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先生的中药治病之理

作者:刘力红

中医用昆虫土石、草根树皮等物,给人治病,其理安在?

中医药学认为:人与万物,皆天地所生。天地初分之后,便生阴阳二气。天为阳气,地为阴气。阴阳二气互相作用,而成金、木、水、火、土五行。行乃动也,故亦称五运。阴阳二气相互流行,则生火、热、风三阳气与寒、湿、燥三阴气,统称六气。人生天地之间,为天地氤氲的产物。天地阴阳运气反映于人身,则阴阳二气,化生男女,五运化生五脏,六气化生六腑。是人得天地之全气,故为万物之灵,亦可谓人身一小天地也。世间昆虫禽兽、草木金石,虽与人异类,但亦秉天地阴阳之气而生,亦随五运六气而长,故其性与人相通。其与人所异者,唯不得天地之全气,仅得天地之偏气,故其性或偏于阴,或偏于阳,或为苦寒,或为辛热。此万物不及人之处。 倘若人身之气,一有偏盛或偏衰,则盛者有余,衰者不足,盛者克制,衰者受侮,遂使平衡失调,阴阳不和,疾病乃生。此时,中医即用草木金石气性之偏,来调整人体气之盛衰,使盛者泻之,衰者补之,以达到平衡协调,阴平阳秘,则气平而病除。

中医用药治病,归根结底,即是借草木金石阴阳之偏性来调整人体阴阳之平衡,以达到去疾除病的目的。此乃中医以药治病之根蒂。人与万物皆源于天地阴阳、五运六气,以药物气性之偏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药性与疾病丝丝入扣,此是中医用药治病的根本大法,为中医药理之金科玉律。中药种类繁多,性味不一,难以枚举,仅述一二,以明其理。

一、 人参,前人《本草》,或谓人参补气属阳,或云人参生津属阴。此皆以偏盖全,未得人参药性之底蕴。人参产于关东,生于林间阴湿之地,其秉北方水阴润泽之气,故其味苦甘而有津汁。其茎叶,为三杈五叶,三、五乃阳之数。其苗从阴湿中发出,乃由阴出阳,故在甘苦阴味之中,存有一番生阳之气。其秉阴中之阳而生,秉阴则能益阴,秉阳则能补阳,且其形象人,故对人身阴阳之气,皆有补益。又人身之元气,由肾水之中上达于肺,生于阴而出于阳,与人参由阴出阳,同出一理,所以人参大能化气,气化而上,出于口鼻,即是津液。此乃人参益气生津之原理。

二、 阳起石,阳起石生于山东阳起山。其山冬不积雪,夏则生云。云乃水受热腾空之气,故能乘火气而上 飞。此物纯阳上升,故凡人病阳气下陷,阳物不举者,用此升举阳气,效如桴鼓。

三、 蜈蚣,蜈蚣生于干燥土中,其味大辛。此物秉天地燥气所生,燥属金,金性制木,故可治肝风内动外扰之抽搐。从此三例不难看出,运用中药治病,无论草木昆虫,皆要明其药性,欲明药性,必探其终始,参以形色气味,时间产地,然后以药之性,疗人之疾,方可药到病除。中医药科学与西医科学从思想方法、哲学基础到诊断治疗都有着天壤之别,中医的从宏观整体出发,以运动变幻思辨,取天然药食精粹,用模糊调和方法,治疾患于未病,都大大有别于西医的用精密仪器,细查于微观,变动态为静止,辩病于精确的诊治理论和方法。在生命科学揭秘的尖端领域,中西医方可殊途同归,共同开创人类的新纪元。

中医整体观治疗疑难病

疑难病之难,是难在无证可辨呢?还是没有确定具体病变的器官?还是证以认清而无方可用之疑难呢?三者皆有。有病即有证情出现,不是难在无证可辨,而是证多杂乱,无从下手,此其一;其二:借助西医之仪器诊断,以其结果来辨证;其三:证辨清而前无古人示治之例,以方试病又不效;故曰疑难。此三者,皆反映了中医治病,但已无整体观念指导。

中医之整体观念,不独在辨证,而且辨证、论治、评药、组方亦是一个整体,在统一思想的指导下治病的。而现今将其割裂开来,证、方、药各自为政,故有疑难产生。

人生活在天地之中,必须适应天地气机的变化。而天地气机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人也就适应了此变化规律,与天地气机变化同步。中医是用阴阳来表示天地气机的,用它将一年的天地气机正常变化,配合万物的生态状况。将其分为少阳、阳阴、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六种状态,名为六经(经即规律)。

人体与天地正常气机一致,古人就用此六经(气机状态)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此即环境影响生命。当天地间气机异常变化时,天地间的万物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皆有不同的表现。对人体而言,不正之气作用于人体,体内之皮,毛、肉、筋、脉、骨、脏、腑等,就如天地间万物,各自功能结构不同,对不适应环境反馈也不一样。古人命之曰“证”。但对于如此错综复杂之证,古人不似今人,见病命病,见证命证,致使证促进异起,枝叶纷杂,而无从下手。而是寻本索源,出现各种证状是因为不正之气破坏了正常的生态环境。这种不正之气与天地六经中哪种气机相同,便归于哪经,使繁杂之证化而为一,此即为综证归经。这样,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在为简化,只调理体内之生存环境,则器官生机自复。

而对于执着于仪器,此虽名中医,但与西医分毫不差,离中医之道已远,可名为西医之中医。以此心法,则病多见疑难。证辨清而何会无方呢?此因失中医之整体观念的心法。中医在辨证归经后,与天地正常气机相较,利用五行之生克原理,确定出改变这种异常气机状态所需的药物之状态。按图索骥,选我所需。

而作为药物,自身亦是一个整体,有一定的气机状态,这种状态非以药物的成份来表达而是从其色、气、性、味、质、形成表现出来。此种气机状态与六经中的某经(气机状态、环境)相合,名之为归经(昆即药物归经之意,而非现今之入于经络),即为天地某时空的一个缩影。因此,当辩证选定所需气机后,即可从药物中选出与此相结合的药物来。此就要求吾等必须熟悉药物的色、气、性、味、质、形。以此选药,何疑难之有呢?在找不到合适气机状态之药物时,就从诸药组合出这种气机环境,此即复方的来历。

明白中医整体观念,疾病有何疑难?

良心先生的中药治病之理

作者:刘力红

中医用昆虫土石、草根树皮等物,给人治病,其理安在?

中医药学认为:人与万物,皆天地所生。天地初分之后,便生阴阳二气。天为阳气,地为阴气。阴阳二气互相作用,而成金、木、水、火、土五行。行乃动也,故亦称五运。阴阳二气相互流行,则生火、热、风三阳气与寒、湿、燥三阴气,统称六气。人生天地之间,为天地氤氲的产物。天地阴阳运气反映于人身,则阴阳二气,化生男女,五运化生五脏,六气化生六腑。是人得天地之全气,故为万物之灵,亦可谓人身一小天地也。世间昆虫禽兽、草木金石,虽与人异类,但亦秉天地阴阳之气而生,亦随五运六气而长,故其性与人相通。其与人所异者,唯不得天地之全气,仅得天地之偏气,故其性或偏于阴,或偏于阳,或为苦寒,或为辛热。此万物不及人之处。 倘若人身之气,一有偏盛或偏衰,则盛者有余,衰者不足,盛者克制,衰者受侮,遂使平衡失调,阴阳不和,疾病乃生。此时,中医即用草木金石气性之偏,来调整人体气之盛衰,使盛者泻之,衰者补之,以达到平衡协调,阴平阳秘,则气平而病除。

中医用药治病,归根结底,即是借草木金石阴阳之偏性来调整人体阴阳之平衡,以达到去疾除病的目的。此乃中医以药治病之根蒂。人与万物皆源于天地阴阳、五运六气,以药物气性之偏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药性与疾病丝丝入扣,此是中医用药治病的根本大法,为中医药理之金科玉律。中药种类繁多,性味不一,难以枚举,仅述一二,以明其理。

一、 人参,前人《本草》,或谓人参补气属阳,或云人参生津属阴。此皆以偏盖全,未得人参药性之底蕴。人参产于关东,生于林间阴湿之地,其秉北方水阴润泽之气,故其味苦甘而有津汁。其茎叶,为三杈五叶,三、五乃阳之数。其苗从阴湿中发出,乃由阴出阳,故在甘苦阴味之中,存有一番生阳之气。其秉阴中之阳而生,秉阴则能益阴,秉阳则能补阳,且其形象人,故对人身阴阳之气,皆有补益。又人身之元气,由肾水之中上达于肺,生于阴而出于阳,与人参由阴出阳,同出一理,所以人参大能化气,气化而上,出于口鼻,即是津液。此乃人参益气生津之原理。

二、 阳起石,阳起石生于山东阳起山。其山冬不积雪,夏则生云。云乃水受热腾空之气,故能乘火气而上 飞。此物纯阳上升,故凡人病阳气下陷,阳物不举者,用此升举阳气,效如桴鼓。

三、 蜈蚣,蜈蚣生于干燥土中,其味大辛。此物秉天地燥气所生,燥属金,金性制木,故可治肝风内动外扰之抽搐。从此三例不难看出,运用中药治病,无论草木昆虫,皆要明其药性,欲明药性,必探其终始,参以形色气味,时间产地,然后以药之性,疗人之疾,方可药到病除。中医药科学与西医科学从思想方法、哲学基础到诊断治疗都有着天壤之别,中医的从宏观整体出发,以运动变幻思辨,取天然药食精粹,用模糊调和方法,治疾患于未病,都大大有别于西医的用精密仪器,细查于微观,变动态为静止,辩病于精确的诊治理论和方法。在生命科学揭秘的尖端领域,中西医方可殊途同归,共同开创人类的新纪元。

中医整体观治疗疑难病

疑难病之难,是难在无证可辨呢?还是没有确定具体病变的器官?还是证以认清而无方可用之疑难呢?三者皆有。有病即有证情出现,不是难在无证可辨,而是证多杂乱,无从下手,此其一;其二:借助西医之仪器诊断,以其结果来辨证;其三:证辨清而前无古人示治之例,以方试病又不效;故曰疑难。此三者,皆反映了中医治病,但已无整体观念指导。

中医之整体观念,不独在辨证,而且辨证、论治、评药、组方亦是一个整体,在统一思想的指导下治病的。而现今将其割裂开来,证、方、药各自为政,故有疑难产生。

人生活在天地之中,必须适应天地气机的变化。而天地气机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人也就适应了此变化规律,与天地气机变化同步。中医是用阴阳来表示天地气机的,用它将一年的天地气机正常变化,配合万物的生态状况。将其分为少阳、阳阴、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六种状态,名为六经(经即规律)。

人体与天地正常气机一致,古人就用此六经(气机状态)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此即环境影响生命。当天地间气机异常变化时,天地间的万物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皆有不同的表现。对人体而言,不正之气作用于人体,体内之皮,毛、肉、筋、脉、骨、脏、腑等,就如天地间万物,各自功能结构不同,对不适应环境反馈也不一样。古人命之曰“证”。但对于如此错综复杂之证,古人不似今人,见病命病,见证命证,致使证促进异起,枝叶纷杂,而无从下手。而是寻本索源,出现各种证状是因为不正之气破坏了正常的生态环境。这种不正之气与天地六经中哪种气机相同,便归于哪经,使繁杂之证化而为一,此即为综证归经。这样,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在为简化,只调理体内之生存环境,则器官生机自复。

而对于执着于仪器,此虽名中医,但与西医分毫不差,离中医之道已远,可名为西医之中医。以此心法,则病多见疑难。证辨清而何会无方呢?此因失中医之整体观念的心法。中医在辨证归经后,与天地正常气机相较,利用五行之生克原理,确定出改变这种异常气机状态所需的药物之状态。按图索骥,选我所需。

而作为药物,自身亦是一个整体,有一定的气机状态,这种状态非以药物的成份来表达而是从其色、气、性、味、质、形成表现出来。此种气机状态与六经中的某经(气机状态、环境)相合,名之为归经(昆即药物归经之意,而非现今之入于经络),即为天地某时空的一个缩影。因此,当辩证选定所需气机后,即可从药物中选出与此相结合的药物来。此就要求吾等必须熟悉药物的色、气、性、味、质、形。以此选药,何疑难之有呢?在找不到合适气机状态之药物时,就从诸药组合出这种气机环境,此即复方的来历。

明白中医整体观念,疾病有何疑难?

教人行善,首先要明辨究竟什么是善?#道教#

人心不古,其不但不趋善,反更推崇害人利己的事情。圣人之教不得延续,文明之命脉也必将受到压制。基于此,以倡导人们从善抑恶为母题的劝善书才需流传于世,希望世人读后可以真正迷途觉醒。

大道初始,阴阳首判,人世间的善恶本是相互依存。先圣老子曾经给我们描述过一个有道之世界,但随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紧接着以是非、荣辱为典型代表的贪念和欲望开始侵占人们的思想。

一旦缺失了道与德的约束,人类社会不复三代之清明,整个社会状况开始急转直下,以致于社会难以清明,人心不再澄静。

劝善书:倡导人们从善抑恶

劝善,顾名思义是要教人行善,首先要明辨究竟什么是善。以《关圣帝君觉世宝训》为例,文中共提到了38善、46恶事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参考对照。经中曰:“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心是善之源、恶之根,人们为善为恶都源于一个心字。不论有没有行善恶之事,但凡起心动念便已经有了善根和恶苗。

道教早期的劝善书《赤松子中诫经》的序言中曾记录了一则故事,说的是当初宋国大夫薛瑷曾有十子,其中六人瘸跛,一人狱死,三人盲聋生疮毒。有一人名曰子皋与薛瑷相熟,见其家境如此,便问薛瑷,究竟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才招致了今日的罪状。薛瑷痛心疾首,如实回答说,自己贵为一国宰相,在位之时不曾为国家举荐贤才,这是不尽责;路上见人遗失财物自己却心中暗喜,这是不为德。人生天地之间,唯德是立身之本,唯善是处事之道,薛瑷在这两点上都没有尽到为人的根本,所以才招致如此人祸。

子皋闻言不禁大惊,对薛瑷说,按照天道之法,他这样的作为必定是要背诛灭全族的,甚至还要殃及子孙。但“天虽高而察其下”,只要懂得“改往修来,转败为成,不患晚矣”。于是子皋把自己当初所得一卷劝人行善之书传给薛瑷,叮嘱其日日行之。薛瑷跪捧而受。

数年后,子皋又见薛瑷,发现他的几个儿子的病全好了。子皋惊问缘由,薛瑷回答说,并未曾请过医生看病,只因日日按照善书上的训诫行事,见人危难便与之方便,奉行如同己处,没想竟得此大果报。子皋叹曰:“天之报善也,过于响应声、影应形。”并大呼两遍“速哉”。

经文所记载的事例恰恰说明了“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圣言。为善,必有善果;为恶,必有恶报。倘若能放下昔日之恶而从今行善,更是无上功德。

《无上玉皇心印妙经》中又言:“诵持万遍,妙理自明。”劝善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人要明辨善恶,更要让每一个人能亲身去行善事,要把经文上的文字变成生活中具体的事,把涤恶扬善之心用行动表达出来,最终才能达到圣人对世人的期许。

日常生活中怎么做?

那么,凡是有心悔过向善之人,以及愿意恭敬诵持之徒,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

▌诵经礼忏

首要一点,欲有修持,先要诵经礼忏,以明圣人之意。以圣人的言行教训为指路明灯,才可以使人生之舟稳渡迷津

诵经必当虔诚,不可起怀疑诽谤之心。以清净身心读诵经文,不但是在求得神灵护佑,更是通过此方式来涤除自己心中的恶念。时时以经文之中的善意做导引,才更可以明辨自我之迷津。凡是向善之人,必定先要对自己的恶进行忏悔。对外,需要静室明堂;对内,则要内观清净。这是道教自古以来便有的传统。陆修静先师便曾要求道民家中设立靖室、清静别居,不与杂物混淆,只用作礼拜神明或因病因事做忏悔。

道教修行本讲求清净,早晚功课经的第一篇经文便是《清静经》。内心清静,是却恶为善的第一法则。要达到内心清静的途径有很多,除了以静坐内参等修行方式外,最便易行持的方式是诵经礼忏。欲求善果之人,平时可多读诵如《觉世宝训》、《赤松子中诫经》、《太上感应篇》等具有导引作用的善书真经,亦可《清静经》、《救苦经》、《三官经》等太上经典作为修持法门。凡是经文密语,悟一字便可得一字之功,尚需日日持诵,寒暑不殆,时缘即到必证其妙果。

▌行持

其二,读诵之后,行持才是把善心转化为善事的最直接方式。把为善之念行持于日常生活,才是圣人教训的本意。

圣人有垂训,世人依所行。把圣人书于经书自上的训诫依条奉行于日常生活之中,先莫起求功求德之念。为善应出于每个人的本心,而不是以行善的方式为自己求得福禄果报。如果以这样的心念去行善,从源头上便已经是错了。如果水在源头已经被污染,下游的江河也必定不会清澈如许。

圣人朱熹曾作诗曰:“问君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善应该是出于自我的随手功德,是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和私利的,是属于率真而为的。经云:日行一善,三年得其果。每日按照圣人训诫去做事,不苛求,也不强求,善缘到时自然有天曹记录功德果报。

又有人说,虽然圣人教训鲜明,自己也有心为善,无奈总是被俗事缠身,或者在善恶之辨上会产生迷惘。如有此疑问,不妨用“功过格”来作为自己日行善恶的记录。每日记录自己所行善恶之事,然后再三省己身,由此才能得以日日精进,不负祖师宏愿。

据传,“功过格”乃许真君为了解除信徒苦难,托梦传万寿宫又玄子这一纪录善恶之行的方式,并由此传世。仙经《太微仙君功过格》中详细记载了功过格的作用和使用方式,其要求人们把《功过格》放置在床头,每天睡前记录自己当天积功累行的过程,并且一定要保持记录的真实有效。凡是对功德进行夸大、对罪恶进行隐瞒的行为不但不会获得上天的福报,还会因为这种行为而获得罪过。经中倡导人们要有“旦夕朝礼,为国为众焚修”、“为国为民,或尊亲先亡,或无主孤魂,诵大经”等弘扬大善的行为,一人为善,便要利益十类众生。足可见行善本身便是一件大功德事。

又有人自我约束的能力欠缺,此时更彰显出道德、风俗甚至于法律的重要性。人能为善,不仅可以证得自己功德,更可以福荫子孙后代和亲戚朋友。若是为恶,在自我遭殃的同时,还会祸及旁人。由此来讲,劝善的意义已经超脱了单纯监督万民成为一个好人、善人的概念,而是以道德来约束民众,反之又以民众的言行为他人和后人树立起更高的道德标杆。

在人生历程中,后来者总是需要前人的榜样力量做指引的。正如生前以自己的亲身行为验证着忠孝节义的关圣帝君已成为世人效法的楷模一般,每个人在自我为善的同时,其实更能够激励亲朋子孙,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有成为善之榜样。当世人都知善、行善,于自己可得内心澄净,于社会可得政治清明。人人如此,便可证得道祖所谓无为而治的大道之景。这岂不才是民心所归?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李若彤陈浩民同框,众网友哭了
  • 苹果员工慈善捐款,美网友纷纷鼓掌
  • 坐动车迎娶新娘,史上最贵的婚车
  • Google因违反欧盟数据保护规则被法国罚款5700万美元
  • 《创造101》改名「火箭少女」?我差点儿上天台
  • 考古队员被打,背后原因曝光令人震惊!
  • 无人餐厅亮相青岛,众多市民前往尝试
  • 再度回归!周琦重返火箭训练!但哈登却和恩比德打起来了!
  • 出生率创历史新低 中国劳动人口首次下降
  • 被抓时看黄金劫案,背后真相原来是这样!
  • 发改委回应互联网企业裁员:没有出现大规模裁员
  • 【气愤】晋城某校逾百名学生无法高考,临近高三学籍“失踪”!
  • 【饭店用餐中 "瀑布"从天而降 & 3岁男孩遭车碾压 】更多精彩看点&中奖名单戳进来看!
  • “超级狼血月”染红西半球 近200年只出现过3次
  • 第三批游戏版号发放:依旧没等到你,我的国服吃鸡丨每日B报
  • 孙楠房租700元,原因感动网友
  • 曝井柏然倪妮复合深夜留宿未离开 最新回应:假的
  • 法国九名警察自杀_原因让人心痛
  • 赵薇向男友人索吻,而工作人员回答的却是,答非所问
  • 春运扫码坐火车,坐动车迎娶新娘,DG广告女主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