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片中为何揭开瓦就能看到屋内#
【分析】
要搞清楚瓦片底下是啥东西,我们不得不探究传统建筑的屋顶的构成。传统建筑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特征之一,恐怕就是大屋顶了。屋顶的形式有很多,如硬山、歇山、庑殿、攒尖等等,不同结构的房子有不同的屋顶,不同级别的建筑有不同的屋顶,土财主再有钱也只能盖硬山顶的别墅,城门再破烂至少也能放歇山顶的门楼……但从共性上来说,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依靠木质梁架结构将房子支撑起来。直接跟屋顶有关联的,由内而外大概可以分为这么三层:(详见图一)
一、最底下的是椽子。传统建筑用的是抬梁穿斗的结构,与屋面有直接关联的,主要是檩和椽。基础之上有柱子,柱子之上,在进深方向(垂直于大门)有粱、川、双步等等,在面宽方向(平行于大门)枋、檩、连机等等,这些大家搞不懂就不要搞懂,反正一堆木头七七八八搭上去后,到了最顶上的承力结构,就是平行于大门的檩条(也叫做桁)。
檩条之上,垂直于大门方向,从屋脊线两边发散开,像肋骨一样一条条排起来的,就是支撑起大屋顶的“龙骨”——椽子。和骨头相对于人体的作用一样,椽子的铺设方式直接决定着屋顶的基本轮廓。(详见图二)
二、在中间的是“中间层”。术语上叫做“屋面筑底”就是指椽子之上,瓦片之下的部分。要说清楚这件事比较麻烦,花样太多。我们选择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屋面类型。
(一)北方官制房屋经典的处理方法。以下两种方式,依据于宋《营造法式》和清《工程做法则例》,一般用于北方大型官宅或寺庙。
类型一:纤维薄板。大宋的住建部叫“将作监”,该部门曾编制过著名的《营造法式》,该书中将这个中间层的做法称之为“补衬”。《营造法式》卷三十瓦作部分叙述:“凡瓦下补衬,柴栈为上,版栈次之。”柴栈就是芦苇、柳支所编制的片状物,版栈则是用薄板、竹片制作的板状物。根据屋顶结构和等级,一层层叠铺于檩条之上,最后抹上胶泥、石灰膏就可以准备铺瓦了。
类型二:木质望板。这是一种更为精致的处理,就是在椽子上铺设一层木板。人如果站在屋子里,抬头望去,可以通过椽子间隙看见木板,故称望板。望板厚度一般是椽子直径的三分之一,根据清雍正年间《工程做法则例》规定,望板之上还要加上“苫背”工艺,通俗点说,就是在板子上抹上白灰浆混合麻纤维等材料,起到防水、隔温等作用。(详见图四)
(二)南方民间房屋典型的处理方法:南方气候潮湿多雨多台风,雨水很容易被风吹进瓦片缝隙,如果用望板和泥背,不但不能防水,反而会使中间层迅速腐朽。加上南方气候温暖,对于保温的要求较低,而瓦片的合理铺设完全可以解决防水问题。这样中间层的处理就出现了两种倾向:①不讲究密封性②不使用易腐烂材料。
类型三:望砖。望砖是铺设在椽子上一定规格的砖块,每条椽子隔一段距离有一个突出结构称为“勒望”,用以防止望砖在倾斜的屋面上下滑。按照三十年代成书的《营造法原》总结,望砖的铺设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作糙望。一般就是椽子上直接铺筑望砖,望砖之上盖瓦片,不做任何密封处理,纯粹搭积木方式。二是作细望。细望就是要在望砖和瓦片之间加材料了,就是在望砖和瓦片之间铺一层油毡,进一步强化密封性。宁波地区的明清建筑,普遍用望砖,而且基本上是糙望的做法。(详见图五)
类型四:不设中间层。说白了,就是彻底省略中间层,直接在椽子上面放瓦片。这在岭南民居、寺庙中也是非常普遍的。如果你们家老房子能直接从屋内看到屋顶瓦片的背面,就是属于这种做法了。(详见图六,再一次无耻地盗用了前面兄弟的图)
三、最外面是瓦片。中间层之外,就是直接接触外界的,当然就是瓦了。瓦片也是五花八门,我们不考虑材质问题(如琉璃瓦、青瓦等),也不考虑大小问题(如大瓦、小瓦等),按照《营造法原》的分类方式,基于瓦片铺设的位置,分为两种:“瓦之仰置相叠连接成沟者,称底瓦;复于两底瓦上者,称盖瓦”。
(一)底瓦。大家知道瓦片是弯曲的,弯曲部分凸向屋内,仰面朝天,从屋脊叠放着铺向屋檐的,就是底瓦。讲究一点的人家,在底瓦叠到檐口处放滴水,方便排水,防止水流腐蚀封檐板。在北方地区,因为雨水稀少,许多房子的瓦片甚至只有底瓦,在雨水极多的南方可不行,两列(楞)躺着的底瓦之间可是有一条缝隙的,必须盖住!于是就有了盖瓦或筒瓦。
(二)盖瓦或筒瓦。覆盖于并排两片底瓦之上,弯曲部分凸向天空,遮住两片底瓦之间缝隙(豁)的瓦片,叫做盖瓦。在普通民居里面,盖瓦的形状与底瓦差不多甚至一样,主要是放置位置、朝向不同;也有讲究一点的,把盖瓦的形状改成接近圆柱体的筒瓦,比如宫殿顶上多用琉璃材料的筒瓦。盖瓦也是一列一列叠放下去的,讲究一点的,叠到檐口处,加一个花边;如果是筒瓦类型的,就加勾头(南方也叫瓦当)。(详见图七、图八)
每一列底瓦、盖瓦在屋顶部分扣在屋脊内,在屋檐处塞碎瓦片加固;如果是筒瓦,在接近檐口处,还会用长钉从望板、望砖处钉入,并从筒瓦背部穿出,作为固定。反正无论那种瓦,除了屋脊和屋檐这一头一尾有一些加固手段,中间完全依靠相叠瓦片之间的摩擦力固定。因此,上房揭瓦,那是很方便的事情。有经验的老工人,甚至在起新房时故意加密瓦片的叠放密度,以后如有个别瓦片损坏,爬上去把坏掉的瓦片抽去,上面压一压,下面挤一挤,重新调整一下排列密度,就OK了!
【解答】
说了半天,基本上把传统建筑,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传统建筑的屋面结构说清楚了。那么
问:刺客一揭开瓦就能看到屋子里的情况么?
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可能:
1.不设中间层的屋面,揭开瓦片,刺客就能从椽子之间看到屋内。这是最简单的情况。
2.设置望砖的屋面,揭开瓦片,还必须想办法把望砖至少拿出一块来,不是不可能,难度略微增加了。宁波天一阁的屋顶就是典型的糙望做法,民国初年,薛继渭和冯德富带着一个木匠,正是通过揭开瓦片,取出望砖,锯掉椽子的方法进入天一阁偷书的。其实这个方法动静不小,只是当时范氏族人住在隔壁院子里,平时几乎不去书楼。
3.设置望板的屋面,揭开瓦片就可见望板,望板无论横排还是竖排,其每一块面积都大于瓦片,有些互相之间用榫口连接,常见望板厚度在2—3厘米之间,要干掉一整块望板动静太大,不过可以用把小刀子慢慢扣出一个洞,尽管难度增加,但是只要有耐心,还是可以办到的。
4.按照宋制,用“补衬”法搞出来的屋面是不是简单一点呢?其实也不然,《营造法式》规定,即便是小型的廊屋,也要铺设一层竹笆、三层韦箔。刺客掀开瓦片之后会发现,无论柴栈、版栈,都是分为好几层叠在椽子上的。以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为例,据测量版栈最厚处达到30公分以上。面对这种又软又厚的材料,钻孔机恐怕也没啥用处!
综上所述,以不被屋内人发现为前提,第1种情况实际可行;第2、3种相对于麻烦点,如果屋内无人,理论上也能办到;而第4种,要在不搞出大动静的情况下破坏中间层,几乎不可能,奉劝刺客们还是放弃吧!
【P.S.】
还有一位小兄弟问:如今的重新维修过的传统建筑呢?
那情况就更复杂了。这里,我们先把外面铺上砖瓦,内里全是钢筋水泥的建筑去除掉,因为这实际上就是现代建筑,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我们来看看,目前古建筑维修的“新方法”。
目前在宁波古建维修的工程中,在屋顶望砖与瓦片之间往往会铺设一层三元乙丙防水材料,加入这层材料之后,瓦片与屋面筑底之间传统的连接方式就丧失了,为了防止瓦片滑落,在铺设瓦片之前,又在防水材料上再加一层水泥砂浆,一来进一步起到保温作用,二来瓦片就可以“粘上去”。因此,这种维修方法的屋面有两个特点:(详见图九)
1.瓦的功能性作用消失。防水材料和水泥砂浆已经彻底解决了防水保温问题,功能上来说瓦片已毫无意义,此时仅具备装饰作用——告诉你,我有瓦片。
2.为防止三元乙丙材料上瓦片滑落和进一步保温,增加水泥砂浆,于是每一片瓦片都被固定在屋面上,而不是传统的可松动的情况了。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有一位古代刺客穿越到今天,看见一个按新方法修复的古建筑,跃上屋顶……咦?俺怎么连瓦片都揭不动了呢?

【如何做出绵软入味的梅菜扣肉】

这道菜其实不难,但在开始了解做法之前,要先知道,梅菜扣肉是分版本的,来,跟我一起念:

江浙版的梅菜扣肉,和粤菜版的梅菜扣肉,不是一个梅菜扣肉!

粤菜版的梅菜扣肉,是属于粤菜三大子菜系里的东江菜系。东江菜,在广东又被称为客家菜,之所以被称为东江菜,也是因为广东客家地区多遍布于东江流域有关。而梅菜,是客家地区非常有代表性的食材之一,梅菜扣肉就是东江菜的重要代表菜,,可以说是东江菜里经典中的经典。

而如果你想问的是江浙版的梅菜扣肉,则用的就不是惠州的梅菜了,而是江浙地区的梅干菜,没错,就是鲁迅很爱吃的那个梅干菜。

那梅干菜和梅菜有什么区别?粤菜里的梅菜扣肉用的是惠州、梅州等地的梅菜,这种梅菜是用鲜梅菜进行腌制,以惠州惠阳产的梅菜最为出名。而江浙版本的梅菜扣肉用的霉干菜,则多是用雪里红等蔬菜进行腌制。所以广东梅菜和江浙梅干菜,原材料上就已经有差异了。

做法倒是大同小异,所以下面以粤菜版的梅菜扣肉为例讲讲怎么做这道菜。而如果你想要的是江浙版的梅菜扣肉,则按下面材料梅菜1/3的分量的梅干菜,泡一下,替代惠州梅菜即可。

具体做法:
1、材料准备:按一斤五花肉为原料,配比如下:五花肉500g、梅菜(咸或甜)300g、南乳1块、腐乳汁1盐勺、蚝油1盐勺、生抽1盐勺、糖1盐勺、料酒2汤勺、姜片少许、葱少许、老抽少许。
2、这道菜所需主要材料,其实就是梅菜和五花肉方。五花肉要选有明显分层,厚薄一致的。分层如果不够好,那么过肥则腻,过瘦则柴,都不是一道好的扣肉。厚薄如果不一致后面的火候就会很难把握。到菜市场跟肉铺老板说要做扣肉,一般他知道应该选哪块,以及怎么切的。
3、梅菜买回来,不管咸的还是甜的,都需要洗干净,把盐分都洗掉,尤其是咸的,如果不把盐洗干净,则很可能咸到没法吃。梅菜先水龙头洗三遍以上,把表面盐分全部洗干净,再换清水泡一泡,去除多余的盐分,泡半小时后再把水拧干净。
4、洗净之后切一点试试口味,如果咸淡合适,切掉老根弃用,再将剩余部分切粒即可,一般我喜欢切大颗粒一点,不然炒干再蒸就太小了。切若干生姜,将梅菜粒与生姜一起锅内炒熟。
5、将南乳、南乳汁、蚝油、生抽、糖、料酒拌匀成调料,倒入梅菜粒一起翻炒,炒干后留起备用。
6、接下来处理五花肉。锅内倒入清水,五花肉冷水下锅焯水,锅内加入适量姜片和葱辟除异味。水煮开后,焯水大概需要10分钟,如果水没有没过五花肉,焯水的时候就需要翻面一次。
7、找一个盘子或者大碗,倒老抽少许,大概一汤勺,五花肉捞起后,在老抽李六个面都滚一滚。
8、家里有梳针的,可以在皮上扎一扎,没有的话也用牙签扎一下,这样不仅更好上色,也可以稍微避免后面炸的过程爆皮,扎完之后再皮朝下泡5分钟左右,泡好再皮朝上风干。
9、锅内倒一层油,热锅,准备好锅盖,皮面朝下放到锅中炸,噼里啪啦时候就可以改小火了。
10、肉放入后赶紧盖上锅盖,免得太热爆油被喷到。一般小火煎2-3分钟即可。摊凉之后,将肉切均匀片状,厚薄就看自己喜欢了。切的时候注意根部不要切断,这样倒扣时候才能成型。
11、肉切开后,刚才剩下的老抽,可以再抹到肉片中间,找一个碗,把肉放入其中,皮面朝下,刚才做好的梅菜铺满整个碗。
12、放入高压锅中高温加压蒸制,上压后小火1小时左右。如果不想用高压锅,那么蒸的时间可能就要有2小时才能软烂了,不建议这样操作,太费煤气。
13、蒸好之后,找个砂锅或者大一点的碗,扣到碗上。然后迅速翻过来倒扣,这一步可别手滑,不然就前功尽弃了。
14、倒扣后先别急着上桌,要先看下蒸的情况,肉要非常软烂,筷子一插就碎,油腻吐出,才算合格。

这里为了直观演示效果,我是取掉了几片后翻开来的,真的上菜就别跟我一样了,不然菜就不美观了。大概有以上效果做到这样就可以了,加上一点葱碎或者葱丝,就可以上桌了。

这道菜看似油腻,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油,因为高温高压蒸效果如同长时间慢炖一样,使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瘦肉部分软嫩,肥肉部分更是入口即化,加上梅菜的酸甜中和了五花肉原本的肥腻,成就了这道硬菜风味与口感上的平衡。

而脂肪部分融化到梅菜里了,也使得梅菜酸涩褪去,变得油润爽口,且咸度甜度也变得适中,堪称米饭杀手,超级下饭。

这道菜做法上不难,不过是洗洗梅菜炒炒,猪肉焯水上色炸皮,切片后再和梅菜一起蒸,但比较费时间,蒸的过程一小时就没了。但好处是这道菜非常硬,不仅有肉,而且非常下饭,一道梅菜扣肉再来一两样小菜,就可以满足小家庭的一餐所需。

而这道菜,又是粤菜里东江菜的经典代表作,与川菜烧白、江浙梅菜扣肉都有很高相似度,基本上学会这道菜,扣肉类的大部分菜式都能一通百通,例如换成芋头就是香芋扣肉,换成酸菜就是酸菜扣肉,你喜欢的食材都可以尝试搭配,也算是学一顶十的一道菜了。

#微博新知博主##厨艺教程#

【声音】牟宗三:读懂中国经典的方法

中国的哲学,不像西方那样的很有系统,它原初所走的就不是逻辑的进路。譬如说中国思想最蓬勃时期的先秦诸子,如孔、孟、老、庄,大体都不是很严格的逻辑系统。

譬如说读《论语》,《论语》并不是一个系统,而是嘉言懿行录。你可说它是这里一句,那里一句的,零零碎碎的。就是其他的,譬如说《孟子》,《孟子》七篇亦只是弟子的记录。最有系统性的,只有<告子篇上>。从告子曰[性猶杞柳也]一直至上篇完,一气呵成,很有系统性。

按常理论,这比较有系统性的部分,应比较容易了解。事实上却不然。这<告子上>篇,二千多年,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读过的。唐宋以来,《四书》尤受重视,从小孩起便读,一直读到成年、成进士,但读的结果是不懂。

其他的没有系统性的文献,那便更难,这里一句,那里一句,如何来了解呢?故以西方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思想,是很麻烦的,很难了解。

所以有一个洋人就不了解,他说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这样尊崇《论语》?这《论语》毫无道理,东一句、西一句,又没有定义、没有系统,这样而如此的受尊崇,好像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说法,发自西方人,不算希奇。西方人的智慧,要讲话便先要下定义,有概念、有系统性才过瘾,而我们的《论语》没有,故西方人发这种怀疑的态度,是很可理解的。

但渐渐不一定是西方人如此,我们中国人亦渐渐有此怀疑的态度出现。不只是现代的年轻人,在五四运动时的人,已是如此。五四那时代的人,到现在已是八、九十岁,现在看起来,不都是老师宿儒么?但他们都不能读文献、不能理解。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这情形是大家眼前所看得到的。所以研究中国哲学这一方面,读文献成了一很重要的事情。

我们现在奉劝诸位,不要把精神浪费在上天下地找材料找版本的活动上。做别的研究,或许需要上天下地的找材料,但念哲学并不需要如此。我所说的文献的途径的意思,最主要是重[理解]。

民国以来,中国人的对学问的理解能力,丧失的不成样子。你不能说中国人没有聪明,但在这方面,很差、很愚蠢。就算是很普通、很好理解的东西,却可被理解的乱七八糟,人们总要想从那里出些怪花样。如是对古典都不能了解。年轻的人对古典不能了解,还可以说得过去,但老年人、老先生亦是不能了解,全都丧失了理解的能力。

照这样说起来,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究竟是在那里呢?文化的发展,发展出个什么来呢?好像中国人一直都在那里睡觉似的。事实上並不如此,中国人以前是很有理解力的。尽管古代的注疏家也有说法不同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但大体上是能了解的。就只是到了民国以来,了解古典变得很困难。

为什么说以前的人比较能理解呢?譬如说儒家之学,它有其本身的传统,代代相传,有其一定的讲法。如汉朝的经学,你要是讲《公羊春秋》,是要守家法的,他们讲书很熟,有规矩。虽然汉儒的注解只是文句上的解释,但大体上义理是不错的,只是没有说到十分精微的地方。到宋儒出来,把全幅精神集中在对《四书》之研究上,《四书》是最可以把孔、孟的精神显出来的文献。

由于宋儒全幅精神集中于《四书》,所以能够比较深入,比较有深度的理解,汉儒比较不重视《四书》,对《四书》只是作一般性的文献来理解。宋明六百多年的儒学,是有一个中心问题在那里领导着的,因而形成一个发展的系统,大体上是不乱的,他们对《四书》的了解,也许会有些距离,不一定能完全符合《四书》的原意,但大体上是不差的。

他们能把儒学的核心观念抓住,辗转讨论引申,讨论了六百多年,长时间的磨来磨去,总会磨出一些东西,所以虽然他们的用心讨论的范围也许很狭,但就对《四书》的理解,对儒家的核心问题的研究来说,是很有贡献的,你不满意可以,但你菲薄他们,便不可以。他们确能把握儒家的核心,把最主要的骨干抓住,这便成为一个传统。

又譬如你要讲道家,亦有一定的讲法,不可乱讲。如《老子》、《庄子》,文献俱在。《庄子》文章漂亮,大家都喜欢读,但说到了解,便很难。《老子》五千言看似简单,其实亦是很不容易了解。而以前对道家的讲法,大体上是不错的,因那是中华民族自己发出来的东西。

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华民族有虞、夏、商、周相沿的传统一根而发出来的,自有一种气氛,以前的人能嗅到那气氛,故都能了解。现在的人,渐渐不能嗅到那气氛,便渐渐不能了解。故讲道家,是有道家的讲法。后来便是吸收佛教。讲佛教亦有佛教的一定讲法。

佛教较严格,较有系统性、概念性。问题是名词概念太多,很麻烦,那是另一套语言,故很难。但亦有章法,不可乱讲。你要了解佛教,不知要费多少年的工夫才能入,把它把握住,不可以望文生义地乱讲,以为随便看看便可以了解佛教。

中国吸收佛教,从魏晋起,经过南北朝、隋唐,至唐,玄奘回国,便把佛教学全部吸收到中国来,这其中经过了四、五百年的长期吸收消化。佛教代表一系统、一方向,这方向可以说是智慧的方向,了解一个智慧的方向,是不容易的。

所以你若要了解中国哲学这两千多年的发展,便要了解三个义理系统。儒家是主流,是中国思想的正统;道家是旁枝,这可以看成是对于儒家的一个补充,或提醒。后来吸收了佛教,佛教是由另一个文化系统而孕育出来的义理系统,对中国文化刺激很大。所以你要研究中国哲学,便要从文献入手,对这三方面的文献传统,便不能不注意。

亦因此我们读文献是有一定的范域,一定的限制的,並不是泛滥无归徒争博雅之名。读哲学最重思考,不能再是杂而无统、杂七杂八的知道许多东西。所以就义理系统讲,读文献並没有很多,但这並没有很多的文献,民国以来的学者都不能读,就是连对《孟子》也不能理解。

所以我常感慨,这一代的中国读书人,实在对不起古人,对不起先贤。这一代人的思想力太差,连《孟子》亦不能讲,不要说义理不能理解,连文句亦不能通。《孟子》的文句很简单,用不着许多校刊、训诂,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文献,亦不能了解。

我们所谓的理解,便是了解句子,了解句子是不容易的,但这不容易尚只是不容易中之初步,还是比较容易。而句子与句子关联起来成为一段文章,便更不容易了解。至于前段和后段关联起来,成为一整篇文字,要贯通起来了解,便尤为困难。所以你不要以为一段文章没有杂字,很简单,便很好了解。

譬如《孟子-告子》篇有一章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一段,这便是句与句连成一段文章,便很不好了解。这段是公都子问孟子关于人性的问题,说有人说性是中性的,又有人说性有善有恶,为什么你单单说性善,难道那些说法统统都不对吗?公都子提出这问题,孟子便要有答覆,但孟子的答覆却像是凭空而来的:[乃若其情......]对于这一段的解释,我曾修改了三四遍,才觉得较为妥当。这段是很不好了解的。

所以你说训诂明而后义理明这话,乃是没有真正的老老实实的读古典,才会说的话。假使你真正的老老实实的读古典,把古典作古典看,而想真正去了解其中的意义时,你便不会说这话,假若你是《说文》、《尔雅》的专家,你当更不会说这话。说这句话,那是表示你是外行。

古人所谓的讲义理,义便是概念,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连,便是理。形成一概念便要用文字来表达,孔子和孟子在说这些话时,他们心中有些什么想法?想些什么问题?孔、孟的心中总有个想法,有个生命上的体验。

你要懂得孔、孟说着些话的意思,固然要仔细通文字,但同时亦要懂得孔、孟说这话时生命的内蕴,及其文化的背境。若果你对他们的生命没有感应,又把他们的文化的背境抽离掉,而孤立地看这些话,那你便完全不能懂。

现代人了解古典的困难便在于此。现代的人对古典全没有生命上的感应,不知道孔、孟的这些话是什么问题,是那方面的话,不知道他们所说这些话的社会背境、文化背境是什么,而只会用那些不相干的浮薄观念去瞎比附,这便是现代人了解古典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来源于:《研究中国哲学之文献途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8.在严厉惩治上持续发力,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在规范权力上持续发力,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在教育引导上持续发力,增强不想腐的自觉。7.持续加压、一严到底,保持不敢腐的
  • #年轻人真的什么食材都敢进菜谱##95后吃东西主打一个刺激# 我猜我们本地的一道重口味菜全国的知名度是非常低的,那就是菊~花~脑! 薄~荷~味的。 按本地人说法
  • 两丙火正官星来合一辛金,就是感情被争之象,由辛金来取舍两个丙火,看哪一个男人最后能留得下。普普通通却又很伤感的高级文案❶以后看山是山 看海也是海了❷就用野草纪念
  • 回看2022年的消費格局乃屬「塘水滾塘魚」一方面市民難以外遊,不能去日本和泰國玩樂,某程度上「被迫」留港消費。但憑着外賣App及大隊「騎兵」現時居於跑馬地也可以
  • 第一,对于这只手表,既然是贸易单,那机芯绝对是进口,进口岛国的,小的严苛程度你们懂得,所以各位老铁随意拆机对比,性能不稳白送!第一,对于这只手表,既然是贸易单,
  • 我以为他真心后悔,想和我复婚,哪怕我不接受,可是心里总有一些痛快,所以当我听到他和星彩公司合作,看到小猫落在游戏室的围巾时,那种像是被人耍了的感觉,又冒了出来。
  • 但他们的客观性并不总是像看上去那样客观——他们有一个让他们感觉客观的标准,通常是由于“它一直是如何完成的”。受刑戏真实到观众以为他真的受了刑,能让观众感受到痛感
  • 因为恰恰这个装饰坡屋面(挂瓦斜墙)入住之前刷的内坡面那个时间就开始发生渗透漏雨,到处都是“尿渍斑斑”实在难看,一个漏雨坡屋面问题掩盖了10年,今天还是“漏”出了
  • 虽然他也有痛苦,但凭什么因为他的痛苦就要破坏其他人原有的美好呢?所以说,我很喜欢罗丽的点是,她在拼尽一切的去救金王子,当她发现他们找回的过往之心不能拯救金王子时
  • 春天观赏油菜花文案1.✐.ɴɪᴄᴇ ᴅᴀʏ 〰︎❀油菜花已开❀☞趁阳光明媚,赶赴一场春天的约会(☞゚∀゚)☞2.(ノ◕ヮ◕)ノ*.✧ ╭══╮ ╭═══════
  • 但如果大多数人之后婚烟生活遇到挫折,到最后的埋怨都围绕一个主题:都怪某人给我推荐这个选挥,当初我可以做出另外的选择。但如果之后工作生活遇到挫折,大多数人到最后的
  • /最後的相遇也好驚喜,真的很愛相遇的大合唱,而且「而我的 自傳裡 曾經有你」阿宏指著整個體育場裡的我們TAT/真實版本的回到那一天是:我又從國玉走到了場館;折
  • [加减]咳嗽有痰者,加紫菀15g,款冬花15g,止咳化痰;胸痛者,加瓜蒌皮15g,郁金20g,延胡索30g,丝瓜络10g(胸四味)理气宽胸,活血止痛;怕冷易感冒
  • 【守好革命历史旧址,讲好中国新疆故事——走近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卢臻】5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里,讲解员卢臻一如既往地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始一
  • #刘宇宁开始推理吧#| #刘宇宁南珩离十六# |#摩登兄弟[超话]#你眸海温涟,藏山高水远,我的人间,这么多人,这么大的世界,你我相遇,真好@摩登兄弟刘宇宁
  • 玩二次元起码比自己是一座孤岛好多了,尤其又是上班却没什么工作可干的时候最后,p人属性害我非常多其实,别看我现在逼逼赖赖等万一crash崩溃掉就啥也干不了all
  • 但是在关键时刻,为了改变结局,女主反鲨男主……最后两个人还是因为她的擅自改命纠缠在一起,并且发现她不是恶毒女配,她才是那个执笔人....TOP2️⃣《花落时节又
  • 一起来了解一下高仿欧米茄海马300米价格,高仿欧米茄海马300手表价格图片,瑞士名表城象征性的东西有很多,加薇 13 64 57 59 91 (去掉空格)我相信
  • [某某 精品推荐]在记忆的底部,有一款西铁城,光泽上没有百达翡丽闪耀,材质上不如江诗丹顿奢华,但是,这种专属的记忆是以情感堆叠而成。高仿百达翡丽手表这款腕表可以
  • 这个盘的兄友限主星落陷位置太多,并且会照了空劫以及孤辰,一生的人际关系发展上其实都不太容易获得知己深交,朋友之间的缘分很浅,玩着玩就散了。他的盘没有正财星,且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