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我们主业是做单晶硅片的,那时候一个单晶硅片要卖100块钱,现在三块钱左右;

因为最近多晶硅料涨价,是4块多钱,去年这个时间只有2块多钱。

十年前光伏组件30块钱一瓦,最近的价格大概是1块8,

去年年底玻璃价格比较异常,今年是多晶硅料短缺。

多晶硅料的价格是去年的三倍多,导致目前价格有点波动,但它还是在低位波动。”

“如果从光伏发电的成本构成上来讲,从社会成本和技术成本来说,它其实只有几分钱一度电了。”

“光伏本身经济性够了,它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克服它不连续的缺陷,光伏包括风电的缺陷,就是:它是不连续的能源,它是间歇式的能源。”

“我们把能源碳中和路径大概分了四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一个是通过非物理性的政策机制调整,还有包括大力发展抽水蓄能,这两个阶段是为化学储能降本,让渡出10~15年的空间。因为现在化学储能确实还太贵了。

化学储能经济性起来,再加上新能源成本进一步降低,大规模开始利用之后,再利用前面形成的多能互补基础,我们就可以实现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深度脱碳,绿氢的引入。”

“光伏本身产业链里,涉及到它自身的工业硅,多晶硅,拉棒,切片,电池组件,以及将来为它配套的辅助材料玻璃,铝边框,胶膜,以及为它做装备的企业,将来是一定有比较快的成长速度。”

“围绕着绿氢这个产业的一些机会,将来都是比现在大很多倍的逻辑。”

以上,是隆基股份创始人李振国,日前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2021创投峰会上,分享的最新精彩观点。

李振国介绍了光伏产业过去这些年的发展,聪投的整理纪要显示,他认为,即便是现在的技术水平,光伏的经济性也已经够了,问题在于它是不连续的能源。

他把能源碳中和分成力四个阶段,详细介绍了每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且给出了在碳中和背景下,能源概念存在的三类投资机会。

聪投整理了李振国演讲全文,分享给大家。

今天这个题目本身是讲创新的,创新真的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

去年咱们讲的“无科创、无未来”,这句话也十分对,而且隆基过去这些年发展历程,起因也是因为我们创新做得比较好,才会在全球有竞争力。

但是创新还是要建立在势和方向上。

所以我今天就想给大家来分享一下,在下一步能源变革过程当中,碳中和的背景下,能源的发展趋势。

想让碳中和终极目标更容易

碳达峰一定要提前

自去年9月20号提出两碳论这个目标之后,紧接着是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全球几十个国家在过去这些年也相继宣布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新一轮的政治共识。

碳中和的逻辑是什么?

这个图是咱们国家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在这40年的变化,

咱们现在有100多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碳汇不到10亿吨。

到2060年,我们的二氧化碳排放只能排几亿吨,就是你跟碳汇平衡的这一部分。

右边这个图就是我们一次能源的结构变化。

今天85%是化石能源,15%来自于清洁能源,到2060年要实现调个头,这对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来讲,挑战十分巨大。

达峰好讲,但是达峰越晚,对碳中和的挑战越大,如果真正想给碳中和终极目标做出一些更容易的路径,达峰一定要提前。

光伏发电的技术和成本取得了重大突破

10年前,一个单晶硅片要卖100块钱,现在三块钱左右

过去这些年,光伏发电的技术和成本取得了重大突破。

当然,取得突破的很大原因就是技术创新。

10年前,我们主业是做单晶硅片的,那时候一个单晶硅片要卖100块钱,现在三块钱左右;

因为最近多晶硅料涨价,是4块多钱,去年这个时间只有2块多钱。

十年前光伏组件30块钱一瓦,最近的价格大概是1块8,

去年的时候是1块四五,也是因为市场成长得比较快,但是产业链没做好充足的准备。

去年年底玻璃价格比较异常,今年是多晶硅料短缺。

多晶硅料的价格是去年的三倍多,导致目前价格有点波动,但它还是在低位波动。

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光伏已经成为当地最便宜的电力能源。

过去10年里,光伏发电,它降本达到了接近80%的水平。同期的像海上风电、陆上风电也有20~30%的降低幅度,跟光伏比起来还是要慢一些。

即使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

光伏经济性也够了

它的问题是不连续

同时,咱们也可以看到,如果从光伏发电的成本构成上来讲,从社会成本和技术成本来说,它其实只有几分钱一度电了。

右边这个图,今年年初的时候,沙特阿拉伯一个光伏电站,上网电价1.04美分一度电,已经印证了。

为啥那个地方便宜?

它的土地就在沙漠上建,确实是不要钱的。

第二,它用的是欧盟和日本不到1%利息的资金成本。

最后,外面那两个圈特别小。当然,它的日照可能比我们好一点,这个不是主因。

咱们国内,如果看后面的非技术成本、资金成本、土地税费这些接入成本,

说句通俗的话,虽然导致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贵了,但是这些成本的实际受益人要么是地方政府,要么是金融机构,要么是电网。说句俗话是,肉烂在锅里了。

站在国民经济内循环的角度,它参与国民经济内循环,只是由于利益分配、只是导致一些左口袋右口袋的事情,并不是大家发展光伏需要支付出的社会成本。

如果站在这个角度,它的成本已经很低了。

我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即使按目前的技术水平,光伏支撑起我们今后几十年的能源变革和碳中和道路,它经济性够了。

当然我们企业还需要继续努力,我们还需要继续提高光合的转换效率,降低发电成本,

让人们利用这种清洁能源的时候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更低一些,这是我们企业的基本责任和使命。

光伏本身经济性够了,它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克服它不连续的缺陷,光伏包括风电的缺陷,就是它是不连续的能源,它是间歇式的能源。

这种间歇式能源,需要把它的缺陷克服掉,才会在未来庞大的社会能源供给体系里面,发挥主流主导的作用。

碳中和路径分为四个阶段

我们把能源碳中和路径大概分了四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一个是通过非物理性的政策机制调整,还有包括大力发展抽水蓄能,

这两个阶段是为化学储能降本,让渡出10~15年的空间。因为现在化学储能确实还太贵了。

化学储能经济性起来,再加上新能源成本进一步降低,大规模开始利用之后,再利用前面形成的多能互补基础,我们就可以实现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深度脱碳,绿氢的引入。下面我稍微详细介绍一下。

第一阶段:非物理性的脱碳

引入调节机制

德国电力系统里面

“风电+光伏”已经占到电力比例的42%了

第一阶段就是非物理性的脱碳。

就是通过引入机制,比如说像现在水电在电源里的占比还是蛮高的,每年的发电小时数是三四千个小时,那就意味着除了汛期没有调节能力之外,其他时期都是很灵活的,但是我们并没有给水电很强的机制,让他深度参与调节。

很多时候,我们十分大型的水电站,每天是在平均发电,即使在不是来水量很足的情况也是这样,它完全可以分时段发发电,但是我们没给机制。

火电的灵活性调节机制也没有给,最近国家应该是出台了一些政策,包括通过电力市场化交易的市场机制,形成需求侧响应。

这几项措施在国外已经形成很强的好的效应了。

比如说,咱们国家“风电+光伏”在整个电力供应里面只占10%,

大家可能觉得在消纳的时候已经面临困难了,但在德国电力系统里面,“风电+光伏”已经占到电力比例的42%了。

而且德国并没有大规模应用储能,

它还是靠一些我刚才讲到的非物理性的政策机制体制,包括需求所响应的一些手段进行的调节。

当然它有一个比我们好的条件,它的天然气发电占比比较高,天然气发电的灵活性也要更强一些。

第二阶段:大力发展抽水蓄能

升级改造常规水电站

第二个就是大力发展抽水蓄能,升级改造常规的水电站。

就是在以火电为主导的能源体系里,抽水蓄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没被显示出来,因为火电可以通过自己的出力调整来平衡电网。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里,抽水蓄能的作用会比较大。

中国从西到东海拔落差很大,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

再加上我们原来的河流流域里,本身是基于流量建设的水电站,可以以比较小的代价升级为抽水蓄能的功能,将来的成本也是比较低的。

第三阶段:化学储能经济性起来

最后,大概要10-15年的时间,化学储能的经济性会起来,

到那个时间更大规模的使用新能源,再加上化学储能,将支持我们整个的电力调节,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第四阶段:绿氢的引入不可或缺

最后就是在深度脱碳这个环节,绿氢的引入是不可或缺的。

今天,全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有42%是来自电力系统,

主要是以燃煤发电为主,但是大部分并不是在电力系统中产生的能源形式。

随着电力能源电气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按照目前的能源结构比例,来自电力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会上升。

但仍然有大部分的,比如说类似能源化工领域里的冶炼,钢铁冶炼里现在是一年十几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它是靠焦炭作为还原剂把铁里面的氧脱出来,这个二氧化碳排放用电是没办法取代的。

包括远距离运输,像远洋运输,航空运输不可能背个蓄电池跑,因为能量密度太低了。

包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取暖的问题,

取暖这个事情可以用电,但是在北方的冬季晚上,把电都调节到那个时候供应,代价太高了,而这个时间绿氢的引入就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

像钢铁冶炼可以用氢取代焦炭,通过氢还原把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能源化工里面现在的灰氢变绿氢。

当然大家不要简单的认为用电解水就是绿氢,要看你用的电是什么电,按现在电网的能源结构比例来算。

现在电解水制氢追踪下来的二氧化碳排放比煤制氢还要高,要拿真正拿绿电制氢得到的氢才是绿氢。

但绿电又是间歇式的,很有可能将来大规模的绿氢的获得,就是用绿电间歇式制出的绿氢,就是它的未来获得的形式。

碳中和背景下

能源概念有三类机会

在碳中和这个背景下,站在能源的概念上来说,将来有哪些机会?

就是三类机会。

第一,三年以前我说光伏到2030年,每年全球新装机容量会到1000GW,

很多人觉得我还是蛮激进,但是现在站在碳中和的角度倒推,到2030年那个时间1000GW是不够的。

所以光伏本身产业链里,涉及到它自身的工业硅,多晶硅,拉棒,切片,电池组件,以及将来为它配套的辅助材料玻璃,铝边框,胶膜,以及为它做装备的企业,将来是一定有比较快的成长速度。

第二块是围绕着平衡能源的。

因为它是一个间歇式的能源,要把它达到平衡,涉及到储能类的这一部分,也是将来需要大量去做的。

当然为电力进行调节的储能的需求量,可能比动力汽车略小一点。

第三块就是围绕着绿氢这个产业的一些机会,将来都是比现在大很多倍的逻辑。

隆基过去取得的成绩

依赖于自己的创新

这就是方向,如果我们要去创新,想要去做一些科研,这些将来都是有大场景的情况。

隆基在过去这些年,我们取得的成绩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我们自己的创新。

就像我们在刚才看到的,为什么能把硅片从100块钱能降到几块钱,中间是大量的(研究实验)。

比如说,像我们10年以前拉单晶,除了多晶硅料的成本,那时候要300多块钱,现在我们做到不到20块钱,这中间就是多次拉晶的技术(研究)。

所以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到我们过去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还是十分巨大的,每年都是几十个创新项目。

在过去这么多年,我们确确实实是有重大的创新,让光伏的成本降得更低。

隆基要做好三件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下一步,隆基有三件事情需要做好。

第一个还是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让光伏的转换效率变得更高,成本更低,这也是我们企业的基本责任和使命。

第二个就是在产能规模上,

我们还是希望能够保持住一个百分之三四十的市场份额,这样才能现实为能源转型服务,同时也能摊薄我们的成本。

第三个就是在碳中和的道路上寻找更多的应用场景。

比如我们在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上,在三四个月前入股森特股份,包括我们在3月31号也成立了一个氢能公司,在这些方面我们都会去做好。

原创 慧羊羊 鹤九 来束光

“10年前,我们主业是做单晶硅片的,那时候一个单晶硅片要卖100块钱,现在三块钱左右;

因为最近多晶硅料涨价,是4块多钱,去年这个时间只有2块多钱。

十年前光伏组件30块钱一瓦,最近的价格大概是1块8,

去年年底玻璃价格比较异常,今年是多晶硅料短缺。

多晶硅料的价格是去年的三倍多,导致目前价格有点波动,但它还是在低位波动。”

“如果从光伏发电的成本构成上来讲,从社会成本和技术成本来说,它其实只有几分钱一度电了。”

“光伏本身经济性够了,它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克服它不连续的缺陷,光伏包括风电的缺陷,就是:它是不连续的能源,它是间歇式的能源。”

“我们把能源碳中和路径大概分了四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一个是通过非物理性的政策机制调整,还有包括大力发展抽水蓄能,这两个阶段是为化学储能降本,让渡出10~15年的空间。因为现在化学储能确实还太贵了。

化学储能经济性起来,再加上新能源成本进一步降低,大规模开始利用之后,再利用前面形成的多能互补基础,我们就可以实现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深度脱碳,绿氢的引入。”

“光伏本身产业链里,涉及到它自身的工业硅,多晶硅,拉棒,切片,电池组件,以及将来为它配套的辅助材料玻璃,铝边框,胶膜,以及为它做装备的企业,将来是一定有比较快的成长速度。”

“围绕着绿氢这个产业的一些机会,将来都是比现在大很多倍的逻辑。”

以上,是隆基股份创始人李振国,日前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2021创投峰会上,分享的最新精彩观点。

李振国介绍了光伏产业过去这些年的发展,聪投的整理纪要显示,他认为,即便是现在的技术水平,光伏的经济性也已经够了,问题在于它是不连续的能源。

他把能源碳中和分成力四个阶段,详细介绍了每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且给出了在碳中和背景下,能源概念存在的三类投资机会。

聪投整理了李振国演讲全文,分享给大家。

今天这个题目本身是讲创新的,创新真的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

去年咱们讲的“无科创、无未来”,这句话也十分对,而且隆基过去这些年发展历程,起因也是因为我们创新做得比较好,才会在全球有竞争力。

但是创新还是要建立在势和方向上。

所以我今天就想给大家来分享一下,在下一步能源变革过程当中,碳中和的背景下,能源的发展趋势。

想让碳中和终极目标更容易

碳达峰一定要提前

自去年9月20号提出两碳论这个目标之后,紧接着是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全球几十个国家在过去这些年也相继宣布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新一轮的政治共识。

碳中和的逻辑是什么?

这个图是咱们国家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在这40年的变化,

咱们现在有100多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碳汇不到10亿吨。

到2060年,我们的二氧化碳排放只能排几亿吨,就是你跟碳汇平衡的这一部分。

右边这个图就是我们一次能源的结构变化。

今天85%是化石能源,15%来自于清洁能源,到2060年要实现调个头,这对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来讲,挑战十分巨大。

达峰好讲,但是达峰越晚,对碳中和的挑战越大,如果真正想给碳中和终极目标做出一些更容易的路径,达峰一定要提前。

光伏发电的技术和成本取得了重大突破

10年前,一个单晶硅片要卖100块钱,现在三块钱左右

过去这些年,光伏发电的技术和成本取得了重大突破。

当然,取得突破的很大原因就是技术创新。

10年前,我们主业是做单晶硅片的,那时候一个单晶硅片要卖100块钱,现在三块钱左右;

因为最近多晶硅料涨价,是4块多钱,去年这个时间只有2块多钱。

十年前光伏组件30块钱一瓦,最近的价格大概是1块8,

去年的时候是1块四五,也是因为市场成长得比较快,但是产业链没做好充足的准备。

去年年底玻璃价格比较异常,今年是多晶硅料短缺。

多晶硅料的价格是去年的三倍多,导致目前价格有点波动,但它还是在低位波动。

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光伏已经成为当地最便宜的电力能源。

过去10年里,光伏发电,它降本达到了接近80%的水平。同期的像海上风电、陆上风电也有20~30%的降低幅度,跟光伏比起来还是要慢一些。

即使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

光伏经济性也够了

它的问题是不连续

同时,咱们也可以看到,如果从光伏发电的成本构成上来讲,从社会成本和技术成本来说,它其实只有几分钱一度电了。

右边这个图,今年年初的时候,沙特阿拉伯一个光伏电站,上网电价1.04美分一度电,已经印证了。

为啥那个地方便宜?

它的土地就在沙漠上建,确实是不要钱的。

第二,它用的是欧盟和日本不到1%利息的资金成本。

最后,外面那两个圈特别小。当然,它的日照可能比我们好一点,这个不是主因。

咱们国内,如果看后面的非技术成本、资金成本、土地税费这些接入成本,

说句通俗的话,虽然导致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贵了,但是这些成本的实际受益人要么是地方政府,要么是金融机构,要么是电网。说句俗话是,肉烂在锅里了。

站在国民经济内循环的角度,它参与国民经济内循环,只是由于利益分配、只是导致一些左口袋右口袋的事情,并不是大家发展光伏需要支付出的社会成本。

如果站在这个角度,它的成本已经很低了。

我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即使按目前的技术水平,光伏支撑起我们今后几十年的能源变革和碳中和道路,它经济性够了。

当然我们企业还需要继续努力,我们还需要继续提高光合的转换效率,降低发电成本,

让人们利用这种清洁能源的时候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更低一些,这是我们企业的基本责任和使命。

光伏本身经济性够了,它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克服它不连续的缺陷,光伏包括风电的缺陷,就是它是不连续的能源,它是间歇式的能源。

这种间歇式能源,需要把它的缺陷克服掉,才会在未来庞大的社会能源供给体系里面,发挥主流主导的作用。

碳中和路径分为四个阶段

我们把能源碳中和路径大概分了四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一个是通过非物理性的政策机制调整,还有包括大力发展抽水蓄能,

这两个阶段是为化学储能降本,让渡出10~15年的空间。因为现在化学储能确实还太贵了。

化学储能经济性起来,再加上新能源成本进一步降低,大规模开始利用之后,再利用前面形成的多能互补基础,我们就可以实现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深度脱碳,绿氢的引入。下面我稍微详细介绍一下。

第一阶段:非物理性的脱碳

引入调节机制

德国电力系统里面

“风电+光伏”已经占到电力比例的42%了

第一阶段就是非物理性的脱碳。

就是通过引入机制,比如说像现在水电在电源里的占比还是蛮高的,每年的发电小时数是三四千个小时,那就意味着除了汛期没有调节能力之外,其他时期都是很灵活的,但是我们并没有给水电很强的机制,让他深度参与调节。

很多时候,我们十分大型的水电站,每天是在平均发电,即使在不是来水量很足的情况也是这样,它完全可以分时段发发电,但是我们没给机制。

火电的灵活性调节机制也没有给,最近国家应该是出台了一些政策,包括通过电力市场化交易的市场机制,形成需求侧响应。

这几项措施在国外已经形成很强的好的效应了。

比如说,咱们国家“风电+光伏”在整个电力供应里面只占10%,

大家可能觉得在消纳的时候已经面临困难了,但在德国电力系统里面,“风电+光伏”已经占到电力比例的42%了。

而且德国并没有大规模应用储能,

它还是靠一些我刚才讲到的非物理性的政策机制体制,包括需求所响应的一些手段进行的调节。

当然它有一个比我们好的条件,它的天然气发电占比比较高,天然气发电的灵活性也要更强一些。

第二阶段:大力发展抽水蓄能

升级改造常规水电站

第二个就是大力发展抽水蓄能,升级改造常规的水电站。

就是在以火电为主导的能源体系里,抽水蓄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没被显示出来,因为火电可以通过自己的出力调整来平衡电网。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里,抽水蓄能的作用会比较大。

中国从西到东海拔落差很大,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

再加上我们原来的河流流域里,本身是基于流量建设的水电站,可以以比较小的代价升级为抽水蓄能的功能,将来的成本也是比较低的。

第三阶段:化学储能经济性起来

最后,大概要10-15年的时间,化学储能的经济性会起来,

到那个时间更大规模的使用新能源,再加上化学储能,将支持我们整个的电力调节,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第四阶段:绿氢的引入不可或缺

最后就是在深度脱碳这个环节,绿氢的引入是不可或缺的。

今天,全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有42%是来自电力系统,

主要是以燃煤发电为主,但是大部分并不是在电力系统中产生的能源形式。

随着电力能源电气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按照目前的能源结构比例,来自电力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会上升。

但仍然有大部分的,比如说类似能源化工领域里的冶炼,钢铁冶炼里现在是一年十几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它是靠焦炭作为还原剂把铁里面的氧脱出来,这个二氧化碳排放用电是没办法取代的。

包括远距离运输,像远洋运输,航空运输不可能背个蓄电池跑,因为能量密度太低了。

包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取暖的问题,

取暖这个事情可以用电,但是在北方的冬季晚上,把电都调节到那个时候供应,代价太高了,而这个时间绿氢的引入就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

像钢铁冶炼可以用氢取代焦炭,通过氢还原把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能源化工里面现在的灰氢变绿氢。

当然大家不要简单的认为用电解水就是绿氢,要看你用的电是什么电,按现在电网的能源结构比例来算。

现在电解水制氢追踪下来的二氧化碳排放比煤制氢还要高,要拿真正拿绿电制氢得到的氢才是绿氢。

但绿电又是间歇式的,很有可能将来大规模的绿氢的获得,就是用绿电间歇式制出的绿氢,就是它的未来获得的形式。

碳中和背景下

能源概念有三类机会

在碳中和这个背景下,站在能源的概念上来说,将来有哪些机会?

就是三类机会。

第一,三年以前我说光伏到2030年,每年全球新装机容量会到1000GW,

很多人觉得我还是蛮激进,但是现在站在碳中和的角度倒推,到2030年那个时间1000GW是不够的。

所以光伏本身产业链里,涉及到它自身的工业硅,多晶硅,拉棒,切片,电池组件,以及将来为它配套的辅助材料玻璃,铝边框,胶膜,以及为它做装备的企业,将来是一定有比较快的成长速度。

第二块是围绕着平衡能源的。

因为它是一个间歇式的能源,要把它达到平衡,涉及到储能类的这一部分,也是将来需要大量去做的。

当然为电力进行调节的储能的需求量,可能比动力汽车略小一点。

第三块就是围绕着绿氢这个产业的一些机会,将来都是比现在大很多倍的逻辑。

隆基过去取得的成绩

依赖于自己的创新

这就是方向,如果我们要去创新,想要去做一些科研,这些将来都是有大场景的情况。

隆基在过去这些年,我们取得的成绩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我们自己的创新。

就像我们在刚才看到的,为什么能把硅片从100块钱能降到几块钱,中间是大量的(研究实验)。

比如说,像我们10年以前拉单晶,除了多晶硅料的成本,那时候要300多块钱,现在我们做到不到20块钱,这中间就是多次拉晶的技术(研究)。

所以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到我们过去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还是十分巨大的,每年都是几十个创新项目。

在过去这么多年,我们确确实实是有重大的创新,让光伏的成本降得更低。

隆基要做好三件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下一步,隆基有三件事情需要做好。

第一个还是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让光伏的转换效率变得更高,成本更低,这也是我们企业的基本责任和使命。

第二个就是在产能规模上,

我们还是希望能够保持住一个百分之三四十的市场份额,这样才能现实为能源转型服务,同时也能摊薄我们的成本。

第三个就是在碳中和的道路上寻找更多的应用场景。

比如我们在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上,在三四个月前入股森特股份,包括我们在3月31号也成立了一个氢能公司,在这些方面我们都会去做好。

原创 慧羊羊 鹤九 来束光

谁在阻挠西咸一体化?
《陕西省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安市全面代管西咸新区指导意见的通知》,不但理清了西安咸阳两市的责权界限,也将西安西咸新区咸阳这三个西安都市圈的核心区域,从行政区划的历史纠缠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放到协作发展上来,可以说是西安—咸阳一体化的一份纲领性文件。

这份文件也在事实上宣告了张宝通研究员“三分咸阳”“西咸行政一体化”歪理谬论的破产。

作为一种学术观点,“三分咸阳”“西咸行政一体化”并不是一个不可以讨论的问题,只要愿意,甚至可以和否定爱因斯坦相对论一样,讨论一下“三分宇宙”啥的。

但是,张宝通研究员作为前政府工作人员,作为严肃的社会学者,作为陕西省头牌智囊,为一己之私,背离政府决策,挑动社会民意,罔顾事实,违背基本逻辑,歪曲历史事实,信口开河,指鹿为马,那就越过红线了。

为什么现在社会上对“专家”这两个字如此敏感?究其原因,就是某些专家太离谱了,甚至经常有人说:专家一发言,上帝就发笑。

本文既是对张宝通研究员“三分咸阳”“西咸行政一体化”歪理谬论的批驳,也是对这种批驳的终止,因为随着这次调整,我们看重的,将是未来的协作发展。

█没有房地产,就没有一体化:西安—咸阳一体化二十年实践的经验教训

府誌君一直有个观点,西安—咸阳一体化之所以饱经挫折,西咸新区建设之所以不如人意,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提出的太早了,早到几乎和全国各地同步。

我们不太善于摸着石头过河,何况当时河里还没石头。

解释一下,就是在西安没有发展房地产之前,西安咸阳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实现一体化。

纵观“西咸一体化”,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看,期初咸阳卖力,中间省上积极,如今西安得利。

张宝通研究员给咸阳扣上N个反对“咸阳一体化”的帽子,把咸阳塑造成“一体化”中的反面角色,但其实最早真金白银修路,想要靠“西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是咸阳。

不可否认,咸阳当年有着自己的心思,希望主动融入西安,借力西安的人才、经济、金融资源,承接西安的产业转移,借力西安发展咸阳。

咸阳在2000年代进入迷茫期,“电子城”“纺织城”“保健城”“足浴城”相继破产,“咸阳市政府西迁”和“兴平撤市设区”的规划一件都没弄成,和西安搞“西咸经济一体化”,是想在自身发展不给力的情况下,想要“大树底下好乘凉”。

咸阳在自身财力艰难的情况下,在渭河南岸修了世纪大道,在渭河北岸修建了兰池大道,世纪大道从西向东、兰池大道从北向南,可以说都是咸阳对“西咸一体化”的渴望。

但是这种建立在咸阳承接西安产业转移基础上的“西咸一体化”,致命的缺点就是,在当年西安处在自身都不够大不够强的阶段,几乎就是个放大版的咸阳,自己都吃不饱,绕城之外都没有开发,周边县区嗷嗷待哺,再搞产业输出,那不是辐射外溢,那是割肉放血。

现在回过头来看,世纪大道断头在三桥,渭河横桥断头在草滩,都是可以理解的。

2017年西安大力发展房地产后,一是本身需要大量的土地供应,偏偏西安市内因为城改乱局几乎再无发展空间,必须向外扩展,同时,房地产的兴起还会挤迫原有高占地低效益产业外迁,新进产业也会因土地成本主动在外围布局,西安市区、周边县区、西咸新区、咸阳、渭南可以各取所需。

当西安成为一体化的主力军后,纠缠了二十年的乱局一下子盘活了。

如今,从房地产角度来说,不但西安咸阳早就实现了同城化、一体化,曲江新区也同一众房地产巨头们进军西渭东区,这种趋势日益成为西安都市圈建设的主流。

█“行政一体化”与房地产媒体抱团,张宝通研究员一战封神

在2010年之前,尽管一体化发展缓慢,但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民间舆论上,从来都没有咸阳反对“西咸经济一体化”的言论,反倒是在被划走了大批土地和人口后,咸阳被张宝通研究员一班人扣上了拖延乃至对抗“西咸一体化”的帽子。

2011年陕西省委、省政府调整西咸新区体制机制,开启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建设模式,省上提出“行政区划不变、统计口径不变、利益格局不变”的模式。

西咸新区土地大部分都在咸阳的地界上,按照三个不变的模式,举全省之力建设西咸新区,相当于是在建设咸阳,西安嘴里虽然不说,但它的心里是不高兴的,因此西安对建设“西咸新区”没有积极性。

这也是为何虽然13年西咸新区有一路一带、14年有国家级新区、15年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16年有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诸多的加持,但西咸新区依旧发展不够快原因。

本质上说是西咸新区行政体制没理顺,不如说是出成绩算谁的没理顺,西安不愿意把树种到别人的地里去,对于西安来说是在给别人做嫁衣。

而且与实体经济不同的是,实体经济不太在意土地收益,在意的是产值、税收、就业、未来的长期发展等,这也是西安不惜牺牲巨大土地收益,也要引进三星、华为。但房地产则不同,它几乎没有后继收益,看中的是巨额的、现把清的、一家独吞的土地转让金。

这种模式下,西安西咸新区咸阳之间,没有双赢可言。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民间舆论、智库学者开始营造“西咸一体化”非行政一体化不可的结论,大西安建设必须进行西咸之间的行政区划调整,“三分咸阳”的观点被抛出达到顶峰。由此开始整个民间舆论可以说渐渐不利于咸阳,不断的被指称“阻碍一体化进程”。

张宝通研究员也就此封神,成为意见领袖。

2017年春节,前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对提出“三分咸阳”张宝通研究员进行拜访,西安的主政者和“大西安”的头号宣讲人会面,并不是没有目的的,领导探望谁背后,都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内在含义。

永康书记虽然离开了西安,但张宝通研究员的事业没有止步,由“三分咸阳”“西咸行政一体化”的“学术研究”加码为罔顾事实的对咸阳的肆意攻击。

咸阳对这种舆论压制,可以说完全蒙了,根本无法还手,更加助长了张宝通研究员的胆气和气焰。说好的“西咸经济一体化”几波操作下来,被张宝通研究员营造出了非行政一体化不可的态势,修路最早最积极,甚至划出人口土地给西安,但张宝通研究员扣给咸阳的帽子反而一再升级,乃至罔顾事实,口不择言。

舆论先行、学者背书,历来是最常见的试探手法,可以看做是探口风,也可以看做投石问路。

很多时候舆论这种东西从来都不是无的放矢的,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带着舆论倒戈、压制的意思,就是要破开省上之前定下的“行政区划不变、统计口径不变、利益格局不变”的模式。

一大群房产营销号也把张宝通研究员奉为神明,围绕在张宝通研究员周边,依靠“西咸合体”概念反复炒作,你会发现凡是吹捧“西咸合体”的,都是卖楼的。

至此,依靠市场、产业辐射、规划衔接带动的西咸经济一体化,已经被刻意的扭转为了行政区划变更。

█这次调整的重大现实意义

虽然国家层面对大中小城市全面均衡发展进行了调整,但城镇化建设不可逆转的走上了支持“中心城市”“大城市”“省会城市”的道路,做大做强省会城市已经是种共识。

对于西安来说,只有地是自己的、人是自己的,建设起来才踏实,特别是随着西安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更高层面的政策加持和国家定位,对西安来说必须牢牢抓住“大西安”的建设主导权,毕竟,捏到手里和装到口袋,还是有差别的。

2017年西安代管西咸新区,反映了陕西省期待出现经济双子星想法的破灭,咸阳并不具备和西安组成双核心的能力,在优先发展级上,咸阳必须往后排。

但是咸阳再往后排,也是和榆林并列,排在其他地市之前的,和榆林相比,即使失去西咸新区,咸阳还拥有西安辐射、机场、地铁、教育、矿产资源的便利,一定程度上,比榆林更具优势。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咸阳因为包括失去西咸新区、赵正永余毒等在内的各种因素叠加,来了个就此沉沦,急速下滑。所幸省上及时止损,及时换将,才使得咸阳从深坑中爬了出来。

经过这次调整,陕西、西安、咸阳、西咸新区四方理顺了关系,明确了权限,吃下了定心丸,也许这种方式并不是最现代的、最科学的,但却是最符合陕西实际的。

经过这次调整,各方从行政区划的纠缠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来,这也是陕西各方最愿看到的局面。

█体制中人反体制:咸阳干部市民对抗西咸合并?

咸阳是否“三分”,西安咸阳能否合并,西安咸阳怎样“行政一体化”,且不说它虚无缥缈能否实现吧,一个必须明确的现实是,主导权并不在咸阳,甚至和咸阳没有一点关系,咸阳干部市民更没有理由、没有能力“对抗”,这也是张宝通研究员一系列歪理谬论中最为荒谬的地方。

张宝通研究员说咸阳市长不想做区长,咸阳干部们不想降级,因而对抗“西咸一体化”。

试问几个地市级城市的厅级领导干部,就能影响到地级市、副省级行政区划的调整吗?那么多国家正部级机构、几万人的集团军都能说撤就撤,咸阳一个厅级想“对抗”?

当中国是什么呢?全国全省不一盘棋了?中央省上的领导不好使了?

全国大多数合并的区域,对被合并城市在职人员的安排,都坚持就高不就低,宜宽不宜紧的原则,何况西安是副省级城市,如果真要合并,许多干部的级别待遇是升而不是降,西咸新区代管后的现实看不见?

并入西安,对咸阳老百姓更是有好处。

教育、医疗、交通享受省城条件,社保每年也会多几百块钱,如果能选择,咸阳市民们还希望并入北京上海呢。咸阳市民不愿意,真当咸阳市民是傻子呢。

再说,即使咸阳市民不愿意,又能咋地?举行公投,否定中央省上的决策?

“三分咸阳”,更甚的是西安咸阳合并,,从省上的角度来看,如果只是把咸阳发展较好的地方给西安,将不得不考虑背后带来的民生影响、民意看法,剩下的比较穷的地方如何发展?这都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从国家层面来讲,行政区划调整的背后都得评估收益与成本,特别是西安咸阳这样具有广泛历史影响力的城市,所带来的政治影响,甚至后续的跟风效应。

这些道理,民众们不懂,在那瞎咋呼,或者是一些自媒体为了博眼球,懂了也装不懂,这些都能理解,但是张宝通研究员则不然,他是体制中人,对体制内的事门清。

不然,怎么只见张宝通研究员攻击指责咸阳,却从来不敢指责对此事负有更大决策责任的西安、省上乃至更高层?

那帮地产营销号们还敢点明“肉食者鄙”、领导们都是庸庸之辈、有人为一己之私反对“西咸一体化”、国家省府里的人都没他们有见地,张宝通研究员对领导层最大的指责就是“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擦边球。

人家明白着呢,知道怎样既能火又安全。

根据张宝通研究员的需要,不但咸阳可以因为“对抗西咸行政一体化”将是死路一条,连陕西都是“多年来经济一体化的思路败给了四川行政一体化的模式”,西安更是“已经边缘化了”“如果陕西再不组建大西安,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的新篇章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现在社会上有一类“政客型专家”,领导想干啥,咱就去说啥,领导敢说一,咱就敢说十,领导敢骂谁,咱就敢咬谁,节操风骨尽失。

对于张宝通研究员来说,管你什么歪理谬论,管你什么科学不科学,我只管出位,理论越荒谬越博眼球越好,两地民众越对立越好,火越烧越旺越好,这样光环才能更大些,更亮些。

可惜,张宝通研究员烧了十年的火,让一份文件给浇灭了。

别了,“三分咸阳”,别了,“西咸行政一体化”。

谨以此文悼念。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可昆山和东莞相当于上海和深圳的车间,这就是北京和其他一线城市最大的区别。但北京和环京城市之间,是没有产业链接效应的,他们只相当于北京的宿舍,就是在京工作的人去睡
  • “这是一个漫长的夜晚,有人说月亮正倾泻银辉,在冰冷的田野上,前方杳无一物,除了更多的相似……这个夜晚不会结束。今晚真真切切地被老师、同学、星星和月亮治愈了……有
  • 高一(10)班的故事待续...#寻梦环游记##coco# 下午空闲的时间又看了一遍coco呜呜呜这种题材的电影真的太催泪了“真正的死亡是被人遗忘”mamacoc
  • !!
  • 以前和别人解释一直都是在贴吧和一个地质大学的学姐聊天,被她口中的带空调的宿舍所吸引。不过如果当年考上了,说不定现在灾情对我的影响也会变大吧,唉。
  • #iG电子竞技俱乐部[超话]# 刚才和三次元r粉朋友开黑下路组(那种不nt的rng十年男粉[doge])我用的ig头像,他用的rng头像进去假装路人开始吵架,从
  • 从云上之声结束一起约火锅开始变成了很好的姐妹,嘻嘻。希望明年也能在剧场里见到你们很多回,希望你们未来还有很多很多好的剧本可以演!
  • 1、内眦赘皮过多一般是内双或者单眼皮的人容易存在的问题,可以用开眼角缓解。他们是不是认可你的价值,是否愿意为此付费,这个市场有多大,需要如何去创新,这些才是真正
  • 大部分依赖型作女之所以会有“我撒娇示弱就能得到我想要的”观念,主要原因是因为她的原生家庭。[泪]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第一次投稿lo坑好紧张,价位的话大概180以
  • 无论是哪一种,凡是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都是冥冥之中注定该出现的人,总会教会你一些什么。无论是哪一种,凡是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都是冥冥之中注定该出现的人,总会
  • 而且95年啊,创业前期刚接触到互联网就知道要做服务企业而不是用户的生意,这甚至是25年后的互联网下一个时代的风口[作揖]我真的有点相信马老师是穿越来的人了[作揖
  • #一日一花##晚安心语# ——知行合一晚安!
  • 爱情是建立在理解认同和安全感之上,你们分手之后不代表你没有吸引力,而是你的吸引力被你们的之间的矛盾掩盖了,你对前任来说,只是没有之前那么有吸引力了。积极的心理、
  • 这款沙发整体设计在细致之外无不体现着经典,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美感;奢华的色调和温柔的设计质感,华而不俗,尽享时尚大气,营造一种宁静和谐的客厅环境,精美沙发脚,将优
  • 我好无聊,明天又要开始上网课了,最近好多事,感觉很累,大广赛也有在好好准备,在慢慢准备开学要带的东西,对啦,我下个礼拜就要回学校啦!有点开心 可以见到好朋友啦
  • 个性:庚日生的人具有矿石般的刚直性格,但也有其保守的一面,但这日生的人始终内心很强大,在无意识中不断地锻炼自己,可能是与生俱有的宿命使然。我听完我就惊了,不是说
  • 最难追的6大星座:♏️天蝎 宁可选择孤独也不违背自己内心原则,因为心里有个人放不下,谁也代替不了。人,宁可孤独,也不违心;宁可抱憾,也不将就。
  • 先吃胖再疯狂运动在这个假期周而复始~今天用内蒙古同学自家牧场的牛牛炖了番茄牛腩,据说是天天奔跑原因不像澳洲牛腩和广东的牛腩肥肉很多!山姆的椒麻拌面在我这里可能必
  • 这个微博就是为华晨宇而存在的。追星之后最大的感慨就是内存永远不够用……我真的想买个1024g的手机#左航ZH[超话]##左航0522生日快乐# 各位航姐航妈
  • 我是心静如水,正在参加佛宝居举办的第二期故事心听活动。本次签约仪式上签约15个扶贫项目,资金总额446.2164万元,其中陕西省慈善协会筹措资金300.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