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风效应和很多人错过的美景

这篇讲一讲这次云南的沿途
有一天寻访秋色的历程。

话说川西赏秋小分队临时遭遇成都疫情,
出发前两天,我仔细研判了形势,
并未取消,而是果断启动了Plan B,
也就是和川西一江(金沙江)之隔的滇西北。

具体行程?
并不太重要,
滇西北是我太熟悉的地方。
沿途的气候,海拔,路况,精品酒店,
好看的牧场,好吃的饭馆儿,好喝的咖啡馆,
都在大脑数据库里随时调用。
自虐有自虐的徒步玩法,
腐败有腐败的玩法
(我们无疑选了后者,奢侈到几乎每一天晚上都围着火炉喝红酒。)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选择。

于是,就这样带着小分队一路盲盒开下去。
当然也很享受当小分队到达一个又一个目的地的时刻,
因为会收获很多“wow”“啊啊啊”这样的惊喜之声。
以至于后来友邻们已经完全不问去新目的地住哪里这样的问题了。

滇西北很多地貌和美景几乎绝类川西(比如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就是川滇共享)。
不同点是在于住宿,餐饮,服务意识的高水平。

滇西北是国内最成熟的高海拔山地度假区(虽然从世界水准来看还有很多改进空间),
从基础设施、政府理念、酒店水准、景区设计等各方面都要甩川西好几个身位。
这个感受,一跨过金沙江就很明显。

考虑到可能的高原反应,全程我选的所有住处都在3000米以下,
到迪庆后,因为金沙江畔的奔子栏海拔只有2000出头,
我把行程最后三晚都安排在奔子栏最好的酒店奔子栏丽世Lux,
然后以奔子栏为中心在四周看雪山,看秋色。

奔子栏和一江之隔的四川乡城都是典型的金沙江干热河谷,
气候温暖,仙人掌生长得很好,
河谷两岸光秃秃的,
看上去景色确实没啥可观之处。

很多自驾的朋友就在这附近过江进四川。
沿途看奔子栏,乡城都是光秃秃的干热河谷,
肯定觉得没啥好看的,
一路就开过去直奔稻城了。

他们并不知道,在这干热而荒凉河谷的后面,
藏着绝对不输阿尔卑斯山的壮丽而秀美山地景色,
牧场、冰川湖,清澈山涧、松林、雪山,
一样也不缺。

不过,这也很正常,
就好像疫情之前在欧洲,
每天不知道有多少大巴满载中国旅游者,
从慕尼黑经过因斯布鲁克南下维罗纳,
这些旅游者高高兴兴,
浑然不知他们只要从高速公路任何一个口下去,
两侧山路开半小时,他们就能看到
整个阿尔卑斯最牛逼的风光。
正如世界上所有事情一样,
美景只属于少数乐于探索的人。

乡城和迪庆有无数美景隐藏在光秃的河谷后面,
比如下拥、巴姆、然乌乡、阿布吉,
多年前我就徒步经过。

头天晚上烤火喝酒时,
我跟友邻们讲过金沙江河谷的焚风效应。
别看现在我们所在的奔子栏是干旱的河谷,
但是就在河谷的另外一侧,海拔更高的高山上,植被茂密,松林秀美,
只要有耐心,只消骑马或者徒步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景色媲美瑞士的美丽山谷。

这有点儿反常识,在云南的干热河谷,
植被并不是完全按照教科书上那样垂直分布。
山脚可能光秃秃,
而茂密的植被则生长在海拔更高的山上。

下面讲讲什么是焚风效应。
潮湿寒冷的空气在迎风坡越过高山后,水分蒸发,海拔降低,就会变成又干又热的气流,所过之处庄稼枯萎,树叶枯焦,这种风叫做“焚风”。
焚风是一种又干又热的风,在世界上很多山区都能见到,比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洲的洛基山、前苏联的高加索山区的焚风。
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气温可以突然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在焚风的吹拂下变得像盛夏一样。
在我国天山南北、秦岭脚下、金沙江河谷、哀牢山地区,大小兴安岭等地区,都能见到焚风的踪迹。

这是由于空气越过高山作下沉运动时,海拔不断降低,空气温度不断升高,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图1)。
另外当空气在山地的迎风坡一侧作上升运动是,由于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容易成云致雨,所以迎风坡一侧多降水,而空气翻越山顶之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已经极少,这样的干燥空气下沉增温,就能产生强烈的焚风效应。
因为焚风效应,所以云南奔子栏、红河元江、四川得荣这样的河谷地带即使冬天气候也很温暖。是所在地州的理想避寒地。

在德钦的第一天,是我们的雪山日,
梅里雪山给了我们最大的恩典,
卡瓦格博一天中短短十分钟的露面被公路上行进的我们赶上了,并且找到了安全的停车位拍下了梅里雪山的容颜。

次日则是我们的寻找秋色日。
我当天找秋色的Plan A,
是去奔子栏一江之隔的四川得荣,多年前我重装穿越过,
所以知道那里隐藏着多洛米蒂一样的美景。

但是由于我们秉承一路的自由散漫,
每天11点才从酒店慢慢悠悠出发,
当天往返保护区已经不可行了。
再加上甘孜州的防疫要求是48小时核酸,
我得另辟蹊径。

所以B计划则是在时间可行范围内,
找到一条小路可以翻过川滇交界处的河谷高山,
让大家能惊鸿一瞥河谷山后的美丽秋景。

在已经进入甘孜州开了大半天
然后被乡城的疫情防控点劝返云南后,
我并不死心,终于在中午吃饭的小餐馆墙上的纸质地图上,
找到一条通往雪山垭口的当地盘山小路。
还不知道这个季节能不能通车。
在询问过当地村民以及威逼利诱司机之后,
开着中巴一路盘山翻山
通往干热河谷的背后
一路上是真的一辆车也没有,
果然,
干旱的景象和植被都慢慢发生了变化,
等到前方数次被牦牛群拦住去路,
我们就进入了秋色斑斓的牧场之路。
我们就沿着这样让人惊叹的秋色前进,
直到路上一个巨大深坑挡住了我们车的去路
我们才掉头往回返。
因为这些绚烂植被和蠢萌的牦牛群
这一天的寻访秋色之旅,
已经心满意足。

#带着微博去旅行##ESCAPE #

【一生粉丝无数,却在93岁拍了一部最“心碎”的片子[心]】他出生在另一个时代。在跨越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之旅中,他历经传奇,目睹过自然世界中最壮丽的奇景和最扣人心弦的戏剧性时刻。

2019年,93岁的他拍了一部纪录片,时隔一年,又写了一本书,它们有同一个名字——《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这段旅程,记录了这个时代的悲剧——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螺旋式下滑。因为遥远,绝大多数人并不能真切地感知到自然世界的衰退,唯有他积累了厚厚的“证据”,因为这一切就发生在他的一生当中。

“若是我明明看到了危险却一声不响,我会非常内疚。”有生之年,他剩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向世人发出一份自救倡议书。

这位现年95岁高龄的老人就是大卫·爱登堡,这颗星球上的生物最年长的挚友。

因为看见 所以悲伤

爱登堡的一生,都行走在荒野中,他几乎踏遍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除了出于从小的爱好,他还把这一切归功于自己的好运气。

26岁那年,他给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广播节目投去简历,被拒绝了。不过,有人看到他那份落选的申请信,邀他到BBC电视台工作,他选择了尝试。

那是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他幸运地搭上了全球航空业起飞的顺风车,才可能去到那些隐世之地,从此享受来自大自然生命的馈赠,60年不曾间断。

很多人知晓爱登堡的名字,是因为他拍摄了许许多多享誉世界的自然纪录片。

《生命的进化》《活力星球》《生命之源》《植物的私生活》《蓝色星球》《冰冻星球》《地球脉动》……通过这些纪录片,很多人才真正认识了大自然。

在他非同寻常的职业生涯里,他始终保持着幽默,充满活力,从未有隐退之意。

可就在《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的镜头面前,那张熟悉的脸因为衰老而“下沉”,他的眼睛不时时地离开镜头,不发一言,他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悲伤之中。

这部纪录片和同名著作与他此前所有的作品都不同,这是他经过深刻地审视,把那些“最美纪录片”背后,来自自然的哀吟,以及他所亲眼目睹的拍摄对象发生的命运变迁,说给人们听。

“现在回看我早年拍摄的影片时,我认识到,虽然当时我自觉身处荒野之中,徜徉于一个原始的自然世界,但那其实是我的幻觉。即使在那时,很多大型动物就已经非常稀少。”爱登堡在书中写道。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爱登堡都在环游世界,拍摄一部梦想已久的纪录片《生命的进化》。摄制组前往39个国家,拍摄了650个物种,走过了约250万公里。而他们明显地意识到,有些动物变得越来越难找了。

1978年,他去拍摄山地大猩猩,在非洲中部森林深处,这种动物只剩下300只。当时,小猩猩的市场需求量高,非法捕猎者为了捕捉一只小猩猩,会不惜杀死数十只成年大猩猩。

爱登堡第一次见识到生态灭迹的情景是在东南亚。1950年代,婆罗洲有3/4的土地是雨林,能看到很多红毛猩猩。但到了20世纪末,婆罗州雨林面积已经少了一半,另一半变成了单种栽培的油棕园地,那是个已死的生态系统。

他从60年前第一次见到红毛猩猩起,婆罗州的砍伐作业已将他们的数量缩减了2/3。

1990年代后期,爱登堡制作纪录片《蓝色星球》,海洋生态是它的主题。可自1950年代,大型商业渔船开始进入国际水域,捕捞世界各地的海产,到了20世纪末,渔船已捞走了大海中90%的大型鱼类。海洋生物多样性热点开始消失,浅水区的海洋生态也渐渐消失。

1998年,摄制组无意间发现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珊瑚礁白化现象。“期初我们觉得漂亮,后来才猛然惊觉,此景是个悲剧,因为眼前所见其实是一副副白骨。”珊瑚白化的原因是个谜,后来科学家发现,在多数发生珊瑚白化事件的地点中,都是海洋迅速变暖的地方。

2011年,爱登堡制作《冰冻星球》,那一年的全球平均气温比他出生那年高出了0.8摄氏度,这一变化速度超过了地球过去1万年中任何时候的气温变化速度。

过去30年,北极夏季的海冰减少了30%,地球上的冰盖越来越少。

也是在那时候,爱登堡在沿俄罗斯的北冰洋海岸目睹了令他心碎的一幕:

海象的主要食物是生长在北冰洋海底几个特定地点的蛤蜊。在潜水觅食的间隙中,海象会爬到海冰上休息。

可是,现在供它们休息的海冰都融化了,结果它们只得游往远处的海滩。合适的休息地点寥寥可数。

于是,占太平洋海象总数2/3的数万头海象只能挤在同一片海滩上。密密麻麻的海象挤得喘不过气来,有些海象只得顺着岩坡爬到悬崖顶上。

离开海水的海象视力很弱,但悬崖下方大海的气味是清楚无误的,所以它们就试图抄近路进入大海。一头3吨重的海象从悬崖上翻滚下来摔死的景象令人难以忘怀……

从爱登堡1950年代拍摄纪录片至今,世界上野生动物数量平均减少了一半,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野性。

“这就是我的证词,这是我这一生经历过的地球退化的过程,但故事还没有结束,要是我们再不停下来,下一个时代出现的环境毁坏,将比我这一生所经历的更加严重。”

如何感知人类以外的生命

虽然爱登堡在全世界有无数的粉丝,很多人甚至是看着他的纪录片长大的,但也许鲜有人能真正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爱登堡的独特,是来自他孤独和心碎的一面。”资深纪录片爱好者、青年作家邓安庆告诉《中国科学报》,“因为他比我们地球上绝大多数人都活得更久,经历得更多。”

“爱登堡开始认知的世界还没有这么大规模的生态破坏,他最初选择从事自然纪录片工作,是出于对自然界的好奇,想要去探索。然后通过镜头告诉人们,这个星球是多么的多元,多么的壮美。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亲眼见证了曾经的伊甸园一点一点崩塌,他视为珍宝的东西一点一点破碎,那种心痛是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

在观看、阅读爱登堡的作品过程中,邓安庆意识到他的生命已经和自然融为了一体,“他对自然理解和思考的深刻性,远非我们这些后来者能够触达的,这是有很高门槛的。”

爱登堡在他自传的结语中写道:“我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且不愿停下制作节目的脚步,最根本的原因只是,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比凝望自然世界并尝试去理解它,更为深刻的快乐。”

“与此同时,他发自内心地觉得,如果人类再不努力,地球真的要走向危险了。而他自己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更想争分夺秒地去工作。”邓安庆说道。

难就难在,荒野对大众来说,太遥远了。爱登堡曾在《关于自然历史电影如何激励人们》中说过:“人们不愿意去拯救他们一无所知的东西。”

所以他一辈子的事业,就是用纪录片的方式进行科普教育。把科学家研究成果中的客观数字可视化,并最大程度地去激起人们情感的波澜。

可即便如此,也未必人人都能感受得到。邓安庆的体会是,要真正与人类以外的生命产生心灵上的连接,最终要靠人们走进自然界,拉近物理距离,产生直接的接触。

不必是遥远的荒野,城郊的一片田、一座山、一条河足矣,前提是要学着观察、了解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动物如何觅食,如何迁徙……当人们在现实世界产生了疑问,反过来再从更多的纪录片、书本中去寻找答案,这样不断循环往复,与自然的连接才会变得牢固,并且无论走到哪里,这个世界都是不枯燥的。

给全人类的自救倡议

201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研讨会、201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议、201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近年来,年过九旬的爱登堡带着他的纪录片出现在各种国际会议上,他发表演讲,参与电视访谈,为人类挽救自己的最后机会奔走呼告。

爱登堡说,他用一辈子探索生物世界,终于确定了一件事,“重点不是拯救地球,而是拯救我们自己。”

当他站在30年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废墟上时,他惊奇地看到森林取代了城市,野生动植物接管了那里的一切。

“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无论人类有过多大的失误,大自然最终都能克服一切,生物世界会顽强地活下去,人类却不能。”

那么,人类究竟应当如何自救?希望并非渺茫。爱登堡在纪录片和书的最后提出了重新野化世界、保持万物可持续性的观点,并针对国家和个人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他引用了研究地球系统的顶级科学家约翰·罗克斯特伦和威尔·斯特芬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探索出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内部运作和固有弱点,发现了9条“星球界限”,包括了生物多样性损失、空气污染、臭氧层浩劫、气候变化、海洋酸化、化学污染、化肥使用、淡水取水量、土地流转。如果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不超过这些界限,生存就是可持续的。

如果人类欲壑难填,突破其中任何一条界限,就可能动摇生命支持系统,给大自然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针对这些生态界限,爱登堡提出要转向清洁能源,科学地管理渔业、设立海洋保护区网,退耕还林,发展垂直农业,倡导更节制、更平衡的生活方式等等,而能真正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人类要超越自身对“增长”的执念。

不过,爱登堡勾勒的并非是一个“生态乌托邦”世界。因为他清楚地知晓,人类社会内部,依然是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世界。

他特别提到,最近的一次研究估计,人类对生命世界的冲击几乎有一半是由最富有的16%的人造成的。最富有的人在地球上惯常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可持续的。

“我们必须不仅学会在地球有限资源的范围内生活,还要学会如何更均衡地分享这些资源。”

他解释,具体而言,在筹划通往可持续未来的路径时,必须要考虑人类福祉的最起码要求,包括体面住房、医疗服务、清洁饮水、安全食品、能源使用、良好教育、足够收入、政治声音和公平正义。

在他看来,这些社会条件和之前的9条生态界限一样重要,只有同时满足了,人类才能真正维持一个稳定安全的地球。只讲生态界限,是没有意义的。

这是一位悲天悯人的老人给予这个时代最深切的叮嘱,让人无法不动容。#读书# https://t.cn/A6M2udpA

今年是@水木年华 成立20周年,本该荣光无限,却被《乐夏》打上油腻标签。郑钧说,他们火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儿呢!卢庚戌也说,挫败让他找到新灵感。于是,古都安阳成为一次心灵之旅,两位老大哥带着20岁学弟去感受80年代的老浪漫,一曲《坦白书》完成自我疗愈。

中国音乐旅行纪实节目《边走边唱》水木年华×河南安阳《老牌罗曼蒂克》腾讯视频即将上线 @水木年华卢庚戌 @水木年华缪杰 @水木年华陈秋桦#边走边唱2021#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同时,三大运营商都积极推出各种优惠活动,有效降低自家5G套餐的资费,让更多用户用上5G套餐。业内竞争日趋激烈或将成为催化剂。
  • 作为职业生涯场均20分的得分手,以及球队第二好的进攻发起点,他在萨克拉门托的投篮表现是12中4,存在感基本上不高,容易让人忘记他登场了26分钟。 他几次防守都做
  • #minor美萌插画课[超话]##Procreate[超话]##插画师成长记[超话]# ʜᴀ͟ᴘ͟ᴘ͟ʏ ᴇᴠᴇʀʏᴅᴀʏ̆̈ ♥想和你永远好奇又贪玩&quo
  • 因为当站在未来回忆起此时此刻,有些细枝末节,甚至有些我们认为很重要很重要一定不会忘的东西,居然轻而易举的忘掉了。当下的我们,快乐与否很重要。
  • 冬季无法抗拒的减龄神器冷空气逐渐降临[大毛略略],狠开心又可以看见醉美的雪了 那么鞋柜里雪地靴基本就不可缺少了 可也得有个过渡期,不是特别冷的时候一双豆豆鞋是可
  • #萌娃养成记[超话]##打怪养娃[超话]# 小萌圆的第一幅大作今天化身“莫.汤圆儿.奈”~在心理咨询中,很有趣的一句话是:“有关系,就没关系~” 讲的是当咨询师
  • (语义12.27停更,20天后,我们2021年再见太太肝不动了!好好休息叭❤️✧ෆ◞◟˃̶̤⌄˂̶̤⋆biubiu#语义错误[超话]# #시맨틱 에러#
  • 从公交车站走到家里这十几分钟 我已经收了四个0617并且吃完了 这位大佬 真的谢谢你让我在最后一天感受到超鬼王的快乐 这tm才是超鬼王的神!今晚想抛弃小熊三胞胎
  • 你是人间琳琅。你是人间琳琅。
  • 我话太多了,把她聊睡着了(-_-) zz我自己兴奋了!#和辰辰子的一天# 和辰辰子的一天,应该就是吃吃喝喝随便再参加培训[害羞][害羞]晚上用了人生中第一次的前
  •   “这是国家对绵阳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也是绵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真实写照。在会场内,每位企业家的座位上都有一份为他们
  • 差不多写完了…但是想明天交嘿嘿[拳头][拳头][拳头]趣野游 | ‮秋中‬‎帐篷家‮华年‬‎No.1·做兔灯小朋友‮是总‬‎喜欢涂涂画画的,‮子孩‬‎们的脑海里
  • 中午抢课有些课虽然有没抢到的,但结果很完美哦(感谢小伙伴们给我的建议[兔子]);中午和室友一起吃泡面,点炸鸡,吃饱饱就睡觉;睡醒收拾收拾去上青马班,书记讲的很有
  • 】[奥特曼][奥特曼][奥特曼]奥特曼的粉丝在哪里?官方快闪店降临近铁百货海阔天空总店咯[偷乐][偷乐][偷乐]♦️最丰富、最全面的周边♦️昭和、平成、乃至新
  • 这个案件本来很普通的案件,却因为法官在判决书上的一句话,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我想说的是:现在和当年情况不一样了,只要你不是在人迹
  • 因为一直很想找到整部111课的视频无奈多方努力 只有音频……神奇的是 这位师兄在外网帮我找到8节课竟然,其中就有缘起特殊的第83课……时光荏苒~一转眼,三年多过
  • 元气森林满分微气泡葡萄味道 果蔬汁含量100%简直是不爱吃水果的我的福星耶 现在吃什么喝什么都要看看热量 这款味道绝了 热量还很低 没有什么负担 每天一瓶提高免
  • 不可见官星,恐盗财之气也;喜印綬者,能生身主弱故也。财多盗气,本自身柔,年运又或伤财,必生奇祸;或带刑併七杀,凶不可言也。
  • 守住心底那最美风景,成为一种风度,宁静而致远;守住记忆里最美风景,成为一种境界,悠然而豁达;守住生命中最美风景,成为一种睿智,淡定而从容。守住心底那最美风景,成
  • 同时,抗击新冠疫情,需要高质量的信息公开,在积极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面前,网络谣言往往就无处遁行,其荒唐可笑的本来面目就会完全展现出来,这对群众也是一种教育,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