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曹丕“招黑”的两个传说】 因为“七步诗”上了热搜,曹植自然而然也被热搜了。前不久,《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推出封面故事《曹操·缔造魏国》,并以系列文章介绍曹操纵横捭阖的故事。这中间,都绕不开曹丕。
  曹丕即魏文帝,在位七年。他的文治武功虽然并非特别出色,但也不能说平庸无为。那为什么对他的评价偏低呢?很显然,“七步诗”“心机男”抢甄氏的故事,都一直在给他“招黑”。尽管这两个故事或被证伪,或最多“莫须有”,但因流传太广,很多人仅凭朴素的满腔义愤,就恨起他来,曹丕确实有点冤。
  曹丕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传说往往“更让人相信”
  从两个故事说起。最为人熟悉的,莫过于他逼曹植写“七步诗”了。
  《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了这件事:魏文帝曹丕命令曹植,七步以内写成一首诗,否则杀头。没想到,曹植七步之内,吟出那首流传至今的《煮豆诗》。
  虽然不少学者从各种角度论证,这个故事应不属实,但丝毫不影响其广泛流传,并为大家津津乐道。
  这个故事形成的效果,类似如今娱乐圈里那种“虐粉”套路带来的结果,粉丝们因为同情自己的“爱豆”受到打压,反而加倍支持。那么,曹丕不挨骂谁挨骂?
  娶到甄氏的故事里,曹丕妥妥地被塑造成了“心机男”,这对他又是一个大大的减分项。
  甄氏原本是袁绍儿子袁熙的夫人,才貌俱佳,家世也很显赫。按某些“趣历史”的表述,曹操攻打邺城,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想据甄氏为己有。意想不到的是,曹丕捷足先登。原来,曹丕也早已听闻甄氏貌美,借此机会率先冲进袁府,抓到甄氏,并大大方方地请求曹操,把她赐给自己为妻。事已至此,曹操也没办法了。曹丕计谋得逞,顺利抱得美人归。但是,“心机男”的称号也就坐实了。如此心机,岂能不令人鄙薄。
  围绕甄氏的故事至此并没结束。排在“建安七子”首位的孔融,因为曾拿这件事讽刺过曹操,引来杀身之祸。听说曹丕娶了甄氏一事后,孔融一本正经地对曹操说,这事再正常不过了,以前,武王伐纣,就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本来,曹操一直感觉此事有点夺人妻室之嫌,闻听有这样的历史掌故,非常高兴,于是,赶紧向孔融打听,语出何典?孔融回答,以今例古,应当如此。曹操这才明白,孔融是在讽刺自己,心里暗恨不已。在此之前,孔融经常对曹操傲慢无礼,早已惹得曹操大为不满,他这番“过嘴瘾”无异于火上浇油。最终,曹操借别人奏免之机,把孔融杀头了事。孔融作为一位名士,如此丧命还是引起很多人的惋惜与不平。尽管关系间接,这件事的一大块罪过,也被记到了曹丕头上。
  还有一个说法,曹植名作《洛神赋》,也与甄氏有关。据说,曹植也是非常倾慕甄氏,思慕而不得,于是以甄氏为“蓝本”,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写下了这篇辞采华茂、气度雍容的赋中名篇。当然,这也是无稽之谈,好事者附会而已。但是,那些相信这个故事而为曹植鸣不平的人,还是把责任追到曹丕那里。
  种种传说,虽不是事实,编造故事的人可能觉得有趣,像相声中甩了个“包袱”,但对于曹丕的名声来说,却极有杀伤力。这么多“黑料”,曹丕名声能好到哪里去?
选拔人才“勿拘老幼”
  按正史记载,曹丕在文治武功方面,都还能够称得上有所作为。
  曹丕去世后谥号“文”,当然与他好文、“文治”有关。《三国志·魏书》评价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曹丕之好文,一是诗文创作颇有成绩,二是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简而言之,他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开七言诗创作风气之先。文学理论方面,写出了《典论·论文》,许多观点卓有见识,影响至今。
  在文治方面,他非常重视文化和选拔人才。《三国志·魏书》记载,黄初二年,曹丕即位后的第二年,因为注意到“阙里不闻讲颂之声,四时不睹蒸尝之位”,遂下诏设宗圣侯,奉孔子祀,并命令鲁郡“修起旧庙,置百万户吏卒以守卫之,又于其外广为室屋,以居学者”。
  黄初三年,曹丕下诏选拔人才,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有司纠故不以实者”。这个选拔人才的标准可谓不拘一格,明确要求选才不要受年龄等条件限制,真正有才华的人就要擢拔,而且明确命令政府部门对那些“不以实”取才,仍然机械呆板按条文操作的,进行监督和纠正。
  这些政策,对文化和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文治方面的举措,曹魏政权也是一脉相承的。曹操生活的年代,鹿逸中原,群雄纷争。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最大可能地笼络人才,曹操主张“唯才是举”,提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都可以量才适用。提出这样的主张,可能也与曹操本人的经历有关。《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可见,他虽然小时候很聪明,但并未走那条由学入仕之路,反而有点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据了解,东汉官僚选拔采取“察举制”,至汉顺帝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上书“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同时要求官员考察对象必须满足基层任职“满岁”的条件,朝廷同意并颁行。汉桓帝本初元年,对基层任职时间的要求进一步延长,必须满10年才可以。按专栏作家江上苇的说法,曹操举孝廉,“时年20岁不到——无论是按照阳嘉制的很年40岁,还是按本初诏的基层锻炼10年,他哪项都不满足。”更何况,他还“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各种条件都不具备,曹操仍然被成功荐举。这样一个特殊经历,可能让曹操认识到,如果严格按照那些条条框框,许多像自己一样的人才,会被拒之门外。这与现实需要严重不符。所以,他后来颁布《求贤令》,提出要“唯才是举”;后又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要求举荐“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而且强调“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至曹丕,如上所述,同样要求“以实”取才,起到了承上启下、延续文脉的作用。
  曹叡(魏明帝)做太子时,即“唯潜思书籍而已”。即位后,认为“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曾下诏要求各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他还认为,“世之质文,随教而变”,要求选拔任用有真才实学者,“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后来,还曾专门下诏,把曹丕所著《典论》刻石,“立于庙门之外”。
  可惜,魏明帝时,已经“大权偏据”,诏令也被臣僚们当成例行公事,还有谁愿意去推行落实呢。
厚葬都是“愚俗所为”
  此外,在军事与社会治理方面的为政理念,也颇能显示曹丕与众不同的个性。
  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当了皇帝后,曹丕仍然面对诸多军事行动,包括魏国内部发生的叛乱。或许是厌倦了刀兵生涯,或许是心存悲悯,他一直希望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魏书》中记载,山贼郑甘、王照及卢水胡率众投降,时已嗣位丞相、魏王的曹丕非常得意,在众多谋士臣僚面前,接连列举出历史上很多先例,证明自己力排众议、不必用兵而让对手来降的策略有效、有功。曹丕还特别表示,“吾今说此,非自是也,徒以为坐而降之,其功大于动兵革也。”能够运筹帷幄,尽最大努力避免刀兵相见,不战而屈人之兵,确实值得称道。
  主张简葬,并以身作则。按《三国志·魏书》,曹丕将陵地选在首阳山,对于身后事,通过“终制”作了详细交代。其中,明确提出,陵墓需“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即不封土,不种树,不建寝殿,不造园林,不修神道。曹丕认为,“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葬了,就要像藏起来一样,让别人找不到。那些大造陵墓,招摇厚葬的,纯粹是“愚俗所为”。此前已经有无数实际例子说明,厚葬更容易被盗墓。一旦陵墓被盗挖,对于逝者,无异于受刑,如同“戮而重戮,死而重死”。所以曹丕反复叮嘱,如果不按他所说的办,就是不忠不孝。曹丕去世后,他的丧葬事宜即按“终制”执行。
  曹丕主张简葬,并非突然异想天开。首先,是有思想基础的,这方面与曹操一脉相承。另外,应该也有多方面的现实考量。客观而言,他有为自己打算的因素,希望百年以后,能真正入土为安。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为治国算计。毕竟,长年不断的战争,给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破坏,如果再兴厚葬之风,必然会造成社会生产和财富的极大浪费,由此又会挤压其他需求。比如,军队筹集物资就会遇到更多难题。如果军队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战斗力又如何保障?倡导简葬,节约资源,类似一系列问题都能得到有效消除或缓解。事实也是如此。
  从这些政策来看,曹丕还是很有远虑的。有远虑,则大致能把握和顺应大势。但是,他当了七年皇帝就去世了,很多政策的效果可能才刚刚显现,有的甚至因为世乱而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应该也是导致他在社会评价上拿“低分”的一个原因。如果他能多在位几年,又会是什么情形?有没有可能拿出一整套令人惊叹的治国良策,直接改变天下版图?这个问题肯定又是众说纷纭。怎么想象大可天马行空,也不必较真,因为历史都已经发生,再离谱的想象也不过是图个乐而已。总之,曹丕属于那些八卦传说的受害者,反过来说,正是凭借那些传说,曹丕才为更多人知晓,这也算历史的一个补偿吧。

孙悟空的金箍棒为何会放在耳朵里?背后竟有道家的玄机!#道教知识#

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可以放在耳朵里。这个神奇的功能让人极为好奇,金箍棒这么重,耳朵能受得了吗?金箍棒在耳朵里会不会滑落?

关于这个问题,解读《西游记》的圈子里大概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五官对应五行,耳朵恰好是水,金箍棒原本就插在水中,所以适合放到耳朵里;第二种说法认为,孙悟空是猴子,喜欢抓耳挠腮,所以将金箍棒放到了耳朵里。

这两种说法没有什么道理,都是牵强附会的说法。其实,我们都小看《西游记》了。一般人是理解不了《西游记》的,西游记是《周易》、五行生克、道家丹术集大成的著作。不懂《周易》和丹学的人,根本就不可能读懂书上的奥秘。

金箍棒的秘密

金箍棒是结合道家的理论体系而设计的。金箍棒重13500斤,而真阳一气,也就是人一昼夜的呼吸也是13500次,这是道家内丹修炼的一昼夜。金箍棒代表的是真阳一气,棍子就相当于汉字的“一”字,而两头的金箍包裹了“一”气,不让它泄露。

悟空本身是心神合一的,而金箍棒是元气,也就是心,元气之心不得脱离神,所以金箍棒一直在孙悟空身上。金箍棒是能有千变万化,也是符合道家精神的,宇宙由无而生有,视为太极,太极使万物归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生万物,万物又能划归为一,金箍棒就是按照这个逻辑设计的。这就是为什么金箍棒怕金刚镯,金刚镯是太极的象征,万物归于太极,所以能收天下之兵。

同时,金箍棒是心,孙悟空是神。孙悟空心中有了变化,有了想法,金箍棒也会相应地做出变化。这是典型的心神合一的道家丹学思想。

整个取经的路上,都是对孙悟空“心”的磨练,也就是对金箍棒的磨练。

等孙悟空到了灵山的时候,真正地悟出了“空”,“心”就没有了。正如须菩提在《金刚金》开篇问佛陀,如何降服其心一样,等孙悟空降服了自己的“心”,金箍棒就自然消失了。

金箍棒为何放耳朵里

《西游记》用道学、丹学理论写成的,绝对不会随意做一些设定。金箍棒放入耳朵里绝对不是作者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通过道家的学说推理出来的。说耳朵五行属于水,而金箍棒是水中金,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够服人。

刘一明《西游原旨读法》中的观点更让人信服:

“《西游》写三徒神兵,大有分晓。八戒、沙僧神兵,随身而带。唯行者金箍棒,变绣花针,藏在耳内,用时方可取出。此何以放?夫针把宝杖,虽是法宝,乃以道全形之事,一经师指,自己现成。若金箍棒,乃历圣口口相传,附耳低言之旨,系以术延命之法,自虚无中结就,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纵横天地莫遮拦,所以藏在耳内。这些子机密妙用,与针钯、宝杖,天地悬远。”

猪八戒、沙和尚的兵器是“以道全形”,而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以术延命”。金箍棒是孙悟空的“心”,孙悟空本身是元神,元身要听心的指导。金箍棒在耳中是在“附耳低言”,是在传授孙悟空练心之法。

沙和尚、猪八戒的兵器是强调“道”的法宝,“道”与“形”不离身,所以我们看到猪八戒与沙和尚将兵器戴在身边。孙悟空的兵器是“术”的法宝,“术”与“心”不离,所以贴身而存,外人不见。又象征练心之术口耳相传,所以放在耳朵里。

解读《西游记》中的道家内丹修炼思想

《西游记》是一部修道的书,是一部丹经,他通过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为我们解读着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谛。“经”是什么?它就是真理;“如来”是什么?它就是你的本性、道性,见着了如来,也就见着了你的本性、道性,你也就得道成佛成仙了,获得了不死之身。“如来”就是说来就来 ,说去就去,其实不来也不去。

此话怎讲?当我们觉悟的时候,本性就会显前,当我们心中充满贪、嗔、痴的时候,本性就会离我们而去,其实不管我们觉悟或是愚昧,本性从来都不会离开我们;即便是堕落到地狱,本性也不会离开我们,堕落的本质就是业力,而业力就是我们心中的贪、嗔、痴、慢、疑。本性就像发光的宝珠,而业力就像宝珠上积存了厚厚的尘埃,它让我们失去了觉照人生、洞悉宇宙真理的智慧。

孙悟空大闹天宫,说的就是人心不知足,不安于本分而妄念纷飞时,就会破坏人体平静的正常秩序,使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陷入混乱的局面而感到百体不安。

孙悟空大闹天宫,破坏了天宫的正常秩序,玉皇大帝就派天兵天将去征剿犯上作乱的妖猴。这也寓意着,当人的内心被纷飞的妄念搅扰得心乱如麻、痛苦不堪时,人才会意识到清静对于人生命的重要性,而要想方设法对妄念加以打压和调服,但人心有为的做法,却不能取得成功,就如天兵天将打不过孙悟空一样,理欲交战的结果,却只是内耗,自己跟自己打架,会使内心处于更加矛盾的对立之中。

只有太上老君用“金刚镯”才能降服孙悟空,在这里太上老君代表着“道”的本体,“金刚镯”是一个圆圈,它代表着“无极”。“无极”即是“无为”,“无为”即是“自然”。“无为”、“自然”就是道的常态,它有解除

纷扰的能力,当我们回归于道的无为、自然之常态时,才能恢复内心的和谐与清宁,而找到根本的解脱之道。

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而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五百年,五百年代表一个生命漫长的轮回过程。人的生命只有几十年,长者上百年,而就在这几十年或上百年里,因为无明我们就会去造业,五行山就是我们自己所造的业,因业力所致,我们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而受苦难。

孙悟空就是人的心猿意马,就是人心,孙悟空什么都不贪,他只贪名,想做“齐天大圣”,为了这一点而大闹天宫,所造的业就让他受了整整五百年的苦。而我们众生,所要追求抓取的东西太多太多,所以我们所受的苦难也就不计其数,永无休止。

它就像五行山一样,压在我们头上,让我们动弹不得,翻不了身,无出头之日。五行山就是我们心中的五样业源“贪、嗔、痴、慢、疑”所引发的五种行为“杀、盗、淫、妄、酒”。当孙悟空意识到,他之所以受五百年的苦,是因为自己所犯的过错而得到的果报,此时他心中的怨恨消失了,这就是一个人觉悟的开始。

孙悟空觉悟了,观音菩萨就来点化他。所以,当一个人觉悟了 ,知道了向内寻找自己的过错,找自己的不是而忏悔时,上天就会派人来点化和解救他。“观音菩萨”,其实就是教人反观内照自己,向内求,而不是向外寻求解决的办法。

道家讲师父找徒弟,而不是徒弟找师父。师父找徒弟,是“天意”的一种安排,而被找者能够得度,是因为他把人做好了,做真了。徒弟找师父,是人心的追求和妄想,如果一个人不在做人上下工夫,不严格要求自己,在高尚的品德节操上提升自己的人生品味,而是满世界地跑,希望能找到高人,得遇名师,恐怕永远也找不到,遇不着。即使遇着了,你也不识,因为没有这个“缘”。 https://t.cn/Evk4evd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冕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侯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侯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錀。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侯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稀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稀有之相,我今当问。”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 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间光明, 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 六道众生,
生死所趋、 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 于此悉见。
又睹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妙第一。
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 教诸菩萨、 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 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 讲说正法、
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若人遭苦, 厌老病死, 为说涅槃, 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 曾供养佛, 志求胜法, 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 修种种行, 求无上慧, 为说净道。
文殊师利, 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 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 今当略说。 我见彼土, 恒沙菩萨,
种种因缘、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银珊瑚、
真珠摩尼、 砗磲玛瑙、 金刚诸珍, 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 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 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 诸佛所叹。 或有菩萨, 驷马宝车、
栏楯华盖、 轩饰布施。 复见菩萨,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 求佛智慧。 文殊师利, 我见诸王,
往诣佛所、 问无上道, 便舍乐土、 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 而被法服。 或见菩萨, 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 又见菩萨, 勇猛精进,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又见离欲, 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 赞诸法王。 复见菩萨, 智深志固,
能问诸佛, 闻悉受持。 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欣乐说法、 化诸菩萨,
破魔兵众、 而击法鼓。 又见菩萨, 寂然宴默,
天龙恭敬, 不以为喜。 又见菩萨, 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 令入佛道。 又见佛子, 未尝睡眠,
经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见具戒, 威仪无缺,
净如宝珠, 以求佛道。 又见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恶骂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 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 摄念山林、 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
或见菩萨, 肴膳饮食、 百种汤药、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价值千万, 或无价衣, 施佛及僧。
千万亿种、 栴檀宝舍、 众妙卧具、 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 华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种果微妙, 欢喜无厌, 求无上道。
或有菩萨, 说寂灭法, 种种教诏, 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 观诸法性、 无有二相, 犹如虚空。
又见佛子, 心无所著, 以此妙慧、 求无上道。
文殊师利, 又有菩萨, 佛灭度后, 供养舍利。
又见佛子, 造诸塔庙、 无数恒沙, 严饰国界,
宝塔高妙、 五千由旬, 纵广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庙,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宝铃和鸣。
诸天龙神、 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 常以供养。
文殊师利, 诸佛子等, 为供舍利, 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树王, 其华开敷,
佛放一光。 我及众会, 见此国界, 种种殊妙,
诸佛神力、 智慧稀有, 放一净光, 照无量国。
我等见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愿决众疑,
四众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时答, 决疑令喜, 何所饶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尝 所得妙法, 为欲说此, 为当授记,
示诸佛土 众宝严净、 及见诸佛。 此非小缘,
文殊当知。 四众龙神, 瞻察仁者、 为说何等。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向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著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们的 ESG 元宇宙将塑造一个新的现实的宇宙,您的每一次互动都将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EvilSquidGame[超话]##元宇宙##币圈##gamefi#
  • 家电藏即是美"藏”的内涵在于弱化存在感,因此很多家电开始去繁从简,既实用又不乏现代感,强调简约不简单。金乡县设立投资项目帮办代办服务办公室,建立“1日
  • 搞笑GIF:亲就亲吧,加特效就过分了啊
  • 仔细回想,这么多年的教育多少在大家心中植入了“个人价值”、“自由独立”等观念,也无时无刻始终坚持着不让繁忙的工作取代向往的诗意的生活。诗歌之美,在于它能给孩子“
  • #杨幂对Fly说一起变成更好的自己#杨幂她的性格是属于那种“越挫越勇”的,困难于她而言就是一块向上的跳板,有的人可能会因此止步不前,而她骨子里的倔强足以支撑她战
  • 别看这部电视电影知名度不高,但当你认真看完该片之后,你会发觉该片的阵容不是一般的强大。所以,当你觉得跟领导相处得非常舒服的时候,不要怀疑是自己的什么功劳,一定是
  • 就像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你”永远年轻,美丽高涨,以前我会说看不起怜爱请认真的爱他我真的……多怜爱他一点叭,楼丝大米爆们缺德批真的很气人,胡言乱语了 #武汉
  • 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你想看的话我也可以唠唠,就比较枯燥如果你觉得有点离谱,或者你也好奇原理,那可以点开看一下到底是什么神奇的东西,神奇到有点像骗子哈哈哈,中
  • 2021年12月15号我向镇政府提出要地要求,2022年元旦副镇长宋彦国及刘华涛调我村前支书谈话,支书明确给镇上二人讲,还给我1.5亩土地不难,村集体现在有地,
  • 春天来了呀,解封了的,所以想去周老板饭堂吃饭呀[羞嗒嗒]金铲铲真的是个动脑子的好游戏,所以不适合我,人菜爱玩系列[哆啦A梦微笑]胖环越来越胖了,可能是我吃的多肉
  • 军工巨头接连拿到超级军售大单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军事专家表示,尽管外界已经注意到美国正在赶工生产反坦克导弹和便携式防空导弹等单兵武器,但从出口金额和后
  • #英雄联盟#七点出发四个地方第一站BYG问问办事的流程和工作时间去烧了些衣物 也有其他人家有个阿姨哭的很踩点 说哭就能哭出来 也是能力大院里整体看上去比那天去办
  • #跟盘小龙品昆明“夜经济”# 【昆明夜市有“味道”】国庆假期,昆明百年老街南强街格外热闹,文艺表演、小吃美食、品酒撸串,让各地游客流连忘返。#昆明身边事#【昆
  • 【零食合集】爱吃的囤上 【19.99】甘滋罗 圣诞巧克力310g 【29.9】诺梵 松露形巧克力500g 【19.9】猫村长の金语B站联名零食944g 【19.
  • 同时为了烘托这种渐趋隆重的形制,各进建筑之间形成3个方向不同、尺度递增的院落,天王殿前为一横长的院落,院中横跨三孔石桥,布局较为紧凑。 在两座御碑亭的映衬下,远
  • ”5、我:本来还给你带了肉松小贝,现在 你吃屁吧!娃:“吃屁也是你给的香屁”6、.......揪咪比心爱你呦!
  • 当时报价居然有人觉得贵,现在想起来简直是捡漏啊这个颜色和火彩[破涕为笑]然后我给小伙伴设计做了这款最简单的。今天「臼井靈氣(中級)Level Two」證書課程,
  • 人生感悟名言:人生,有成有败,有聚有散,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 * 我们要走的路,有着太多的不确定,他人的一句劝诫,自己的一个闪念,偶尔的得与失,都时刻在改变着我
  • 如需了解更多,可以私信)#新传保研[超话]##复旦大学新传考研# -复旦推免公告来也,给胖油门画一波重点学硕2022年计划将招收学术硕士推免生40人,其中国际新
  • 性格和心态将会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婚姻状态是好还是不好,性格多疑的人真的应该去多看看《金刚经》在这本经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云何降伏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