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最好要少言少语(经典)

《鬼谷子·本经符》中有这样一句:“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少言,心善者,友善待人,人必善待。 少言者,成熟稳重,人必敬重。

人活一世,积口德,少言寡语,远灾祸!

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说的就是一定要管住嘴,学会少言。

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

创建鬼谷门派,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

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

鬼谷子身怀旷世绝学,智慧卓绝,精通百家学问,是纵横家的鼻祖,

是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阴阳家、法家、名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

鬼谷先生是百科式人物,他的智慧教育了苏秦、张仪等众多风云人物。

不逞口舌之快,不给人难堪,更是一种善良与境界。
口舌,意思是口和舌。说话的器官。指劝说、争辩、交涉时的言辞、言语。

指言语引起的误会或纠纷。议论、谈论。争吵;争执。口舌之争。

在嘴巴上分输赢,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真正聪明的人从不执着口舌之争,如果你一味地去争强,去争辩,

即使你占了上风,这种胜利也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你永远无法取得对方的认可。

在生活中无论是我们对还是对方错,不管是我们的观点正确还是他人的观点错误,

或者是当我们被人误会时,永远不要做激烈的争辩。

活得明白与透彻之人,都领悟了不说的真谛,学会了闭嘴。

做人,最好就是要少言少语,做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嘴。

不议论是非,是一种修养

这是个人修养问题,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夫子讲一日三省吾身,

真正的大德都把议论别人的时间用来思考自己自身的问题,讨论别人本身就是错误的!

你可以自己不议论别人,但不能阻止别人议论你。

不要太在乎别人说的是非,不要计较这些,看淡了一切就淡了。

多嘴,不知不觉中就会把人得罪。少言,闭嘴,是一种能力。
因为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好或多坏都会有人喜欢或不喜欢,所以任何人都会有人议论。

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

修养,指人的综合素质;道家的修炼养性等。

语出唐 吕岩《忆江南》词:“学道客,修养莫迟迟,光景斯须如梦里。”

泰戈尔在《触摸自己》中写道:

你跟我说的是否真诚,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你是否能对自己真诚,哪怕这样会让别人失望。

人们总想要让世人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

于是努力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却失去了真正的自己。

修养,包含着自身的品行道德和对生活的感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一个人的修养,不是以容貌、金钱、地位来衡量的,

它是个人的精神长相,也是个人的内在涵养。

真正有修养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花开花落,淡然处之,凡心所至,处处皆是风景。

多虚心听取,是一种智慧

鬼谷子在《符言篇》中说到:“听之术曰:“勿望而许之,勿坚而拒之。”

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

在这一段话中,鬼谷子就告诉了世人如何培养听的原则:

在与他人交流或者是商量事情的时候,不要坚决地拒绝他人提出来的任何意见,

但是也要注意不能轻易和随便地就接受了他人提出来的任何意见。

对于如果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信守;

如果轻易地拒绝了他人的意见,就等于自己闭塞了自己的视听。

仰望一座高山就能够看到山的山顶,测量一个深渊也就能够知道这个深渊的深浅。

多闻慎言,才是最聪明的做法,而非为了吹嘘自己,而滔滔不绝。

少言少语,并非是一种无知,而是一种过人的智慧。

看破不说破,是一种境界

在生活中,对于身边人做出的不妥之事,有时候我们会一眼看破其本质,

但是碍于对象、场合和时机,并不合适说破,

否则,既容易让人下不了台,又可能伤了情。

做人,宁可无言,也不能多语;宁可沉默,也不能说破;宁可糊涂,也不能自作聪明。
境界既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为,人生感悟,

其可表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如何。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总是不一样的。

一个人的经历和悟性最终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道家中的境界其实是精神上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集古人名句描绘了“三界”,对我们读书写作很有启发。

在我看来,境界则说明一个人经过顽强努力后,必然会豁然开朗,感到柳暗花明;

但他不能就此止步,而必须再接再厉,以饱满的情绪和坚强的毅力投入到新的阅读之中。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莎士比亚由于大量读书,掌握了一万多个词汇,

笔下的人物才那样多姿多彩,对话是那样妙趣横生、富于哲理。

读书和观景、说话一样,有距离一说,聪明人常站在书外读书,且选取恰当的角度。

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揭示了读书同认识事物规律一样,需跳出局限,走出狭窄的心境去“一览众山小”。

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做人,最好要坚持少言少语。

文/文字温暖心灵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坐在众人之上的一位老年人冷汗直流,当初就是他安排杨修进入混乱之地的,他只是想杨修死在里面,没想到杨修竟然活了下来,还成了混乱之地的主人……事到如今他
  • 若不解雇,私下从菲律宾新招,她在这4个月里能否安分的好好工作还钱,万一用孩子勒索怎么办?她有很多亲戚,比我们更熟悉社区,我甚至担心即便拿到证据报警撕破脸的话,她
  • #刘宇宁说英雄谁是英雄# |#刘宇宁白愁飞# | .所幸遇见你 从此山河旖旎 都不及你 摩登兄弟刘宇宁✨刘宇宁✨宁哥✨棚✨lyn ─── ℒℴѵℯ·感恩遇见
  •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款简单不失时尚感的法式挑染,真的太洋气了,不挑季节的发色,冷茶挑染雾霾灰色、满满的高级感这款渐变混合染满足你 只需要漂百分之三十 的头发今年新兴
  • 作为理智脑主导的人,看到这样的结果,一定会权衡利弊,三思而后行。而在这些方面,妻子的地位又是高于丈夫的,因此她也可以掌握话语权。
  • 做人一辈子,人品做底子;品行是一个人的内涵,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做人德为先,待人诚为先,做事勤为先;贪欲是修身养德的大敌,个人自重,不贪财、不贪色、不贪利;对人
  • 我也已经三十三四了,再出去发展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了,我也有事业心,想靠我的专业知识得到相应的待遇,改善我的生活,想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王盐老师
  • 新款做了提升加入了氨纶,弹性更好不易变形,以前的小领口脖子大的人一旦撑开很难回弹,这也是一个较大的提升点。原克重为240G,我们做出来是243G属于正常无差别,
  • 我妈咪真的足够浪漫主义 我说我想吃她包的粽子 我的ip显示我此刻在耶耶录节目的地理位置 中国最南端的地方读书 但是我的家在北方 我是一个北方人 我一句想吃她花了
  • 李健的人生哲学,真是静水深流般的,把他以往采访里让人平静舒适的片段整理了一下: 「成功是不是最高标准」 李健:我觉得那是一种傻的哲学。 「关于生活
  • 不过倒是今年去过剧超,去宇日俱曾超还是去年某个事件(忘了哪件,不想搜了[二哈])。[二哈]兜兜转转,盗笔书粉这么制裁肖宇梁和肖宇梁粉丝,不就是害怕嘛,害怕更多的
  • 别太在乎过去的美好,过去的事永远属于过去了;未来的才是我们该在乎的。我们这一生,别离的太多,伤害的太多,是时候告诉自己,该去改变了。
  • 新的一天开始了,不虚度,为众生离苦得乐而念佛!出家不是为了三餐,出家就是要来看破这些,不要有你我的竞争。
  • 其他品牌还没有了解过,但是森歌集成灶真是符合了我对厨房烹饪所需的一切要求,森歌i5智能蒸烤集成灶集多重功能于一体,它取消了传统油烟机头部风轮的设置,将风轮放置在
  • 这四项原则是在合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共同财富,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行稳致远的政治保障,也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友好交往继往开来的力量源泉。共同捍卫多边主义,在涉及彼此
  • 举个简单‮子例‬,比如‮是你‬木命人,‮中命‬五行:火‮金土‬旺,水木‮,弱‬五行中水木是生‮你助‬的力量,火土金‮克是‬泄你的力量,‮样这‬生助力量弱‮克,‬
  • 单词简单不代表就可以使用得当好久好久没有发微博了……最近的压力是真的很大,又很倒霉的被选中统考了。写在孩子睡着后的片刻安静时光继续读写给美君的信那句:“她如果不
  • 第二呢就是大衣哥他在这个名气之下,想要就是借此成就自己,结婚之后他的做法也是无一不证实这一点,口口声声说自己不会直播带货当主播,可是没几天就把这个稳定的护士工作
  • 汇聚全网热门地产资讯,关注房地产数字化转型,兰房链为你呈现今日重要信息: 01、杭州“个人自主挂牌房源”上线56天挂牌2749套8月19日,杭州市二手房交易
  • 我真的会好感动的[泪][泪][泪][泪]因为感觉好欣慰啊于是中午和妈妈打视频了,说了说和wkl又和好的事情,妈妈说就做普通朋友挺好的,不要什么话都和她说了[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