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杨宁)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连续向须菩提发问:“如来有肉眼不?如来有天眼不?如来有慧眼不?如来有法眼不?如来有佛眼不?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须菩提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佛为什么忽然向须菩提提问起五眼六神通的问题?在此先谈什么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五眼六神通”是修证佛法者证入空性后具有的能力。五眼与六神通相配,除肉眼外,每种眼都带有一定等级的神通,是每个人自性本有的功能,每个人都有,但只有进入如来真空境界,才能全部开显出来,五眼代表不同等级的证量。

肉眼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只眼睛,只要不盲,就具备肉眼功能。可以视山河大地,也可以通过所见揣度、推测过去与未来的一切人、事、物,只是不太准确。但因人类认为万物实有,因对物质的执着,故五眼中肉眼障碍局限性最大,无法透视任何物质背后的东西,而且时空对其也有障碍,无法观到视力范围之外的一切,无法远距离遥视,无法看到极微小的一切(比如细菌),也无法看宏观的东西,同样无法真实地看到过去、未来等。

天眼、慧眼、法眼建立在一定的定力基础之上,有很多类众生在能力上天生具备,但在心性的开悟上,没有佛弟子的知见。这三种眼看一切更透彻,时空物质的障碍几乎很少。比如可以遥视、透视、微观(像显微镜一样)、宏观(如将整个银河系纳入眼底),观看过去发生的事,预测未来等,可以用意念移动、转移、变化物体等。只是从天眼到法眼等级递增,同时配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神通的大小从天眼到法眼递增,比如天眼的五种神通与法眼的五种神通是不一样的。佛眼是成佛后具备的能力,可以彻万法源,在神通中也是最究竟圆满,而且只有佛眼具有六通中的漏尽通。

这是五眼在能力上的启用。在心性的开悟方面,禅宗祖师六祖说:“一切人尽有五眼,为迷所覆,不能自见。”故佛教除却迷心,即五眼开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罗蜜法,初除迷心,名为第一肉眼;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起怜悯心,是名第二天眼;痴心不生,名为第三慧眼;著法心除,名为第四法眼;细惑永尽,圆明遍照,名为第五佛眼。又云,见色身中有法身,名为天眼;见一切众生,各具般若性,名为慧眼;见性明澈,能所永除,一切佛法,本来自备,名为法眼;见般若波罗蜜,能生三世一切法,名为佛眼。

佛说的五眼是当我们真正破尽所有相时,即像拿掉了心性上层层遮挡的东西,对万法的真相了悟得越来越清晰了,同时也圆满开启我们本有的能力,我们将它起个名字叫“五眼六神通”。

因我们现在听讲的人大部分都没有神通,所以佛说肉眼,大家马上还能联想到自己的一双眼睛;说天眼,大家都就认为长在眉心,因为神话故事中的神仙们眉心都有一只眼睛;但说到慧眼、法眼、佛眼,大家就不知道长哪儿了。自性如来无形无相,其实本质上五眼并无生处。在此,我们关注的是佛为什么开始提问须菩提关于五眼的问题?

对未开启五眼功能的人,佛这样提问的时候也许只是几个字,但对于须菩提以及在场证阿罗汉果位的大弟子们,他们有不同证量的神通。佛说天眼,他们已身心中呈现出的即有天眼的境界和认知,慧眼即呈现出慧眼的境界和认知等。在前面第十四品中,须菩提谈到:“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这说明须菩提至少有慧眼的证量。

当然,佛在此问须菩提这些问题并非是与弟子们比神通,也并非是说如来有五眼六神通,你们快点证入吧,更不是说我现在比你们厉害,看,我圆满证得了五眼。佛法中视“五眼六神通”是小术,真正证入果位的菩萨只把它们作为度众生的一个工具。尤其阿罗汉们以寂灭为乐,长久住在灭尽定中,不启用神通。所以在《法华经》中,大家都读到过当佛放光惊天动地大显瑞相后,又说有一个最高知见没有告诉弟子们时,有五千比丘退席了。除慈悲心不够、自以为证得之外,其实有一个小原因,是他们不屑于观看这些如魔法幻化般的神通境界。但阿罗汉们不屑观看,不代表他们没有。他们大多数有天眼、慧眼或法眼,随这些能力的开启,他们在禅定中看到了更广阔时空中的众生与境界。比如:阿罗汉可追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而佛可彻万法源,没有时空的限制。

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境界中的万法与众生呢?这也是应关注的问题。佛在问完五眼的问题后,又担心没有神通的众生着神通的相,故马上又问须菩提:“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须菩提说:“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如来真空之境是平凡的,即使如来具备五眼六神通,但在哪一道说哪一道的话。如来在人道与人交流,也说沙子是沙。佛在此处,因为着重要谈的是真空的启用,所以佛不会说“沙非沙,是名为沙”。因通过前面的讨论,弟子们已不再执着沙相。所以,真正证入如来真空之境的人非常的平实普通,不会无缘无故显示任何奇异之相。就像《金刚经》的开篇,佛与他的弟子一样普通:托钵化斋、吃饭、打坐、说法,即使显示神通也是为了弘法利生的需要,神通光明也虚妄不实,只是幻化。须菩提明白佛要表达的意思,马上平和地回答:“佛说是沙”。

佛一句一句问完五眼,有证量神通的弟子们头脑中应该有不同的现量境界,此时,佛话锋一转,问须菩提:“佛所教化的世界,数量有恒河中所有沙子那么多的恒河,再有这么多条恒河中的沙子那么多。”这个比喻有点拗口,但佛这样说,我们有个概念,即:佛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数。佛接着说,“这么多世界国土中有无量无边数不清的众生,他们有无量无边各个不同的心念,如来全部知晓。”在这如来说“无量无边众生的心念,如来全部知晓”,并非是在说神通里的他心通。他心通是有感知别人心波振动的能力,并且同时能解读、破译这些东西。佛在此并非谈神通。

我们接着听佛要表达什么,他说:“这么多种众生,这么多种各个不同的心念,可以总名为一种心,即‘妄心’”。原文是:“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到此,我们才终于明白,佛为什么要问须菩提关于五眼的问题,佛是要告诉弟子们,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所见都是虚妄。不要以为我说的诸相虚妄只是在人道,只是在人世界。在无量无边的佛世界,各种各样的众生,有形无形,只要还在时空中,还在轮回之中,都是妄心妄念,都没有一个不变的不生不灭的心体。用天眼、慧眼、法眼看到的与肉眼一样,所有的一切都虚妄不实。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皆不可得。

佛告诉弟子们,如来用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遍观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是活在妄心中。为什么全是妄心呢?我们没有神通,但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心念。前念刚过,当念又起,念念不断,流向未来。观所有的心念,都无有生处,无有灭处,也无一个真实不变的心体。即使是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看似无形无念,但心却有一个“动”的势。因为他在时空里,他就有过去、未来,只要他认为自己动念了就又开始轮回。他要懂得“念”的虚妄,懂得“心”本无生无灭的道理,他就可以从轮回中解脱。所以佛最后说:“三心皆不可得,都为虚妄”。

听到这儿,大家应该明白“情”的虚幻了吧。比如“爱情”,根本就没有一个“心”可以得到。你执着的爱情,只不过是六根被境转之后,意识的念念相续形成的执着。所以,你说要得到爱人的心,他(她)不是不给你,是万法都没有。只有证入如来的真空,才是真心,才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无形无相的圆觉妙心。而真正了知此境界的人,在此世上,才是随缘了旧业。

所以如来接着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现在、未来是众生执着的时空观念。人的意识刹那不停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前念刚过,后念又起,即使中间似乎停顿了,但仍有一个“我不动”的认知,这个认知也是念。念念相续,即使睡梦中也未停止念念分别、认知,也正因为有这样流动的意识、心,人才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在延续。但佛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意识流动形成的认知是虚妄不实的,我们的意识在刹那不停地生灭变化,即使有定境,也不过是相对于散乱,相对于有我而建立起来的幻境。只是依止此幻境,我们更能看清万法的虚妄本质。因为我们着相,执着万法的差别,执着万法的成住坏空、生灭变异,我们的认知被这些相转,便感受到意识在过去、未来流动,才有时空的移动。如果在定境中,心不再被境转时,意识从流动变成了波的振动,振动或波动使我们不再有时间在流动的感觉,在认知上认为过去、现在、未来在一个点上,此时,佛学行者称这个状态为“当下”。行者活在当下的状态里,就会初步感受到时空的变异、心的念念相续都虚妄不实,都像分别、认知形成的泡沫。所以对活在当下的行者,即使起心动念,做世间一切事,所思所行,也会变成空中飘动的云,无法影响虚空的空与宁静。这即是禅宗六祖所说的“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所安住的境界。

所以佛在此说,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不可得,在如来之境中是虚妄不实的,是众生着种种相,生种种念,形成的流动的幻境。

有同修问我,说我已不再留恋过去,也不担忧恐惧未来,是不是已回到当下的境界?是不是已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心?这还不是。在当下六根对六尘时,只要你的分别心一起,比如你说,垢净、美丑、善恶等等,只要你比较,就已有过去心,你在过去的认知、经验上比较,只要你心中有认知、执着、取舍,现在、未来心已同时生起。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在着相的一念之间都已经在那儿了。人的一生就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的延续,小到前念、当念、后念,大到前世、今世、后世,每个人刹那不停被万法的生灭变异转。起心动念,念念轮回,世世轮回。心中只要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流动,轮回就不会停止。行者只要安住当下,不被境转,不着一切相,旁观自己这些虚妄的、刹那不停、运转流逝的念头,和因这些念而生起的种种觉受,才有可能看清万法实相,回归生命本源。

淺略談
《八識規矩頌》
( 三 )
—— 第七識

第七識

頌文: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七識又叫末那識
( 梵文
manas-vijñāna ),

意思是思量,
為了不和第六識
( 意識 )混淆,
所以用音譯。

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說,
末那識相若於現今我們叫
「 自我 」
( ego )的東西。

「 自我 」
這個概念在哲學、
宗教和心理學都有略為不同的解說。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除了能主宰我們日常行動的意識外,

還有一部分是潛意識;

在他的心理動力學分析中,

「 我 」
有自我、
本我和超我。

現在讓我們看看唯識家對此末那識的認知又是如何。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此頌文開宗明義地說明第七識的性質是有覆無記性,

屬帶質境,
是「 我執 」的根源;

因為錯認有我,
所以是非量。

三性、
三量和三境已於前文中解釋過,

而末那識緣第八識的
「 見分 」
而執為內自我,

故為帶質境。

這裏將稍為解釋一下唯識家的
「 見、相 」二分說。

在唯識理論中有所謂的一分說、
二分說、
三分說和四分說。

所謂的一分二分等,
是指用多少分來表示心識的結構。

前文中介紹了心王和心所,
八識主體每個都是心王,
心所是隨心王引領而顯示出來的表現。

大部分唯識家都認同最基本的二分說,
即見分和相分此二分。

譬如眼識心王,
要能產生眼識就需要有能見的主體
( 即眼睛 ),

以及所見的物件;

前者是見分,
後者就是相分,
即物件的形相。

所有識都可分作此二分。

末那識的見分,
隨其所緣境
( 第八識的見分 )
辨析為其相分,

這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自我的東西。

因為是以心緣心,
由推度計度而得,
所以是帶質境。

末那識的特性是執著自我,

因此覆障解脫,

但又因為沒有抉擇善惡的能力,

所以歸於無記性,
說之為有覆無記。

末那是第六識的根,
即意根,
一如眼睛是眼識的根一樣;

而第八識阿賴耶是生死根本輪迴的種子識,

故又稱為根本識。

第七識末那與第八識阿賴耶識互為依持,

故此末那勻為第六識及第八識所依,

所以說通情本。

《八識規矩補註證義》
如是解說:
「 通情本者,
釋帶質境;

第七見分是能緣心,
恆起執故,
故名為情。

第八見分是所緣境,
為本質故,
故名為本。

中間相分,
從兩頭生,
故名為通。」

末那恆起執我,

在佛教「 無我 」的教義下,

這當然是不正確的,

所以是非量,
是受污染的識。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末那經常相隨的心所包括八大隨煩惱、
五遍行心所、
別境心所中的慧,

以及根本煩惱中的貪、
癡、
慢和惡見,

惡見又可稱為我見,

因這都是由我而來的計執,
總共十八個。

列出來就是:
掉舉、
昏沉、
不信、
懈怠、
放逸、
失念、
散亂、
不正知、
作意、
觸、
受、
想、
思、
慧、
貪、
癡、
慢和惡見。

或有讀者會問,
為甚麼沒有了根本煩惱中的疑和瞋呢?

這是因為末那執我,
愛之極深,

對自己不會生起疑惑和瞋恚,

所以不會與這兩心所相應。

又善心所是純淨的,
故與污染的末那識不相應。

至於其餘心所,
因為末那是無記性而又不造業,

所以中隨煩惱、
小隨煩惱和不定心所都與它無關。

又因末那唯緣現境,

故此無欲、
勝解、
念和定心所。

這些
《八識規矩補註》
都有解釋,

讀者可自行參考。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因為第七識不間斷地執賴耶識的見分為我相,

在未見道之前,

有情眾生日日夜夜都有如處於昏迷之中,

流轉生死,
不得出離。

末那識特別之處是恆審思量,

前五識不恆不審,
第六識審而不恆,

至於第八識則恆而無審。

第六識雖有我執,
但有間斷,
且與外境相連;

第七識則恆執我,

只緣賴耶,
以心緣心,
故稱為內自我。

與第六識比較,
末那只緣現境,

不似第六識能緣三世過、
未、
現,

加上相應心所較少,
所以是有限能力的計度分別。

以計度分別的強弱來說,
第六意識,
最為強盛;

但第七識則恆久不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四惑者,
即前頌
「貪癡我見慢相隨」
中的我貪、
我癡、
我見和我慢。

我貪相當於我愛,
我癡即無明,
我見是我執,
我慢即倨傲,
傲心高舉不下;

尤其是聰慧的人因比常人能力更强,

都容易起慢心,
十分難對治。

八大者,
八大隨煩惱心所是也。

此四惑八大與末那相應生起。

第七識又叫染淨依,

箇中原因是因為前六識縱然修善,

但在第七識轉識成智之前猶有我執,

不盡清靜,
是有漏善;

要待第七識轉依之後,

我執遣除,
前六識方得成為無漏,

此所以前六轉識呼末那為染淨之所依了。

轉識者,
是因為由前六識加末那都是依根本識賴耶而轉生,

故名為七轉識。

未得道前,
輪迴是由妄識轉妄識;

如果能轉識成智,
則是轉妄為真了。

當末那轉依,
是為出世末那,

雖然恆審思量,
但此時思量的就是無我。

據《唯識方隅》所言,

修行者於見道之後,
成佛之前,
在定中入觀時,

此前七識是無漏性,

但出觀後,
仍是有漏性,

因性有轉易,
故名轉識。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又是以聖者的角度來說第七識了,

極喜指歡喜地,

是十地菩薩中的第一地,

亦可叫極喜地。

十地菩薩,

地地皆有入、
住、
出的三個心位,

第一地的入心位名為初心,

末那識在此初得轉依,

轉為
「 平等性智 」。

一如第六識要修到十地中的第七地才能轉為純正無漏的
「 妙觀察智 」,

第七識也要在第八地才能轉為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第八地的菩薩能任運自轉地以修行來的自然力永斷倶生我執,

稱之為無功用行。

此便是
《成唯識論》中所說的
「 六七因中轉,
五八果上圓 」的現象了。

六七兩識由初地發起道相,

分別要在第七地及第八地才能成就無漏的轉識成智和斷滅俱生我執。

至於五八兩識,
則要到佛果位才能圓滿。

由於第七識沒有聞思的加行力,
故不能自成無漏,

箇中原因是末那有覆無記,

唯具俱生惑,
不具分別惑,
緣境時心隨境轉,
無力斷惑。

而第六了別識受惑障,

故非具大決心力者,
不能斷惑;

此所以見道之難是在於人不能放棄貪瞋癡,

須以大願力行戒定慧,
才能出離生死流轉之流故。

第七識要借助強大的第六識修行,

到見道後才能轉依,

故意識於第七地先達無漏妙觀察智,

末那繼後在第八地達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當污染末那轉為出世末那之後,
再無我執,

前五識和第八識就可往後臻至完滿了。

末那轉為平等性智後除了無我之外,

還視眾生一切平等,
諸法苦樂功德等一切平等,
故謂平等性智。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上頌說末那在第八地轉為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是為中品轉依;

但事實上末那的圓滿還是要在第十地才得成就。

所以嚴格地說,
六七雖然因中轉,

但五八果上圓之外,
還有第七識。

在第十地的第七識為上品轉依,

此時它就可以成就佛的
「 他受用身 」。

在論及前五識時,
曾經說過佛有三身,
他受用身屬於報身,

脾胃病三药

一、藿香、佩兰、砂仁(芳香三味饮)

三味为芳香健胃化湿之主药。藿香与佩兰配伍出自《时病论》,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解表、止呕作用。唯佩兰对脾经湿热之口中甘腻多涎最为合拍,而砂仁化湿醒脾作用明显。三味用于中焦湿浊不化之胃炎,症见胃脘痞闷,口淡乏味,或口有秽浊之气,肢体疲倦,脉缓舌白润腻等,起效快。略予加减,对上消化道疾病颇有效验。

二、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芳香三花汤)

三花均为芳香理气化滞药。代代花偏于开胃宽胸,厚朴花偏于理气消胀,佛手花偏于疏解肝胃之郁。三味合用,对肝胃气郁于胸胁、脘腹,出现痞闷、胀痛、食后有堵塞不消化之感者,投之多效。三味泡水代茶饮,还有消胀减肥之效。

三、大麦芽、稻芽、谷芽(开胃三芽饮)

三芽亦具芳香气味,有疏肝健脾开胃之用。麦芽为消食药,但有明显的疏肝作用;稻芽功用与麦芽相似,帮助消化,但药力缓和;谷芽是指北方小米的芽,性温和而暖胃,且有安神作用。三味药合用,舒达肝气,开胃进食,并有温散湿邪的功效。

四、半夏、黄连、黄芩(辛开苦降散)

此三味为半夏泻心汤的君臣药,为辛开苦降之代表组合,又为苦寒与苦温之相反配伍。具有辛开湿浊散,苦降热邪除之功效。凡见心下痞满,隐隐作痛,泛泛欲呕,舌苔湿腻者,此三味为必选之药。唯其用量,当视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定,而湿热之孰轻孰重,又当以舌苔为标尺。

五、竹茹、生姜、芦根(清胃三味汤)

此三味为清胃降逆组合。用竹茹清胃止呕,一改过去单纯清肺化痰之用;芦根清胃生津的作用显著,凡胃热之呃逆、呕吐,常取竹茹30克,芦根30克,对胃热之逆,效果明显。但竹茹略有克伐胃气之弊,加入辛温之生姜,既加强降逆作用,又可预防竹茹克伐胃气之虞。

六、砂仁、白蔻仁、公丁香(开胃醒脾方)

此三味均有芳香气味。砂仁与白豆蔻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作用;公丁香为温中降逆药,于胃寒之呕吐、呃逆、嗳气有益。三味合用,对中焦寒湿不化所致的胃痛、泛泛欲呕、呃逆不断、时时吐浊者,每有良效。

七、青皮、陈皮、大腹皮(理气三皮饮)

此三味为理气消胀之品。青皮疏肝达下,陈皮调脾达中,大腹皮行气达三焦。小腹胀痛者,以青皮为主药;胃脘胀痛者,以陈皮为主药;脘腹皆胀而痛者,以大腹皮为主药。三味合用,在舒理气机的基础上,又有健脾开胃之功效。服用后常有肠鸣下气之感。

八、鸡内金、鸡矢藤、神曲(二鸡神曲散)

此三味为健胃消食之药。鸡内金消食化石为百姓所公认,神曲的消食化积的作用比较强,特别是小儿吃多了不消化,晚上睡不好觉,又感冒,神曲应为首选药。鸡矢藤是非常好的助消化药,此三味研粉冲服,或煎汤服均可,于老人、小儿服用效果更好。

九、神曲、山楂、大麦芽(三仙饮)

此三味为“三仙饮”,在广大农村几乎都知道,是健胃消食的常用品。只是三味功效不同,神曲消面积,山楂消肉积,麦芽消果积。有的地方加上鸡内金,名为“四消散”,其消食作用更强。但对于年老体弱者,还要加一点健脾药,如白术、山药、陈皮、白扁豆等,以防消而不化。

十、黄连、吴茱萸、刀豆子(左金豆子汤)

黄连、吴茱萸为左金丸,是苦寒与苦温组合,是清肝与暖胃结合。主药是黄连,“实则泻其子”,泻心火即清肝火,肝火不亢,无犯乎胃,则胃痛、呕吐、嘈杂吞酸,自行消失。但苦寒有伤胃气,故佐以吴茱萸苦温,佐制黄连之苦寒,又有温胃暖肝的功效。刀豆子,有温中下气、和胃降逆之功。三味合用,用于湿热聚中,肝胃气逆者,其清热降逆和胃之效,功效显著。

十一、薏苡仁、白蔻仁、砂仁(三仁化湿散)

此三味取“三仁汤”之义,以砂仁代杏仁。薏苡仁健脾渗湿,白蔻仁行气化湿,砂仁醒脾祛湿,三味合力,药性偏温,于脾湿、气滞、之中焦湿困证,所见纳谷不馨,口淡乏味,或有秽浊之气,用之每有良效。薏苡仁用量大一些,其他二味用量偏小。

十二、黄连、干姜、半夏(清温降逆汤)

此三味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之主药,为辛开苦降的代表组合。黄连苦寒清热,干姜辛温开结,半夏苦温燥湿,凡湿热蕴结于中焦,升降失序,纳运失和,症见脘腹痞满,泛泛欲呕,频作呃逆,食欲不振,或有烧心、泛酸,舌苔白腻或黄腻者,此三味为对证之举。

十三、炒山楂、肉豆蔻、石榴皮(止泻散)

此三味用于结肠炎之久泻,炒山楂健脾止泻,肉豆蔻固肾止泻,石榴皮涩肠止泻,若是溃疡性结肠炎,可加白及、仙鹤草。还可将锡类散加入汤剂中,冲服。

十四、百合、乌药、甘草(百合乌药甘草汤)

此即百合乌药汤加一味甘草,百合乌药汤出自陈修园《时方歌括》,原方主治“心口痛,服诸药不效者,亦属气痛”。原方百合一两,乌药三钱,重在通气和血。加一味甘草,意在缓急和中,用量多在10到15克。用于胃脘痛或痞塞不和,但无吞酸者烧心者,此方平和而效捷。

马齿苋、生山楂、白头翁(止痢饮)

此方为农村流传之治痢经验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毛德西下乡时从村医那里学来的。主治红白痢疾,取效关键是用量,每味药应在30克以上,马齿苋治白痢,生山楂治红痢,白头翁治红白痢,三味协力,一般二三剂就会起效。

炒山楂、肉豆蔻、石榴皮(止泻散)

此三味用于结肠炎之久泻,炒山楂健脾止泻,肉豆蔻固肾止泻,石榴皮涩肠止泻,若是溃疡性结肠炎,可加白及、仙鹤草。还可将锡类散加入汤剂中,冲服。毛德西指出,此方是已故中原名医郭绍纷先生的经验方,已传承三代,药味虽少,疗效显著。

垂盆草、败酱草、生甘草(三草降酶汤)

近年来转氨酶增高的比较多,毛德西认为是由“湿热”蕴结肝胆所致。用此三味清热、解毒、和中,服用一二个月,往往能受到良效。垂盆草善“利水排脓”,败酱草善“破结排脓”,甘草和中解毒;体质好者,用量大一些,其降酶作用更快。

百合、乌药、甘草(百合乌药甘草汤)

此即百合乌药汤加一味甘草,百合乌药汤出自陈修园《时方歌括》,原方主治“心口痛,服诸药不效者,亦属气痛”。原方百合一两,乌药三钱,重在通气和血。毛德西加一味甘草,意在缓急和中,用量多在10到15克。用于胃脘痛或痞塞不和,但无吞酸者烧心者,此方平和而效捷。

薏苡仁、附子、败酱草(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原治肠痈。毛德西取其义,用于下焦湿热蕴积所致之疾患,如肠痈、盆腔炎、结肠炎、囊肿、前列腺增生等。薏苡仁、败酱草,用量可以大一些;附子则要小量,不可孟浪。

生白术、决明子、火麻仁(健脾通便汤)

毛德西用此三味治疗便秘,常获良效。生白术健脾滋肠,促进大肠蠕动,是动力药;决明子、火麻仁,油脂多,是润肠药。此三味,用量大,则起效快;于成人或小儿之便秘,均有良效;若顽固性便秘,可加牵牛子。

防风、荜茇、木香(理气宽肠饮)

此三味为毛德西治疗慢性胃肠炎气滞证之主方。表现为:腹胀,肠鸣,矢气多。防风与荜茇配伍,可除肠中之积气,特别是肠鸣频频、矢气多者,服之有效;木香理气行滞,并有醒脾开胃之作用。三味合用,调理脾胃气机,除胀消滞之功效明显。

九香虫、木香、香附(三香止痛散)

三香止痛散,为毛德西经验方。木香、香附为常用理气止痛药,木香偏于行滞醒脾,香附偏于行气活血,为妇科之常用。而九香虫为温阳行气止痛剂,有人取九香虫与白芷配伍,代麝香开窍醒脑止痛,可见止痛作用非同一般。三味组合,用于脘腹胁肋胀痛,起效快。但阳亢者,须与潜阳药配伍,以防伤阴之弊。

老胃病疼痛;丹参30克,檀香和砂仁各5克,水煎取药汁服用即可。每日一剂。

陈年心脏病;瓜蒌实一枚(24g)薤白半升(12g)白酒七升(适量)用法】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飞蚊症;车前子300克,熟地黄500克,菟丝子300克 分别粉碎,然后混合,每天三次开水送服,每次一汤匙

;一个月到两个月就吃好了。

背三药(防风、姜黄、小伸筋草)

肩三药(秦艽、威灵仙、鸡血藤)

1眼痒三药:蒲公英,白蒺藜,夏枯草

2鼻炎三药:辛夷,苍耳子,通草

3颈椎病三药:葛根,川芎,桂枝

4妇科三药:当归,香附,白芍

5脱发三药:首乌,旱莲草,黑豆

6失眠三药:酸枣仁,夜交藤,茯神

7腰椎三药:杜仲,牛膝,独活

8头痛三药:川芎,防风,白芍

9牙痛三药:细辛,生石膏,露蜂房

10痛风三药:土茯苓,泽泻,地龙 https://t.cn/z8AUQvC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另外,午睡还可以弥补由于夜间失眠造成的影响,因此,午睡可以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但是这种性格的人对前任并不会留恋,再见面也是保持距离的朋友,想要复合基本是不可能的
  • 他人想不开,悟不透,放不开,都是他们自己的课题。其实人这一生,不过是一场体验,就和草木,日月一样,体验这欲望的轮回。
  • #人民的公义##著名制片人李学政质疑中演协惩罚劣迹艺人程序正义# 是的,上条就是华清宫华清池,这个是开卷考试了吧?中国国内的一些人的所谓质疑,就是不想承认日本人
  • 快乐幸福纵没有标准,完全取决于人的心态,认为自己是最倒霉的,那是你在自己的雨季里只看到别人天空的太阳,却没有看到自己步行淋雨的后面还有一方晴空;认为自己是最幸运
  • 由张若昀、李沁等人主演,这两位主演虽然都是年轻人,可其他配角却都是老戏骨。自上线以来已有超过100万的江苏各地市民参保参保人从出生28天的婴儿到103岁的老奶奶
  • 这一带离我出生长大的建业里、懿园只有咫尺之遥,路边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能给我带来童年的美好记忆……【四招有效缓解焦虑→当你感觉不堪重负,别忘了来个深深深呼吸!
  • 我都看了,写得有点露骨”“以前你挺寂寞的”那个本子,我也忘了,更记不起自己写了什么,只好有点不好意思地接过来,说:“我们来到这里的前几年,有三年,你爸在外面工作
  • #中华诗词[超话]##对联之窗[超话]# 怀念刘明春(傲雪)老师!请您带上您家人和朋友们的祈祷与祝福,微笑上路!去往那没有烦恼忧愁,没有病痛的世界,在那里可以好
  • [感冒]后来这里变成了华美建材厂,最开始生产的是墙纸,一度在上海附近很有名气,运输的车辆也是络绎不绝。(中原最生活)#买房# #房产# #房地产# 在中国,大多
  • #每日一善[超话]#[飞机]#阳光信用# ☁️#每日一善#人生于世,立足于天地之间,做人,要心胸豁达,能屈能伸,即经得起风吹雨打,也扛得住困苦挫折,要有容人之雅
  • 另一边,在工务机械段的相关人员接待下,赵某珍的丈夫去查询福利房的相关档案,直到11点半,赵某珍的丈夫称“没有查到”赵某清要求再次查询,于是赵某珍的丈夫回到办公室
  • 赶紧码住哦~可以在之后想买的时候拿出来做个对比~大家还有想看的腕表行情也可以告诉小奢~劳力士|迪通拿|绿水鬼|大牌腕表|银盘|奢侈品|腕表|女装日志|女表|二手
  • 周围都是人,霍言也不好意思动手动脚的,只是捻了下鼻头,弯了下手掌,示意郑志把耳朵附过来,“今天我打饭的时候夸那个阿姨手稳,她就没好意思给我抖两下子,后来再去买鸡
  • 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大衣哥和陈亚男的区别,大衣哥揭露袁长标、深秋等人的身份,是达到目的后“过河拆桥”而陈亚男是自己还没过河就把桥拆了,这种说法你认可吗?他在谴责
  • 走到哪里,都可以闻到桂花的香,我生活的城市,是座阳刚豪迈的城市,一到秋天,因了桂花,倒显出几分别样的柔情。桂花有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若论香味,以金桂最为浓
  • 拜仁联赛5连胜拿下半程冠军,同时球队以前半部分德甲比赛进球56球的成绩,再次突破纪录,此外本场比赛莱万和穆勒这对拜仁双子星同时迎来了自己的里程碑,一个追平C罗单
  • ——马克·吐温#海安常熟邳州鲜花培训花艺培训插花培训花艺师培训气球培训派对布置培训烘焙培训##新沂溧阳张家港鲜花培训花艺培训插花培训花艺师培训气球培训派对布置培
  • 清新的新鲜萝卜味,生吃、凉拌、清炒、炖汤都很棒@微博抽奖平台 #历史那些事#【卵白釉加彩梵文盘】尺寸:口径16厘米工艺&材质:瓷器年代:元来源:上海
  • 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  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葛德说,在他每一页的
  • 答案也许是否定的……原来,有一种红烧肉,叫蝶园的红烧肉。我们只感叹翩翩舞着的蝶的美,却没有人会留意一只蝶的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