内较早批留学专家,现供职于
  • 记不住就记不住吧 这也没什么不愿意看就不愿意看吧 这也没什么心情是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心情 想让你知道我有好多好多的想法 很多很多的小情绪和小心思 和 过去的我不
  • 从我20岁生日跟你表白那天起,距今已经整整八年了,我一直标榜着自己是爱你的,我也的的确确是爱你的,可是回想这八年时光,我除了嘴上说爱你外,我又为你做过什么呢?
  • #每日一善# [2021]#阳光信用# 生活,需要一点阳光,生命,需要一些勇敢,纠结过去,担心未来,都不如抓住当下,过去是梦,未来是影,现在才是真真切切的人生。
  • そういえば復帰を記念してこの間読んだ本を紹介しようか。ふーちゃん「実は先日、『櫻坂46カフェ』にお邪魔してきました~私は、『櫻ソーダ』をチョイス見た目も可愛い上
  •     兄弟商会——商丘市自媒体网络营销商会会长王芳在贺词中说,祝贺福建商会,相信在市委市政府、市工商联、市民政局的正确领导帮助下,积极探索商会发展的新方法、新
  • 几天培训下来心痒痒~~一年一次的总结,平时就瞎jb过叭[笑cry]感悟:那些物质上生活上的锦衣玉食对富豪来说也仅仅是日常,对他们来说一样觉得平淡...生活就是无
  • 《 了凡四训》能量诵我若爱万物万物必将爱我,这就是魅力;我不害万物,万物必不害我,这就是平安;我珍惜万物,万物必珍惜我,这就是长寿;我施恩万物,万物必施恩我,这
  • #每日一善[超话]# #每日一善# #阳光信用# “有目标的人,在奔跑;没目标的人,在流浪,因为不知要去哪里。有目标的人,在感恩;没目标的人,在报怨,因为觉得大
  • 10.人生至福,就是确信有人爱你,有人为你的现状而爱你,说得更准确些,有人不问你如何就爱你。27.你是我一生只会遇到一次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