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八大人觉经》——化他方法(二十五)

本经以下从“如此八事”,至最后“常住快乐”,属于总结,也就是本经的流通分。可以分为四节:1、本经的名义,2、自修的功德,3、化他的方法,4、念诵的利益。现在依次解释如下:

3、化他的方法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前面一段经文,只是说明自利的功德,然而学佛的目的,是要自利利他的。本段接着说明要利他,如何化他的方法。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
复还,就是再回来,生死,指生死苦海。菩萨既然已经脱离了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照理应该是住于涅槃,享受究竟的快乐,为什么要复还生死呢?菩萨再回到生死苦海中来,目的是要“度脱众生”。

度,就是化度,脱,就是脱离。菩萨虽然自己觉悟,到了究竟的彼岸,可是舍离不了苦难的众生。好像观世音菩萨,本来已经成佛了,为了救度众生,倒驾慈航,再到生死苦海救度一切受苦的众生,使他们脱离三界六道轮回的痛苦。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所谓大乘、小乘的差别。小乘人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希望自己早一点了生死,脱离苦海。大乘人不但希望自己得到解脱,同时怀着大悲心,在因地中积极地从事一切利生工作,即使证了圣果以后,仍然没有放下度生的责任。

在这里,有一点必须说明的:众生流转生死,是受他的“业力”所牵引;菩萨复还生死,是凭他的“愿力”而受生。因此,虽然是同样在生死海中,菩萨和众生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
这说明菩萨度生的方法,菩萨自己所修的,就是本经前面所讲的八种法门,在度生的时候,再以这八种法门来开示、引导一切众生,可见《佛说八大人觉经》中这八件事,是自利利他的,是最微妙、最殊胜的法门。

令诸众生,觉生死苦
这是菩萨救度众生的目的。众生因为迷恋、执着世间的一切,起惑造业,不停地生死轮回。现在,做菩萨的,在大悲心的驱使之下,要教化一切的众生,使令一切的众生能够觉悟到生死的痛苦,而生起希求出离的心愿。

这一部《佛说八大人觉经》,虽然只有三百七十二个字,如果用心仔细地研究,就会发现正文中有七处提到“生死”,好像第一觉悟:“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第二觉知:“生死疲劳,从贪欲起”;第五觉知:“愚痴生死”;第八觉知:“生死炽然”;在流通分中又有三个生死:“复还生死”、“觉生死苦”、“永断生死”,为什么如此重视生死?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应化到娑婆世界来,目的就是要度脱一切众生,使大家都能够脱离生死的痛苦,只要生死断除,其他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因此,本经特别强调生死。

一个学佛的人,应该常常把生死问题,挂在眉头上,放在眼前,不要把它忘记了,不然,对佛道就不能认真精进。近代净土宗的祖师印光大师,八十岁时,写了一个很大的字──死,下面还有几个小字注明:“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这一幅字,他贴在自己的床头上,用来警策自己,提醒自己,身为学道的人,能够时时念念这“死”字的话,自然而然会精进修持,道业也理所当然地可以成功的。

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在前面第二觉知中,已经告诉我们,“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这是痛苦之因。既然我们知道人生太痛苦了,要解决生死问题,必须从“因”中去下手,没有了苦因,就不会有苦果。所以,在消极方面,必须舍弃、厌离财色名食睡与色声香味触等两种五欲,进一步,再修心圣道。

修心圣道,是断除苦因和苦果的方法。修心,就是修摄意业,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的活动,所谓身口意三业,以意业为主,身和口都要听从(心)意的指挥,所以,我们必须修心、摄心,才能够舍弃五欲,看破世间,在道业上勇猛精进。

圣道,就是圣人之道。佛说了三藏十二部,每一句可以说都是圣道。但这里指八圣道,也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总而言之,学佛的人,谈到圣道,八正道就是我们修持所要努力的方向,时时刻刻不能离开的。八正道,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了。

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 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佛法看世间##修行##文物代言人##遇见艺术#

第186天,张哲瀚,早安呀。小哲,愿你平安顺利,好运连连。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今天看到的一句话,很喜欢。第一次读这句话,是高中时看林清玄的书,那时候就很喜欢,只是不太懂。这些年过去了,才慢慢有了一些领悟。世间本无我,所有烦恼皆因我执。今天,依然臣服于生命,期待好消息。

这么多年,你真的读懂了《西游记》吗?
刘一明《西游原旨歌》节选
二十年前读西游,翻来覆去无根由。
自从恩师传口诀,才知其中有丹头。
古今多少学仙客,谁把妙义细追求。
愿结知音登天汉,泄露天机再阐幽。

1、《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一般认为是吴承恩所作,然而道门中却有不同看法,在浩瀚的《西游记》注疏中,清代著名道士悟元子刘一明所作的《西游原旨》则是必须加以重视的以丹法阐述《西游记》的经典之作。
他认为《西游记》,说尽了世法道法、天时人事、学道修行,乃是古今丹经中第一部奇书。而《读法》一文则是悟元子对《西游原旨》纲领性的论述,是其书的观点综合和思想提炼,笔者在此将该文梳理,以飨各位爱道人士。
《西游》一书,乃是丘处机祖师将历圣口口相传、心心相印之大道公布于众之书。其言古人所不敢言者,道古人所不敢道者。

历来道门中最要紧的便是对于天机的泄露,所以此书在处,有天神护守。因此要读这部书必须净手焚香,保持敬诚之心,千万不能亵渎怠慢。

读者要明白《西游记》的言说方式与禅机颇有相同之处。即都要求人们去追寻言外之意。作者真正的用意或藏于俗语常言中,或托于山川人物中,或在一笑一戏里分邪正,或在一言一字上辨真假,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神出鬼没,非常难以揣测。

那么作为神仙之书,自然不同于世间的才子之书,才子之书讲的是俗世日常的道理,似真实假;而神仙之书所谈的是恢恢天道,似假实真。才子之书注重文辞华丽而义理浅薄;神仙之书却追求深意显得文辞平淡。
整部《西游记》,一案有一案之意,一回有一回之意,乃至一字一句都言不空发、字不虚下,读者须要行行着意,句句留心,一字不可轻放过去。

《西游记》表面是借助佛教题材叙事,实际是丹家贯通三教一家之理的体现,在佛教则以西天取经而证于《金刚经》《法华经》,在儒教则以唐僧师徒推演《河图》《洛书》《周易》之义,在道教则以九九归真发轫于《参同契》《悟真篇》。

因此,《西游》取真经,即是取《西游》这一真经,非在《西游》之外,另有一个真经可取。只不过是借如来传经的故事,传授《西游记》罢了。所以能明晓《西游》的真义,则自然领会了如来三藏真经。

然而《西游记》根本是一部丹书,此中所传的是转生杀、窃造化,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机密,既不是在肉体上下功夫的养生方术、也非是讲顽空寂灭的参禅念佛。
学者须要不着心猿意马、幻身肉囊,要先将那些御女闺丹、炉火烧炼等一切后天色相邪术统统扫除,当从无形无象处辨别出先天虚无之学的真实妙理来,才能功不唐捐。
唐僧与悟空的经历看似不同,实则相通,此书本为唐僧西天取经而名之,何以将悟空故事著之于前?殊不知悟空生身于东胜神洲,如唐僧生身于东土大唐;悟空学道于西牛贺洲,如唐僧取经于西天雷音;

悟空明大道而回花果山,如唐僧得真经而回大唐国;悟空出炉后而入于佛掌,如唐僧传经后而归于西天。事虽不同而道理相同,悟空与唐僧都有自己的西游。

2、《西游》由众多公案故事组成,每宗或一二回,或三四回,或五六回不等。但其主旨都在公案冠首明题说明,因此每回妙义,全在作为提纲的二句中。提纲最要紧的字眼,也就一两个字。

如首回提纲“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灵根”是上句字眼,“心性”是下句字眼。可见灵根、心性是两物,应用心性去修灵根,而不能理解为修心性即是修灵根!

如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悟彻”是上句字眼,“断魔”是下句字眼。表明修炼次序应当先悟后行,悟以通行,行以验悟,然后知行合一,最后归本合元神。

故而篇中虽有千言万语,总不外是围绕此提纲进行表达。同时也应当注意每宗公案,收束处皆有两句总结,同样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不能轻易放过。

《西游》所阐发的是三五合一、贞下起元的道理。唐三藏喻太极之体,三徒喻五行之气。三藏收三徒,即是太极而统五行;三徒归三藏,即是五行而成太极。

并且唐僧在贞观十三年登上取经路程,路上收服三个徒弟,十四年回到东土,此处是最要着眼的地方而书中的通关牒文,唐僧师徒,每过一国,必要先验过牒文,用过宝印,才肯放行。

这是取经第一件要紧大事,更是行道之人修炼之大关目,须要将这个实义追究出来。其实就是告诉修道者,在行之前往往要知,秉持知先行后的步骤,不可忙学瞎练。所以有各国宝印,上西而领,回东而交,始终郑重,须臾不离,大要慎思明辨,方能得真。

如果有心之人看《西游记》往往会发现许多情节有貌似错漏的地方,其实该书大有破绽处,正是大有修道的口诀处。惟有破绽,才能起后人怀疑的心理,所谓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不悟。所有疑问之处,正是体现真人意深的地方。

例如孙悟空曾经八卦炉煅炼,已成金刚不坏之躯,何以又被五行山压住?玄奘生于贞观十三年,经十八年报仇,已是贞观三十一年,何以取经时又是贞观十三年?在莲花洞时,悟空已将巴山虎、倚海龙打死,老妖已经识破,何以在盗葫芦时,又变倚海龙?

师徒四人每过一难,则必先编年记月,而后叙事,其所隐含的即是攒年至月、攒月至日、攒日至时的意思。这与取经回到东土,交还贞观十三年牒文,同一机关。
即是丹法火候中所谓“贞下起元”“一时辰内管丹成”。而在具体故事中,芭蕉洞,言火候次序;通天河,辨药物斤两;朱紫国,写招摄作用。

整部书讲丹法有合说,有分说。前七回就是合说,路数是自有为而入无为,由修命而至修性,丹法次序,火候工程,无不俱备。

而其后九十三回,由性以及命,自无为而归有为,或言正,如诸国土君王,是写正道,而女人国配夫妻,天竺国招驸马,即是证正中劈邪;或言邪,如诸山洞妖精,是傍门,而狮驼国降三妖,小西天收黄眉,隐雾山除豹子,即是劈邪归正;

或言性,或言命,或言性而兼命,或言命而兼性,或言火候之真,或拨火候之差,只是对不过某一方面进行着重分析,不出前七回总纲。

3、此书亦是讲“穷理尽性至命”之学。猴王西牛贺洲学道,是穷理;悟彻菩提妙理,是穷理;断魔归本,是尽性;取金箍棒,全身披挂,销生死簿,作齐天大圣,入八卦炉煅炼,是至命。

观音度三徒,访取经人,是穷理;唐僧过双叉岭,至两界山,是尽性;收三徒,过流沙河,是至命。以至群历异邦,千山万水,至凌云渡、无底船,无非都是穷理尽性至命之学。

所以才有某些情节看似最难解实则极易解,如三徒已到长生不老之地,何以悟空又被五行山压住,悟能又有错投胎,悟净又贬流沙河,必须皈依佛教,才能得正果?

盖三徒皈依佛教,是就三徒了命不了性者言;五行山、云栈洞、流沙河,是就唐僧了性未了命者言。一笔双写,示“修性者不可不修命,修命者不可不修性”之义。

该书尤其教人识得何为真何为假,故在展示真时,会先将假象破除。如欲写两界山悟空之真虎,而先以双叉岭之凡虎引之;欲写东海龙王之真龙,而先以双叉岭蛇虫引之;

欲写悟空、八戒之真阴真阳,而先以观音院之假阴假阳引之;欲写蛇盘山之龙马,而先以唐王之凡马引之;欲写沙僧之真土,而先以黄风妖之假土引之。提醒人们在修丹时往往执著与错误的概念而不自知。

悟空每到极难处,即求救于观音菩萨。其深意是性命之学,全在神明觉察之功。

而讲到唐僧师徒的地方,则每人都用两个名字,其实玄奘、悟空、悟能、悟净,是说道之体;三藏、行者、八戒、和尚,是说道之用。这样就体不离用,用不离体。

名字之外又有别号,如唐僧、行者、呆子、和尚,属于借用的方法,用来比喻世间的学道之人。

而三位徒弟各自都具有丑陋的相貌。丑相者,异相也。异相者,妙相也,也正是丹法中所将“说着丑,行着妙”,让修道之人了悟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深意。

又从变化上说,沙僧不变,八戒三十六变,行者七十二变。以丹法来说,行者为水中金,是他家之真阳,属命,主刚主动,为生物之祖气,统七十二候之要津,无物不包,无物不成,全体大用,一以贯之,所以变化万有,神妙不测。

八戒为火中木,是我家之真阴,属性,主柔主静,为幻身之把柄,只能变化后天气质,不能变化先天真宝,变化不全,所以七十二变之中,仅得三十六变也。至于沙僧,则为真土,镇位中宫,调和阴阳,所以不变。

4、三位徒弟的兵器也大有讲究。
八戒、沙僧都是随身携带。只有行者金箍棒,变成绣花针藏在耳内,用时才取出来。此何以故?作者之深意为钉钯、宝杖代表以道全形之事,一经师指点,就能自己成就。
而金箍棒,乃是历圣口口相传、附耳低言的秘旨,是以术延命之法,在虚无中成就,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藏在耳内。

悟空到处自称是人家的孙外公,四处提及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事迹。其实若从解字角度看,外公,即是内无也;五百年前,即是先天也。

可知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是他家不死之方,不是自身中的事物。

《西游》孙悟空成道以后,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大闹天宫,诸天神将,皆不能胜。何以保唐僧西天取经,每为妖精所困?读者须将此等处先辨分明,方能寻得出实义,若糊涂看去,终无会心处。

最后,悟元子刘一明评判历家注解,其数固然不可胜计,但其中佳解,百中无一。虽然推崇悟一子的《西游真诠》为此中最优,但未免也有所论不及的地方。

因此读者不可专看注解而略正文,更要在正文上看注解,应当先在正文上用功夫,翻来覆去,极力参悟,不到尝出滋味、实有会心的境地,觉不肯休歇。等到有所体会之时,再看他人的注解,扩充自己的识见,那么就能知道他人的注解之好坏与否,自己的心得是否正确。

如此坚持用功,日久必然深入其中。但是之后也不可自以为是,更当求师印证,才能有真知灼见。

以上是悟元子刘一明总结读《西游记》的关键方法,并将上述内容录于卷首,赠与有缘之人,愿读者留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但是山东老家这边,大部分公司都没有年终奖,主要就是发年货,一千两千的,就显得很多,让你费九牛二虎之力搬运,高高兴兴的提回家,故意让周围公司的人和邻居们看到,生怕
  • #生病住院还溜出去偷了8块铁板#[费解]】生病住院应该老老实实地治疗养病,但镇海蛟川一男子竟然“脑洞大开”夜间偷溜出院去“赚钱”最后被民警查到。想到最近住院手头
  • [炸鸡腿][嘻嘻][紫金草]#极禹[超话]#[打call]#极禹 临界暧昧# 进化论里小极小宝的表现都很不错,四年来,六次进化论,一次会比一次进步,其实有问题有
  • 当我在演kinn的时候,我非常清楚一件事,那就是kinn对亲近的人和不亲近的人,展现出的完全不一样的自己。还有就是他对事情考虑的很深,虽然这点我可以理解,但是任
  • 陪护床设计不太科学,腰疼的不行,晚上有黑黑的大大的,三四点我冷的不行,爬到姥姥床上,睡了一会儿,姥姥咳得厉害,天也蒙蒙亮,我就下床给她接热水,去厕所,去洗漱,去
  • [ok][可怜][红灯笼]记住,做好自己就好,这个世界本就不完美,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别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对别人好,但不能期待别人对你好,你怎样对
  • #coffee roaster Jane’s planet# 几件事·于微店省内外下单前请看微店公告确认可等待一周再下单谢谢理解作为发货延期补偿有春日礼物附赠~
  • 很多人肯定会疑惑,黄金的硬度不高,但起码它还是金属吧,古人是如何将黄金化成柔软的丝线织进布里?以服饰体现等级,在古代是一种尤为重要的手段,所以,古人们对衣服的材
  • 【一辆大巴在保加利亚西部发生车祸 至少45人死亡】23日,一辆大巴在保加利亚西部一高速公路上发生车祸,导致包括12名未成年人在内的45人死亡。Au moins
  • 另一方面,玉森对与“元祖”的共同演出非常感激「虽然非常紧张,但是是幸福的时间」。另一方面,在OK的场景中也提出了“请再拍一次”的要求,表现出了不妥协的一面。
  • 相熟的人却都不当回事,并且表示,“会这么说的人到最后也只是说说”——直到威廉拿起冰锥。“对面已经相信了,他没有退路了”......其实威廉本来真没想自/杀,只是
  • 9.世界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坏,你过来,来我身边,我抱你。8.多希望你知道我并不洒脱,然后告诉我,你也很想我。
  • “创作初期,我们请辽博的专家对演员们进行多次培训,让她们对唐代的历史文化和《簪花仕女图》的内涵进行深入了解,这对于演员们提升艺术修养和表现力都很重要。  虽然经
  • 开学第四天 今天½的时间都在睡觉睡的脑子要爆炸除了早上做核酸顺路买的椒盐饼(一块钱一个超便宜[彩虹屁]一口正经饭没吃 刚刚去楼下自动售货机买了好多吃的(仓鼠行为
  • 放眼望去,香远益清的荷花,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希望;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真;有“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的洒脱。在这里,诗意不必远方,绿裙
  • #酒店设计# #民宿设计#设计美学#五塔寺塔,一个小众,却绝对值得一游的北京景点,单说她是新中国北京首批18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名头就说明她的地位。它的
  • 没想到之后却又在令他意外的地方找到,原来是他在无意识中将烟斗藏起来了……听起来好像在上课,不过这种遗忘心理学的愿望,正是解决这次事件的重要关键。家人表面上看来彼
  • 梦里的世界有厌恶的有喜欢的…昨天梦到兔子不再是蹦跳着前进了,兔子可以像人一样站立行走,他们可以自己照顾自己。虽然还是蠢蠢的受人控制,被人绑着…但是也有驯服了人类
  • 蓓趣 | 柔丫 | 米菲 | 百诺恩 | 亲格 | 凯儿得乐 | 纸尿裤 | 尿不湿 | 新生儿#纸尿裤试用装##家有萌娃##kiddol##朋友圈文案##微商
  • 在北京,人们发现有这样一个乞丐,他叫道然,常来往于北京几大宫观道场间,时而东岳庙,时而娘娘庙,时而白云观。 游人问:你这么年轻,为什么不找份工作,靠自己能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