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曹丕“招黑”的两个传说】 因为“七步诗”上了热搜,曹植自然而然也被热搜了。前不久,《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推出封面故事《曹操·缔造魏国》,并以系列文章介绍曹操纵横捭阖的故事。这中间,都绕不开曹丕。
  曹丕即魏文帝,在位七年。他的文治武功虽然并非特别出色,但也不能说平庸无为。那为什么对他的评价偏低呢?很显然,“七步诗”“心机男”抢甄氏的故事,都一直在给他“招黑”。尽管这两个故事或被证伪,或最多“莫须有”,但因流传太广,很多人仅凭朴素的满腔义愤,就恨起他来,曹丕确实有点冤。
  曹丕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传说往往“更让人相信”
  从两个故事说起。最为人熟悉的,莫过于他逼曹植写“七步诗”了。
  《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了这件事:魏文帝曹丕命令曹植,七步以内写成一首诗,否则杀头。没想到,曹植七步之内,吟出那首流传至今的《煮豆诗》。
  虽然不少学者从各种角度论证,这个故事应不属实,但丝毫不影响其广泛流传,并为大家津津乐道。
  这个故事形成的效果,类似如今娱乐圈里那种“虐粉”套路带来的结果,粉丝们因为同情自己的“爱豆”受到打压,反而加倍支持。那么,曹丕不挨骂谁挨骂?
  娶到甄氏的故事里,曹丕妥妥地被塑造成了“心机男”,这对他又是一个大大的减分项。
  甄氏原本是袁绍儿子袁熙的夫人,才貌俱佳,家世也很显赫。按某些“趣历史”的表述,曹操攻打邺城,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想据甄氏为己有。意想不到的是,曹丕捷足先登。原来,曹丕也早已听闻甄氏貌美,借此机会率先冲进袁府,抓到甄氏,并大大方方地请求曹操,把她赐给自己为妻。事已至此,曹操也没办法了。曹丕计谋得逞,顺利抱得美人归。但是,“心机男”的称号也就坐实了。如此心机,岂能不令人鄙薄。
  围绕甄氏的故事至此并没结束。排在“建安七子”首位的孔融,因为曾拿这件事讽刺过曹操,引来杀身之祸。听说曹丕娶了甄氏一事后,孔融一本正经地对曹操说,这事再正常不过了,以前,武王伐纣,就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本来,曹操一直感觉此事有点夺人妻室之嫌,闻听有这样的历史掌故,非常高兴,于是,赶紧向孔融打听,语出何典?孔融回答,以今例古,应当如此。曹操这才明白,孔融是在讽刺自己,心里暗恨不已。在此之前,孔融经常对曹操傲慢无礼,早已惹得曹操大为不满,他这番“过嘴瘾”无异于火上浇油。最终,曹操借别人奏免之机,把孔融杀头了事。孔融作为一位名士,如此丧命还是引起很多人的惋惜与不平。尽管关系间接,这件事的一大块罪过,也被记到了曹丕头上。
  还有一个说法,曹植名作《洛神赋》,也与甄氏有关。据说,曹植也是非常倾慕甄氏,思慕而不得,于是以甄氏为“蓝本”,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写下了这篇辞采华茂、气度雍容的赋中名篇。当然,这也是无稽之谈,好事者附会而已。但是,那些相信这个故事而为曹植鸣不平的人,还是把责任追到曹丕那里。
  种种传说,虽不是事实,编造故事的人可能觉得有趣,像相声中甩了个“包袱”,但对于曹丕的名声来说,却极有杀伤力。这么多“黑料”,曹丕名声能好到哪里去?
选拔人才“勿拘老幼”
  按正史记载,曹丕在文治武功方面,都还能够称得上有所作为。
  曹丕去世后谥号“文”,当然与他好文、“文治”有关。《三国志·魏书》评价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曹丕之好文,一是诗文创作颇有成绩,二是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简而言之,他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开七言诗创作风气之先。文学理论方面,写出了《典论·论文》,许多观点卓有见识,影响至今。
  在文治方面,他非常重视文化和选拔人才。《三国志·魏书》记载,黄初二年,曹丕即位后的第二年,因为注意到“阙里不闻讲颂之声,四时不睹蒸尝之位”,遂下诏设宗圣侯,奉孔子祀,并命令鲁郡“修起旧庙,置百万户吏卒以守卫之,又于其外广为室屋,以居学者”。
  黄初三年,曹丕下诏选拔人才,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有司纠故不以实者”。这个选拔人才的标准可谓不拘一格,明确要求选才不要受年龄等条件限制,真正有才华的人就要擢拔,而且明确命令政府部门对那些“不以实”取才,仍然机械呆板按条文操作的,进行监督和纠正。
  这些政策,对文化和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文治方面的举措,曹魏政权也是一脉相承的。曹操生活的年代,鹿逸中原,群雄纷争。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最大可能地笼络人才,曹操主张“唯才是举”,提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都可以量才适用。提出这样的主张,可能也与曹操本人的经历有关。《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可见,他虽然小时候很聪明,但并未走那条由学入仕之路,反而有点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据了解,东汉官僚选拔采取“察举制”,至汉顺帝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上书“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同时要求官员考察对象必须满足基层任职“满岁”的条件,朝廷同意并颁行。汉桓帝本初元年,对基层任职时间的要求进一步延长,必须满10年才可以。按专栏作家江上苇的说法,曹操举孝廉,“时年20岁不到——无论是按照阳嘉制的很年40岁,还是按本初诏的基层锻炼10年,他哪项都不满足。”更何况,他还“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各种条件都不具备,曹操仍然被成功荐举。这样一个特殊经历,可能让曹操认识到,如果严格按照那些条条框框,许多像自己一样的人才,会被拒之门外。这与现实需要严重不符。所以,他后来颁布《求贤令》,提出要“唯才是举”;后又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要求举荐“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而且强调“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至曹丕,如上所述,同样要求“以实”取才,起到了承上启下、延续文脉的作用。
  曹叡(魏明帝)做太子时,即“唯潜思书籍而已”。即位后,认为“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曾下诏要求各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他还认为,“世之质文,随教而变”,要求选拔任用有真才实学者,“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后来,还曾专门下诏,把曹丕所著《典论》刻石,“立于庙门之外”。
  可惜,魏明帝时,已经“大权偏据”,诏令也被臣僚们当成例行公事,还有谁愿意去推行落实呢。
厚葬都是“愚俗所为”
  此外,在军事与社会治理方面的为政理念,也颇能显示曹丕与众不同的个性。
  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当了皇帝后,曹丕仍然面对诸多军事行动,包括魏国内部发生的叛乱。或许是厌倦了刀兵生涯,或许是心存悲悯,他一直希望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魏书》中记载,山贼郑甘、王照及卢水胡率众投降,时已嗣位丞相、魏王的曹丕非常得意,在众多谋士臣僚面前,接连列举出历史上很多先例,证明自己力排众议、不必用兵而让对手来降的策略有效、有功。曹丕还特别表示,“吾今说此,非自是也,徒以为坐而降之,其功大于动兵革也。”能够运筹帷幄,尽最大努力避免刀兵相见,不战而屈人之兵,确实值得称道。
  主张简葬,并以身作则。按《三国志·魏书》,曹丕将陵地选在首阳山,对于身后事,通过“终制”作了详细交代。其中,明确提出,陵墓需“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即不封土,不种树,不建寝殿,不造园林,不修神道。曹丕认为,“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葬了,就要像藏起来一样,让别人找不到。那些大造陵墓,招摇厚葬的,纯粹是“愚俗所为”。此前已经有无数实际例子说明,厚葬更容易被盗墓。一旦陵墓被盗挖,对于逝者,无异于受刑,如同“戮而重戮,死而重死”。所以曹丕反复叮嘱,如果不按他所说的办,就是不忠不孝。曹丕去世后,他的丧葬事宜即按“终制”执行。
  曹丕主张简葬,并非突然异想天开。首先,是有思想基础的,这方面与曹操一脉相承。另外,应该也有多方面的现实考量。客观而言,他有为自己打算的因素,希望百年以后,能真正入土为安。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为治国算计。毕竟,长年不断的战争,给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破坏,如果再兴厚葬之风,必然会造成社会生产和财富的极大浪费,由此又会挤压其他需求。比如,军队筹集物资就会遇到更多难题。如果军队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战斗力又如何保障?倡导简葬,节约资源,类似一系列问题都能得到有效消除或缓解。事实也是如此。
  从这些政策来看,曹丕还是很有远虑的。有远虑,则大致能把握和顺应大势。但是,他当了七年皇帝就去世了,很多政策的效果可能才刚刚显现,有的甚至因为世乱而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应该也是导致他在社会评价上拿“低分”的一个原因。如果他能多在位几年,又会是什么情形?有没有可能拿出一整套令人惊叹的治国良策,直接改变天下版图?这个问题肯定又是众说纷纭。怎么想象大可天马行空,也不必较真,因为历史都已经发生,再离谱的想象也不过是图个乐而已。总之,曹丕属于那些八卦传说的受害者,反过来说,正是凭借那些传说,曹丕才为更多人知晓,这也算历史的一个补偿吧。

#野史趣闻##新星v计划# 【男儿有泪不轻弹,圣人孔子为什么会三次流泪?】#野史##v光新星#
“男儿有泪不轻弹”大概是中国男人受到的第一性别教育。可最近读《论语》发现孔子也曾流过泪,而且不止一次。当着众弟子的面流泪,以致于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件被记入典籍。这多少让人感到意外。一个其智若圣的男人缘何流泪?

一哭丧主

《论语》有两处记述了孔子的哭泣,其中一次是为丧主。“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临丧哀,不甘。日哭,则不歌。”孔子早年曾治丧礼,他主持的丧礼应该很多。可如何一遇丧主在旁便食不甘味并哀伤哭泣?这也太没有职业水准了。即使“丧,与其易也,宁戚”。那也应该是丧主悲戚,何至专业主持“哀”而“日哭”?那一定是触碰到了孔子的痛。

史上有一哭丝毫不逊孔子。“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舜为天子曾跑到野外对着苍天放声哭泣,这又为何?孟子解其故,“怨慕也”。3岁丧父的孟子将心比心很容易就读懂了圣人的号泣。原来皆为“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也”。舜,“五十而慕者”,是天下首孝。同理孔子“终身慕父母”亦当是大孝。3岁丧父,17岁丧母的孔子心中一定贮藏着潮水般不停涌动的追慕之情,尽管他魁梧高大且有“岁寒松柏”的刚毅坚强。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凭借《蓼莪》的失枯之痛我们不难体会孔子的“哀”“哭”。每有丧主在旁孔子的思亲之绪便会砰然而至。那一日孔子食不能饱腹,味不能甘甜,一个酷爱音乐的人一整天都不再歌唱。那一日,他像从一条悲伤的河中走出,整日滴着思亲的泪水。这让两千多年后的我唏嘘不已。孔子“遇”丧则哀,悲则便哭,这不是仅有“丧事不敢不勉”的职业态度可以做到,也非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能够圈点。一定是将每一个生命都浸润在他博大的胸怀中了。

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爱自己的父母是最重要的。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又如何去爱他人。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世道理从流着思亲泪水的孔子口中说出时,我们真切感觉到他推己及人的真诚笃实。也才深刻领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话语中的恳切期待。有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理想宣言的孔子告诉人们,君子知天命,仁者要“爱人”。孔子的哲学从来都不空洞和抽象。所以哭泣是“仁”的事,不哭定是“不仁”的事了。我想刘邦断不会哭的。项羽声言要拿他的爹熬肉汤,他居然戏称可以分一杯羹。杨广也不会哭,否则不会弑父杀兄。在他们心里,亲情大不过一国之利。而一旦眼里只有利哪里还会有泪。一个没有了眼泪的人又怎能是一个真正的人。

二哭子产卒

《孔子家语》和《左传》都记载了孔子的又一次哭泣。子产卒,孔子闻之泣:“古之遗爱也!”子产,孔子闻其名未谋其面的郑国宰相,一个执意改革的政治家。他离世的那一年孔子30岁。30岁的孔子可还没有接受南宫敬叔两兄弟随其学礼,授徒讲学的伟大生涯还没有开启。30岁的孔子也还没有适周拜会老子,虽鲁人皆知“鄹人之子知礼”,可问礼的计划已在酝酿。30岁的孔子尽管有了“委隶”“乘田”的历练,但还没有机会向齐景公说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世名言,虽然他的仁道思想学说已经确立。

30岁的孔子饱足了精神,蓄势待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勉励君子的同时,孔子也勉励自己。一切都正在起步的孔子多么希望有更多的力量彼此呼应,结伴而行,共同挽救礼崩乐坏的世道。郑国子产、齐国晏子在孔子看来都是施行仁道的种子选手。尽管子产铸刑鼎,孔子观点与之相左。“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孔子以为刑与法管得了身管不了心,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而“礼”可以明德,德可以明心,心明了身自然可以正。

孔子一身的事业尽在修身。但修身不是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孔子真正想要的。孔子与子产的目的一致。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故子产“宽猛相济”,显效郑国,孔子便称美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认为子产不论修己还是治人都称得上敦伦笃行。子产古道遗风,像一面镜子,折射上古风景;又像是一颗火种,给人以希望。可这面镜子碎了,这颗火种熄了。“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子产死后,“国人哀亡”。孔子则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空寂,以致不免“出涕”。这一次孔子的泪水与私情无关,而只关乎理想,关乎仁道了。

三哭颜回英年早逝

《论语》还记载了孔子晚年的一次哭泣,为颜回。颜回早死,69岁的孔子动真格地大哭了一场。泪肆无忌惮地流,以至一旁的人见了不知所措,“子恸矣”。孔子泪眼迷蒙地问:“我伤心了吗?我哀伤到了极点,不自觉就哭成了这样,我不为这个人伤心还能为谁伤心呢?”颜回的死像是在孔子的心上扎了一把尖刀。“吾道之穷欤。”他仰天长叹:“噫!天丧予!天丧予!”那一刻,已是风烛残年的孔子一定感到阵阵眩晕,如濒死般窒息。

颜回的死,对于孔子不啻于是又一次的丧子之痛。68岁时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死,《论语》并没有记载他的悲伤,只记载了孔鲤之丧有棺而无椁。仅隔两年,那个13岁入师门,“于吾言无所不说”又“视予如父”的颜回先他而去,垂垂老矣的孔子着实不能自已。颜回就像他的一个影子,“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颜回“闻一知十”,孔子喜爱不禁,对子贡说:“弗如,我与汝弗如也。”全不顾子贡是否能承受得起。颜回又是那么不可或缺,“自吾有回,门人益亲”。令孔子“不亦乐乎”。

周游列国时,不论是在陈绝粮,还是于蔡被困,颜回都陪伴在他的左右。在匡地颜回曾与大家走散,孔子心急如焚,对追上大伙的颜回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回竟像膝前尽孝的孩儿一般回答说:“子在,回何敢死?”一句话说得孔子心里暖洋洋的。可语声盈耳,晚生已逝。暮年的孔子再一次感到四顾茫茫的孤独和寂寞,还有突然袭来的绝望、悲伤,泪水又怎能不肆意流淌。

当然,孔子之“恸”不独这感人的师生情。有复圣之称的颜回仰慕夫子,追随夫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几近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孔子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最重要的是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

在孔子的眼里颜回最接近理想人格,“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于是孔子向颜回讲述了自己最重要的思想观点,“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等于是把自己的梦想托付给了颜回。孔子预想着自己百年之后颜回掌门可以继续未竟的追求。颜回成了孔子人生的最后安慰。可颜回骤然离去,这让孔子猝不及,又是多么残酷的打击。“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今也则无。”心力劳瘁的孔子无法抑制也无法掩饰自己的悲伤,也无需抑制无需掩饰,泪水尽管奔泻。让两千多年后的我们顺着这泪水的痕迹就读懂了孔子,而不只是把他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

颜回走后不久这位至圣先师也走了,仅仅过去了4年。

我们都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这句话还有下文,那就是“只是未到伤心处”。孔子虽然作为一代圣人,可是他也有自己的情感。面临自己心爱的弟子、尊敬的君主、志同道合的伙伴的死亡消息,这个顶天立地的男儿也忍不住落下泪来。

古时有个男人发家致富后,对小儿子十分宠爱。谁知一天晚上,小儿子却失踪了。10年后,他才知道儿子被拐后成了太监。当他跟皇上说了此事后,却意外牵扯出一件往事,他后悔不已。

金陵城有麻姓人家,十分受王家贵族喜爱,时常能够得到他们赏赐的一些金银财宝,也因此这户人家的生活很是宽裕。

这户人家的家主名叫麻闲,家里育有四个孩子,其中最喜爱的就是八岁的老幺麻钰,绫罗绸缎,珍馐美味样样不缺,养凤凰一般,宠着这个儿子。

一天晚上,麻钰听说外面在过节十分热闹,就想出去玩一玩,让家仆和他一起出门散散心。

街上挂满了灯笼,到处都是贩子的叫卖声,在麻钰的记忆里,父亲对他保护得很好,以至于他很少能够见到这么热闹的人间烟火,心里也十分激动好奇,就东看看西摸摸,四处凑热闹,完全将身后的家仆抛之脑后。

家仆们看人这么多,也害怕和小少爷走丢,就紧跟着他,但到了一转角口,麻钰突然钻进了人群中,不见了,家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人,就扩大了寻找范围。而此时的麻钰正趴在一家客栈门前,望着他们四处焦急的身影,心里暗自窃喜。

忽然,一个人拍了拍他的肩膀,拿着串糖葫芦对他道:“小朋友,想不想吃糖。”

麻钰见惯了山珍海味,却从没吃过这样的糖,很是好奇,可吃了没几口,却忽然感觉脑袋一阵发晕,便不省人事了。

再醒过来时,就发现自己正躺下一张富庸华丽的床上,房内的装修比自家房子还要精致富贵,麻钰好奇地四处打量着。

打量了没多久,就听见有人走进的声音,麻钰吓得爬进了床底。来人见屋内没人就骂骂咧咧地叫了其他人进来,要给个交代。看其他人走后,麻钰赶忙爬了出来,想要翻窗逃跑,可没走几步就被发现,被一个叫冯公公的人给抓了回来。

被抓的麻钰又被关进了房间内,之前的男人也跟着走进了房间,将房门紧锁,而后的一个小时里,内院都能听到麻钰撕心裂肺的哭叫声。

当天晚上,将麻钰抓回来的冯公公来给麻钰洗了个澡,安慰道:“你也是个可怜人,谁叫你倒霉是那个人的儿子,你以后呀,只管跟着咱家,好处自然少不了。”可麻钰早已昏迷不醒,根本听不到冯公公的声音。

次日,麻钰醒来后哭闹不止,冯公公就将他关进柴房里,要他好好想清楚。过了几天,又痛又饿的麻钰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冯公公将他带了出去,并给他断了凡尘欲念。

自此以后,这世上再也没有了安稳天真的麻钰,却多了个名叫冯生的小太监。

冯生跟随冯公公在这大院里当差,再大一些时,才知道自己进的这可不是普通的大院,而是皇宫。

转眼就过来了十年,一日,宫里举办宴会,受邀的不仅有王公贵族,还有些民间的富商大贾,大家齐聚一堂十分热闹。

这让冯生想起了自己走失前那街上的繁华热闹,不由心生思念之情,可怎么想却都记不起父母的模样,神伤之余就悄悄溜到后花园的河边放起了河灯。

好巧不巧,就遇见了也在放河灯的麻闲,麻闲看他长相清秀,身材高挑,只是瘦弱了些,想着自己的小儿子若是还在,定然也已经这般高了吧。

两人看着彼此,倒也有些心灵相犀一般,相互聊起天来。

交谈中,麻闲意外得知冯生是被骗来的,而受骗的时间竟与自己的小儿子失踪的时间十分相近。就连忙追问道:“你腰后面有没有一块乌红色的胎记?”

正当冯生震惊之时,麻闲一把抱住了他,一边说着道歉的话一边痛哭不止。冯生听了他的歉语才明白过来,面前的正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不由得喜极而泣。

分别后,麻闲气不打一处来,就在宴会上当众指控冯公公将他小儿骗来做了太监的事,皇上听后,就将冯生和冯公公叫来对质。

冯生陈述了当年发生的事情后,表示想要离开皇宫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孝敬父母,而冯公公大喊冤枉的同时,还说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真相。

原来,麻闲的发家史并不光彩,他其实是一个人贩子,专替有钱人家找清秀的小书童陪读,也因此发了一笔横财,而被买的孩子中就有张万顺的小儿子。而张万顺只有这一个独子,当得知是麻闲拐骗时,就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他小儿子带给了冯公公,好让麻闲也尝尝这丧子之痛。

如今真相大白,冯生得以解脱回到家中,而张万顺、麻闲和冯公公也因为拐卖或包庇拐卖的行为,都被收押关进了大牢。

这个故事改编自《夷坚志》,故事中的麻闲为了赚钱,就忘记了做人的底线,不顾他人的感受,狠心卖掉别人的骨肉,这样的人,迟早会自食其果。

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麻闲丧尽天良,而因果报应的苦果也最终都落在了自己和儿子身上;张万顺为替子报仇,以恶惩恶,也是不可取之举。但说到底,可怜的还是孩子,为人父母,不光要将孩子照顾好,还要以身作则,当一个善良且正直的人,唯有这样,才会有好的福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剧版镇魂 #你们永远特别# 沈巍僵立了几秒钟, 缓缓地伸出手,在艳阳高照采光良好的正午, 拿到赵云澜眼前晃了晃。赵云澜眼神有一点不易察觉的迷茫和散乱, 对他的
  • 拜登沉思了一下:我向你保证,我们将能够做到这一点……俄罗斯方面立刻不依不饶,很有个性的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强烈要求美方给出解释:说,拜登的威胁,到底有没有付
  • (仅代表自己)我不想看到了……还记得时影黑衣给我的惊艳的感觉,我想一直保持着那种新鲜感!我爱公社生产队的黑糖珍珠鲜奶茶[打call]这次的美甲我也好喜欢禁止路透
  • 我们要常拥一颗感恩之心,感恩自然、感恩生命、感恩生活中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着的人……#就这一刻#【陕西西安未央区建立466个小区工作站,及时解决民生问题——把服务
  • 然后,在所有的啼笑皆非里让我们思考人生,看透人生 ​#每日一善[超话]#❤️ #每日一善# ❤️ #阳光信用# 【️路互评,️tag ️hui字】在社会主义建设
  • /灰棕大地色眼影盘是我个人挚爱的配色,能够在棕色的基础上给予多一分灵动和清透。一个「本我」#Tour the Color World with Mady# /原
  • 第一季刚开始的时候记得还有看到很多人说小姬很出戏,太闷了之类的话,到后来就像她所说的,笨笨地努力。你知道吗,几天前我最开心的还是每晚九点四十从教室离开骑着单车戴
  • (任冠青)#大学如何不虚度时光#【大学4年考证近20张,就是“不虚度时光”?(任冠青)#大学如何不虚度时光#【大学4年考证近20张,就是“不虚度时光”?
  • 很多人为这个男孩不值,也有很多人鄙视女孩,这是正常反应,但是反过来想想,也为这个男孩庆幸,通过这件事看到了女孩子的真实面目,比结婚后有了孩子出轨或者离婚的代价相
  • 比如我初三开学时得了肠胃炎,因实在撑不下去便请假了两天,在往来于医院和家中的奔波中和我桌上堆积的一大沓试卷中...我开始坐下来审视自己的饮食问题:爱用汤泡饭 吃
  • 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没有因为主角而毫无自己的故事他们将自己的故事与主角联系到了一起就如半月, 小裴将军而主角我们的怜经历了很多很多从高高在上的太子殿下, 飞升
  • 最后的彩蛋真的也好绝哈哈哈哈不知道能不能说,但是真的梦幻联动了!最后,想说IMAX真的体验感超好
  • 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例(太原市小店区1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例(太原市小店区1例)。
  • ●90%家庭只需支付几十元包月服务费,就能享受放心、省心、便捷、经济、健康的全屋净化直饮水,比自己购置净水器更加合算,更加安全。本公司8年高校赞助经历已赞助全国
  • 我的青道!我的御泽!
  • (看起来是以教练和参赛者的身份去的,莫名感觉有一点点好磕 哈哈哈)9月13日-15日,儋州分时段开展部分区域核酸检测,戳看详情↓#儋州“0801”疫情##海南疫
  • #于文文[超话]##于文文实体专辑幕间剧# 26年来从来没有追过星的我,在这个夏天遇到了你,追星星的人,余光满满都是你,亿万星辰犹不及。图片是星星实拍自己用的,
  • ?2020.7.17 雨转阴or晴那些爱你的人的祝福或许会迟到但总会到来[羞嗒嗒]7.16 农历5月26作为一个在闰月出生的人生辰是一个很奇妙的时间刚刚我在涪
  • ”也就是说,皇太极说莽古尔泰,曾经为了邀宠,杀了自己的母亲。这种辈份混乱的婚姻关系,在传统汉文化观念里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的女真风俗中,则是司空见惯合情合理的
  • 简约但不凑活的活着简单却也快乐的活着#我的镜头下##晒个旅游照# 今天是世界旅行日,不禁怀念起那些用脚步丈量世界的日子!想着这双跑鞋陪我跑过了第一场马拉松,这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