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鲁家沟镇433户农户搬迁记】

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位于市区以北35公里,辖15个行政村112个村民小组,共有3911户14110人;总流域面积299.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4.4万亩,平均海拔1800米,年均降雨量420毫米,是该区海拔最低、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少、昼夜温差最大的北部干旱山区的典型代表。

自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以来,镇党委、镇政府严格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工作要求,对照建档立卡贫困户实际需求,结合山区迁出村和川区迁入村实际情况,通过明确搬迁对象、规划安置布局、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发展后续产业等一系列举措,从2014到2018年,共分5批搬迁15个村433户203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1户1055人,占到搬迁群众的58%,实现了“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和“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共同推进。
认真谋划、科学选址,首先解决从哪里搬到哪里

鲁家沟镇虽然流域面积较大,但山区村和川区村在地理和自然条件上有着天壤之别,山区群众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的问题尤为突出,成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硬骨头”,如何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成为了当地领导干部的重要任务。

坐落乡镇“北峦山”下的“将台村”,在古时战争中因设有“点将台”而得名,这里地势平坦,笔直宽阔的巉郭公路穿越而过,引洮供水一期灌溉工程已将昔日干旱的沿河川地全部覆盖,交通便利、基础跟进、产业配套。2014年,鲁家沟镇党委、镇政府审时度势,决定用5年时间将分散在各村的贫困群众搬迁安置到此,经过认真谋划和多方征求意见,全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选在了将台村,以彻底改变他们的贫困面貌。
合理布局、精心实施,把好项目建设第一道关口

建设初,坚持以“规划设计群众参与议、搬迁规模政策鼓励推、建设进度整合项目促、后续发展产业先行保、脱贫致富能人引领带”工作思路,坚持农户集中搬迁、基础集中配套、产业集中布局,采取“乡镇统规、农户自建”方式进行规划建设。一是设计规划专业化。根据群众意愿和需求实际,坚持搬迁户型选择合理、基础设施功能完善、公共场所布置集中、绿化建设因地制宜、文化宣传特色鲜明,镇上科学编制了《将台村易地扶贫搬迁总体规划(2013-2018年)》,并邀请具备专业资质的设计单位详细设计了安置区建设方案,突出“整体设计注重外貌规整大方,居住用房体现民居风格,经济成本不超负担能力”设计标准,按照农户家庭人口,设计了60㎡、80㎡、100㎡三种房屋形制,二层小楼黄色琉璃瓦盖顶,每栋楼都有独立小院。二是功能布局齐全化。为保障迁入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解决搬迁群众家庭成员就学、就医和日常生活便利,突出安置区路网建设“一个前提”,合理设计供电、网络、人饮、排污“四大管线”,实施绿化、亮化“两大工程”,配套建设文化活动、教育卫生、便民服务“三大中心”。三是资金使用精细化。镇上严格执行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严格资金管理,保证每一分钱全部落实到搬迁户身上,并始终坚持建筑面积红线和自筹资金底线,确保面积不超标、自筹资金不超过户均1万元和人均3000元的政策规定。
产业跟进、托底收入,确保搬迁群众脱贫致富

乐业才能安居,只有发展和完善后续产业,才能使每个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镇上下抢抓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定点帮扶战略机遇,高效利用引洮灌溉水资源,立足本地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气候资源禀赋,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产业、振兴乡村的资源优势,聚焦安定区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党支部+”益贫带贫机制,将万亩旱川地发展成为集蔬菜制种、苗木培育、畜禽养殖为一体的高效农业绿色产业长廊,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产业,使搬迁区成为安定区北部产业园核心区。大棚蔬菜、花卉育苗、制种繁育、牛羊养殖……18个现代化农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5分钟务工圈初具雏形,昔日靠天吃饭的庄稼汉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上班族”,产业园累计吸纳搬迁群众8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0余人)在产业园务工,年增收10000元以上。

在位于将台村半山坪下的花卉育苗基地里,搬迁户陈瑞福迎着午后骄阳,搬移着四季玫瑰花苗。“谁能想到,过去这里连小麦都难种活,如今还能种上鲜花。”种了大半辈子庄稼的陈瑞福说。每天,陈瑞福徜徉在花丛中除草、浇水、施肥,他说,这比种地“下苦”美多了。
从山林社搬迁出来的费淑梅用自身的经历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在山里的时候,费淑梅一家经济来源主要是种地,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搬到新家后,她每天到搬迁安置区产业园打工,每个月收入3800元左右。她掰着手指头算着家里的收支账,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现在的收入不光一家人花销绰绰有余,还能存下一些放银行了。那个山沟里吗?再也不去了!”。从3月份开始,搬迁户群众走入产业基地务工,日工资在80-120元之间,确保了群众生产、生活、收入不受疫情影响。
管理有效、乡风文明,搬迁新村更有新风尚

为了营造舒适、优美的新村环境,在新村成立党支部,通过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繁荣新村文化。一是植绿茵,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栽植“公益树”、培育“公益花圃”活动,种植各类花木3780余株,展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景的绿化风貌。二是画网格。新村将433个搬迁农户划分为7个村民自治网格,每个网格推选出一名网格长, 主要负责网格内村民的一应服务,如日常民事代办、金融服务、政策宣传等。对农户家中出现的水、电、天然气故障等,及时排除处理;对留守家庭、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提供上门服务。三是建民约。制订《将台村村民公约》《新村人居环境公约》等村规民约,并安排公益性岗位常年从事公共服务,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科学、教育活动,形成“爱护环境,呵护新村”良好风尚。四是感党恩。建成党建文化广场,通过广场景观、墙面、展板等展示我党光辉的发展历程,让红色文化和党建文化深入人心。建成乡村记忆博物馆,陈列农耕文化器物,展现乡村悠久历史,开展“知家乡、爱家乡”教育,引导村民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开创美好未来。

举目已是满眼绿,宜趁东风扬帆行。现今,通过党委政府和群众自身的共同努力,将台新村已成为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完善、农村环境优美、乡俗村风文明、特色产业兴旺的新时代美丽乡村;错落有致的新居、宽敞明亮的巷道、排列整齐的绿化、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迎面而来,将台“新村”成了433户搬迁农户的新家园,搬迁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农科如何建设?广东将这样发力,7所院校机会大增】2019年,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北大仓行动工作研讨会和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先后召开,对新农科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整体部署。在安吉发布的“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标志着中国新农科建设迈入新时代。“北京指南”进一步提出,要实施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全面展开新农科建设。
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面向全国涉农本科高校开展。项目设新农科建设发展理念研究与实践等5个选题领域,共29个选题方向。理论研究项目周期为1-2年,实践项目周期为4年。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结果,全国共计407个项目入选,广东共计有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暨南大学、广州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师范学院7所院校11个项目入选。广东新农科建设近年来如何发力,又有什么新理念、新目标、新成果?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相关院校。
产教融合 打造新型育人模式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正深刻影响并重塑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也不无例外地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古广灵表示,面对新形势,新农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及培养方式也将发生变化。
教育部指出,新农科建设要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农科教结合,开创农林教育新格局。近年来,广东各涉农院校专业都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全力打造农科人才培育的新链条。
华南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内农林院校唯一、也是广东省唯一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围绕“党建引领,协同创新,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改革主题,一体化推进“十大育人体系”改革创新。
华农建设了“农业特色”等A系列通识课程118门,开展耕读教育,在校内打造千亩实践教学基地,为非农科学生设立“农事训练”技能模块,优化“农业特色”通识课程,立项建设“大国三农”课程23门。
近年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获得2018年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学校15个专业入选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在入选数量方面与中国农业大学并列农林高校首位。目前,华农在QS世界农业大学最新排名中位居第30,排全国农业大学第三,有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新农科建设应以农业人才培养为核心,适应现代农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暨南大学理工学院副院长、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学科带头人白卫滨教授指出,新农科建设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对推动农业成果高质量转化,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业现代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暨南大学发挥侨校优势,早在2003年,学校在中文授课的基础上,首创食品科学全英授课本科专业。学校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学生双向交流机制,与美国罗格斯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等8所国际知名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境外升学率占毕业人数的20%以上。
同时,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增加了国际学生的短期进修和实践教育培养等培养模式,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知识群,努力将“一带一路”合作机制、规则标准以及沿线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民族宗教等通识内容,融合到教育中。近三年来,本学科学生共获国际级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18项,省部级奖项14项。
除了培育校内人才,还有高校积极推动科普工作。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所所长舒琥教授表示,广州大学积极推动“学研产科创五位一体”水产生物技术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群建设,将新农科建设与科普工作结合在一起,通过编写科普素材、组织夏令营等方式,把海洋水产的相关知识深入到中小学,扩大新农科知识的辐射面。
发挥特色 优化涉农学科结构
教育部指出,要面向新乡村、面向新农民、面向新生态建设发展新农科,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布局新建新兴涉农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探索建立新农科建设的新范式、新标准、新技术、新方法,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
近年来,广东各涉农院校专业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打造全新的农科专业结构,搭建全新科研平台。“新农科建设要致力于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转型升级,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塑农业教育链、拓展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技处处长林蠡教授表示。
据了解,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发挥特色优势,用“新农科”理念升级传统课程,打通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学校梳理现有的基础课程体系,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同时,学校加强与市县农业部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等协作,探索“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链条式的农技推广模式,推动先进实用农业技术进村入户,服务精准脱贫、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学校先后与和平县猕猴桃产业园等单位签订对接协议,把科研成果直接运用到了生产实践中。
作为海洋特色型学校,广东海洋大学以水产养殖学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为抓手,融合生物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物流网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升级水产养殖学专业,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谭北平教授表示,学校以水产养殖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专业竞赛为载体,构建“教学-实训-科研-竞赛”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
近年,学校在石斑鱼精准营养及高效饲料配制技术、南海渔业资源信息采集与资源修复等方面,与企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精准对接,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培育新优势,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其中,石斑鱼精准营养及高效饲料配制技术所研发的饲料,占广东石斑鱼饲料市场的60%以上,并向全国其他省份推广。
服务大局 聚焦湾区农业发展
  农业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与当地农业生产对接也是一个重要课题。教育部指出,新农科建设要立足学校发展定位、特色优势和实际情况,结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内拥有多所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聚集了众多科技公司,要充分利用湾区内国际水平的创新基础,与其共建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切实增加农业核心竞争力。”岭南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刘群慧教授表示。
园林专业作为学校唯一的涉农专业,岭南师范学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充分对接社会需求,融入行业企业元素,了解行业企业对园林人才的具体需求,聘请相关的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与论证。
学校构建了各种类型的校内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与湛江市寸金公园等10余家企业、科研院所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满足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打造新型国际化都市圈及优美宜人的湾区生态景观上,学校园林专业部分毕业生在恒大绿洲、碧桂园集团等大湾区单位从事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预决算、城市绿地养护与管理等工作,为大湾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生态群贡献重要力量。
古广灵表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立足岭南水乡现代基塘农业培养广府美食人才,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与“粤菜师傅工程”建设,打造“世界美食之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同时,面对区域产业需求,对口实践新农科,建立具有工程特色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根据现代基塘农业与广府美食行业产业链的要求设置专业新方向,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依托,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增强服务地方、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暨南大学校内港澳台学生占比较高,另有在港办学的历史,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独特作用。白卫滨表示,学校建立“文化+科技”双融合育人工程,组织“中国寻根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使港澳台学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如今,学校更多港澳台学生获得外招生奖学金,对中华文化更加自信,留在内地工作的意愿更强烈。学校还积极探索并实践适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为中国农业成果“走出去”提供科技支持,为世界范围内农业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学校农业科学自2017年11月进入全球ESI前1%学科以来,截至2020年9月已位列ESI全球4.2‰,建设粤港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省级国际合作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3个。链接: https://t.cn/A6bUfgJN

【撤乡建镇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作者:汪 熙 彭绪艳 孙红琴)】4月14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民政厅正式发文,同意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文斗乡撤乡设镇,成立文斗镇。这是2019年国务院《行政区划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湖北省第一个完成撤乡建镇的乡。5月28日,文斗镇正式挂牌。

2011年以来,恩施州先后有16个乡撤乡建镇。截至目前,恩施州88个乡镇、街道中,共设有5个街道、54个镇、29个乡。10年来,全州建制镇数占比从44.18%提升到61.36%。
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撤乡建镇已成为助推城镇化的“催化剂”,撤并后的乡镇机构有了集中精力办大事的基础。那么,撤乡建镇后,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什么利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近日,笔者深入恩施州的恩施市、利川市、咸丰县部分乡镇,进行了实地探访。

以人民为中心,顺应民意之所需

5月19日,笔者从利川城区出发,经省道利彭线再转县乡道,两个多小时后到达文斗集镇。这个位于利川市西南部的小镇,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新修的沥青道路连通新老街道,观光休闲公园随处可见,公共停车场功能完备,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旅游公厕一应俱全……

“文斗撤乡建镇,真正顺应了民意。通过乡改镇的机遇,集镇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斗镇镇建办主任李玉海在文斗生活了大半辈子,参与了文斗撤乡建镇全过程。据他介绍,文斗乡离利川城区89公里,是该市最偏僻的一个乡镇,与重庆市黔江区、彭水县、石柱县相连,虽说是“湖北烤烟生产第一乡”、煤炭水电大乡,但与周边乡镇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集镇建设严重滞后。

2013年以来,文斗乡党委、政府动议撤乡建镇,先后在3次人代会、6场“两代表一委员”和本土专家座谈会上,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同时,在发放的7200份问卷调查中,赞成撤乡建镇的问卷占85.4%,认为“撤乡建镇后,有利于提高文斗的知名度”的问卷占94.05%,全乡干部职工和群众思想统一,殷切期盼撤乡建镇。七年多来,经过历届乡党委、政府的持续努力,文斗乡建镇的硬件条件具备,群众支持、指标合规,于4月14日获得省民政厅的批复,同意撤乡建立文斗镇。

由“乡”到“镇”,虽一字之差,却为当地发展带来了机遇。

推进城镇化,助力民族地区发展

文斗撤乡建镇顺应民意的同时,也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利好。作为文斗“乡改镇”的力推者,该镇党委书记李中革信心满满:撤乡建镇后,能够提升文斗对外招商引资的知名度,推动各类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吸纳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在文斗汇集,不断增强文斗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有利于将文斗的产业优势加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与此同时,集镇管理模式也将发生改变,市级政府将进一步加大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道路交通、集镇配套基础建设将会提速,从根本上改善文斗集镇面貌。

无独有偶。2018年7月获批“乡改镇”的咸丰县曲江镇,则成了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样本。
曲江镇的前身为丁寨乡,距离咸丰县城10公里,省道椒石公路、恩黔高速公路和黔张常铁路从其腹地通过,是咸丰火车站所在地,县城总规划修订后有6个村(社区)纳入城区规划范围,交通十分便利。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有远近闻名的“内外八景”等自然风光和省级文物“风雨凉桥”等多处人文景观,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为推进咸丰新城建设、全域旅游发展,提升镇域形象和知名度,传承“曲江”域名信息,曲江镇应运而生。
从“丁寨乡”到“曲江镇”,名字一变天地宽。对于撤乡建镇后带来的发展变化,曲江镇党委书记严克远如数家珍:地方经济发展非常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由50%、20%、30%变为40%、20%、40%;基础设施日新月异,催生出了一条咸丰大道,撬动了一座高铁新城,一大批项目正加快推进,每年的投入都在100亿元以上;融资渠道更畅通,招商引资的效果非常明显,外来客商都非常看好曲江这座新城。

“乡改镇”的放大效应,同样在恩施市盛家坝镇显现。2019年12月31日,盛家坝获批撤乡建镇,今年3月就有投资客商上门落户。去年,天津客商黄哲先后两次到盛家坝考察投资办厂,最终还是犹豫了,主要考虑到乡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相比镇有一定差距。今年3月,黄哲得知盛家坝“乡改镇”获批,主动与盛家坝镇党委、政府对接,并迅速“落户”,成立湖北憨巴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从事蔬菜、药材种植和养殖行业,将建成投产。

助力精准扶贫,增强发展后劲

5月20日,咸丰县坪坝营景区附近的民宿老板田代云忙得不亦乐乎,接待客人的同时,随时有客人来电预订餐饮和住宿,300人的团餐已预订到3天之后。近几年,随着坪坝营景区的带动,靠传统的耕作、挖药材为生的农民,已转型吃上了“旅游饭”。

自2011年起,恩施州加快撤乡建镇步伐,先后有建始县花坪乡、来凤县绿水乡、恩施市白杨坪乡等16个乡撤乡建镇。“乡改镇”之后能带来哪些利好?湖北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谭宇认为,“乡改镇”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利好,主要是有利于优化要素配置,形成发展优势,实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进一步提高集镇的中心带动作用。有利于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发展。按照现行规定,建制镇在用地方面有更多政策便利,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用地环境。同时,建制镇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上有更多权限。还有利于拓宽收入来源,增强发展后劲。随着小城镇的发展,人口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的聚集,极大拓宽了地方财政收入来源,进而增强城镇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实力,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有利于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中国社会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因为“肉生痰”所以羊肉吃多了容易上火,如果和有清凉作用的白萝卜一起炖着吃,不仅化痰、泻火,而且还能解油腻,让营养互补。】   萝卜是个宝,吃它好处多   1、助
  • 不过刚了解到雷神新推出一款911X猎荒者的笔记本,酷酷硬核机甲风,居然让我一个女孩家家的都看了表示很满意,哈哈!没关系,选它选它选它没错,这样的外观和内核,你根
  • 任何奶茶都不要在午饭后喝[怒]作为无睡意的代偿,在被窝里读完《在黑暗中等》乙一真的是很合我胃口的作家。而这本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失去父亲独居的盲女和躲进她家的陌生
  • 每根电线接上去之前都要洗足足七遍,有位在日本打工的中国留学生因为偷懒只洗了六遍而被开除了……#魔金石科技[超话]#如果不是自己躺了又躺,是真的不知道现在万元按摩
  •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旅程。每一步,都是修行。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会有花开的喜悦,也有花落的伤感,花开花落总关情。 站在岁月的渡口,回首凝望
  • 说你是我一生的光也一点也不为过,你是夜灯,也是太阳☀️漫长星辰因你而闪亮,你抬头看,今晚的月亮也是圆的哦✨当远方的瞬间有迹可循,想念就会变成“明天见”#王源[超
  • 在很多照片里,看到大家忙碌的身影,为我开心的凝视着我,帮我拎东西整理婚纱婚礼前一天,凌晨4点和周周 马马说“原来婚礼前真的会紧张得睡不着”结果她们秒回。她说:“
  • 12、最喜欢的歌词,没有什么之最,现在满脑子双vo对唱:阿一西带路哟~13、最喜欢gene 高的场景见图6,总之是喜欢他们在一起很放松的感觉。15、最想门把们做
  • !!
  • 现在带上耳机我简直有自己的世界了 我太爱耳机了 微博就是我的小天地 我丝毫不用管自己拍的照片怎么样 略略略 波点音乐我好爱 我爱的歌手在里面都可以听 另外香香今
  • 很正的抹茶风味,内容物也搭配得不错;芋泥牛奶我几乎没有额外加糖,芋泥很细腻,趁热喝,非常舒服~娃娃好可爱[哇]穿衣服费劲点,朋友另外买了lolita小衣服,竟然
  • #成都电视台就谭谈交通发布声明# (成都商报)#成都电视台称未对谭乔索赔千万# 【#成都电视台发布声明#】​​​近日,前谭谈交通节目主持人谭乔在网上发布关
  • 张先生在花友交流群里问原因 群里爆炸了 变异 成精了 核辐射 妖花……都没见过 同一棵菊花 一年开三个季节 秋天本应该是它开花的季节 它却没开 为了让它顺利开花
  • 最无语的是 两人面对面躺着 她抱着我,然后拿出手机刷剧,我实在很费解说:“你在刷剧 那我该干嘛?心中有许多愿望,能够实现有多棒,只有哆啦A梦可以带着我实现梦想,
  • 》;站在西大桥,望着车水马龙的河滩,《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馆》;走过地下通道,《爱你》……很多很多,不自然的会被歌曲的风格,歌词所带入 也许是许久处在压抑的环境下吧
  • 人生好像就是这样,就像一禅小和尚说的:“世人多奇怪,喜欢的人得不到,得到了不珍惜,在一起时怀疑,失去了怀念,怀念的想相见,相见的又恨晚。在父母不舍的眼光中踏进别
  • )3. 沉香偷完混元气从船舱出来躲飞箭的那一下跟他舅一样自如,箭是从身后射过来的,完全没有回头看4. 二哥回金霞洞下船那里是非常开心和自在的(大声伸懒腰)充分说
  • #罗湖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合作办学# 】5月20日上午,罗湖区人 民政府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合作办学签约仪式,标志着礼文学校正式落地罗湖。#罗湖与香港中文大
  • #今日最佳#今天老姐在说外婆要是没生病看到我们都回家了,她不晓得有多开心。多希望只是一场梦,醒来我还在拉萨,而外婆还是好好的,坐在小太阳前面的椅子上,看着电视机
  • 今天是陪糯咪过的第一个生日 从2022.5.22正式开始 到现在已经五个月啦 希望你一直开心 一定要健健康康的就像你说的:“我们也会努力向前奔跑,今后也互相加油