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禅基本含义

“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
定的基本含义;

三摩地,又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译为定。
《六祖坛经》解释:内不动心为定。

成唯识论五卷十九页云:云何为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

谈起佛家禅定,有人就会问:什么叫禅定?它在佛法修证中占有什么地位、有那些种类、如何修证法,等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我这一讲就想从这些基本问题谈起。

首先谈谈禅定在佛法修证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和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佛法小乘的根本教义在业力,它的修证是在业力上起修四谛;佛法大乘的根本教义在般若,它的修证是在般若上起修六度。而四谛六度又都可以统摄在三学中。所谓三学,就是佛法中常讲的戒学、定学、慧学,叫做三无漏学。禅定就是其中所讲的定学。现列一总表以明三学的大旨。
1.戒学—禁戒—止恶修善—摄心为戒
2.定学—禅定—息虑静缘—持戒生定
3.慧学—智慧—破惑证真—修定发慧
释迩牟尼佛人灭之时,扶律谈常,告诫弟子“以戒(波罗提木叉)为师”,可见持戒的重要。但是佛教的持戒,并非教人停留在持戒上,而是教人在持戒的基础上,摄其业动的身心以成其密静的禅定,更依此密静的禅定以开发无上的智慧。智慧圆满具足了,也就是三学圆满修证了,小乘的人才能证得四谛而了个人的生死;大乘的人才能圆修六度而自觉觉他,了众生的生死。何以故?因为无戒则不能生定,无定则不能发慧,无慧则不能成道,小乘无道则不能断集离苦证灭,大乘无道则不能圆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
佛法最基本的实践就是修持三学—戒学、定学、慧学。佛教不论是大乘小乘,不论是显教密教,不论是世法出世法,不论是哪一个宗派,不论是哪一种法门,它都要修持三学。“三学为纲,修行第一”。戒定慧三学就是修证佛法的三大纲领。佛教是讲理论(教义)的,但更重要的是讲实践(修行),讲实际修行,实修实证。真正修三无漏学的人,才算是真正学佛的人。上面三学的总表还可以如下表列:
1.持戒—止恶修善—律藏所诠—依戒而生定
2.修定—息虑静缘—经藏所诠—依定而发慧
3.证慧—破惑证真—论藏所诠—依慧而成佛
人类最大最根本的问题是生死问题,佛就是为了解决人类这个最大最根本的问题而来的,这就是佛经常说的佛为一大事因缘而来。
佛法就是教人们求得觉悟、了脱生死的法门。因为众生有种种不同的根机,针对种种不同的根机就有种种不同的法门,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法就有八万四千不同法门。
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得觉悟、了脱生死。只求自觉自利,自己一个人了脱生死的是小乘。不但自觉,而且觉他,不但自利,而且利他,不但自了生死而要普渡众生,共了生死是大乘。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觉行圆满了的人就是佛乘。
学佛的过程是信(信仰它)、解(理解它)、行(实践它)、证(证得它)。而学佛的步骤,即在每一过程中都具有的三步,都是第一步持戒,第二步生定,第三步证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成佛。
由上所述,可见禅定在佛法修证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也可见佛法修定只是为了证慧成佛了脱生死,而不是为其他—其他都不过是副产品而已。所以佛法禅定不同于儒家气功、道家丹功,与社会上流行的气功更有本质上的区别、根本上的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谈起佛家禅定,有人就会问:什么叫禅定?它在佛法修证中占有什么地位、有那些种类、如何修证法,等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我这一讲就想从这些基本问题谈起。

首先谈谈禅定在佛法修证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和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佛法小乘的根本教义在业力,它的修证是在业力上起修四谛;佛法大乘的根本教义在般若,它的修证是在般若上起修六度。而四谛六度又都可以统摄在三学中。所谓三学,就是佛法中常讲的戒学、定学、慧学,叫做三无漏学。禅定就是其中所讲的定学。现列一总表以明三学的大旨。
1.戒学—禁戒—止恶修善—摄心为戒
2.定学—禅定—息虑静缘—持戒生定
3.慧学—智慧—破惑证真—修定发慧
释迩牟尼佛人灭之时,扶律谈常,告诫弟子“以戒(波罗提木叉)为师”,可见持戒的重要。但是佛教的持戒,并非教人停留在持戒上,而是教人在持戒的基础上,摄其业动的身心以成其密静的禅定,更依此密静的禅定以开发无上的智慧。智慧圆满具足了,也就是三学圆满修证了,小乘的人才能证得四谛而了个人的生死;大乘的人才能圆修六度而自觉觉他,了众生的生死。何以故?因为无戒则不能生定,无定则不能发慧,无慧则不能成道,小乘无道则不能断集离苦证灭,大乘无道则不能圆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
佛法最基本的实践就是修持三学—戒学、定学、慧学。佛教不论是大乘小乘,不论是显教密教,不论是世法出世法,不论是哪一个宗派,不论是哪一种法门,它都要修持三学。“三学为纲,修行第一”。戒定慧三学就是修证佛法的三大纲领。佛教是讲理论(教义)的,但更重要的是讲实践(修行),讲实际修行,实修实证。真正修三无漏学的人,才算是真正学佛的人。上面三学的总表还可以如下表列:
1.持戒—止恶修善—律藏所诠—依戒而生定
2.修定—息虑静缘—经藏所诠—依定而发慧
3.证慧—破惑证真—论藏所诠—依慧而成佛
人类最大最根本的问题是生死问题,佛就是为了解决人类这个最大最根本的问题而来的,这就是佛经常说的佛为一大事因缘而来。
佛法就是教人们求得觉悟、了脱生死的法门。因为众生有种种不同的根机,针对种种不同的根机就有种种不同的法门,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法就有八万四千不同法门。
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得觉悟、了脱生死。只求自觉自利,自己一个人了脱生死的是小乘。不但自觉,而且觉他,不但自利,而且利他,不但自了生死而要普渡众生,共了生死是大乘。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觉行圆满了的人就是佛乘。
学佛的过程是信(信仰它)、解(理解它)、行(实践它)、证(证得它)。而学佛的步骤,即在每一过程中都具有的三步,都是第一步持戒,第二步生定,第三步证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成佛。
由上所述,可见禅定在佛法修证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也可见佛法修定只是为了证慧成佛了脱生死,而不是为其他—其他都不过是副产品而已。所以佛法禅定不同于儒家气功、道家丹功,与社会上流行的气功更有本质上的区别、根本上的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https://t.cn/RxrBSmT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女神 Ma'at 来代表平衡和秩序的概念,因为许多埃及人需要解释他们周围的世界。 这两种力量共同为他们生活的世界带来了平衡,并且是埃及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化石[超话]##贝壳[超话]#37岁女子备孕妇幼体检发现多发子宫肌瘤,其中前壁33*27mm,左前壁36*35mm,西医告知肌瘤超过30mm影响生育,建议手术
  • 领先的依旧是惠星极品差生抄稿1091-毕—“《三重门》手稿是韩寒的抄稿”系列总论:写《三重门》手稿的韩寒与访谈视频的韩寒高度一致,都是文化水平非常低下的极品差生
  • 经联系,因应急车道被占用,救护车被堵yy88ww88【今天,你愿为他们转吗?报警并叫救护车后,医生告知,孩子不能移动,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 《巴伦周刊》对标普500指数中的医疗保健股进行了筛选,选出了近期股价比分析师给出的目标价低最多的四只股票,分别是上文提到的Incyte、Vertex 、Viat
  • 很想去看,不少收获知识非常好奇三星堆是怎么的故事,也更能感受到几千年前的古蜀文明,实用Tips:我推荐必看‼️青铜立像这个青铜大立人是我国迄今为止神秘的环管巨手
  • 关注我比较久的朋友们都知道我唇炎很重,整不好就犯病,去年那次严重得流脓冒水的。然后群里有人推荐了mac唇部打底——用了一次之后天天涂大红嘴唇子【此处感谢停停它上
  • #萬寶竹林[超话]#【平常语·甘露味】 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分欲,自然忧就少
  • 《动感华强北》摄影由华强北街道办主办,由深圳市经典大卫文化公司策划组织,本次的摄影展不仅为摄影爱好者、喜爱动漫的年轻人送上一次视觉享受,为华强北科技艺术节增添了
  • 这让我突然想起前几天抖音里面看到的一个话题:也许的某一天我是会死的,到那个时候我是谁,我在哪,我又在做什么呢?作为一个那么喜欢发朋友圈的人 居然一个月没发日常了
  • 今日凌晨5:26分,在护士顾孟颖的陪同下,笔者去7床室20床去看望时,赵女士精神很好,在潘集区城投公司工作的赵女士和其在潘集区委党校工作的爱人,都说普外科医生医
  • 如果部分没有注明cr,可能是分享自白菜搬运v,那么知道出处的小盆友们麻烦在评论区写下原作,辛苦了,一起开心的生活冲浪叭[赢牛奶]钱钟书谈日本茶道:折腾半天,无聊
  • 对此,东鹏控股在产品上推出新品,包括大板、岩板、暖瓷等;在渠道上,专注现金流优异的项目,要求现款现结,不接受商票支付,重点在于稳定业绩。她压力更大的是,其工厂的
  • 作为河南足球的一个符号,王随生一生致力于河南足球事业,曾带领以洛阳球员为班底的河南队冲上甲级联赛,实现了河南几代足球人的梦想。那一年10月,以赵宏义等9名洛阳球
  • 故具体说来是极不易理解与翻译的。有许多人以为考据是一种最科学研究法,所谓“能够最真实接近历史真相”然对我而言,许多今人对古人的考据学研究只是个笑话而已。
  • TOP2 天蝎座天蝎这个王牌星座,很多人听到天蝎都会俯首听命于他们,天蝎座天生自带着光环,在他们的世界里,天蝎永远是第一,他们的真心就像是宝藏一样,很难将自己的
  • 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率性而行,意念通畅,万般皆由我,无一可由天,我自命自修,自心自明,自性自度,自神自化,虽然独立无依,却能自做主宰,不为所矩全在我,继
  • 他们也容易生出有智慧聪明的孩子,日后也会非常关注培养孩子的心智发展。这类人也喜欢去挑战,去证明自己能做到别人做不成的事,好表现,好出风头,但却实聪明有才智。
  • 时隔五年多,再次被汤唯的美吸引,第一次有想成为什么样的女人,有了具象的样子,我想应该就是我看到的汤唯的样子吧,独特,美丽,平静,还有很多形容词。这一次看完,懂得
  • “难熬的日子里,静静读书,终有东山再起的一天。小雪时节,自然的魅力归于平静,但冬天不是终点而是沉静的厚积,储藏满满一年的收获和力量,静候崭新的开场……307.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