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大悲咒》奉教修行【大圆满】
(第一百零八段)
【日光菩萨为受持大悲心陀罗尼者,说大神咒而拥护之:南无勃陀瞿那迷,南无达摩莫诃低,南无僧伽多夜泥,底哩部毕萨咄檐纳摩。诵此咒灭一切罪,亦能辟魔及除天灾。若诵一遍礼佛一拜,如是日别三时诵咒礼佛,未来之世所受身处,当得一一相貌端正可喜果报。月光菩萨亦复为诸行人,说陀罗尼咒而拥护之:深低帝屠苏吒,阿若蜜帝乌都吒,深耆吒,波赖帝,耶弥若吒乌都吒,拘罗帝吒耆摩吒,沙婆诃。诵此咒五遍,取五色线作咒索,痛处系,此咒乃是过去四十恒河沙诸佛所说,我今亦说,为诸行人作拥护故、除一切障难故、除一切恶病痛故、成就一切诸善法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
佛告阿难:汝当深心清净受持此陀罗尼,广宣流布于阎浮提,莫令断绝。此陀罗尼能大利益三界众生,一切患苦萦身者,以此陀罗尼治之无有不瘥者。此大神咒咒干枯树尚得生枝柯华果,何况有情有识众生,身有病患治之不瘥者必无是处。善男子!此陀罗尼威神之力,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叹莫能尽。若不过去久远已来广种善根,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汝等大众,天人龙神,闻我赞叹,皆应随喜。若有谤此咒者,即为谤彼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若于此陀罗尼生疑不信者,当知其人永失大利,百千万劫常沦恶趣,无有出期,常不见佛,不闻法、不睹僧。一切众会菩萨摩诃萨,金刚密迹梵释四天龙鬼神,闻佛如来赞叹此陀罗尼,皆悉欢喜,奉教修行。】
佛说:《大悲咒》讲到这里已进入尾声,参加本次法会大众中有来自药师佛琉璃光如来的左胁侍日光菩萨及右胁侍月光菩萨,这时日光菩萨听闻《大悲咒》后,非常欢喜,决定为一切受持《大悲心陀罗尼咒》的人护法,用大神咒予以拥护保卫。于是日光菩萨即说此大神咒:“南无勃陀瞿那迷,南无达摩莫诃低,南无僧伽多夜泥,底哩部毕萨咄檐纳摩。”
佛说:如果诵持《大悲咒》的人,又能诵持日光菩萨所说的这个咒语,就能灭除自己无始劫来所造下的一切罪业,同时也能驱魔辟邪及灭除一切天灾。方法是:在佛像面前,诵一遍日光菩萨教的咒语,就礼佛一拜,诵二十一遍咒,就礼佛二十一拜,如是这样,每天分早中晚三个时候,诵咒礼佛,这个人得到的福报就会很大,将在未来之世所受身处,既当得到一一相貌都非常端正漂亮的可喜果报。
佛说:月光菩萨也和日光菩萨一样,在听闻《大悲咒》后,非常欢喜,决定为一切受持《大悲心陀罗尼咒》的人护法,用大神咒予以拥护保卫。于是月光菩萨即说此大神咒:“深低帝屠苏吒,阿若蜜帝乌都吒,深耆吒,波赖帝,耶弥若吒乌都吒,拘罗帝吒耆摩吒,沙婆诃。”
诵持此咒的方法是:对着用红、黄、白、青、黑这五色线做成的绳索,诵此咒五遍,然后将此索系在病痛处,病痛自当痊愈。此咒是过去四十恒河沙那么多的诸佛所说,佛说我今天也作如此之说,主要是为诸多的修行人作拥护,为他们灭除一切障难、灭除一切恶病痛,成就一切诸多的善法、远离一切诸多的恐怖和畏惧。
佛告诉阿难:你们应当深心清净,如法受持《大悲咒》及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所说的咒语,在后末世要广泛地宣讲,大量流传分布在阎浮提即众生世界里,要让知道的人越多越好,千万不能断绝。因为这些陀罗尼神咒有大利益,能利益三界六道中的一切众生,对一切患难哀伤、忧苦萦身的人,用此等陀罗尼治之,无有不得解脱或痊愈者。
佛说:此大悲心陀罗尼神咒,能将干枯坏死了的树子咒活,使其重发新枝并开花结果,何况有情识、有生命活力的众生,他们如果身有病患,就诵《大悲咒》治之,没有一个不痊愈的,说有一个不痊愈的必无此事!
佛说:善男子!以上所说《大悲心陀罗尼咒》的威神之力,遍满虚空宇宙,三界六道,凡有所求,无不应验,真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令人赞叹,叹莫能尽!众生中如果不是过去久远劫来,广种善根,那么,此人连《大悲咒》这三个字的名字都听不到,何况得以见到陀罗尼神妙章句的内容!
佛说:你们今天参加法会的大众及天界众生、人类众生、天龙八部、一切鬼神,在听了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章句后,都应该生随喜赞叹心。如果有人诽谤《大悲咒》,就是诽谤九十九亿恒河沙那么多的诸佛,因为《大悲咒》是九十九亿恒河沙那么多的诸佛所护持。
佛说:如果有人对此《大悲心陀罗尼神咒》抱有怀疑心、或不相信,应当知道,这个人将永远失去脱离轮回的大利,百千万劫中,常常沦落在三恶道中,无有出期。即便偶尔一世出生在人道,也常常见不到佛、听不到如来正法、看不见僧人。只能随缘造业,随业流转,常居恶趣,苦不堪言。
佛讲完如何对待《大悲咒》的利害关系后,一切前来参加法会的大众及所有的菩萨摩诃萨、金刚密迹、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天龙八部、一切鬼神,听了佛极力赞叹此《大悲咒》陀罗尼的无量功德后,尽皆欢喜,奉教修行,作礼而退。(全经完)
《大悲咒梵文新解》到这里已全部介绍完毕,非常圆满。全经释文共分为108段,表法求证百八三昧、断108种烦恼。这108种烦恼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这六根还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总计三十六种;再加入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合为108种烦恼。
108种烦恼表法一切烦恼,有烦恼就不能出轮回,要想出轮回,就必须要断除一切烦恼,断除一切烦恼的最好方法就是诵持《大悲咒》,诵持《大悲咒》不仅能断除一切烦恼,摆脱生死轮回,还能得百八三昧,百八三昧代表一切三昧,一切三昧是通过禅修得到的无量证境,可于十法界中,自由出入,为法自在,妙不可言!如此完美的一切,通过诵持《大悲咒》就能如愿以偿,非常殊胜!
这次《大悲咒梵文新解》已十分圆满地发表完毕,作者非常感谢《一点资讯》、《知否》、《微信公众号》、《微博》、《快传号》及全国二十个佛教群的大力支持,各大媒体促进了各领域文化的正常交流,在人文理念等方面发挥了极好的正能量作用,真是功德无量!
同时要感谢卢青松、李君、鲜淑华三位同修请法;还有随喜赞叹的卢青松、李君、鲜淑华、友友屋、蔡昌宋、严海林、谭唯物、若水太行、刘世琴、琳琳、青轶、秦琼等同修。以及网上随喜赞叹的:闾丘梦、子桑裕、永盛、紫琪、缘聚缘散、青阳、王都飞、杨昆、邵海等广大佛学爱好者及众多佛学粉丝,还有佛教、文史等各领域众多的善知识。诸位同仁精进学法,利人利己,彰显佛陀慈悲胸怀,功德无量!
感谢十方三世一切护法神!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顶礼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顶礼南无十方三世诸佛众菩萨!最后,让我们共同以至诚之心作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2021年5月22日脱稿于重庆华岩寺旁山野斋房
2021年7月24日至10月19日发表于一点资讯、知否等各大媒体
刘祖清居士敬上

这种修行方法,不仅能祛除忧愁,还能使心与道合#道教知识#

“坐忘”是精神修炼的最高境界之一,其源于《庄子·大宗师》:其说颜回经过一个阶段的修炼,感觉自己有所进益,便去见自己的老师仲尼谈自己的心得。仲尼问他,他说忘掉仁义,仲尼说可以,但还不够。过了数日,又有所收获,又见仲尼,其说忘掉礼乐,仲尼给了他同样的回答。又过了些日子,他又见仲尼,说“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随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庄子浅注》)坐忘就是把肢体看作不存在,也就是不要忙于非为;把聪明才智抛弃,也就是不想非想之想,从而最终脱离形体的累赘,除掉心智的羁绊,和大道融为一体。这种与大道融为一体的思想,应是一种自然的,而不是用心的。正如《庄子·天地》中说:“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浅注》)

但能够做到忘掉自我而与天道相行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如在《庄子·天运》篇中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庄子浅注》)敬孝与爱孝不同,一是流于形式,一是出自本心,有心表之别;亲人与外人不同,一是至亲至近,一是非亲非故,有远近之疏;自己与父母不同,一是涉世不深,一是阅历丰富,有念与非念之间;个我与天下不同,一是部分,一是整体,有大小之异。这可以说都是矛盾对立的,也可以说因为有了区别,也就难以达到忘的境界,这要求人们回归到第一念中,而不应产生第二念,否则就难以进驻入坐忘的状态或境界中去。道书中认为,设若要使身坐,心被物遣,如此打坐,是谓坐驰,何能了朝彻。内不见外,外不见内,内外双忘,虚灵自现。忘物忘情,至道可明。意动乎外,情牵乎中,意散神乱。若能定能止,自清自静。情无所住,物岂能动?情忘意静,意静心灰,心灰灰物,物灰似痴,似痴神活,神活道居。

关于坐忘的这种思想,自东汉以来,道教修炼者对“坐忘”不断地进行阐释与发挥,对此阐述比较全面而详尽的当属唐朝司马承祯所著的《坐忘论》。司马承祯把坐忘视为养生的重要途径,并按修炼功夫的次第分为七个步骤,其依次为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敬信就是修道者要有虔诚的信仰,对修炼之事不生怀疑,只有坚定忠诚而不疑惑;断缘是断绝尘俗之缘,抛弃尘事之累;收心就是安心,不为外面的世界所诱惑而躁动不安,拴住心猿意马,以脱离尘俗之境;简事就是要求修道之人处事安闲,简单理事,不要被名缰利锁束缚自己,否则只知斗智斗勇,贪求名利,以至于无心修道;真观就是如智士的先见之明,同圣贤一般能够洞察祸福吉凶;泰定就是具有像泰山一样的安定,在修炼时,使心能够静定,即便泰山崩于后而心不惊,猛虎啸于前而心不慌;得道就是神与道合为一体,与道一样长久。这七个步骤是要求修炼者不为外念所扰,内心保持自然与安静。否则,人要是为尘世之事所劳累,为七情之欲所牵缠,想要获得宁静,除去烦邪乱想,达到坐忘的境界,是不可能的。其实,达到坐忘的境界起决定作用的是心。“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若能“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在坐忘方面,道教养生家特别强调发挥精神的作用,并运用自己的意识行为去控制、调节情绪、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使自己适应各种不同的外部环境,保持清净安宁的心境,不受一切事或人的干扰,这不但能达到修炼的目的,还使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正常或超常发挥,使心境宁静,淡泊少欲。坐忘实质上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行为、思想意识、精神活动有目的、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调节和锻炼的方法。

坐忘需忘却当忘之忘才对健康有益。晋时郭象说:“若乃失乎忘生之主,而营生于至当之外,事不任力,动不称情,则虽垂天之翼不能无穷,决起之飞不能无困矣!”(《南华真经注疏》)坐忘需要收心。收心在于“一出便收来,既归须放下”。坐忘在于先存后忘,至于真忘。天尊言:“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为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我,可与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智全,能知止则泰安定。泰安定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是名真忘。惟其忘而不忘,忘无可忘。无可忘者,即是至道。道在天地,天地不知。有情无情,惟一无二。”(《吕洞宾全集》)人能止,而后能去妄存诚;知谨而后能渊默自守,知微而后能妙用不忒。

在《坐忘铭》中说:一个人能“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自长。触则形弊、神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厚土;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昌。转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造化不知规准,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在《列子·周穆王》中说:“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则忘行,在室而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阖室毒之。谒史而ト之,弗占;谒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子以居产之半请其方。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请之所祷,非药石之所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瘳乎!’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曰。’从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华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本来人们很容易忘掉该忘记的,然而人们“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庄子德充符》)。

要想忘其所不忘之事也并非容易的,但只要方法得当,还是容易忘记的。在《坐忘论》中说:“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故经云: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源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今若能净除心垢,开释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静定日久,病消命复。复而又续自得知常。知则无所不明,常则永无变灭。出离生死,实由于此。是故法道安心,贵无所着。”然而,人心多着于外物而不自住。不能自住就如同一个身体为外物所牵引,而非由自己所主宰一样。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体或精神都不由自主,反而为外物所引。若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人不别。若唯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误耳。若遍行诸、言心无染者,于言甚美,于行甚非,真学之流。

有时,一个人本来无需坐忘而事当已忘,这是因为事讫则止,实莫多思,多思则以知害恬。若烦邪乱想,随觉则除。若闻毁誉之名、善恶等事,皆即拨去,莫将心受。若心受之即心满,心满则道无所居所有闻见,如不闻见,则是非美恶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日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虚,则道自来止。故经云:人能虚心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内心既无所著,外行亦无所为。非静非秽、故毁誉无从生;非智非愚,故利害无由至。实则顺中为常,权可与时消息,苟免诸累,是其智也。若非时非事,役思强为者,自云不著终非真觉。何邪?心法如眼也。纤毫入眼,眼则不安;小事开心,心必动乱。既有动病,难入定门。

所以坐忘的根本,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终不得定。又如良田,荆棘未诛,虽下种子,嘉苗不成。爱见思虑,是心荆棘。若不除翦,定慧不生。或身居富贵,或学备经史,言则慈俭,行乃贪残。辩足以饰非,势足以威物,得则名己,过必尤人。此病最深,虽学无益。所以然者,为自是故。然此心由来依境,未惯独立,乍无所托,难以自安。纵得暂安,还复散乱。随起随制,务令不动,久久调熟,自得安闲。无问昼夜,行立坐卧,及应事之时,常须作意安之。若心得定,但须安养,莫有恼触。少得定分,则堪自乐。

《王重阳内修真诀》中说:“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日长。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垄上,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强。博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道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缘境,即超色界。心不著空,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清虚之境矣。 https://t.cn/Evk4evd

合于神明

何怕之有

很多人

怕走夜路

怕黑房间

通俗点说

就是怕鬼

这个情况

古已有之

王阳明的

学生陆澄

问王阳明:

人怕夜鬼

夜里怕鬼

阳明是:

只是平日

不能"集义"

心有所慊

故怕

若是素行

合于神明

何怕之有

日常行为

符合神明

神明:

阳明先生

所处明朝

仍很多人

相信鬼神

一代大儒

的王阳明

对于鬼神即

“敬而远之”

而此处的神明

联系阳明先生

一贯所倡导的

“存天理灭人欲”

其实就是说

完善的道德

其实平日里所说的:

“举头三尺有神明”

也是指的这个意思

人心的道德

或者说标准

会对自己

所行恶事

有所察觉

以及厌恶

阳明认为:

怕的心理

首先就是

心术不正

的表现了

已被鬼迷:

好色,即已被,色鬼迷

贪财,即已被,财鬼迷

不该发怒而发

是已被怒鬼迷;

不该害怕而怕

是已经被鬼迷

平生不做,亏心事

半夜不怕,鬼敲门

亏心事:

不外乎

得了不该得的财,怕被人发现

受了不该受的色,怕老婆知道

害了不该害的人,怕别人谴责

其实皆是

欲望作祟

酒色财气而已

没有守住本心

阳明认为:

心外无物

凡是受到外界事物影响

皆本心不正

被欲望牵绊

外面的敌人并不可怕

最难对付的是自己

是自己的本心

不断

提升自己心灵

提升道德素质

方可抵御

外界诱惑

本心光大坦荡

自然无物可侵

炼心:君子慎独

“神”与“神明”

究竟系何物

医学界对“谁主神明”

的争论,由来已久

李时珍的“脑为元神之府”

王清任的“记性在脑不在心”

就是其例

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

思维意识活动

在脑不在心

尽人皆知

“心主神明”就成了西方医学

否定中医科学性的第一靶点

所以,求证

中医学上的

“神”与“神明”

究竟系何物

成为中医学

能否顺利“突围”西方医学

否定中医学科学性的关键

“心藏神”、

“心主神明”

源于《内经》

然《内经》

文简、

意博、

理奥

复经

斗转星移,岁月淹流,

文字语义,变化层叠

加之汉字

一字多义现象比比皆是

后人训解难免有所谬误

历代众多

医家误将

“心藏神”、

“心主神明”

之说

作为大脑

第二信号系统

思维意识活动

归属于心的著名论点

即是此种谬误之体现

此谬误

袭以成弊

使《内经》

原本井然的

大脑理论

处于混乱

即便现代

高等中医院校教材

也未摆脱此种混乱

这是中医学术上

至今未予澄清的

一大概念误区

穷本溯源

导致这一

学术性的

概念误区

原因有三:

一是

对“神”与“神明”

的概念认识失真;

二是

将《八正神明论》

所启迪的,对于神的

认识方法和认识过程

错误理解为神之本身;

三是将《灵枢·本神》

“任物者谓之心”中的

心字误释为脏象之心

由于以上三者的关联

于是“心”

就被误认为

大脑第二信号

系统功能之主体

本文

兹就上述的

概念失真和

经文误释的

问题澄清如下

还其本来面目:

(一)、

《内经》的“神”与“神明”

无一是指思维意识活动

《内经》论神

每与形联在一起

《八正神明论》:

养神知形之肥瘦

荣卫血气之盛衰

然夫子言形与神

何谓形,何谓神

《灵枢·决气篇》: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

《上古天真》:

古人知道

形与神俱

尽终天年

《淮南子》

对神解释云:

精神者

所以原本

人所由生

而晓悟其

形骸九窍

取象于天

合同其气血与雷霆风雨

比类其喜怒与昼宵寒暑

《广雅》:

与,如也

此古文通借字

《淮南子》

扼要点明,精神是一种

“晓悟其形骸九窍”的“象”

生动形象地描述了

血气之相从“如雷霆风雨”

喜怒之相反“如昼宵寒暑”

之“神之变”的动态特征

故中医学上的“神”

是相对于形而言

的“形神兼备”之神

生命活力通过

不同生理形态

而体现的一种

由内而外的

精神气蕴



精神、神气、

神志、神彩

等同类概念

的统称

它存在于诸如:

脉搏、色泽、声音、

视听、感知、意识、

思维、语言、动作

等系列生理形态的过程之中

但却决不是这些过程之本身

“神明”

是神的概念

的动态延伸

试比照

《灵枢》

《素问》

对心与神

心与神明

的论述

其义自明

《灵枢·邪客》:

心者

脏腑之大主

精神之所舍

《灵兰秘典论》:

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腑腑之大主”与“君主之官”义同



一“舍”一“出”,一静一动,

“神”与“神明”,昭然各判

静者象也,“精神”也;

动者态也,“神明”也

所以“神明”者,精神之状态也

泛指生命表现之正常精神状态

“神明”与“精明”

系《内经》

表达生命状态

的两个特定用语

明者

日月之光辉

阴阳之有序

明亮清晰之谓

彰明显示之义

“神明”一词,在

《阴阳应象》和

《移精变气》中

都有精确的阐述

都与“变化”联系

在一起

《阴阳应象》: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本

“神明”指的是

生命运动变化

(即状态)

之规律

所以强调其

“治病必求于本”

《移精变气论》更是

进一步提出

使生命运动,如何处于

正常状态的,具体治法

——“理色脉而通神明”

文章提出: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的科学论断

该经文

要旨是:

“理色脉” 

而使之

色脉相应

即是“合于神明”

就可“远死近生”

《内经》,

虽篇章众多,内容浩瀚,

但逻辑严谨,互为呼应

我们不妨以《内经》的其它篇章

来去印证该经文对“神明”的论述

《脉要精微》:

精明五色

气之华也;

《灵枢·本神》:

两精相搏为之神;

《六节脏象》: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易系辞》:

精义入神

以致用也

“精明”者

精的神异

活性功能

彰明显示

泛指

正常生理

功能状态

综合上述:

色为精之明

亦乃神之华;

神为精所搏

亦乃脉所舍

故色脉者

神之所凭

所以视其色脉之变

也即知其“神之变”

神之变者动态也,“神明”也

此即“理色脉而通神明”之义

反之

神失其常度

即“神明之乱”

《灵枢·天年》:

神有余,则笑不休

神不足,则悲

《脉要精微论》: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 

不避亲疏,神明之乱

“乱”者,精神状态之乱

“理色脉而通神明”治之

智虑自可

还其本来

临床常见

由此足以表明:

《内经》所论

“神”与“神明”

无一是指

第二信号系统的

思维意识活动

(二)、

《八正神明论》

“何谓神”之理解

应重在领会

其文义基点

《八正神明论》

在答复了“何谓形”之后

对“何谓神”作了

启迪性答复

原文是:

请言神,

神乎神,

耳不闻

目明心开而志先

慧然独悟,

口弗能言,

俱视独见

适若昏,昭然独明:

若风吹云,故曰神

对该经文的理解

首先要肯定其文义基点是

启迪读者如何去认识“神”

因为“神”

这东西

既听不见

又不能用

语言表达

所以

作者只能用引导的方式

启迪读者如何去认识它

“目明心开而志先”

是指导其认识方法;

“独悟”、“独见”、“独明”

是运用

这一方法对神认知的

由浅入深的必然过程

最后“独明”其旨:

神是一种

“若风吹云”

而不断变动

的精神气蕴

“神乎神”

是一种句式

并不是强调

其神的神奇

有的注释本,

就是因为,没有明确

文义基点而望文生义

误将对神的

认知方法和过程

喻其为神之功能

以至

延伸为思维意识

不谛南辕北辙

(三)、

“任物者谓之心”的“心”字

是感知力

并非脏象

脏腑之心

《灵枢·本神第八》是

《内经》

对大脑第二信号

系统功能论述

最为详尽的章节

但最易令人错误领会的是:

“任物者为之心”的“心”字

历代注家都将此字

误释为脏腑之“心”

由此导致了

思维意识活动

源自心的误区

此正是

西方医学否定其

中医大脑理论

科学性的

主要依据

评释该

“心”字涵义

从原文着手

该节原文为:

黄帝:

凡刺之法

先本于神

血、脉、营、

气、精、神,

五藏之所藏

至其淫溢离藏

则精失

魂魄飞扬,

志意恍乱,

智虑去身者,

何因而然乎?

天之罪与?

人之过乎?

何谓德气生

精、神、魂、魄、心、

意、志、思、智、虑

岐伯答曰: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

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谓之魂,

并精出入,谓之魄,

所以:

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存变谓之思,

因思远慕谓之虑,

因虑处物谓之智

中国文字

一字多义是

普遍现象,

该文的

“心”字义,

我们不妨

从古文文法

和语法角度

来加以评释:

对古文理解,

必须要重视

全篇文义贯穿,

否则文义不伦

该经文

从“故生之来谓之精”

至“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一层次

是对前问答句:

“精、神、魂、

魄、心、意、

志、思、智、虑”

概念的具体阐述

“任物者谓之心”的心字,

与前问答句中的“心”

前呼后应

一脉相承

属于同一词义

试观问答句:

何谓德气生

精、神、魂、

魄、心、意、

志、思、智、虑?

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

而生者也

前为提问句,

后为陈述句

“德流气薄

而生者也”,

是承提问句

所作的答复

“者”为指示代词,

代指人或事物,

这里是代指

提问句中的:

“精、神、魂、

魄、心、意、

志、思、智、虑”

“者”作为指示代词

必须附在形容词、动词

或动词性词组的后面

这里的“生”

不是形容词

而是动词

“生者也”是动宾结构

“也”,表示肯定语气

那么

“者”所代指的

“精、神、魂、

魄、心、意、

志、思、智、

虑 ”

是一气呵成

的并列宾语 

这种

并列宾语的内涵

必须是同一属性 

既然

“精、神、魂、

魄、意、志、

思、智、虑”

均为精神意识

范畴的抽象概念

唯独“心”是腑象脏腑

之具体概念可乎?



文义不属

文法结构,所不许也

古人不做,此等文章

再释其

“任物者谓之心”的后续经文

对精神意识活动的递进性表述: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存变,谓之思

因思远慕,谓之虑

因虑处物,谓之智

其修辞特点是

前后句与句首句尾之间

内容层层相因,层层递进,

每一句的,首尾词性相同

倘独一“心”字为脏腑

则“心有所忆谓之意”

一句因首尾词性不同

而变得不伦不类矣

全篇

经文之华美

被毁之贻尽

故该节经文之“心”字

非脏象脏腑之心

当与

“精、神、魂、

魄、意、志、

思、智、虑”

为同一内涵

与现代汉语的

“心不在焉”、

“小心火车”、

“心驰神往”

等心字其义类同

是包括

感觉、知觉、

情感,注意

等在内的

对客观事物

的感知力

通过上述疑问之澄清

证明中医学上的“神”

是相对于形而言的

“形神兼备”之神

是生命活力

在生理病理

形态上

的体现

“神明”指的

是生命表现

的精神状态

它们都

不是思维意识活动

更非智力智商之谓

“心主神明”

是中医学用以

表达心的功能

与生命状态之间

生理病理关系的

经典名言

立足于

西医学者

未谙“神明”

之科学内涵

却从解剖学的

思维意识角度

提出“脑主神明”

以期取代

“心主神明”

得失大矣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据悉,保利时光印象规划为高层和小高层产品,建面97㎡-120㎡的高层均价7900-8000元/㎡,126㎡-141...#保险##重疾险# D141每‮科日‬普
  • 而且后几季持续的换演员,很多坑都没有填上[泪][泪]。比如当我花了一整季时间内心才接受了艾格尼丝作为新的月之星的时候,第五季又换了月之星。
  • ­9、女命中原局中食伤并透,食伤自坐官、杀,夫宫自坐官星墓库的,多为两次婚姻­食伤并透,代表自己个性很强,丈夫因为自己的个性,难于安身立命;同时,配偶星必因克制
  • #王耀庆[超话]# #王耀庆培尔金特# [嘻嘻]好看的皮囊充满吸引力有趣的灵魂魅力无敌[酷]立即戳评论获取入场券限时折扣!超励志[加油]很温情[羞嗒嗒]挺搞
  • “狩猎”(Hunt)模式,目前这个模式的消息还不多,它似乎是一个没有AI敌人的PvP模式。“风暴”(Storm)模式,是本作的核心玩法模式,为PvPvE,除了“
  • 若寒邪过盛,身体内表现出的就是热症、热病,也就是说虚火实际上是由寒引起的。2常运动经常运动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运动开了,出汗了,就会感到身体内的燥热自然消失
  • 人近中年,很多东西在这个年龄之前已经开始渐渐不属于我们,该有的也就是一份踏实和永远的确定,知苦乐懂悲喜,岁月的积累沉淀下了沉稳和懂得,更明白了选择和珍惜,忙碌的
  • (真是想想都浪漫呢)这里的小桥淙淙流水,绿柳挂枝头,暖黄色的秋枫,哪一处都让人心甜甜的,暖暖的,不管先前多么疲惫,此时此刻,只有你们两个人在这诗情画意里。我想,
  • #静电鱼说占星[超话]##星座##射手座#新年愿望①②随着成长 每年的新年愿望 好像都是那么几个 最重要的事情是 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烟火 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人 这
  • 那消业的方法多的是了,所有佛门里面的这些法门都是消业的,那最好的消业方法就是念佛还是能够达到一心不乱,特别是得了一心不乱再长驱直入,像印光法师开示的话,还能够证
  • 四川人好饮酒,四川也不仅仅只有五粮液,四川的好酒可谓是遍布全国,但是有这么一些酒却没有走出当地,只有四川老一辈人知道,真是名副其实的“失败酒”。汉董大师酒产自茅
  • 其实好想趁着雪天看看松花江啊,但是这两天课比较集中,等周四去了雪也化的差不多了,等下次有机会吧❄️这一个月以来对新工作对社畜身份的适应 一门接一门的结课还有考试
  • 宝蓝:电竞和任何一个体育项目一样,想要成功就要奋力拼搏,100多个英雄的技能和伤害,加上所有装备的数据印出来,可能有一本书那么厚吧,全部要记住。三位电竞选手都向
  • 因为国内并没有顶尖的生物公司,而出国留学所带来的高额费用也不是一般的家庭承担的起的,因此就读于这个专业的很多学生一毕业可能就得面临着转行,说它是很“差”的专业一
  • ,孔明在五丈原,自知天命不长,遂用祈禳之法,于帐内置七星灯,对天祷告,若七日后主灯不灭,可延寿一纪。,孔明在五丈原,自知天命不长,遂用祈禳之法,于帐内置七星灯,
  • 《2021太原国际通用航空博览会10月15日至17日举办 - 头条 - 山西科技报新闻网- 山西科技报社官方网站》2021太原国际通用航空博览会将于10月15日
  • 此题目开头部分就是对社会现状的罗列,大家在说明的时候可以结合这部分展开,也可以结合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便捷之处进行说明。大家可以这样表述如:互联网大背景之下,
  • #我在大清玩暖暖[超话]#你们服最近有出现这么多新号吗 可以肯定不是我们服人创的 隔壁不太确定(去看了一眼登录人数还没我们多 所以也不像是隔壁)。这些小号做啥都
  •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透露,今年领克将推出4款智能电混产品;未来两年内还将再推出3款智能电混产品;到2025年,领克全系产品都将搭载领克智能电混技术,实现全系
  • ”真的是恋僮典中典真的跟常人不一样,很拽很个性我有时候会觉得恋僮里藏着五十万之类的东西,因为恋僮其实是享乐主义,享乐主义是谁想用来祸害国人的这类人喜欢喊xx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